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1.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2.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牛顿的《原理》和《光学》、富兰克林的《电学》、拉瓦锡的《化学》以及赖尔的《地质学》等,都在一段时期内为以后几代实践者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
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它们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获得其他竞争模式。
另一方面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3.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称之为“范式”。
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为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范式可让加入的成员从相同的模型中学到这一学科领域的基础,并在尔后的实践将很少在基本前提上发生争吵。
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所产生的这种承诺和明显的一致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
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
4.历史向我们提示出,通向一种坚实的研究共识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
早先搜集事实(可能是那些信手可得的资料、偶然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甚至是某些更神秘莫测的资料)的活动比起后来科学发展所习惯的这种活动来,是一种远为随机的活动。
这类收集事实的活动尽管对许多科学的起源是必要的,但这类收集事实的活动也会产生困境。
5.理论要作为一种范式被接受,它必须优于它的竞争对手,但它不需要,而且事实上也绝不可能解释它所面临的所有事实。
接受一个范式终止了对基本问题的无休无止的重述,不需要从第一原理出发并为引进的每一个概念进行辩护,可以激励科学家们从事更精确、更深奥、更费心力的工作。
6.范式的成功,在开始时很大程度上只是选取的不完备的、有可能成功的预示。
常规科学就在于实现这种预示,其方法是扩展那些范式所展示出来的特别有启发性的事实,增进这些事实与范式预测之间的吻合程度,并且力图使范式本身更加明晰。
《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
《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班级: 生物技术(2)班姓名: 贺吉颖学号: 20111105384《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无疑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论著之一。
自首次出版之后仅仅三十五年,该书就售出数百万份,并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
这作为一本学术性专著来说是相当不同寻常的。
究竟是什么使得库恩的这本论著如此受人关注?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需要结合哲学史来理解库恩的这部论著的理论主张。
自从笛卡尔的近代哲学以降,随着自然科学取得节节胜利,自然科学被当成知识的典范。
尤其是牛顿一手创立的近代科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给大众、学者和思想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自然科学的崇拜,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大行其道。
在哲学中,科学被当成合理性和进步性的化身,虽然唯理论和经验论就知识的来源和有效性等问题争论不休,但是,它们都没有对科学本身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做出根本性的质疑。
康德创造性地综合唯理论和经验论,提出了他的批判哲学,但批判哲学探究的是理性的限度,是为了从哲学的认识论上为牛顿力学的有限性提供辩护,而牛顿力学本身的合理性,依然是个不言自明的事实。
随着自然科学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地位的节节攀升,以自然科学的方式来改造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改造哲学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作为19世纪科学主义的主要代表,实证主义干脆废黜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人类知识的恰当对象仅仅是可还原为感觉经验的现象,此外都是没有认知意义的形而上学。
然而,实证主义在解释数学和逻辑的本性时遇到了,20世纪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主要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在数理逻辑和物理学革命的启发下,将有意义的知识陈述划分为可用经验方法检验的综合命题和仅仅凭借自身意义为真的分析命题,前者体现的是物理学等经验科学的知识,后者则体现的是数学和逻辑的知识。
此外的命题都是无认知意义的形而上学。
作为现代科学主义的颠峰,逻辑实证主义将科学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推向了极致,在他们看来,科学的合理性不仅得到经验和理性方法的充分保障,科学的进步性在新经验证据和观察的累积中不断得到证实,而且,科学的成功足以使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楷模。
库恩:历史的作用《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历史的作用《科学革命的结构》推荐语:经典的含义,大概就是时时翻新,有加无已吧!每次重读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都觉得这是一本可以一生阅读的书。
库恩精炼出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起先,是具有一个范式和致力于解谜的常规科学;随后,是严重的反常,引发危机;最终,由于新范式的诞生,危机得以平息。
我们在研究中习惯于找常规性的、符合经验规律的事实,但对于新理论而言,更应该寻找“反常”的事实。
本文为第一章:历史的作用。
历史是有可能预见未来的唯一途径,但这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历史基础之上的。
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轶事或年表的堆栈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
这个先前形成的、甚至由科学家们亲手描绘的科学形象,主要得自于对已有科学成就的研究。
这些成就被记录在经典著作中,更近期的则被记录在教科书中。
每一代新的科学家都从中学会如何从事这一行业。
