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检验师(临床检验基础)讲义--1201
临检基础
pg(10-12 g)为单位。 参考值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g/L) 参考值
红细胞参数的关系
MCV=Hct/RBC MCH=Hb/RBC MCHC=Hb/Hct Hct=MCVХRBC MCHC=Hb/(MCV Х RBC) 数据来源: 1.手工法:测定Hb,RBC,Hct.
检验科需配备适当的离心机,确保离心的 正确速度和时间,提取高质量的样品,确保 实验结果。
血涂片制备和细胞染色
血涂片制备:实验课内容。 瑞氏染色法: 1.染料的组成:酸性伊红(E-)、碱性美兰(M+)、甲醇。 2.各组分的作用 伊红:与碱性蛋白质结合染成粉红色。 美蓝:与酸性蛋白质结合染成兰色。
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增高(同红细胞计数) 二.降低: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 贫血的定义:血红蛋白低于参考范围。 贫血程度的判断:
轻度贫血:90~120(110) g/L 中度贫血:60~90 g/L 重度贫血:30~60 g/L 极度贫血:<30 g/L
贫血程度判断时应注意:大量失血未补充液体时 血红蛋白浓度变化不大,不能正确反映失血程度 。 失水时,使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贫血亦不明显。
二,简化实验室操作
可直接用于某些分析仪使用,不必再 转移到样品杯(管)中,这有许多优 点: 简化加样操作 降低实验成本(不用样品杯、吸管 等) 减少样品转移造成的携带污染和误 差 样品均匀无气泡或其它悬浮物(血 球等)
SST / 血清分离管
SST 是用于收集血清的.有(1)试管内壁 涂有二氧化硅能促使血液凝固 (2) 半固 体惰性血清分离胶.
(完整word版)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讲义第二十一章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
第二十一章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第一节概述1.质量保证为一产品或服务满足特定的质量要求提供充分可信性所要求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措施。
2.室内质量控制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监测和控制本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提高本室常规工作中批内、批间样本检验的一致性,并确定当批的测定结果是否可靠,可否发出检验报告。
3.室间质量评价为客观地比较某一实验室的测定结果与靶值的差异,由外单位机构,采取一定的方法,连续、客观地评价实验室的结果,发现误差并校正结果,使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4.准确度(accuracy)待测物的测定值与其真值的一致性程度。
准确度不能直接以数值表示,通常以不准确度来间接衡量。
对一分析物重复多次测定,所得均值与其真值或参考靶值之间的差异亦即偏倚即为测定的不准确度。
5.偏倚(bias)待测物的测定值与一可接受参考值之间的差异。
偏倚又分批内偏倚和批间偏倚,批内偏倚反映的是该批测定的系统误差,如校准不准、非特异显色等。
批间偏倚所反映的问题要更大一些,如试剂或校准物变质所致的误差。
6.精密度(precision)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独立的测定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与准确度一样,精密度同样也是以不精密度来间接表示。
测定不精密度的主要来源是随机误差,以标准差(SD)和(或)变异系数(CV)具体表示。
SD或CV越大,表示重复测定的离散度越大,精密度越差,反之则越好。
7.重复性条件(repeatability conditions)是指在短的间隔时间内,在同一实验室对相同的测定项目使用同一方法和同一仪器设备,由相同的操作者获得独立的测定结果的条件。
8.批(run)在相同条件下所获得的一组测定。
9.均值(mean)一组测定值中所有值的平均值,亦称均数。
均值为计算值,在实际测定数据中可能会出现该数值,也可能没有。
10.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或s)为表示一组测定数据的分布情况,即离散度,可用标准差来表示。
初级临床检验基础部分
熟练掌握
3,4
3.血红蛋白测定
(1)检测原理
掌握
1,3
(2)方法学评价
了解
3,4
(3)质量控制
了解
3,4
(4)参考值
掌握
2,4
(5)临床意义
掌握
2,4
(6)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
法操作
熟练掌握
3,4
4.红细胞形态检查
(1)检测原理
掌握
1,3
(2)方法学评价
了解
3,4
了解
2,4
(5)操作方法
掌握
3,4
5.白细胞形态检查
(1)检测原理
了解
1,3
(2)方法学评价
了解
3,4
(3)临床意义
了解
2,4
四、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1.概述
了解
2,3
2.检测原理
(1)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掌握
1,3
(2)光散射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掌握
1,3
3.检测参数
(1)检测参数
了解
3,4
(2)检测结果及表达形式
了解
3,4
4.血细胞直方图
(1)白细胞直方图
了解
3,4
(2)红细胞直方图
了解
3,4
(3)血小板直方图
了解
3,4
5.方法学评价
(1)仪器性能的评价
了解
3,4
(2)干扰血液分析仪检测的
因素
了解
3,4
6.临床应用
