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周围的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学会观察和描述周围的事物。

1.2 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环境,如学校、家庭、社区等。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第二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2.1 教学目标:认识自然界的基本事物,如植物、动物、天气等。

2.2 教学内容: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

2.3 教学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

观察不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观察天气的变化,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

三、第三章:感受科学的力量3.1 教学目标: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教学内容:学习科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能量、变化等。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

通过游戏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

四、第四章:探索人体的奥秘4.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4.2 教学内容:学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器官等。

4.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模型,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

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人体各部分的功能。

五、第五章:体验生活中的数学5.1 教学目标: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5.2 教学内容:学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如数量、形状、空间等。

5.3 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第六章:发现文化的多样性6.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6.2 教学内容: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如饮食、服饰、节日等。

6.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3)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挑战的精神;(3)培养学生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发现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其内在规律,如天气变化、季节更替等;2. 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方法;3. 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如制作小实验、观察植物生长等;4. 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如调查问卷、小组讨论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动手实践的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素材、实验器材等;2. 学生准备:好奇心、求知欲、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2. 观察与发现: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3. 问题提出:针对观察到的规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4. 动手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或实践活动,验证各自的猜想;5. 合作交流:小组内讨论成果,共同完成任务;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生活,发现更多规律,并进行记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动手实践环节的操作技能、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对发现与探索的兴趣。

2、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和乐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假设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合理结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和方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思维。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新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或发明创造的图片、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会自动行走的机器人、能在水上漂浮的金属等。

然后提问学生:“这些神奇的现象和发明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与探索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什么是发现与探索向学生解释发现是指察觉到原本存在但未被注意到的事物或现象;探索则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的过程。

(2)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举例说明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是源于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发明电灯等。

强调发现与探索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3、发现问题的方法(20 分钟)(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教室中的物品、校园里的植物、天气变化等,提醒他们注意细节和异常之处。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2)质疑法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观点和现象提出质疑,例如“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冬天嘴里呼出的气是白色的?”通过质疑,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

(3)联想法让学生将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由鸟儿飞翔联想到飞机的发明,由植物的根系联想到建筑物的根基。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一课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一课

第一课包装盒的学问教学目标:1.以“包装盒的学问”为内容的设计与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对有关包装盒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产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探索与制作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验设计与制作的方法,培养动脑、动手能力。

2.感悟中理解空间概念。

课前准备:1.教师课前制作一个包装盒和一个包装盒的展开件,收集符合本课教学要求的包装盒,制作包装盒用的剪刀,彩色笔,胶水以及装饰包装盒的一些实用图案等。

2.学生要准备好学生用剪刀,彩色笔,胶水,比较厚的白纸等生活用具。

教学过程:一、导言:同学们,当你们走进商店时,一定会被那些设计精巧的包装盒所吸引。

的确,好的包装盒设计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能传达商品信息,促进商品的销售。

二、探究活动:教师出示一个包装盒。

我们拆开一个正方体的包装盒看一看。

它的主要部分是由几个正方形组成的?它们是如何排列的?眼界后请你设计一个包装盒。

学生分组讨论。

三、学生活动:教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白纸,见到,胶水等材料,根据研究出来的正方形包装盒的特点,自己动手试画正方形包装盒的展开图。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问:书中提示途中,除了正方形之外,还有一些小边是干什么用的?四、做一做:先将设计图画在准备的白纸上,要画两幅备用。

然后将一幅剪下来。

试试能折成小盒吗?[提示]注意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

想一想:这六个面还没有连接在一起怎么办?再看看拆开的包装盒。

这上面还有小边,用它来粘贴呀!在第二幅图上,试试看。

五、谈收获:我知道了什么?作正方体包装盒要注意什么?六、举一反三:1、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可以叠成立方体小纸盒?(图见书p5)2、设计一个能将两个正方体小方块包装起来的包装盒,请画出展开图。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自然界中的规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发现其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观察树叶的形状和纹理。

发现树叶的生长规律。

探索花朵的颜色和形状。

1.3 教学方法:观察活动:学生观察树叶和花朵,记录其形状、颜色和纹理。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发现的规律,分享观察结果。

1.4 教学资源:树叶和花朵样本。

观察记录表。

二、第二章:探索科学现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科学现象。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实验:制作彩虹糖。

探索:观察彩虹糖的颜色变化。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探讨颜色变化的原因。

2.3 教学方法:实验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彩虹糖的制作和观察。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颜色变化的原因。