然而,这些书的目的不可避免地是说服和教育;从这些书中所获得的科学观根本不符合产生这些书的科学事业,正如同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不可能从一本旅游小册子或语言教科书中得到一样。
本文要力图表明,我们在一些基本方面已经被教科书误导了。
本文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它能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浮现出来。
如果我们主要是寻求和考察那些从科学教科书中得出的、不合历史的旧规老套的问题的回答而继续使用历史资料的话,那么,新科学观就将不可能从历史中产生。
例如,这些教科书似乎经常这样暗示:科学的内容是唯一地由书中各页所述的观察、定律、理论所呈现的。
这些书几乎总是使人认为,科学方法是这些教科书资料中所使用的各种操作技巧,加上把这些资料与教科书中的理论概括相联系所使用的逻辑运作而已。
由此形成的一种科学观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关于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理解。
如果科学就是流行教科书中所收集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那么,科学家便是这样一批人:他们不管成功与否,都力求为这一特殊的总汇贡献一二。
试论库恩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重构
试论库恩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重构提要80年代以来,库恩展开了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重构工作。
通过对“范式”和“不可通约性”加以语言学改造,库恩在必然程度上走出了“心理主义”误区,给科学哲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但由于没有把历史主义原那么贯彻到底,因此库恩仍未摆脱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阴影。
关键词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范式不可通约性重构1962年,库恩发表了约10万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这部标志着科学哲学中“历史学派”形成的名著直到此刻仍引发人们的极大爱好和烈火争辩。
争辩的核心集中在所谓“不可通约性”和与此相联系的科学的合理性、科学与真理的关系等问题上。
80年代以来,库恩开始全面总结自《科学革命的结构》发表以来自己所走的路,试图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进行重构。
从“范式”到“分类学”和“辞典”在《结构》中,库恩提供了一幅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进展图景:任何一门科学在形成公认的范式前,处于彼此竞争的前范式时期,一旦形成范式那么进入常规进展时期,这时,科学一起体的工作确实是在范式的指导下“解疑”,随着科学的进展,会显现用原有范式说明不了的各类反常现象,乃至引发危机,通过竞争,新范式推翻旧范式,新的科学一起体取代旧的一起体,这确实是科学革命。
这种新的科学进展动态模式可简表如下:通过竞争解疑新范式交替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学革命─────→确立范式反常、危机新旧一起体更替新的常规科学时期……在这幅科学进展图景中乃至于在整个《结构》中,范式都称得上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库恩的初衷是用这一概念来表示科学一起体的一起信念和科学成绩和科学变革的大体单位,但由于他本身对这一概念的说明确实是含糊不清的,因此招来了铺天盖地的批评。
尽管独创了范式那个概念,但库恩并未给它下过概念。
范式一词的原文是paradigm,原意是“词尾转变”。
库恩借用语法上的paradigm那个词来讲明范式具有“范例”、“模型”、“模式”等意义。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本文是在对托马斯·S.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仔细研读后,首先通过对该书各章节分别经行简要介绍,梳理出作者核心观点。
同时,介绍了该书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对书中科学发展是否是“非积累性”的进行了集中探讨。
最后,阐述了该书对我的启示以及我对作者核心观点的见解。
一、《科学革命的结构》内容简介第一章:历史的作用。
库恩指出现如今“科学的发展变成一个累积的过程:事实、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或单独的结合着而被加进到构成科学技巧和知识的不断增长的堆栈中。
而科学史则变成一门编年史学科,它记载这些成功的累积过程以及抑制它们累积的障碍。
”(P1)这是一个误区,所以库恩提出该书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P1)为其观点的提出作了铺垫。
①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首先对“常规科学”给出了定义:是指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成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P10)并指出“范式”所具有的两个特征:1,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地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
2,无限制的为重新组成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P10)所以说常规科学是一群以共同范式为基础经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
①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
库恩说:“常规科学研究乃在于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那些现象和理论。
它具有一种内在机制,每当造成这些限制的范式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时,它能保证使束缚研究那些限制变得松弛”(P25)从而指出了常规科学的缺陷。
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
作者提到“解答常规科学问题,即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预期,这就需要解决所有各种复杂仪器方面、概念方面以及数学方面的疑难(从而扩大范式所能应用的范围和精确性)。
浅析库恩的不可通约性
浅析库恩的不可通约性库恩(Thomas S. Kuhn)是20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的概念,这一概念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可通约性是指不同科学范式之间的理论和方法无法互相比较和交流的情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进行浅析。
