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共44页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彼得·艾森曼常常将他所涉猎的各文化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
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交织的关联体,一切文化的现象,智慧的精华,都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
在他的建筑世界中,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哲学观,建筑观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旧的观念渐渐被新的观念所取代。
其实,艺术本身就是时代变化的体现。
正如尼采所说,“一切都是错的,任何事都是允许的”。
一、间断性:历史元素的跳跃艾森曼的建筑观强调,现今的建筑不应再无休止的沿用传统的建筑语言。
在科技水平、文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对传统建筑语言的依赖无疑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行为。
然而,反对传统并不代表忽视历史。
艾森曼从不介意在自己的建筑中出现历史元素,相反,他擅长利用历史的元素,将之植入到建筑当中,并显现出来。
历史元素的片段和现代元素交织、碰撞,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而这种将过去和现在巧妙搭接所体现的正是建筑在时间上的非延续性。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其“间断性”的建筑语言表现尽致,他的“广义文脉主义理念”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该艺术中心坐落于一个与其他建筑相关联的空隙场地,而非整块校园场地。
建筑无论整体形式上,还是隐含意义上,都将大学和城市连接在一起。
艾森曼特别注意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道路和哥伦布城市网格相互错位,错位的角度为12.25度。
正是在这个条件的启发之下,艾森曼根据这个网格做出整体布局,将建筑建造在这个庞大的网格体系。
城市网格和校园网格的交织,正如历史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碰撞。
这种非延续性的建筑思维将整座建筑的文化气息推至高峰,历史和现代碰撞过后相互辉映,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同样在这座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基地地下18世纪的机械库暴露在外的举动,也是间隔性的体现之一。
半裸露的机械库以残破的姿态静静伫立,仿佛向我们述说一段历史的记忆与过往。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南低北高, 呈现不稳 定和动感
城市网络 系统
白色金属网格
白色金属方格来代表鹰架,以 表示未完成的感觉,带些解构主义 建筑的味道。
砖砌体和白色金属网格 艾森曼自己解释说是为了唤起背会 军火库老城堡的记忆。
“非建筑 ”
将军火库作为中心,在新的系统中它的 角色已经改变,成为“非军火库”。而入 口处的脚手架,也不再是传统中为了建设 而搭建的临时构筑物——成为“非脚手 架”,同时在建筑中还有 “非入口”、 “非窗”、“非砖”等等。
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 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 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 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 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 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
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他思考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而是人与建筑的和谐交融,他的解 构主义建筑思想是对传统的反对,它的建筑是自由的,存在着 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是创新,是他所独具的风格。在大师身上,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建筑,更应该是他所具有的优秀的品格和职 业精神。他在建筑设计中追求解放与自律性,有着深厚的文化
联系。
“克服建筑的存 在性,推出一种永久 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 建筑,打破形式与功 能之间所谓的的必然 联系,是我建筑设计
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对比的关系,对比运用不同 的视觉元素在组合中强调相互间的变化关系。十号 住宅中运用不同的体块产生大小、高低、纵横、远 近的对比,而不同的表面材料又产生重轻、虚实、 显隐的对比。对比突出了建筑的存在,使之不至于 显得单调和无味。同时艾森曼借助体块外形上的相 似性加以调和,避免建筑显得杂乱无章,保持了它 们的连续性,使之在形态上以优美的节奏渐变,形 成既不单调、拘谨,又自然流畅、有韵味,富有象 征和诗意的形式美。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人性化设计
01
未来的建筑应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创
造舒适、宜居的建筑空间。
创新与科技
02
科技和创新是推动建筑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的建筑将更加注
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社会责任感
03
建筑师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建筑设计关注社会问题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谢谢观看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目录
• 彼得艾森曼简介 • 作品风格分析 • 作品案例解析 • 作品影响与评价 • 未来展望
01
彼得艾森曼简介
生平简介
1934年出生于德国 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母是艺术家和音 乐家。
1951年毕业于美国 康奈尔大学,获建筑 学学士学位。
1938年因纳粹迫害 随家人移居美国。
新材料运用
艾森曼善于运用新型建筑材料和 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和预制构
