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TXT在线阅读-追女孩

合集下载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能不能把“爱”看做成一种给予的行为。 关键因素:人有没有主导性创造的力量。 需要克服:自恋性、依赖性和剥削别人的要求。
除了积极给予的态度和行为 爱还有着共同的要素: 关心,责任心,尊重,认识
母爱中的关心表现的最突出。 爱花,爱草,爱宠物,这之类的爱突出的表现 就是关心。 总结:是对所爱之物生命成长积极的关心。 很难想象,一个不关心,不关怀你的人是爱你 的。
纪律性:我们不能凭“一时的兴致”去做,享受 一时的愉悦永远成不了大师。 集中性:必须能够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 耐心:掌握一门艺术必须有耐心。
最重要的步骤:能自己一个人独立的呆着。 这意味着,你是不是在精神上独立的,因为只 有当你不能独立时,你才需要把自己同另外一 个人联系在一起。
保持清醒 必须客观的认识自己和他人 要知道什么叫做健康的,活跃的,充满人性的 发挥作用。
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 只有拜托了童年时代妄图得到全知,全能的幻 想,才能有客观性和运用自己的理智。 这在爱的艺术的实践上表现在,能否学会爱取 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能不断培养自己的谦恭, 客观性和理智。
产生信仰需要勇气,就要承受风险和准备受到 痛苦和失望。
既然爱是一门艺术,要精通此门艺术需要做什 么? 爱的理论+爱的实践 缺一不可。 所以一味的等待是不靠谱的,必须积极的学习 和努力。
爱情的核心要素---人----的本质需求是追求安 全感,或者消除恐惧感。 追求安全感的核心则是建立与人的联系。 即消除孤独(空虚)感
纵欲---纵欲 酗酒,毒品,乱性等。 酗酒,毒品,乱性等。 都是消除孤独感的方式。 都是消除孤独感的方式。 这种方式,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这种方式,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感觉强烈,、 感觉强烈,、 需要身心投入,、 需要身心投入,、 时间短暂需要重复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虽然父爱和母爱有所区别,但都不影响其爱的本质。因此,作为
长期“得”爱的一方,是时候需要我们“给”了。“父母所欲为者, 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前有乌鸦反哺之说,后有众
多孝子孝行足动天下,我们还有何理由不付出爱的行动呢?
此上,我只是阐述了本书关于父母之爱的部分,但我相信如果一 个能爱父母的人,还不能爱其他么?还能不懂爱的艺术么?
这种爱,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是“老母一百岁, 常念八十儿”,就是“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的
无条件爱。
与母亲完全不同的就是与父亲的关系了。都说父爱如山,父亲虽
然不代表自然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
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 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THANKS!
在种种爱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父母之爱。母亲无条件 的爱让我们懂得了从“被人爱”到“爱别人”,最终达到“创造
爱”的周期。母亲对我们从小到大的付出,其中艰辛都是无法衡
量的。从其痛苦分娩开始,孩子不断的成长,“她对孩子的爱使 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如果看到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
果他哭,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本书从爱情、父母之爱、博爱、男欢女爱、自爱和神爱等方面 阐述了爱的艺术。虽然爱有很多种,但大体上都是相类似的。都是 一种克服孤独的过程。“因此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 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并在此过程中,要学会“给与得”。给, 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质范畴的给予,而是人所具有的特殊范畴,即 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在此过程中,就有了“得” 的施加。伴随着的是给予方和授予方的相互尊重、关心和责任心的 形成。

《爱的艺术》第二章爱的理论(4)

《爱的艺术》第二章爱的理论(4)

《爱的艺术》第二章爱的理论(4)《爱的艺术》第二章爱的理论(4)2007年04月19日星期四 14:17第二章爱的理论(4)对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渴望,已经在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中得到了明白的表达。

这是全部心理学的动力。

但是,因为这一欲望是要认识人的一切,认识最内在的秘密,所以通常的知识、思想所能给予的知识是无法满足这一愿望的。

即使我们的认识比目前高出一千倍,也不会达到事物的根底。

我们对自己是一个谜,正如同别人对我们来说,也一直是个谜。

得到全面知识的惟一途径是爱:爱超越了思想,超越了语言。

爱是对融合体验的大胆投入。

但是思想所能给予的认识,即心理学知识,也是在爱中达到全面认识的一个必要条件。

为了能够看到他的现实,或者是克服幻象,消除对他的歪曲印象,我必须客观地认识他和我自己。

我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我才能在终极本质中,在爱中认识他。

认识人的问题同认识神的宗教问题是相似的。

在传统的西方神学中,人们努力想从思想上认识上帝,做出关于上帝的描述。

它假设人们能够在自己的思想中认识上帝。

在神秘主义中(下面我将表明,神秘主义是一神论的自然结果),已经放弃了通过思想认识上帝的努力;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与上帝的融合体验来认识上帝;在融合中,已经没有关于上帝知识的地盘了,也没这个必要了。