不可通约性是库恩在研究科学革命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根据库恩的理论,科学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革命推动的。
在科学革命之前,存在着不同的科学范式或科学典范,科学家们在不同的范式下进行研究和实验。
这些科学范式之间的理论和方法是不可通约的,因为它们基于不同的假设、观点和方法论。
不可通约性的产生是因为科学范式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这种差异无法通过一种普遍接受的标准来比较和交流。
不可通约性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可通约性挑战了传统的科学进步观念。
在传统的科学观念中,科学是通过对真理的不断逼近而发展的,旧的理论会被新的理论所替代。
库恩的不可通约性概念认为,不同的科学范式之间无法比较和交流,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旧的理论替换为新的理论。
不可通约性也引起了科学知识的相对性问题。
由于不同科学范式之间无法比较,不同范式下产生的理论结果也是不可比较的。
这意味着科学知识是相对于特定的科学范式和社会背景的,而不是客观的真理。
库恩的不可通约性概念是对科学研究中范式差异的一个重要观点。
不可通约性挑战了传统的科学进步观念,引发了科学知识的相对性问题。
不可通约性的概念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只有通过对不可通约性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科学发展的本质和特点。
《科学革命的结构》——5分钟总结一本书
《科学革命的结构》关于作者托马斯·库恩,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
1949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执教于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主要著作有《科学革命的结构》《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必要的张力》。
关于本书这本书自1962年问世以来,影响力很快扩散到整个人文社科领域,成为引用率最高的书籍之一,而库恩的名字也与“范式”的概念关联到了一起。
范式的概念准确地抓住了人类知识状态的共同特征,即对事实的知识并不总是单纯积累的,而且看待事实的视角、研究事实的方式也有可能发生根本的变化。
核心内容科学的历史演化不仅有积累,更有很多间断和革命,不同时代的科学有不同的范式,科学家也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做研究。
突破既有的范式,意味着改变某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坚信不疑的原则,而这就是科学革命。
科学就是通过不断地转换范式,打破旧有框架束缚,才取得了进步。
一、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所谓成熟的科学,一般都具备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有成熟的教科书供学习使用,能够清楚区分出哪些是大家已经接受的知识、哪些是有待于探索的问题。
不够成熟的科学则往往做不到这些,要么是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要么就是不能有效区分已经接受的知识与有待于探索的问题,在这些科学中,一切都可以争论,学科的基础问题同时也就是研究的前沿问题。
库恩指出,即便是那些现在公认为成熟的科学,也都有过从不成熟到走向成熟的历史。
一门学科从不成熟到臻于成熟,转变的标志就是大量争论烟消云散,基本共识得以确立。
库恩用两个特征来概括科学成熟的标志:一是有某种理论、著作或研究成就,空前地吸引了一大批坚定的拥护者,他们不再相信对于同一类现象的研究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进行;二是这些理论、著作或研究成就能够提出丰富的问题,把追随者的目光引向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工作,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总是纠结于对基本概念的泛泛争论。
这两个特征有一个更简洁的说法,就是范式的确立。
库恩所说的范式,就是那些能够化解基本争论并形成共识的理论、著作与研究成就。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关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解读一、解读我们在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前,首先了解了库恩的生平,他从一个物理学者,转变为科学史家,再转变为科学哲学家,他的一生都与几个重要的词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范式、常规研究、科学革命。
在这本书中,我们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常规研究————反常————反常时期————新的范式(范式) (科学革命) 虽然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和革命一起计入历史,但是长时间的常规研究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范式的行成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资源,他们不再纠结于基本的概念,而是利用论文的形式对最新的热点进行交流。
正是这种交流,使我们的资料更加详尽,观察和理论的一致性更加精细。
这个专业化的过程,一方面使我们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帮助我们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限制我们的眼界,使范式变化受到很大的阻碍。
所以我们要借助于范式去进行研究,因为范式越精确,涵盖面越广,作为反常的指示器越灵敏;而不是依赖范式,纠结于范式,错失发现的机会。
二、启示:范式的继承与反常的探索承认与学习已有学科领域的范式,并不等于全盘接受、固守陈规,而是在已有范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新范式的形成依赖于真正有能力的人接受它,并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使新理论日渐完善,直至整个科学共同体都认可它。
而发现与探索反常则是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所必须做的工作。
下面我们结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谈谈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范式理解及反常研究。
财务概念框架(CF)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12月发布的,作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也根据研究发布了相关的报告,我国则是在1992年发布了基本准则,并于2006年根据趋同化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尽管时间、制度背景、经济环境差别很大,但是这些理论框架内容都基本相同。
