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指导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bec250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74.png)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绪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合用,见于《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理解: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马克思认为: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分类与结构(一)物质生产文化(二)制度行为文化(三)精神心理文化三、功能(一)记录功能(二)认知功能(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教化功能(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原始氏族公社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国家形成(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 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中 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fa28aa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e.png)
《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课程,旨在帮助考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能够对中国文化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培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广袤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掌握中国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格和风格。
探讨地理环境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中国文化的起源了解中国原始文化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掌握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和特点。
2、夏商周三代文化熟悉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成就。
理解三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奠基作用。
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掌握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主张。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和影响。
4、秦汉时期的文化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统一。
掌握秦汉文化的主要成就,如史学、文学、科技等。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熟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文化多元。
理解这一时期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新发展。
6、隋唐时期的文化掌握隋唐时期的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
了解隋唐文化在诗歌、书法、绘画、科技等领域的辉煌成就。
7、宋元时期的文化熟悉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
掌握宋元文化在理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重要成果。
8、明清时期的文化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专制、经济发展与文化总结。
分析明清文化在小说、戏曲、考据学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1、伦理道德型文化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的核心地位。
分析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2、重人文轻自然的文化倾向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文领域的重视和对自然科学的相对忽视。
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说明
![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748f3226eff9aef8941e06dd.png)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说明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大纲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指定使用的教材为《中国文化概论》(附大纲),王宁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本课程的试卷题型及试题难易程度制试题,四个层次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识记20%,领会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30%。
3.试卷难易程度大致分为易、中、难三个等级,试卷中不同难易度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易30%、中50%、难20%。
三、各章内容分数的大致分布根据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试卷在命题内容的分布上,兼顾考核的覆盖面和课程重点,力求点面结合。
绪论(1)“文化”的界定;(2)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3)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4)“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1)中国地理概况;(2)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1)文化形成的因素;(2)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3)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1)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2)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3)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一些失误。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1)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2)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各自特征;(3)春秋战国时文化观念的原创。
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1)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2)王朝政治的新格局;(3)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4)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前进(1)西晋灭亡引起的变动;(2)开发江南;(3)佛教的传播;(4)民族大融合。
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1)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唐对宋的决定性影响;(2)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3)民族传统复归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
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1)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3)元明清三朝的文化政策与知识阶层的文化运动。
2024《中 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2024《中 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75e5a4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b.png)
2024《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旨在帮助自学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培养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欣赏和传承能力。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使自学者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养,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弘扬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1、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认识地理环境在塑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经济模式、政治格局和民族性格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中国文化的起源掌握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文化特征,探讨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2、先秦时期的文化熟悉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传承,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3、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文化了解秦汉大一统文化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宋元明清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1、儒家思想深入理解儒家的核心概念,如仁、义、礼、智、信,以及儒家的道德伦理、政治思想和教育观念。
