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赏析
1.《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2. 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 画面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 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 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 数间农舍掩映其中, 农田出绿, 阡陌纵横,赶集的人们和驮运货物的骡马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 在汴河码头停泊着数条大船, 其中有一条装满了粮食, 一些人正在忙着搬运.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 画面进入第二部分. 屋宇错落, 古柳参差, 临河的茶肆之中,摆着桌凳. 河中船只往来不断. 一座精致的拱桥, 宛若飞虹, 沟通两岸. 行人众多, 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热闹非凡. 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桅杆已经放倒, 船工握篙盘索. 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看. 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 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 下桥穿街, 走过一座巍峨的城门楼, 便来到最繁华的街市. 这是第三部分描绘的景象, 这里酒楼茶肆, 宅第店铺鳞次栉比, 货物五光十色, 种类繁多, 市招高挂, 买卖兴隆. 街市上, 士农工商, 男女老幼, 骑马的乘轿的, 购物的, 叫卖的摩肩接踵, 熙熙攘攘, 真可谓" 百家艺技向春售, 千里农商喧日昼", 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穿过十字路口, 再往前行, 可是汴京的皇宫重地? 画面到此戛然而止, 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 但是《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北宋私成书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的一幅名贵的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中有五百余人物,牛、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楼宇三十多间,各种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树木、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画卷可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落(画卷前半部)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近郊在清明前后的繁忙景象;第二段落(画卷后半部)表现了汴河上下从清明到端午的鼎盛场面;第三段落(画卷后段)描写了汴京郊外扫墓归来的繁忙景象。
全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它是一幅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和城市面貌的形象资料,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更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经济的形象史料。
据记载,宋徽宗时,每年花石纲达四千万贯,而这幅画竟出自不及弱冠之年的画家张择端之手。
徽宗让他放手去做,并说:“你办好了这件事,我让你做画院的待诏,但不准你进入翰林,以免束缚你的才能。
”一位画院画师告诉他:“这件事的利害关系不在金钱,而在政治意义,你如果用简单的眼光看,就会犯错误。
”从此,他创作了《清明上河图》。
据说,为了完成这幅画,张择端足不出户,“晨夕观览,至忘寝食”。
“通籍四十年,而得此卷”,直到去世前不久还“犹坐卧其下”,最后终于完成了这一巨制。
这幅长达五米多的长卷,画了500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车、轿二十多乘,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无数。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结构比例准确;房屋、桥梁、车轿、树木、船只等分布有致,使画面有疏有密,墨色浓淡相宜,富有节奏感。
有些人认为这幅画的作者是张择端,而更多的人则认为应是宋徽宗赵佶,因为这两幅画都同样反映了宋徽宗赵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鸟兽、花卉、竹石、木石等无所不画,无一不精,堪称“天下一人”。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国宝级文物,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幅北宋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
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清明上河图》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
由于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
②: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清明上河图鉴赏
《清明上河图》赏析摘要《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
作者张择端,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
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正文北宋绘画特点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北宋绘画艺术呈现出新的特点。
画面有一种静态平和美,画意重神求理,尤重个体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观察。
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
同时,北宋是中国词学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期,词画结合的第一个高峰也于此时到来,绘画也迈入文学化的重要奠基时期。
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
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