范式来源简评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来源简评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近期推送“范式”,今日主题“革命史范式”欢迎各位师友一起交流~”《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
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常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当中看到范式一词,那么范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本文旨在探讨自然科学中范式的概念。
最早提出自然科学提出范式一词的人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nn) 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中系统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通俗的讲,就是一群科学团体所遵循的一个基本思路,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被理解的,仍需进一步深入认识的是什么?在库恩看来,科学史就是一系列范式所构成的历史图景,库恩关于一门科学如何进步的图景可以概括为下列开放的图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一、前科学时代:在这个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没有统一的科学共同体,没有公认的范式。
经过长期的争论,才逐渐形成统一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即“范式”,由此前科学时期进入了科学时期。
比如化学和炼金术、天文学和占星术不分彼此的时代。
二、常规科学时代:在研究过程中,大部分科学家对于共同的范式坚信不疑。
常规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他们的任务是搜集观察和实验的资料,进行一般理论性研究即解难题或释疑。
三、科学危机时代:原有的范式不能解释新出现的问题,即使在原有的理论上修修补补也无济于事,由此科学家对原来的范式产生了怀疑,提出新理论,由此引发科学革命。
库恩革命的认知分析
库恩革命的认知分析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为科学发展的历程提出了一种崭新悦目的科学观。
他在开篇章中就开门见山地说:“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轶事或年表的堆栈的话,那么,他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①。
可见,库恩的哲学核心是科学通过革命而发展的思想,他的思想对于科学运动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然而最重要的便是“范式”和“不可通约性”。
对于任何思想的探究,都要基于对于作者本人的学科背景和时代背景的认知才能有更深入的诠释。
托马斯·库恩是二十世纪后30年最具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同时他也是最具有争议的学术人物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本人却没有传人②,由此很多自称为库恩主义者,世人是无法辨别的,甚至有的连库恩自己本人都不认同③。
库恩所处的时代,是逻辑经验主义处于鼎盛并开始衰败的时代④,是科学与社会互动,科学实践有了更多的发展的时代;他利用了现有的环境,对这个时代的哲学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思想并饯行于实际。
在1980年后,库恩越来越从语言的角度,从新诠释他的主张。
库恩提出了科学革命就是语言革命,科学共同体就是语言共同体,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学习来理解过去的科学理论。
在简单地了解库恩所处的背景后,我们来进一步探究他的核心概念“范式”与“不可通约性”。
正如《结构》译者金吾伦先生所述,用库恩自己的话说是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是书中的哲学核心⑤。
掌握了这一点便掌握了本书的精髓。
库恩在这章中说:“范式的改变的确使科学家对他们所涉及的世界看法不同了。
……在革命之后,科学家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在革命之后就变成了兔子。
”⑥范式是如何定义的呢?它是看不到、摸不到、无法用具体言语进行描述的。
根据学者马斯特曼的统计,库恩在《结构》中对“范式”有着多达21种的描述。
用库恩自己的话说“范式”分为三类:社会学意义的范式以“科学共同体”的形式出现,工具意义的范式是具体的“范式”,哲学意义的范式贯穿在《结构》的背景之中⑦。
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模式范式的例子
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模式是指科学发展的一种特定模式,其核心观点是科学领域的发展并非线性进展,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这一模式对科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理解科学革命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思路。
1.科学革命结构模式的基本要点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知识增加和理论丰富,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革命性突破,完成对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性改造和重建。
这种革命性的变革,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增加和修正,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研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根本改变。
科学革命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范式的变革,也即科学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深刻转变。
这种范式的转变,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引领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和重心的转移,推动着科学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2.科学革命结构模式的例子(1)哥白尼的日心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打破了长期以来地心说的统治地位,革新了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日心说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宇宙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近代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彻底颠覆了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纪元。