2.4 教学资源:彩虹糖材料包。

实验记录表。

三、第三章:发现生活中的科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食物的腐烂等。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煮水、制作简单的食物等。

学生记录观察和操作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3.3 教学方法:观察和操作活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进行实际操作。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观察和操作结果,讨论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3.4 教学资源:实验材料和生活用品。

观察和操作记录表。

四、第四章:探索数学世界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探索数学世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教学内容:探索数字的规律,如质数、合数等。

学生进行数学游戏,发现数学的乐趣。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数学知识。

4.3 教学方法:探索活动:学生探索数字的规律,进行数学游戏。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发现身边的科学1. 学习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

2. 探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如为什么叶子会变色、为什么花朵会凋谢等。

第二章:探索自然界奥秘1. 学习自然界中的生物特征,如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环境等。

2. 观察自然界中的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水分、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章:身边的物质世界1. 学习常见物质的特性和用途,如水、空气、土壤等。

2. 探讨物质的变化现象,如溶解、沉淀、蒸发等。

第四章:生活中的力的现象1. 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如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2.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如拉力、压力、阻力等。

第五章:神奇的光与热1. 学习光的基本知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2. 探索热的现象,如温度、热量、热传递等。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4. 交流法:鼓励学生分享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八课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八课

第八课会唱歌的玻璃杯教学目标:1、通过“用”唱歌的玻璃杯的学习活动,引发学生对物体传声方面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参与科学活动,要有学习,钻研,尝试的科学态度。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的能力和简单的分析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敲击探听”方面的知识。

课前准备:教师:玻璃杯8只,木筷1支,水壶1个学生:玻璃杯1只,木筷1支,大米半杯教学过程:一、导言:玻璃杯会唱歌吗?有人用8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倒入不同量的水,一边敲打玻璃杯,一边调整每只玻璃杯中的水量,直到玻璃杯依次发出1(do)2(ruai)3(mi) 4(fa) 5(sou) 6(la) 7(xi) i(do)的声音。

然后,将玻璃杯按水量多少依次排列,用这套玻璃杯就可以演奏出歌曲了。

二、问号屋:玻璃杯中,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击时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课前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支筷子,半杯大米。

(玻璃杯用纸包好,再放进塑料袋中,防止破碎伤人。

大米用完后包好带回家,防止浪费。

)三、活动天地:把带来的米分成三份,备用。

1.用筷子敲击没有米的杯子,听听发出的声音。

2.把一份米道入玻璃杯中,用筷子敲击玻璃杯,听听发出的声音。

3.把两份米倒入玻璃杯中,用筷子敲击玻璃杯,听听发出的声音。

4.把三份米倒入玻璃杯中,用筷子敲击玻璃杯,听听发出的声音。

请说说你的体验:思考:要是让玻璃杯发出的声音由低音到高音,杯中装米多少的顺序是怎样的?请在下图中表示出来。

四、收获乐园:1.通过活动,我知道了做实验是学习和了解科学道理的一种方法。

2.通过杯子里装米的多少发出不同的声音,我知道了一个规律:五、举一反三:1.买瓷碗时,检查瓷碗有没有裂纹,你知道最快、最好的办法吗?2.瓷碗里倒进不同量的水,敲击时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吗?3.玻璃瓶里灌进不同量的水,敲击时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吗?4.在电视节目里,一个演员不是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玻璃瓶,而是用嘴向瓶口吹,吹出一首好听的歌。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五篇范文)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五篇范文)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五篇范文)第一篇: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为什么看错了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视错觉是存在的,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人们产生视错觉,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经验也可以使人产生视错觉。

2.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视错觉。

二、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明白科学实验室探索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

2、在实验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积极思考问题,求得正确答案。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手段与教具:白纸、直尺五、教学过程:1、导入:看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用直尺量一量。

2、探索活动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研究视错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实验一:看图中德三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

实验三:哪个图形大。

实验四:颜色不同的三条线一样宽吗?3、探索发现,总结。

分组讨论结果:实验一说明视错觉的存在。

实验二说明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人们产生视错觉。

实验三说明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以使人产生视错觉。

六、布置作业:动手量一量,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七、课后小结:师生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为什么看错了!视错觉是存在的1、不适当的参照物2、位置3、经验九、课后反思: 吹泡泡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泡液成分比例2、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让学生在吹泡泡的试验中感受快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研究泡液成分与比例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手段与教具:1、各小组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2、1个水杯、2-3支粗细不同的吸管。

