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和习俗(最新)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习俗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习俗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习俗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
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太子为了躲避祸害,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跟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太子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太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他吃了。
十九年后,太子回国做了君主。
就是后来传说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这些跟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向想起了旧事,心中有愧,晋文公亲自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山里。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想让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第二年清明节这天,晋文公率众臣到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
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
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山踏青。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要吃笋菜汤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要吃笋菜汤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的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
甚至在重耳饥寒交迫时,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他喝,助他度过难关。
后来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论功行赏之时,介子推却携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然而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与母亲一同被烧死在山中。
晋文公深感愧疚,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成为了如今的清明节。
清明节不仅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之情,还有着丰富的习俗。
其中,饮食方面就颇有讲究,比如笋菜汤就是清明节时许多地方会食用的一道美食。
笋,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菜中珍品”。
在清明节吃笋菜汤,有着多重原因。
首先,清明节正值春季,是春笋大量上市的季节。
此时的春笋鲜嫩可口,营养丰富。
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春笋在春雨的滋润下破土而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而选择用笋来制作汤品,既能够品尝到笋的鲜美,又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其次,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春季气候多变,人体需要调养。
笋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消渴利水等功效。
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笋菜汤,能够帮助人们清除体内的燥热,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适应季节的变化。
再者,笋菜汤的制作过程也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过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准备食材,烹饪笋菜汤,这种场景充满了温馨与亲情。
如今,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但在清明节品尝这道汤品,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传统的力量。
制作笋菜汤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新鲜的春笋和各种配菜。
常见的配菜有青菜、香菇、豆腐等。
将春笋洗净切片,与配菜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和调料,用小火慢慢炖煮。
直至笋片变软,汤汁浓郁,香气扑鼻。
品尝一口笋菜汤,笋的鲜嫩与配菜的清香相互交融,让人回味无穷。
清明节的神话故事和习俗
清明节的神话故事和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
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踏青郊游,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
清明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许多神话故事和习俗密不可分。