2、道家思想领会道家的道、无为、自然等核心思想,以及道家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独特看法。
3、佛教思想掌握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中国的文学艺术1、古代文学熟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体会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书法绘画了解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发展脉络、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欣赏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3、音乐舞蹈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形式、风格和文化内涵。
(五)中国的科技成就1、古代科技掌握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等领域的重要科技成就。
2023年10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23年10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e41010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f.png)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第 1 页(共 3 页)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41.简述中国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
(1)土地的开垦。
(2)水利的兴修。
(3)运河的开凿。
(评分说明:每点 2 分,满分 5 分)
42.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
(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力。
(评分说明:每点 2 分,满分 5 分)
43.简述自然环境中的服饰文化标志。
(1)环境标志。
(2)性别标志。
(3)体型标志。
(4)年龄标志。
(评分说明:答对任意一点给 2 分,其余每点给 1 分,满分 5 分)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第 3 页(共 3 页)
绝密★启用前
2023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中国文化概论考核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考核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9c59e2dace2f0066f533225b.png)
中国文化概观课程考核说明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一、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二、考核说明的依据本课程的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国文化概观”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课程主教材《中国文化史》(李山著)和其他根据主教材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编制的,是“中国文化概观”课程考试命题的依据。
三、考核要求考核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熟悉、掌握。
“了解”即要明白、懂得有关内容,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由全面的一般的了解和认识。
一般以选择、判断的题型进行考核;“熟悉”即要十分了解有关内容,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能够对教材中的知识和理论进行条理化的归纳总结。
一般以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掌握”即了解、熟悉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能够适当分析探讨并阐发自己的领会和心得。
一般以论述、专题分析等题型进行考核。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平时形成性考核:采用平时作业的形式(也可以加上其他形式),每学期4次,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布置安排。
期末终结性考试: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试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命题,试卷的卷面分数为100分。
试题类型有选择或判断题(约20分)、名词解释或简答题(约20分)、论述题(约30分)、专题分析(约30分)等。
五、计分方式平时形成性考核的四次作业中,取其四次的成绩平均值的30%计入学期课程总成绩。
期末终结性考试的卷面成绩按照70%的比例计入学期课程总成绩。
两者相加即为本学期本课程的总成绩。
60分为及格。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第一章地理与民族考核重点:中国的地理地形、边疆演变;历史上的文化区域及其演变;由北向南的开拓,民族融合。
考核要求:1.掌握主要区域文化特征;2.熟悉地理地形、边疆演变情况;3.熟悉魏晋以后的开发南方的几个高潮期;4.了解历代典籍关于区域文化的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5edf1ccea58da0116d174901.png)
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既要注重文献资料,又要注重理论方法。
没有理论指导的文献,是零散的文献;没有文献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课余时间,既要注重阅读原典,也要注重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及史学史的阅读。
(二)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二、再以鲁迅先生对《四库全书》的评价为例,了解批判继承的重要性。
《四库全书》的编纂,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清廷的刻意篡改,版本较差。
而且,清政府借助纂修《四库全书》,销毁了大批有价值的珍贵文献。
对此,鲁迅先生曾有论及:“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
全毁,抽毁,剜[wān]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鲁迅全集》第6册,P188)另外,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之余》一文,还谈到:“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
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鲁迅全集》第六册P191)注释:清代文献学家陆心源对明人妄改乱刻古书,说过这样的话:“明人书帕本(注:书帕本是明代官样例行礼品,多数只注意表面装潢,不注重文字内容),大抵如是,所谓刻书而书亡者也。
”(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六经雅言图辨跋》)三、几本较有价值的参考书目: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2006年版;2、《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2001年版;4、《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2001年版;5、《史记》,中华书局三家注本(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或中华书局2006年版简体横排本。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836473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6.png)
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 (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 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 即“嫡”, 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 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 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 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 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 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 即分封制, 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由周人创立。