件。
参数化设计
他探索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数字 技术优化建筑形态和性能。
交叉学科合作
艾森曼注重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 ,如艺术、工程和规划,以创造综 合性的设计解决方案。
03
作品案例解析
案例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案例三:广岛和平纪念馆
反思战争与和平的象征
广岛和平纪念馆是彼得艾森曼为纪念二战结束而设计的作品。建筑外观呈三角形,象征着原子弹爆炸 的瞬间。内部展示着战争的遗物和照片,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残酷。
04
作品影响与评价
对建筑界的影响
创新设计理念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对现 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 建筑与环境、文化、历史的关联 ,推动了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建筑
舌现代主义“恶之花”解读彼得·埃森曼
用来表 达建筑 和“ ” 人 。
is 教育院校的刨新设和一系歹 仓造陛的私人住宅。 ,  ̄H、 f 『吐 J
18 年 , 9 5 埃森 曼凭借威尼斯 第三届 国际建筑双
年 展的“ 罗密欧与 朱丽 叶” 方案 获得石 狮奖 ( 头奖) 。
部分 的设计 中, A被 当作 一个模 型来 使用 , DN 它带 有 逻辑 的顺序 并有无 限 的扩 展可 能性 、 可变性和 适
是那么 的有组 织性 而义抽 象 , 是仍然 很难 说清楚 但
他 的建筑 到底 是在哪 里产 生的 , 者说他 的建筑 是 或 否是最 早 的“ 在 ” 发生 的建筑 。 就像 许多 战后 的语 言哲 学家所 主张 的 , 谈到 世 界 L 的某 种事 物 , 是预先 假 定地做 某事 , 就 这意 味 着语 言_ 和 头脑 中的事 实是存 在 的, 卜 并且凭 借它们 的 能力来 改变物 质 的状 态 。它们 安置 、 充满 , 以 并 相 同间 隔将世 界 重 新划 分 。一 个连 续 的被 调整 好 的事物影 响 的概念是 个主 义 的成 就 , 果不 是战 如 后 的存 在论 , 么…‘ 那 定是 战后 的美学 主义 。这一 概
特 公园作 过建 筑 设计 方案 。德里达 解 构主 义 哲学
理论与埃 森曼解 构主义 建筑 的这 种 内在关联 , 以 可
认 /J, Uf J 口 ^ 日 ,
过后 现代 主义
理论 的形 象t 具体体现 了
筑 实践与作 品
图 I 哥 伦布会 议 中心
V Y A D D S GN2 1 () E N E I 0 3 1
■幽■ 铵漕勤
后现代主义 “ 恶之花” 何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彼得艾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 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他所 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节奏,而非功能。在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 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南低北高, 呈现不稳 定和动感 1.体块: 一组砖砌体 一组白色金属方格构架 一组重叠断裂的混凝土块以及东北角上的植物平台。 2.网格: 大学所在的哥伦布城市网格 大学自己的网格 3.布局: 中心式 两套网格的相互作用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城市网络 系统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哥伦布市会议中心
时间:1993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把它作为一个更大规模的更具公共性的机遇来探索长探索与现代大都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质 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纪念碑,一个位于公共之间的建筑,一个处理动态 的现代生活中的微小事物的场所。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创作浅析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创作浅析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8月11日-),出生于新泽西州,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
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1982年到1985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设计评论家。
著作有:Moving Arrows、Eros and Other Errors和Houses of Cards等,另外,彼得·艾森曼还是美国著名杂志《Oppositions Journal and Opposition Books》的编辑和作者,他还在世界上著名的杂志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建筑学方面的论文。
因其碎片式建筑语汇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师一起被打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
虽他拒绝被标签化,但仍为了保留他在学术界中的注视而惹起争议。
他在建筑学的理论追求解放及自律性,他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一个企图-解放形式-一种很难了解的奋斗。
他与欧洲知识分子像他的英国辅导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学家Manfredo Tafuri有着牢固的文化关系。
哲学家德里达的工作对艾森曼的建筑有很关键的影响。
艾森曼还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者(即“建筑界5巨头”之一),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他是首位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中的一部份的建筑师。
1980年,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写作和设计并做出令人敬仰的理论工作后,艾森曼将他的专业经验集中在建筑学方面。
他设计了大量的原型项目,其中包括大面积的住宅、城市设计规划、教育器材的设计以及许多私人住宅。