据史书记载,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吴越地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最为流行的一则神话故事是关于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政治家—贤臣—文学家—歌手,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空中交响乐团的指挥家,那就是后世为了纪念他而在清明节默哀或是喝柳枝汤纪念的介子推。
介子推,字敬仲,生于春秋时期,是吴国贤臣和文学家。
据《史记》记载,介子推年轻时善于弹琴,喜欢游历各地,他音律高超,声音响亮动听,常常在空旷的原野上吹奏琴音,引来乌鸦、黄鹂等各种鸟禽围绕在他身旁,相伴而舞,形成了一种空中交响乐团的奇观。
介子推的琴艺广为传颂,后来被称为“介文子”。
后来,介子推出任郑国大夫,一次,他在郑国专心治理政务,万民安康,而文王得知介子推在郑国一切都很顺当,就觉得,他不需要介子推这样的人才为人臣,不如让他回到文王身边来当自己的大臣,这样就能保障自己国家的一切了,于是,他就派使者到郑国,来接介子推回去,而介子推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文王的任命。
文王目之所怡,口之所欲,必得于己任。
文王召见介子推,赐予他重宝,还命人取其琴来弹奏,文王亲自为他接风,黑发、缟袍、以待介子推。
国宴筵席坐下之后,介子推弹奏琴曲,并展示了他与鸟兽共舞的绝技。
文王欣然,以丝绦为之,车马千乘,鼎壺百室,封以王爵,赐与介子推等物甚多,还赐予了名字“文王之私、牧野之巧”等赞美的题词。
介子推应用其精湛的琴技为文王劳兴,使自己晋升于文王之下,而取慰于己身。
感情丝绝,五乐先覆,逝者为劳魂面临死亡的人,当他回想起自己为世人作出了那么多的贡献的时候,也只得来源于介子推的手段,于是他有了一茶一饭之事,必经介子推转有一言一语,不仅利用道也使他自己的事业损害,干脆逃回自己的故土。
清明节故事(8篇)
清明节故事(8篇)清明节故事(精选8篇)清明节故事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断魂”这两字点出了清明这个节日的特殊愁绪。
小时候,每逢清明节,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去上坟烧香,若我不去,就会说:死去的亲人想我了,然后我肚子就会疼,因此每次都是不请不愿的去。
现在,我长大了,工作了,离家也远了,清明节也不一定能回家上坟,只能给父母打个电话,让他们上坟的时候带自己捎个话,以表自己的“思时之敬。
”不是我这个做晚辈的不回家看他们,而是身不由己。
当然,这不是迷信,我也不相信上了坟肚子就不疼,不上坟肚子就疼。
我只是觉得晚辈孝敬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虽说这些长辈已离我而去,可是他们的精神还在家族流传。
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想念与尊敬。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一个“碧”字呈现出三月清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节,除了祭拜先人,留下伤心悲酸的眼泪外,我们是不是也该对得起春暖花开的特殊恩赐,多做一些喜闻乐见的健康活动?农谚说:“植物造树,莫过清明。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气温升高,春雨飞洒,雨量增多,可谓是春耕春种的天赐良机。
况且,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这对动员全国人民积极开展绿化城市,回归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前后,春回大地,春阳暖照,花红柳绿,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古人推崇修身养性,现代市场竞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更应该讲究健康,休闲。
二三对踏青的人,手提相机,捕捉草木万象,在瞳孔里寻找大地的感觉。
或听自然表白,或听自然倾诉,让风籁慰平心灵的皱褶,告诉生命与自然的玄妙。
清明节,应该赋予人们更多的健康意蕴。
清明节到了,你是不是该做点什么?清明节故事篇2一年一度的清明佳节,即将来临,每逢此时此刻,不由人们不畅想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悠久绵长光辉灿烂。
还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周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在春暖花开的清明季节种瓜种豆植树造林,清明已成为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气。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常常被认为是“扫墓节”。
但是,除了祭祖和扫墓外,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些故事:1. 说不出话的桃树有一个叫做“洛阳桃”的桃树,在每年的清明节当天,它的花开得最娇艳动人。
这棵桃树传说是汉武帝时期的事情。
当时,洛阳城外有一位老农夫,他每天都会在桃林里种植桃树,但其中有一棵桃树却总是不开花,甚至说不出话来。
老农夫非常困惑,于是他去请教了一位叫做“口说无凭”的道士。
道士告诉老农夫,只要在清明节这一天去给桃树上红色的布条,就可以让桃树开花说话了。
老农夫照着道士的方法去做了,果然,桃树在当天开花了,而且还说出了话来。
从此以后,这棵桃树就被称为“洛阳桃”。
2. 青蛙变成公主在很久以前的一个清明节,有一个小青蛙在池塘里游泳。
突然,一只金鱼飞跃而出,掉进了小青蛙的嘴里。
小青蛙非常高兴,他觉得这是一种奇迹。
但是,当他再一次张开嘴巴时,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主。
原来,那只金鱼是神仙化身,他看到小青蛙有好心态,就赐给了他美貌和智慧。
从此以后,这位美丽的公主便一直生活在人间,并在清明节时穿上美丽的衣裳,参加祭祖活动。
3. 守护墓地的青蛇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年轻的士兵,他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他的母亲非常伤心,每年清明节都会来到儿子的坟墓前祭拜。
有一年,她在祭拜时发现,坟墓前有一条绿色的青蛇,它一直守在那里。