宋代绘画艺术在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创造。
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
花鸟画、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
文人士大夫绘画对于绘画艺术的繁荣提高也有促进作用,他们在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探索上尤有贡献。
宫廷绘画在整个社会绘画的繁荣基础上得到高度发展,其艺术成就也不容忽视。
唐代出现的文人画,从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
当时对绘画的收藏、品评和延纳画家作画已在上层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
更有不少文人在画幅上题字咏诗渐次增多,开辟了书画题跋的新天地,并能自觉地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
《清明上河图赏析》
杂的景物纳入统一的画面,笔墨章法巧妙之极。总体来看,根据表现内容 的不同,全图可分为三段。
实用文档
首段可看作整幅作品的序幕,描绘的是汴京郊野的景色:疏林、薄雾、几家茅舍、草桥、 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着东西的毛驴;柳林枝头泛出新绿,有乍暖还寒之感; 人坐轿中行进在路上,杂花装置轿顶,骑马挑担的随于轿后,似从郊野踏青归来。所有这些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
•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 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 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 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 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实用文档
中段为汴河码头的繁忙景象。画面上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或在茶馆休息,或相卜算命,或 在饭铺进餐;河中船只往来、纤夫拉纤、船夫摇橹,洋溢出一派热闹的景象;横跨汴河的有一座拱 桥,传名为虹桥,结构形式优美,这个地方为虹桥码头区;桥下一只大船待过,船上之人或用竿撑 船,或用竿钩住桥梁,或用麻绳挽住船,还有人忙着放下桅杆,好使得船通过;邻船和桥上之人争 相观看,指指点点;附近路上也是车来车往,作者活生生的描绘出一个水陆交通点的一派繁忙景象。
实用文档
后段为市区街道的热闹场景。这一段以耸立的城楼为中心,两边屋舍俨然,分列着茶坊、酒肆、脚店、 肉铺、庙宇、商店、药铺等等。街市行人擦肩接踵,熙熙攘攘,有商贾,有士绅,有官吏,有小贩,有 大家眷属,有行脚僧人,有外乡游客,有街巷小儿,有狂饮的豪门子弟,也有行乞的残疾老人,三教九 流,形形色色无所不备。川息往来的交通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等样样俱全,也都一一展 现在观者的眼前。在全幅总计五米多长的画卷里,作者共描绘了各色人物数百个,牲畜数十匹,车轿二 十多辆,大小船只也有二十多艘,不同建筑也各有特色,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宋代建筑的特征。
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赏析
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也是北宋风俗画的巅峰之作。
这幅画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郊外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社会各阶层生活的场景。
其生动传神的笔法、颇具特色的构图,使这幅画成为世界名画,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就带大家走进《清明上河图》的世界,来领略一下他那动人心魄的魅力吧!全卷宽24cm,长525cm。
这张画通过复原、临摹、解读、创作等方式进行展示,深刻地表达了北宋当时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的发展状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幅长卷中,生动记录了当时北宋的生活画卷,里面囊括了:小桥流水,舟车劳顿;酒肆茶楼,说书卖唱;纸马花轿,迎亲祭祖;贩夫走卒,打闹嬉戏。
将热闹繁荣的城市风貌以及社会人情的细微之处跃然于纸上,十分真实。
画中这么多形态各异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从图中可见,人们尽情享受着这个和谐的社会所带来的幸福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人们不仅穿着当时的衣物,而且还乘坐着不同的交通工具,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科技水平。
《清明上河图》中共绘了民众有几百人之多,既有贩夫走卒,又有官吏差役,既有老翁,又有少女。
人物服饰有穿古装的,也有穿现代服装的。
有男有女,他们的样子也千姿百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看得目不暇接。
这里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人们悠然自得,怡然自乐。
张择端不愧为我国的杰出画家,他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的美丽场景,一定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艰苦奋斗,在生活的磨砺中才完成的。
但是,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当代的青年一代的榜样,尤其是年轻人,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去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看到此情景,我仿佛身临其境,穿越到了古代的繁华盛世,欣赏着繁华的汴梁街道、热闹的城市集市、豪华的酒店、精巧的手工艺品,还有令人垂涎三尺的各色美食……我走进了这样的一幅长卷,并为此感叹不已。
因为在画卷里,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只有真正了解过的人才能知道它的珍贵。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简介《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该画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构图和丰富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清明上河图》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1. 细腻的人物描绘《清明上河图》以生动逼真的方式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从皇帝到平民百姓,无一不用细腻的笔墨勾勒出他们各自独特的形态和表情。
