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地理学概述

合集下载

13 行为地理学

13 行为地理学
行为behavior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 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 范围。
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 经历的场所和道路,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经验所了解 的空间。
间接行为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 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 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 电视等宣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4
21
6
W
18
H
A
S
S
H 15
12
6 9
21 H
18 W
15
24 6
S
B
6
H
W H
9
12
S 睡眠 A 夜晚工作者
H 在家 B 白天工作者
W 在工作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4
18 时 间 12
6
0
外出Hale Waihona Puke 家家 购物工作
午餐
工作
家 距离
在每天的时空棱柱 强制的条件下,个 人所选择的“时空 路径”(spacetime path)是一种 位置的时间序列。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通勤空间通常由3部分组成:
出发点——居住空间;
停留和活动点——工作或学习场所;
通道——联系出发点与停留点的空间。
时间地理学
瑞典学者哈格斯坦德(T. Hagerstrand)创立了“时空棱柱体” 模式,来分析通勤活动的时空结构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主要受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个因素的影 响。一般地,通勤速度越大,活动空间越广阔;工作场所受到的限制 越多,活动空间越小。

人文地理学 第12章 行为地理_OK

人文地理学 第12章 行为地理_OK
按照购物行为的特征,可以把消费者划分为: 马歇尔型——理性型,消费行为基于自己的理性,行为空间范围广大; 巴甫洛夫型——外部刺激型,消费行为受广告媒体的影响大,行为空间受“引导” 影响显著; 弗罗伊德型——情绪型,消费行为受自己的情绪影响大,行为空间变化较大,购物 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维布雷宁型——时尚与自我表现型,标榜自我,追求时尚,行为空间主要集中在高 级和时髦商店。
2021/7/3
3
3.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是对环境对象识记再现的一种形式, 属于人类高级思维活动的范畴,是人类行为的重 要和直接基础。
4.对“环境”的新解释
行为地理学认为,“环境”具有三层含义:
现象环境就是自然客体;
个人环境是个人对现象环境的感知;
条件环境是影响行为的社会文化信仰和意愿。
2021/7/3
地理物象的主观性体现为每个人形成的物象是 不一样的,它深受个性差异、信息能力、情感偏 好等影响。
2021/7/3
7
3.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减规律
地理物象的衰减受到物理距离、时间距离、 价格距离等的影响。由于人们在环境中认识客观 距离时受到主观因素、刺激因素、主观因素与刺 激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产生了“认知距离”, 认知距离往往夸大或缩小实际距离,形成主客观 的不一致性。
瑞典学者哈格斯坦德(T. Hagerstrand)创立 了“时空棱柱体”模式,来分析通勤活动的时空结 构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一般地,通勤速度越大,活动空间越广阔;工
作场所受到的限制越多,活动空间越小。
2021/7/3
16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相对而言,购物行为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⑴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2021/7/3

行为地理学概述

行为地理学概述

行为地理学六十年简述倪婷学科教学(地理)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

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广义上还包括感应地理学。

[1]一、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不同人们集团、阶层甚至阶级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行为、决策。

除了研究居民的行为外,特别注意规划决策人的行为判断的地理合理性程度。

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还研究企业经理阶层的区位选择行为。

此外还研究旅游行为与旅游区规划设计的关系,特殊环境下的人类行为等。

[2]行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行为是指以环境映象为基础的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它包括感应一认知一映象一决策一行为5个主要方面。

目前,行为地理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环境感应、环境映象和意境地图、区位选择与决策、人类活动空间行为等。

[3]二、行为地理学的沿革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计量革命与行为革命之浪潮中的行为地理学,突破了以往以统计描述为主的机械实证主义,从个人行为角度理解地理空间及其形成,前后经历了70年代发展、80年代衰退与90年代后的复兴的历程。

[4-5]在人文地理学理论多元化趋势和不同思潮相互渗透的背景下,行为论研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6](一)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西方行为地理学的诞生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一时期,传统的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由于过于绝对的公理化特征而暴露出与真实世界不符的缺点。

不仅如此,地理学固有的理论被认为是几何学和空间统计性质的空间形态法则,地理学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个深入理解空间结构形成原因的理论。