母亲心生感激,便给青蛇留下了饭菜。
清明节之后,她再来到坟墓前时,发现青蛇又出现了。
母亲感到很奇怪,但是青蛇却越来越亲近她。
最后,母亲发现,这条青蛇其实是儿子的化身,他一直在守护着自己的坟墓。
从此以后,这条青蛇便被人们称为“守墓的青蛇”。
这些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但它们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人们了解清明节的寓意和祭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的传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的传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祭祀祭奠节日,通常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公历4月4日至6日间)举行。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扫墓祭祖、悼念亲人和祭祀先祖。
除了扫墓、祭奠以外,清明节还有丰富的活动和习俗,比如踏青、放风筝、挂柳等等。
而在这个节日中,也有许多经典的传说故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故事。
故事1:寻找盆景主人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老爷爷种了一盆特别美的盆景,每次清明节他都会前往坟墓祭奠自己的亲人,然后把盆景也带去,放在墓前。
但在某年的清明节,老爷爷因年迈体弱而无法前往坟墓,这时他就请来了一个小伙子,让他代替自己,前往墓地祭奠亲人。
但是,小伙子去了墓地之后,却无意中把盆景掉在路上了。
虽然小伙子赶紧找寻回来,但是却找不到盆景主人了。
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少女,她告诉小伙子,盆景主人其实就是老爷爷。
由于盆景种了很多年,老爷爷说话跟盆景里的花草树木已经有了心灵相通的感觉。
少女还告诉小伙子,老爷爷格外喜欢紫色的花,于是小伙子便在墓地里摘了一束紫色的花,拿回去放进盆景里。
这时,盆景中的花草树木都变得特别欢快,仿佛感觉到了生机和希望。
故事2:屈原之歌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清明节传说故事——屈原之歌。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
他一生忠于楚国,但因为嫌疑被流放,深受凌辱和悲痛。
最终,在长江中投身而亡。
在屈原之歌中,讲述了在屈原投江之后,江神和水族都深感到了他的忧伤和不平。
这时,水族们便在江边划船,唱起了哀婉的乐曲,来纪念屈原。
在后来的岁月里,这首乐曲被传扬下来,成为了中国文化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故事3:打柳棒在清明节时期,人们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习俗——打柳棒。
据说,打柳棒最早源于汉代皇帝打猎时所用的猎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传统游戏。
在打柳棒的游戏规则中,选一根柳枝制作成棒状,然后将它抛到远处,其他人再从远处奔跑迎接,用尽全力抢取柳棒。
抢到柳棒的人,可以得到各种福利和祝福。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和相关习俗介绍
【导语】清明时节杨柳依,路上⾏⼈伤凄凄。
思亲不在伤别离,绵绵幽情⽆处寄。
⼈⽣短短⼏⼗年,相互真情要珍惜。
下⾯就给⼤家介绍下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和相关习俗,欢迎阅读!清明节的来历故事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定为寒⾷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中的清明节⽓。
冬⾄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
清明节⽓共有15天。
作为节⽓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清朗,四野明净,⼤⾃然处处显⽰出勃勃⽣机。
⽤“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个词。
冬⾄后⼀百零五天谓之寒⾷,从前这天禁⽕,冷⾷,故⼜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推被⽕焚于绵⼭,晋⽂公下令禁⽕。
介⼦推是⼭西⼈,所以冷⾷习俗在⼭西⾸先流⾏。
旧时寒⾷断⽕,次⽇宫中有钻⽊取新⽕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春秋时期,晋公⼦重⽿为逃避迫害⽽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处渺⽆⼈烟的地⽅,⼜累⼜饿,再也⽆⼒站起来。
随⾂找了半天也找不到⼀点吃的,正在⼤家万分焦急的,随⾂介⼦推⾛到僻静处,从⾃⼰的⼤腿上割下了⼀块⾁,煮了⼀碗⾁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发现⾁是介⼦推⼈⾃⼰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九年后,重⽿作了国君,也就是历的晋⽂公。
即位后⽂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唯独忘了介⼦推。
很多⼈为介⼦推鸣不平,劝他⾯君讨赏,然⽽介⼦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
他打好⾏装,同悄悄的到绵⼭隐居去了。
晋⽂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带⼈去请介⼦推,然⽽介⼦推已离家去了绵⼭。
绵⼭⼭⾼路险,树⽊茂密,找寻两个⼈谈何容易,有⼈献计,从三⾯⽕烧绵⼭,逼出介⼦推。
⼤⽕烧遍绵⼭,却没见介⼦推的⾝影,⽕熄后,⼈们才发现背⽼母亲的介⼦推已坐在⼀棵⽼柳树下死了。