这使得观者能够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到农夫劳作、市井巷陌、官员行旅等场景中人们真实而动态的生活状态。
2. 精确的透视法运用《清明上河图》在透视法运用方面堪称经典。
通过合理布置围墙、建筑和桥梁等元素,画家巧妙地创造了空间感,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
透视法的运用让整幅画面呈现出立体感和深度感,增强了观赏者的沉浸感。
3. 色彩的精妙运用《清明上河图》以鲜艳而又饱满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画家巧妙地运用对比色、渐变色和纯色等手法,让画面充盈着生动而丰富的色彩。
通过合理运用色彩,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氛围和情绪,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4. 独特的构图结构《清明上河图》采用多点透视法和分层次的构图结构,使得整个画面既有局部细腻之美,又能展示大范围场景,并呈现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效果。
这种独特的构图结构给观众带来了丰富而广阔的视野,并引发他们无限遐想和探索。
5. 揭示历史文化内涵《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幅绘画作品,更是一部宝贵的历史文化记录。
通过画面中丰富的细节,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城市的景象、社会的繁荣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些历史文化内涵使得《清明上河图》成为了无价之宝,并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清明上河图》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构图和丰富细致的内容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
通过细腻描绘人物、透视法运用、色彩应用、构图结构和历史文化内涵,这幅画作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栩栩如生而又梦幻般的视觉世界,并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统绘画重要的代表之一,也是无数艺术爱好者所向往和探索的对象。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本文转载自泊宁者《《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
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宁静的乡村《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
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
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
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
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
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
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
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
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
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
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
“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
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
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
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宁静的乡村《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
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
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
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
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
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
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
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
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
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
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
“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
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
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
茅檐低小,大门朝向谷场,大石碾滚闲置在那里,空寂无人。
也许是农忙尚未到来。
屋后老树成林,树梢上还有鸟窝,也不见鸟飞。
美术鉴赏作业-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美术赏析2009211352 彭杉杉摘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本文重在客观描述此画卷的三个段落,结合自己观画后的感悟和各方文献,充分感受数百年前画坛巨擘的匠心独运,近距离的感受中华艺术宝库的稀世珍宝。
关键字:郊野之春光码头之繁忙市区之热闹艺术特色观图感悟正文: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
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
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
