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中国文化第六讲方言与移民的关系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a177305d1f34693dbef3eac.png)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1.方言意义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包括北京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学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
胡适在《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如果消灭了各种方言,实现了语言文化的“大一统”,我们的语言文化就不会这样五彩缤纷。
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
每个1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
2.方言与移民人口不断往东南迁徙,使得北方中原汉语和南方语言分别演化,改变了中国的语言分布格局。
追溯历史,由北族南下引起的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的情况,肇始于公元4世纪。
中原居民首先南迁江淮,进而进入长江三大湖流域,或再沿东南沿海和赣湘远徙岭南闽粤桂。
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促使当地土著的语言汉语化而融入汉人,“他们学习汉语,采取简便的原则,各个民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郑张尚芳指出由于移民带来的“交流”在历史上还不止一次,有的移民活动发生在汉代,有些是在晋代,有些是在宋代。
这更导致了方言的复杂化。
移民有时会造成一些有趣的方言现象。
比如杭州虽然地处吴方言区内,但其方言词汇、发音等却与周围地区的方言略有不同,而出现一些北方方言的特征。
原因是宋人南渡,将杭州作为都城,并将原都城开封的方言带了过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方言岛”。
至今杭州话里的一小部还保留着开封话的遗迹。
想知道古代官话怎么样,只要看看杭州话与周边吴语地区有哪些不同就行了。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af36de380eb6294dc886c14.png)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王鲁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里是“大红鹰·世纪大讲堂”,我是王鲁湘,大家好。
说起中国,大家都会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来形容它,其实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丰富,方言众多。
说起方言,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同是浙江人,但是温州人说话杭州人听不懂,同是湖南人,我这个涟源人说话长沙人就听不懂,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形成了方言岛。
为什么汉语会产生这么多的方言?方言是怎么形成的?方言和一种民族共同语又是什么关系?方言又和文化有什么关系?中国文化又怎么样地随着方言的演化而扩散?所有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有请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张洪明教授,他同时也是我们南开大学的客座教授来给我们主讲,他主讲的题目是“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张洪明简历张洪明,1984年获上海复旦大学汉语史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执教,于1987年赴美留学。
1990年至1992年,张洪明分别获美国加州大学普通语言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受聘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98年获得终身教授资格。
此外,张教授还担任各类有关“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的主编或执行主编,各类国际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论文的审稿人,并多次在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会议上担任主题演讲和特邀演讲。
1999年起担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执行秘书长,负责整个学会的实际运作。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音系学理论、语音与语法的界面问题、历史语言学、方言学、诗律学等。
王鲁湘:说起方言,其实我们所有的人,出生以后说的就是方言,没有人说出生以后他说的是普通话,即使是北京人,他说的也是北京的方言,和北京很近很近的天津就是现在的天津话。
我就觉得很奇怪,同样我们都是汉族,我们都叫汉人,我们说的都是汉语,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汉语呢?怎么回事这是?张洪明:汉语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往往很容易把汉语跟普通话、北京话等同起来。
2018文化地理尔雅课课后习题
![2018文化地理尔雅课课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3812f6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6.png)
2018文化地理尔雅课课后习题1.1地理学思想史1.什么是现代地理学所依托的基础?地理大发现2.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是被()的航海切身经历证实麦哲伦3.历史上通过欧亚大陆腹心地带以陆上交通形式进入到中国的路径被称为()。
丝绸之路4.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与文化现象的形成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1.2近代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提出了纬度地带性,为科学地理学的创立做出巨大贡献。
洪堡2.近代地理学和地理学家早期以()为中心。
德国3.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对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
区域地理的描述4.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认为哪三种地理因素支配人类迁移及发展?()位置、空间、界限5.康德的星云说是目前解释宇宙最接近事实的假说。
()√1.3文化地理的概念及其发展脉络1.()是源于希腊人的“文化”所代表的内容?耕作、教育、教养2.()不属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
交通3.哪个时期的文化指的是培养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品质和能力?()古罗马时期4.中世纪的“文化”与宗教活动有直接关系的认知是否正确。
()√5.自然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是系统地理学的两个分支。
()×1.4文化地理的地位及其研究的内容1.()理论是西方在探讨文化源地过程中最早提出来的?泛埃及论2.在营造文化景观过程中,人作为文化之中的一个核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指()?文化生态3.文化区是文化地理研究的终结点,文化源地是一切问题的起始点。
()√4.世界文化的唯一源地在埃及属于泛埃及论。
()√2.1文化的起源1.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哲学家是()。
马克思2.()时期建成的巴黎凯旋门。
拿破仑时期3.中国古人把圣人或者祖宗归结为文化的起源。
()√4.世界文化源地具有单一性,两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中心。
()×2.2文化的积累和发展1.在文化积累过程中,文化发展新阶段的代表是()的增加。
