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学科:两种内涵,一种是指学术的分类(广义)。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狭义)。
●专业:指专门职业(广义)。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
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狭义讲)三层涵义:
1、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
2、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3、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课程(斯宾塞——最早提出使用课程这一概念):
(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即:隐性课程)。
●课程的分类:
1、按侧重点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分为课程和核心课程。
3、按层次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选课形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5、按课时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按内容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7、按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
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专业的形成:
1、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的重复建设;
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课程编制的工作包括:确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
教科书。
●教学计划:由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学时(学
分)的分学期分配。
●学分制教学计划: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编写原则(或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
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
量的重要保障。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要为学生服务,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
3、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便于学生学习;
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课程建设的意义:
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
2、推动开展其他与教学有关的工作;
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
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5、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学术梯队。
●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建设的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个人和群体两个方面);
2、教学内容建设(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
3、课程资源建设(立足于“资源共享”而提出);
4、教材建设(包括教材编写、选择、使用);
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
6、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并实施相应的监督、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教师要建立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研究等制度)。
●课程建设的要求:
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
2、教材要合适;
3、教学资料要完整;
4、考核手段要科学
5、教学方法要有效;
6、教学设施要能满足教学要求。
●系是学校组织专业教学的基本单位。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
●高等学校教学的涵义: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特征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构成的。
高等学校教学的特点:
1、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引导性);
2、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双边性);
3、是学生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间接性);
4、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全面性)。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
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
3、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