与人融合的体验,或者在宗教范围内同上帝的融合,都决不是非理性的。

相反,正如阿尔贝特·施韦策尔(AlbertSchweitzer)①所指出的,这是唯理论的结论,是理性主义最为大胆与彻底的结论。

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根植于我们知识的根本局限,而不是偶然局限。

通过知识,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人与宇宙的秘密;惟有通过爱才能去把握它。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局限性。

正如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一样,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

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在成熟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特有的态度:成熟的人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成熟的人只想得到他自己为之付出劳动的果实;成熟的人放弃了全知全能的自恋幻想;成熟的人取得了一种以自己的内在力量为基础的谦恭。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弗洛姆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像“爱”那样,开始时充满期待和希望,而结果又常常以失败而告终。

一旦人类脱离了动物状态,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原来那种原本的蒙昧了。

人一旦被驱逐出了伊甸园——指那种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原始状态,就再也无法返回。

想要生存下去,人类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发展自己的理性,寻找一种新的和谐,一种闪烁人性光辉的和谐,绝不是那种无法找回原始状态的和谐。

具有理性的人,可以意识到自身的生命;他意识到自己,意识到同伴,意识到过去,也意识到未来的种种可能性,他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知道他的生命是短暂的,知道他出生并不出于他自己的意愿,他注定的死亡也不是出于他的意愿;他还能意识到,他或许是将先于他所爱的人离开尘世,或许是他为所爱的人送葬;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威力,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和孤独。

所有的这一切使每一个个体的人寂寞而孤独的生活处境就像牢狱一样让人无法忍受。

如果他不摆脱这种处境,坦然地走向他的同伴、与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的精神世界也许将会彻底崩溃。

孤独的感受会引起人们的恐惧感,从根本上说它就是所有恐惧感的根源。

孤独意味着自己与被迫与通关班分离,与外界没有联系,意味着一筹莫展。

孤独意味着外部世界可以侵犯我们,而我只能听之任之。

这样,孤独就造成了我们内心强烈的恐惧感。

孤独还会引起人的羞耻感和负罪感。

男人和女人在意识到自己和对方之后,也就意识到了他们之间的差别和距离,知道他们分数与不同的性别。

他们意识到了两个人之间的差别,他们那就变得相互陌生起来。

此时,他们还没有学会去爱对方。

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通过爱情去达到新的组合,这就是羞耻感的根源,也是恐惧感和罪恶感的根源。

人类越脱离原始的纽带,就与自然界越疏远,也就越需要找到摆脱孤独的途径。

人们总想通过莫忠方式实现同他人结合,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那就只能采取全体人群保持同一性的方式了。

成熟的爱是在保持个体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与他人结为一体。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爱——挣脱孤独的牢狱任何关于爱的理论都必须从某种关于人及人类生存的理论开始。

在动物身上也可能找到爱,更准确地说,找到类似于爱的东西,但它们这种依恋之情主要是一种本能秉赋;与此相对照,此种本能在人身上所剩无几。

人之存在的本质特征是:他已逾越出动物王国与本能适应的藩篱,超越了自然(尽管他绝不可能最终完全摆脱它,且将始终是它的一部分)。

而一旦人脱离了自然,他便丧失了返还它的任何可能性;如果他在被逐出天堂——与自然的原始合一——后,竟然还奢望退缩回去,那末手执喷焰刀剑的天使将使他寸步难移。

人别无抉择,他必须舍弃那已无可挽回地丧失了的前人类合谐,不得不发展其理性,追寻新的人性的合谐,不断朝前走下去。

人,无论是人类或个人,一旦降临于斯世,便被抛出如本能一样恒常既定的状态,堕入动荡不定、开放无拘的境遇之中。

其间仅有一点是确定不移的:过去以及未来的尽头——死亡。

人生而具有理性,乃能进行自我意识的生命;他意识到自身、自己的同类、自己的过去,也意识到自己未来的种种可能性。

他意识到自身的孑然孤立,人生的短促;意识到他是无意志而出生,且将违意志而死亡;意识到他与亲人或先或后的生死诀别,他的孤独冷寂,他在自然与社会的威力面前的渺小赢弱。