因此,西方地理学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对学科发展的反思阶段,其焦点就是:地理学应以何种面貌出现、用何种方法更好地解释空间现象并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地理环境决定论、芝加哥学派的声音逐渐微弱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急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又一次被普遍强调,并被标榜成人与环境关系中的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理论中假设所有个人的行为特征是相同的,所有个人对空间的理解也是相同的,所以行为结果仅取决于区位机会。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第 一 节 人 类 行 为 与 地 理 环 境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2.地理物象的特点: (1) 地理物象形成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 学历、经历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地理物 象是思维的产物,他以观察者自我为中心,并以其关心的重点 和所出的位置来观察地理客体。因此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加, 观察重点增多,物象清晰的范围也愈扩大。 (2)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变。 观察者对进的地理客体了解的详 细而具体,随着距离的增加详细程度逐渐降低,形成的地理物 象就越模糊。 物象距离有三种:物理距离、时间距离(接近地理客体所需时 间)、价格距离(接近地理客体所需经费)。

第 一 节 人 类 行 为 与 地 理 环 境
意境地图是行为活动的基础,否则,一切行为就 难以进行。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2)意境地图的构成要素 1)路线。 即道路。环境移动途径形成的道路系统,是地区形成 的网络。描绘意境地图往往先从道路入手,主干道路和交叉 路线是全图的核心。 2)边缘。 是两个不同地区之间的线状境界。如海岸线、湖岸。 描绘一个地理客体与其他客体的界线。 3)结节点。 或交接点。 街区的主要交接点及特殊事物的交接点。 如出发点、终点、购物中心、办公大楼等。 4)分区。 城市内部按不同性质和用途要求可分成若干区,如工 业区、中心商业区、少数民族居住区等。 5)地方性标志。 认识城市或地区的重要标记,即记忆最深刻的 地方。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等。 一般地人们运用这5种要素在头脑中描绘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意境 地图。
(1)潜力约束。 (2)连锁的约束。他要求一定的个人或集体在即 定时间在特定的地方出现。 (3)权威的约束。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时 间 第 二 节 人 类 活 动 的 行 为 空 间

人类行为和行为空间

人类行为和行为空间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和行为空间一概念:行为地理学、地理现象(一)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行为地理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行为或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想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和过程。

(二)地理现象——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

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1、地理现象是人们对周围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2、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的不同,对同一地理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地理现象,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决策行为。

3、地理现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即距离观察者越近的地理事物,观察者对其了解得愈详细、具体;反之,则模糊。

影响地理现象的距离主要有三种:物理距离;时间距离;价格距离。

4、地理物象也具有动态性特征。

一方面,地理环境及其事物在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哲学理论、文化知识和经历范围也在发生变化,这样人们的地理物象也相应发生变化。

二感知环境与认知环境有何区别与联系区别:1、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环境感觉是环境知觉的基础,环境知觉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与有机结合的产物。

知觉是对环境性质认知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人类决策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2,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

环境认知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识记(记忆的开始)再现的一种形态,当人们对以前识记的地理环境再度感知的时候,觉得熟悉,仍能认识,经过进一步分析思考后能做出知觉判断。

联系: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建立的,强调通过以往感知过的环境刺激再现大脑的再认识。

