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万能答题方法公式

合集下载

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万能公式1. 哎呀呀,找中心思想有个超简单的万能公式哦!就是找那些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呀。

比如说文章里老是提到“梦想”,那中心思想很可能就和梦想有关啦!就像我们找东西一样,一直出现的那个肯定很重要呀!2. 嘿,理解句子含义也不难呀!先看看前后文,把句子放在大环境里去感受呀。

就像是拼图,把周边的都拼好了,中间那块自然就清楚啦。

比如“那朵花在角落里默默绽放”,结合前文可能就知道它代表着一种低调的美呀!3. 哇塞,分析人物形象也有妙招!看看人物做的事、说的话呀。

要是一个人总做好事,那他肯定很善良呀。

这就好像从一个人的行为能看出他的性格一样。

比如文章里他总是帮助别人,那他就是个热心肠的人呗!4. 哈哈,总结段落大意也简单啦!把主要的事情或者观点拎出来就行呀。

就如同从一堆东西里挑出最主要的那个。

比如一段里主要讲了一只小狗玩耍的经过,那段落大意就是小狗玩耍呀!5. 哟呵,体会作者情感也有诀窍哦!从用词和语气来感受呀。

要是满满的都是赞美的词,那肯定是喜欢呀。

这就好像你听到别人一直夸你,那肯定是喜欢你啦。

比如文章里都是美好的描述,那作者肯定是很热爱呀!6. 哎呀,推断文章深意也有办法呀!结合背景和一些暗示呀。

就好像破案一样,顺着线索去推理。

比如文章里提到某个时期的困难,那深意可能就是要珍惜现在呀!7. 嘿嘿,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更不难啦!把重要的点串起来就行啦。

就像串珠子一样,一个个串起来就成了一条漂亮的项链啦。

比如文章说了一个人的经历,那主要内容就是他经历的那些重要事情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万能公式真的很实用呀,大家一定要记住,学会了就能轻松应对阅读理解啦!。

高中语文答题万能公式

高中语文答题万能公式

——华罗庚4、只要坚持不懈地刻苦自学,是不必担心不成才的。

——华罗庚5、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 (谚语6、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高明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对联8、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9、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言。

——陶渊明10、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事例:1、达•芬奇画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 从小爱好绘画。

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 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

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

他画了一个又一个, 足足画了十多天。

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 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 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即使是同一个蛋, 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 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

所以, 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 非得下番苦功不可。

” 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 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2、孙康映雪夜读:晋人孙康, 家贫而酷爱读书。

夜晚, 虽有时间却买不起灯油, 只好默默地回忆,消化白天学过知识。

有年冬天,他半夜醒来,感到屋内并非漆黑无光,还能隐约约看到一些东西,原来是皑皑白雪反映所致,这给了他启发:何不借雪光来看书呢?于是雪夜, 特别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 就成了孙康苦读的好时光。

由于勤奋好学,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并当上了御史大夫。

3、头悬梁锥刺骨:战国时苏秦,与魏人张仪同师鬼谷先生。

他夜间读书,苦心钻研,困倦欲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步上。

汉代孙敬好学,读书时,用绳子把头发系在屋梁上,以防止打瞌睡,来督促自己努力攻读。

4、被认为是傻子的科学家:本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童年时并不显得聪明, 3岁时才学会说话,父母因而认为他是一个傻子。

上学后,有位老师对他父亲说:“ 你的孩子将是一事无成” ,甚至勒令他退学。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5篇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5篇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5篇第一篇:语文万能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乘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章类);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节奏感、音韵美等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具体生动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掉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拖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第一部分:词语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二、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第二部分:句子一、句子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修辞的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A、比喻、拟人作用:生动形象;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B、排比作用: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C、设问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D、对比作用:强调了……突出了……E、反复作用:强调了……加强语气F、反问作用: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G、借代作用: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三、仿写句子注意:①字数大致相同;②修辞手法相同;(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在概念和现象上互相有联系;第三部分:段、篇词语一、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二、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引起下文D、渲染气氛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章类);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节奏感、音韵美等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掉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拖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六、省略号的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七、破折号的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八、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2、语言描写--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3、动作描写--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4、心理描写--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5、神态描写6、细节描写7、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九、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1、联想2、想像3、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4、比较5、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7、衬托(正衬、反衬)--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8、烘托9、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10、以小见大11、托物言志12、借物喻理(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13、寓理于物15、状物(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十一、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语文答题公式和技巧