异质文化2.中国古人认为()是帝王之尊?北方3.()不属于中国古人排序方式。
6 汉语方言与华夏文化
![6 汉语方言与华夏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61a786448d7c1c708a14584.png)
Page
22
of 35
四、方言与地域文化
早在唐代,广州就是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商 品经济意识深入人心。一方面,有很多诸如将“猪 肝”说成“猪脷”的词语避讳现象,另一方面,人 们觉得在生意场上的竞争有时是要靠运气的。在广 东话里,“衰”的本义是运气不好、倒霉,也引申 为糟糕、缺德、下贱。广府人不怕死,却怕衰。在 岭南先民眼中,衰败比生病、死亡更加可怕,因为 它是无法预料也难以挽救的。“衰”常用来骂人: “衰人、衰公、衰仔、衰婆、衰女、衰神”。
Page
15
of 35
四、方言与地域文化
2.不同方言区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方言 词语及其含义也不同。 北方人对冰雪分得很清楚,带“冰”的 词语很多:冰灯、冰城、冰雕、自然冰、人 造冰、冰棍儿、冰镇、冰厂、冰场、冰鞋、 冰车、冰船、滑冰、冰窟窿、旱冰、冰撬、 冰碴儿、冰挂,等等。在广州一带终年不见 冰雪,以致把“冰”说成了“雪”。如北京 的“冰棍儿、冰淇淋、冰箱、旱冰鞋”,广 州话说成“雪条、雪糕、雪柜、雪屐”,广 州人还把“冰厂”、“冰镇”说成“雪厂”、 “雪藏”。
Page
17
of 35
四、方言与地域文化
历史上北京人挖井饮水,出现许多带“井”的 街道和胡同名称,如“王府井、苦水井、三眼井、 大井、小井、高井”等。 方位词的使用也存在着南北差异。在南方,因山 区和丘陵多,四季阴雨天不少,见到阳光的机会相 对较少,难以靠日出日落去辨认东西南北方向,因 而习惯以人体的前后左右定出方向,使用“往右、 往左、再往前”等词语。北方有辽阔的平原,大部 分时间为晴朗天气,日出日落清晰可辨,北京人能 把东西南北区分得清清楚楚。在北京问路的时候, 北京人总爱告诉你“往东、往南、再往东”,不用 “往前、往右、再往左”等词语。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与方言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与方言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0c2a2d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1.png)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与方言差异地球上有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方言差异。
这些背景和差异是由历史、地理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方言差异。
中国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的文化背景非常庞大和复杂。
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汉字、书法、茶艺、武术等等。
由于中国的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
中国的方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体现。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方言。
不同的方言可能有着不同的语音、发音和词汇,这些方言差异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美国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它拥有着众多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
美国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欧洲移民和美洲原住民。
美国的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电影、音乐、体育、时尚、艺术等等。
美国的方言也是非常有趣的。
美国英语被分为多种方言,尤其是南方的美式英语和波士顿的英语,它们拥有着不同的语音和用语,反映了美国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日本日本是一个深具文化底蕴的国家,它的文化背景涉及到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因素。
日本的文化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括了匠人精神、日式料理、和服、歌舞伎等等。
日本的方言也比较独特。
日本有许多方言和地方性的口音,尤其是冲绳方言和关西方言,它们拥有着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反映了日本的地理和文化背景。
总结本文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方言差异。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方言差异,这些背景和差异是由历史、地理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和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从而建立更好的跨文化交流。
同时,文化背景和方言差异也对语言学习和翻译产生了影响。
在学习外语时,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方言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语言和文化,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和准确度。
在进行跨语言翻译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方言差异,正确地表达目标语言的意思和文化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简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简评](https://img.taocdn.com/s3/m/75c6f811fad6195f312ba63b.png)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5 —o 7 作者简介 : 韩松航 ( 1 9 8 7 一) , 女, 吉林 四平人 ,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 院, 硕士 。研究方 向: 汉语言文字学。
1 21
法, 它用 最质朴 最真 实 的方Leabharlann 式反 映生活 , 它 的语 言合
如果方言对某一类事物的称呼使用特别多 , 也 辙押韵 , 大俗 大雅 , 调 侃娱 乐色彩 浓 。东 北建 立相对 是人们对某类事物的使用频率高的体现 , 使用不 同 较晚 , 后经历闯关东等事件才促进 了东北 的开发和 的词语加以区分 , 以提高语言的使用效率 , 从而也反 民族的融合 , 同时也促进 了方言间的融合。二人转 映 出这一方 言 区的此类 文化 的发达程 度 。本 章 中列 得 以发 展是后 来人们 的物 质生 活和心理状 态 相对稳 举 的“ 炭” 和“ 蟹” 就属 于此类情况 , 再如 , 我 国古代 定, 才有人专门进行研究 , 它的起源也众说纷纭。它 对马的使用率特别高 , 所 以根据不同的用途 , 马的名 的形成 与东北 黑 土地 的独 特 文 化 是分 不 开 的 , 东北 称被分成很多种 , 为人们在劳作 中的使用提供 了方 地 区一 年 只种一 次作 物 , 所 以有 大 半 年 的时 间是 空 便, 随着时代 的发展 , 人们的交通工具 的发达, 马的 所 以相 应 的名称就缩 减 了 ; 再如 越 闲的, 漫长 的冬季使 人们 少 了户 外 的活动 , 人 们聚集 用途越 来越 少 了 , 在室 内 , 为 了寻乐 , 互相调侃 , 充 分展示 自己的才艺 , 南 因经常下 雨 , 所 以根据 下 雨 的程 度 也分 成 了很 多 种, 每一种也各有其不同的名称, 这种 自然情况至今 充分展 示东 北人豪 爽 的性 格 。 所 以这些名称也被保存了下来。 二 人 转具 有较 浓 的 口语 色 彩 , 有些 方 言词 是普 仍然存在 , 承接第三小节“ 方言中忌讳词和吉利词所见心 通话里 没有 的 , 因此 记 录较 困难 。二人 转后 来 能 够 一节 , 谈一个东北方言中的例子 : 虎, 这个 很快得 到 推广 , 很 大 一部 分 原 因在 于 二 人转 的说 唱 理状态” 一个是指 哺乳 动物 , 性 用 的是 东北 方言 , 更 接 近 于普 通 话 。二 人转 所 用语 词在 东北方 言 中有两个 含义 , 凶猛 、 力大的老虎; 还有一个就是表现出非人类常态 言更新特别快 , 它不拘泥于一种 固定的说词 , 但唱腔 如: “ 虎呵的” 、 “ 虎 巴 大都相 同。