(1)部分检测参数的临床意
义
了解
2,4
(2)红细胞直方图在贫血中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讲座医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临床医学检验的基本概念 • 临床医学检验的常见项目 • 临床医学检验的标本处理 • 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管理 • 临床医学检验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 临床医学检验的实际应用
01
临床医学检验的基本概念
临床医学检验的定义
• 临床医学检验是指通过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法和手段,对患者的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验,以获取反映 机体内部情况的信息,为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尿液标本
需注意收集足够的尿液量 ,并避免尿液被污染或变 质。
粪便标本
需注意选取有异常的部分 ,并保证送检时间尽可能 短,以避免细菌繁殖和化 学成分变化。
标本的保存和使用
血液标本
一般采用真空采血管保存,可 延长标本的保质期。
尿液标本
一般需要将尿液标本在2小时内送 检,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粪便标本
血液流变学检查
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 变形能力等测定。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蛋白质测定
糖类测定
包括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测定。
包括血糖、尿糖等测定。
脂类测定
电解质测定
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测定。
包括钾、钠、钙、磷等测定。
临床免疫学检验
免疫球蛋白测定
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特异性免疫球 蛋白等测定。
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和认可,提高检验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05
临床医学检验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实验方法的评估与选择
总结词
实验方法的评估与选择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初级检验技师检验科目一
第一讲概述血液标本的采集、处理和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染色本讲主要内容讲数组目要点要求第一讲:概述第一部分:绪论临床检验、卫生技术职务考试的简介了解第二部分:血液标本的采集、处理1.血液生理概要、血液组成和生理功能、理化性质和特性掌握2.采血方法掌握3.抗凝剂选择掌握4.血涂片制备熟练掌握5.血液细胞染色掌握6.方法学评价了解内容讲解第一部分概述一、临床检验医学通过实验室技术和方法获取人体的信息,从而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服务的学科。
二、临床检验医学的应用1、诊断(确诊、辅助诊断、鉴别诊断)2、治疗(治疗方案、疗效观察、预后判断)3、预防4、科研三、临床基础检验学学科发展特点四、如何看待检验结果 1、了解实验前的影响因素空腹、采集时间、体位、运动、药物干扰、采血、标本采集和保存 2、能分析检验报告 1)参考范围与决定水平 2)如何分析检验报告标本是否合格,实验数据是否可靠,干扰因素,潜在疾病 五、如何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室内质控,必须参与室间质控。
务必保证检测标本的生理性、完整性和样品代表性。
1.标本采集原则(质和量的恒定)2.避免非疾病因素影响:生理差异、饮食因素、药物因素。
第二部分 血液标本的采集、处理和血涂片的制备、细胞染色一血液生理概要 (一)血液组成(二)理化性质血液的理化性质血量指存在于血液循环系统中全部血液的总量,相当于血浆量与血细胞量的总和。
正常人血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约4~5L,约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小儿血量与体重之比略高于成人,男性比女性血量稍多,但女性妊娠期间血量可增加23%~25%。
颜色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
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含量高,呈暗红色。
严重贫血者血液红色变浅。
严重CO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
餐后,尤其是高脂膳食后,血浆呈乳白色。
溶血患者血浆呈红色。
临床检验基础绪论 PPT
巴氏染色
1953年,美国库尔 特(Coulter)发明 了血细胞自动分析 仪,开创了血液细 胞分析的新纪元。
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除了自动血液分析仪外,还有针对不 同的分析标本,发明了多种自动分析仪如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尿有 形成分或尿颗粒计数分析仪、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精子质量分析 仪、自动化血型分析仪和粪便分析工作站等。
五 学习临床基础检验学的基本要求