,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 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 为了正定五经文字, 在熹平四年, 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刻于碑石上, 作为官方教材, 立于太学, 史称“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指导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f07e904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b.png)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指导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指导绪论一、识记:1、“文”“化”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2、文化的定义3、文化的类型4、文化的特征5、“中国”一词含义的发展演变二、名词概念1、自然的人化2、传统文化3、文化传统4、物质文化5、制度文化6、精神文化7、行为文化三、问题理解1、文化的本质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联系和区别第一章自然、社会环境与中国文化的特点一、识记1、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2、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3、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两种类型4、宗法制度的特征5、宗法制度的三种类型二、名词概念1、宗法制度2、人道亲亲3、家国同构三、问题理解1、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2、中国农耕文化的特征3、宗法制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识记:1、上古文化“三大集团”2、原始宗教的主要表现形式3、殷商西周文化的特征4、《周易》八卦观念5、阴阳五行观念的演变发展6、“九流十家”及其代表人物7、前期法家代表人物8、“经”的含义9、“”三玄10、玄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1、唐代文化博大气度的表现12、佛教对传统文化冲击的表现13、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观点14、理学探讨的主要内容15、明清实学的精神实质16、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17、明清文化典籍二、名词概念1、甲骨文、金文2、八卦3、稷下学宫4、今文经学、古文经学5、玄学6、名教7、宋明理学8、心学三、问题理解1、百家争鸣的文化意义2、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3、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4、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区别5、法家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6、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7、玄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8、明清实学的精神实质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识记:1、关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观点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与《易传》3、儒家和儒学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理论概括4、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演变5、“以人为本”思想文化的体现6、“和同之辨”的理论探讨二、名词概念1、刚健2、天人合一3、厚德载物三、问题理解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2、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3、合和思想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第四章中传统哲学与文化一、识记1、古代文化中关于“天”的不同意义2、“天道自然”与老子3、“天人交相胜,还相用”与刘禹锡4、“变易”观念的来源5、中国古代文化“融会贯通”的表现6、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维方式7、“知行”关系的认识发展过程二、名词概念1、“天人交相胜,还相用”2、天人相分3、天道自然三、问题理解1、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关系有那些主要观点2、“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主要内容3、中国古代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4、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有何优长及缺陷?第五章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识记:1、儒家之前的“儒”与儒家之后的“儒”2、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3、周敦颐、张载与理学的创始4、朱熹的主要着作5、张载与“气本论”6、陆九渊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7、王守仁与“知行合一”、“致良知”二、名词概念1、“儒”2、“五经”3、性善说4、性恶说5、内圣外王三、问题理解1、孔子的学说的主要内容2、孟子学说主要内容3、荀子学说主要内容4、性善说、性恶说分歧的思想文化根源5、董仲舒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6、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7、儒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8、儒家学说对人格修养和人格塑造的基本要求9、儒学对文学的规范功能第六章中国古代图腾文化一、识记:1、“图腾”一词的来源2、图腾的含义3、少皞系统鸟图腾的历史踪迹4、龙图腾的考古材料5、草木图腾中植物生人传说的两种类型6、夏、楚部族植物图腾的表现二、名词概念1、图腾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三、问题理解1、凤凰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的观念和象征意义2、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所代表的观念和意义3、由图腾观念决定的生命一体化倾向在先秦文学中的表现第七章中国传统宗教一、识记:1、道教的产生、发展过程、宗教特点2、五斗米道与张陵、《老子五千文》3、太平道与张角、《太平青领书》(《太平经》)4、葛洪与《抱朴子》5、南天师道与北天师道6、正一派与全真派7、《道藏》的内容分类8、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9、印度佛教的主要派别10、南传、北传佛教11、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及其标志12、西汉时期佛经翻译的两大系统13、四大菩萨信仰14、唐代佛教八大派15、大乘、小乘对“佛”的不同认识16、四圣谛与四法印17、禅宗的基本观点18、“以禅喻诗”的三种类型二、名词概念1、天师道、太平道2、《抱朴子》3、三清尊神4、大乘佛教5、小乘佛教6、四圣谛7、四法印8、禅宗三、问题理解1、道教的来源2、道教的信仰特征3、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4、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5、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特点6、佛教文化的理想人格有何特征?你如何看待?7、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8、禅宗对中国诗歌的影响9、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0、以一首诗为例,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境第八章中国古代政治、教育与文化一、识记:1、古代文化典籍关于“重民”的言论2、古代官学的四种主要形式3、宋代四大书院4、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5、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二、名词概念1、六艺2、因材施教3、教学相长4、慎独5、国子监三、问题理解1、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2、中国古代教育的特征第九章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与现代的论争一、识记:1、传统文化变革的两个阶段2、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派别3、全盘西化论与胡适、陈序经4、东方文化论5、80年代文化热的状况6、“西体中用”与李泽厚7、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主要观点二、名词概念1、“西体中用”2、新儒学三、问题理解1、传统文化在近代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2、你怎样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0118《中国文化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118《中国文化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7677a6f30242a8956bece460.png)
0118《中国文化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中国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介绍分析,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基本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心和思考,培养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以期有助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
(1)该课程的考试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题型说明题型一:单项选择题题型二:名词解释题题型三:简答题题型四:分析题题型五: 论述题本考试指导使用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6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
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中未给出答案的部分请参考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
