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分离过程课件陈洪钫,刘家祺编第二章单级平衡过程
化工分离过程胡大乔第2章单级平衡过程2
b0.08R 6c7 T pc
范围进行比较。
Soave-Redlich-Kwong (SRK or RKS)
p RT a
Vb V(Vb)
0 .5 1 ( 1 T r 0 .5 )0 .4 ( 1 8 .50 7 0 .1 42 7 ) 6
a0.42R 72T 8 c52 pc
b0.08R 6c7 T pc
ˆ iL ˆ Vi
应用状态方程分别计算汽、液两相的逸度系数。
2.1.1 汽液平衡 Vapor-liquid equilibria
At vapor-liquid equilibrium, fˆiV fˆiL
Activity coefficient of i species in a liquid phase is defined by:
equal to its partial pressure, pi yi p .
Dalton’s law
2.1.1 汽液平衡 Vapor-liquid equilibria源自Case 3---真实混合物
用逸度系数或活度系数计算逸度
For a real mixture, partial fugacity coefficients are defined by
Van der waals方程:
V t3 (b R P )V T t2 a p V t a p b 0 1
——a、b为Van der waals常
数
混合物:
纯组分i:
ai 27R2Tc2,i
64Pc,i
bi RTc,i 8Pc,i
c
a ( yi i1
c
b yibi i1
i
fˆi L xi fˆi 0 L
化工分离过程ppt
自由度数与
相律:f c 2 c 2 2 c
组分数相当
计算类型 泡点温度 泡点压力 露点温度 露点压力
规定量(c个)
P, x1, x2 ,xc1 T , x1, x2 ,xc1 P, y1, y2 ,yc1 T , y1, y2 ,yc1
求解量 T , y1, y2,yc P, y1, y2,yc T , x1, x2 ,xc P, x1, x2 ,xc
2. lnPiS=Ai-Bi/(t+Ci)
3. 常压操作 解法1:用试差法计算
Ki Pi S
c
P ; Ki xi 1 i 1
T(设) ∑Kixi
70℃ 0.379
110℃ 1.344
98℃ 0.951
100℃ 1.00
15
2.2.1 泡点温度和压力的计算
解法2:用αiK计算(不试差,适用于完全理想系)
露点温度是在一定压力下降低温度,当出现第一个液滴 时的温度,露点压力是在一定温度下增加压力,当出现 第一个液滴时的压力。
5
泡点和露点的意义
泡点温度:一定组成的液体,在恒压下加热的过程中,出现第一个气泡时的温 度,也就是一定组成的液体在一定压力下与蒸汽达到汽液平衡时的温度。
露点温度:一定组成的汽体,在恒压下冷凝的过程中,出现第一个液滴时的温 度,也就是一定组成的蒸汽在一定压力下与液相达到汽液平衡时的温度。
c
f P Ki xi 1 0 i 1
11
2.2.1 泡点温度和压力的计算
1. 平衡常数与组成无关的泡点温度计算
Ki f (T , P)
泡点方程:
c
f T Ki xi 1 0 i 1
最新文档-化工分离过程2单级平衡过程第2讲-PPT精品文档
L s v ( P P P s i i ) ln ln s i RT P i
化工分离过程
Chemical Separation Processes
第二章 单级平衡过程
第二章 单级平衡过程
2
第二章 单级平衡过程
主要内容及要求: 1. 相平衡常数计算:状态方程法,活度系数法 2. 泡点、露点计算 (1)泡点计算:在一定 P(或T)下,已知xi, 确定Tb(或Pb)和yi。 (2)露点计算 3. 等温闪蒸计算:给定物料的量与组成,计算在 一定P和 T下闪蒸得到的汽相量与组成,以及剩 余的液相量与组成。
7
2.1.1 相平衡关系
相平衡关系的表示方法:
yi 1. 相图
0 2. 相平衡常数
xi
K i y i /x i
8
2.1.1 相平衡关系
分离因子
y K y i /y j i i /x i ij K y x j j /x j i /x j
分离因子评价体系分离难易程度,与1的偏离程度表示 组分之间分离的难易程度。
ˆL x f OL 液相: f i i i i
OL
相平衡常数:
yi i fi Ki V ˆ P xi i
如何求取基准态逸度、液相活度系数和汽相逸度系数
是计算相平衡常数的关键。
14
2.1.2 相平衡常数的计算
1、基准态逸度 fiOL:
(1)可凝组分基准态逸度: 基准态:xi 1时,i 1。
其中:
ai