张择端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这两件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现在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
《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清明上河图_美术鉴赏.
《清明上河图》赏析一.《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清明上河图》片段《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清明上河图》绢本,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
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
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
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
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
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
槽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
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
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
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
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
全卷总计绘制人物达587个、动物l3种、植物9种、牲畜5O余头,船只、车轿各2O余个。
二.对作者的介绍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
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北宋著名画家。
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长画卷,描绘了公元12世纪北宋开封城外东南七里角的一段汴河风光和城内街道的热闹繁华景象。
打开《清明上河图》,一个广阔的生活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孩子领着几只毛驴,驮着木炭,过一座小桥,五个纤夫拉着一条大船往上游行走;一批搬运工,背着从船上卸下的货物,手里还拿着一根计数的筹码;大船放倒船桅要驶过虹桥,船上人手忙脚乱,四周无数人在观看、呼叫、帮助出主意;桥上挤满了行人、毛驴、轿子,还有两人拉开架在争吵;桥头乱糟糟地摆满了货摊、地摊;脚店楼上几个人在喝酒;木匠师傅在门口制造车轮。
大街上一个大人扶着一个小孩在走路,肉铺里一个小孩围着听一个人说书,僧侣们在街上与人交谈,处处透露出市民们满足的散淡的心态,透露出一片安静安乐的和谐,令人心旷神怡。
街道上四处是休闲的人流,大群的人在桥上观看,前拥后簇,大呼小叫,就连正在过桥的大船上的一个小孩也在跟着大叫。
有的在汴河两岸看着急速的流水,有的人在城楼下的空地里悠然地休憩。
他们安详的幸福形态,就像春天里缓缓流淌的河流。
人物美有学者主张,从三个方面去观照人物美:第一层面是人体美;第二层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第三层面是出于特定历史场景中的人的美。
无论从哪一层面都包含着对人的神态、动作的审美。
通过各异的神态,我们可以推知人物的心情,悲伤或喜悦、着急或悠闲;通过不同的人物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在从事怎样的物质活动。
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的是小孩:有的在跑,脸上充满了着急;有的在喊,脸上洋溢着可爱;有的在听书,脸上写着认真;是纤夫、搬运工,他们好似想竭尽全身的力气来努力工作;是木匠师傅,慈祥认真地忙碌着手中的技术活;是休闲的人群,他们有的在街上闲逛,有的在交谈,或聊天、或倾诉,处处透露出幸福、祥和的生活心态。
各种各样的人物美归结在二个字“祥”、“乐”,让欣赏着满怀心仪与向往。
场景美画中街道两侧是瓦子、茶楼、酒馆、作坊、当铺等活动场所。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绘)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被后世尊为『中华第一神品』!历代收藏家心驰神往,后世帝王权贵强取豪夺,辗转飘零,历经劫难。
北宋张择端(绘)宋徽宗是它的第一个收藏者,曾为之亲笔题名。
北宋沦亡,此卷流入民间,徽宗题字散失;元灭金此卷再次进入元内府;元宫廷画匠『偷梁换柱』以赝品将其偷出,流入民间;入清后一度被大收藏家毕沅收藏,毕死后嘉庆帝将其收入清宫;后末代皇帝溥仪将其偷运出宫,藏于长春伪皇宫,后被解放军缴获,经辽宁省博物馆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也许只有《清明上河图》它自己才清楚在这个美妙的名字背后,隐藏着多少尔虞我诈,多少刀光剑影,多少血雨腥风,多少悲欢离合。
北宋张择端(绘)北宋张择端(绘)宋本『清明上河图』因图中所绘的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故名。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从整体上看,可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段,由这三大部分组成的统一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现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尚,从而构成了一件内容极为丰富、完整的艺术珍品。
整个画面人和物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都通过画家的传神之笔,被运筹得周密妥贴,准确别致,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杂,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艺术节奏感,充满了宏伟气派。
北宋张择端(绘)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之卷。
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和艺术宝库。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
一、历史背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 960年)的北宋首府开封城景象,被冠以“宋都万象”的名号。
银钱纸币、豆腐、花生、笔墨纸张、书籍、南北货物起重机、鸟笼车轮、欧阳修和党项使者的轿子等丰富的细节展现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的生动形象,反映了开封城市中各个气氛浓郁的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画面构成与细节描绘《清明上河图》总共长度超过五米,分为十二幅,其中水域部分为横幅,陆地部分为竖幅。