本章作者将地方戏 曲分为: 昆 曲、 高腔、 的詈语 或有 哗 众 取 宠 的意 味 , 巴” 、 “ 虎嘲嘲” 等 , 产生 了一定 的声音效果 , 使语言 梆子 、 皮簧 。但二 人 转有 其 独 特 的艺 术 形式 及 产 生 的感情色彩浓厚 , 富有表现力。这些忌讳语 的使用 方式 , 我们 认为它 并不分 属 于其 中一 种 。 同时反 映着 方 言地 区的价值 系统和信 念 。 二、 第七章— —方 言与 民俗 最后 一 节 中 阴历 除夕 或春 节 , 长 辈送 压岁 钱 给 语 言 随着社 会 的发 展 而发 展 , 语 言 因人类 对 事 东北 有 一 种 说法 叫“ 压腰 儿” , 也 是 一 段 民俗 物的认识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向着人们需要的方向不 晚辈 , 文化 的缩 影 。 断完善, 进而也 留下了它成长的轨迹。各地 因不 同 新词语随着时代的产生而产生, 同时也被 时代 的人 情风 俗 、 生 活条 件 而产 生 同物异 名 和 同名 异 物 一 旦 回到故乡 , 虽然 的现象 , 这都从不 同的侧面反映 了各地文化风貌 的 考验 着 。一个人 在外 时间久 了 , “ 乡音未改” , 但故乡 的语 言特别是词汇却 有 了变 差异 及文 化史上 被掩 盖的种 种事实 。通过 列举 各地 新词 的产 生 , 旧词 的 消亡 , 所 以虽是 故 乡但 有 些 亲 属称谓 差异 , 可 以看 出不 同 的 民俗 风 情 对称 谓 的 化 , 话语 可 能会 听不懂 了。 影响, 验证 了 “ 一 部 民族 文 化发 展 的历 史 也 就 是 民 三、 结语 族语 言发 展 的历 史 ” 。 本书是 中国方 言与历史文化交叉 的开 拓性研究 。 亲属称谓的泛化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 东北方 既称开拓, 那么 自 然是对此项工作提供了很多参考的 言 中也是 如此 。称谓 泛化在 一定形 式上 已成 为我们 但也正因开拓使得许多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的讨 对 外交 际 的一 种重要 手段 , 对于不 认识 的年轻 男��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方言研究——评《方言与中国文化》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方言研究——评《方言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0803ae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4.png)
书名:方言与中国文化 作者:周振鹤、游汝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年 ISBN:9787208157767 定价:78 元
到方言的音乐性及其对当地文 化 风 貌 的 展 现 。 最 后 ,本 书 阐 述了在不同语言的接触与碰撞 之 中 的 文 化 交 流 ,不 仅 探 讨 了 外 来 文 化 和 汉 语 外 来 词 ,还 涉 及汉语外借词和汉文化的西 渐 ,以 及 域 外 方 言 和 汉 文 化 的 外传。
关 系 ,简 述 了 汉 语 方 言 分 化 的 历史背景以及现代中国的语言 和 方 言 的 现 状 ,并 梳 理 了 汉 语 方言的研究史。本书中所论及 的中国方言不仅是汉语方言, 还 包 括 了 少 数 民 族 的 语 言 ,并 且强调了不同方言在差异之中 的交流互鉴。第一章通过对方 言 学 和 移 民 史 的 研 究 ,作 者 为 读者揭示了移民是方言地理格 局 形 成 的 主 要 原 因 ,并 进 一 步 说明了移民的特征与方言演化 的 关 系 ,移 民 方 式 和 方 言 渊 源 对方言地理分布类型的影响, 以及方言的历史层次和移民的 历 史 层 次 的 内 在 联 系 ,同 时 也 阐明了移民对文化的影响。第 二 章 采 用“ 历 史 行 政 地 理 分 析 法 ”对 方 言 地 理 与 人 文 地 理 展 开 了 多 角 度 、多 层 次 的 比 较 研 究。第三章着重对先秦时代诸 夏 语 言 区 域 以 及 两 汉 、西 晋 和 宋金时代的方言区划进行了拟 测 ,并 深 入 考 究 了 其 文 化 背 景 。 第 四 、第 五 章 分 别 从 植 物 的名称和地名的历史变迁中透 视 了 方 言 中 的 文 化 内 涵 ,比 如 同物异名和同名异指之中体现 出 的 地 方 文 化 差 异 ,以 及 方 言 中忌讳词和吉利词所反映出的 不 同 心 理 状 态 。 第 六 、第 七 章 则 是 通 过 对 方 言 与 戏 曲 、小 说 以 及 民 俗 、民 歌 的 互 动 关 系 的 考 察 ,让 读 者 感 受 到 戏 曲 、小 说 因 方 言 而 丰 满 多 彩 ,也 了 解
浅谈汉语方言与移民、种植、地名的关系
![浅谈汉语方言与移民、种植、地名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e1883340912a21614792982.png)
助和启 发 。而语 言和 文化 的 密切 关 系, 也充 分体现 在 汉语 方言 与汉 文化 之 间 。所 以 , 文 本 就汉语 方 言与移 民、 种植 、 地名 的 关 系作 了一 番 简略 的论 述 , 而可 以进 一步 地 见证 语 言 从 与文化 的 密切 关 系。
关键 词 : 汉语 方 言 文化 移民 种植 地 名
如果移民在政治 、 经济 、 文化方面的地位远逊
于土著 , 口 对较少或分散而处于土著的包 围 人 相
维普资讯
6 20 年第 1 8 06 期
唐功敏
张芷嘉 黄
英: 浅谈汉语方言与移民、 种植、 地名的关系 了出来 , 开创 了能动改造 自然界 , 使之为人类服务 的伟大历程。栽 培植物使劳动得以分工 , 为科学 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创造 了先决条件。所以栽培 植物史在人类文化史 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中国的栽培植物 品种繁多 , 历史悠久 , 分布面
h171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交往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语言的产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可以说文化和语言是共生的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促进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
维普资讯
总第 子机 械 高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C E G U E E T O C A IA O L G H N D L C R ME H N C LC L E E
说 , 化和语 言 是共 生 的 , 文 语言 是文 化产 生和 发展
间集中, 那么移 民所带来 的方言就有可能取代土 著的方言。最典 型 的例子 就是西晋 永嘉丧乱 之 后, 北方移民的方言取代 了江南宁镇地区原有 的 吴方言。据史料记载 , 西晋前宁镇地 区属于纯粹 的吴语 区。流传至今的南朝乐府歌 中有一类题名 为“ 吴声歌 曲” 就是指 当时用吴方言传唱的 民间 ,
第四单元方言与移民的关系2
![第四单元方言与移民的关系2](https://img.taocdn.com/s3/m/7e09c5253968011ca3009155.png)
方言与中国文化
武汉大学 慕课课程
方言与中国文化
武汉大学 慕课课程
在广西的壮族聚居区内,较大的城市通用汉语,较小的县 城通用汉语和壮语,只是在农村里通用壮语。广西的部分 农村地区,北起灵川,南至凭祥,西至百色,东达灵山, 还通行平话。南宁市区使用粤语,但是郊区居民就使用平 话了。桂林市区说官话,郊区则是平话的天下。
这些官兵皆有家室,军籍也可世代相传。大批汉人就此安 家落户,使用和传布他们带来的北方官话。至今云贵还有 许多含“旗、官、堡、营、屯”等字的地名,留下了当年军 屯的遗迹。如云南陆良县的刘官堡、朱官堡;伏泉营、孔 家营;占屯、邑市屯;曹旗营、朱旗田;黄家庄、孙官庄; 棠梨哨、松林哨等等。
方言与中国文化
武汉大学 慕课课程
ूႷୗᑏ࿆ᢚ᪡ࣳොփොୗ
क़ጱᑏ࿆ํײଚӧܛᶾ౮ᇆጱଠय़ ࣈ҅܄ᘒݝฎᭌೠٌӾጱӞԶࣈᅩਧ ӥ҅ᆐࣈౌౌݸޮࢱጱࣈํ܄ಅၺ ႎ҅অࣁ؟Ӟୟय़ጮᕕӤᄆӤᝑଗᄆू Ӟ̶
ොӨӾࢵ۸
ྎय़ ొ᧞᧞ᑕ
这些在新地落脚的居民因文化地位较高,所 以不但维持旧地带来的方言,并且逐渐扩散 到周围地带。但是从全局来看,它们还未连 成一片,中间尚被别的方言或语言隔开,方 言的传布,好象青蛙跳着前进,不是遍布整 个地区,而只是散落其中若干地点。
ᢚ᪡ࣳጱො๋ڡฎኧूႷୗᑏ࿆ಅ᭜౮ጱ҅֕ฎ ਙԏಅզᚆड़ᳩԋᖌ೮ᬮํڦጱࢩᔰࣁ֢᩸አ̶
譬如移民的文化较高,并有保持原有文化 的愿望。据说贵州的旗堡人直到现代在服 装等习俗上还有明代的遗风。
如果各地移民之间交通往来较多,而跟 包围他们的土著交际反而较少,那么互 相分散的各地移民语言还可以保持一致 性,如云贵的西南官话。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18b4f0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5.png)