27 R 2Tc2 ,i 64 Pc ,i
bi
RT c , i 8 Pc , i
a y m i a i
2
b y m ib i
化工分离过程
化工分离
教学内容
chap1 绪论
过程
chap2 单级平衡过程
Separation chap3 多 离 简组 过捷分程计多分算级析分与
Processes chap4 多 离组的分严多格级计分算
in Chemical
chap6 分离过程的节能 chap7 膜分离和反应精馏
Engineering
第一章 绪论
设 pA*和 pB*分别为液体A和B在指定温度时的饱和蒸 气压,p为体系的总蒸气压
pA
p* A
xA
pB pB* xB pB* (1 xA )
p pA pB p*AxA pB* (1 xA )
§2.2 多组分物系的 泡、露点计算
§2.3 闪蒸过程的 计算
§2.1 相平衡
一、相平衡条件
相平衡:指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着物 理平衡而共存的状态。
热力学角度:整个体系的熵 达到最大值,自由焓达到最小值 动力学角度:相间表观传递速率为零
相平衡条件: 1、各相的 温度T、压力 p及每一组分 i 的化学位
乙
醛
水
93% 产品
8 9 10
废水
废水
1-固定床催化反应器;2-分凝器;3、5、9-吸收塔;4-闪蒸塔;6-粗馏塔; 7-催化加氢反应器;8-脱轻组分塔;10-产品塔
涉及分离过程:吸收:3、5、9; 精馏:6、8、10;闪蒸:4;分凝器:2
化工厂中分离设备投资约占 总投资的50~90% !!!
鲁西化工集团
为惰性组分)
若 B 不溶于 S 中,xB=0, AB
最理想情况
3. 萃取
AB
kA kB
(xA (xA
xB )E xB )R
《化工分离工程》PPT课件-第4讲分离过程
y i = K i xi
C
i = 1,2,..., C
C
(2)摩尔分率加和方程: 2个 摩尔分率加和方程:
∑x
i =1
i
= 1 .0
∑y
i =1
i
= 1.0
2C+ 2C+2 C个
(3)汽液平衡常数关联式: 汽液平衡常数关联式:
Ki = f (T , P, x, y)
i = 1,2,...,C
变量数: 变量数:
泡点和露点计算在设计计算中应用
精馏塔各级温度确定
泡点和露点计算在设计计算中应用
精馏塔操作压力的选择
① 塔顶蒸汽的冷凝温度和釜液的 沸腾温度 ② 对组分相对挥发度的影响 ③塔的造价和操作费用 ④对传质效率的影响
计算出发点: 计算出发点:
单级汽液平衡系统, 单级汽液平衡系统,汽液相具有相同的温度T和压力p, 组分的液相组成与汽相组成成平衡关系。 组分的液相组成与汽相组成成平衡关系。 (1)相平衡方程: 相平衡方程: 计 算 方 程: C个
( new )
yi
yi(old ) = (old ) ∑ yi
(3)判断收敛的准则或者是温度的调节方案直接 ) 关系到收敛速度和稳定性。 关系到收敛速度和稳定性。
二、泡点压力的计算
仍然依据的是泡点方程: 仍然依据的是泡点方程:
f ( p ) = ∑ K i xi − 1 = 0
i =1 C
当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理想溶液时: 当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理想溶液时:
f (T ) = ∑ K i xi − 1 = 0
i =1 C
泡点温度计算
泡点压力计算
一、泡点温度的计算
1. Ki与组成无关: 与组成无关: 泡点方程: 泡点方程: 假定T 假定
化工分离过程讲义
“预防优于治理”的方针,同时又降低了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企
业的经济效益,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
清洁工艺是一种节能、低耗、高效、安全、无污染的工艺技术。就化学
工业而言,清洁工艺的本质是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甚至消除废料的产生。
化学工业是工业污染的大户,化工生产所造成的污染来源于:
•混合物
•( 气 、 液 、 固 •分 离 过 程 )
•产品1 •产品2 •产品n
•能量分离剂 ESA •物质分离剂 MSA
借助一定的分离剂,实现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级(Fractionalization)、浓 缩(Concentration)、富集(Enrichment)、纯化(Purification)、精制 (Refining)与隔离(Isolation)等的过程称为分离过程。