晋⽂公见状,恸哭不。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与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与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奠祖先和先贤,缅怀故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这些重要的仪式和习俗,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以下将介绍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一、鬼门开据传说,清明节那一天,鬼门会打开,鬼魂们从阴间进入人间。
在这一天,人们为了防止鬼魂的干扰,常常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将门窗紧闭,不在暴露居所附近乱丢垃圾,以及不从鬼魂们经常出没的地方经过,以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
二、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春天的季节,正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候。
因此,许多人会选择这个时候到郊外踏青游玩。
踏青郊游不仅有助于放松身心,还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在郊外的草地上,人们会开展各种游戏和娱乐活动,让整个节日更加欢乐。
三、插柳枝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将柳枝插在门前或者头上。
这是因为柳树代表了温暖和生命力,插柳枝可以带来好运和吉祥。
同时,柳枝还有驱邪的作用,可以保护家人不受恶魔的侵害。
四、祭祖扫墓清明节最为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祭祖扫墓。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整理墓碑,烧香祭祀。
祭祖扫墓是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还会向祖先倾诉自己的近况和心情,以求得祖先的保佑和指引。
五、弄湿的鲜花有一个关于清明节的传说,说的是清明节那天有一位仙女下凡来到人间,她手持一束鲜花,然而奇怪的是,这束鲜花始终保持湿润不枯萎。
仙女向人们传递了一个寓意:在节日时刻,我们要像那束鲜花一样,保持美好和鲜活。
因此,有些人在清明节这一天,会在家里插上湿润的鲜花,以象征生机与希望。
六、捏青团在一些地方,人们会习惯在清明节期间制作青团。
青团是一种由糯米制作的汤圆,因其外表呈现翠绿色而得名。
人们相信,吃青团可以消灾避邪,让人健康平安。
七、郑成功与草人清明节也与郑成功的故事有关。
据传说,郑成功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积极抵抗荷兰殖民者,终于在台湾恢复了中国的统治。
2024年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演讲稿五(2篇)
2024年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演讲稿五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2024年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位于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也就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时节。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一些主要的风俗习惯。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华夏族,其纪念对象主要是人们的祖先。
起初,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一种方式,人们在此时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祭拜,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时的人们称清明为“寒食节”。
《左传》中有记载:“齐景公将夜行,曰‘寒食将至,吾将安所取食’”。
可见,清明节早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并被人们所注意。
其次,清明节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主要的习俗。
第一项是扫墓祭拜。
清明节是扫墓祭拜的重要时刻,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认真清扫墓地,整理祭坛,献上新鲜的花圈、祭品和香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也寓意着对死者的追思与悼念。
第二项是踏青郊游。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大自然万物苏醒,正是人们外出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人们在这个节日里,结伴而行,登山、野餐、赏花、放风筝,体验着春天的气息,与亲友共同享受美好时光。
第三项是放飞风筝。
清明节时,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
风筝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玩具之一,其寓意着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万象更新。
而清明节放飞风筝也是为了祈福,通过放飞风筝来甩掉不好的运势,希望获得好运。
第四项是植树造林。
清明节也被称为“寒食节”,这是因为古代人们在这一天禁火生冷,又因为春天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所以在清明节也有植树的习俗。
人们通过植树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提倡绿色环保,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平衡。
最后,清明节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的习俗和活动,比如湖北的草人舞、江苏的草船灯、四川的踩青、福建的清明饼、浙江的踏青游园等等。