整幅画通过明暗对比和虚实勾勒来表现景物深远感、质感和明暗层次的感觉,用线条来刻画人物和物件,使整体画面显得非常细腻、细致。
整幅画画面丰富,吸引观众的视线,每张图都可以看作是一副独立的小画,又和整幅画融为一体。
在构图方面,《清明上河图》可谓繁而不杂,其灵魂之一便是“重重旋转”,或透过弯曲的街道,或以扁平的角度呈现,通过对城市环境的精心描绘,深度再现了开封城市的实景,展示了宋代城市的繁华。
三、文化价值《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首先,在历史方面,《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期城市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真实地展现了当时开封城市的面貌,具有极高的历史记录价值和文献学价值。
同时,《清明上河图》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次,在艺术方面,《清明上河图》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块无价之宝。
它展示了唐宋绘画技法和风格,融合了意境、文化以及时代特色的完美结合,使它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最后,在教育方面,《清明上河图》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立足于历史、传统、人生等多个层面,据此引导人们感悟当下,追求卓越。
它能够启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探究,并增强人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现实主义的风俗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极高,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绢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作者为张择端,也是作者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
该作以长卷的作品形式,生动的向世人展示了当时城市生活的面貌。
画家张择端,年轻时曾游学于汀京,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深有所知,再说他习画后,又嗜作舟车、市桥和城廓之属,所以画中的人和物虽为数繁多,仍披他描写得意态生动,毫发无憾,不愧为希世珍品。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其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北宋以前,中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
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
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
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作品在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疏密有致,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的画面,笔墨章法巧妙之极。
从总体来看,它可划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
首段描写城郊农村清明时节的田野景色:疏林薄雾掩映着农舍酒家,阡陌纵横,田亩井然,农民正耕作于田问;几匹驮炭的毛驴缓行于绿荫深处;村头大道上,一队人员肩挑背负,护拥着一骑马者和一乘轿者,轿顶上还插满了杨柳杂花,似名门豪富踏青扫墓归来,正匆匆地向城内进发。
通过环境和人物的点染,对时间、地点和习俗,作了简明的交代,为全图展开了序幕。
中段以拱桥为中心,描绘了汴河两岸繁华而又闲适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绘)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被后世尊为『中华第一神品』!历代收藏家心驰神往,后世帝王权贵强取豪夺,辗转飘零,历经劫难。
北宋张择端(绘)宋徽宗是它的第一个收藏者,曾为之亲笔题名。
北宋沦亡,此卷流入民间,徽宗题字散失;元灭金此卷再次进入元内府;元宫廷画匠『偷梁换柱』以赝品将其偷出,流入民间;入清后一度被大收藏家毕沅收藏,毕死后嘉庆帝将其收入清宫;后末代皇帝溥仪将其偷运出宫,藏于长春伪皇宫,后被解放军缴获,经辽宁省博物馆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也许只有《清明上河图》它自己才清楚在这个美妙的名字背后,隐藏着多少尔虞我诈,多少刀光剑影,多少血雨腥风,多少悲欢离合。
北宋张择端(绘)北宋张择端(绘)宋本『清明上河图』因图中所绘的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故名。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从整体上看,可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段,由这三大部分组成的统一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现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尚,从而构成了一件内容极为丰富、完整的艺术珍品。
整个画面人和物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都通过画家的传神之笔,被运筹得周密妥贴,准确别致,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杂,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艺术节奏感,充满了宏伟气派。
北宋张择端(绘)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
音乐描绘《清明上河图》赏析
音乐描绘《清明上河图》赏析摘要:音乐描绘清明上河图以一个超强的乐团规模和极致的演绎手法向人们讲述了这个远古的故事;作品新颖、内容丰富、音乐丰满,给人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感受;用音乐的扩张力量描绘着笔纸所不及之意境。
关键词:音乐;描绘;赏析一、关于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年、徽宗时代首都汴京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它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
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