语文答题公式和技巧

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小学语文试卷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试卷答题公式

一、基础知识部分1. 字词积累公式:会读+会写+会用=字词掌握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掌握的字词;(2)运用拼音或查字典等方法,正确拼读字词;(3)根据题目要求,正确书写字词;(4)结合具体语境,运用所学字词造句。

2. 词语解释公式:词义+例句=词语解释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解释的词语;(2)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3)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用具体句子解释词语;(4)注意检查例句是否符合题意。

3. 词语搭配公式:主语+谓语+宾语=词语搭配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搭配的词语;(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主语、谓语、宾语之间的关系;(3)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搭配;(4)检查搭配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和语境要求。

4. 句子仿写公式:原句+修改=仿写句子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仿写的句子;(2)分析原句的结构、句式、修辞手法等;(3)根据要求,修改原句的某个部分,如词语、句式等;(4)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是否符合要求。

二、阅读理解部分1. 理解词语公式:上下文+词义=词语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词语;(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3)根据词义,判断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是否准确;(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2. 理解句子公式:句子结构+修辞手法+语境=句子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2)分析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等;(3)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3. 理解段落公式:段落主题+段落层次+段落大意=段落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段落;(2)概括段落主题,梳理段落层次;(3)理解段落大意,把握段落内容;(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4. 理解文章公式:文章主题+文章结构+文章内容=文章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文章;(2)概括文章主题,梳理文章结构;(3)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1. 定义+举例+引申
2. 分析+解释+举例
3. 对比+归纳+举例
4. 佐证+分析+引申
5. 引用+解释+举例
6. 批判+反驳+补充
7. 推理+结论+举例
8. 分类+比较+举例
9. 比喻+解释+举例
10. 借代+解释+举例
11. 夸张+解释+举例
12. 反问+解释+举例
13. 推理+举例+归纳
14. 解读+分析+举例
15. 推理+分析+举例
16. 比喻+归纳+举例
17. 借代+归纳+举例
18. 联想+解释+举例
19. 前后对比+分析+举例
20. 对照+分析+举例
21. 推理+归纳+举例
22. 对比+解释+举例
23. 推理+分析+引申
24. 推理+解释+举例
25. 分类+解释+举例
26. 对照+分析+引申
27. 比喻+分析+举例
28. 借代+分析+举例
29. 夸张+分析+举例
30. 反问+分析+举例
31. 推理+解释+归纳
32. 解读+分析+归纳
33. 推理+归纳+引申
34. 对照+归纳+举例
35. 分类+归纳+举例
36. 联想+分析+引申
37. 对比+归纳+引申
38. 推理+解释+引申
39. 解读+归纳+举例
40. 对比+解释+引申
41. 联想+归纳+举例
42. 分类+解释+引申
43. 对照+解释+引申
44. 推理+分析+补充
45. 借代+归纳+引申
46. 推理+补充+引申
47. 对比+补充+举例
48. 分类+补充+举例。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一、记叙文阅读1. 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谁 + 做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 结果怎样。

比如说,写小明在下雨天去给生病的奶奶送药,最后奶奶病情好转,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概括啦。

2. 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直接描写)以及他人的反应、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间接描写)等方面入手。

如果文中说“小明皱着眉头,咬着嘴唇,握紧了拳头说:‘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从这动作和语言描写就能看出小明是个坚定、有决心的人。

