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赏析
宋诗赏析:陈与义《雨晴》
雨晴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①,纤云不动小滩横②。
墙头语鹊衣犹湿③,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④,急搜奇句报新晴⑤。
注释
②“纤云”句:天空一小块云像江面上一个小滩。
陈与义《晚步》诗“停云甚可爱,沉叠如沙汀”,黄庭坚《咏雪和广平公》诗“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任渊注“沙以喻雪”,与此句
④“尽取”句:雨后天气变凉,可以惬意地睡觉。
这里采用杜甫一首诗题里的字面:“七月三日亭午已后较热退,晚加小凉,稳睡
⑤报:报答、酬谢、不辜负的意思。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有“报答春光知有处”。
范成大《八月二十二日寓道玉堂雨后顿凉》:“题诗弄笔北窗下,将此工夫报答凉。
”(《石湖诗集》卷十一)
⑦星河尽意明:夜色清朗,银河也格外分明。
尽意:着意。
杜甫《天河》诗:“秋至辄分明”。
“卧看”一句从杜牧《秋夕》诗中“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化出。
赏析
此诗所写的是酷暑中雷雨过后诗人内心所感受到的快意与舒畅。
诗题“雨晴”其中透露的欣喜之情为这首七律标明了情感的基调。
诗人善于捕捉变化中的瞬间,描绘出微妙多变的大自然,乍晴的天空,漂泊的白云,争喧的鹊噪,仅剩余威的残雷,都写得惟妙惟肖而有新意。
全诗从空间的变化写到时间的推移,构成了多层次、多侧面的丰富内涵。
纪昀批曰:“三四眼前景,而写来新警。
”冯舒云:“宁取简斋。
”又云:“真写得尽。
”。
《宋诗别裁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宋诗别裁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宋诗别裁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原名《宋诗百一钞》。
《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
《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秋夜中诗人所见的景象,抒发了他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和江上的秋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
尤其是看到篱笆下的灯火,联想到孩子们在夜晚捉蟋蟀的情景,更加深了这种思乡之情。
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佳作。
夜书所见原文【宋】叶绍翁萧萧⑴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⑵。
知有儿童挑⑶促织⑷,夜深篱落⑸一灯明。
【注释】⑴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⑵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1】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赏析2】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宋诗赏析
秋思陆游乌桕②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③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秋思陆游病起书怀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
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
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
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这句诗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
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
陆游在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1.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杜甫《不见》年年锁在金笼里,何以陇山闲处飞纵被春风吹作雪1024KB=1MB1024MB=1GB《连日治圃至山亭又作五字》?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冰。
残芜衬落日,老木上寒藤。
细磴欹难过,危栏曲可凭。
归时忽已暮,点点数渔灯。
梦中作陆游系马朱桥上酒楼,楼前敷水拍堤流。
春风又作无情计,满路杨花辊雪球。
《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
《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1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古诗简介《村居》是北宋诗人张舜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翻译/译文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
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注释⑴陂田:水田。
⑵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
⑶两两:成双成对。
赏析/鉴赏这首诗写的是农村秋日黄昏的小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村居,后两句是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意象非常丰富。
农家的情况,见诸于诗的已经不计其数,很难写出新意来。
这首诗采用远近交替的写法,重在对场景气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写的手法,提供带有暗示性的画面,所以后来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诗前两句采用当句对,以便于把很广泛的题材浓缩成集中的平面。
诗说水田环绕的人家,篱笆外种满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树钱已经落尽,槿花也都稀疏了。
写出晚秋季节里斜阳照耀着的农舍,水竹清华,落木萧萧的景色,充满了和平静穆的气氛。
诗仅写了村居外围,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开了熟见的茅檐、白门、蓬窗、桑圃等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同样,诗没有写人,而通过环境,也可表现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三、四句是传颂的名句。
诗将薄暮景色作了高度浓缩。
夕阳西下,照着原野,也照着上面所说的村居、水田,诗在这儿仅以“夕阳”二字,回照上文,增加前两句的形象。
而在整个村野中,诗只捕捉住回村的老牛这一中心写,说牛背上没有牧童,牛儿在夕阳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着归路,往村里走来;在牛背上,双双乌鸦伫立着,悠闲自在,仿佛是老牛正把它们带回村庄。
整个画面没有一个人,虽然是写动,但节奏很缓慢,表现出大自然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
绝句宋志南解析
绝句宋志南解析答案:原文: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翻译:乘小船沿溪水而来,我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杨柳枝随风荡漾,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赏析:诗写的是二月天里的真切感受。
苍拙古木林中,於岸边树阴之处停下小船,系上缆绳,然后登上河岸。
短篷即小舟。
此一句开篇,似乎气氛有些阴郁。