清明节的小故事(精选8篇)
清明节的小故事(精选8篇)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那你都知道清明节的哪些小故事呢?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小故事(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清明节的小故事在河南信阳一带流传的清明茶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忘恩负义的批判。
传说司管仙茶园的九个仙女将仙茶园的茶籽带到鸡公山,教给吴大贵种植炒茶。
吴大贵在仙女的教导下炒出上好的“口唇茶”,受到皇帝赏赐,并因此变了心。
后来,吴大贵受到惩罚,死于火海,“口唇茶”茶林也被毁,只剩下两棵。
清明节日传说是“社会叙事”,作为清明节日文化的一部分,往往附着于清明节,并通过年复一年地过清明而不断地得以讲述。
这些传说,是一个族群或地方社会对于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人物的集体记忆,是人们历史意识的重要体现,同时也蕴含着人们的审美理想、价值观念。
它们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习俗追根溯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传递着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崇尚感恩、善良、孝亲、机智,批判忘恩负义之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着教育人们的重要功能。
篇二:清明节的小故事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一般是在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故事和习俗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故事和习俗清明节的由来故事【1】清明节是因为一个传说而起的,从前有一个人旁边跟着一位大臣叫做介子推,他们走到了一个荒地,那个人非常的饿,结果就昏倒了,介子推到处找吃的,只好将自己腿上的肉给割下来,给这个人吃,这个人吃了烤肉醒了过来。
他十分奇怪,就问这肉是从哪里来的,介子推只好说是从自己大腿上割下来的肉。
这个人张大了嘴巴,他非常感动就说:"等我以后当了国君,我一定重赏你。
"十九年之后,这个人果然当上了国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有功的大臣发奖,大臣的名字都快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旁边的一位大臣安慰他说:"大王把你留在后面,肯定发好的。
"不过大臣的名字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这个人竟然把他忘了。
中间有一个大臣说:"大王,你竟然忘了介子推,他不过救了您的性命啊!"他一听脸红了,他在人群中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介子推,后来他知道介子推因为伤心,收拾了行李躲进了绵山。
后来他派御林军去绵山上找,找了好半天还是没有找到介子推。
重耳想了一个办法,从北、东、西三面放火,自己在南面等。
他自言自语说:"介子推要避火,肯定要从南面出来。
"结果火从早上烧到了晚上,一直没有见到介子推出来,重耳着急了,就命令人将火给扑灭了,亲自进去找,他在一棵大树找到了介子推。
旁边写着首诗,意思是想让重耳和人民,不在这天生火。
重耳将这天称为清明节也是寒食节。
诗词中关于清明节的习俗【2】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
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则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节由来故事及习俗四篇
清明节由来故事及习俗四篇【篇一】清明节由来故事及习俗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的来历和纪念介子推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介之推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介子推像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清明节的民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最具民间特色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会怀念祖先、扫墓祭奠,并且也会有许多与清明节相关的民间故事。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清明节的民间故事。
故事一:柳絮飞舞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曹操的将军,在困难的时候,碰到了一位善良的老妇人。
老妇人非常聪明和神秘,她告诉曹操清明节那天柳絮会飞舞,可用柳絮来避免祸患,保佑生命平安。
曹操听了老妇人的话,按照她的指示,在清明节那天提前去柳树下摘取了很多的柳絮。
没想到,正好在那天,他的军队被敌人偷袭了,而曹操不慌不忙地用柳絮点燃了敌人的营帐,成功地将敌人击退。
从那以后,人们都知道了柳絮可以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清明节,人们会用柳絮祈福,祈求自己和家人平安。
故事二:鞭炮驱鬼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叫做弓削岳的人,他很坏,不仅欺压百姓,还做了许多坏事。
直到有一天,他死了,可是他死后的诅咒并没有消失,他的鬼魂经常出现在村庄周围,使百姓们无法安宁。
为了驱赶鬼魂,人们请来了一位智慧的老人。
老人告诉村民们,只要大家在清明节的时候放鞭炮,就能驱赶掉弓削岳的鬼魂。
于是,村民们按照老人的建议,在清明节这天纷纷放起了鞭炮。
不久后,村民们发现,鞭炮声越来越大,弓削岳的鬼魂终于被吓跑了。
从此以后,人们每到清明节都要放鞭炮,以祈求平安和驱赶邪灵。
故事三:祈雨的传说早在古代,有一个地方,它的居民一直被旱灾所困扰,他们苦于无法种植庄稼,只能靠天灾来维持生活。
这一次,干旱更加严重,人们开始祈雨,可是始终没有任何回应。
在这个危机时刻,一个年轻的姑娘出现了。