知觉和认知具有相互自行发现和补充的机制。

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

第三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概念: • 行为空间:人类活动的地区限界,包
括直接+间接活动空间 • 活动空间:人们日常生活中居住地地
理构成的场所与通道
二、研究内容
• 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 交际与闲暇活动行为空间
时空棱柱体示意图 A.步行者;B.开车者;C.工作的步行者; D.工作的开车者。
3.行为地理学理论和方法日趋完善
• 心理学、人类生态学、社会学等很多 学科的研究都涉及人地关系。
• 行为地理学是利用人类生理的、心理 的因素,去阐明空间行为的一种新手 段。它在环境——人——空间行为关 系基础上,进行环境空间的研究。
第二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基本概念 • 知觉: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 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方面,个别属性反映 • 认知:心理学术语,依赖知觉(广义)、感觉
• 苏尔: 行为地理与感应地理相关的研究问题
• 莱特: 地理物象与“未知区域”的相互关系
• 奥尔逊、哈维: 创始现代行为地理学
• 道温斯 : “行为的空间”与“空间的感应”
三、行为地理学的产生背景
• 20世纪60年代新崛起的计量地理学使 其准确性增强,预测性提高
• 人文地理学逐步转向心理学、行为科 学等来研究人类精神活动的奥秘,以 解释人的心理行为因素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及其人地之间的交流过程。
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棱柱体规模的大小反映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的 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限制因素。这 些限制因素可以分成3种类型:
一是能力限制因素。如个人身体状况,交通网 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的发 挥。
二是共轭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 时间、地点的需要,如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学生 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美国学者林其(K. Lynch)认为心理图谱 由五个要素所组成:
• 路径(Paths)。指人能够移动通行的道路,包括市 内交往和交通的渠道,如街道,人行道。
• 界线或边沿(Edges)。区与区之间的分隔线(或障 碍),包括线性的自然或人为的各种边线,如湖畔、 斜坡、铁路。
• 区或区域(Districts)。城内有特殊文化或经济属性 的区域,如伦敦市中心的鸽子广场及其周围地区。
• 对研究人类空间行为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戈尔德认为:
• 某对象地域的人类集团,虽然有个人差异,但 存在具有共同空间类型的意境地图;
• 意境地图反映了具体对象地域的自然环境、地 域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类型主体相似性。
•人们大脑中产生的心理图谱复杂程度 不一,但都是以空间的形状要素来表达 的,如道路、地物等。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 行为特征 • 商业环境 • 居住环境 • 社会环境
•交际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城市生活行为空间
环境认知
•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 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是 指识记(记忆)再现的一种形态。
二、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环境以及事物通过 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 的形象(映象)。
特点
• 物象与客观事物是不同构的。 • 地理物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 • 地理物象具有动态性。
三、物象评价和行为
• 枢纽或节点(Nodes)。为交通交汇或群众喜欢聚集 的地点,如莫斯科的红场。
• 标志(Landmarks)。人们用以识别方向和区位的参 考物,如巴黎埃菲尔铁塔。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 人们经过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 和物象评价过程后将作出决策行为,从而 表现出外在的行为活动。

第12章 行为地理

第12章 行为地理

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案例: 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塔斯马尼亚族是一个 游猎民族,很少在一个地方停留两天以上, 他们不懂耕种、不懂畜牧、不懂储备食物。 有一个奇怪的习俗:族群人上了年纪并衰弱 后,同伴就给他留下一点食物把他扔下;如 族群人生病医治无效时,便给他留一点食物 和一剂泻药扔下他;族群在食物缺乏时,母 亲会自动杀死新生儿;母亲在生产时死去, 新生儿也会被族群人活埋在母亲身边…… 请解释这种风俗。
三、地理物象 (一)定义 地理物象是 指地理环境以及 事物通过知觉、 认知过程反映在 人们头脑中的形 象(映象)。 【发霉的花生米 不能吃】它是知 觉判断、地理优 选以及决策行为 形成的基础。
(二)特点 1、地理物象的主观性:个体、群体【守株待兔】 2、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减性【原来如此】 3、地理物象的动态性【恩格斯向鸭嘴兽道歉】 (三)地理物象影响因素—距离(呈负相关关系) 1、物理距离—里程,表示人们与某地理事物间隔 — 的实际长度; 2、时间距离—耗时,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 需的时间; 3、价格距离—花费,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 需要的费用。 【注:环境认知与以上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四、物象评价 (一)物象评价的条件——意境地图 1、意境地图的定义 心理图谱、构想图、智能图,指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 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 像。 2、意境地图的构成要素 1)路线:即道路。 2)边缘:是两个不同地区之间的线状境界。 3)结节点:或交接点。街区的主要交接点及特殊事物的交接 点。如出发点、终点、购物中心、办公大楼等。 4)分区:城市内部若干区,如工业区、中心商业区、少数民 族居住区等。 5)地方性标志:认识城市或地区的重要标记,即记忆最深刻 的地方。
第12章 12章

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前沿

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前沿

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前沿目录一、行为地理学概述 (2)1. 行为地理学的定义与起源 (3)2. 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领域 (4)3. 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6)二、中国行为地理学理论研究现状 (7)1. 行为地理学的引进与发展 (8)2. 中国行为地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9)3. 行为地理学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11)三、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 (12)1. 定量研究方法 (13)2. 定性研究方法 (14)3. 混合方法研究 (16)四、行为地理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16)1. 行为与空间交互作用研究 (18)2. 人的行为决策机制与地理空间关系研究 (19)3. 全球化背景下的行为地理学研究 (21)五、行为地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前沿研究 (22)1. GIS在行为地理学中的应用 (24)2. 大数据方法在行为地理学中的应用 (25)3. 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为地理学中的应用 (26)六、中国行为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27)1. 行为地理学的跨学科融合发展趋势 (29)2. 行为地理学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前景 (30)3. 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伦理挑战与对策建议 (32)七、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 (33)1. 城市游憩行为地理学研究案例 (35)2. 乡村居民行为地理学研究案例 (36)3. 重大事件对当地居民行为影响的研究案例 (37)一、行为地理学概述行为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便开始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