方言与中国文化方言与中国文化方言作为中国悠久历史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普通话之外的一种语言变体,由于地域差异,中国各地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方言。
方言不仅仅是语言的变体,它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以及地域特色,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方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中国是一个面积广大、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方言。
这些方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方言文化。
例如,四川话中有许多独特的俗语和成语,如“巴适”、“撒娇”等,这些词汇与四川地区的独特风俗文化紧密相连。
方言中的民俗文化不仅是地方特色的象征,也是地方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方式,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其次,方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学艺术。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具有自己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方言语音的变化和独特的词汇使用方式,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例如,上海话中的独特语音和词汇成为了许多作家的创作素材,如严歌苓的《岛上书店》就充满了上海方言的韵味。
方言在文学艺术中的运用,不仅能够表达当地特色,更能够传递情感、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再次,方言对于中国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方言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独特性,当人们听到这个方言时,会立即与某个地方联想起来。
例如,广东话在全国享有盛誉,就代表了广东地区的特色文化。
方言给人们带来地域认同感,使其感到自豪和归属感。
方言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塑造了中国的地域文化多样性。
最后,方言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普通话作为标准语言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然而,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正逐渐被边缘化。
在这个背景下,对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方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保护方言不仅是保护地方文化的一种措施,更是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方言的差异
![方言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3982603b52acfc789ebc966.png)
漫谈中国方言08508007 胡志强08地科城环学院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在国家内部的各个地区的人们讲着不同语调的语言,这就是中国的方言。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在相互之间很少交流的地区产生的一种变调的语言,根据方言的性质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中国的方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言。
从全国范围来看方言可以分为中国北方方言、中国吴方言、中国客家方言、中国闽方言、中国粤方言、中国湘方言以及中国赣方言七大方言。
除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都是南方方言。
北方方言内部差异较小,主要差异是语音,语音的主要差异是每个声调的调值不同。
调值是各地方言相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区分北方方言各地差异的主要标志之一。
南方的方言都有“阴阳上去”四声、也都没有“入声”,你可以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
如果你用各地不同的调值分别说“山明水秀、千奇百怪、非常好看、观察仔细”等词语,你就能感受到各地方言的特殊味道。
各大方言虽然产生的原因在小节上有所不同,但主要原因却是大同小异。
中国方言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移民的原因,中国古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各战争地区的百姓为了躲避战火,纷纷移民向边远地区,从而给各地区带去了语言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就形成了我们现在一些边远地区的方言。
移民是从历史政区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方言地理是怎样形成和发展以及分布状况,是方言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方言的产生就是移民产生的结果,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当年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和他的次子仲雍,为了让位给他们的弟弟,叫季历,就是周文王的父亲,让位给季历,所以太伯跟仲雍就逃离、南迁,往东南方向迁,然后一直走到什么地方呢?走到今天的江苏苏州、无锡、常州这一带,这是他们把那时候渭水一带的方言、语言,带到了苏州、无锡、常州那一带,然后跟那里当时的古越族人,就是百越之人的语言融合、接触,这是古吴语最早的底层这也是中国最早产生的方言。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18a182f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2.png)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摘要】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共同语在某一种或者说某一地取得方言基础上面发展形成,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共同语普通话方言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形成一)、方言的形成与分类1、方言的形成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移民的产生、语言的发展、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
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汉语便逐渐产生了方言。
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造就了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区域比较广。
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以语音方面较为突出。
和普通话相比,各方言之间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词汇、语法方面也多有共同之处,因此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
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到秦汉的政权统一;从三国并立,晋代统一;南北朝再到隋唐时期;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促进了各少数民与汉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方言文化。