她告诉人们,在清明节那天,她会为他们祈雨,并且给每个人一把草雨伞,只要他们带着这把雨伞踏上青山,就能祈求到雨水。
对于姑娘的建议,居民们都很怀疑,但也没有其他办法。
结果,到了清明节那天,人们跟着姑娘一同登上了青山,然后紧张地等待着。
就在人们万分期待的时刻,突然间,天空飞来了一片片湿漉漉的云,雨水从天空倾泻而下。
清明节的知识和故事
清明节的知识和故事咱来唠唠清明节的那些事儿。
一、清明节的知识1. 时间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4日 6日之间呢。
这个时间点可有点讲究,它是根据节气来定的。
你想啊,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到了清明这个时候,天气不冷不热,正适合出去活动活动。
2. 起源它最初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跟农业生产关系可大了。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时候的气候适合耕种。
后来呢,就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变成了一个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同时也保留了一些春游踏青之类的欢乐元素。
3. 习俗扫墓祭祖:这可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事儿。
大家都会带上鲜花、水果、香烛这些东西,到祖先的墓前去祭拜。
清理一下墓周围的杂草,给墓碑擦擦灰,然后恭恭敬敬地献上祭品,再烧点纸钱,和祖先说说心里话,就像和家里长辈聊天一样,告诉他们家里的情况,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踏青:春天嘛,风景好得很。
人们在祭拜完祖先之后,就会全家出动去踏青。
找个公园或者郊外,看看盛开的花朵,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生机。
比如说桃花、杏花都开了,那景色美得就像画儿一样。
吃寒食:这是从寒食节传下来的习俗。
以前寒食节的时候是不能生火做饭的,只能吃冷食。
现在虽然没有那么严格了,但有些地方还是会吃一些特色的寒食,像青团就很受欢迎。
青团是绿色的,软软糯糯的,里面包着豆沙或者其他馅料,吃起来可香了。
二、清明节的故事1. 介子推的故事这可是和寒食节、清明节都有密切关系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个叫重耳的公子,他被人追杀,到处流亡。
在流亡的过程中,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一直忠心耿耿地跟着他。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就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汤给重耳喝,才救了重耳的命。
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
他开始封赏那些跟随他的大臣,可是却把介子推给忘了。
介子推也不生气,他带着老母亲躲到了绵山里面。
晋文公后来想起来了,觉得很愧疚,就派人去绵山找介子推。
可是绵山那么大,怎么找呢?有人就出主意说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就会自己出来了。
清明节民间传说与风俗故事
清明节民间传说与风俗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追溯至古代周朝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时刻,也是彰显中华文化的重要节点。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讲述各种关于清明节的民间传说和风俗故事,以传承历史的记忆和民俗文化。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与清明节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1. 骑马射阳文在传说中,清明节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骑马射阳文。
这个传说源于一位叫做文王的古代君主,他非常喜欢射箭。
文王去世后,他的子孙们为了怀念他,每年的清明节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骑马射箭比赛。
参赛者们要穿越一座特殊的桥,用弓箭射中一个高高悬挂的阳文。
传说中,只有射中阳文的人才能得到文王的认可和祝福。
因此,这项活动成为了清明节不可或缺的民间传统。
2. 树挂儿童头在一些地方,人们在清明节会做一种特殊的风俗,即将纸质的剪纸、木制的摆设或者竹子编制的小人挂在树上,代表着挂儿童头的寓意。
这一习俗源于民间传说,相传有一位孩子在清明节时不慎走失,最终迷路身亡。
为了不让这样的不幸再次发生,人们在清明节期间挂起儿童形象的摆设,希望祝福孩子们平安长大。
3. 扫墓祭祖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墓地的重要时刻。
古代有一位叫做董公的人,他以忠诚和孝敬而著名。
董公有个儿子,儿子历尽艰险寻找药材救治生病的父亲,最终不幸遇难。
董公为了纪念儿子的孝心,每年的清明节会前往墓地扫墓,献上食物和酒水。
这个故事成为了人们扫墓祭祖的重要依据,借以示敬和怀念逝去的亲人。
4. 踏青郊游清明节时,气温逐渐升高,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古时,人们将清明称为“踏青节”,意味着要到田园或郊外游玩,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这个习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一个农民在清明节当天与家人到郊外踏青时,意外发现了一块宝地,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
因此,踏青郊游的风俗形成并流传至今。
清明节的传说和风俗故事丰富多样,鲜活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珍惜自己的根源。
因此,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时刻,不妨用心去聆听传说,感受风俗故事的魅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在我们身边继续绽放。