相对论的提出,对人们对时空结构和物理规律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3)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理论,颠覆了长期以来神创论的统治地位,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进化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对生命的起源和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3.科学革命结构模式的启示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模式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科学革命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对科学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革命性的突破和范式的转变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科学研究者应当具有开放的思维和求知的态度,认识到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和历史性,并不断推动科学的深化和发展。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夏佩尔一、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回顾1、“范式”理论:范式理论是库恩哲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内容。
总的来说,“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
2、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实质上就是指范式的转化和更替。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1)前科学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共同体和一个公认的范式,存在许多竞争的学派。
(2)常规科学时期:有了公认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就在范式的支配下进行研究,常规科学时期就开始了。
“常规科学”就是按照常规或者说按范式进行研究的科学。
“常规科学不能改变范式”,常规科学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
其任务主要是搜集观察和实验资料,进行一般的理论性研究,即解难题或释疑。
所谓难题是范式可以规定肯定有解的问题。
在此阶段,科学家的任务不是检查范式、批判或改变范式,而是坚守范式,坚定不移地用范式去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当“范式”遇到反常时,他会调整理论,吸收反常,直到使反常成为预期的结果为之。
(3)科学危机时期:当反常愈积愈多并深入到范式的核心,理论的调整和修补无济于事,使常规科学陷入困境和迷途时,科学就进入了一个显著不稳定的时期——危机时期。
这时人们对范式的信念开始动摇,涌现各种竞争的理论,集体成员因失去共同的信念而分裂,引起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
(4)科学革命时期:所谓革命实质上就是新旧范式的替换,即科学共同体除去那些顽固不化的反常、重新概念化的过程。
科学危机在这时结束。
库恩认为由于范式不是认识而是信念,因而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代换不是科学共同体的认识的深化,而是信念的改变。
(5)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整个科学史遵循着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的周期运动规律向前发展。
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内容综述
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内容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几个核心概念——“常规科学”、“范式”、“反常”和“革命”的解析剖析了库恩的核心思想。
并利用库恩的理论对嘉宾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理解。
1《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结构本书的主旨思想便是用“范式”来解释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从而用“范式”的变更定义了“科学革命”。
并由范式建立、常规科学发展、发现反常、产生危机、进行革命这一过程构建出一个“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这一概念既是本书的中心也是全书的主线。
按照这一主线,我认为本书主要可分为三部分:“常规科学”、“异常”和“革命”。
本书的前两部分便是我们说到了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前四部份。
也就是为第三部分“革命”来做出铺垫,由常规科学与危机引出第三部分基于“范式”对“科学革命”进行的建模。
我认为本书的具体结构划分应该如下:其中,第1章为全书的引言,2-4章为“常规科学”部分,6-8章为“异常”部分,9章及之后章节为“革命”部分。
第5章与第6章为对“范式”这一概念的引出和解释。
下面为我对本书中核心内容与核心概念的理解。
2对书中核心概念的分析何为常规科学?本书在书籍的开头,便提出了一个概念——“常规科学”,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新颖的。
科学为什么会有“常规”与非常规之分呢?在对本书的前两章进行理解我,我认为“常规”这次词的意思就是“非开创性的”。
库恩所指的常规科学是在已有范式(或者称其为已有科学成就)下产生的,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的科学成果。
将其称之为“继承性科学”或许符合这一定义的本意。
“继承”这一次也凸显了库恩所认为的常规科学的目的。
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目的是在已有范式的框架下,对世界的观察结果进行诠释。
其根本目的是保持现有范式的权威性、正确性。
也就是说常规科学所作的便是继承并发展范式。
常规科学的焦点问题有三个:1、关注能结束事物本质的事实。
2、验证理论和观察结果的一致性。
3、明确范式的经验工作。
库恩在书中用一个很有趣且贴切的词概括了常规科学——“常规科学即是解密”。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托马斯·库恩所著的一本经典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库恩学派”在科学哲学领域中的崭露头角。