五、教学过程:1、导入大家都喜欢吹泡泡,那么泡液是怎么配成的呢?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2、探索课题研究泡液成分比例3、探索活动实验一:用清水能吹泡泡吗?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1滴洗洁精能吹泡泡吗?实验三:再向杯中滴入2、3、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试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二课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二课

第二课脚长与身高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与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

2、通过“脚长与身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身高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得自信,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路。

3、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脚长与身高的关系。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身高计或2米长的软皮尺(用图钉固定在墙上,门上,可替代身高计)和裁剪用的皮卷尺(测量脚长)2、准备裁剪用的皮卷尺(测量脚长)。

教学过程:一、导言:同学们可能从来没有注意过人的脚长与身高有什么关系,而警察在破案时,常用罪犯在案发现场遗留下的脚印长度推断出脚的长度来判断罪犯的身高。

二、问号屋;人的脚长与身高有什么关系?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三、学生活动:1、测量身高:用粘膏把2米长的皮尺固定在墙上或门框上,被测得同学背靠皮尺站直,用硬纸板紧贴在头顶上,纸板要摆平,纸板所指的皮尺上的刻度就是比较准确的身高数(厘米)。

2、测量脚长:被测人脱掉鞋,用皮尺量大脚趾到足跟的长度(厘米),就是脚的长度。

3、学生分组,每组3-4人,把人的身高与脚长的数据填在表中,计算出身高与脚长的关系。

(身高÷脚长=————————)4、各小组把填好的表格数据,一一写在黑板上,看看身高大约是脚长的几倍。

5、根据大家收集的数据,你是否能得出结论:身高与脚长的倍数是:——————————四、谈收获:帮助侦察员计算嫌疑人的身高。

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举一反三:试着测量一下自己的脚长与拳头的周长是什么关系?如果身边只有学生用的直尺,想一想如何量拳头的周长?。

人教版三年级 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人教版三年级 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1.影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以“影子的特点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培养研究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了解科学的魅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

(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三、课前准备课前教师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

关于影子与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关于被测物高度可以酌情选定。

同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四、教学过程1、激趣引题:以一则影子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教师准备一套实验器材,给学生熟练的的操作。

②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1个手电筒、1块6×8厘米透明塑料板、一块大橡皮、1根2米长的竹竿等活动器材。

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实验一通过“影子产生的条件”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即必须有光源,那个产生影子的物体必须是一个不透明的物体。

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实验二通过“影子哪去了” 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生活实践中有时不需要影子时采用的办法。

从医院手术室讲起,启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

教案一:发现与探索主题:感受四季的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四季的现象,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2.掌握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学习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四季的变化。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实物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互动问答,引导学生回忆四季的名称和特点。

2.老师出示四季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Step 2:学习四季的变化规律(20分钟)1.老师通过PPT或教具向学生介绍四季的变化规律,包括气温、天气、植物和动物的变化等。

2.老师出示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每个季节的变化规律。

3.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

Step 3:感受四季的变化(30分钟)1.学生跟随老师到校园或户外,观察并记录当天的天气状况、植物的生长状况等。

2.学生回到教室后,将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并和其他组进行交流。

3.老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四季的变化规律。

Step 4:拓展延伸(20分钟)1.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四季的变化情况,并与自己所在地进行比较。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季节,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制作成海报或PPT进行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亲身感受的方式加深了对四季的认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总结,使学生更加活跃和参与。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十二课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十二课

第十二课人的两只眼睛教学目标:1、通过人的两只眼睛视觉特征内容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对于开展探索活动的积累。

使学生体验善于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人的双眼视觉特征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活动中的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应因地制宜的进行两项探索活动,并熟练的掌握,准备好探索活动的器具,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课前学生需要准备好圆珠笔和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言:眼睛被誉为“心灵之窗”,它能帮助我们看清周围的景物,能看清近处和远处的东西,是人体最精密的感觉器官之一。

二、问号屋:用两只眼睛看景物有什么用呢?三、活动天地:小朋友们,用一只眼和两只眼看东西会有什么不同呢?第一个探索活动:闭上左眼,用右眼看教室前面的景物;再闭上右眼,用左眼看教室前面的景物。