凡此种种,把他分离独存的人生变成了不堪忍受的牢狱。

倘若他不能逃脱囹圄,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他人、外部世界相沟通,则必然会陷入疯狂。

故此,人之最根本的需要是克服分离,挣脱其孤独的牢狱。

爱——给予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

什么是给予?最易产生的一种误解是:给予意味着“舍弃”某物,丧失某物,牺牲某物。

凡其人格发展尚未超出获取性、剥夺性或贮藏性阶段的人,只可能如此理解给予。

交易性人格乐于给予,但其条件是交换;对他来说,无所获取的给予等于上当受骗。

凡其人格的主要倾向属非生产性者都把给予视作亏损,因而这类人多半都拒绝给予。

也有人承认给予是一种富于自我牺牲的德行,他们以为:正因为给予是一种痛苦,所以人应该为之;给予即道德,因为它意味着担当牺牲。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本《爱的艺术》并非是一本教你驰骋情场的情爱圣典,甚至并不仅局限于狭义的男女之爱。

就如作者在序言中说道“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书中掌握爱的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

作者探索讨论的是爱的本质,其与人本身的关系,以及如何去爱的问题。

作者在开篇直接设问“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我相信现在绝大多数人无疑相信第二种假设,相信爱仅仅就是“一见钟情”的浪漫,很少人会觉得爱是要去学习的(相比之下,很多人会相信泡妹子,亦或是泡帅哥倒是需要很多经验)本书从爱的理论和爱的实践两方面阐述爱的艺术。

一、爱的理论1.首先作者对现在社会爱情的批判。

在后现代的今天,社会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以生产消费为最高准则,以商品交易和金钱价值衡量一切。

在这样的社会中,爱情的失落和各种虚情假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绝大多数人会以物质来衡量与对方的情感,任何人都可以频繁地爱上另外一个人,打着“寻求真爱”的幌子,便是心安理得。

这也恰恰证明了他们对爱情知识的空白和难耐的寂寞。

我们的爱之所以满地都是,是因为我们把爱的问题看作是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

我们通过参照别人来确定自己,认为爱不再有年纪的差别,觉得投入一段疯狂要趁早,三少四壮五轻亦不嫌晚;人们还认为爱是个完美的塑身主义者,一旦提及爱,就条件反射一般地把它与被爱的标准联系在一起,是为了要找一个爱自己的人,并以此提升自己的被爱指数:男人把自己塑造得更加帅气、拥有更多权势和财富,女人按照社会价值观的审美把自己塑造得和模特一样纤细、性感、妩媚。

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

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2.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

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

弗洛姆《爱的艺术》大致介绍1人生而在矛盾之中。

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同的只是追求的结果。

2个体生命的成熟是以独立的存在为标志的,独立的同时也意味着孤独的开始,正如超越自然始成为人类,同时也不得不站在自然之外。

3独立的孤独所带来的恐惧贮藏在每个成熟个体的内心,不同的只是他能否认识、认识多少。

生命最原始的冲动就是摆脱这种恐惧的要求,渴望被他人认识、理解和支持,即被爱。

4被爱(loved)的法门,其实在爱(loving)。

真正的爱不是索取(receiving),而是给予(giving)。

因为真诚的给予,却有所取;因为专心的索取,却无所得。

5真正的给予,需要关心、责任、尊重和知识。

关心,才会在关系中审视自我,才可能摆脱自我中心;责任,才会建立同外在的联系,摆脱个体的孤独和失落;尊重,关心和责任才不会异化为一种意志的强加和干涉;知识,是帮我们具备理解和施展以上行为的能力基础。

6爱,绝对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练习,一旦掌握,便获得了人生最美最好的存在。

《爱的艺术》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

全书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第二章爱的理论1 爱,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2 父母和儿女的爱3 爱的对象(同胞的爱,母亲的爱,情人的爱,自身的爱,上帝的爱)第三章当代西方社会的爱与爱的溃散第四章爱的实践正如巴拉塞尔士所说:“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是的,所有的水果都有其特殊的成熟过程,草莓有草莓的,葡萄有葡萄的。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唯一存在,因此我们对爱情的体验也会各有不同。