清明节的习俗与民间故事
清明节的习俗与民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它是一个祭祖祭扫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扫墓祭拜祖先和逝去的亲人。
同时,清明节也有许多独特的民间故事和习俗。
本文将细述清明节的习俗与民间故事。
第一部分:清明节的介绍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寒食节”或者“踏青节”。
它的时间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也是春季温暖的时候。
清明节是人们缅怀先人、祭拜祖先的重要节日,也是感受自然美景、采摘春天新鲜蔬果的好时机。
第二部分: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拜: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扫墓祭拜。
人们会前往祖坟、墓地,整理坟墓,并给祖先上香、烧纸、献上食物和酒水。
这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的方式。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适合郊游踏青。
人们会结伴出游,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生机。
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如西湖、黄山等,会吸引大批游客。
3. 放风筝:在清明节这一天,放风筝是一项受欢迎的活动。
人们利用春天微风的特点,放飞五彩斑斓的风筝,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4. 赏花赏桃:清明节正值花开时节,人们会选择到公园或者山野欣赏花朵的盛开,其中以赏桃花最具代表性。
第三部分:清明节的民间故事1. 《鬼马儿童》:在民间传说中,清明节的前一天,孩子们身上会长出鬼马儿童。
这些孩子在清明节这一天会偷走一些成年人的东西,把它们藏在墙壁或者树上,然后开开心心地看着大人们找东西。
2. 李清照的怀古词: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以其婉约的词风享誉后世。
传说李清照在清明节时,会寄情怀古之情,写下感怀世事的佳作。
3. 苍耳饼的发明:清明节的时候,民间习俗中要吃苍耳饼。
苍耳饼是用糯米粉、小麦面、芝麻、白糖等原料制成的一种特色食品。
传说在古代的某个清明节,有一个农民突然发现农田里冒出了许多绿色小苗,他取土试验后发现可以做成食品。
于是,苍耳饼就被发明了。
结语:清明节是中国人民传统的重要节日,它凝聚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敬意,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不仅有人们对先人的缅怀和祭奠,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为这个节日增添了神秘而动人的色彩。
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重耳和忠臣介子推有关。
重耳早年流亡在外,历经艰辛。
在最困苦的时候,介子推甚至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重耳喝,助他度过难关。
后来,重耳终于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
他重赏了当初随他流亡的臣子们,却唯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也没有主动去邀功请赏,而是带着母亲隐居到了绵山。
晋文公经人提醒,意识到自己的疏忽,于是亲自前往绵山请介子推出山为官。
然而,介子推心意已决,坚决不肯出山。
晋文公无奈之下,竟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
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
火灭之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抱着一棵柳树被烧死了。
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而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后来逐渐融合,清明节也有了寒食的习俗。
还有一个传说与清明插柳的习俗有关。
据说,在古代,人们认为柳树具有辟邪的作用。
清明节正值春季,阴气尚未完全消散,阳气渐盛。
为了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人们就在门前或屋檐下插上柳枝。
另外,也有传说认为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神农氏教会了人们种植庄稼,让人们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人们在清明节插柳,是为了感恩他的功绩。
在一些地区,还有关于清明节放风筝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具有特殊的意义。
人们认为,在清明节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和病痛。
当风筝飞到高空时,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意味着带走了所有的厄运和灾祸,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健康。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的习俗,这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在很久以前,每当春天来临,大地复苏,百花盛开,仙女们会下凡游玩。
人们在清明节外出踏青,就有机会与仙女相遇,从而获得美好的祝福和幸运。
清明节的民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清明时节,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祭扫,追思故人,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除了祭祀祖先的仪式外,清明节还有许多与民间故事相关的传统习俗。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清明节密切关联的民间故事。