你发现变化了吗?改用双眼看呢?你发现了什么?请说一说。

啊!我发现了用两只眼睛观察到的景物的范围比一只眼睛看到的景物范围()。

第二个探索活动:如图A,左手拿一根直尺,右手拿一支圆珠笔,两臂伸直闭上左眼(或右眼),将笔瞄准直尺上的一点,迅速指向这点,感觉怎么样?再用双眼做一次如图B,感觉又怎么样?我又发现了用两只眼睛观看能增强对物体距离判别的()。

四、收获乐园:我的收获:1.通过探索活动我发现用双眼观察景物可以()视野。

2.我还发现用双眼观察可以对景物距离判别增加()性。

五、举一反三:A.对,以后还要继续参加学习探索活动,了解更多的知识。

B.老师,两只眼睛比一只眼睛更有好处吧?人有两只耳朵又有什么好处呢?请与家长合作探索。

我的探索:。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三课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三课

第三课摩擦力的大小教学目标:1、通过对摩擦力大小的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体验根据问题提出猜想,涉及实验,进行求证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初步了解摩擦力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摩擦力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要根据学生课上有可能设计的实验,为学生准备几组实验器材。

要注意收集有关摩擦力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言:同学们,当你看到右边插图的情景,你一定为两个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而担心。

想一想,汽车靠的是什么力停住的?你一定想到了,是摩擦力。

摩擦力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平时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

可是当在雪地上行走,摔了一跤,你就会想到摩擦力了。

二、问号屋:1.摩擦力是怎么回事?2.今天我们专门研究摩擦力的问题!三、探索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交流。

A.摩擦力有大小吗?摩擦力大小和什么有关系?B.我认为摩擦力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粗糙度有关。

C.我觉得摩擦力和物体的颜色有关。

D.我认为摩擦力有大小,摩擦力和物体重量有关。

我同意()和()的意见,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用实验加以验证。

四、设计实验:请与同学、老师一起研究,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看法吧!你设计了什么实验?可以写或画下来吗?通过实验证明你的看法正确吗?如果不正确,怎样进行修改?五、试一试:人们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请根据图中的物品试着判断一下。

(p14)请写出两个你生活中的事例。

增加摩擦力:减小摩擦力:六、我的收获:1.我知道了摩擦力有()。

根据需要有时需要()摩擦力,有时需要()摩擦力。

2.为检验自己的看法是不是正确,可以用实验的办法加以证明。

七、举一反三:你用什么办法帮助小朋友走在雪地上不摔倒?我的建议:。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七课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七课

第七课死海的秘密教学目标:1、通过以“死海的秘密”为内容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事物,探索秘密的科学态度。

2、通过以“死海为什么不沉”为内容的实验设计与动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方法。

3、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了解关于死海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

课前准备:课前教师需要准备实验的有关器具,大量搜集有关死海的图片,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言:很久以前,一支军队来到死海附近。

军队的统帅要处决几个俘虏的奴隶。

他命令士兵们把捆绑着的奴隶投进死海,想把他们淹死。

可是,这几个被捆绑着的奴隶并没有沉下海底,波浪把他们送回了岸边。

扔了几次,奴隶都浮着回来了。

这里有什么秘密吗?二、问号屋:(小资料:死海水份的含盐浓度为22%,比一般的海水高8到9倍,是世界上含盐分最多的一个水域。

)为什么不沉呢?和含盐多有关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死海不沉的秘密。

三、活动天地: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研究死海中不沉的秘密。

有困难可以和老师、同学商量。

我设计的实验:实验题目: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在老师协助下完成你的实验。

实验设计相同的同学可以结合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

实验结论:四、收获乐园:我的收获:1。

我学习了根据课题进行实验的方法。

2.我知道了人在死海能漂浮的原因。

五、举一反三:请你参考下面两个题目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然后向学校广播站或班内黑板报小组投稿。

1.关于死海的各方面信息。

2.中国咸水湖的相关信息。

(收集的信息可以是听到的、看到的各种文字和图片资料。

收集办法可以找父母、亲属了解,上网查询,查阅自己的小书柜或借阅学校的图书。

若去书店必须有成人陪同一起选择图书。

)我的文章:。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标题:发现与探索教材:三年级语文教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到发现与探索的乐趣;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1. 绘本《探索小百科》;2. 探索实验箱(包括放大镜、显微镜、磁铁、天平等);3. 索引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你们都有过什么有趣的发现和探索经历吗?”2. 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经历。