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人类行为的原因、机制和后果,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和改变地理环境。

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

它强调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揭示人类行为的模式、决策过程和空间偏好。

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和模型,行为地理学试图解释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

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与应用

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与应用

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介绍人类行为地理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探索人类的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旅游、城市规划、健康、环境保护、政治等领域。

第二章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式。

定性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重点观察等方法来获取关于人类行为的主观性信息。

定量研究则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进行更为客观、系统化的数据收集。

第三章旅游与人类行为地理学旅游是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因为旅游活动天然地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旅游者的行为、感受受到了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当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旅游景区的绿化、设施建设、管理模式、商业开发等方面施加着影响。

第四章城市规划与人类行为地理学城市规划是一门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设计、发展和管理的学科。

城市规划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交通、住宅、工业、商业、市政公共设施等领域。

人类行为地理学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角度,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人类行为的特征,例如:人们的出行模式、社交活动、居住偏好等。

这能够使城市规划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第五章健康与人类行为地理学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也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对于城市公园的规划与布局,可以考虑人们在休闲放松时的行为偏好(例如喜欢散步、瑜伽、户外运动等),提供更多适合居民群体健康锻炼的设施。

同时,通过对某些地区疾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与环境、食品安全等地理环境因素相关联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

第六章环境保护与人类行为地理学人类行为地理学还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思路。

例如,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可以通过人类行为地理学的方法,探讨与人类行为有关的水资源利用问题,例如个人用水行为,不合理用水的情况,以及如何发展更为绿色节约的用水方式等。

第七章政治与人类行为地理学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政治领域。

第五章--行为主义地理学

第五章--行为主义地理学

第五章行为主义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欧美人文地理学发生着显著变化,空间分析学派弱点逐渐在实践应用中暴露出来,在对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修正的过程中,行为主义学派开始逐步形成,成为欧美该时期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林初升,1996)。

我国地理学者从80年代开始在地理学界引入欧美行为主义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对人文地理学界的影响不大,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研究。

一、行为主义地理学的渊源行为主义地理学派和人文主义地理学派构成了行为地理学的两大重要流派。

行为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本世纪20年代以后逐步提出,其渊源大部分源于包含大量以经验为依据的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和社会学。

20世纪20 年代,行为科学产生于美国,它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来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并开始对地理现象进行人类行为的研究,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感应和行为概念引入到地理学,使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触及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先驱是怀特,其《人类对水灾的调节》开展了人们对环境灾害反应的的地理行为研究(White, G. F.,1945)。

接着,怀特及其助手通过对其它灾害反应的研究进展发展了行为主义。

沃尔波特所著的《空间关系中的决策》一书中,预示了行为地理学的发展被确定下来,沃尔波特的研究主要揭示了移民模式下的决策过程(Wolpert, J.,1964);戈利吉和布朗开展了空间和习惯行为模式的研究(Golledge, R. G. and Brown, L. A.,1967 );另外,考克斯开展了对影响决策制定的信息流的研究(Cox, K. R.,1969 ),凯茨对行为主义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分析;所有这些工作为行为主义地理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行为地理学是在避免空间分析学派的机械性和将人地关系物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许学强、朱剑如,1988)。

空间分析学派的观点在20 世纪6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得到普遍接受,但在与之紧密相邻的北大西洋周边的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却与之毫无联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以前人文地理流派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的抵制。