2、方言的分类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主要有七大方言:划分是:北方方言、XXX、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3、通俗话的形成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都有普通话的存在,比如,春秋时代有“雅言”、汉代有“通语”、明代有“官话”……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装订处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标准。
是国家法定的语言,也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同时通俗话又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身,通俗话有较为明确的标准标准,语言标准程度相对较高,语言名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全局性的感化,其实,汉语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通俗话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人们服务,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记录、保存、流传地域优秀文化方面,又有不可替代的感化;方言在通俗话之下,受通俗话的影响,又吸收通俗话成分来增强自身活力。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5c2429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c.png)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是指一种在其中一特定地区或群体中使用的语言变体。
方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方的方言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
方言中的词汇、语法、发音特点等元素都与当地的文化密不可分。
例如,在中国,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但各个地方仍然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方言。
这些方言反映了中国各地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如四川话、广东话、北京话等。
其次,方言是文化认同的标志。
人们使用特定的方言,表明他们属于一些群体或地区。
方言在语言使用中承载着个体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地域身份认同。
方言使用者之间可以通过方言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互动、沟通和交流,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比如,在英国,伦敦的方言与苏格兰的方言存在较大差异,方言差异成为了各自地区的文化认同的象征。
此外,方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方言承载了丰富的口头传统、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文化元素。
方言的使用传承着地方的文化智慧和传统知识,让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方言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特色。
例如,在英国苏格兰高地,苏格兰盖尔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方言,它承载着苏格兰高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最后,方言可以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认知。
方言的存在使人们能够接触和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与交融。
当人们学习和使用方言时,也会了解方言所属地区的历史、风俗、习惯等,从而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认知。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地的方言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共享,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方言与中国文化第六讲方言与移民的关系
![方言与中国文化第六讲方言与移民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8747c65767f5acfa1c7cd8b.png)
(五)移民与方言
• 具体来说,移民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三个方面:
• 第一,促进语言的扩散; • 第二,促进语言自身的整合与分化; • 第三,移民语言冲击或者融合土著语言,
形成新的语言或方言。
(六)南方六大方言的形成历史
汉
官话
语
7.1亿
方
73%
言
分 区
湘 语
赣 语
吴 语
示
意 图
客家 闽 粤
35
11
69
百分比
12
11
9
7
9
江西
数量
25
8
23
12
68
百分比
19
12
6
8
9
福建
数量
2
11
92
22
127
百分比
1
17
23
14
17
荆襄
数量
10
8
13
7
38
百分比
8
12
3
4
5
湖南
数量
12
5
30
8
55
百分比
9
8
7
5
7
岭南
数量
3
3
21
5
32
百分比
2
5
5
3
4
合计
数量
133
65
401
159
758
百分比
100
100
• 楚悼王还派吴起发兵平定百越,使楚文化进 一步渗入岭南。
• 秦统一六国即派50万大军平岭南,家眷随军 就地驻扎,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设置 官吏,又派遣大量士兵、罪犯等戍守岭南, 这些官员和士卒使用的语言就成为日后粤语 的先声。古粤语当由楚语、越语和北方汉语 融合而成。
中国文化:说说人口迁移与方言
![中国文化:说说人口迁移与方言](https://img.taocdn.com/s3/m/bbe37b0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6.png)
中国文化:说说人口迁移与方言人的迁移与方言的携带,可是一个大题目,完全可以写成一部大书。
我能力欠佳,只是想,站在自己移民后代的角度,说说老家辽南,和现居住地的内蒙古中西部,还有自己知道的四川、天津等方言,写写人口迁移和方言的伴随,写写人口迁移与文化风俗习惯的伴随。
我是随父母,从辽南迁移到内蒙古的。
辽南使用的是胶辽官话,这种话,是从胶东带到辽南的。
确实是这样,我姥姥的祖籍,就在山东烟台。
祖先就是乘船渡海,到了熊岳城。
在海上遇到大风浪,差点葬身大海,许愿:若化险为夷,过年不吃吃肉。
慢慢有了家规,变成了过大年,初一不吃肉。
初到乌兰察布市,听当地的口音,很新奇。
当地人也新奇,把我们的话叫“侉子话”。
慢慢待久了,我们才知道,这里的口音,很像山西话。
有兴趣,查查资料,才明白,晋语是中国八大方言之一。
中国八大方言,包括: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晋语。
晋语使用的区域范围,大致东起太行山,西至贺兰山,北抵阴山,南到黄河清渭河谷。
所以,我们接触周边的地区,像鄂尔多斯话、巴盟话等,都有相似的味道,也就是说,这里的人,多是历代从山西移民过去的人。
与晋语相同,出现大规模流动的,还有四川。
清康熙年间,搞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湖北、广东、江西等地的人,带着各自的方言,来到四川,与四川当地的蜀语融合,慢慢形成了现在的四川话。
这也就是许多学者所称的:“湖广填四川”。
除了大规模的移民外,还有向一个城市的集中迁移。
有两个城市,让我感兴趣。
第一个城市,是天津,天津话很特别,离北京很近,离承德也不远,但是它,不说北京官话,准确的说不是热河方言。
后来,才知道,天津话与明朝燕王招募江淮老兵有关,与清朝李鸿章调集6万淮军进驻天津有关。
语言学家,常常把这种四周是一种方言,夹在其中又有一种独特的方言的地方,称之为“方言岛”。
第二个方言岛城市,是包头。
包头本属晋语方言,但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在包头,在前苏联的援助下,建设起包头钢铁公司,一大批来自鞍钢等东北钢厂的工人,来到宝钢。
中国的移民文化
![中国的移民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4bcbd62f5335a8102d22092.png)
在欧美很多大城市, 你都会找到类似的唐人 街。在东南亚,华人的 比例就更高了。
想一想: 唐人街是怎么产 生的?