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二、音乐描绘《清明上河图》由著名作曲家、中国跨界音乐及影视音乐顶级制作人黄小秋先生作曲,亚洲爱乐乐团演奏,黄立杰指挥的音乐描绘《清明上河图》,以全新的音乐设计理念及技法,超强的乐团规模和演绎手法,用旋律之笔描绘了《清明上河图》,用音乐语言向人们讲述着这个远古的故事。
全曲由“引子”“清明时节的汴京郊野”“车水马龙的汴河虹桥”“繁华似锦的北宋都城”和“尾声”五部分组成。
引子晨曦中,乍暖还寒时的春天气息弥漫在绿色葱茏的汴河两岸。
疏林薄雾中,百姓们黎明即起……箫的独奏、河南豫剧的曲调、交响乐团的烘托向人们打开了这幅远古盛世的画卷,伴随寺庙的钟声及念经声,音乐开始描绘汴河两岸,讲述着汴河两岸的故事……(一)清明时节的汴京郊野1.赏春踏青郊野即景树木换上新装,河边青青草色。
黎明即起的人们尽享春色,在薄雾笼罩中出离茅舍,经过草桥、越过流水。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摘要】清明时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外出踏青春游的大好时光。
北宋画家张择端(生卒年不详)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展现了当时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春日的市井民俗风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构图;民俗《清明上河图》作为我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深刻地展示了北宋时期的民俗风情,生动再现了北宋时期中国城市生活面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时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外出踏青春游的大好时光。
北宋画家张择端(生卒年不详)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展现了当时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春日的市井民俗风情。
《清明上河图》的特点最为明显的便是长,作为中国古代长卷作品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构图总长度达到4米,显示了画家非凡的功力和高超的技能。
在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的长卷中,“采用鸟瞰俯视和散点透视相结合的方式,将数量众多的景物十分精妙地包容于画卷之中”。
从远郊画到街市,《清明上河图》主要包含了农村和集市两个部分,整个画面给人的艺术感觉是,规模宏大,场面繁复,但中心突出,虚实相间,其主要特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1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人物、房屋,到景物、牲口等,无所不包,单是人物就有士、农、工、商、僧、纤夫等,牲畜有牛、马、骆驼、骡等。
而画面中的情景从行走、饮酒、谈论、玩耍,到嬉戏,买卖、表演等,也极为丰富。
据统计。
全画有各类人物684人、牲畜96头(匹)、车15辆、轿8顶、船25艘、房屋22座、树木174棵等,但不论状物写人,还是动画描静,无不精确入微,笔墨一丝不苟。
如此宏大的布局和丰富的内容,在我国古画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清明上河图》中的人和物,不仅数量众多,还具有相当形象的故事情节,或交谈,或拉车,或买卖,或玩耍,神态各异,衣着鲜明,使得整个画面具有强烈的动感和视觉冲击。
2构图严谨虽然内容十分丰富,但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却十分严谨,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画面中的人物有聚集,有独行,画面的疏密、简繁安排得当,整个画面元素分布都十分协调,没有过于密集和疏松的画面区,表现了画家对画面排布和元素组织高度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清明上河图》画作内容 艺术特色 作品赏析
《清明上河图》画作内容艺术特色作品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节日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
画面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首是春意方浓的汴梁郊外,新柳丛萃,阡陌纵横,稀疏的驮畜和人物蹒跚行进,从四面八方向闹市集中,充满生机勃勃又轻松宁静的气息。
随着画面的展开,渐渐由静而动。
汴河河道和两岸街市的出现,开始显出热闹的景象,岸上人烟渐稠,房屋渐密,河上舳舻相接,或空舟待返,或重载而行。
当画面延伸到东门外的虹桥边时,展现了全图的中心和高潮。
虹桥飞跨,建筑密集,人群拥挤,车马喧闹。
桥上商贩叫卖,行人交错,两岸店铺林立,车水马龙,桥下巨大的漕船要穿过拱洞,船夫们正手忙脚乱,桥面上、桥洞内也有人呼应配合,突出众多劳动者的形象和紧张繁忙的动作。
各种活跃、热烈、繁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交响乐队各个声部的合奏那样激越高亢、气势磅礴。
画幅末端是城东门内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车骑轿辇,担驮推拉,虽然人流熙来攘往,却显得井然有序,活泼舒展,把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绘色绘形地展现于人们的眼前。
《清明上河图》宽24.8 厘米、长528.7 厘米,是一幅绢本设色的长卷作品,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以自然景观作为分隔,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繁而不乱,整个给人以规模宏大,场面繁复的感觉。
作品结合线描淡彩的画法,用笔严谨,富有变化,人物造型写实,各具特色。
作者将画面中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在多变的技法下,描绘的既有大气磅礴的写意风景,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细到船只的钉铆和绳结都一览无余,令人叹为观止。
该作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杰作”,对研究宋代城市生活、民俗、交通、建筑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组织筹划方为了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特别将一件中国古代的珍贵名画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制作成世博版多媒体版本供大家欣赏与收藏,以更好的展现和发扬博大的中国文化。
这件名画就是《清明上河图》。
一、作品简介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现实主义的风俗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极高,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绢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作者为张择端,也是作者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