古木浓阴,置身其中,四围不免充溢颓腐之气,还会使人想起有古木便会有悲鸟,悲鸟号古木,似乎已经是定势了的一种意象组合。
然而诗僧却就此打住,只是古木阴,点到为止,化腐朽为神奇,不偏不倚地撑出一只小船来,且不紧不慢,停停当当地系在岸边,悠悠之中,很有方寸,虽不是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储光羲《钓鱼湾》)般的旖旎与幽丽,但却也别有一种清凉幽静的美感,系舟后,诗僧拄著藜杖,踏上小桥,奔桥东而去,古木斑驳,水流汩汩,似乎能听到诗僧拄藜杖系板桥的笃笃之声;身影萧疏,一步步,隐入了桥东那另一个世界里。
在《宋诗纪事》中,志南僧就留有这麼一首诗,且还没有实质性的题目,只是借诗的形式题了一个不关意旨的诗题。
然而就是这一首诗才使后人知其名,尤其是诗的后两句写二月天的轻柔凉美,生动而活脱,遂成为千古名句。
宋志南的《绝句》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
诗中,诗人描述了自己驾舟出游,拄着拐杖走过桥东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古木阳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不露痕迹地交代了人物和游踪,通过远近高低的变化,展现了游舟古木、扶杖过桥的生动画面。
后两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则细腻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杏花时节的细雨和带着杨柳气息的微风,构成了花红柳绿、雨丝风片的优美图画。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人入景中的超脱感,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扩展:绝句 [宋代]释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古木:老树。
阴:树荫。
系:拴。
短篷:带篷的小船。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
更待:再等;再过。
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宋代诗歌鉴赏
第一讲宋代诗词概述1.中国古诗演变的基本轨迹和诗体主要形式2.关于宋诗艺术特征3.关于宋词艺术特征●古诗演变的基本轨迹源于诗、骚;兴于汉、魏;盛于唐;变于宋;衰于元、明、清。
●旧体诗诗体主要样式:古体诗——近体诗(律、绝)——词——曲(散曲)●宋诗主要特点:1.以文为诗2.以学问为诗3.以议论为诗(理趣)“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舜卿)、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皆愈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叶燮《原诗》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南宋.包恢《弊帚稿略》卷二●唐宋诗之异点: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宋.严羽《沧浪诗话》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妙境在实处。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唐宋诗之异点,粗略言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浓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读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读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
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幽寻,情境冷峭。
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
——缪钺《论宋诗》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
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
元明不能变,非仅气力衰。
能事有止境,极诣难角奇。
——蒋士铨《忠雅堂诗集》●词的不同名称:1.曲子辞2.倚声、乐府3.诗余4.长短句●词的特点:1.音乐——可歌性2.声韵——讲究平仄3.结构——灵活多样4.风格——委婉为主音律欲其协,不协则变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乐舞文学赏析:宋诗
乐舞⽂学赏析:宋诗‧踏盘曲宋李唐《春社醉归图》宋诗‧踏盘曲沈辽湘江东西踏盘去,青烟⽩雾将军树【1】。
社中饮⾷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2】。
⼥⼉带镮著缦布,欢笑捉郎神作主【3】。
明年⼆⽉近社时,载酒牵⽜看⽗母【4】。
参考注释【1】湘江:⼜称湘⽔,为长江的主要⽀流之⼀,是现今湖南省境内最⼤的河流。
传说这条河的守护神是舜帝的妻⼦娥皇和⼥英,舜帝的去世让她们悲痛万分,她们悲伤的泪⽔甚⾄将此地的⽵⼦染红,所以当地的⽵⼦⼜称为湘⽵。
东西:近旁,旁侧。
唐代薛涛《⼗离诗‧马离厩》:“雪⽿红⽑浅碧蹄,追风曾到⽇东西。
”宋代欧阳修《四⽉九⽇幽⾕见绯桃盛开》诗:“念花意厚何以报?唯有醉倒花东西。
”将军树:⾼⼤的树。
《后汉书‧冯异传》:“每所⽌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树将军。
”后世就以“将军树”借指⼤树。
【2】社:祭祀活动,分为春、秋。
在春耕前祭祀⼟神,祈祷丰收,谓之春社。
社中:举⾏春社活动的期间。
乐神:娱乐祭祀众神之意。
明张翀绘《春社图》(局部)王逸楚辞章句:“楚国南部之⾢,沅湘之间,其俗信⿁⽽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
”长腰⿎:民族乐器,最早流⾏于中国陕北黄⼟⾼原⼀带,后来也⽤于民间秧歌舞,形式多样。
瑶族长腰⿎长约⼆尺⼆⼨,跳舞时挂在腰间,可上下敲击,可配有踢腿、跳跃等动作,节奏欢快。
【3】⼥⼉:犹⾔⼥⼦。
镮:⼀种⼥⼦的⾸饰。
缦布:没有彩⾊花纹的丝织品。
【4】近社:春社快到时。
参考译⽂:在靠近湘江的地⽅⼀起跳着踏盘曲,在⾼⼤的树下,河⾯上泛起⽩雾轻烟,景⾊是如此宜⼈。
这⾥正进⾏着春社祭祀,在这⾥吃喝不需花钱。
⼤家开怀畅饮著,跳着腰⿎舞祭祀神明。
⼥孩们戴着⾸饰,穿着朴素的⾐裙跳着舞,欢笑间选择⾃⼰的⼼上⼈,请神见证彼此的婚姻。
到了明年快到春社时,夫妻⼆⼈再牵着⽜载着酒,回娘家看望⽗母。
题解及赏析:作者:沈辽(公元1032年—1085年),字叡达,钱塘(今浙江杭州)⼈。
他擅长于书法,喜好读《左传》、《汉书》,曾担任转运使、奉礼郎的官职,王安⽯变法期间,因与王安⽯不合,遭到罢免。
宋诗《乡村四月》译文和赏析
【导语】《乡村四⽉》是南宋诗⼈翁卷创作的⼀⾸七⾔绝句。
这⾸诗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对乡村⽣活的热爱之情。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这⾸诗,欢迎阅读! 乡村四⽉ 作者:翁卷 绿遍⼭野⽩满川, ⼦规声⾥⾬如烟。
乡村四⽉闲⼈少, 才了蚕桑⼜插⽥。
注释 ⽩满川--指河流⾥的⽔⾊映着天光。
川:⼭原,平地,河流。
⼦规——杜鹃鸟。
才了——刚刚。
⼭野——⼭陵和原野。
蚕桑--种桑养蚕。
了——结束。
如——好像。
《乡村四⽉》译⽂ ⼭陵、原野间草⽊茂盛,远远望去,⼀⽚葱郁。
稻⽥⾥的⾊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亮⽩。
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蒙蒙,⼤地⼀⽚欣欣向荣。
四⽉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村⾥没有⼀个⼈闲着。
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开始插秧了。
中⼼思想 《乡村四⽉》整⾸诗突出了乡村四⽉的劳动繁忙。
整⾸诗就像⼀幅⾊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民的喜爱,对劳动⽣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的美称。
挥墨了⼀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园⽣活。