加强基础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是以标本检验项目为主线,重点学习 每个检验项目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包括背景知 识(背景知识涉及到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 学、免疫学及病理学等基本知识)、检验项目 的检测原理、实验用品、操作程序、质量保证、 方法学评价、参考区间和临床意义等。
医学决定水平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一 概述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业代码101001)是归属一级 学科医学技术类(代码1010)的二级学科。医学检 验技术为细胞病理学、化学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与 临床医学有机结合形成的技术类学科,其任务是通 过手工检查、仪器自动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对人体的 血液、尿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他体液等标本的 性状和各种成分进行检查,为疾病的诊断、疗效检 测和预后评估等提供客观依据。
临床检验基础绪论
导入 IMPORT
病例分析
男性,35岁,发热,伴全身酸痛半个月,加重伴出血倾向一周,半月前 无明显诱因发热38.5℃,伴全身酸痛,轻度咳嗽,无痰,二便正常,给一 般抗感冒药治疗无效,一周来病情加重,刷牙时牙龈出血。病后进食减少, 睡眠差,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药敏史。
查体
T38℃,P96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前胸和下肢皮 肤有少许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不黄,咽充血(+),扁 桃体不大,胸骨轻压痛,心率96次/分,律齐,肺叩清,右下肺 少许湿罗音,腹平软,肝脾未及。
2024版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讲座精品ppt课件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讲座精品ppt课件目录•临床医学检验概述•样本采集与处理•常规生化分析项目介绍•免疫学检查项目介绍•微生物学检查项目介绍•血液学检查项目介绍01临床医学检验概述检验医学定义与重要性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治疗、预防及健康评估的依据。
检验医学重要性检验医学定义:通过实验室技术和方法,对人体各种标本进行检测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的医学科学。
在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检验医学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细菌学的建立,医学检验开始进入实验室阶段。
古代检验医学以经验医学为主,通过观察、闻味、尝味等方式进行疾病诊断。
现代检验医学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检验项目日益增多,检验精度和准确性不断提高。
临床医学检验发展历程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生化分析技术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进展自动化流水线作业、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检验效率和准确性。
免疫荧光、免疫印迹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诊断水平。
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应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依据。
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为代谢性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手段。
02样本采集与处理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和采血针。
避免在输液同侧肢体或中心静脉管道处采血。
采集后轻轻颠倒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采集方法:静脉采血、毛细血管采血、动脉采血等。
注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
01040205030601采集方法:自然排尿、导尿、膀胱穿刺等。
02注意事项03尽量采集清晨第一次尿,保证尿液在膀胱内停留6~8小时。
04采集前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尿液中生理性或功能性物质的排出。
05女性患者应避开月经期,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
06保持尿道口清洁,避免污染。
2024版临床检验基础知识课件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课件CONTENTS •临床检验概述•临床检验常用技术•血液学检验•尿液学检验•粪便学检验•体液与分泌物检验临床检验概述01临床检验的定义与目的定义临床检验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手段,对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样本进行检测和分析,以获取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诊断信息的一门科学。