作为一本文化批评和科学历史学的著作,其主题主要围绕着科学进步的本质、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理论形成的思想建构展开,引领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视角。
库恩首先阐述了传统的科学哲学观点:“科学是一种渐进性的加法过程,新的科学理论会不断地积累到旧的科学理论之上,从而推动科学的不断前进”。
但是,库恩认为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
在科学历史中,有时会出现突兀的科学革命,这些革命不仅给旧的理论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而且还引入了新的认识框架和思想方法。
这种情况不仅导致旧的科学理论遭受撼动和淘汰,同时也强调了新的理论在进步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库恩还提出了“科学范式”这一新概念,这是指一个领域内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观念和实践方式。
这个理论框架将影响科学家的观察、实验、问题提出和解释,并且为理论证明、实验运用和新事实的发现提供基础。
在一个科学领域中,一个科学范式是通过教育、研究、交流和实践共同建构的,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科学革命就是通过破旧立新的方式引入新的科学范式,这个过程不仅扭转了科学发展的方向,而且意味着新的认知、实践方式的方式和早期的科学范式不一致。
这样的变革在过程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性,并意味着将旧的科学范式逐步淘汰出局。
这种科学革命不是靠科学方法本身的持续发展带来的,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现象。
另外,库恩还提出了“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这个概念指出一个科学领域内的科学家们不仅通过研究、讨论、批判和交流知识,而且还涉及了伦理、价值观、社会意义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等多个因素,这个社会共同体对科学范式的形成和演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综合起来,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对科学哲学领域的贡献在于,揭示了科学革命的本质、科学范式和科学共同体的概念。
这些对于我们了解科学领域内的社会、历史、人文基础,以及科学密码的门槛,对于科学革命的形成过程和对科学思想的挑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谈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浅谈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作者:景浩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05期摘要《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伟大的著作在出版问世后在实际上已经因为它自身学科的科学性不再那么局限引起了大批感兴趣的读者的关注,是因为它将社会科学与哲学、历史有效的联系在了一起,让科学进步的过程的逻辑经验(实证)主义就是真理的观点再也无法站得住脚。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转变”的思想对自然科学中的具体科学发现起到了理论性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为什么《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样一部关于科学史的研究著作从初版面试后就能有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如此的高度关注。
托马斯库恩在这本书中所浇灌的心血引起世界各国的名学大家的深厚兴趣,乃至出现了一股延续至今的研究和评论的“库恩热”。
所以,科学在大部分人看来是一种发展过程,是一个一直向真理接近的过程。
可是,在托马斯库恩看来,这却是不正确的。
从库恩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包含的发展规律的作用的内部因素和政治、经济、经济、文化特别是心理等的重视科学的外部因素,才是科学的发展过程逐渐走向成熟的两个条件。
也就是因为对科学的影响的这两个重要条件,在托马斯看来,科学就不会像书上写的那样一板一眼,而是长期累积知识的结果,库恩被科学家们称之为范式的支配。
1 范式库恩认为,“范式是共有的范例”。
就像我们在学习物理定理时一样,当得知一个定理之后,需要熟悉例题解答的每一个过程,通过具体对物体常规定律的应用来领悟如何真正掌握物理的知识,能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同时,在此理论基础上,每每面临新的问题到来时,与已知的知识理论进行类比,从而推知新的结论。
范式具有如下特点:(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哲学遗产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哲学遗产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Thomas S. Kuhn的著名著作,它提出了一
种新的理论,称为“范式转变”,用来解释科学进步的历史发展。
Kuhn的哲学遗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科学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Kuhn认为科学发展不是一个线
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范式,每一个范式都有自己的观念、理论和方法。
2. 科学发展有其内在的结构:Kuhn认为科学发展有其内在的
结构,其中包括科学家的社会结构、科学家的实践行为、科学家的假设和理论等。
3. 科学发展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Kuhn认为,科学发展不仅
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
4. 科学发展并不是完全自然的:Kuhn认为,科学发展不是完
全自然的,而是科学家们的实践行为和思考所决定的。
5. 科学发展是一个演化的过程:Kuhn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
演化的过程,它是由不同的范式和理论的变化而发展的。
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作者:张雯来源:《成功》2017年第28期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意义深远。
全文围绕着“常规科学”、“范式”、“危机”、“非常规科学(革命)”等关键概念的阐述与科学革命发展的历程与结构展开论述。
在导言中,库恩就明确指出: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使人们改变对熟知材料的理解和评价。