《乡村四⽉》赏析 这⾸诗以⽩描⼿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川、⼦规、烟⾬,寥寥⼏笔就把⽔乡初夏时特有的景⾊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画⾯上主要突出在⽔⽥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衬托出“乡村四⽉”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幅⾊彩鲜明的图画。
四⽉的江南,⼭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苗,展现在诗⼈眼前的,是⼀个绿⾊主宰的世界。
在绿⾊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道道洋溢着,流淌着,⽩茫茫的;那⼀⽚⽚放满⽔的稻⽥,也是⽩茫茫的。
举⽬望去,绿油油的⽲⽥,⽩茫茫的⽔,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不时有⼏声布⾕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地的景⾊,眼界是⼴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有声。
杨巨源《城东早春》古诗词赏析
杨巨源《城东早春》古诗词赏析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
①上林:即上林苑,古代宫苑名。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景象。
2.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答案】1.柳条微曳,新芽初绽,嫩黄点点,尚未匀称。
2.①反衬。
用“花似锦”来反衬早春“清景”,表达对早春的喜爱。
①虚实结合。
初春之景是眼前之景,是实写,“花似锦”为想象之景,是虚写,表达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①对比。
“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对比,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句子的理解赏析能力。
首先要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秒回诗句表现的意境。
“绿柳才黄半未匀”意思是清爽的春风拂动下,柳条微曳,新芽初绽,星星点点的嫩黄点缀在柳枝间,柳树整体的颜色还未匀称净尽。
抓住“绿柳”的特点描绘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诗歌,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从反衬、虚实、对比等角度进行分析。
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
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
上林苑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
这后两句与前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宋代古诗20首赏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 余,山深闻鹧鸪。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园不值
【
·
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
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 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 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 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 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 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 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 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 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 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 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 郑燮其人
•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理 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性情落拓,不 拘小节,人多目为狂士。清潍县知县,“扬州八怪”之 一。应科举为清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清乾 隆七年(1742年)春,任范县知县。清乾隆十一年 (1746年)调任潍县知县。郑板桥任潍县(今潍坊市区) 知县7年,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当时潍县发生百年不 遇的大旱,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十日卖一儿,五日卖 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是当时的写照。他 采取果断措施:一面先行开仓赈贷,令百姓具券借粮, 一面向上呈报;对于积粟之家,不分绅商,尽行封存, 责其平粜。还修筑城墙,疏浚城河,以工代赈。“衙斋 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 一叶总关情。”他处处关心百姓,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 因此触犯了豪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
唐宋诗词专题赏析(一)春1 (2)
春雨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 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 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 家。 矮纸:小纸,短纸。 草:指草书。 细乳:指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 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 素衣化作缁。”
诮:全然,简直。
春愁
李商隐《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 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 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暮春
秦观《春日五首》(其一):一夕轻雷落万 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 力蔷薇卧晓枝。
芳春
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 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 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 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 照。
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 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 雪飞。
赏春
