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22(15)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 胡凯红:2004年原卫生部曾公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的有关状况,十多年过去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编写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今天很高兴请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报告的有关情况,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先生,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计生监察专员常继乐先生。
首先请王主任作介绍。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大家都知道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是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
2004年,原卫生部发布了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的逐年增长,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不断改善,疾病控制工作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十年间我国居民营养和慢性病状况的变化,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近年来监测、调查的最新数据,结合国家统计局等部门人口基础数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综合采用多中心、多来源数据系统评估、复杂加权和荟萃分析等研究办法,编写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经国内外权威机构多方的论证,保证了报告的科学性。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报告的主要内容。
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
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 172 kcal,蛋白质摄入量为65 g,脂肪摄入量为80 g,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 g,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饮食结构的改变不仅影响我们的营养摄入,也可能导致慢性病的增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以及与慢性病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
根据202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的总体营养状况呈现出两个突出问题: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在农村地区,营养不良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农村居民的营养摄入往往不足。
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居民普遍缺乏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这种营养不良导致了一系列健康问题,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问题。
另一方面,城市地区居民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营养过剩成为一个严重的挑战。
高热量、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食品摄入过多,导致了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急剧增加。
数据显示,城市地区有超过30%的居民超重或肥胖,而慢性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攀升。
中国居民营养状况的变化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传统的主食正在逐渐被精加工食品、动物性脂肪、糖果零食和碳酸饮料等高热量食品所取代。
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相对较低,导致了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不足。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病也在中国居民中迅速增加。
肥胖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由于摄入高脂肪、高糖食品过多,人们体内的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了肥胖问题的普遍存在。
同时,高盐饮食也成为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居民对于盐的摄入量普遍超标,致使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
此外,高血脂和糖尿病也在中国居民中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为了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需要了解良好的饮食结构和均衡营养的重要性,以及慢性病与饮食结构的密切关系。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分析报告(2015年)》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17.2%,比2002过去1030%。
11.9%,比 6.4%,比200220122012144.3/1068/10,非吸烟3升,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9.3%,其中男性为11.1%。
成人经常锻炼率为18.7%。
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工作、生活压力,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慢性病的患病、死亡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
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反映了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慢性病发病所带来的影响,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现状及变化趋势,我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专家解读《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专家解读《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作者:俞美玲来源:《健康博览》 2015年第8期策划/ 本刊编辑部执行/俞美玲赵湘通讯员/黄李春受访专家/俞敏主任医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章荣华主任医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近年来的监测、调查2002年到2012年的最新数据,结合国家统计局等部分人口基础数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综合采用多中心、多来源数据系统评估、复杂加权和荟萃分析等研究办法,编写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年)》(以下简称《报告》)。
本期编辑部邀请到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俞敏副主任、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章荣华所长和黄李春医师为大家解读《报告》中的关键内容,并对大众合理膳食、预防慢性病等提出建议。
专家解读(章荣华主任医师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报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居民面临着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的双重问题。
营养过剩主要是指能量、脂肪摄入过多,营养缺乏则主要指部分营养素摄入不足。
脂肪摄入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食用油。
而食用油又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动物油例如猪油等已经慢慢淡出大众视线,但植物油的大量摄入同样会造成能量超标,这也是近年来导致肥胖率升高的可能原因之一。
健康的用油标准一般建议在25~30克/日。
我国目前除了肥胖和超重,更容易被人忽略中心性肥胖,即那些体重不重,腰围比较大的人群,这类人群有着较高的慢性病风险,因为内脏大多集中在腹部,所以内脏脂肪的储存,会导致代谢功能的下降。
同时报告显示我国钙、铁、维生素A、D 等部分营养素依然缺乏。
钙是人体的宏量元素(宏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总质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相对于微量元素而言)之一,其含量约占人体体重的1.5%~2%,其中99%以钙盐的形式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另外1%的钙质以游离或化合的状态存在于软组织和细胞外液(包括血液)中,钙在人体内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心脏的跳动、肌肉的收缩、激素的分泌甚至大脑的活动、听力都需要钙的帮助才能实现。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摘要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摘要引言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中国居民的营养摄入与慢性病状况日益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营养与慢性病之间的关联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探讨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中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经历了深刻变革,这对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病趋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全面洞悉当前态势,本文基于丰富的调查数据和研究成果,对中国居民的营养摄入水平、膳食结构特点以及慢性病患病状况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旨在为制定精准有效的医药卫生政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中国居民营养医药卫生慢性病一、中国居民营养状况概览1.营养素摄入现状1.中国居民的能量与脂肪摄入量显著攀升,超重与肥胖问题愈发严峻。