然后,库恩引出人们最为认可的常规科学的发展规律,发现危机,在常规科学原有体制下无法解决,怎么办?这时提出了规范,要想解决危机,就只能打破原有规范,发动科学革命。
经历科学革命,重新确立新的规范时,也是新的世界观的确立。
革命解决了危机,科学是不是进步了呢?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由于革命而进步。
一、理论《科学革命的结构》描述的是科学发展的历程,即规范——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一)规范1.可以使新手准备好参加此后他工作的科学共同体。
2.在接受了这种规范以后,就有一个“选择那些可以肯定有解的问题的标准。
因此,在规法的基础上,“常规科学”就形成了。
(二)常规科学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间内公认为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的所有规范的总和。
它的目的不是发现新类型的现象,也不是发明新的理论,而是澄清范式所提供的那些理论和现象。
(三)科学革命首先,“反常”:随着事物的发展,科学家也会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现象或问题,这些现象或问题用以往的规范往往难以解释或有很好的解释。
其次,“危机”:这些反常的现象与我们先入为主的规范相冲突,与预期不符,使得科学家往往无所适从。
接着,“范式转变”:在经历了各种既定规范下的假定解释无果的情况下,就会使得一些科学家转而怀疑这些既定规范的正确性。
最后,“新范式”:当问题变得尖锐化的时候,一些科学家会主动提出新的原理,进而逐步形成新的,可以更好地解释以往现象和新现象的规范。
(四)新常规科学新的科学规范的形成意味着新常规科学的再此形成,科学就是这样一次次突破以往的规范,形成新的规范,也就是创新。
科学革命的结构概述
科学革命的结构概述一、科学革命的起源科学革命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天空、海洋、陆地上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并不断尝试用各种方式去解释它们。
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促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封建迷信的观念,开始用理性的方式去研究自然现象,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二、科学方法的诞生在科学革命的早期,科学家们开始采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
这种方法强调观察、实验和推理,要求人们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这种科学方法的诞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科学的兴起随着科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实验科学开始兴起。
人们开始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而不是仅仅依靠经验和直观的观察。
实验科学的兴起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更加可靠的数据和结果,也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科学定律的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开始建立各种科学定律。
这些定律是对大量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归纳,它们能够准确地描述自然现象,并帮助人们预测和控制自然现象。
例如牛顿三定律、热力学定律等,都是科学革命中建立的经典定律。
五、科学理论的演进随着科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实验科学的兴起,科学家们开始提出更加复杂和深刻的理论来解释自然现象。
这些理论不仅包括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还融入了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例如进化论、量子力学等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科学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六、科学革命的影响科学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方式,还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
科学革命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控制自然现象,从而提高了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同时,科学革命也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科学革命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科学革命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变革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科学革命的过程中,社会观念和制度的变革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读《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主要对科学发展和演进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从前范式时代科学研究的状况,到范式的确立,常态科学研究中异于已有范式的反常出现,危机随之出现以及以危机为契机的科学革命的发生——一个新的与现有范式不重合的范式的出现。
科学便是在这种循环模式的状态下向前迈进,而库恩也在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不可通约性,认为在范式演进的不同时期,建立在不同范式基础上的科学不可相互比较。
这种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观点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提供新路径。
在本书中,库恩将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科学哲学领域,提炼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是范式更替的过程,是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
库恩在本书中展现出了其惊人的哲学天赋和创造性思维,他通过构建范式的概念说明了科学史被革命的断裂分为不能轻易地进行比较的各个周期这一新观点。
《结构》一书在科学史和科学研究领域无疑占有崇高的地位,也具有巨大的价值,然而于这本书的光环同在的,是无数学者对这本经典的质疑。
本文也将就本书中的相对主义和编史学方法展开讨论。
相对主义是库恩思想的鲜明特点。
在对于历史演进的探讨中,库恩将革命引入科学范式革新的过程,将历史分为革命性的断裂,但它们既不整齐也不绝对,此外,在这些断裂之间还是有连续性的:每场革命既是断裂也是演进。