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二、复习重点内容绪论(1)了解“文”“化”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概念与西方传统的“文化”概念的区别。
了解文化的本质。
掌握文化与文明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
**文化的本质文化并不是某个物体或实体,它不是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刻单独存在的“实在物”,也不是作为一些人的专业或职业的某个固定活动领域、某种特定的活动方式。
文化是在人的一切思想、情感、活动及其结果中所包含并显现出来的特征、属性和意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其中包含并显现出来的“人”(人的生存发展状态、能力、方式和水平等)本身。
文化,实质就是人化和化人。
“人化”是指按人的方式改造整个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指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人文成果来提高人、装备人、造就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更完善。
人类就是这样在不断改造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生存发展的方式、过程、状态和结果本身,用一个整体性的抽象概念描述出来,给它命一个动词式的名字,就是“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de38bbc0740be1e640e9aa4.png)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
介绍有关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的模式,主要事件、人物中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以及从中归纳出的特点与传统等。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1. 了解、理解、掌握与熟练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认知中国传统文化。
3. 能运用所学与域外文化进行比较,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并对当代文化建设有合乎实际的理解。
提升学习者文化自觉意识。
本课程包括八个部分,其中文化概念、文化历史、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是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考核目标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递进考核。
识记:对大纲中有关文明、文化概念,文化地理、生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与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基本概念,包括名称和知识的含义,能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对文化遗产、狭义文化、民俗、宗法、仁爱、禅宗等概念的识记等。
领会:对大纲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正确理解,并清楚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出正确的表述与解释,如文化生成的土壤、宗法社会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影响;对传统中国人的信仰与道德观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结构的理解等。
简单应用:能够在领会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点的内容进行辨别、解释或举例说明;能运用文化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如对地域文化特点的分析,中国文化的阶段性特征与王朝政治关系的分析等。
综合应用:在对一些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综合相关的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与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新问题等。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a64ba0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b.png)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涵盖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学科,它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经典著作、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特点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远古时代。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中国的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当时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农业文明,发展了文字、礼仪、宗教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要素。
在战国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兴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流派。
随后,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经典著作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是人们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依据。
其中,《四书五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三、历史人物中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极为深远。
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在政治领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武帝开创了汉武帝的独特文化和科技;唐太宗则创造了盛唐文化的黄金时代。
这些历史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时代文化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关键。
四、传统文化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封建礼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强调孝道、纲常、忠诚等美德。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呼吁君主和臣民、父亲和子女、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和和睦相处。
再次,中国古代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先贤的教化和经典著作的研读,使文化智慧代代相传。
除了以上几个重点内容,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还包括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
2022年4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真题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22年4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真题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7f0fc7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0.png)
202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代码0032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 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考古发现,黄河流域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建筑结构多是A.半地穴式B.干栏式C.木石式D.并干式2.先秦时期,法家文化源于A.齐鲁之地B.三晋之地C.荆楚之地D.闽南之地3.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的农学家是A.李悝B.傅玄C.贾思勰D.徐光启4、南北朝至唐朝中期,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作用最大的是A.皇家园闹的建设B.山岭资源归王朝C.陵墓周边的绿化D,牧马场地的广布5.泰汉时,连接湘江和漓江的是A.灵渠B.阳渠C.利漕渠D.平虏渠6.明清时期,桐城人以文章扬名,形成了“桐城派”。