3. 理解句子含义- 公式:先看句子表面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挖掘深层含义。

要是句子是“那扇门关闭了,却又好像打开了另一扇希望之窗。

”表面上是说一扇门关上另一扇开,深层次可能是说一个机会失去了,但又有了新的机会,反映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4. 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名称],把[本体]比作[喻体](比喻句)或者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者文章的主旨]。

例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

”运用比喻,把月亮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5. 文章标题的作用- 公式:二、说明文阅读1.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公式:说明对象一般在文章标题或者开头就会点明。

特征呢,要从文中找关键词句,比如“大熊猫是一种珍稀的哺乳动物,它毛色黑白相间,体型胖嘟嘟的,特别爱吃竹子。

”这里大熊猫就是说明对象,毛色、体型、食性就是它的特征。

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公式:-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有很多,其中赵州桥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举赵州桥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征。

-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像“这座大楼高100米,有30层。

”准确说明了大楼的高度和层数。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的万能公式套用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的万能公式套用

(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 ( 散文 ) ,埋下伏笔 ( 记叙类文章 ) ,设置悬念 ( 小说 )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 、文末:点明中心 ( 散文 ) ;深化主题 ( 记叙类文章 ) ;照应开头 ( 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 ;( 二 ) 修辞手法的作用:( 1 ) 它本身的作用; ( 2 ) 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 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四 )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 ( 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 ( 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 ,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五 )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 1 )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 ( 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 规律不一致。

( 2 )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3 )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六 ) 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 (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 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 时间+地点 ) +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 ( 介绍 ) +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 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和万能最新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和万能最新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和万能最新答题公式高考语文答题模板和万能最新答题公式在高考语文复习固然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但掌握一定的语文答题公式和模板将在考试中事半功倍,学会一定的语文答题技巧才能快速提高语文分数,可以说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模板是考高分的捷径。

下面是总结的语文高分模板,希望可以给考生一些参考。

高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2)修辞手法的作用句子本身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对象+特征2)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初中语文48个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48个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48个答题公式1、理解+抒情=诗歌鉴赏2、事实+分析=议论文写作3、表达+感悟=读后感写作4、描写+抒情=小品文写作5、情节+人物=小说梳理6、史实+解读=历史文章7、主题+剖析=文学作品阅读8、对比+分析=古代文学对比9、主旨+例证=现代文学分析10、现象+思考=社会热点评论11、文本+背景=文学批评12、语言+形象=写景鉴赏13、人物+故事=寓言故事分析14、情节+结局=小说评价15、文本+情感=散文阅读16、材料+观点=命题作文17、喜怒哀乐+描绘=古诗文鉴赏18、想象+描写=叙事作文19、观点+分论点=议论文构思20、现象+原因=科普阅读21、造型+主题=美术作品分析22、情感+意境=诗歌分析23、语言+意义=文言文理解24、文本+背景=传统文化解读25、现象+分析=新闻报道26、事实+解释=历史考察27、人物+心理=小说人物形象分析28、场景+描写=写景作文29、情感+传达=散文写作30、主题+情感=诗歌创作31、观点+证据=命题议论文写作32、风格+特点=文学流派分析33、对比+分析=文学作品对比34、文本+文化=语文文化阅读35、语言+韵律=古诗词朗诵36、情感+体验=读书笔记37、场景+人物=小说情节分析38、文本+观点=综合阅读39、事件+意义=历史故事分析40、人物+冲突=小说情节梳理41、思路+论述=文章写作42、对比+抒情=诗歌对比鉴赏43、背景+人物=阅读理解44、情感+感受=散文欣赏45、主题+表达=小说主题分析46、文本+解读=文学批评47、语言+韵律=现代诗歌欣赏48、情感+表达=写作技法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

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易错成语第一类、望文生义1.明日黄花: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17.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

18.如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19.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20.间不容发:形容情势极其危急。

21.祸起萧墙:指祸乱从部发生。

22.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23.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24.下车伊始: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25.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26.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27.盲人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28.独步天下:天下没有第二个。