纽约唐人街 Chinatown in New York
19世纪中期,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及西方 列强与中国先后发生的几次战争都迫使一大批生 活在中国南方地区的人出海寻求新的居住地。 亲情的力量在清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外移民 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缘、血缘关系 而连带造成的人口迁移,在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 高潮中是最为常见的。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客栈、旅店。 3.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这三次大移民对中国的影响很大:
首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了南方。直到今 天,中国的经济重心仍主要在南方。 其次,这几次大移民对中国南方方言区的形成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形成了今天中国东南地区各自不同的方 言区。
移民与中国社会变迁 Migration and China’s Social ’ Changes
内容提要 Essentials
1. 中国历史上大移民的基本情况
Basic Situation of Major Migrations in Chinese History
2. 移民对中国地理文化变迁的影响
mp3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海外华侨与中华文化overseaschinese思考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与近代中国的移民有什么关系
论客家方言中体现的移民文化及地理文化
![论客家方言中体现的移民文化及地理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5bded8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4.png)
- 204 -校园英语 /语言文化论客家方言中体现的移民文化及地理文化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李霞【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客家方言承载着深厚的客家文化。
客家方言折射出了客家民系在迁徙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移民文化及地理文化。
【关键词】客家 客家方言 客家文化萨丕尔认为语言的特殊性质明显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和习俗。
并且在其《语言论》一书中明确指出:语言和我们的思路不可分解地交织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同一回事。
语言能够反映文化已经成为毋庸赘言的事实。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的观念与习俗,或者说文化不可避免地会折射在其语言生活当中。
或者直接说,他们的语言就是其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客家人的客家方言的背后同样蕴涵着深厚的客家文化。
一、客家民系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
权威的《辞海》中“客家”这一条目这样说道:“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四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九世纪初)以及南宋末(十三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
”客家人与当地生民、土著共处,开发了东南沿海腹地这片蛮荒山区。
他们在适应、改造崭新的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习俗过程中,一方面继续保持了汉族古老文化和语言,没有随祖地中原汉人走相同的变化道路;另一方面,也发展、变革了自身,以及与操赣、闽、粤语的旁系和百越后裔土著接触,又融入了他们的一些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与中原汉人有别的群体。
宋末至明清时期,在赣南、闽西的这个群体又一批批陆续往粤东北迁徙,被当地的福佬人及广府人称为“客家”。
从此,“客家”这一称谓便一直延续至今。
客家方言是客家人所说的话,属于汉语八大方言之一。
它有别于其他的七大方言都是以地域而得名,客家方言则是以客家这一民系来命名。
这也侧面反映了客家民系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之广。
客家话的词语丰富多彩,既保留有相当一批古汉语词语,反映历史的沉淀;又有了自身变更、创新的以及与土著或旁系接触融合的一些词语,承载客家特有的文化。
第三章 方言与移民
![第三章 方言与移民](https://img.taocdn.com/s3/m/d720a2dc5022aaea998f0f95.png)
第一节 移民特征和方言演化的 关系
一、概念
1.移民特征 移民特征p13 移民特征 2.方言演化 方言演化
二、移民特征和方言演化的关系
(一)方言分化 (二)方言更替 (三)方言融合 (四)双言现象 (五)多种移民杂居的社区选用共通话
思考题
P14-p27 移民特征和方言演化的关系有九个方面, 移民特征和方言演化的关系有九个方面, 将这九个方面分别归入方言分化、 将这九个方面分别归入方言分化、方言融 方言更替、 合、方言更替、双言现象 。
3.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本章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的方 法,重点以客家方言为例阐述方言的形 成与移民的关系,了解现代闽、 成与移民的关系,了解现代闽、粤方言 的形成与历史上移民的关系。 的形成与历史上移民的关系。
语言的演变及原因
1.语言发展演变:宏观、微观 语言发展演变:宏观、 语言发展演变 宏观演化:分化、融合、 宏观演化:分化、融合、更替 微观演化: 宏观演变原因: 语言宏观演变原因
第三章 方言与移民
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 (1) (2) ) (3) ) (4) ) 移民特征和方言演化的关系 移民方式和方言地理分布类型 移民与方言渊源和方言地理格局 方言的历史层次和外来文化浪潮 的遗迹