二、学习探索绘本《探索小百科》(10分钟)1. 给学生展示《探索小百科》绘本,并介绍其内容。

2. 阅读绘本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三、观察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样实验道具进行观察实验。

2. 学生观察、探索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与同组同学分享实验结果。

四、总结实验结果(10分钟)1. 学生回到座位上,用索引卡片写下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

2. 学生分别将索引卡片贴在黑板上。

3. 阅读索引卡片上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的规律或结论。

五、小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

六、反思(5分钟)1. 让学生交流和分享今天的学习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发现与探索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扩展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更多的观察实验。

2. 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观察实验,并写下观察结果。

教学延伸:1. 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2. 鼓励学生向身边的老师、家长或专家请教,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寻求答案。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从观察到实验,再到总结,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课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发现与探索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继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认识数字3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字3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数字3。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3的写法b. 数字3的读法c. 数字3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3。

b.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3。

c.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3。

二、第二章:数字4的探索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数字4的写法和读法。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4的写法b. 数字4的读法c. 数字4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4。

b.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4。

c.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4。

三、第三章:数字5的发现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数字5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数字5。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5的写法b. 数字5的读法c. 数字5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5。

b.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5。

c.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5。

四、第四章:数字6的认识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数字6的写法和读法。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6的写法b. 数字6的读法c. 数字6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6。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索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探索计划。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帮助学生将探索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现与探索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流程。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3、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通过实践掌握探索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或未解之谜的图片、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学生是否对这些现象感到好奇,是否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奥秘。

2、知识讲解(1)介绍发现与探索的定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发现与探索是获取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2)讲解发现问题的方法,如观察、比较、思考等,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索的问题。

(3)讲述探索问题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植物的生长规律”“动物的行为习性”“天气变化的原因”等。

(2)小组内成员围绕所选话题,讨论如何提出问题、制定探索计划,并进行分工。

4、实践探索(1)各小组按照制定的计划,开展实践探索活动。

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方式收集资料。

(2)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探索。

5、总结汇报(1)各小组对探索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报告。

(2)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探索过程、发现和结论。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并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及应用。

(3)认识平行四边形,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分类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画法。

2.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邀请学生分享在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 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观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讲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及应用。

3. 巩固练习:(1)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理解。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并拍照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掌握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合作意识。

3.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认识梯形,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

(2)了解梯形的特征,如对边平行、有一组对边不平行等。

(3)掌握梯形的画法及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分类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梯形的特征及画法。

2. 教学难点: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的相互转化。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梯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十课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十课

第十课巨大的海洋能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收集人们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能源信息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立志深入研究新能源的兴趣和科学精神。

提高学生了解海洋,变害为利,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水平。

2、培养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

3、学习有关利用海洋能及人们如何进行利用海洋能的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收集、交流海洋能及其开发利用信息的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能力,渗透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一些科学术语难以理解,应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帮助。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海水发电的资料信息和其他关于海洋能的信息。

2、学生收集各种海洋能及其利用的资料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言:地球上海洋的总面积是3.62亿平方千米,大约有38个中国陆地面积那么大。

辽阔的海洋是一座十分巨大的资源库,里面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宝贵资源。

“海洋能”就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二、问号屋:我们能不能利用海洋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呢?三、活动天地:让我们一起收集有关海洋能的信息吧。

潮汐咆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的“钱江潮”是闻名世界的天下奇观。

海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水静静地向东流淌。

突然间,一阵阵隐隐的“雷声”传来。

随着越来越大的响声,数米高的潮头排成一线,如同万马奔腾,咆哮着涌来,势不可挡。

海洋中蕴藏的如此巨大的潮汐能,多少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不少国家的沿海居民利用潮涨潮落的水位差带动水轮碾米磨面、发电等,为人类服务。

收集我国兴建潮汐电站的信息,讲给同学们听。

波浪汹涌:海洋上波浪汹涌,力气大得惊人。

据统计,全世界已有上百万艘船只葬身于狂涛巨浪之中。

如何征服海浪,化害为利,让巨大的海浪为人类造福呢?请你收集世界上有关波浪发电的研究成果。

海流涌动“海洋里的海水,一股股涌动着,终年不息。

尤其是在一些大陆的边缘海域,海流就像陆地上大江大河里的水流,源源不断奔流不停。

海流是不是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呢?收集一些科学家在海流发电方面的设想和尝试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与探索教案(三年级上)陈霞1.为什么看错了一、教学内容: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研究视错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视错觉现象”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视错觉方面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初步了解视错觉方面的有关知识。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的科学观的体验。