在《结构》中,库恩却大肆渲染这些断裂,虽然暴力革命(对旧有范式的推倒重建)在科学和社会历史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库恩在本书中为了说明革命或范式更替的这种作用,忽略了演进在科学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这在库恩阐明其观点的同时无疑也留下了一个逻辑漏洞。
库恩更多强调了质变,即新范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方式取代旧范式,如量子论和相对论对牛顿力学。
他同时认为科学家解决技术难题时离不开形而上学背景和方法论预设,但是这些东西并非整齐划一,这带有明显的相对主义色彩,从而使得对于革命性断裂的分析含混不清,其重要性又被放大的倾向,同时又对将科学研究的过程过分地形而上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论断过于绝对地否定了存在于科学研究中的共识性或一般性的科学模型。
科学网:解读《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常规科学
科学网:解读《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常规科学解读《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常规科学by Yao Yamei一、什么是常规科学?说起常规科学,我想大家都知道与之相对的肯定是本书中出现最多的词——科学革命。
大家都解释了科学革命,那常规科学到底是什么呢?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 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在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1.艾萨克·牛顿提出了“牛顿三大定律”,在用这些定律解决物理问题时,都要将物体视为质点,在理想的条件下进行与之相关的研究。
在物理的宏观领域里,在利用牛顿定理能够解决相关问题时,物理学的科学家们都遵循牛顿定理这个规范进行研究。
2.在计算机领域里,c语言的出现,给编程的人提供了一个规范,越来越多的人应用c语言这个工具,做出对教育,商业等多个方面有用的软件。
由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来,与常规科学最密切相关的两个词语,一个是规范,一个是科学共同体。
一些规范的制约,是常规科学的前提,而科学共同体是遵守同一规范的科学家群体。
二、演变过程1.前科学时期库恩首先直观地介绍了常规科学和范式, 指出范式是常规科学最重要的内容和成熟的标志, 然后用物理学和电学两个例子, 说明了科学如何逐渐积累, 一步步度过前科学时期发展成为常规科学。
前范式时期, 存在着许多竞争着的学派和子学派, 每一个学派都信奉自己的理论, 这些最初的理论大多来自优秀的形而上学。
他们都只注意自己所属派别理论能解释的现象, 而把其他留待后人或用特设性的精心说明来企图蒙混过关。
由于没有共同的范式, 没有共同的规则和标准,前科学时期的实践者被迫为各自的领域重建基础。
每个人在开始研究时, 都必须重新开始, 并凭自己的经验和有限的知识为自己划定范围。
这就造成了一种后果: “尽管该领域的实践者们都是科学家, 但他们活动的最后结果却并不那么科学”。
没有范式, 科学实践者在搜集材料等活动中也困难重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解读
一、解读
我们在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前,首先了解了库恩的生平,他从一个物理学者,转变为科学史家,再转变为科学哲学家,他
的一生都与几个重要的词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范式、常规研究、科学革命。
在这本书中,我们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常规研究————反常————反常时期————新的范式
(范式)(科学革命)虽然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和革命一起计入历史,但是长时间的常规研究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范式的行成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资源,他们不再纠结于基本的概念,而是利用论文的形式对最新的热点进行交流。
正是这种交流,使我们的资料更加详尽,观察和理论的一致性更加精细。
这个专业化的过程,一方面使我们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帮助我们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限制我们的眼界,使范式变化受到很大的阻碍。
所以我们要借助于范式去进行研究,因为范式越精确,涵盖面越广,作为反常的指示器越灵敏;而不是依赖范式,纠结于范式,错失发现的机会。
二、启示:范式的继承与反常的探索
承认与学习已有学科领域的范式,并不等于全盘接受、固守陈规,而是在已有范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新范式的形成依赖于真正有能力的人接受它,并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使新理论日渐完善,直至整个科学共同体都认可它。
而发现与探索反常则是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所必须做的工作。
下面我们结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谈谈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范式理解及反常研究。
财务概念框架(CF)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12月发布的,作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也根据研究发布了相关的报告,我国则是在1992年发布了基本准则,并于2006年根据趋同化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尽管时间、制度背景、经济环境差别很大,但是这些理论框架内容都基本相同。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图表来看:
其实在会计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个范式----概念框架,这个范式将在很长的时间内规范和约束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并指导会计理论和会计问题的研究。
虽然我们目前预见不到可能改变这个范式的反常现象,但是从这个范式的修订过程我们可以感受革命的意义。
举一个小的例子:概念框架形成初期,根据会计目标的要求,信息使用者主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概念框架中,也主要强调权责发生制,根据应收应付的原则评价企业业绩。
但是经济环境的复杂导致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经营失败,人们开始注重现
金流的重要性,并在会计目标中加入了了解企业现金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