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模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模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6:3和8:4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
(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什么叫解比例?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提问:“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比例的概念和相关术语;2. 掌握解决比例问题的基本方法;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 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例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比例的概念和应用;2. 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比例;2. 比例的应用场景;3. 比例的计算方法;4. 比例问题的解决步骤。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比例的概念和应用1. 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比例问题,激发学生对比例的兴趣。
2. 介绍比例的概念和相关术语,包括比例、比值、比例关系等。
3. 分组讨论:安排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4. 小组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归纳。
第二课时:比例的计算方法1. 复上节课的内容,并强调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通过示例演示比例的计算方法,包括比例的单位和比例尺的使用。
3. 练:教师出示一些比例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给出答案。
4. 检查与讲解:教师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并对解题过程进行详细讲解。
第三课时:解决比例问题的步骤1. 复上节课的内容,并引入解决比例问题的步骤。
2. 详细介绍比例问题的解决步骤,包括设定比例关系、列出等式、求解未知量等。
3. 练: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步骤解决比例问题。
4. 检查与反馈:教师检查学生的解答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师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教师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个别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研究效果。
六、教学资源1.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数学》;2. 比例练题;3. 教学投影仪。
以上为《比例的应用》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入比例的概念和应用场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比例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步骤。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练习课的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的练习课》教学设计执教者:鳌头镇同心小学 刘汝娥一、教学内容:有关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的练习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进一步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的知识,得到解比例的方法和解题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判断分析能力、养成认真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练习,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解比例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会解比例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计算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差,对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掌握得不够好,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为顾及大部分学生,练习以基础题为主,由浅入深、层次分明,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法、讨论法、启发法。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口算卡。
七、教学过程:1、课前口算:70-29= 7.03+2.97= 3×20= 150÷5= 4.5×0.2= 0.42÷7=71+73= 95-92= 12×65= 52÷5= 2、整理知识揭示课题: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
运用已学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内容。
(板书课题)第一关、基本练习。
(一)1、什么叫做比例?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3、什么叫做解比例?(学生回答后逐一板书)设计目的: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的概念、性质。
(二)判断3、6、4和8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1)要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有什么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你认为这里选择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比例的基本性质)(3)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写出两组比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第1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能力目标: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难点: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5(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
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①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
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
=8=28×10==352.教学例6(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指名回答)(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总用电量)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每天用电量×天数=总用电量”,所以每天用电量和天数成反比例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
(4)指名板演,全班讲解。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几x天。
25x=100×5x=(100×5)/25x=20回顾与反思: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哪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只要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就可以用比例关系解答。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练习》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练习》教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六年级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比例的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
2. 比例的表示和运算:介绍比例的表示方法,以及比例的基本运算法则。
3. 比例问题的解决:通过多个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1.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多个比例练题,供学生练和实践。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比例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果有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
步骤二:介绍比例的表示方法和运算法则讲解比例的表示方法,例如用冒号(:)表示,如1:2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介绍比例的运算法则,如求解比例的未知值等。
步骤三:练比例的运算通过多个练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运算方法。
步骤四: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比例的方法和思维。
巩固与拓展在课后,教师可以留作业或额外的练题供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应用比例的相关场景,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比例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应用比例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比例的应用 第5课时 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比例的应用第5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进行计算、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 比例尺的应用。
3.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及比例尺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实例讲解比例的意义,强调比例是由四个数构成的等比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比例尺的应用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3)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摄影、绘画、建筑设计等。
让学生了解比例知识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
3. 练习与讨论(1)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比例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比例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 比例尺的应用3.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教学评价1. 课后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3《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例的魅力,提高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学情分析