PPT文档演模板
化工分离过程讲义
•分离过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 事实上,在医药、材料、冶金、食品、生化、原子能和环保等领 域也都广泛地应用到分离过程。例如,药物的精制和提纯;从矿产中 提取和精选金属;食品的脱水、除去有毒或有害成分;抗菌素的净制 和病毒的分离;同位素的分离和重水的制备等都离不开分离过程。 • 随着现代工业趋向大型化生产,所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 更需集中排放。对各种形式的流出废物进行末端治理,使其达到有关 的排放标准,不但涉及物料的综合利用,而且还关系到环境污染和生 态平衡。如原子能废水中微量同位素物质,很多工业废气中的硫化氢、 二氧化硫、氧化氮等都需妥善处理。近年来,由于能源紧张,石油提 价,对分离过程的能耗要求越来越苛刻,随之对设备性能要求也越来 越高。分离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PPT文档演模板
化工分离过程讲义
化工分离工程培训课件
化工分离工程培训课件1. 引言化工分离工程是化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原料分离、产品纯化和废物处理等多个方面。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全面了解化工分离工程的基本原理、常用设备和工艺流程,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操作实践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
本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原理概述•分离设备•工艺流程•案例分析•操作实践2. 原理概述分离工程是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开的过程。
在化工分离工程中,我们常用的分离原理包括以下几种:蒸馏是将液体混合物中具有不同沸点的组分分离的方法。
通过加热混合物,使其中沸点较低的组分蒸发,然后冷凝回收。
蒸馏可以分为常压蒸馏、减压蒸馏、精馏等多种方式。
2.2. 结晶结晶是通过溶解度的差异将溶液中的溶质分离出来的方法。
通过控制温度和溶剂浓度,使溶质在溶液中逐渐减少,形成晶体沉淀。
萃取是利用两个不相溶的溶剂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的方法。
通过选择适当的溶剂对混合物进行萃取,将目标组分从混合物中转移到溶剂中,然后再将目标组分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2.4. 吸附吸附是通过吸附剂吸附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的方法。
吸附剂可以是固体或液体,固体吸附剂常用活性炭、沸石等,液体吸附剂常用有机溶剂。
通过调节吸附剂的性质和操作条件,实现对目标组分的选择性吸附。
2.5. 膜分离膜分离是利用半透膜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的方法。
半透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某些组分而阻挡其他组分的特性。
根据分离机制的不同,膜分离可以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多种方式。
3. 分离设备在化工分离工程中,我们常用的分离设备包括以下几种:蒸馏塔是进行蒸馏操作的主要设备。
它通常由塔身、进料塔盘、蒸汽塔盘等组成。
蒸馏塔根据塔盘的结构和排列方式可以分为板式塔、填料塔等多种类型。
3.2. 结晶器结晶器是进行结晶操作的主要设备。
它通常由搅拌器、冷却器、过滤器等组成。
结晶器根据搅拌方式和结晶器的形状可以分为悬浮结晶器、搅拌结晶器等多种类型。
萃取塔是进行萃取操作的主要设备。
它通常由塔身、进料塔盘、萃取塔盘等组成。
化工分离技术 PPT课件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 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 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的 过程称作膜分离。它与传统过滤 的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 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种 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 添加助剂。