2.维生素A、钙等关键营养素的摄入量普遍不足,对居民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2.膳食结构剖析1.谷类食物占据主导地位,但蔬菜与水果的摄入量明显不足,尤其是水果的摄入远低于推荐标准。
2.乳制品与海产品的消费量偏低,而新鲜畜肉的摄入量则超出合理范围。
3.烹调用油与食盐的摄入量远超推荐值,显著增加了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二、中国居民慢性病状况分析1.慢性病发病概况1.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
2.18岁及以上居民中,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糖尿病患病率为6.5%,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4.0%,形势严峻。
2.慢性病患病特征1.患病率高企,高血压与糖尿病尤为突出。
2.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有待提升,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3.慢性病与不良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缺乏运动是主要诱因。
三、营养与慢性病关系的深入探讨1.营养与慢性病风险1.膳食结构不合理与营养素摄入失衡显著提升了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2.高脂肪、高能量膳食加剧了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膳食纤维与维生素的缺乏则增加了糖尿病与肠道疾病的风险。
2.营养干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1.调整膳食结构与优化营养素摄入对降低慢性病风险、改善健康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和,平均体重分别为和,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比2002年降低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和%,比2002年降低和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比2002年下降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和%,比2002年下降了和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克,较2002年下降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肥胖率为%,比2002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肥胖率为%,比2002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糖尿病患病率为%,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
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起首,报告指出中国居民膳食结构进一步优化。
与2015年相比,居民膳食中的油脂和肉类摄入量逐渐缩减,而粮食、蔬菜、水果、乳制品和蛋类的摄入量有所增加。
这一趋势表明,居民对于均衡饮食的认知和实践正在逐渐提高,人们正更加重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然而,报告也揭示了一些问题,例如居民摄入过量的盐和糖依旧普遍存在,这可能导致浩繁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其次,报告还强调了中国居民的体重管理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肥胖率不息上升,成为慢性病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
报告显示,城市地区的肥胖率高于农村地区,而年轻人相较于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肥胖问题。
这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密切相关,包括饮食结构、体力活动程度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等。
肥胖对于慢性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
因此,加强肥胖防控和增进体重管理成为大力推行的方向。
此外,报告还关注到了中国居民的营养不良状况。
尽管国家近年来分外重视营养改善,但仍有一些人群存在着营养不良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偏遥地区和贫困家庭。
孩子和孕产妇是最易受营养不良影响的群体,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过程中应赐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综上所述,2020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为我们了解中国居民的健康状况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对于均衡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在提高,但仍面临营养不足、营养不良和慢性病高发的问题。
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营养教育,推行健康饮食和体重管理,提高全民的营养健康水平,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不息努力综上所述,《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展示了中国居民在营养和慢性病方面的现状。
报告指出,虽然居民对均衡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熟识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营养不足、营养不良和肥胖等问题。
因此,加强营养教育、推行健康饮食和体重管理对于提高全民的营养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在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上,我们需要持续努力,以确保居民的健康和福祉。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城乡合计
城市
农村
12
2015/8/6
消瘦率(%)
6-17岁儿童青少年消瘦状况与变化
2010-2012年中国6~17儿童青少年的消瘦率为9.0%,男女孩分别为 10.4%和7.3%,与2002年相比降低了4.4个百分点。降幅为32.8%。
16.0
15.1
13.4
14.0
11.4
12.0
10.0
9.0
7
2015/8/6
慢性病数据来源
常规监测
• 死因监测 • 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 全国营养与健康状
况监测 • 肿瘤登记(国家癌
症中心) • 脑卒中、心脏病(
部分省)
前瞻队列研究
• 牛津项目、复旦项目 • 中美叶酸补充项目
信息来源
决策
专题调查
• 全国高血压调查(心血 管病中心)
• 全国糖尿病调查(糖尿 病学会)
2010-2012年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为3.2%。 男女分别为3.6%和2.8%。 与2002年相比,降低了3.1个百分点,降幅为49%。
生长迟缓率(%)
10
9.1
9
8
7
6.3
6 4.7
5
4
3.2
3.2
321.5来自102002 2010-2012 2002 2010-2012 2002 2010-2012
15
2015/8/6
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
16
2015/8/6
2010-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 为167.1cm和155.8cm。城市高于农村,与2002年比,男、女 性平均身高分别增长0.6 cm和0.7 cm。
专家解读《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俞美玲赵湘通讯员/黄李春受访专家/俞敏主任医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章荣华主任医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近年来的监测、调查2002年到2012年的最新数据,结合国家统计局等部分人口基础数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综合采用多中心、多来源数据系统评估、复杂加权和荟萃分析等研究办法,编写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以下简称《报告》)。
本期编辑部邀请到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俞敏副主任、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章荣华所长和黄李春医师为大家解读《报告》中的关键内容,并对大众合理膳食、预防慢性病等提出建议。
专家解读.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报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居民面临着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的双重问题。
营养过剩主要是指能量、脂肪摄入过多,营养缺乏则主要指部分营养素摄入不足。
脂肪摄入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食用油。
而食用油又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动物油例如猪油等已经慢慢淡出大众视线,但植物油的大量摄入同样会造成能量超标,这也是近年来导致肥胖率升高的可能原因之一。
健康的用油标准一般建议在25~30克/日。
我国目前除了肥胖和超重,更容易被人忽略中心性肥胖,即那些体重不重,腰围比较大的人群,这类人群有着较高的慢性病风险,因为内脏大多集中在腹部,所以内脏脂肪的储存,会导致代谢功能的下降。
同时报告显示我国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依然缺乏。