目的临床检验的目的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帮助医生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制定治疗方案,监测治疗效果及预后。
临床检验的发展历程手工操作阶段早期的临床检验主要依赖手工操作,使用简单的化学试剂和比色法等方法进行检测,操作繁琐,误差较大。
半自动化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临床检验逐渐实现了半自动化,引入了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等设备,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自动化阶段近年来,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等设备的广泛应用,临床检验已经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和精度。
临床检验的分类与特点分类临床检验可分为常规检验、生化检验、免疫检验、微生物检验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检测项目和方法。
特点临床检验具有样本多样性、检测项目繁多、操作规范性强、结果准确性高等特点。
同时,临床检验也需要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临床检验常用技术02显微镜技术光学显微镜用于观察细胞、细菌等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电子显微镜分辨率更高,可观察更细微的结构,如病毒、细胞器等。
荧光显微镜利用荧光物质标记特定结构,便于观察和研究。
相差显微镜利用光的干涉原理,观察未染色标本的细微结构。
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
抗原抗体反应将荧光素标记在抗体上,与抗原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免疫荧光技术将酶标记在抗体上,通过酶与底物的显色反应,检测抗原或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或抗体进行超微量测定。
放射免疫技术免疫学技术生化分析技术光谱分析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等性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2017年讲义)第二十一章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精品】
第二十一章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第一节概述一、定义1.质量保证(QA):为一产品或服务满足特定的质量要求提供充分可信性所要求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措施。
2.室内质量控制(IQC):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监测和控制本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提高本室常规工作中批内、批间样本检验的一致性,并确定当批的测定结果是否可靠,可否发出检验报告。
3.室间质量评价(EQA):采取一定的方法,连续、客观地评价实验室测定结果与靶值的差异,发现误差并校正结果,使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这是对实验室操作和实验方法的回顾性评价,而不是用来决定实时的测定结果的可接受性。
当EQA用来为实验室执业许可或实验室认证的目的而评价实验室操作时,常描述为实验室能力验证(PT)。
4.准确度:待测物的测定值与其真值的一致性程度。
准确度不以数值表示,通常以不准确度来间接衡量。
对一分析物重复多次测定,所得均值与其真值或参考靶值之间的差异亦即偏倚即为测定的不准确度。
5.偏倚:待测物的测定值与一可接受参考值之间的差异。
偏倚又分批内偏倚和批间偏倚,批内偏倚反映的是系统误差,如校准不准、非特异显色等。
批间偏倚问题要更大,如试剂或校准物变质所致的误差。
6.精密度: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独立的测定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以不精密度来间接表示。
测定不精密度的主要来源是随机误差,以标准差(SD)和(或)变异系数(CV)具体表示。
SD或CV越大,表示重复测定的离散度越大,精密度越差,反之则越好。
准确度好的实验,其精密度不一定好;准确度差的实验,其精密度则不一定差;反之亦然。
7.重复性条件:是指在短的间隔时间内,在同一实验室对相同的测定项目使用同一方法和同一仪器设备,由相同的操作者获得独立的测定结果的条件。
8.批:在相同条件下所获得的一组测定。
9.均值:一组测定值中所有值的平均值,亦称均数。
均值为计算值,在实际测定数据中可能会出现该数值,也可能没有。
临床检验基础讲义培训课件
临床检验基础讲义
5
❖ 胃液成分极其复杂,除以上成分外,还有 许多电解质和非消化酶等,如乳酸脱氢酶 (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 (ALP)等。除胃粘膜分泌的物质外,还有 少量唾液中的物质如淀粉酶等。若有十二指 肠液,胃液中还可出现胆汁酸等。
1)胃酸减低见于萎缩性胃炎,胃癌,继发 性IDA.胃扩张,甲亢等.
2)胃酸增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 泌素瘤,幽门梗阻,慢性胆囊炎等.
临床检验基础讲义
13
8 分层 正常分两层,上层为粘液,下层为胃 液.病理时则下层混浊不清或有食物残渣及 其他可见成分于下层.