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

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想象得那么简 时空间行为 单,个人对环境的认知偏好及经济
因素以外的社会文化制约等与人类
实例分享
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待深入的考 察。因此,研究开始从以前重视形式 与结构的描述向重视过程的描述和解
释转变。
我国
相比较而言,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 以来,城市研究相关学科(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开 始对居民日常活动行为空间问题进行了研究。
行为地理学 时空间行为 实例分享
时间地理学
哈格斯特朗提出的时间地理学并非 是以时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而 是运用时间地理学方法研究人地关
系的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研究各种 物质及社会环境中限制人的行为 的制约条件,以此来说明人的空间
行为,并且认为人的活动是由一定 时空间环境条件下的一系列连续并 且相关的事件所构成的。时间地理 学是研究各种制约条件下人的行为 的时空间特征的地理学。
1、城市居民通勤、购物、休闲等日常活动时空间 结构的实证 研究
2、基于城市居民的认知和意向视角的认知行为空 间及城市意象研究
3、从行为空间的微观视角去考察宏观城市空间结 构的变化
总体看来,我国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要么局限 于单一活动和出行行为,忽视了日常活动的多样性及相关 性;要么强调移动-活动行为的时空连续性,却缺乏与宏观空 间背景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
居民移动—活动行为与城市空间之间互动的研究新框架
行为地理学 时空间行为 实例分享
• 在交通研究领域,潘海啸提出了基于行为分析的规划策略,认为空间形态是社会活动变化的结 果,在城市发展中行为具有先导性作用,应当加强 规 划 设 计 与 政 策 组 合 的 行 为 分 析 。时 空棱柱、可达性分析等时空行为模型在交通规划研究中逐步出现。

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相关知识汇报
一、含义
现处阶段 二、我国行为地理学 应用领域的扩大 发展现状 数据采集手段的更新 分析方法的增加 三、我国大城市居民购物 性别 消费行为的影响 年龄 因素(强调居民属性) 收入 受教育水平 职业 家庭生命周期 四、行为地理学在旅游中的应用
模式3:基营式旅游:旅游者在访问主要目的
地的同时也选择访问其他几个目的地,但往往 以主体目的地作为大本营; 模式4:环型旅游:旅游者在既定的目标区域 内环旅游好几个目的地,相当于游览线路空间; 模式5:链式旅游:旅游者以客源地为中心进 行的链式游览。 2.指导旅行社产品的改进 周尚意, 李淑方, 张江雪.行为地理与城市旅游 线路设计——以苏州一日游线路设计为例.[J]. 旅游学刊.
类商品出行距离近,日常用品类商品出行距 离远。主要由于退休或无业居民对价格敏感 度高,他们倾向于价格灵活的传统菜市场; 他们不必工作对服饰的要求较低,更倾向于 选择等级稍低的购物中心。 白领和蓝领购买蔬菜食品类商品出行距离较 远,这是因为他们的可自由支配时间的限制 较多;对于服装类商品,白领与蓝领的出行 距离相似,比退休或无业者要远,因为他们 需要通过服装表现其身份、地位及职业特征。

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居民的购物行为空间收缩
明显,不同类型的商品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差 异小。 对于购买蔬菜商品,他们对于价格敏感度较 低,加之工作较繁忙,传统蔬菜市场开放时 间受限,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居民更多的去较 远的品种齐全的超市购买。 对于大型家电类商品,高收入的居民出行距 离近,除了他们对于价格敏感度较低之外, 也体现了城市的居住分异规律,经济状况好 的居民能够选择居住在市中心的高等级商业 住宅区。
作者通过建立TRDI (Tour Route Diversification Index ),分析不同职业、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的 旅游者对TRDI的影响,得出旅游者行为差异对于旅 游线路的设计与改进的指导,即: (1)强调旅游线路的普适性与个性化结合; (2)寻求线路的多样化与高收益结合; (3)注重旅游者的最小旅游时间比与最大信息收集 量的结合。 此外,旅游行为还集中于性别差异的研究以及不 同类型景区、不同地域的旅游者行为研究等方面。 谢晖,保继刚.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旅游学 刊. 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兼论黄山与 美国黄石公园之比较. [J].地理学报.

人文地理学 第十二章行为地理

人文地理学 第十二章行为地理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
• 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 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 第一节 行为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一、行为地理学产生的原因 • 1、是理论和方法论建设的需要,解释现实世 界的有关问题。 • 2、学科交叉和渗透必然结果 • 3、行为地理学的产生与产业软化密切相关。
第三节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 一、基本理论研究 • 1、行为空间 •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 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间接活动的 空间范围。 • 2、智能图 • 它是以个人的地理物象为基础,把人们物象环 境中的地物重现在空间环境的地图上。 • 构成智能图要素:线路、边缘、结节点、分区、 地方标志
2、人文主义行为方法论流派(人类论) 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人类行为空间及其 类型,重视个人行为价值,对人类行为 决策的影响主动反应,尤其是强调景观 研究,把景观变化与人类行为紧密地联 系起来,人尽量使自己行为感应环境。 • 代表人物:段义孚、戈尔德等 •
第二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 研究人在环境中物内在行为和外在行为一般包 括6个过程: • 1、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 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它具 有以下特征: • (1)选择性 • (2)理解性 • (3)整体性 • (4)恒常性
• 3、社会因素 • 一些社会因素强烈地影响着消费者行为, 如文化因素 • 4、地理因素 • (1)各种自然地理因素从多方面影响消 费者行为 • (2)人文因素:地理区位、商业网点、 交通运输等对消费者影响。
第四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 行为矩阵模型
• 报偿矩阵模型
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 普雷德 了美国史密斯(D.M.Smith)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 D.M.Smith 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 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能力有关。