1993年,俄亥俄州哥伦布市耗资6500万美元的会议中心攀行了动工典礼;1996年,耗资3500万美元的阿伦诺夫中心(Aroff Center)动工。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共44页文档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资料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屋顶平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东立面
北立面
剖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时间:1983~1989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位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的 东端入口处, 亦是校园内椭圆形广场中轴线的 一端。州立大学的早期规划以这一中轴线作为 建筑群体围合的基准线。艾森曼有意摆脱古典 中轴线的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视角观察视觉艺 术中心所处的场地。
Peter Eisenman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城市网络 系统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首层平面 两个扭转12.25°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与校园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脚手架由两个有趣的三维网格组成, 该展廊将新的展廊和艺术用房与原有的 建筑相连。脚手架的一部分与哥伦布市 的街道相平行,另一部分与校园的网格 相平行。该建筑无论在具体形式上还是 象征意义上都将校园和城市相连。该中 心起着一定意义上的艺术象征作用,这 与当初设想的情形是一样的。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不仅在建筑整体上如此, 许多局部建筑界面、空间的划分也呈现一 种风车状。另外基地的互动网格同时也反 映在建筑的立面造型上这种不在同一坐标 系内的呼应也可以看作是风车构图的一种 延伸。
彼得·艾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建筑思想
自治建筑
1、后现代功能主义者或心理性主义者,建筑是自 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 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他们,让他们以自己 的方式存在。 2、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 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有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 能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作品特点: 明快简单,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 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建筑理论: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 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另一部分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 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三个阶段
1、早期的形式主义解读(意大利特拉尼)和 “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 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及维克斯纳视觉艺术 中心等建筑的抽象图案,如融入“场域”的关 注。 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 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 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
作品赏析
网格
剥落
(住宅X号)
(维克斯( BLF软件公司总部 )
住宅X号
合理利用地形斜坡, 自然风景穿过房 子,将其分为四 个部分,缩小了 建筑的尺度 方法:梁板柱结构、 不确定的扭转、 立面的正面性 自主的建筑:梁和 柱从成承重逻辑 中脱离出来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BLF软件公司总部
在定义两种状态 的时候,计划 由两个不相通 的主题入手: 传统由勾勒传 统印度建筑及 规划的古经书 代表,技术则 由液晶分子组 织代表。
环境:坐落在 现有建筑与 其他相关场 地之间。 基本元素:脚 手架(三维 网格组成)、 景观美化 手法:砖砌体、 金属方格框 架、植物平 台
利用地点的价值,“建筑需要外部参数”通过网 格很好地将建筑融入到外界环境体现了融合“场 域”的理念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PPT课件
.
6
住宅Ⅰ号
思想:
独立性:产生自己的形式,不依靠 人来形成自己的意图。
将形式的结构逻辑却别于功能与技 术要求系的形式结果。他承认形式 与环境的关联,但更强调来自环境 的形式结构要求与另一个更抽象、 更本质结构相关联。
思想:
探索场所与现代大都市不断变化 的生活本质之间的关系
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 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纪念碑, 一个位于‘之间’的公共建筑, 一个处理动态的现代生活中微小 事务的场所”。
.
19
手法:
a.平面
布局简单,化整为零,分解大体量
使得会议中心这个通常既无尺度感, 又形态混乱的建筑变得更具人情味和 识别性。
手法:
通过图解使形式和功能分离
格子布似的结构基础
立面的正面性
梁板柱的结构
建筑的内外都不易成为建筑形式的
主宰
.
7
“硬纸板建筑”
梁板柱的结构虽然略显死板,但是它却赋予空间另 外意义上更多的可能性。
由于框架结构的运用,重力不在是阻碍建筑平立面 形式必须考虑的问题,建筑平面及立面变得自由灵活。Βιβλιοθήκη .8住宅Ⅹ号
摆手可能是打招呼 也可能是告别
建筑的形式与含义的关联究竟怎样?
建筑师所要表达思想的丰富性 受众价值体系的多样化 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
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
恒变的,没有预订设计
多元的非统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 模糊的
世界不是只有白色,也不是 只有黑色
存在更多的是介于其中 摇摆不定的灰色
.