我们需要做就是不断地去了解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段《爱的艺术》之旅吧。

一,爱是一门艺术:在第一章中,作者弗洛姆在首句就抛出了自己的观点:“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谭崔-爱的艺术

谭崔-爱的艺术

谭崔-爱的艺术关于爱你有困惑吗?“为什么我总是找不到爱?”“为什么我无法信任他/她?”“为什么爱中充满伤害和不满?”。

关于性呢?是羞耻,放纵,封闭,享受还是绝望?古老的谭崔是因为强调性而被谴责被误解的东方独有智慧。

谭崔并不是为了性。

谭崔是一门科学,是打开我们爱的能量,创造生活的艺术。

谭崔是一种非常革命性的观念,它是最古老的,但也是最新的观念。

我们的日常生活是被限制,压抑的,缺少对深层爱与喜悦的经验。

谭崔是让男人和女人能量深层的相遇,彼此敞开内心,达到真正的亲密,寻找到贴心温暖的爱。

爱的本意就是如此。

单纯的性是肤浅的,有时性反而成为伤害的工具,逃离自己的借口。

性是必须被超越的。

但爱是博大的,当两性爱的能量被打开,将爆发核能一样的巨大能量。

我们会发现自己生命的喜悦,回到对生命本身及创造保持的兴趣,全然的投入去经验生命的每一刻。

在这个团体中我们会去探索我们的第一个能量中心,籍由这个探索我们去解读性能量原本的样子。

这是身体的生物能。

这个生物电流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决定着我们生命活力的状态,信任机制,接触的品质,亲密的能力。

通常我们都谴责这个能量,并且以封闭的态度来面对,我们害怕将我们脆弱的部分表现出来。

我们尝试着去改变,去到达更深的爱。

课程内容:课程中将在导师设计的一系列游戏中展开。

所有的活动都是简单平常的互动练习。

你不用去理解,所有一切在课程结束后都将成为自己人生的珍藏。

这里是安全的,在活动中我们能够完整的释放情绪,治疗过去的伤痛,从外在动态的活动中更容易进入内在深层的宁静。

在过程当中,我们体验到不同的两极的能量如何自由的移动、复苏,给自己极大的支持,唤醒生命中更深的潜力。

打开自己的力量,允许自己的敏感性融入整体及与别人的连结,去发现自己有能力,即使处在单独中也觉得很滋养。

从男性、女性相异的两极性到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

这是一个机会,去体验你内在那个自然、清新、自在及精力充沛的能量,让它更加自发与强壮。

来参加这个团体,你必须很真诚但不是严肃。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爱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艺术修养课——《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摘要弗洛姆认为,爱情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而是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才能够得到的,而人们总误解爱情首先在于自己是否拥有被爱的的资格,却不知道应该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的问题。

积极的爱情包括给、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四个基本要素,在爱的世界里,有血浓于水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有甜蜜的恋人之间的爱、有对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博爱、有对信仰的神的爱、还有至关重要的自爱,其中只有做到自爱人们才能做到去爱其他人。

爱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艺术修养课,我们要获得爱的能力,就应该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

这个世界上,爱人有很多,可是不一定全都是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在修这门爱的艺术课的人,到底有几个能够得到及格,有几个能够真正解开爱这个谜题。

弗洛姆通过举证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在吃了辨别善恶之树的果子后发现自己是赤身裸体后产生羞愧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的最大需要是去克服人与人之间不同而产生的孤独感,而克服孤独和恐惧,就是去爱。

爱是一门与普通艺术一样需要技巧、耐心、纪律等的艺术,需要人们循序渐进地去学习,最后实践于生活,形成“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的成熟的爱。

真正的爱,会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能品尝到爱的快乐和意义。

一、爱是什么?如何爱?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似乎对爱的探究从来就没停止过,对爱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更迭。

在古代,爱带有限制性和封建性,而现在,爱是自由的,从古到今,美好的爱总是被世人歌颂,像孔雀东南飞、孟姜女哭长城的古典爱情、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怆故事、泰坦尼克号等等这些故事,总能让人们体验到爱情。

在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可以习得的艺术,与动物的爱情截然不同。

为摆脱孤独感,人们有与其他人结合的强烈追求,而爱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给予、相互消除孤独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感情。

