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5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用汇总

合集下载

管理会计课件-第9章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管理会计课件-第9章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表 制造企业的部分成本动因及各自驱动的成本
成本动因 生产批次 进料定单数量 验收次数 发货单数量 维修次数 检验次数 生产调整和投产准备次数 驱动的成本 生产、调度部门的相关成本 材料采购部门的相关成本 验收部门的相关成本 发货部门的相关成本 维修部门的相关成本 质量管理部门的相关成本 生产调整部门的相关成本
3、把各作业成本库价 值分配计入最终成本 计算单,计算完工产 品成本
2、确认作业, 把作业中心汇 集的资源消耗 分解并分配到 作业成本库
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的特征: A、成本结构:制造费用相对价值附加成本(直 接人工十制造费用)很高。 B、现行的会计系统:管理层在考虑实施作业成 本法时,通常会考虑是将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独立的 系统还是将该系统和现行的会计系统融合。 C、产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产量的多样性, 规模的多样性,原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使 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往往产品多样性程度较高。 D、竞争环境:当会计系统测量成本变低、竞争 变得激烈、产品的多样性增加时,实施作业成本法是 可行且有利的。 E、公司的规模:大公司比小公司对作业成本法 更感兴趣。
资源
作业
作业中心
制造中心

作业中心是负责完成某一项特定产品制造
功能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 作业中心既是成本汇集中心,又是责任考 核中心。 作业中心并不简单分为材料采购、产品生 产、产品销售三个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有利于汇集资源消耗。
成本库,即作业中心,由相同性质的成本归为一类而 构成,如维修车间、检验车间各自对应一个成本库。 成本库的主要类别有: (1)单位水平作业中心,即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发生 的作业量不变,作业总量随产量变动,如原材料耗用 中心。 (2)批次水平作业中心,即生产每一批产品所发生的 作业量不变,作业总量随生产批量呈正比例变动,如 生产调度、计提准备、质量检验中心。 (3)产品水平作业中心,即为支付生产每类产品或劳 务所发生的作业总量随着产品的项目呈正比例变动, 如产品测试中心。 (4)维持水平作业中心,为了维持生产环境所发生的 作业,如冬天取暖、夏天降温、车间照明等中心。

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

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

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第一篇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称ABC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分析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核算法。

ABC成本法引人了许多新概念,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或作业中心,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

分配到作业的资源构成该作业的成本要素,多个成本要素构成作业成本池,多个作业构成作业中心。

作业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成本动因,分别是将资源和作业成本进行分配的依据。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是一种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

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

作业成本法总结

作业成本法总结

1.作业成本管理的概述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ABCM)作业成本法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

在推行科学和流程管理的企业,一定要以客户和作业流程为中心来对工作任务进行管理,即开展作业成本管理。

许多国际性的大型制造和IT企业如惠普公司都已实施了作业成本管理,中国的一些领先型制造企业如许继电气有限公司等也在尝试开展作业成本管理,作业精简和效能提高的作用十分明显。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是对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描述,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业成本要素是构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它们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2.作业成本法的特点1.以制造费用发生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立作业中心,按作业中心建立制造费用成本库。

最主要的特点 2.制造费用分配标准由单标准改为多标准,提高了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项目的准确性。

在作业成本法下,一个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细分为各个成本动因的费用,各个成本动因就按各自的标准进行分配。

如质量检验费以送检数量和次数为标准分配;设备调整、维修费用按调整、维修的工时,设备耗用电费、机油等则按机器工时为标准分配。

3.作业成本法是更广泛的完全成本法,并且在这种方法下,所有的成本均是变动的。

在作业成本法下,对于营销、产品设计等领域发生的成本,只要与特定产品相关就可通过有作业分配至有关产品(或其他成本对象)中,而不同于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将其列为期间费用,一次性扣除。

同时,某些原先被视为变动成本的成本在作业成本法的观点下,它们虽然不随产量增加而增加,但却会随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均被视为变动成本。