张耒《感春》:春郊草木明,秀色如可揽。 雨余尘埃少,信马不知远。黄乱高柳轻,绿 铺新麦短。南山逼人来,涨洛清漫漫。人家 寒食近,桃李暖将绽。年丰妇子乐,日出牛 羊散。携酒莫辞贫,东风花欲烂。 洛:指洛水。
春风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 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王禹偁《春居杂兴二首》(其一):两株桃 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 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经典宋诗鉴赏
经典宋诗鉴赏诗歌阅读资料之宋诗(一)《塞上》柳开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响箭。
②勒:有嚼口的马络头。
【赏析】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
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
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
“鸣骹”,一种发出响声的箭。
“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
“一千尺”,形容箭的射程之远。
“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
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
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
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而这旷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为箭身、箭影的深色点、线提供了面的浅色背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构图。
写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地下仰看“鸣骹”的人,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都可以通过它来集中体现。
“胡儿”,犹言胡人小伙子。
在柳开诗中则包含着亲切的语调。
“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
“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
“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
“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像那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
《宋诗鉴赏辞典》
《宋诗鉴赏辞典》《走进〈宋诗鉴赏辞典〉》一提到古典诗歌,很多人可能先想到唐诗,唐诗就像夜空中最璀璨的星群,光芒万丈。
可别小瞧了宋诗,宋诗就像是隐藏在山谷中的幽兰,自有一番独特的韵味。
这时候,《宋诗鉴赏辞典》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宋诗这座宝藏的大门。
《宋诗鉴赏辞典》里的诗可多了。
打开它,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宋朝诗人的大聚会。
有苏轼的诗,苏轼的诗就像一阵豁达的清风,吹过心间。
他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读着就仿佛自己站在西湖边上,晴天的时候看到那波光粼粼的湖水,美得耀眼,下雨的时候又看到周围的山峦在朦胧的雨雾里若隐若现,那感觉真是妙极了。
这诗里藏着的画面感啊,比画家画出来的还生动呢。
还有陆游的诗,陆游就像一个执着的追梦人。
他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一种多么深切的爱国情怀啊。
就好像一个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心念念的还是国家的统一。
在《宋诗鉴赏辞典》里读到这样的诗,感觉自己的心都被点燃了,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那个时代想要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人。
在这本辞典里鉴赏宋诗啊,就像在品尝一道道精美的菜肴。
每一首诗都是一道独特的菜。
那些描写山水的诗呢,就像是清新的凉拌菜,爽口又宜人。
像“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读着就感觉自己在江南的山水间漫步,空气中弥漫着梅子的清香,脚下是潺潺的溪流,多惬意啊。
而那些抒发情感的诗呢,像是醇厚的红烧肉,浓郁而深沉。
有时候读着这些宋诗,感觉自己就像穿越到了宋朝。
看到诗人在月下独酌,听他们吟诗作对。
《宋诗鉴赏辞典》里的赏析部分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导游,在旁边给你解释这些诗的妙处。
它不会干巴巴地告诉你这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而是像讲故事一样告诉你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诗人当时的心境。
比如说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赏析部分可能会给你讲王安石是怎么反复琢磨这个“绿”字的,就好像你自己也跟着王安石一起思考一样,这多有趣啊。
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来说,《宋诗鉴赏辞典》简直就是一个宝库。
《迎春花》 宋-韩琦赏析
根据我所掌握的知识,我无法提供《迎春花》这首宋诗由韩琦所作的赏析。
不过,我可以提供的信息是,《迎春花》这首诗的作者是曹彦约,而非韩琦。
这首诗以描绘春花的美丽为主题,展现了春天的欢愉和花朵的娇艳。
诗中用锦织成的花篮别致新颖,香气扑鼻,仿佛迎春的喜悦蔓延其中。
即使到了送别春天的时候,这些花篮依然充满了春意。
花朵绽放时色彩鲜艳,香气四溢,花谢之后依然有一种娟娟动人的韵味。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诗人抓住了春花的短暂美好和花后的余韵,展现了春天的活力和花朵的魅力。
这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寄托了诗人对春天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整首诗情感饱满,行文流畅,通过对春花的描写,传递了诗人对生命和美好的追求。
杨朴《七夕》原文及赏析
七夕[宋] 杨朴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分类标签: 七夕节作品赏析唐诗主情,宋诗主理。
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
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
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
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
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
以为神胜过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
但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
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
这两句为诗的末联所发的奇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
这两句是说: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是很多了,多得有点可怕。
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
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