第十二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十二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环境感觉: 环境感觉:地理环境作用于人们的分析器官所起 的认识过程, 的认识过程,环境感觉只是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 属性。 属性。 环境知觉: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 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 现大脑后的认识。 现大脑后的认识。
人文地理学
第十二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 间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行为地理学概述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二、地理物象 三、物象评价与外在行为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行为地理学概述: 行为地理学概述:
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 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 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类空间行为的机制(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 人类空间行为的机制( 人类空间行为的机制 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 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 为等)。 为等)。 ——人类各种活动的行为空间具有差异性,并且表 人类各种活动的行为空间具有差异性, 人类各种活动的行为空间具有差异性 现出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性。 现出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性。 ——揭示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与优化的规律性。 揭示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与优化的规律性。 揭示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与优化的规律性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二、地理物象
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 过知觉、 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 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映象 。 映象)。 映象
地理物象并不是人们对地 理环境的“照相” 理环境的“照相”,它 与客观地理环境并不完 全一致。 全一致。

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
应用地理学分支
01 简介
03 主要内容
目录
02 主要特征 04 发展历史
05 研究意义
07 量化方式
目录06 ຫໍສະໝຸດ 关研究行为地理学(Behavioral Geography)是指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 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 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
发展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地理学研究得到日益发展。赖特(ht)于1947年在 《地理学中的物象空间》一文 中提出了行为地理研究目的;古尔德(d)把“行为地理学对环境的识别和空间行为的研究”视为60年代六大方 法论进展之一;美国学者奥尔逊(G. Olsson)和哈维(D. Harrey)于1969年相继论述了行为地理学概念及理 论和应用问题;人文地理学家科克斯(K. Cox)和高里基(edge)撰写了系统阐述行为地理学的专著 《通论行 为地理学》;70年代道温斯(s)甚至提出“行为革命”的口号;80年代柯克斯和高里基在 《再论行为地理学的 一些问题》著作中指出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受到个人本身和社会的约束,为行为地理学研究指明了发展的新趋 向。
简介
行为地理学是指应用地理学新分科,地理学与心理学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的心理行为及其与环境之 间的关系,即人类行为的地理分布。内容包括环境心理,行为的环境系统,环境对心理行为的影响等。人们对环 境产生感应后,作出判断,对如何适应或改造环境拟定决策,予以实施,是研究行为地理学的目的。
主要特征
相关研究
行为地理学广义还包括感应地理学。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一种感应过程,即人们对环境的地理物象、信息 的处理与知觉的判断等知觉过程;而人类的行为是对感应过程的反应结果,最后决定人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采取 一定类型的决策行为。虽然每一个人的行为可能带有不少主观成分,但对特定的集团或阶层而言,其行为的统计 效果却能反映一定的客观规律,可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研究。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地理物象和人类行为始于20世纪 初,并汲取了产生于美国的行为科学中的合理因素。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索尔(r),他在《历史地理绪言》中 提出行为地理学与感应地理学相关研究的问题。30年代在西方生产布局(区位论)研究中就注意对行为因素的分 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与感应地理学日益发展。如赖特(ht)于1947年在《地理学中的物象空间》一文中 提出行为地理研究的目的。古尔德(d)认为60年代6个方法论进展之一为“行为地理学,对环境的识别和空间行 为的研究”。美国学者奥尔逊(G. Olsson)和哈维(D. Harvey)于1969年相继撰文,论述行为学地理学概念 及理论和应用问题。人文地理学家科克斯(K. Cox)和高里基(edge)所著《通论行为地理学》中也作了系统阐 述。70年代感应与行为地理学迅速发展,道温斯(s)甚至提出“行为革命”的口号。行为地理学对人的行为机 制也派生出“环境理解法”和“行为地理法”两个分支。80年代柯克斯和高里基出版《再论行为地理学的一些问 题》,指出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受到个人本身和社会的约束,反映了行为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现今行为与感应地 理学在西方地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美、英、加拿大等国形成研究中心地区。研究主要内容为:居民的感应 与行为地理;企业经理阶层的区位行为;规划决策者的感应和行为;感应和行为地理研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生 活在特殊环境下(灾害地区)人类的感应与行为。感应和行为地理学正致力于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行为地理学理论与应用”专辑序言