4.根据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的不同特点,在采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时结合使用作业成本法。

由于作业成本法仅仅是更准确的分配制造费用,对于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资项目仍要按产品为对象归集。

对于多步骤生产,仍要在全厂范围内采用其他的成本计算方法,才能计算出产品的生产成本。

作业成本法实践要点知识点总结

作业成本法实践要点知识点总结

作业成本法实践要点知识点总结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精确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来提高效率、优化决策。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工具,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作业成本法的实践要点和相关知识点。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 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将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的成本核算方法。

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同,作业成本法认为成本的产生是由作业驱动的,而不是仅仅基于产量或直接人工工时等单一因素。

二、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步骤1、确定作业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详细分析,识别出各项主要作业。

这些作业可以是生产环节中的加工、装配,也可以是管理活动中的采购、销售等。

2、划分作业中心将相关的作业归集到一起,形成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是成本归集和分配的基本单位,其划分应遵循相关性和成本效益原则。

3、确定资源动因资源动因是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的依据。

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用可以按照机器小时作为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

4、归集资源成本到作业中心根据确定的资源动因,将各项资源成本分配到相应的作业中心。

5、确定作业动因作业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的依据。

比如,订单处理的作业动因可以是订单数量。

6、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作业成本分配率=作业中心成本总额 ÷作业动因总量7、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根据作业成本分配率,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个产品或服务中,从而计算出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三、作业成本法的优点1、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成本,避免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由于成本扭曲导致的决策失误。

2、有助于成本控制通过对作业成本的分析,可以找出成本高的作业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益。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通过对企业各项作业进行精确配算,以获取更准确的产品与服务成本信息的成本管理方法。

它的核心理念是将企业的活动、作业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构,从而实现对成本的准确计算与管理。

作业成本法首先识别出企业的各项活动和作业,并将成本分配给这些活动和作业的过程,然后再将这些成本分配给各个产品或服务。

与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为准确,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

首先是作业活动分析。

作业活动分析是指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细致的分析,以确定与作业相关的活动。

首先需要确定活动,在ABC中,活动被解构为更小的单位,称为作业。

作业是一项可计量的任务或任务组合,是完成特定产品或服务所必需的一系列活动。

例如,对于汽车制造企业来说,焊接、喷漆、装配等都可以作为作业。

接下来是作业成本分配。

作业成本分配是指将企业产生的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上,并通过作业来分配到各个产品或服务上。

具体的步骤如下:1.确定成本驱动因素:成本驱动因素是影响作业成本发生的主要因素,也是作业成本分配的基础。

例如,在汽车制造企业中,焊接作业的成本驱动因素可能是焊接时间或焊接的工件数量。

2.识别成本对象:成本对象是指使该成本发生的原因。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对象可以是产品、客户、项目等。

确定成本对象是为了将成本更准确地分配给具体的对象。

3.计算活动成本池:活动成本池是指与其中一活动相关的成本总和。

活动成本池主要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

直接成本是与这一活动直接相关的成本,而间接成本则是与多个活动相关的成本。

4.计算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是在活动成本池的基础上,根据成本驱动因素将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上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使用成本驱动因素来计算作业成本,例如,在焊接作业中,可以通过焊接时间来计算作业的成本。

5.分配作业成本到成本对象:最后一步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上。

名词解释作业成本法

名词解释作业成本法

名词解释作业成本法(一)基本概念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管理会计发展和应用起来的新型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它提出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和控制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理念。

作业成本计算方法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指导思想,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先根据作业所消耗的资源费用进行分配,再将作业成本分配给产品,得出产品最终成本。

由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有明确的成本归属对象,所以在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归集方法上,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计算法并没有区别。