在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这一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比例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1.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1)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比例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比例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比例与比值混淆。
2.批改学生的应用题,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应用题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批改学生的探索题,检查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探究发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探索题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改进的建议。
4.对于学生在作业中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学生在作业中的不足之处,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比例应用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比例应用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比例计算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1课比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1课比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1课比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第1篇】一、引入。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比例尺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二、探究。
学习任务一:把实际距离画在纸上师:我们先来研究“为什么要学习比例尺?”。
由现场听课的部分老师来自山东菏泽引出“菏泽到北京大约600千米”,提出学习任务1:你能在纸上画出这段距离吗?学生尝试画图,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全班交流。
让学生借助实物投影,讲解自己是怎样在纸上画出600千米的。
随着学生的讲解,教师逐次进行板书(有序排列,一列是“图上距离”,另一列是“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6厘米 600千米3厘米 600千米10厘米 600千米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不同点:缩小的比例不同。
师:在画图上,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纸上。
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这个比就是比例尺。
归纳:一幅图,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学习任务二:求比例尺师:以6厘米这幅图为例,怎样求这幅图的比例尺呢?1.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2.先统一单位,再化简成前项是1的比。
3.让学生独立求出另两幅图的比例尺,巩固求比例尺的方法。
学习任务三:两种比例尺表示方法的互化出示地图,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讨论1:如何将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强调线段比例尺上的最后一个数据带上单位。
讨论2.如何将数值比例尺转化成线段比例尺?全班交流。
三、练习。
1.认识“放大比例尺”2.分层练习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1课比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资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7、48页,练习八第1—3题。
设计理念:数学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仅要思考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就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学生数学概念的获得要在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数学活动中才能构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是让学生画线段图来分析题意,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的解题思路来分析。
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下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2分析一个数量的两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确定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不难理解,教学时,要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就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困难了。
例3分析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与例1相同。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思路,并能正确解答。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和掌握把什么量看作单位1及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两个数量的比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些。
【教学过程】备注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题意。
1、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
2、让学生结合图叙述题意。
活动二:动手画图,分析题意。
1、你能不能用上节课我们讲过的学习方法,借助于其它的方法来分析一下这道的意思呢?学生动手画线段图,分析。
小组交流。
与教师共同再一次感受如何画线段图。
(教师板书)重点让学生明确谁是单位1。
2、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确定解题的思路。
3、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4、全班交流,订正。
5、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活动三:教学例3.教师出示例3。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根据这句话应当把什么看单位1?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4、学生自己解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析的?与全班交流。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什么叫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应用解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3、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情分析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解比例。
重点难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说我们都学了比例的哪些知识(什么叫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2、好,下面我们就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出示:6:2=( ):3你是怎样想的你的依据是什么师:如果我们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42页,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什么叫解比例。
(指名回答,并要求学生在书上标注,同时板书意义。
)教学意图: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索取对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二是搭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为学习新知提供合适的空间。
活动2【讲授】新授内容教学例2:师:有谁知道法国巴黎标志性建筑是什么哪些同学去过那你们知道它大概有多高师:老师告诉你们这座塔的高度是320米,在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的高度的比是1:10,同学们想知道这座模型的高是多少米吗出示例 2.那我们就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
(2)学生试做,师生共评,指名板演。
分析:题目中的1:10你是怎样理解的(模型:实物=1:10)列比例需要四项,未知的项要怎样(设未知数X) 怎样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比例(先试做再小组交流,然后我们求同存异,总结出你们的方法。
指名板演,老师规范格式,对比方法。
两种方法: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等积式;利用求比值方法。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优秀4篇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优秀4篇比例的应用篇一教学内容:比例尺应用课题:比例尺设计教师:屈菊红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学习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习方法:自学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地图。
(挂图)比例尺1:500000000(1)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注的比例尺。
(2)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
(3)引出课题,并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及自学要求(4)结合课件检验自学情况:师: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
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这个比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1、什么叫做比例尺?提问: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数值比例尺。
(1)出示课文插图。
(2)找到比例尺1:100000000。
(3)认识数值比例尺。
①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
②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③因为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所以1厘米:100000000厘米=1厘米:1000千米1:10000000也可以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千米。
④1:100000000有时也写成分数形式。
3.线段比例尺。
(1)050km(2)表示什么?因为:1千米=100000厘米,50千米=5000000厘米出示课文插图。