钙是人体的宏量元素(宏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总质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相对于微量元素而言)之一,其含量约占人体体重的1.5%~2%,其中99%以钙盐的形式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另外1%的钙质以游离或化合的状态存在于软组织和细胞外液(包括血液)中,钙在人体内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心脏的跳动、肌肉的收缩、激素的分泌甚至大脑的活动、听力都需要钙的帮助才能实现。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病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将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首先,就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传统的粗粮、杂粮逐渐被大米、面粉所取代,肉类、油脂的摄入量逐渐增加,而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却相对减少。
这种饮食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居民的营养状况出现了新的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普遍存在着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蛋白质摄入过多、脂肪摄入过多等营养不良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居民的健康状况。
其次,中国居民的慢性病状况也备受关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年龄趋于年轻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这些慢性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状况,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改善。
首先,应该加强营养教育,提倡健康饮食,推广传统的粗粮、杂粮,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肉类、油脂的摄入,保持膳食平衡。
其次,应该加强慢性病的防控工作,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病。
最后,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的宣传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的监测和管理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好的营养和健康服务。
总之,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状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发布,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促进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为中国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病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供科学的参考,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营养状况。
1.1 饮食结构。
中国的饮食结构一直以来都以主食为主,谷类食物是中国人的主要能量来源。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油脂和糖类的摄入量逐渐增加,而蔬菜、水果和纤维素的摄入量则相对不足。
这种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了营养结构的失衡,很多人的营养摄入不达标,存在着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问题。
1.2 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不良和肥胖是当前中国居民营养状况的两大突出问题。
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贫血、佝偻病、低体重等,而肥胖则成为了慢性病的高危因素,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逐年上升,而营养不良的问题也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和特定人群中。
二、慢性病状况。
2.1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中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糖尿病。
糖尿病已成为中国居民的“头号慢性病”。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而且呈现年龄趋势低龄化的特点。
不良的饮食结构和缺乏运动是导致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2.3 肥胖症。
肥胖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而在中国也不例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肥胖不仅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还会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3.1 健康教育。
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营养意识和健康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重磅:《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
重磅:《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2020年12月23日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由国家卫健委相关领导和专家发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绍了报告内容。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介绍目前我国居民营养与主要慢性病状况,并与我的同事一起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是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
2015-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展了新一轮的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6亿人口,现场调查人数超过60万,具有国家和省级代表性,根据监测结果编写形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报告结果显示,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扶贫等民生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国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
居民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充足,优质蛋白摄入不断增加。
成人平均身高继续增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持续改善,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均已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特别是农村儿童生长迟缓问题已经得到根本改善。
居民贫血问题持续改善,成人、6-17岁儿童青少年、孕妇的贫血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是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近年来,居民吸烟率、二手烟暴露率、经常饮酒率均有所下降。
家庭减盐取得成效,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1.2克。
居民对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
三是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明显减少。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然而,与此同时,营养问题和慢性病问题日益突出,给国家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居民营养状况以及慢性病的现状,并提出改善措施。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
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普遍存在膳食不均衡问题。
研究发现,大部分中国人摄入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主食,而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不足。
此外,中国居民的膳食纤维摄入也偏低。
这种膳食结构的不均衡会导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进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
其次,慢性病在中国居民中的发病率不断攀升。
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慢性病患者国家之一,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疾病的盛行率急剧增加。
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这些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居民的头号“健康杀手”,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压力。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习惯。
现代社会的高速节奏和工作压力使人们缺乏锻炼的时间和动力,加上油腻、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进一步加剧了慢性病的发病率。
此外,吸烟、酗酒和缺乏睡眠等不健康行为也是慢性病的重要诱因。