另外,还可以通过酒精、毒品和性纵欲来克服孤独感,但是在纵欲后孤独感不减反增,使得纵欲者不得不更多地去重复,形成深不见底的恶循环。

爱的艺术第二章摘抄

爱的艺术第二章摘抄

爱的艺术第二章摘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一:好词:匮乏好句:在现代社会,爱的能力的匮乏比物质的匮乏更为可怕。

小片段例子:你知道吗?现在这个社会啊,大家都在拼命追求物质,觉得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可是我跟你说,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你看啊,身边好多人,房子有了,车子也有了,可就是感觉不到幸福。

为啥呢?就像书里说的,这是爱的能力匮乏了。

你想啊,要是家里没有爱,房子再大那也只是个空壳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样。

物质没有了可以再挣,但是爱的能力没了,那生活可就像一潭死水了。

所以啊,我觉得在现代社会,爱的能力的匮乏真比物质的匮乏更为可怕呢。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二:好词:孤寂好句:孤寂感是所有焦躁的根源,而爱是对抗孤寂的唯一良药。

小片段例子:我有个他特别有钱,住大别墅,开豪车。

可他每天都不开心,老是愁眉苦脸的。

我就问他,你这啥都有了,咋还这么消沉呢?他说,他觉得特别孤寂。

周围人好像都是冲着他的钱来的。

我就想啊,这种孤寂感肯定让他特别焦躁。

这时候我就想到书里那句话,孤寂感是所有焦躁的根源。

那怎么解决呢?我觉得爱就是那味药啊。

就像黑暗里的一盏灯,有了爱,孤寂就会被驱散。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所以啊,爱真的是对抗孤寂的唯一良药呢。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三:好词:共生好句:成熟的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小片段例子:你看那些小年轻谈恋爱啊,一恋爱就好像失去了自己,整天围着对方转。

这可不是健康的爱情。

我认识一对夫妻,他们就特别棒。

两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好。

但是他们又特别亲密,就像两棵独立的树,树根在地下紧紧相连。

这就是书里说的那种“共生”关系吧。

他们既保留了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又能合二为一。

这才是成熟的爱啊。

要是爱情让你丢了自己,那还叫爱情吗?肯定不是啊。

所以啊,我们都要追求这种成熟的爱呢。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四:好词:给予好句: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达,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

爱的艺术(作者:弗洛姆)

爱的艺术(作者:弗洛姆)
心灵沟通论坛 23
)(三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3)(三) )(
• 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 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 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 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 • 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 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
心灵沟通论坛
心灵沟通论坛 12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四)
• 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 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 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 关心、 关心 尊重和了解。 心、尊重和了解。 •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 积极的关心。 积极的关心。 • 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 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 不可分割的。 不可分割的。
心灵沟通论坛 15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七)
• 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 人们只有认识对方, 对方 • 成为爱情一要素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 内部,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我只有 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 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
心灵沟通论坛
心灵沟通论坛 19
爱情的理论( )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2) (二)
• 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会使人痛苦地 感到: 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 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 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 归根结 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 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心灵沟通论坛 26
)(六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3)(六) )(
• 性要求的目的旨在达到结合,而绝不仅仅是 生理上的要求和为了释放折磨人的压力。 • 大多数人认为性要求是同爱情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他们很容易得出具有迷惑性的结论:即 如果两个人互相愿意占有对方的身体,他们 就是互爱了 • 温柔绝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是性本能的升华, 而是博爱的一种直接表现,既表现在爱的生 理形式中,也表现在爱的非生理形式中。

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推荐下载

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推荐下载

弗洛姆《爱的艺术》大致介绍1人生而在矛盾之中。

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同的只是追求的结果。

2个体生命的成熟是以独立的存在为标志的,独立的同时也意味着孤独的开始,正如超越自然始成为人类,同时也不得不站在自然之外。

3独立的孤独所带来的恐惧贮藏在每个成熟个体的内心,不同的只是他能否认识、认识多少。

生命最原始的冲动就是摆脱这种恐惧的要求,渴望被他人认识、理解和支持,即被爱。

4被爱(loved)的法门,其实在爱(loving)。

真正的爱不是索取(receiving),而是给予(giving)。

因为真诚的给予,却有所取;因为专心的索取,却无所得。

5真正的给予,需要关心、责任、尊重和知识。

关心,才会在关系中审视自我,才可能摆脱自我中心;责任,才会建立同外在的联系,摆脱个体的孤独和失落;尊重,关心和责任才不会异化为一种意志的强加和干涉;知识,是帮我们具备理解和施展以上行为的能力基础。