2. 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理解移民是方言形成的重要社 会原因。 会原因。 课外阅读《客家研究导论》 课外阅读《客家研究导论》(罗香 或与客家方言文化相关的著作。 林)或与客家方言文化相关的著作。
返回
第二节 移民方式和方言地理 分布类型的关系
现代汉语方言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同类 是古代汉族人民移民方式不同造成的。 型,是古代汉族人民移民方式不同造成的。 历史上六种不同的移民方式, 历史上六种不同的移民方式,造成六 种不同的现代方言地理类型。 种不同的现代方言地理类型。
中国方言的历史
![中国方言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7c78a33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e.png)
中国方言的历史中国方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方言的国家,中国的方言世界丰富多样,每个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古代的方言形成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广袤的土地使得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方言。
例如,北方方言通常以清晰、干净的语音为特点,而南方方言则更加柔和、抑扬顿挫。
这些方言的差异来源于地理上的分隔和不同民族的迁徙。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言逐渐演变和扩散。
尽管古代交通和通讯不便,但人们通过贸易、婚姻和移民等途径促进了方言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融合使得一些方言相互影响,产生了新的方言变种。
方言的演变还受到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朝代,政治中心的迁移和统一战争的发生,都对方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汉朝统一后,官方语言普遍推广,对方言的使用产生了限制。
而在唐宋时期,文化繁荣和交流使得方言演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
不仅如此,方言还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增加,方言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
一些地方方言逐渐消失,被普通话所取代。
然而,一些更为偏远的地区仍然保留着独特的方言。
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现代中国的重要课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方言的学习和研究。
方言教育得到普及,方言词典的编纂也得到大力支持。
同时,一些方言文化节日和活动也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进一步促进了方言的传承。
方言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学和民俗知识。
通过学习和传承方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总的来说,中国方言的历史深远而复杂。
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语言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保护和传承方言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方言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展和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语
• 粤语的形成晚于吴语、湘语,未见于上古文 献。西周以前,岭南一带土著居民基本上是 越族。春秋战国时,楚人逐渐进入岭南。
• 江西《伍吴子一越胥带春奔介秋吴至》于江记南中载楚遇:渔和吴之间,是所谓的 “吴夫,头渔楚夫尾所唱”吴的歌过与楚渡地带,汉时属豫章郡, 与湘辞很地接开近发: 大体同步,其人口同一时期也 从35万日已增西至兮1,66万。安史之乱后,长安、洛 阳土族余心及忧鄂悲北, 、豫南一带百姓又大批涌入 湖南、月已江迟西兮。,
• 楚悼王还派吴起发兵平定百越,使楚文化进 一步渗入岭南。
• 秦统一六国即派50万大军平岭南,家眷随军 就地驻扎,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设置 官吏,又派遣大量士兵、罪犯等戍守岭南, 这些官员和士卒使用的语言就成为日后粤语 的先声。古粤语当由楚语、越语和北方汉语 融合而成。
地安 江江湖湖河四陕山山甘合 区徽 苏西北南南川西东西肃计
侨 70 93 3 56 4 18 32 28 21 1 2 328 州 郡 数
2.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
• (1)南迁原因以及区域 • (2)唐代后期至五代时期各阶段北方移民
分布表 • (3)本次移民路线的特点
(1)南迁原因
•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末农民大起义造 成中国历史上第二股移民大潮。
• 战国以后,楚国活动中心迁至淮河流域,今湖南境内的古 楚语又慢慢演化成湘语。由于古吴语与古楚语形成时代差 不多,所以二者比较接近,今天吴语和湘语也还有不少相 同之处,如浊声保留完整。
现代湘语的分布
• 主要分布在湖南的湘水、资水、沅水流域以及 广西的全州、兴安、灌阳和资源。湘语分为长 益、娄邵、吉溆三个片,包括长沙、益阳、衡 阳,娄底、邵阳、全州,吉首、溆浦等61个市 县。
移民原居地 移民新居地
移民特征
方言演变
移民数量的多少 迁徙时间的长短 迁徙距离的远近
移民方言
土著方言
1.移民方言取代土著方言
2.移民放弃自己的语言而用当地语言
3.移民语言和当地语言融合
4.移民远距离转移仍保持固有方言
• 海外闽语粤语
5.移民的原有方言在新居地演变成新方言
6.移民造成民族错居并引起方言的更替
• B西线是指关中移民沿陆路从金牛道(南栈 道)进入四川。
• C另外,部分来自关中地区和洛阳一带的居 民沿汉水南下,进入今陕西汉中和湖北襄 樊一带,形成中线。
• 总的来说,这次移民主要来自今山东、河 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以及安徽、 江苏二省的淮北地区,其中尤以山东和河 南输出人口最多。
(3)东晋南朝侨州郡分布表
• 此外,今甘肃、陕西西部地区也有部分汉人在吐 蕃东侵的推动下进入四川和鄂西。
安史之乱时 藩镇割据时期 唐末
五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合计
江南(2)唐数量代后期4至7 期五代时11 期各阶4段6 北方移34 民分布1表38