(2)找到比例尺050千米。
认识线段比例尺。
①说明:比例尺050千米是线段比例尺。
②比例尺050千米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
(写出相应板书)(4)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例1)①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吗?②学生尝试改写,并与同学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改写。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比率的应用》练习课教课方案赣县城关第三小学殷贤琼教课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比率的应用》练习教课目的: 1、联合详细情境,进一步稳固比率尺的意义,能依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率尺中的两个量求出第三个量。
2、运用比率尺的相关知识,经过度一量,算一算,画一画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质问题,进一步领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课重、难点:解题的方法。
教课准备:尺子,课件。
教课过程:一、激趣导入:(师)脑筋急转弯:赣县到赣州的行程有 14 千米,而一只蚂蚁从赣县爬到赣州只用了 3 秒钟,这是为何(生)在地图上爬。
(师)是的,在地图上,我们把实质距离按必定的比减小或扩大,画在图纸上,这个比叫什么(生:比率尺)比率尺表示什么意思(生答)(师)好的,接下来我们要解决些什么问题呢(板书课题)【设计企图】从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入题,唤起学生对照例尺观点的理解与稳固。
二、基本练习。
1、(课件出示)赣县到赣州的行程有 14 千米,而蚂蚁在这地图上从赣县到赣州爬了 2 厘米,这幅地图的比率尺是多少(1)学生独立达成,再集体沟通。
师重申: a、计算比率尺时,图上距离、实质距离要对应。
b、图上距离、实质距离的单位要一致。
C、要化成最简比。
( 2) 1: 700000 是()比率尺,请把改写成线段比率尺是()。
( 3)分别谈谈数值比率尺和线段比率尺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差别2、(课件出示)一只蚂蚁身长5mm,这张照片上蚂蚁长12cm,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自主达成,指名学生板演。
( 2)与上题比较,这个比率尺有什么差别【设计企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堪称奇妙,一悔过去练习课的乏味,在兴趣性的情境中对照练习,从两种不一样题型中稳固了求比率尺的方法。
3、(课件出示 p53 第一题地图)学生察看,(师)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生)这幅地图的比率尺是1:。
(师)请谈谈 1:表示什么意思(1)南昌至贵阳相距 1500km,算一算在这幅地图上,两地相距多少厘米学生独立达成,指名学生板演,并沟通计算方法和结果。
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双桥小学:胡国仿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2、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解比例,今天我们就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比例的应用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生1:先算出每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再算5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
列成算式是:140÷2×5。
生2:先算出5小时是2小时的多少倍,再把140千米扩大相同的倍数。
列式是:140×(5÷2)如果学生想出用比例解的方法,教师可以直接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的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比例解,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以上的解题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研究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比例知识思考,题中有用种量?是哪几种量?这几种量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随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因为速度一定,所以路和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140:2 = X:5(依据:速度一定)注意:①灵活选择解法。
②比例解时要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解完后注意检验。
3、想一想:如果把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4、教学例2:跟例1相似的方法进行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5、比较例1和例2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究解比例的方法,能够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数,会正确解比例。
三、培养认真书写和准确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时把比例改成方程的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六清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深度学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单、练习本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认识》,请大家想一想: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确定两个比是否成比例?(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应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课题),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它学好?(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用一头羊换一把石斧。
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淘气已知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小明有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说清已知条件和问题,争取用数学的语言去准确表达。
)3.尝试探究,解决问题活动一: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1).把你的想法记录在练习本上。
(独立探索时“想清”“做清”“说清”)(2).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物物交换”过程中。
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小组合作中“看清”“听清”“问清”)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3.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实地测量、比例模型制作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比例知识的理解。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运用所学的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社会责任感。
4.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促进深度学习。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应用,请简要回顾一下这些内容。
2.你在解决比例问题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3.请谈谈你对比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何认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比例的应用》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完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例子,描述比例的应用,并解释其意义。
2.实践应用题:
-利用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学校操场的实际长度和宽度,与地图上的尺寸进行比较。
-如果一个物品原价为100元,现在进行打折,折扣分别为8折、9折和7折,计算出打折后的价格,并讨论哪种折扣更划算。
3.探究性题目:
-探究相似图形的边长比例关系,选取两个相似图形,测量并记录它们的边长,计算它们的比例,并讨论这个比例在图形相似性中的作用。
-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比例在历史、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撰写一篇短文分享你的发现。
4.创新思维题:
-设计一个与比例相关的数学游戏或谜题,要求能够体现比例的性质,并能够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然而,学生在比例的实际应用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他们可能对比例尺、相似图形等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动手操作来巩固。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培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应用》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 了解比例的概念
- 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 课本《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 彩色笔、直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
导入 (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概念,并与他们分享一些实际生活中的
比例例子。
理论讲解 (15分钟)
1. 通过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向学生解释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与学生共同探讨比例的应用领域,例如购物、厨房配方等。
练与实践 (30分钟)
1. 分发练册,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比例相关的练题,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解答,引导他们应用比例解决问题。
3. 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使用计算器,帮助他们提高计算准确性和效率。
总结与展望 (10分钟)
1. 向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并查漏补缺。
2. 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预告,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期待。
总结
通过该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比例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资料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应用(第2课时)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应用(第2课时)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应用(第2课时)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97页例1以及第98页的“做一做”和练习题。