6爱,绝对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练习,一旦掌握,便获得了人生最美最好的存在。

《爱的艺术》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

全书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第二章爱的理论1 爱,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2 父母和儿女的爱3 爱的对象(同胞的爱,母亲的爱,情人的爱,自身的爱,上帝的爱)第三章当代西方社会的爱与爱的溃散第四章爱的实践正如巴拉塞尔士所说:“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是的,所有的水果都有其特殊的成熟过程,草莓有草莓的,葡萄有葡萄的。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唯一存在,因此我们对爱情的体验也会各有不同。

我们需要做就是不断地去了解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段《爱的艺术》之旅吧。

一,爱是一门艺术:在第一章中,作者弗洛姆在首句就抛出了自己的观点:“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弗洛姆作品—书籍摘剪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男人通常尽可能多的去获取名利,而女人通过保持身段打扮;所谓的婚姻多半是通过男女双方的家庭介绍、或者在没有介绍的情况下以条约的方式确定下来。

婚姻要门当户对,至于爱情,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我们的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他们在找到市场上所提供的最合适的对象,他们就开始相爱了。

这些问题的根基源于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给予我们一种错误的观念。

不要去相信它,建立你自己的文化。

人们往往把那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的寂寞。

从此,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恋而告终。

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它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权利看得重于爱情。

有的人由于内心极度的孤独而狂热的工作,有的则是为了物质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一种狂热、热情的奴隶,而他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性。

因为他是受外力的驱使。

实际上他是一个受苦的人,而不是一个行动的人。

另一方面人们往往把一个坐在椅子上沉思默想、观察和体验自己的人看作室消极的,因为他什么都不干。

实际上这种高度集中禅坐才是最高的积极,只有那些内心自由和独立的人才能做到这点。

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就是要牺牲自己,而是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不是说拥有财物的人是最富有的,而是说给予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

害怕受到损失的吝啬鬼和患得患失的人,不管他拥有多少财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才是一个贫穷的人。

爱情就是把自己内心的生命力给予别人,同时也要提高对方的生命力。

而生命力就是你的兴趣、价值观、关心等等——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要按照我的要求去满足于我,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

人们只有认识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做到尊重。

《爱的艺术》:埃里克·弗洛姆讲述爱与生命的真谛

《爱的艺术》:埃里克·弗洛姆讲述爱与生命的真谛

《爱的艺术》:埃⾥克·弗洛姆讲述爱与⽣命的真谛发表于2018-10-07 17:22:42原标题:荐书:埃⾥克·弗洛姆,《爱的艺术》⽂:惕若来源:惕若说(ID: TiroTalk)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或许很多⼈都很熟悉。

这本书篇幅很短,语⾔洗练,但其内容却极为丰富和深刻,实际上并不是很好懂。

作者频繁援引各种不同的哲学和宗教传统,却并没有很详细地展开;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除了理性的分析之外,其实有很多直观的经验的东西,因此要能完全理解,同时需要深刻的个⼈体验和对作者援引的各种传统有基本的了解。

关于这⼀点,《爱的艺术》这个中⽂译名我觉得是有些欺骗性的。

它原⽂的标题叫做The Artof“Loving”,⽽不是the art of “love”。

⼀字之差,却有很⼤的不同。

在中⽂⾥,“爱”当然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但是当你看到“爱的艺术”这个标题,你会觉得它是⼀个名词,或者是⼀个泛指,既当名词也当动词。

但是英⽂的“loving”,马上就传达出⼀种积极的、主动的、⾃发的动作的感觉。

不是关于“爱”作为⼀个物件,作为⼀个可以去“获得”的客体,因此不是关于如何“被爱”或如何“得到爱”,⽽是“爱”作为⼀种个体的主动的⾏为。

光是这个标题,就已经传达了很多弗洛姆在书中讨论到的主题。

本书开宗明义抛出的第⼀问题,就是“爱是⼀种艺术”吗?当我们谈“艺术”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想到的是美、是闲散的欣赏和享受,但当弗洛姆谈到爱作为⼀种“艺术”的时候,他谈的更多是我们想要掌握或者创造⼀种“艺术”的时候,我们需要付出的苦⼼和劳作。