作业成本法对于成本的确认和归集特殊点主要体现在对间接费用的确认和归集上,作业成本法按作业归集间接费用,依据成本动因对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对于形成产品成本的所有相关费用均纳入成本归集、分配范畴,不仅仅局限于生产阶段发生的成本,这使得产品最终成本更加科学、合理,同时采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作业动因、成本动因)归集成本也有利于企业进行业绩评价。

(二)涉及的相关概念1.资源进入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属于资源范畴,包括货币资源、材料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等。

资源是指支持作业的成本和费用来源,是一定期间内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项目,或者是作业执行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代价。

资源进入企业,不一定都被消耗,即便被消耗也不一定对最终产出有所贡献。

企业要区别有用消耗和无用消耗,把无用消耗价值单独归集到不增值作业价值中去,而将有用耗费的价值分配到作业中去。

作业成本计算以资源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是在价值形成的最初形态上反映被最终产出吸纳的有意义的资源消耗价值。

例如,材料运输是采购部门的一项作业,那么相应运输费用、车辆折旧费、搬运人员的职工薪酬、电话费等都是运输作业的资源费用。

制造行业中典型的资源项目一般有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资、折旧、办公费、修理费以及运输费等。

作业成本法(ABC)-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法(ABC)-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法(ABC)-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式高顿网校友情提示,最新常州注册会计师协会网上公布相关作业成本法(ABC)-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式等内容总结如下:生产制造是企业的核心流程之一,成本核算则是影响到企业生产制造任务的完成水准的关键。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和基于ABC的作业成本管理(ABCM),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新制造环境冲击传统成本会计随着企业IT技术的运用,MRPII、ERP、CIM、JIT等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企业新制造环境逐渐形成。

企业使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经营与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人、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产生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制造业企业的一致选择。

从最早的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MRP 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到近年出现的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等,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目前流行的MRPⅡ有助于管理当局进行及时、有效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ERP则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不仅是MRP和ERP,促成新制造环境形成的新系统还包括:弹性制造系统(FMS)、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和适时生产系统(JIT)等。

FMS是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来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机器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程序的弹性化。

CIM则是指以电脑为核心,结合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工程及电脑辅助制造系统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可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作业成本法及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法及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法及案例分析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 ABC)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用于计算和分配企业的成本。

相比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更精确地反映了不同操作活动对产品或服务成本的影响,提供了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不同的操作活动上,再将这些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首先,确定企业的各项操作活动,例如采购、生产、销售等。

然后,识别和计量这些操作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例如材料使用量、工作小时数、产品数量等。

最后,根据这些成本驱动因素,计算每个操作活动的成本,并将其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提供了更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助于企业做出更有利的决策。

例如,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产品的真实成本,以便制定更合理的定价策略。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消除不必要的操作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作业成本法还可以用于绩效评估,帮助企业确定每个操作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下面以制造企业为例,说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假设该企业有三个操作活动:采购、生产和销售。

采购活动的主要成本驱动因素为采购订单数量和采购订单金额。

管理者按照采购订单数量和采购订单金额计算了采购活动的成本。

生产活动的主要成本驱动因素为生产员工的工作小时数和产品数量。

管理者按照工作小时数和产品数量计算了生产活动的成本。

销售活动的主要成本驱动因素为销售订单数量和销售订单金额。

管理者按照销售订单数量和销售订单金额计算了销售活动的成本。

根据作业成本法,企业将采购、生产和销售活动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上。

例如,若产品对采购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贡献较大,则较大比例的采购成本将分配给该产品。

这样,企业可以更精确地计算每个产品的成本,从而制定更合理的定价策略。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精确计算和分配企业成本的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通过将成本与操作活动和产品相关联,作业成本法有助于企业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对各个操作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估。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本单位计算、分配和控制成本的方法,适用于企业的成本管理。

本文将从ABC法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优点和缺点等方面进行说明。

ABC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各项活动(作业)与产生和支持这些活动的资源相关联,然后根据资源的使用情况分配成本。