1.微滤 具体涉及领域主要有:医药工业、 食品工业(明胶、葡萄酒、白酒、果汁、 牛奶等)、高纯水、城市污水、工业废 水、饮用水、生物技术、生物发酵等。 2.超滤 早期的工业超滤应用于废水 和污水处理。三十多年来,随着超滤技工业、生物制剂、 中药制剂、临床医学、印染废水、食品 工业废水处理、资源回收、环境工程等 众多领域。 (提醒)
• 与传统的制备色谱技术相比, SMB 采 用连续操作手段, 易于实现自动化操 作, 制备效率高, 制备量大, 大型模 拟移动床制备仪器每年制备量可达百 万吨级水平, 同时流动相的消耗量少, 因而在石油、精细化工、食品工业、 制药工业(特别是手性药物) 等诸多领 域发挥很大作用, 应用前景广阔。
模拟移动床技术的发展
国内模拟移动床分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1.石化行业
• 国内引进的模拟移动床分离装置大部分采用美国 UOP公司的工艺技术及吸附剂。
• 2.糖醇食品行业
• 糖醇行业上, 模拟移动床分离装置可用于果糖与 葡萄糖分离; 木糖与阿拉伯糖分离; 麦芽糖醇与 多糖醇和山梨醇分离; 甘露醇与山梨醇分离; 甘 露糖与葡萄糖分离; 低聚果糖分离; 大豆低聚糖 与一糖二糖分离等。
膜分离技术
• 定义 • 工艺原理 • 技术特点 • 应用领域 • 发展与展望
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 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 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
种类可分为:微滤膜(MF)超滤膜 (UF)、纳滤膜(NF)、反渗透膜 (RO)等
化工分离过程第二章
(2) 逸度与组成的关系 气相逸度与气相组成yi的关系为:
fˆiV
fi0V
V i
yi
Pi0V
V i
yi
PˆiV yi
式中:fi0V 在系统温度和压力下纯组分i的气相逸度 γiV 组分i的气相活度系数 φi0V在系统温度和压力下,纯组分i的气相逸度系数 φiV 在系统温度和压力下,组分i的气相分逸度系数且
ˆiL
i0L
L i
平衡时,汽液两相逸度相等,通过平衡常数Ki的定义式可求 出相平衡常数。
10
1. 汽液平衡关系(Vapor-liquid phase equilibrium)
fˆiV fˆi L
(2-4)
引入逸度系数 :
ˆ i
,汽相中组分i的逸度系数 ˆ Vi 定义为
ˆ iV fˆiV / yiP
ZM
PVt RT
RT (Vt b
a Vt2
)Vt
RT
Vt Vt
b
a RTVt
2
④计算汽相逸度系数
将(2—15)积分后代入以上结果:
ln
) i
bi Vt b
ln[ZM
(1
b Vt
)]
2 aai RTVt
3
25
⑤用xi代替yi,按照②~④步骤求各组分的液相逸度 系数
⑥由式(2-14)求Ki值。
fi L
Pi S iS
exp[ViL (P PiS )] RT
(2-21)
33
由式(2—21)可知,纯液体i在T、P下的逸度等于饱和 蒸汽压乘以两个校正系数。
S i
为校正处于饱和蒸汽压下的蒸汽对理想气体的偏离,
而指数校正项也称普瓦廷(Poynting)因子,是校正压
分离过程-第2章单级平衡过程
⎟⎞dP ⎠
(2-20)
对气、液、固组分均适用。
纯液体组分i的逸度:
∫ ∫ ln fiL P
=
1 RT
⎡ ⎢⎣
Pis 0
⎜⎛ ⎝
vi
−
RT P
⎟⎞dP ⎠
+
P pis
⎜⎛ ⎝
vi
−
RT P
⎟⎠⎞dP⎥⎦⎤
=
ln φis
+
viL (P − RT
Pis )
−
ln
P Pi s
纯组分i在一定温度的饱 纯液体组分i在系统温度下
第2章 单级平衡过程
?
2.1 相平衡
所谓相平衡指的是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 些相之间保持着物理平衡而共存的状态。 从热力学上看,整个物系的自由焓处于最小状态。 从动力学来看,相间表观传递速率为零。
2.1.1 相平衡关系
一、相平衡条件(准则): 各相的温度、压力相同,各相组分的逸度也相等。
T ′ = T ′′ = T ′′′ = ...... P′ = P′′ = P′′′ = ......