所以“爱是⼀种艺术”是相对于爱作为⼀种令⼈愉悦的感官享受⽽⾔的。

他认为爱是⼀种艺术,因此跟美术、⾳乐、⽊匠等等⼀样,你需要去习得它,你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和专注去学习和训练,⽽不是等待着在某⼀个幸运的时候⾃动“坠⼊”爱河。

弗洛姆还谈到,要掌握⼀门“艺术”,还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这门艺术必须成为你⽣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之更重要。

(完整版)爱的艺术

(完整版)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

对一件事了解的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如果有人认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德国哲学家)●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利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这是大多数人爱情失败的主要原因。

●爱情的理论(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人是孤独的,为了摆脱孤独,人们开始不同形式的纵欲。

例如自我引起——或借助于毒品-—的恍惚状态就是一种形式的纵欲。

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孤独感也随之消失。

性纵欲可以达到同恍惚状态和吸毒一样的效果。

集体性纵欲仪式流传很广,其效果是参加者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强烈的孤独感,但渐渐地恐惧感又会上升,因此就必须重复这一仪式。

只要纵欲是一个不落的集体活动,就不可能引起恐惧和羞愧的感觉。

这样的一种行为是“正确”的,甚至是一种美德,因为这是一种集体活动。

但是生活在已经失去这种仪式的文化中的人如果选择同一种方式去克服自己的孤独感,就另当别论了。

酒和毒品是生活在一个非集体纵欲的时代的一些人所选择的方式。

同生活在集体纵欲文化时代的人相反,这些人受到良心谴责的痛苦。

在某种程度上性纵欲是克服孤独感的一种自然和正常的方式,并有部分效果。

有些人拼命地想借性纵欲使自己克服由于孤独而产生的恐惧感,但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因为没有爱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

同不断重复释放纵欲相比,人们克服孤独的最常用方法确是,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

同一组人结合是克服孤独的最常用方法.不仅同一性可以减轻恐惧,工作和娱乐的循环交替也起同样的作用。

达到统一和和谐的第三种可能是创造性的劳动.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的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

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

弗洛姆《爱的艺术》大致介绍1人生而在矛盾之中。

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同的只是追求的结果。

2个体生命的成熟是以独立的存在为标志的,独立的同时也意味着孤独的开始,正如超越自然始成为人类,同时也不得不站在自然之外。

3独立的孤独所带来的恐惧贮藏在每个成熟个体的内心,不同的只是他能否认识、认识多少。

生命最原始的冲动就是摆脱这种恐惧的要求,渴望被他人认识、理解和支持,即被爱。

4被爱(loved)的法门,其实在爱(loving)。

真正的爱不是索取(receiving),而是给予(giving)。

因为真诚的给予,却有所取;因为专心的索取,却无所得。

5真正的给予,需要关心、责任、尊重和知识。

关心,才会在关系中审视自我,才可能摆脱自我中心;责任,才会建立同外在的联系,摆脱个体的孤独和失落;尊重,关心和责任才不会异化为一种意志的强加和干涉;知识,是帮我们具备理解和施展以上行为的能力基础。

6爱,绝对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练习,一旦掌握,便获得了人生最美最好的存在。

《爱的艺术》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

全书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第二章爱的理论1 爱,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2 父母和儿女的爱3 爱的对象(同胞的爱,母亲的爱,情人的爱,自身的爱,上帝的爱)第三章当代西方社会的爱与爱的溃散第四章爱的实践正如巴拉塞尔士所说:“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是的,所有的水果都有其特殊的成熟过程,草莓有草莓的,葡萄有葡萄的。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唯一存在,因此我们对爱情的体验也会各有不同。

我们需要做就是不断地去了解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段《爱的艺术》之旅吧。

一,爱是一门艺术:在第一章中,作者弗洛姆在首句就抛出了自己的观点:“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爱的艺术》:爱是一种能力

《爱的艺术》:爱是一种能力

《爱的艺术》:爱是一种能力2017.03.12 17:47按:爱是宝贵而稀缺的能力。

我们总是在意自己是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是否有爱的能力。

弗洛姆认为,只有真正独立和完整的个体才会拥有爱。

爱的本质是给,是积极的创造。

爱是一种能力一、引言:爱与自由"爱是不要求回报的,甚至不感觉你给与了什么,只有这种爱才能使你自由。

"我们都经历过爱,现实中的爱往往伴随着痛苦。

我们之所以痛苦,往往是由于我们对对方的期待落空,亦或是自己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