4
网格 住宅一 住宅五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解构主义建筑是80年代晚期出现的一种较为激进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所创立的批判学派,其主要观点是认为作品是开放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永远是未完成、不确定的。
解构主义的哲学观,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影响也是深远的;所提出的通过“移心”的方式,从而消除建筑的中心,达到解放人的意志,使其得到自由的解放。
彼得-埃森曼,当今前卫的建筑师,在美国建筑界的评价很高,代表作品有辛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
他认为建筑的设计是一个排除个人和文化因素过程,建筑形式是一种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化而来,强调建筑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埃森曼的实践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早期是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的形式主义解读和“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研究。
2、中期的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州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形如何融入复杂关联的“场域”的研究。
3、近期是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几何的研究探讨。
彼得-埃森曼通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回应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对其思想研究和分析列举了以下几个关键词:1.非建筑通过对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的研读,埃森曼把“纯建筑”理念下的建筑空间视为一种形式的游戏,从空间的形式入手的“中间”,只是最后刻画而成的建筑的内容。
如从海滩周边的容器和空间的“之间”概念生成的海滩别墅形式,或者是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生成某个物理研究所的形式,又如采用银河星系的概念生成天文研究所等。
通过一系列的分解和破碎来表现“无中心”、“非建筑”、“非否定”、“非存在”和“反构成”等各种概念。
埃森曼还通过实践表明,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建筑。
2.之间埃森曼所追求的“之间”,是解构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课件
设计特点:空间、形式、结构、材料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空间
形式
结构
材料
彼得·艾森曼注重建筑 的空间关系和流动性。 他通过巧妙的空间设计, 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功能 区域,使建筑内部空间 与外部环境相互渗透。
艾森曼的作品形式多样, 既有几何形态的抽象表 现,也有对自然形态的 模仿和转化。他善于运 用点、线、面等基本元 素,创造出独特的建筑
彼得·艾森曼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现代 主义的简洁、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 特点。他注重建筑的结构和空间关系, 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
解构主义
艾森曼的解构主义风格体现在他对建 筑结构和形式的颠覆性处理上,打破 传统建筑形式的约束,创造出更加自 由、动态的建筑形象。
艾森曼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尝试将历史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历史意义和现代感的建筑。
毕业后,他加入了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康的工作室,并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 的规划和设计。
1957年,艾森曼与四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PEI建筑事务所,开始了自己的 职业发展道路。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哲学与思想
艾森曼认为建筑应该是一种艺术和技 术的结合,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空间 感。
艾森曼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历史和文 化的思考,他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和材 料来创造出具有历史感的建筑。
形式。
艾森曼注重建筑的结构 设计,通过结构的变化 和重组,创造出具有张 力和动态感的建筑形象。 他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和 新型材料,实现结构的
创新和优化。
彼得·艾森曼在材料选 择上注重质感和视觉效 果。他善于运用混凝土、 玻璃、钢材等现代建筑 材料,通过材料的对比 和组合,创造出独特的 建筑风格和视觉效果。
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
立面 沿主要街道用砖和玻璃装饰 成传统立面保持街道的延续。 看似独立参差不齐的外立面 同样体现了解构主义的破碎 感,与平面达成统一。
室内 一条600英尺长的室内街道, 从入口一直通到舞厅。把 各会议室和大跨度的展览 厅分开来,并成为该中心 的主要公共集散空间。
形体 复杂,钢结构设计困难 抓住开放基地不断变化 的性质和附近住宅区的 特征,把建筑分成条条 弧线的束状体,以一种 形象的方式既影射了基 地旁边的铁路现状,又 表达了信息时代的特征。
•中心的设计包含了白色金属方 格来代表鹰架,以表示未完成 的感觉,带有解构主义建筑的 味道。
哥伦布会议中心