“行为地理学理论与应用”专辑序言

“行为地理学理论与应用”专辑序言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行为地理学概述 (3)1. 行为地理学定义与发展历程 (4)1.1 定义与学科特点 (5)1.2 发展历程及现状 (6)2. 行为地理学理论基础 (8)2.1 空间行为理论 (9)2.2 人地关系理论 (10)2.3 行为决策理论 (12)三、行为地理学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3)1. 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 (15)1.1 城市规划中的行为地理学理论应用 (15)1.2 空间布局与行为互动关系研究 (16)2. 交通运输与物流领域应用 (17)2.1 交通运输行为分析 (18)2.2 物流运输中的行为地理学应用研究 (19)3.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应用 (20)3.1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行为地理学理论应用 (22)3.2 旅游业发展中的行为地理学研究内容 (23)四、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探讨 (24)1. 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概述 (26)1.1 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介绍 (27)1.2 研究方法选择与应用实例分析 (28)2. 行为地理学技术手段介绍 (29)一、内容概览作为《“行为地理学理论与应用”专辑序言》,本文旨在概述本专辑的核心内容与主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视角。

本专辑聚焦于行为地理学理论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实践,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

本专辑的内容涵盖了行为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我们将简要介绍行为地理学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理论基础,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理论体系。

我们将重点阐述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空间行为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等,以展现行为地理学研究手段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在应用领域方面,本专辑将聚焦于城市规划、旅游行为、交通行为、环境行为等多个领域。

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行为地理学理论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实践,以及所产生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地理学六十年简述
倪婷学科教学(地理)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

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广义上还包括感应地理学。

[1]
一、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不同人们集团、阶层甚至阶级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行为、决策。

除了研究居民的行为外,特别注意规划决策人的行为判断的地理合理性程度。

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还研究企业经理阶层的区位选择行为。

此外还研究旅游行为与旅游区规划设计的关系,特殊环境下的人类行为等。

[2]
行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行为是指以环境映象为基础的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它包括感应一认知一映象一决策一行为5个主要方面。

目前,行为地理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环境感应、环境映象和意境地图、区位选择与决策、人类活动空间行为等。

[3]
二、行为地理学的沿革
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计量革命与行为革命之浪潮中的行为地理学,突破了以往以统计描述为主的机械实证主义,从个人行为角度理解地理空间及其形成,前后经历了70年代发展、80年代衰退与90年代后的复兴的历程。

[4-5]在人文地理学理论多元化趋势和不同思潮相互渗透的背景下,行为论研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6]
(一)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
西方行为地理学的诞生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一时期,传统的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由于过于绝对的公理化特征而暴露出与真实世界不符的缺点。

不仅如此,地理学固有的理论被认为是几何学和空间统计性质的空间形态法则,地理学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个深入理解空间结构形成原因的理论。

因此,西方地理学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对学科发展的反思阶段,其焦点就是:地理学应以何种面貌出现、用何种方法更好地解释空间现象并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地理环境决定论、芝加哥学派的声音逐渐微弱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急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又一次被普遍强调,并被标榜成人与环境关系中的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理论中假设所有个人的行为特征是相同的,所有个人对空间的理解也是相同的,所以行为结果仅取决于区位机会。

[8]
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研究打破了这种简单假设,认为行为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区位机会而且取决于个人对空间的认知。

[9]因此,认知的特点与个体差异性便成为解释空间现象的一个新维度,或者更确切的说,从某种环境条件下人所产生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决策过程出发来推论空间形态的特征。

[10]在此背景下,以过程为导向的行为地理学研究揭开了序幕。

[11]
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索尔(C.O. Sauer),他在《历史地理绪言》中提出行为地理学与感应地理学相关研究的问题。

30年代在西方生产布局(区位论)研究中就注意对行为因素的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与感应地理学日益发
展。