例1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比例解决问题,而“做一做”和练习题则是对比例应用的进一步巩固。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难点:理解比例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等。
学具:练习本、文具、教科书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假设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小明从甲地骑自行车前往乙地,速度为每小时15公里,问小明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乙地?2. 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设未知数,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得到答案。
具体步骤如下:(1)设小明需要x小时到达乙地。
(2)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列出比例式:120:x = 15:1。
(3)解比例得到:x = 120 / 15 = 8。
(4)得出结论:小明需要8小时才能到达乙地。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类似的问题,加深对比例应用的理解。
4. 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例应用实例,如购物时打折、餐饮业的比例分配等,让学生认识到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 练习题讲解挑选几道练习题进行讲解,巩固比例应用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比例的定义、比例式、解比例方法等。
七、作业设计(1)一瓶饮料500毫升,酒精含量占20%,求酒精的含量。
答案:100毫升。
(2)甲、乙两地相距400公里,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问汽车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乙地?答案:6.67小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和练习题,使学生掌握了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31.比例的应用练习课 教案
第十四课时教学内容:比例的应用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比例的知识并能实际应用,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师:我们已经学习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并会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今天我们就上一节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课。
(板书:比例的应用)新授:(一)基本练习师:用比例解答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下面我们就看一组练习题:(一)填空:1、一辆汽车2小时行120km,照这样计算,行驶360km需要几小时?A、照这样计算”就是说()是一定的。
B、()和()成()比例。
2、生产一批零件,每天生产240个,15天完成任务,如果每天生产300个,几天可以完成任务?A、生产一批零件,就是说()是一定的。
B、()和()成()比例。
(二)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2)小红有本练习本,用完的本数和剩下的本数。
(3)每组人数一定,总人数和组数。
(4)圆柱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5)正方形边长和它的周长。
师: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下面我们就运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巩固:对比练习:64页4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生说师板书)判、设、列、解、检拓展延伸: A学生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18行。
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B用一批纸订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页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页,可以装订多少本?C某种型号的钢滚珠,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样的钢滚珠重945克,一共有多少个?D学校会议室用方砖铺地,用8平方分米的方砖铺,要350块,如果改用10平方分米的方砖铺需要多少块?课堂作业:A、生产4500个零件,前3天生产1500个,照这样的速度生产,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B、一间教室铺地,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要用216块,如果改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布置:63页第6、7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比例的应用》练习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巩固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出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画一画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解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脑筋急转弯:赣县到赣州的路程有14千米,而一只蚂蚁从赣县爬到赣州只用了3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在地图上爬.
(师)是的,在地图上,我们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画在图纸上,这个比叫什么?(生:比例尺)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生答)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要解决些什么问题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入题,唤起学生对比例尺概念的理解与巩固.
二、基本练习.
1、(课件出示)赣县到赣州的路程有14千米,而蚂蚁在这地图上从赣县到赣州爬了2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师强调:a、计算比例尺时,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要对应.b、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C、要化成最简比.
(2)1:700000是()比例尺,请把改写成线段比例尺是().
(3)分别说说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区别?
2、(课件出示)一只蚂蚁身长5mm,这张照片上蚂蚁长12cm,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自主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2)与上题比较,这个比例尺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可谓巧妙,一改过去练习课的枯燥,在趣味性的情境中对比练习,从两种不同题型中巩固了求比例尺的方法.
3、(课件出示p53第一题地图)学生观察,(师)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30000000.
(师)请说说1:30000000表示什么意思?
(1)南昌至贵阳相距1500km,算一算在这幅地图上,两地相距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并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2)学生动手量一量,在这幅地图上,南昌至广州的图上距离是()厘米.
(师)依据这个信息,请你们提出一个与比例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师生共同交流同学所提的问题是否合适,并交流解答情况.
(3)在这幅地图上,量得南昌至澳门的距离是()厘米,在另一幅比例尺是1:15000000的地图上,南昌至澳门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再尝试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教学资源,通过算一算,量一量不同形式的练习设计,循序渐进,灵活新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使得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提高.
三、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小小设计师.
某广场要在一个长100米,宽80米的长方形草地中央新建一个最大的圆形花坛,请你们设计一下,画出它的平面图.
(师)说说要画出它的平面图,具体有哪些要求?
(生)1、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并计算出图上的长、宽各是多少?2、画出长方形.3、怎样才能在长方形中画出最大的圆.
可让学生小组(同桌)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前面的基础练习,让大家“有饭吃”,而对于学有余力的这部分学生,要充分发挥余力,这道综合、拓展题,就为他们留有广阔的空间,引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整合、建构,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一个严密的知识网络,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全课小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
教学反思:这是一节《比例尺的应用》的巩固练习课.整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了练习课层次性的特点.首先,巩固概念,进一步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本人从情境入手,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进行了不同类型的练习,学生完成情况还可以.第二是基本练习,也是任何一节练习课所必须的一个重要环节,本人在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这一理念,即利用
教材第53页第1题提供的这幅地图,设计了3道不同类型的练习.第1题,已知两地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量出两地的图上距离,再让学生自己提出与比例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第3题的设计又增加了难度,即已知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出在另一幅比例尺不同的地图上的图上距离.这道题型还是刚接触,只有部分学生完全正确.要让大部分学生掌握,还需今后加强练习.最后是一道综合、拓展练习.这主要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计的.由于本人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没有把握好,最后的综合、拓展环节没有出示.这也是这节课遗憾的一点.另外在学生交流计算结果时没有让学生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因为比例尺的应用中,通常可以一题多解,即数学方法、列方程或利用比的应用等.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于本人不断的去学习,提高各方面能力,今后争取能展示给大家更完美、更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