泡点方程:
C
f (T ) = ∑ Ki xi
−1= 0
i =1
假定T 已知P 得到Ki 调整T
ΣKixi
f(T)=|ΣKixi-1 |<ε
no yes
T,yi
(1)温度T初值的选定
取纯物质的沸点作为温度的迭代初值。
(2) Ki值的获得
1)p-T-K图(烃类物系) 2)简化表达式: K i = Pis / P 3)经验关系式
⎣
viL
(
P− RT
Pi
s
)
⎤ ⎥ ⎦
《化工分离工程》PPT课件-第3讲分离过程
NV = C + 2
如果系统与环境有能量交换, 如果系统与环境有能量交换,则独立变量应该加上描述 能量交换的变量数, 一股热交换,又有一股功交换, 能量交换的变量数,如有 一股热交换,又有一股功交换, 则应该再加上两个设计变量, 则应该再加上两个设计变量,即:
1
确定装置变量郭氏原则
按每一股单相物流有( 按每一股单相物流有(C+2)个变量, )个变量, 计算进料物流所确定的固定设计变量。 计算进料物流所确定的固定设计变量。 确定装置中具有的不同压力的数目。 确定装置中具有的不同压力的数目。 上述之和既为为装置的固定设计变量。 上述之和既为为装置的固定设计变量。 将串级单元数,分配器数, 将串级单元数,分配器数,侧线采出单 元数以及传热单元的数目相加为装置的 可调设计变量数。 可调设计变量数。
简单吸收塔的设计变量
N
设计变量 可以规定为: 可以规定为 固定设计变 量: 两股进 2C+4 料 每级压力 N 可调设计变 量 理论级数 1
该装置由N个绝热操作的简单平衡级构 该装置由 个绝热操作的简单平衡级构 因此有: 成,因此有 e 因此有
i
VN=D
LN+1=S
= 2c + 5
Nr = 1
N N-1 N-2 N-3
N V = C + 2 + 能量交换增加的变量数
独立变量之间约束关系
独立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包括: 独立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包括: 1 物料平衡关系(对C组分体系有 个) 组分体系有C个 组分体系有 2 能量平衡关系(对一个体系只有一个) 对一个体系只有一个) 3 相平衡关系(对C组分 相体系有 ( π+1)个) 组分π相体系有C( 组分 ) 4 化学平衡关系(分离过程只考虑无化学反应的体系,不考虑该约束条件) 分离过程只考虑无化学反应的体系,不考虑该约束条件) 5 内在关系 (指约定的关系,如物流之间温度,压力降之间的关系等) 指约定的关系,如物流之间温度,压力降之间的关系等)
第2章 单级平衡过程 化学分离工程讲解
yi
ij
yj xj
xi
Ki Kj
(2-13)
8
END
2.1.2 汽液平衡常数的计算
一、状态方程法
由2-8式得方法模型:k i 其中:
yi
xi
ˆL i
ˆ V (2-14) i
L ˆ i
和
V ˆ i
由状态方程计算。
ˆL 和 ˆV 表达式: 由P-V-T关系计算 i i
i i
f ioI iII xiII f ioII
(2-12)
2、相平衡常数法 相平衡常数的定义式:
Ki yi x i
对精馏、吸收而言, Ki 称为汽液平衡常数; 对萃取而言, Ki 称为液液平衡常数(分配系数)。 3、分离因子法
定义:
s ij
xi 1 x j 1 xi 2 x j 2
26
2.2 Calculation about Bubble-point and
(2-15) 计算 逸度 系数 的普 遍化 公式
9
(2-16)
2.1.2 汽液平衡常数的计算
只要知道状态方程,代入(2-15、2-16)就可以 ˆ 求逸度系数 i 不同的状态方程或同一状态方程采用不同的混合规
则,逸度系数的表达式不同!