下列属于该流派代表人物的是A.黄宗羲B.姚鼐C.戴震D.曹雪芹7.据《商君书》和《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A.尚公义B.尚兼爱C.以刑去刑D.以非为是8.武丁以后,殷人祈祷的主要神灵是A.超自然神B.天神C:地神D.祖先神9.“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出自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10.西域都护府始设于A.汉文帝时期B.汉景帝时期C.汉武帝时期D.汉宣帝时期11.先秦名家流派的公孙龙、惠施探讨了事物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12.汉武帝为整治商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下列选项中的A.两税法B.一条鞭法C.摊丁入亩法D.告缗法13.《七发》为汉代枚乘所作,其文体是A. 赋B.绝句C.律诗D.词14.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实行A.分封制B.行省制C.州县制D.亭里制15.宋代有一种“走马灯”游戏,透明的灯笼点上里面的蜡烛就可以自动旋转,该游戏利用的原理是A.热气的动力学B.流体的动力学C.力矩平衡D,胡克定律16.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明朝著名的传教士有A.利玛窦B.汤若望D.迦叶摩腾17.下列选项中,曲折地表露民族意识的作品为A.《实娥冤》B.《汉宫秋》C.《西厢记》D.《赵氏孤儿》18,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文献是A.《诗经》B.《尚书》C.《淮南子》D.《汉书》19.在我国神话传说中,桑蚕业起源于A.后稷B.伏羲C.共工D.嫘祖20.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福寿绵长”的花是A.月季B.腊梅C.荷花D.菊花21.辛亥革命后,剪辫子和穿中山装成为“咸与维新”的象征,这属于A.阶层标志B.仪礼标志C.政治标志D.职业标志22.我国传统手工业“熟行莫出,生行莫入”之说反映的是A.祖师崇拜B.师徒传承D.合作互助23.下列选项中,产生于宋代的法医书籍为A.《洗冤录》B.《难经)C.《灵枢》D.《素问》24.周朝王位传递实行A.昭穆传承制B.兄弟相及制C.父子相承制D.嫡长子继承制25,东汉初年,为避光武帝刘秀讳,将“秀才”改称A.人才B.茂才C.玉才D.贤才26.中国古代法律的中心任务是A.政治制裁B.经济制裁C.文化制裁D.刑事制裁27.中国舞蹈的巫舞和乐舞之分始于A.夏代B.商代C.周代D.秦代28.汉语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己,“金达菜” 就是借自于A.朝鲜语C.满语D.维吾尔语29.提出语言“约定俗成”理论,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问关系的是A.孔子B.曾子C.孟子D.苟子30.下列造项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是A.《周易·系辞下》B.《论语·述而》C.《礼记·王制》D.《典论·论文》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中国文化概论课考试内容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课考试内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5ca9b54cf84b9d528ea7af4.png)
第一章总论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目的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
2人文传统,刚健自强。
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些精神在今天看来都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3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
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有助于提高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有助于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1.从大的方面看:符合我国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具有现代意识,又具备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2.从小的方面看:对于个人自我完善、发展,在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等方面有益于个人的现实人生。
学习意义一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1文化是人类的重要标志,对人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文化具有延续性的特点,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必须以继承为基础。
3保持文化多样性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民族性是文化性的表现,文化性是民族性的基础和内涵。
5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确立,必须以文化认同为前提。
二背景与现状1国际背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创造条件,无疑是契合于世界潮流的。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首先应是民族文化的振兴,而民族文化的振兴又是以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建立为前提的。
没有民族化,也就没有世界化。
民族化越充分,则越加容易吸取世界文明的优质,而走向国际。
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的现象更为频繁和复杂,形成了当今世界文化中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交融、既相互补充又共存共进,既有世界性,又突出民族性的复杂格局。
各国各民族又都不愿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力图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不仅发达国家如此,而且第三世界国家也都在努力寻求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策略。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372b7c6ea98271fe910ef92d.png)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 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孝, 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 得到主人的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 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有 不同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 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
要求:
1、小论文开卷考查; 2、字数不少于1500字; 3、结构完整,不能采用答问的方式; 4、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有分析论述, 要有一定的资料或数据作论据; 5、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6、时量:90分钟。
答案要点: 1、群体的和谐性 中轴理念,左右和谐对称,蕴含伦理精神(尊 长、敬老、崇祖、齐家、待友) 2、组合的内向性 封闭性的体系,内外有别、男女有别, 反映了民族心理的内敛性、向心力 3、阴阳的调和性 刚柔相济,正房长辈居之,厢房晚辈居之
期末总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以儒家经典《论语》 和现代电影《简单的美丽》为例 要求: 1、小论文开卷考查; 2、字数不少于1500字; 3、结构完整,不能采用答问的方式; 4、要适当引用所给的材料; 5、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有分析论述, 要有论据,有说服力; 6、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7、时量:90分钟。
【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为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 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可算是尽孝了)” 【评析】 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子女,无所不至, 唯恐其有疾病,子女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因而在 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 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在其他方面要尽量少让 父母担忧,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尤其要为父 母的病疾而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大纲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71df8ee6bec0975f465e2de.png)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大纲一、主要参考书目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考试大纲绪论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内涵。
第一章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第二章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农耕经济的特点;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农耕经济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了解宗法制度;了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第四章了解“百家争鸣”及其学派特征;了解明清文化中所出现的新因素。
第五章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了解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
第六章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了解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成就;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了解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第八章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了解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第九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