与传统的全面成本法相比,ABC法更加精确地计算各项活动的成本,避免了全面成本法中将大量成本分配到不相关的活动上的问题。

ABC法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1.企业存在多个产品或服务,需要对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进行准确计算和控制;2.企业存在多个生产流程或生产线,需要对各个生产流程或生产线的成本进行追踪和控制;3.企业存在多个客户或市场,需要对不同客户或市场的成本进行分析和评估。

ABC法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定位和分析成本驱动因素:ABC法通过对各项活动的成本进行分析,发现并定位产生高成本的活动,并找出与这些活动相关的驱动因素,为企业提供了降低成本的决策依据。

2.准确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ABC法通过将资源和活动成本准确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可以更精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帮助企业制定正确的定价策略,并评估产品或服务的盈利能力。

3.优化资源配置:ABC法可以揭示企业资源利用的状况,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4.分析客户利润:ABC法可以根据客户占用的资源和相关活动成本,计算不同客户的利润贡献。

通过客户利润分析,企业可以了解每个客户的盈利情况,优化客户关系管理,制定个性化的市场营销策略。

ABC法的优点包括:1.提高成本控制精度:ABC法使得企业的成本计算更加准确,避免了仅仅依靠产量等因素来分配成本的不足。

2.提升决策质量:ABC法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成本数据,可以更好地支持企业的决策制定。

3.改善资源利用:ABC法可以揭示资源的优化利用情况,帮助企业更好地配置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法abc

作业成本法abc

作业成本法abc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

它通过将企业活动划分为若干活动成本池,然后将活动成本分配给产品或服务,从而更准确地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ABC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产品或服务所需的活动资源消耗量来分配成本,而不是仅仅根据直接劳动或直接材料成本来计算。

ABC方法的应用可以使企业更准确地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结构,帮助企业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往往只考虑直接成本,忽略了间接成本的影响。

而ABC方法通过将间接成本分配给各项活动,再将活动成本分配给产品或服务,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

ABC方法的实施过程包括四个步骤:确定活动和活动成本池、确定活动成本驱动因素、计算活动成本驱动因素的成本驱动率和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首先,确定活动是指将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分类和划分,如采购、生产、销售等。

然后,确定活动成本池是指将活动的成本进行分类和汇总,如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等。

接下来,确定活动成本驱动因素是指确定影响活动成本的主要因素,如订单数量、生产批量等。

最后,根据活动成本驱动因素的成本驱动率和产品或服务所需的活动资源消耗量,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ABC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帮助企业了解产品或服务的盈利贡献度,从而更好地进行定价和产品组合的决策。

另外,ABC方法还可以发现并分析企业的非价值增加活动,帮助企业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此外,ABC方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绩效评估和资源分配,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然而,ABC方法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实施ABC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时间成本,包括活动成本的收集、活动成本驱动因素的确定等。

其次,ABC方法需要对企业的活动和成本进行细致的划分和分类,这对于某些企业来说可能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任务。

作业成本法基本应用程序排序表

作业成本法基本应用程序排序表

作业成本法基本应用程序排序表一、作业成本法简介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的管理会计方法。

它通过将成本分配给产品或服务的各个环节,更准确地反映出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

作业成本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和组织中。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活动分解为若干个作业,并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

作业是指企业的业务活动,可以是制造某个产品、提供某项服务或完成某个任务等。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确定作业驱动因素,即影响作业成本的主要因素,如工时、设备使用量、材料使用量等。

通过分析作业驱动因素,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各个作业的成本。

三、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应用程序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识别作业首先需要识别企业的各项作业,例如生产某个产品的各个阶段、提供某项服务的各个环节等。

一般而言,作业的单位级别应该是可控制的,以方便后续成本计算和管理。

2. 确定作业驱动因素对于每个作业,需要确定影响其成本的主要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是直接可观察的,如工时、设备使用量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专业知识要求、资质要求等。