状态方程选择原则:
选择既适用于汽相又适用于液相的状态方程。 常用方程:RK、SRK、PR、BWRS等方程。 适用条件:中压、液相非理想性不是很强的烃类系统。
(2-35)
(1)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理想溶液(完全理想系) 活度系数、逸度系数为1,指数因子近似为1,所以 Ki = PiS/P (2-36) Ki=f(T,P) 适用物系:P<200kPa、分子结构相似的物系 (苯-甲苯) (2)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逸度系数为1,指数因子近似为1,所以 Ki=γi PiS/P (2-38) Ki=f(T,P,xi) 适用物系:低压下,分子结构相差不大组分溶液(醇、醛、 22
化工分离过程(2单级平衡过程)(第4讲)
2.3.1等温闪蒸和部分冷凝过程
④ 计算汽、液相产量V和L: V=ΨF=202.5kmol/h,L=(1-Ψ)F=297.5kmol/h ⑤ 利用下式计算汽、液相组成y和x:
yi
成分 汽相组成yi 液相组成xi
K i zi ( K i 1) 1
乙烷(1) 0.1512 0.0315
c个 2c+3
i 1, 2 ,... c
(3)摩尔分率加和式—S方程: 2个
c
xi 1
i 1
c
yi 1
i 1
(4)热量平衡式— H方程: 1个
FH
F
Q VH
V
LH
L
10
2.3 闪蒸过程的计算
闪蒸过程的设计变量
变量数: 3c+8个 (F,TF ,PF ,T,P,V,L,Q,zi ,yi ,xi)
z 1 0 . 08
z 2 0 . 22
z 3 0 . 53
z 4 0 . 17
试计算汽、液相产品的流率和组成。
26
2.3.1等温闪蒸和部分冷凝过程
① 利用P-T-K图查得: K1=4.80,K2=1.96,K3=0.80,K4=0.33
② 验证料液的泡点和露点: 泡点验证:
K
i 1
约束方程总数:
2c+3个
需规定变量数(设计变量):c+5个
其中进料变量数 (固定设计变量):
(可调设计变量):
c+3个 2个
(F,TF ,PF ,zi )
11
2.3 闪蒸过程的计算
根据2个可调设计变量的规定方法可将闪蒸计算 分为如下五类: 规定变量
P,T P,Q=0 P,Q≠0 P,L(或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ni
p RT
c
[2 y j Bij j 1
BM
]1
2--16
P
lnf^iV
P
(Zi
0
1)
dp p
p RT
(2
c
j1
y
j Bij
BM
)
(2 30)
2--15
V
lnf^iV
1 RT
[( V
P ni
)T
,
P
,n
j
(
RT Vt
)]dVt
ln Z M
2 Vt
c
y j Bij
j1
ln Z M
(2 31)
2--31
1.4Vt ()Z M
[0.25
PBM RT
]
0
4
2--30
2.2--31 lnf^i
c
P
T 2
yi pc,i
i 1
c
yiTc,i
0.5 c
i 1
3.R--K
1. 2.
R--K
P
RT
VM bM
T
V 0.5 M
aM (VM
bM )
5
aM ,bM RK
aM
y K x K x 1
i ii
ii
ij
yi
Ki xi Ki xi
(Ki (Ki
K j )xi K j )xi
ij xi ij xi
xi
yi y
i
Ki K
i
yi [ y
i
(Ki (K
i
Kj K
)
)]
j
yi y
i
ij
ij
2.1.2
2--8
Ki
yi xi
f^ L
i
f^iV
(2 14)
2.5
)1
2
(
0.42748 Pc ,i Tr2,i.5
)1
2
Bi
bi RT
0.08664 Pc,iTr ,i
lnf^i
(ZM
1) Bi BM
ln( Z M
BM P)
AM2 [2 Ai Bi ]ln(1 BM P ) 7
BM AM BM
ZM
1.6ZM
f^iV (ZM )max
f^iL(ZM )min
P--V--T f V , f L
i
i
V
lnf^i
1 RT
V [(nPi
)T
,
P,n
j
(
RT Vt
)]dVt
ln
ZM
(2 15)
P
lnf^
i
1 RT
P 0
[(Vnit
) T,P,n
j
(
RT P
)]dp
(2 16)
(2-16)
d^ i
(Vnit
)T ,
P,n
j
dP
d^ i RTd ln f^i
Van der waals
Vt3
(b
RT P
)Vt2
a pVt
ab p
0
1
----abVan der waals
i
ai 27R2Tc2,i
64Pc,i
bi RTc,i 8Pc,i
c
a ( yi
ai )2
i 1
c
b yi bi i 1
ZM
PVt RT
(VRt Tb
a Vt2
)Vt
(T , P)
--
f^i
f^i yi p
d lnf^ d ln f^ d ln p
i
i
d lnf^i
d ln f^ i
1 RT
(Vnt t
)T
,
P
,
n
j
dP
1 RT
(Vnit
)T
,
P
,n
j
dp
dp p
2-16
2--152--16 f^i
f^
i
1.Van der waals f^i
Bij(1)
Bi(j1) 0.073 0.46Tr1 0.50Tr2
0.097Tr3 0.0073Tr8
kij
kij 1 8
Vc,iVc, j
(Vc1,i3
Vc1,
3 j
)3
----
k ij
i
j
0.4 0.15 0.10 0.13
0
0.15 0.05 0.13 0
0.35 0.13 0
N M+2
F M+1
M
2
D W=L1
2.1.1 2.1.2
2.1.1
-- --
T T T P P P f^ f^ f^
1.