百分比
35
17
11
21
18
四川
数量
18
12
141
60
231
百分比
14
18
35
38
30
淮南
数量
16
7
35
11
69
百分比
12
11
9
7
9
江西
数量
25
8
23
12
68
百分比
19
12
6
8
9
福建
数量
2
11
92
22
127
百分比
1
17
23
14
17
荆襄
数量
10
8
13
7
38
百分比
8
12
3
4
5
湖南
数量
12
5
30
8
55
百分比
9
8
7
5
7
岭南
数量
3
3
21
5
32
百分比
2
5
5
3
4
合计
数量
133
65
401
159
758
百分比
100
100
• 古楚语何事以寝和渡急吴为兮语, 将奈差何别!不是太大。
• 三国东吴辖区及于湘地,吴语和湘语更趋 混同。
赣语的分布
• 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和抚河流域及鄱阳 湖地区,以及湖南东部、西南部,湖北东 南部,安徽南部,福建西北部。赣语分为 昌靖、宜浏、吉茶、抚广、鹰弋、大通、 耒资、洞绥、怀岳九个片,包括南昌、靖 安、平江,宜春、浏阳,吉安、茶陵,抚 州、广昌、建宁,鹰潭、弋阳,大冶、通 城、岳阳,耒阳、资兴,洞口、绥宁,怀 宁、岳西等101个市县。赣语的主要特点是, 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读为送 气清音。
• ⑥吴语的最终确立
• 吴语最晚到三国魏晋 时已经完全形成,晋 以后流行以婉约细腻 著称的吴歌,歌中女 性以“侬”自称, “吴侬”即成为吴人、 吴语的别称。
现代吴语的分布
• 分布在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及其毗 连的赣东北、闽北地区;此外安徽南部也有14 个市县穿插吴语。吴语分为太湖、台州、瓯江、 婺州、处衢、宣州六个片,包括常州、苏州、 上海、杭州,天台,瓯海、温州,金华,衢州、 上饶,铜陵等128个市县。
——《史记吴太伯世家》
• ②吴越合一
《吕氏春秋贵直篇》: 夫齐与吴地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 夫吴之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 习俗同,言语通。
• ③古吴语的范围 • 根据《左传哀公十二年》记载,古吴语的北端在今江苏如
皋东。 • 三国时期,东吴以京口(今镇江)、建业(南京)为都城,
江淮一带居民大批涌入江南,同时安徽、江西一带居民也 则向东迁移,吴语北界遂开始由淮河向长江退缩,西界则 向江浙东移。此次吴语边缘地区向中心区的移民史籍多有 记载: • 古吴语还包括闽越(今福建闽语地区)。闽越一带周时归 越国统治,秦初属会稽郡,秦征服东欧(今温州一带)、 闽越后,析置闽中郡,汉时分封为东海国、闽越国,闽越 后来仍属会稽管辖。
方言与中国文化
第六讲 方言与移民的关系
导言
方言演变的两种情况
• 讲同一种语言的人向 不同地区迁徙,在不 同 的条件下经过发展
演变,成为不同的方 言。
• 说甲地方言的部分居 民在某一历史时期迁 移到乙地,久而久之, 同一种方言在甲、乙 两个地方演变成不同 的方言。
一、移民特征和方言演化的关系
• ④吴楚接触
• 《水浒传》中山东人 宋江在江州(今九江) 浔阳楼题反诗称“心 在山东身在吴”,可 见宋时仍视江州为吴 地。
• ⑤江淮官话与吴语之关系 • 永嘉丧乱后,北方人口南迁。 • 唐安史之乱后,又有大批北民南迁入吴。
• 靖康之难,宋室南渡,北民三度南迁。对 杭州话的影响甚巨。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八:四 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
移民与赣语、客家语
• 赣语和客家语的形成年代最晚。在东晋南朝时期 的第一次汉族南迁高潮中,部分移民进入赣北、 赣中地区,他们使用的语言自然成了赣、客家语 的前身。
• 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赣、客家语进一步发生分 化:
• 一方面,大批北方移民源源不断地进入江西地区, 与先期的移民语言融合,形成了赣语。
客家话
• 第一次:两晋之际,河南、山西移民进入江西北部和江浙 西部地区;
• 第二次:唐末黄巢起义后,两晋以后迁居江西北部和浙江 西部的中原移民再次南下迁徙到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广 东韶关地区;第二次南迁到达赣南、闽西,移民语言仍然 没有融入当地方言,日后独立形成了客家方言。
• 第三次:宋元之际客家人由赣南、闽西徙居粤东以及广西 钦州廉州地区;宋末蒙古元人南下,客家人第三次迁徙, 到达粤东、粤北,客家话随之扩散到那一带。“客家”之 称也许是相对于当地有土地的“主户”而言,抑或是对当 地少数民族“土家”而言。
• C.这次南下移民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都 是空前绝后的,它对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 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强了唐后期五 代形成的全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南重北轻的 割据。江南、江西、福建等地吸收移民较 多的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水平较高 的地区,人口数量跃居全国前三位,并成 为后来人口输出的主要地区。
7.移民引起毗邻地区方言发生不同程度的质变
8.移民的方言冲淡了土著方言的特征
(三)三次大规模北民南迁的浪潮
• 西晋永嘉之乱导致晋室南迁,形成南北分裂 局面,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此后,中唐安 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再度引起北人南迁的 移民浪潮。移民沿东中西三条路线南下。
1.永嘉南渡及其余波
100
100
100
(3)本次移民路线的特点
• 首先是由关中直接进入四川地区的移民数量大增, 单独形成一条西线。
• 中路则由关中和华北平原西部进入今南阳、襄阳 一带,而后再下江陵、鄂州,穿过湖南北部,进 入湘中地区和岭南。
• 在东路,移民沿大运河、汴河、泗水等水路,从 华北进入淮南、江南,而后经皖南进入江西。在 此,移民又分为两支,一支向东越过武夷山进入 福建,一支沿赣水翻过大庾岭进入广东北部。
移民与湘语
• 湘语的前身是南楚语。楚源自华夏集团祝融八姓之一的芈 姓部族。
• 湘语的形成晚于吴语。春秋时代,湖南属百越,战国初年, 楚国南取洞庭、苍梧(今湘、资流域)以后,又西并沅、 澧流域,湖南全境属楚国所有,古楚语通行全境。而楚人 也来自中原,殷商时代,楚人居住地的中心在今河南濮阳 一带。
• 殷末中原大乱,楚人鬻熊率族人西南迁徙至丹阳,成为南 方楚国的始祖,南迁楚人多用语言当然也属华夏语言,后 来才演化成楚语,时间约在西周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