教学难点是视错觉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实验而得出科学性结论,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存在一定难度,要做好启发和引导。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1、通过对图形进行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可以再收集一些视错觉现象事例,或结合教学情况制作课件,以提高教学活动效果。

四、教学准备:提前布置学生准备1把学生用直尺和1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1)导言:观察书图中A和 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看上去它们好像不平行,可是用尺量一量就会发现它们是平行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观察到“量一量”的实践中提出有时“我们会产生视错觉现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新课:本节活动是对图形进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进行四项实验,分别为:实验一实验程序:观察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图中是红线长还是蓝线长?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③图中间的圆圈圆吗?思考:动手测量一下,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这说明了什么?通过观察与测量进一步证明“视错觉现象”是存在的。

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思考问题”可以小组活动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及时总结。

第一、二幅图较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而第三幅图,由于印刷问题有时不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若将此图放大效果会好一些。

实验二实验程序:1.比较图2中横线A和横线B,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为什么我们感觉B比A长呢?2.看一看:图3中A图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思考:想一想,是不是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通过实践证明因为不适当的参照物(短斜线与四周的大小圆图形)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第二幅图要指导同学在白纸上剪下相当于中间圆图形大小的部分,然后盖在图上进行研究。

实验三实验程序: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想办法用薄纸把图形①描下来,再与图形②并列横放(重合)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实践证明图形相对位置,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关键是指导同学把图1描好。

实验四实验程序:图5是由蓝、白、红三色组成的。

看一看,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认真看一看再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思考: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不是经验的影响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通过观察与测量图形,证明是“经验”的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这种现象建议教师再补充一二个实验来证明这一结论。

(3)探索发现1.实验一说明了视错觉是存在的。

实验二说明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

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实验四说明了经验也可能使人们产生视错觉。

2.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视错觉现象。

比如,现在汽车的数量多、种类杂、形状各异。

这些车在马路上来来往往,驾驶员有时会出现对车身的长短、速度的快慢等产生视错觉,致使判断产生误差。

这就要求驾驶员格外注意,不超速驾驶,以免发生危险。

这一部分给出两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并得出本课课题的研究的结果。

第二段内容实验结论的印证与应用。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法实施教学活动。

(4)探索延伸1、下面有4幅图,动手量一量,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①图中AB和CD的两条线一样长吗?②图中两条红线一样长吗?③图中有圆形吗?④图中除中间的正方形外还有正方形吗?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判断较为复杂图形“视错觉现象”产生的原因。

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方法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1)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对于“视错觉现象”的危害与应用教师要尽可能的再补充一些事例进行教学活动。

3.结论(1)看看我们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什么问题?说明“视错觉现象”是存在的。

(2)探索延伸中四幅图都属于因为不适当的参照物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四、背景资料1.什么叫视错觉?视错觉就是当我们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

本课活动基本都属于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2.错觉的危害人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是由无数彼此相互联系的神经元共同活动场所实现的。

驾驶员受身体素质、年龄、环境等的影响,在行车中往往会产生几种错觉。

颜色错觉:世界是五颜六色的,这些颜色通过城市的建筑、大地装饰、衣服的涌动,相互交错,流动变幻,容易使驾驶员精力不集中,造成错觉。

距离错觉:汽车的数量多、品种杂、形状各有千秋。

对这些在马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驾驶员会出现对车身的长和短,速度的快和慢等判断误差,造成错觉。