第十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成就;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类型。
第十一章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成就;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十二章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解孔、孟的道德规范体系。
第十三章了解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了解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十四章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了解原始儒家的精神与理论。
第十五章了解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第十六章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十七章了解“义利”之辩。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指导
绪论
一、识记:
1、“文”“化”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
2、文化的定义
3、文化的类型
4、文化的特征
5、“中国”一词含义的发展演变
二、名词概念
1、自然的人化
2、传统文化
3、文化传统
4、物质文化
5、制度文化
6、精神文化
7、行为文化
三、问题理解
1、文化的本质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章自然、社会环境与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识记
1、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
2、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
3、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两种类型
4、宗法制度的特征
5、宗法制度的三种类型
二、名词概念
1、宗法制度
2、人道亲亲
3、家国同构
三、问题理解
1、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2、中国农耕文化的特征
3、宗法制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识记:
1、上古文化“三大集团”
2、原始宗教的主要表现形式
3、殷商西周文化的特征
4、《周易》八卦观念
5、阴阳五行观念的演变发展
6、“九流十家”及其代表人物
7、前期法家代表人物
8、“经”的含义
9、“”三玄
10、玄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1、唐代文化博大气度的表现
12、佛教对传统文化冲击的表现
13、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观点
14、理学探讨的主要内容
15、明清实学的精神实质
16、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17、明清文化典籍
二、名词概念
1、甲骨文、金文
2、八卦
3、稷下学宫
4、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5、玄学
6、名教
7、宋明理学
8、心学
三、问题理解
1、百家争鸣的文化意义
2、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3、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4、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区别
5、法家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6、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7、玄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8、明清实学的精神实质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识记:
1、关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观点
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与《易传》
3、儒家和儒学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理论概括
4、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演变
5、“以人为本”思想文化的体现
6、“和同之辨”的理论探讨
二、名词概念
1、刚健
2、天人合一
3、厚德载物
三、问题理解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
2、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
3、合和思想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
第四章中传统哲学与文化
一、识记
1、古代文化中关于“天”的不同意义
2、“天道自然”与老子
3、“天人交相胜,还相用”与刘禹锡
4、“变易”观念的来源
5、中国古代文化“融会贯通”的表现
6、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7、“知行”关系的认识发展过程
二、名词概念
1、“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2、天人相分
3、天道自然
三、问题理解
1、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关系有那些主要观点
2、“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主要内容
3、中国古代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
4、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有何优长及缺陷?
第五章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识记:
1、儒家之前的“儒”与儒家之后的“儒”
2、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3、周敦颐、张载与理学的创始
4、朱熹的主要着作
5、张载与“气本论”
6、陆九渊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7、王守仁与“知行合一”、“致良知”
二、名词概念
1、“儒”
2、“五经”
3、性善说
4、性恶说
5、内圣外王
三、问题理解
1、孔子的学说的主要内容
2、孟子学说主要内容
3、荀子学说主要内容
4、性善说、性恶说分歧的思想文化根源
5、董仲舒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6、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
7、儒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8、儒家学说对人格修养和人格塑造的基本要求
9、儒学对文学的规范功能
第六章中国古代图腾文化
一、识记:
1、“图腾”一词的来源
2、图腾的含义
3、少皞系统鸟图腾的历史踪迹
4、龙图腾的考古材料
5、草木图腾中植物生人传说的两种类型
6、夏、楚部族植物图腾的表现
二、名词概念
1、图腾
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三、问题理解
1、凤凰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的观念和象征意义
2、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所代表的观念和意义
3、由图腾观念决定的生命一体化倾向在先秦文学中的表现
第七章中国传统宗教
一、识记:
1、道教的产生、发展过程、宗教特点
2、五斗米道与张陵、《老子五千文》
3、太平道与张角、《太平青领书》(《太平经》)
4、葛洪与《抱朴子》
5、南天师道与北天师道
6、正一派与全真派
7、《道藏》的内容分类
8、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9、印度佛教的主要派别
10、南传、北传佛教
11、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及其标志
12、西汉时期佛经翻译的两大系统
13、四大菩萨信仰
14、唐代佛教八大派
15、大乘、小乘对“佛”的不同认识
16、四圣谛与四法印
17、禅宗的基本观点
18、“以禅喻诗”的三种类型
二、名词概念
1、天师道、太平道
2、《抱朴子》
3、三清尊神
4、大乘佛教
5、小乘佛教
6、四圣谛
7、四法印
8、禅宗
三、问题理解
1、道教的来源
2、道教的信仰特征
3、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5、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特点
6、佛教文化的理想人格有何特征?你如何看待?
7、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8、禅宗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9、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0、以一首诗为例,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境
第八章中国古代政治、教育与文化
一、识记:
1、古代文化典籍关于“重民”的言论
2、古代官学的四种主要形式
3、宋代四大书院
4、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
5、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
二、名词概念
1、六艺
2、因材施教
3、教学相长
4、慎独
5、国子监
三、问题理解
1、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
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中国古代教育的特征
第九章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与现代的论争
一、识记:
1、传统文化变革的两个阶段
2、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派别
3、全盘西化论与胡适、陈序经
4、东方文化论
5、80年代文化热的状况
6、“西体中用”与李泽厚
7、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主要观点
二、名词概念
1、“西体中用”
2、新儒学
三、问题理解
1、传统文化在近代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你怎样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