确定作业驱动因素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作业的本质和特点。

3. 收集成本信息收集每个作业的成本信息是作业成本法的关键步骤之一。

成本信息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归属于某个作业的成本,如直接劳动力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等;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作业的成本,如管理人员薪酬、设备折旧费用等。

4. 分配成本根据作业驱动因素,将间接成本分配给各个作业。

分配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常见的方法有驱动因素比例法、驱动因素层次法等。

分配成本的目的是更准确地反映出各个作业的实际成本,以便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分析。

5. 计算作业成本根据收集到的成本信息和分配的间接成本,计算每个作业的综合成本。

作业成本可以是实际发生的成本,也可以是预算成本。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第一章作业成本法的理论概况本章拟就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又译为作业成本计算法,以下简称ABC)的历史、产生依据、概念体系等三个方面对ABC的理论概况作以介绍。

第一节 ABC的历史ABC起源于美国,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一)科勒(Kohler, Eric L.)的作业会计思想。

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主要来自于对20世纪30年代的水力发电活动的思考。

在水力发电生产过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这里指水源)成本都很低廉,而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对很高,这就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

其原因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本文指制造成本法),预先假定了一个前提,即: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高(如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大生产中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和原料消耗一直是成本的主体)。

科勒提出的会计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1、作业(activity),指的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个规划或重要经营事项的具体活动所作的贡献,或者说某一个部门的某一类活动;作业在现实生产活动中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此时才第一次被运用到成本核算和生产管理之中。

2、作业账户(activity account),对每一项作业设置一个作业账户,对其相关的作用(贡献)和费用进行核算,对作业的责任人,要能进行控制,即是说,同一个责任人控制的作业活动才是一项独立的作业。

3、作业账户的设置方法是,从最低层、最具体、最详细的作业开始,逐级向上设置,一直到最高层的作业总账,类似于传统科目的明细账、二级账和总账。

4、作业会计的假设是,所有的成本都是变动的,所有的成本都能够找出具体责任人,控制由责任人实施。

在会计史上,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第一次把作业的观念引入会计和管理之中,被认为是ABC的萌芽。

(二)斯拖布斯(G.T. Staubus )的会计思想。

斯拖布斯是第二位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学者,他分别在1954年的《收益的会计概念》、1971年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和1988年的《服务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会计》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业成本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程序、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库的建立作了深入分析和探 讨。
完善:学界掀起研究高潮,作业成本法也由美国、加拿大、
英国,迅速传到亚洲、美洲、以及欧洲其他国家。
BACK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作业成本法的定义、本质 作业成本法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的定义:
BACK
以作业消耗资源和产品消耗作业为前提,以作为核算 对象,依据资源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在 将作业中心的成本以作业动因为基础追溯到产品成本, 从而计算出各种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5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用
作业成本法的成因
ABC产生时代背 景
•科技进步 •适时制 •成本管理与 控制
传统成本计算的弊端
•产品成本信息失真 •忽略了成本的事前 控制 •柔性制造系统的普 及
ABC的产生
•“作业”概念(萌芽) •作业成本观点(发展) •深入分析、探讨(形 成) •研究高潮(完善)
• 举例:产品设计、人员培训、订单处理、机器 调试、采购、物料搬运、设备运行、质量检验、 包装、储存、销售、发货、装运、开发货单、 收账、售后服务等。
(三)作业链、价值链
现代企业实质——
一个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 这形成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向外的“作业链”。
作业链也表现为价值链,作业的完成,消耗一定资源,形成一定 的价值,随作业推移,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顾客的逐渐积累 和转移,最后形成转移给外部顾客的总价值,即产品成本。 因此,价值在作业链上各作业之间的转移形成一条“价值链”。
成本的失真。
BACK
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
“柔性制造系统”或“弹性制造系统”( FMS)——在计算机控制下, 企业生产过程能够迅速由生产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或者适应 产品需求的变化进行单件或小批量生产。
适时制(JIT) ——企业应适时地将外购原材料或零部件投入生产, 各个零部件适时地加以完成,组装成产品后适时地提供给外部顾 客,即要求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实现零存货。
(一)资源:支持作业的成本费用来源,是一定