f^iV f^i L
f
i
f^iV yi p
f^iV
(2 5)
f^iL xi p
f^iL
(2 6)
g i
i=i+1
i=1i=2 yab xab
(1)
(Vt )max (Vt )min
2. f^iV
ZM
1
BM P RT
Vt2
(
RT P
)Vt
RT P
BM
0
4
cc
BM yi y j Bij
i 1 j 1
Bij
TPn j
Bij
Bij
( RTc,ij pc ,ij
)(
B(0) ij
ij Bij(1) )
ij 0.5(i j )
Tc,ij (1 kij )(Tc,iTc, j )
Pc,ij 0.5( ZC ,i ZC , j )RTc,ij
[0.5(Vc1,i3
Vc1,
3 j
)]3
--
Bij(0) ( 0)
Bij(0) 0.1445 0.33Tr 1 0.1385Tr2 0.0121Tr3
(
c
yi
ai1
i 1
2
)2
c
bM yibi i 1
a,b
RK
a
0.42748
R
T2 2.5 C
PC
b
0.08664RTC PC
RK
Z
3 M
Z
2 M
BM
P(
AM2 BM
BM
P
1)ZM
AM2 BM
(BM
P)2
0
6
AM
BM
c
Ai
i 1
c
Bi
i 1
yi yi
Ai
(
R
ai 2T
2.7f^i
yi
xi
P513fiV
3 "%"
2--9
Ki
yi xi
g
i
f
0 i
L
f^iV p
(2 17)
f
V i
f
OL
i
g
i
1.
f
OL i
gi
f^iL
xi
f
OL i
(2 7)
1
xi 1g i 1
f
OL i
f^i
fiL
fiOLTPi
2 --
7g i
f^iL xi fiL
(2 19)
0.1
0
0
2--16
lnf^i
1 RT
P
[(
0
Vt ni
)T ,P ,n j
(
RT P
)]dP
P
[(
0
PVt RT
ni
)T ,P ,n j
1]dpp
P
[(
0
(
nZ M ni
) )T ,P ,n j
1]dpp
Zi
[(nZ M ni
) ]T
,P
.n
j
p RT
[(nBM ni
) ]T
,P
,n
j
f^iL
xi
f
oL i
gi
(2 7)
f^iV yi p f^iL xi P (2 8) f^iV yi p g i xi fi0L (2 9)
2.
f^i f^i
2-7
g
i
xi
g
i
xi
(2 11)
K i yi xi
yi
Ki Kj
yj
xi
ij
xj
-- ij
Ki ,ij
K i
f^iL f^iL Pyi
f i L
f
L i
lnfi
ln
fi P
1 RT
RT
Vt Vt b
a RTVtຫໍສະໝຸດ 2--152lnf^i
bi Vt
b
ln[ Z M
(1
b Vt
)]
2 aai RTVt
3
TPxi , yi ( i 1,2,c)
f^iV f^iL
TPTciPcixiyi
i=1
(1)V t i
(
2)Z
i M
(3)f^ i i
Yes i=1
No
f^iV f^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