针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加强公众的营养教育,提高居民对于健康饮食的认识和理解,鼓励摄入均衡、多样化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同时减少盐、糖和油脂的摄入。
其次,促进体育锻炼,鼓励人们增加日常的身体活动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应加强公共卫生意识,提倡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
政府在改善国民营养和减少慢性病方面也应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营养健康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控制食品安全和饮食环境的质量。
此外,应建立健全的医疗体系,提高慢性病的早期筛查率和诊治水平,加强医学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医护人员。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比2002年下降10.4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5.0%和17.2%,比2002年下降了7.1和11.7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10.5克,较2002年下降1.5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解读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解读近年来,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负担,也对国家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营养与慢性病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一项“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的发布,为解读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的现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首先,在解读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方面,报告显示,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两个极端:营养不足和超量摄入。
在营养不足方面,主要表现为能量不足、蛋白质不足、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等。
对于能量不足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中国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居民饮食结构不合理,以主食为主,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不足。
此外,由于中国居民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食物摄入量大大增加,导致了超量摄入问题。
超量摄入会导致肥胖、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率增加。
其次,解读慢性病的现状方面。
报告显示,慢性病在中国居民中的发病率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这和中国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及高盐、高脂肪、高糖的食物摄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中国居民普遍缺乏运动,长时间久坐的生活方式也加剧了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报告显示,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是中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中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
针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现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和改进:1. 优化饮食结构。
加强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营养教育,提高居民的营养意识,推广多样化的饮食结构,合理摄取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2. 控制超量摄入。
加强对高脂肪、高盐和高糖食物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居民减少对这些食物的摄入,增加对蔬菜和水果等健康食物的摄入。
3. 提倡适度运动。
加强对居民身体活动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居民正确认识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并培养健康的运动习惯。
4. 建立健康档案和定期体检制度。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引言:营养与健康是人类社会始终关注的重要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居民的营养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已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挑战之一。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以及慢性病的发病状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善建议。
一、中国居民的营养现状:1. 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饮食结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行,中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传统的中国饮食特点逐渐被西式快餐和高糖高脂食品所取代,蔬菜、谷物摄入不足成为普遍问题。
2. 营养失衡:近年来,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由传统的低脂低糖饮食向高脂高糖食品倾斜,导致营养失衡问题突出。
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过多,使得浩繁人面临超重和肥胖的健康风险。
3. 膳食结构差异: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膳食结构差异。
城市居民更倾向于高能量、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饮食,而农村居民则更加倚重传统的谷物和蔬菜饮食。
二、慢性病的发病状况:1. 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是中国居民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
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和缺乏运动是高血压日益普遍的原因。
2. 糖尿病: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经济快速进步导致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不健康膳食结构,过度摄入高糖和高脂食物成为糖尿病患病的风险因素。
3.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由于高能量的饮食和缺乏运动,中国居民的肥胖问题日益严峻。
肥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
4. 肝脏疾病:中国居民的肝脏疾病也逐渐增多,其中包括脂肪肝、肝炎和肝癌等。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过度饮酒和烟草,以及乙肝病毒感染是肝脏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预防与改善建议:1. 教育与宣扬:通过提供营养教育和相关宣扬,增加居民对于健康膳食的熟识,增强对于慢性病危害的熟识。
2. 改进饮食结构:鼓舞人们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膳食纤维,缩减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量。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解读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解读2015年,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这份报告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
根据统计数据和调查结果,本文将对该报告的重要发现和结论进行解读,以期了解中国居民的健康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报告指出中国的慢性病负担日益加重。
据统计,中国的慢性病患者数量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了近一倍,超过8亿人。
这主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有关。
报告特别强调了肥胖和糖尿病的快速增长。
过度的高热量饮食和缺乏运动成为导致肥胖和糖尿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
此外,高血压、心脏病和脑卒中等疾病也在中国居民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凸显了亟待加强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紧迫性。
其次,报告指出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存在问题。
中国居民的饮食习惯普遍偏向高脂肪、高蛋白质和低纤维的西式饮食模式,而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等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这种饮食结构导致了营养不均衡和疾病的发生。
报告强调了补充膳食纤维和控制脂肪摄入的重要性,以预防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
此外,报告还指出了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不高。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取、评估和利用健康相关信息,以做出健康决策的能力。