1. 周公解梦根据民间传说,清明节这一天是周公出巡、解梦的日子。
相传周公是中国古代太子周公旦,他以聪明才智和公正无私的治理得到人们的尊敬。
据说,清明这一天是周公的生日,他会来到人间巡视,并且帮助有困扰的人解决问题。
因此,一些人在清明节这天,会对周公进行祭祀,希望能得到他的保佑和智慧。
2. 端午节的来历清明节与端午节之间有一个关联密切的民间故事。
相传,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
为了避免鱼虾侵食屈原的尸体,村民们纷纷划船下河,扔米喂鱼以挡住鱼虾的嗜血食欲。
后来,这一做法逐渐演变成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即端午节的习俗。
3. 江津渡魂江津渡是中国古代一位非常神秘的仙女,相传她会在每年的清明节期间降临人间,帮助无法超渡的孤魂野鬼找到前往阴间的路。
据说,这一天人们在江边燃放纸钱,为逝去的亲人祈福,帮助他们顺利离开人间。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尊重和思念对逝者的心情。
4. 露台祭社在一些南方地区,特别是湖南、湖北等地,民间有一个叫做“露台祭社”的传统习俗。
相传,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山神会主宰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他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前往山上的专门祭拜山神的场所,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在祭拜的过程中,人们会燃烧香烛、献上祭品,并且表演一些传统舞蹈和音乐,以此来祈求山神的庇佑。
5. 叠纸鹞清明节还有一项有趣的民间活动,就是叠纸鹞。
相传,在古代的传说中,风神喜欢飞翔的鹞子。
为了避免风神带走农作物的好风,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会制作纸鹞,并且用线轻轻地放飞在空中,希望风神能降临,庇佑庄稼和农民的幸福。
如今,这一习俗已经演变成了人们亲手制作各种形状的纸鹞,并在空旷的地方放飞,成为了一种户外娱乐活动。
清明节的故事习俗
清明节的故事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它在每年的阳历4月4日前后,农历三月初三或者四日,为了纪念先祖、扫墓寄托哀思和弘扬生命价值而设立。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涵盖了丰富多彩的故事和习俗。
“清明节”这个节日最初还是一个悲伤的节日。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吴起去世后,他的继任者湖光在他的小助手实行暴政,成为了独裁者。
直到吴起的一位爱将范蠡负隅顽抗后,湖光才被打倒,而吴起也在随后得以下葬。
但是却没有人来祭拜他的墓地。
吴起的后人非常难过,于是在四月初三这个日子,率领着所有亲属一起来到吴起的墓地祭拜。
这样,从此之后在这一天大家就开始了祭祖的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的意义逐渐拓展,成为了一个更为丰富和寓意深厚的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习俗就是扫墓。
扫墓是每个人在这一天最需要重视的事情之一,特别是对于长辈和祖先的墓穴,更是要加倍重视。
扫墓不仅可以表达对于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是对传统文化及家族情感的延续。
除了扫墓之外,清明节还有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和习俗。
人们会去山中采摘嫩芽,翻老屋,游山玩水等,随之而来的还有食物和饮品。
此外,清明节期间还有“踏青”这个传统活动,踏青就是出门游玩的意思。
这个活动往往会在春季,在树木绿草茵茵、气候适宜的日子里举行。
还有一个非常重视的习俗就是放风筝。
清明节时,天气温暖、风力适中,是非常适合放风筝的日子。
这个习俗和祭拜祖先没有关系,但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之一。
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它的背后有丰富的故事和包含深刻寓意的习俗。
它让我们铭记先人的功德,好好生活,弘扬生命的价值。
此外,清明节的节庆活动也丰富多样,可以让人们身心愉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这个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们在当今现代生活中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由来与风俗(2篇)
清明节由来与风俗(2篇)篇1一、清明节的由来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二、清明节的风俗1、荡秋千荡秋千是在清明节的时候一个传统的风俗,荡秋千的历史古老,最早期的时候荡秋千的名字是叫做千秋的,后来是为了避忌讳才变成了秋千。
2、踏青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3、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篇一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篇二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扩展阅读: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祭祖
中国历,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4、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5、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
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