恰是这种新的含义,不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这就便诗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一使诗具有了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
当人间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勾心斗角的时候,要邀织女来已无意义。
从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当、巧妙、深刻。
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富有趣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思陆游乌桕②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③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秋思陆游病起书怀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
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
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
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这句诗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
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
陆游在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1.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杜甫《不见》年年锁在金笼里,何以陇山闲处飞纵被春风吹作雪1024KB=1MB1024MB=1GB《连日治圃至山亭又作五字》?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冰。
残芜衬落日,老木上寒藤。
细磴欹难过,危栏曲可凭。
归时忽已暮,点点数渔灯。
梦中作陆游系马朱桥上酒楼,楼前敷水拍堤流。
春风又作无情计,满路杨花辊雪球。
大庆桥头春雨晴,行人马上听莺声。
祥符西祀曾迎驾,惆怅无人说太平!富贵夸人死即休,每轻庸子觅封侯读书历见古人面,好义常先天下忧《红梅》?云里溪头已占春,小园又试晚妆新。
放翁老去风情在,恼得梅花醉仙人。
《口数粥行》范成大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
大杓镣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
锼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梁。
全家团栾罢晚饭,在远行人亦留分。
褓中孩子强教尝,余波遍沾获与藏。
新元叶气调玉烛,天行已过来万福。
物无疵疠年谷熟,长问腊残分豆粥。
阳关曲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⑴银汉:即银河。
⑵玉盘:指月亮。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2]作品鉴赏《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一词为北宋苏轼所作。
这首小词,记述了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三峡歌陆游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
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鉴赏陆游的这首诗将三峡两岸的幽深秀丽,千姿百态,俊秀美景刻画得生动万分,惟妙惟肖,像我们真实地展现了巫山云雨的奇妙景观。
令人身临其境,心驰神往,宛若进入奇丽的画廊。
两岸谷深峡长,奇峰突兀,江流曲折,百转千回,船行其间,充满着诗情画意,令人叹为观止。
巫峡将中国画与中国山水的完美的捏合在一起,浑然天成,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不禁想去唐朝诗人元稹的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正也印证了三峡的奇丽美景。
从诗中我们依稀可以领略到峡中两岸青山连绵,群峰如屏,江流曲折,幽深秀丽,宛如一条天然画廊的惟美意境,令人浮想联翩。
我们似乎看到了峰顶云雾缭绕,细雨蒙蒙,沾衣欲湿,拂而觉爽的迷人景观。
最后两句中描写的云雨中的青峰绝壁,宛若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国画。
《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译文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1]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是在洛阳时写的。
鉴赏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
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
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
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
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本诗语言浅白,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当户转分明‛‚清和雨乍晴‛,作者调动我们熟悉的景物布臵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
乍、转、起、倾,使这些景物鲜活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从嗅觉,感觉,视觉各个方位来攻占读者的心。
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
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
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
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
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赏析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
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
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洛阳看花》司马光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
《和君贶寄河阳侍中牡丹》司马光真宰无私妪煦同,洛花何事占全功?山河势胜帝王宅,寒暑气和天地中。
尽日王盘堆秀色,满城绣毂走香风。
谢公高兴看春物,倍忆清伊与碧嵩。
畲田词其一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其二杀尽鸡豚唤劚畲,由来递互作生涯。
莫言火种无多利,林树明年似乱麻。
其三谷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乱入云。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其四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其五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
从此商於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
其四鉴赏‚北山种了种南山‛一句,概括交待了‚斸畲‛劳动分先后、协力共同进行的特点。
这一句的着眼点即在于强调劳动者的协作精神,所以便自然地引出了下一句‚相助力耕岂有偏‛。
‚相助力耕‛是一种一家垦舍,四邻相助的淳朴高尚的美德,也是一种古老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