很多年前,我也曾陷入这种负面情绪的泥潭中,把爱情中不满与痛苦归咎于对方。

直到有一天,我徘徊在在图书馆书架前,仿佛在冥冥中的力量指引下,取出一本书——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翻开之后,看到这样一段话:你明白爱一个人是什么意思吗?你爱一棵树、一只鸟、一只宠物,你去照顾它、喂养它、关爱它,即使他不给你任何回报,不跟随你,你仍然爱它,这种爱你能了解吗?大部分人都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去爱,我们一点也不明白这种爱,因为我们的爱永远被焦灼、嫉妒、恐惧等所限,别人对自己的爱总能让自己更加满足。

这意味着,我们内心是依赖着他人的,我们其实是希望被爱。

我们并不是爱了之后,便把它留在那里,我们同时还要求回报,在这个要求之中,我们就变成了依赖的人。

因此,自由与爱是并存的。

爱不是一种反应,如果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那么这只是交易,爱变成了在市场上被买卖的东西,那显然不是爱。

爱是不要求回报的,甚至不感觉你给与了什么,只有这种爱才能使你自由。

时隔多年,我仍然记得当时看到这句话时的震撼,甚至体会到了佛家所说的“开悟”之感——我们在爱情中的痛苦并不是由于爱本身,而是来源于我们的恐惧:害怕自己不被爱。

我们口口声声说的“爱”实际上是索取和控制。

我们也因此变成了依赖的人,失去了的自我,也失去了自由。

我一口气读完了克里希那穆提几本书,他文字不仅把我从“怨妇“情绪中拯救出来,并且持续全方位地影响着我生活。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选自《爱的艺术》-爱是一门艺术吗?作者:埃里希·弗洛姆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

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产生这一看法有多种原因。

(这些原因的根源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二十世纪在选择“爱的对象”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十九世纪在许多传统的文化中爱情往往不是自发的、最后导致婚姻的个人经历。

婚姻多半是通过男女双方的家庭、介绍人或者在没有撮合者的情况下以条约的方式确定下来并进行的。

婚姻要门当户对。

至于爱情,人们认为婚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但最近几十年来,浪漫式的爱情这一概念在西方世界已被普遍承认。

尽管传统形式在美国依然可见,但人们更多的是寻求“浪漫式的爱情”,寻求个人的会导致辩证法的爱情经历。

这种自由恋爱的新方式必定会大大提高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情本身的作用意义。

)这本书作者举了很多例子,一个理论,注上了很多生活例子,看的时候抓住纲领,仔细看看,我也还没看完,一直没静下心来看。

愿你和你的他都能懂得如何爱哦~ 电子书网站:/content/1160295/1。

爱的艺术阅读答案

爱的艺术阅读答案

爱的艺术阅读答案读书是一架梯子,他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读书是一叶小舟,带你遨游汉字王国;读书是在品尝营养面包,它能让人充满了精神粮食。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爱的艺术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的艺术虽然对母亲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追求。

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觉悟和下列事实为基础:即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

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

满足这一要求有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

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

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

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

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

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

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

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

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有改1.第一段“‘超越自己’的追求”是指什么样的追求?请结合文意加以概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
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 1934 年赴美,
在从事心理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 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 根州立大学等高校。 1980 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
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一次。追女孩要是还想感受年青恐怕只能在过去的时光里寻
附录 艾里希•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一回忆弗洛姆的一生 :://./aideyishu
2db0f1c9b 追女孩子的技巧/llysj/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 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
名的作品,自 1956 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 32 种
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
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 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 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
前言
一次。追女孩要是还想感受年青恐怕只能在过去的时光里寻
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 第二章爱情的理论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三)爱的对象 (1)博爱
(2)母爱 (3)性爱
一次。追女孩要是还想感受年青恐怕只能在过去的时光里寻
(4)自爱 (5)神爱
第三章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第四章爱的实践
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 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 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
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 有《爱的艺术》、 逃避自由》、 《 健全的社会》、 《 精 神分析的危机》等。
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
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
一次。追女孩要是还想感受年青恐怕只能在过去的时光里寻
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 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 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
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 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 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此版特别收录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 洛姆生命中的爱》。
一次。追女孩要是还想感受年青恐怕只能在过去的时光里寻
作者: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 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 年生 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 1922 年获德国海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