时期内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项目,

或者是作业执行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代价。
成 本
(二)作业
法 基
(三)作业链和价值链


(四)成本动因

(二)作业——
“作业”是最基本的概念,是进行作业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础。
通俗的讲,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一 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
在现代化大生产方式下,一方面机器设备等流水线的成本越来 越高,导致相应的制造费用比重占产品成本的比重直线上升;另一 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却急剧下降。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以直接人工费来分配数倍, 甚至数十倍高于自已的制造费用,很容易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使得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成本高于其实际发生成本, 而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成本又低于实际发生成本,从 而引起成本管理和控制失效、经营决策失误。
3、“柔性制造系统”的普及
顾客的需求显示出量少、质高、多样化和快速多变的特点,从而 使企业的产品趋于多样化、特殊化。
企业以及时满足顾客日新月异的需求为宗旨,开始小批量生产, 甚至接受个别的特殊订货。
在这种情况下,以经济批量概念为基础的传统标准成本制度,无
法计算与产品无关的成本,从而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导致产品
客观上要求成本计算的重点放在间接制造费用上来。
2、忽视了成本的事前控制
传统成本系统将核算产品成本的重点,一般放在生产过程中发生 的实际成本上,却忽略了成本的事前控制。
而实际上,产品寿命期的成本有60%~80%是在产品设计阶段 就已经确定,产品一旦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潜力就不大了。
而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一部分,他的重点并不在于成本的 计算,而在于降低成本,加强成本管理。
会计实务界对完全成本法的追求是作业成本法得以产生的现实 土壤。 理论界推崇的是变动成本法,但随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变动 成本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实务界 对完全成本的追求利于成本控制。
BACK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
萌芽:艾里克·科勒(美)首先使用“作业”这一概念。 发展:乔治·斯托布斯(美)提出一系列作业成本观点。 形成:罗宾·库伯(美)与罗伯特·卡普兰对作业成本法的定义、
单位作业 (单位产品受益的作业,与产
品产量成比例)
批别作业 (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与产品
批数成比例)
产品作业 (某产品每单位受益的作业,与
产品项目成比例)
能量作业
(某机构或部门产品受益的 作业)
• 作业是业务流程的具体化,是由人力、机器、 技术或设备执行的任务,可以作为企业划分控 制和管理的单元。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 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 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
(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动因
BACK
成本动因——成本驱动因素,决定成本发生的活动或事项。
成本动因可以是一个事件、一项活动或作业,它支配成本行为, 决定成本的发生。
成本动因在资源流 动中所处的位置
资源动因
资源被各种作业消耗的方式和 原因,反映作业对资源的消耗, 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 准。
资源
作业
产品
作业动因
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或劳务消 耗的方式和原因,反映产品消 耗作业情况,是作业中心成本 分配到产品中的标准。


作业成本法原理




作业成本法思路




作业成本法程序

作业成本法思路
费用的分 配、归集
作业成本法的本质:
就是要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合理基础——作业,并引 导将注意力集中在发生成本的原因——成本动因上, 而不仅仅是关注成本结果本身;通过对作业成本的 计算和有效控制,来克服传统的以交易或数量为基 础的成本系统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是以前 许多不可控制的间接费用变成可控制的。
基本思想——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成本法 (ABC)
传统成本会计的弊端
1、产品成本信息的失真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直接追溯
直接追溯

间接费用
归集
车间/部门成本库
分配

间接费用的处理:
1、归集到各个成本中心 2、分配到各个成本计算对象(产品)
直接人工工时 机器工时 其他
制造费用比重小,人工和材料比重大的情况下,此方法合理, 成本信息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