报告发现,中国居民对慢性病防治的认知和理解不足,存在许多错误的健康观念。
例如,很多人认为只有感到不舒服时才需要去医院,忽视了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此外,报告还揭示了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下,居民对医疗服务的不满和不信任感。
综上所述,《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通过全面的数据和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这份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用于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减轻慢性病负担。
例如,报告建议加强营养教育,提倡合理膳食和健康生活方式,加大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和管理力度。
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和健康宣教,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2)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著。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比2002年下降10.4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5.0%和17.2%,比2002年下降了7.1和11.7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10.5克,较2002年下降1.5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发展报告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发展报告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居民的营养摄入与慢性病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报告旨在分析居民营养状况与慢性病发展之间的关联,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营养摄入状况根据我国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居民的营养摄入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大部分人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而缺乏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必需的营养素。
在膳食结构方面,居民普遍饮食以主食为主,蔬果和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此外,人们在膳食调理方面缺乏科学性,多次选择油炸、煎炸等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导致营养过剩以及肥胖等问题的出现。
慢性病发展情况随着居民营养状况的下降,慢性病的发展也愈加严重。
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等。
这些疾病与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多为长期积累引发的。
研究发现,过多的高热量摄入和营养素不均衡催化了心脏病的发展;高糖分摄入则成为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肥胖问题更是不良饮食习惯的直接反映。
慢性病的发展不仅给个体健康带来威胁,还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
据统计,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健康问题的首要因素,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善建议为了改善居民的营养状况和预防慢性病的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提倡科学饮食:宣传健康膳食知识,引导居民养成科学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适度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蛋白质的摄入量。
2.优化食品供给:鼓励食品生产商提供更多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减少加工食品、高糖饮料等的销售,推广并提供更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必需的营养素。
3.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增加居民对营养与健康的意识,向居民普及饮食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引导他们正确选择食物。
4.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控制不健康食品的推广和销售,保护居民的营养权益。
通过这些改善举措的推行,相信可以逐步改善居民的营养状况,并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
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比2002年下降10.4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5.0%和17.2%,比2002年下降了7.1和11.7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10.5克,较2002年下降1.5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
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死亡情况。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前五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
经过标化处理后,除冠心病、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数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三是关于慢性病危险因素情况。
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2.9%,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人均年
酒精摄入量为3升,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9.3%,其中男性为11.1%。
成人经常锻炼率为18.7%。
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工作、生活压力,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慢性病的患病、死亡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
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反映了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慢性病发病所带来的影响,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现状及变化趋势,我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居民营养改善与慢性病防治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不断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
一是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将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防治融入各项公共政策。
多部门在环境整治、烟草控制、体育健身、营养改善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政策。
2011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目前已在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成265个国家级示范区。
落实政府和部门职责,提供健康性支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着力构建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和工作机制。
国家层面相继成立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协同指导全国营养改善与慢性病防治工作。
地方层面强化了疾控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合作,建立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双向转诊等协作机制,积极地探索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模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整体提升慢性病的诊疗能力,夯实慢性病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有效地诊疗服务。
三是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
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国近80%的县区,积极实施贫困地区儿童和农村学生营养改善、癌症早诊早治、脑卒中、心血管病、口腔疾病筛查干预等重大项目,以及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
四是不断提高慢性病防治决策的科学性。
国家卫生计生委不断完善营养与慢性病监测网络,扩展监测内容和覆盖范围,相继开展居民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营养与慢性病监测等工作,为掌握我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评价防治效果、制定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营养与慢性病防控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在这里,我呼吁社会各界和民众积极参与到健康行动中来,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