思想: • 探索场所与现代大都 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 质之间的关系。 •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 发组织能力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 新的纪念碑,一个位 于‘之间’的公共建 筑,一个处理动态的 现代生活中微小事务 的场所”。
彼得·艾森曼和他的解构主义代表作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思想: •使建筑从场地本身 发展出来 •利用地点的价值, “建筑需要外部的 参数,建筑只有在 环境的框架中才能 有意义。” •使建筑构件延展出 新的用途。与解构 的概念相契合。
平面布局:中心式
两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格
校园轴线 城市道路
中心式 视觉艺术中心 位于校园的东 端入口处, 亦 是校园内椭圆 形广场中轴的 一端。艾森曼 在这个场地中 所做的艺术中 心有意摆脱中 轴线韵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 角度观察视觉 艺术中心所处 的场地。
场地的西侧为校园内道路,较 为僻静,北侧建筑与绿化空间相 互穿插,使艺术中心的与环境相 融合。 艺术中心与绿化景观同时使用 一种错位的风车状构图手法,使 空间进一步动态发展。
建筑师-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建筑可以很哲学的 尽管一直遭到方方面面的非议,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在先锋建筑学界中的地位却如日中天,俨然已是最受瞩目、也是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师之一。
批评家拜茨基本在他那本颇受好评的著作《破坏了的完美》中为艾森曼、海扎克、盖里和文丘里戴上了一顶高帽子,将四人并称为当代建筑的“四教父”,他们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也许是有了这顶高帽子护身,自从和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吉尔德勒兹等人打得火热之后,艾森曼的建筑风格越发地肆无忌惮起来。
的确,他天生就是那种沉湎于幻觉和哲学思辨的设计师,所以一旦有了理论家的支持,他就不再顾忌什么实用、功能之类现代主义价值体系的纠缠了。
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80年代,他曾经为客户设计了一套住宅,却令业主无法入住而沾沾自喜;时过境迁,艾森曼的古怪脾气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来愈激进和夸张。
1997年参加“虚拟住宅竞赛”的实验性作品令人目瞪口呆,它们是雕塑,还是梦中之物?反正如果用它来装人,估计是怎么住怎么费劲的。
虚拟为艾森曼找到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投资方种种苛刻的要求使他不厌其烦,艾森曼情愿让自己活在幻觉之中,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于是他开始找寻全新的表现方式,几条曲线组成的面、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调和动态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的划分——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典模式。
它们是精心打造的惹是生非,是一次建筑的冒险,因为他知道,虚拟性就体现在和我们之前看到和熟悉的事物毫无瓜葛之上。
和同时参赛的利伯斯金、伊东丰雄、简诺威尔等人相比,艾森曼简直把建筑当成电脑游戏或电影特技中的场景设置了。
被过滤广告被过滤广告 那是些怪物,像工业设计中的某一个零件,线条繁复、用意隐晦,也许电脑的硬盘才是它们永恒的归宿。
从水晶几何学中获得的灵感,他把建筑当作了切割机下的钻石毛坯,舒适指数之类的问题他是不屑一顾的,他用Silycon制图法模仿建筑运动的轨迹、瞬时的静止和体量的变化,就好像建筑也是有生命的。
建筑师——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一艾森曼生平简介彼得•埃森曼1932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纽华,1955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随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建筑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相继获得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
另外,他还被授予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美术名誉博士。
还有美国建筑师学会颁发的1991年度国家荣誉奖。
二艾森曼的建筑作品最早的作品是从1967年开始的,艾森曼的建筑作品了表明这些建筑不属于任何人和任何具体的内容,他以号码来命名它们。
住宅I-VI作品(1968 -1975年)住宅X作品(1975年)旅游金融中心(1986年)IBA社会住宅(1987年)阿朗诺夫设计及艺术中心(1988年)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1989年)小泉三洋办公大楼(1990年)埃默里大学艺术中心(1991年)nunotani办公楼(1992年)哥伦布会议中心(1993年)世界大惨案受难者纪念场(1996年)三核心设计体系艾森曼声明:“由于没有足够的图像材料去说明传统的组织形式,所以我正在寻找如何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定位关系。
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去转移目标,并将目标定义为有概念的建筑”。
艾氏建筑总是呈现出复杂暖昧的结构关系、丰富多变的体穿插。
然而这些若似非理性的建筑却是建立于严谨多样的理性设计手法之上。
艾森曼《图解日记》一书是其对自身设计经验的回顾。
结合艾森受在书中对图解内在性的归纳以及笔者对其作品的分析, 在剖析视觉艺术中心之前有必要对互动网格、尺度的消解、立方体、形、风车构图等核心体系进行阐述曰。
当然艾氏的手法远不止如此本文所述均与视觉艺术中心相关,诸多手法汇聚成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互动体系形成艾氏固有的设计核心。
在维克斯纳创作过程中,1 互动网络通过解位《引获褥信息并引入相关的另一系统形成互动网格, 是艾森曼的设计手法之一;2 尺度的消解艾森曼将分形几何看作是传统几何学的拓延与发展并在一系列的建筑中运用一种叫做比例缩放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