临床检验基础讲义
14
(二)化学检查
临床检验基础讲义
6
❖ 二、胃液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1、胃液检查的适应症有: (1)疑有低胃酸分泌或无胃酸分泌的疾病,如恶 性贫血,胃粘膜巨大肥厚症等、血管活性肠肽瘤等。 (2)疑有高胃酸分泌的疾病,如胃沁素瘤等。 (3)用胰岛素试验迷走神经切除术的可能性。 (4)确定有无胃液潴留并测定胃排空速度。 (5)观察某些药物的治疗效果。 (6)决定胃溃疡手术的方式等。
2、细菌:正常胆汁中无细菌。
胆管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也可 有混合感染。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直接涂片法和培养 法。
临床检验基础讲义
33
化学检查
❖ 主要是对胰腺外分泌功能进行检查,为促胰 酶素-促胰液素试验。
❖ 检查原理:给患者注射促胰酶素和促胰液素, 通过十二指肠引流管采集胰液,检查胰液流 出量,胰液中HCO3-浓度和淀粉酶的排出量 用于评价胰腺的外分泌功能。
临床检验基础演示课件
通过实验室技术和方法,对人体样 本(如血液、尿液、组织等)进行 检测和分析,以获取有关健康状况 、疾病诊断、治疗监测等方面的信
息。
疾病诊断
为医生提供客观、准确的实验室依 据,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准确
诊断。
2024/1/26
治疗监测
通过定期检测,评估治疗效果,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针对室间质评结果,认真分析和总结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 持续改进。
28
临床检验质量持续改进策略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包括制定质量管理计划、明确质量目 标、建立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等 。
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
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增 强其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2024/1/26
强化设备维护和校准
多组学整合
未来临床检验将更加注重多组学数据 的整合分析,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 组学、代谢组学等,以更全面地了解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2024/1/26
34
临床检验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 精准医疗:临床检验将与精准医疗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 更加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2024/1/26
35
临床检验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临床检验数据的不断增长和共享,如何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2024/1/26
检验结果的解读与沟通
对于复杂的检验结果,如何向患者和医生提供准确且易于理解的解读和建议是一个需要关 注的问题。
新技术的验证与监管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何对其进行有效验证和监管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是一个 重要挑战。
2024/1/26
9
02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讲座
MCHC
(80-100fL) (26-32pg) (32-36g/L)
病因
正常细胞 性贫血
80-100
26-32
再障、急性失
32-36 血、溶贫、白 血病等
大细胞性 >100
>32
32-36
巨幼贫、恶性 贫血
单纯小细 胞性
<80
<26
32-36
慢性感染、炎 症、肝病、尿 毒症、恶性肿
瘤等
小细胞低 色素性
尿管型(KLG)
是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
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故又称圆柱体。
尿中出现管型,特别是颗粒管型、细胞管
型202都1/3/29是星期肾一 脏实质性病变的标志。
18
尿潜血(ERY):正常情况尿潜血试 验阴性。尿潜血阳性同时有蛋白者,首先 考虑肾脏疾病和出血性疾病,可进一步做 肾功能检查;如尿蛋白阴性应到有关专科 查明出血部位和性质。一般认为,下尿道 出血因红细胞未被破坏,潜血可不明显。