光线错觉:太阳光,反光物体的亮度,车头冲着光,车头背着光,明体车窗,暗色车窗,以及夜间行车长灯强光,短距灯弱光,反复出现易使驾驶员在未适应前造成错觉。

弯度错觉:按照科学要求,公路是没有笔直的。

公路的自然弯度和人为弯度,才使公路四通八达。

驾驶员在公路上行驶的快慢,经常随公路的弯度而改变。

变速的程度如何也会造成错觉。

时间错觉:任务急迫,收车回家,赶早出车,人和车抢路等等时间上的限定,会使驾驶员出现“超前”抢路。

这种心理也会造成错觉。

环境错觉:地理环境不同,特别是新路环境,驾驶员不熟悉,自然产生一种陌生感。

熟路又会出现习惯性。

在城市马路上停车,或是路的级别要求,什么型号车,可行什么级别公路,这些规则制约驾驶员的行驶,造成环境错觉。

3. 舞台设计师常利用戏剧布景、服装设计、舞台灯光、演员化妆等方面的视错觉来增强知觉形象的鲜明性。

板书设计: 1为什么看错了视错觉是存在的原因:参照物物品位置人的经验等都是产生视错觉的原因反思:2.吹泡泡一、教学目的1.通过吹泡泡的活动,引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了解“玩”中有科学,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体验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喜悦。

3.通过配置泡液及各种吹泡泡方法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课有两个重点:①配置泡液的试验,了解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②用自己配置的泡液练习和体验试验五的四个程序中的内容。

学会三个吹泡泡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实验一:实验程序:①在水杯中倒入半杯清水。

②用吸管的一端粘一下杯中的清水。

③用嘴对着吸管吹一下,能吹出泡泡吗?实验二:实验程序:①在半杯清水中用滴管加入1滴洗洁精。

②用吸管把杯中的洗洁精搅拌均匀。

③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

④用嘴对着吸管吸一下,能洗出泡泡吗?实验三:实验程序:①试着再向杯中用滴管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②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

实验四:实验程序:①用吸管的一端在小杯的洗洁精里蘸一下。

②用嘴对着吸管的另一端吹一下,看有什么结果?③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

实验五:实验程序:用自己配制的泡液练习和体验4个问题:①体验慢慢吹是什么结果?②体验快吹是什么结果?③体验用粗管吹是什么结果?④用多只吸管捆在一起,蘸上泡液是什么结果?实验结论: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探索发现1.吹泡泡的溶液配比,以及吹泡泡的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了吹泡泡里有科学。

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到“玩”得有趣,“玩”中有科学。

2.围绕“怎样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这个问题,从调配溶液的比例,选用粗细不同的吸管,吹泡泡的技巧几个方面指导吹出大而好的泡泡。

3.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的良好科学品质的培养;在调配溶液过程中保持桌面的整洁,做到各种用具井然有序。

4.教师的示范演示要求全面而准确,课前要认真的演练,示范出最大最好的泡泡,尤其是泡泡的新花样的演示,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参考资料吹泡泡的溶液里的水蒸发的很快,水蒸发时,泡泡表面一破,泡泡就消失了,因此,在泡泡溶液里加一些甘油,它能与水形成一种较弱的化学黏合,从而减缓了水蒸发的速度,延长了泡泡消失的时间。

吹泡泡溶液的最佳配方是:2份洗涤剂,6份水,1~4份甘油(或医用的“开塞露”)。

当肥皂泡完整时,看上去非常漂亮。

光线穿过肥皂泡的薄膜时,薄膜的顶部和底部都会产生折射。

最后的薄膜层反射红光,最薄的反射紫光。

居中的反射七彩光。

板书设计: 2.吹泡泡配泡液吹泡泡3.照镜子的发现一、教学目的1.通过使用镜子中出现的有趣现象的实验学习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镜子反射方面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

增强学生对反射方面的科学知识的体验和反射原理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活动,达到对实验操作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和提高。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了解镜子的反射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体验到通过镜子的反射可以出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激发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和对光学方面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学生对于镜子都非常熟悉,但平时对镜中成像并不在意,更没有进行过研究,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最普通的镜子也存在这么多的科学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生活观察的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其他和反射有关的现象来引导学生,学生在课前也可以对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进行搜集整理,积累知识。

三、教学过程本课探索主题提出要对镜面成像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实验一用镜子找自己的脸,你能分清镜子中哪边是你的左眼、哪边是你的右眼吗?第一个实验要让学生发现“镜子中的你的右眼变成了镜子中的你的左眼,而不是镜子中的你的右眼”这一平时不被人注意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研究兴趣。

实验二请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再用铅笔在圆上画一遍,你是不是觉得容易呀!眼睛看着镜子中的圆形描画这个圆形,看看好描画吗?第二个实验让学生体验镜子反射给眼睛带来的错觉。

用光亮的不锈钢勺的两面分别照自己的脸部。

第三个实验采用用勺子代替凹面镜和凸面镜,感受和体验与平面镜的区别。

提示学生使用小镜子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摔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