该作以长卷的作品形式,生动的向世人展示了当时城市生活的面貌。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其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北宋以前,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
张择端虽在翰林图画院供职,但作品不为“院画”所囿,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即为代表。
关于该作品的题目,就“清明”二字而言,人们也颇有争议,一说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的认为“清明”有粉饰当时太平之意。
仅就作品本身来看,其表现的时期是北宋徽宗时代,地点为当时的京城汴京,描绘记录了京城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自然风光以及普通民生。
二、《清明上河图》的构图
作品在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疏密有致,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的画面,笔墨章法巧妙之极。
总体来看,根据表现内容的不同,全图可分为三段。
首段可看作整幅作品的序幕,描绘的是汴京郊野的景色:疏林、薄雾、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着东西的毛驴;柳林枝头泛出新绿,有乍暖还寒之感;人坐轿中行进在路上,杂花装置轿顶,骑马挑担的随于轿后,似从郊野踏青归来。
所有这些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
中段为汴河码头的繁忙景象。
画面上人烟稠密,粮船
云集,人们或在茶馆休息,或相卜算命,或在饭铺进餐;河中船只往来、纤夫拉纤、船夫摇橹,洋溢出一派热闹的景象;横跨汴河的有一座拱桥,传名为虹桥,结构形式优美,这个地方为虹桥码头区;桥下一只大船待过,船上之人或用竿撑船,或用竿钩住桥梁,或用麻绳挽住船,还有人忙着放下桅杆,好使得船通过;邻船和桥上之人争相观看,指指点点;附近路上也是车来车往,作者活生生的描绘出一个水陆交通点的一派繁忙景象。
后段为市区街道的热闹场景。
这一段以耸立的城楼为中心,两边屋舍俨然,分列着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商店、药铺等等。
街市行人擦肩接踵,熙熙攘攘,有商贾,有士绅,有官吏,有小贩,有大家眷属,有行脚僧人,有外乡游客,有街巷小儿,有狂饮的豪门子弟,也有行乞的残疾老人,三教九流,形形色色无所不备。
川息往来的交通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等样样俱全,也都一一展现在观者的眼前。
在全幅总计五米多长的画卷里,作者共描绘了各色人物数百个,牲畜数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也有二十多艘,不同建筑也各有特色,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宋代建筑的特征。
三、《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总评
概括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其表现内容丰富之极。
在表现手法上,以“散点透视”来选择景象。
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车船上的细小构造、摊上的商品、市招的文字,这些都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人物有仕、农、商、医、卜、僧、道、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牲畜有驴、马、牛、骆驼等,另外,各式建筑、大船小舟应有尽有;人物的各种活动、衣着、神情各异,这些也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戏剧性的情节变化。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在历代古画中是非常罕见的。
其次,作品结构严谨,繁而不乱,层次分明。
作品在如此丰富的表现内容中能做到主体突出且首尾呼应。
画中人物、景象、情节等安排都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关系处理恰到好处,繁而不杂,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和高妙的艺术表现能力。
另外,在技法上能做到大手笔与细微刻画相结合。
作者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和情节加以表现。
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刻
划每一位人物、每一件道具。
人物各有身份,各具神态;建筑结构描绘谨严;车马船只一丝不苟,甚至船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等都交待得一清二楚,让人观后不仅惊叹。
此作艺术价值极高,各类专业性的著述中都有记载,其中,《中国通史》中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为“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
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
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
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由此可见一斑。
据相关资料查,张择端完成这幅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因此,宋徽宗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并用“瘦金体”书法亲笔题写“清明上河图”五个字,钤盖双龙小印。
至明嘉靖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陆完手里,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给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后严嵩父子被弹劾致使官场失势,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到清朝,先由陆费墀收藏,亦在上面钤印题跋。
后被毕沅购得并与其弟毕泷(收藏鉴赏家)同赏,其后毕家被抄,此作又被收入宫中,置在紫禁城迎春阁内。
进入20世纪以后,此作亦几经辗转,过程曲折,所幸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才使得我们在今天能得以欣赏到她的独有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