正常值: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增快: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减慢: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2021/3/29 星期一
10
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 生成能力,因而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均 有其重要意义。
2021/3/29 星期一
23
粪便形态
• 正常形态:成形软便。 临床意义:粥样或水样稀便,见于急性胃 肠炎、食物中毒、伪膜性肠炎等。粘液性 或脓血性便,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大肠炎、小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等。凝 乳块便,见于婴儿乳汁消化不良等。细条 状便,见于结肠癌等所致直肠狭窄。米汤 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初级检验师(临床检验基础)讲义--1201
初级检验师(临床检验基础)讲义--1201脑脊液检验要点1:标本采集与处理1.检查时机脑脊液穿刺的时机与疾病有关,化脓性脑膜炎于发病后1~2d、病毒性脑膜炎于发病后3~5d、结核性脑膜炎于发病后1~3周、疱疹性脑膜炎于流⾏性感冒前驱症状期开始后5~7d穿刺采集标本。
2.标本采集腰椎穿刺成功后⽴即测定脑脊液压⼒,然后留取脑脊液标本于3个⽆菌试管中,每个试管1~2ml。
第⼀管作病原⽣物学检验,第⼆管作化学和免疫学检验,第三管作理学和细胞学检验。
标本采集后应⽴即送检,并于1h内检验完毕。
标本放置过久,可造成细胞破坏、葡萄糖等物质分解、细菌溶解等,影响检验结果;标本应尽量避免凝固或混⼊⾎液,若混⼊⾎液应注明。
要点2:理学检查1.颜⾊正常脑脊液⽆⾊透明,新⽣⼉胆红素较多可呈黄⾊。
当中枢神经系统有炎症、损伤、肿瘤或梗阻时,破坏了⾎-脑脊液屏障,使脑脊液成分发⽣改变,⽽导致其颜⾊发⽣变化。
脑脊液呈黄⾊称为黄变症。
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
脑脊液的透明度与其所含的细胞数量和细菌多少有关,当脑脊液⽩细胞超过300×106/L时,可呈浑浊;脑脊液中蛋⽩质明显增⾼或含有⼤量细菌、真菌时,也可使脑脊液浑浊。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可呈⽑玻璃样的浑浊,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呈脓性或块样浑浊,穿刺损伤性脑脊液可呈轻微的红⾊浑浊。
3.凝固性正常脑脊液放置12~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凝块或沉淀。
脑脊液形成凝块或薄膜与其所含的蛋⽩质,特别是与纤维蛋⽩原的含量有关,当脑脊液蛋⽩质含量超过10g/L时,可出现薄膜、凝块或沉淀。
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在1~2h内呈块状凝固;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在12~24h内呈薄膜或纤细的凝块;神经梅毒的脑脊液可有⼩絮状凝块;蛛⽹膜下腔梗阻的脑脊液呈黄⾊胶样凝固。
脑脊液同时存在胶样凝固、黄变症和蛋⽩质-细胞分离(蛋⽩质明显增⾼,细胞正常或轻度增⾼),称为Froin-Nonne综合征,这是蛛⽹膜下腔梗阻的脑脊液特点。
临床检验技师临检基础知识讲解:检验医学教育
正如上⼀节所谈到检验医学在⼆⼗⼀世纪将⾯临着巨⼤的变化和冲击。
⾸先是医疗费⽤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包袱和压⼒,医疗改⾰趋势必然,检验医学往往采⽤最新技术进⾏”全实验室⾃动化(TLA)对实验室进⾏重新改组(re-engineering.)往往将原来检验科亚科室如将⾎液、免疫、临床化学合并为⼀个包括多门亚学科的巨⼤实验室。
在这样的状态下原来分为独⽴的各学科的训练将⽆法适应这种新的形式。
这样的实验室往往要求⼯作者有⽐较⼴泛的专业基础,⽽不是只限于⽣化、⾎液和免疫,对实验⽅法的了解就不如现在这样⾼反之需要更多了解管理上的知识。
例如如何安排好合理的⼯作流程,-要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处理、分析⼤量的标本以及能在最短时间将报告发到有关医师和患者。
在技术上虽然说⽬前尚很难预测⼆⼗⼀世纪发展趋势,但是毫⽆疑问的分⼦⽣物学、分⼦遗传学、⽑细管电泳都会是⼈们关注的焦点。
这些都必然会在⼆⼗⼀世纪的教育中体现出来。
在下⼀世纪检验医学除了在上述⽅⾯得到迅速发展外,检验科⼯作者将会越来越多深⼊医疗实际,进⼊医院第⼀线,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
现在检验医学已不是20世纪初仅⽤显微镜、⽐⾊计简单仪器进⾏⼀些基本的常规检查,在当时医⽣领导和指导着检验科,检验科⼯作者只是起助⼿作⽤,仅仅负责技术⼯作,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应⽤全由医⽣负责。
到了⼆⼗⼀世纪检验医学将掌握⼈类最先进技术,特别是分⼦诊断学技术,能开展上万项检验项⽬。