第二类、对象误用1.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2.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3.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4.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5.置若罔闻: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6.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7.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

8.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9.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

10.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11.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12.豁然开朗: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13.不可磨灭:与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搭配,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错。

14.人老珠黄:只用于妇女。

15.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

16.循序渐进:只用于学习、工作。

17.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

第三类、褒贬颠倒(褒词误用贬义)1.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2.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3.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4.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5.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6.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7.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8.别出心杼: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另辟新路。

9.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10.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11.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

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第四类、语境不合1.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如果语境中没有险恶的局势,不能用。

2.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3.名不虚传:“名”:是名誉、好名声,一般名声不可用。

4.耳濡目染:这词语的主语只能是被感染者,而不能是感染者。

5.不可开交:只能做“得”的补语。

6.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用在勉强别人做为难的事。

下列举出成对的成语,很容易在同一语境中误用,请注意:望其项背----望尘莫及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耳濡目染----耳闻目睹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无与伦比----不可同日而语形影相吊---形影不离东山再起----死灰复燃一见如故---一见钟情不拘一格----无拘无束乐不思蜀---乐不可支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不孚众望---不负众望首当其冲---当务之急间不容发---亲密无间刮目相看---绘声绘色首当其冲---首屈一指置若罔闻---置之度外匪夷所思---不可思议第五类、词语重复1.忍俊不禁:忍俊,含笑。

不禁,禁不住,抑制不住。

原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

后多指忍不住要发笑。

不能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

2.难言之隐:隐,隐情。

深藏于心的话或事。

难以说出口的隐情。

不能用成“难言之隐的苦衷”。

3.南柯一梦:南柯,指梦境中的南柯郡。

泛指一场美梦。

比喻得失无常,美梦成空。

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

4.相形见绌:相形,互相比较。

绌,缺陷,不足。

相比之下,显出一方非常逊色。

不能用作“显得相形见绌”。

5.如芒在(刺)背:芒,芒刺,好像芒刺扎在背上。

形容惶恐不安。

不能用作“好象如芒在背”。

6.遍体鳞伤:遍,全部。

鳞,鱼鳞,这里指伤痕布满合身。

像鱼鳞一样密。

形容被打得合身都是伤。

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7.当务之急:当务,当前应办理的事情。

原指应当做的事情才是最紧要的。

后指当前所做事情是最紧要的、最急迫的事。

不能用作“目前的当务之急”。

8.接踵而至:踵,脚后跟。

一个跟着一个到来。

形容很多人接连而来。

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闯进来”。

9.津津乐道:津津,兴味很浓的样子。

乐道,乐于谈论。

指饶有兴味地谈论某事。

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说”。

10.闻名遐迩:遐,远,迩,近。

远近都闻名。

形容名声很大。

不能用作“海外闻名遐迩”。

11.责无旁贷:责,责任。

贷,推卸。

自身负有的责任,不能向别人推卸。

不能用作“责无旁贷的责任”。

12.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

涂炭,沼泥和炭火。

比喻困苦的境地。

指老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不能用作“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13.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

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14.见(贻)笑大方:见,被,大方,行或有见识的人。

被行或有见识的人笑话。

不能用作“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

15.自渐形秽:渐,惭愧,秽,丑陋,肮脏。

原指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能用作“感到自渐形秽”。

16.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

泛指众多的读书人,不能用作“众多的莘莘学子”。

17.扪心自问:扪,摸,摸着胸口自问,毫无惭愧之处。

形容心地坦然,光明正大。

不能用作:“扪心自问的自责”。

18.真知灼见:灼,明亮、透彻。

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

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19.满腹经纶:经纶,原指整理丝缕、理丝为经,编丝为纶,统称经纶。

引申为治国或办事的能力。

形容人很有学问和才干。

20.众所周知:周,普遍、全。

大家都知道。

不能用作“这是大家众所都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