如赖特(J.K. Wright)于1947年在《地理学中的物象空间》一文中提出行为地理研究的目的。

古尔德(P.R. Gould)认为60年代6个方法论进展之一为“行为地理学,对环境的识别和空间行为的研究”。

美国学者奥尔逊(G. Olsson)和哈维(D. Harvey)于1969年相继撰文,论述行为学地理学概念及理论和应用问题。

人文地理学家科克斯(K. Cox)和高里基(R.G. Golledge)所著《通论行为地理学》中也作了系统阐述。

Golledge和Timmermans认为,行为地理学成立初期的研究实质是:寻求更好的人类主观模型及假设,取代物质环境观,通过采用新的数据分析和非汇总方法研究个体和小团体,揭示人类决策行为之心理、社会因素的空间特性,基于人类过程进行现象的解释。

[12]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感应与行为地理学迅速发展,道温斯(R.M. Downs)甚至提出“行为革命”的口号。

行为地理学对人的行为机制也派生出“环境理解法”和“行为地理法”两个分支。

西方行为地理学的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偏好-选择等方面,尝试建立基于个人决策过程来理解空间现象的模型,以取代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甚至微观经济学模型。

但是,由于人类决策行为的复杂性,行为地理学初期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很多问题。

空间中人类行为决策背后的认知模式研究,包含认知地图与空间知识学习过程,构成了行为地理学早期研究的核心。

Gould指出,人在环境面前的认知受最优行为规则控制,这既包括最经济行为也包括最满意行为(后者追求个体某种“满意”变量的最大化),提出了追求风险损失最小化的“零和博弈”规则的渐进性行为、Pred的行为矩阵也属于同样的尝试。

认知方面的研究虽然揭示了行为决策背后的一些心理机制,但大多停留在“就认知论认知”的层面,认知心理过程与外表行为动机之间也是无法完全等同的。

因此,西方行为地理学借鉴经济计量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催生出了大量个人偏好-选择模型,成为早期研究的又一主要方面。

这方面代表性的成果是Burnett等人基于购物行为实证研究而提出的多维态度理论,认为个人对购物地的选择是根据多维度评价的排序及态度组合而产生的.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虽然早期的行为地理学在居住迁移、购物行为等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建立统合认知与偏好-选择理论框架的努力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受到了各方面的质疑与批判。

在众多批判之下,行为地理学的一度衰退,行为地理学研究者一度转向各自原先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

但并不能否认行为地理学的存在意义,相反加深了学者对行为地理学应该作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或行为论的地理学研究方法而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1980年代,人文地理学呈现出理论多元化的趋势,不仅如此,认知研究和偏好-选择研究的不断分离,使得行为地理学从构建行为过程理论框架的过分目标中解脱出来,更多应用于解决地理学现实问题中。

80年代柯克斯和高里基出版《再论行为地理学的一些问题》,指出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受到个人本身和社会的约束,反映了行为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1980年代中期以后,受相对主义、多元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西
方行为地理学研究开始向空间行为分析以外的领域拓展和渗透,与人文地理学其他分支(如文化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产生了关联,其结果出现了生态学、社会弱势群体、女性、生命周期等崭新视角。

(五)21世纪以后的新进展
经过50多年的发展,行为地理学经历了衰退与复兴,已经从最初的狭隘的实证主义框架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反思并重新认识自身的意义。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地理学社会科学化的影响下,行为地理学研究越来越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福利地理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广泛的多学科融合更全面的解答人-环境互动关系的问题。

从最初的回答“行在哪里发生?”的区位论套路,发展到关注人文现象与环境互动关系,最终回归到日常生活空间和社会中。

21世纪以后认知和决策仍是当代西方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议题,同时日益发展的互动交换主义视角、日常生活中的供给视角、以及模型不断精确化的活动分析法,体现出从主观选择和外在制约两方面来把握行为与空间的关系的努力,促进着不同研究主题的整合。

西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正在从“空间行为”(spatialbehavior)、例外行为转向“空间中的行为”(behavior in space)、日常行为,从显示行为空间转向理想行为空间,从现实行为转向虚拟行为,从解释行为转向模拟行为、规划行为,力求对人的生活世界进行理解,最终达到对于人类自身的理解。

现今行为与感应地理学在西方地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美、英、加拿大等国形成研究中心地区。

感应和行为地理学目前正致力于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探索从人的社会化整体来探讨不同空间行为和地理图式。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行为地理学[EB/OL]./view/206202.htm.
[2]陈传康.感应和行为地理学[J].地理知识,1983,1.
[3]石玲.当代在校大学生行为的行为地理学原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4.
[4]柴彦威.行为地理学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3,10,01.
[5]柴彦威,塔娜,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近期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