在这种情况检验科⼯作者特别是检验医师义不容辞担负起咨询服务⼯作,为临床提供检验结果的合理解释和应⽤,积极参加临床上的疾病管理(Diseasemanagement)和结果分析(outcomeanalysis)。
在这种情况下,⽬前只注意技术教育不注意医学教育显然不能适应⼆⼗⼀世纪需要。
⽬前在国际上为了适应新世纪需要⼰提出了要改变旧的教育模式和课程。
Dominicgak在最近著⽂认为需要在下述三个⽅⾯建⽴新的教育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脊液检验
要点1:
标本采集与处理
1.检查时机
脑脊液穿刺的时机与疾病有关,化脓性脑膜炎于发病后1~2d、病毒性脑膜炎于发病后3~5d、结核性脑膜炎于发病后1~3周、疱疹性脑膜炎于流行性感冒前驱症状期开始后5~7d穿刺采集标本。
2.标本采集
腰椎穿刺成功后立即测定脑脊液压力,然后留取脑脊液标本于3个无菌试管中,每个试管1~2ml。
第一管作病原生物学检验,第二管作化学和免疫学检验,第三管作理学和细胞学检验。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于1h内检验完毕。
标本放置过久,可造成细胞破坏、葡萄糖等物质分解、细菌溶解等,影响检验结果;标本应尽量避免凝固或混入血液,若混入血液应注明。
要点2:
理学检查
1.颜色
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新生儿胆红素较多可呈黄色。
当中枢神经系统有炎症、损伤、肿瘤或梗阻时,破坏了血-脑脊液屏障,使脑脊液成分发生改变,而导致其颜色发生变化。
脑脊液呈黄色称为黄变症。
2.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
脑脊液的透明度与其所含的细胞数量和细菌多少有关,当脑脊液白细胞超过300×106/L时,可呈浑浊;脑脊液中蛋白质明显增高或含有大量细菌、真菌时,也可使脑脊液浑浊。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可呈毛玻璃样的浑浊,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呈脓性或块样浑浊,穿刺损伤性脑脊液可呈轻微的红色浑浊。
3.凝固性
正常脑脊液放置12~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凝块或沉淀。
脑脊液形成凝块或薄膜与其所含的蛋白质,特别是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有关,当脑脊液蛋白质含量超过10g/L时,可出现薄膜、凝块或沉淀。
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在1~2h内呈块状凝固;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在12~24h内呈薄膜或纤细的凝块;神经梅毒的脑脊液可有小絮状凝块;蛛网膜下腔梗阻的脑脊液呈黄色胶样凝固。
脑脊液同时存在胶样凝固、黄变症和蛋白质-细胞分离(蛋白质明显增高,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称为Froin-Nonne综合征,这是蛛网膜下腔梗阻的脑脊液特点。
4.比密
脑脊液比密为:腰椎穿刺1.006~1.008,脑室穿刺1.002~1.004,小脑延髓池穿刺1.004~1.008,凡是脑脊液中的细胞数量增加和蛋白质含量增高的疾病,其比密均增高。
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系统寄生虫病、脑血管病、脑肿瘤、脑出血、脑退行性变和神经梅毒等。
要点3:
显微镜检查
质量控制
(1)细胞计数:
①标本采集后应在1h内进行细胞计数。
标本放置过久,细胞可能凝集成团或被破坏,影响计数结果。
②标本必须混匀后方可进行检查,否则会影响计数结果。
(2)校正与鉴别:
①因穿刺损伤血管,引起血性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结果必须校正,以消除因出血带来的白细胞。
②细胞计数时,应注意红细胞、白细胞与新生隐球菌的鉴别。
新生隐球菌不溶于乙酸,加优质墨汁后可见未染色的荚膜;白细胞也不溶于乙酸,加酸后细胞核和细胞质更加明显;红细胞加酸后溶解。
要点4:
化学与免疫学检查
蛋白质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是血-脑脊液屏障功能障碍的标志。
由于脑脊液清蛋白只来自血清,因此,RAlb 更能反映血-脑脊液屏障完整性。
脑脊液蛋白质增高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梗阻和出血等多种疾病。
蛋白商反映了脑脊液球蛋白与清蛋白的比例变化。
①蛋白商增高:提示脑脊液球蛋白含量增高,见于多发性硬化症、神经梅毒、脑脊髓膜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
②蛋白商减低:提示脑脊液清蛋白含量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急性期、脑肿瘤、脊髓压迫症等。
葡萄糖
1.检测原理
脑脊液葡萄糖含量大约为血糖的50%~80%(平均60%),其高低与血糖浓度、血-脑脊液屏障的通透性、葡萄糖的酵解程度有关。
脑脊液葡萄糖检验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和己糖激酶定量法。
2.临床意义
(1)葡萄糖减低:
①细菌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膜炎,以化脓性脑膜炎早期减低最明显;
②脑寄生虫病等;
③脑肿瘤;
④神经梅毒;
⑤低血糖昏迷、胰岛素过量所致的低血糖状态。
(2)葡萄糖增高:
①新生儿及早产儿;
②糖尿病或静脉注射葡萄糖;
③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血性脑脊液;
④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
⑤急性颅脑外伤、中毒、缺氧、脑出血等所致丘脑下部损伤等。
氯化物
1.检测原理
由于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为了维持脑脊液和血浆渗透压的平衡(Donnan平衡),氯化物含量约为血浆的1.2~1.3倍。
氯化物定量检验方法与血清氯化物检验方法相同,测定方法有硝酸汞滴定法、电量分析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和硫氰酸汞比色法。
临床常用电极法。
2.临床意义
(1)氯化物减低:
①细菌或真菌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结核性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急性期、慢性感染的急性发作期。
②细菌性脑膜炎的后期,由于脑膜有明显的炎症浸润或粘连,局部有氯化物附着,使脑脊液氯化物减低。
③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由于血氯减低,使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亦减低。
(2)氯化物增高:主要见于尿毒症、肾炎、心力衰竭、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
要点5:
病原生物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
1.显微镜检查
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或碱性亚甲蓝染色检查致病菌。
革兰染色用于检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碱性亚甲蓝染色用于检查脑膜炎球菌。
显微镜检查对化脓性脑膜炎诊断的阳性率为60%~90%。
如果怀疑为结核性脑膜炎,可采用抗酸染色,油镜下寻找抗酸杆菌。
新生隐球菌检查常采用印度墨汁染色法,若呈假阳性,可采用苯胺墨染色法。
2.细菌培养
主要适用于脑膜炎奈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同时,也要注意厌氧菌、真菌的培养。
寄生虫检查
1.脑脊液涂片检查
可发现血吸虫卵、肺吸虫卵、弓形虫、阿米巴滋养体等。
2.脑囊虫检查
脑囊虫补体结合试验诊断脑囊虫的阳性率可达88%;致敏乳胶颗粒玻片凝集试验诊断脑囊虫的符合率为90%;ELISA法对诊断脑囊虫病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3.梅毒螺旋体检查
神经梅毒的诊断首选灵敏度、特异性均很高的螺旋体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其次选用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VDRL),其灵敏度为50%~60%,特异性为90%。
现多使用快速血清反应素试验(RPR)为筛检,梅毒螺旋体微粒凝集试验(TPPA)为梅毒确诊试验。
要点6:常见中枢系统疾病脑脊液检查结果
要点7:脑脊液检查对不同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颅内出血、病毒性脑炎、硬膜下血肿中中例题
脑脊液能在12~24h内呈薄膜或纤细的凝块的疾病是
A.病毒性脑膜炎
B.化脓性脑膜炎
C.结核性脑膜炎
D.神经梅毒
E.蛛网膜下腔梗阻
[答疑编号700816120101]
【正确答案】C
脑脊液葡萄糖减低最明显的疾病是
A.化脓性脑膜炎早期
B.病毒性脑膜炎
C.脑寄生虫病
D.急性颅脑外伤
E.脑出血
[答疑编号700816120102]
【正确答案】A
印度墨汁染色法常用于染色
A.肺炎链球菌
B.脑膜炎球菌
C.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新生隐球菌
[答疑编号700816120103]
【正确答案】E
脑脊液葡萄糖含量大约为血糖的
A.30%~40%
B.40%~50%
C.50%~80%
D.60%~70%
E.70%~90%
[答疑编号700816120104]
【正确答案】C
关于红细胞、白细胞与新生隐球菌的鉴别,错误的是
A.红细胞加酸后溶解
B.白细胞不溶于乙酸
C.白细胞加酸后细胞核和细胞质更加明显
D.新生隐球菌可溶于乙酸
E.新生隐球菌加优质墨汁后可见未染色的荚膜
[答疑编号700816120105]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