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正政治的关系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摘要】本文探讨了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认为文艺也要讲政治。
在分析了当前现状,提出了问题并论述了研究意义。
在通过历史回顾和探讨政治与文艺的相互影响,阐述了文艺作品中的政治元素和文艺对政治的影响。
探讨了当代文艺如何讲政治。
结论部分指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政治需要文艺的参与,文艺也需要关注时政。
这表明文艺在当下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积极参与政治,并关注时事,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文艺、政治、关系、影响、时政、参与、关注、紧密1. 引言1.1 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文化市场的扩大,政治与文艺的关系变得愈加密切。
政治因素在文艺创作中不断呈现,文艺作品也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政治议题。
一些文艺作品通过艺术的表达形式,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实矛盾,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1.2 问题提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文艺作品中的政治元素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些作品在探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议题。
这引发了一些讨论和争议,关于文艺与政治之间应该何种关系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
1.3 研究意义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旨在探讨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中的表现和影响。
研究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对于深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促进文艺创作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回顾、政治与文艺的相互影响、文艺作品中的政治元素、文艺对政治的影响以及当代文艺如何讲政治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索文艺与政治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文艺在政治中的作用。
2. 正文2.1 历史回顾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歌、歌谣、戏剧等形式。
在古希腊,剧作家伊索的寓言故事就是对政治问题的批判和讽刺。
在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的诗歌中也常常表现出对时政的关注和批评。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之我见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之我见摘要:早在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之前,文艺与政治之的关系问题,就是学者们所关注的话题,直至今日,仍然争论不休。
我们认为,文艺与政治相互统一,文艺不能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艺政治脱离独立一早在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拉开帷幕之前,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说法就有三种,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工具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从属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服务论”。
[1]其中,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明确的说出了文艺与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仅如此,在整个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也一直倡导文艺服务于政治。
“1924年,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为革命而艺术’的口号,要求‘革命文学家应当成为民众的代言人,成为民众意识的综合者’。
1927年至1929年,鲁迅先后发表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现今的新文学的概况》等论及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文章,鲁迅认为,文艺与政治有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文艺和政治时时在冲突之中;……惟政治是要维持现状,自然和不安于现状的文艺处在不同的方向’。
另一方面,‘文艺和革命原不是相反的,两者之间,倒有不安于现状的同一’。
文艺不能超越政治,‘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
特别是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见解,代表了40年代文艺与政治关系理论的最高成就和最权威的意见。
毛泽东认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有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的、文艺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文艺的批评应将政治标准放在第一重要位置。
”[2]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强调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就是指文艺与政治相互统一,艺术依附于政治,存在于政治的基础之上,却并不独立。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二者的关系紧密而不可分。
文学与艺术不是远离政治,而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就处于这样一个宽松的政治背景之下,文学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即使是闲话风月的文学作品,也是由于作者处于如此祥和的环境中。
语文与政治的交互关系
语文与政治的交互关系作者:朱纯柏陈绪永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2期(一)文学作品的主题,有许多是与政治背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在理解中必须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制度紧密联系。
因此,许多学者甚至通过文学作品来推断历史。
比如《红楼梦》,人们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当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
通过对元春探亲的解读,了解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通过对贾府日常生活的描述,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情况(当然有其局限性:即大户人家的生活);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形态。
因此,许多文学作品本身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往往是比较直接的,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对政治非常敏感,他们往往更关注、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往往要在其创作中表现自己的政治倾向。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历来的政治家总是利用自己政治统治权的优势,通过制定某些文学的方针政策来规范文学的发展。
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这表现在它几乎影响到文学发展的各个方面,从文学的本质、方向到文学的思潮、运动、流派、风格、内容直至文学的形式。
文学与政治的结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作品中表现出一次巅峰,这里不可不提到鲁迅。
弃医从文的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学是可以反映、抨击政治的,所以,鲁迅的作品中有许多需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解读。
比如《药》,比如《狂人日记》。
假如拿现在的政治背景来解读《狂人日记》,那么“人吃人”简直就是疯子所为,也不能理解其深刻的主题了。
鲁迅杂文投枪匕首式的风格,他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的小人物”作题材,表现“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主题,这与当时的政治密切相关,打上了当时政治斗争实践的深深印记,从而教化国民,实现文艺救国的目标,正如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文艺是属于政治的,但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予以政治。
”文学与政治的结合最极致的应数文革期间的作品。
延安文艺座谈会主要内容
延安文艺座谈会主要内容1942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著名的文艺座谈会。
这个会议是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引发了中国文艺界的革命性变革,开创了中国革命文艺的新局面,并对世界上的文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主要内容,探讨它对中国文艺界的意义和影响。
一、会议召开的背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时代背景是特殊的。
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的阶段,政治形势严峻,艺术创作遭受了严峻的限制和压抑。
党中央认识到,要实现中国革命文艺的大发展,需要给予文艺工作者更多的自由和支持。
于是,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倡议下,延安文艺座谈会应运而生。
二、会议的主要内容1. “革命文艺到哪里去”问题的讨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开幕辞由毛泽东主持,他就革命文艺的方向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
毛泽东强调,革命文艺的方向只能是为革命和人民服务,它必须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相结合,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和群众实践。
毛泽东的讲话提出了革命文艺的根本问题,指明了革命文艺的方向。
2. 展开了对现实主义文艺的批判座谈会还展开了对现实主义文艺的批判。
文艺工作者们认为,现实主义文艺虽然强调反映现实生活,但它只是机械地进行描写,没有深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批判。
因此,现实主义文艺容易陷入表现手法的形式化,难以达到为革命和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种批判引起了中国文艺界的广泛讨论,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3.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探讨延安文艺座谈会还探讨了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会议认为,文艺创作必须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当时的中国革命服务。
但与此同时,文艺也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不应该被政治所左右。
因此,文艺的独立性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这也为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
4. 提出文艺工作者的良好作风和写作方法延安文艺座谈会还提出了文艺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作风和写作方法。
座谈会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强调文艺应该紧密联系群众,深入生活,切实描绘人民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关于文学与政治的反思摘要:文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文学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在历史上出现过“从属论”“平行论”“想象论”等观点说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早已相互渗透在一起,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在不同的时期,文学与政治的联系也并不相同。
在文学与政治的地位相对平等的情况下,文学与政治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但若政治性过强,就会影响甚至禁锢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文学、政治、十七年文学、文革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一个现世的人,或多或少与社会、政治有些联系,正如鲁迅当年批评“超时代”文学家的那句话,“身在现世,怎么离去?这是和说自己用手提着耳朵,就可以离开地球者一样地欺人。
”政治早已与渗入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人类的整个生活,无论是哪个朝代,即使是在钟南山上修行的道士,都会受到整治的影响,因而那种完全与世隔绝,桃花源般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人,其文学创作必然脱离不了社会,文学与政治之间也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又如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构成,而政治活动有直接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源泉——社会生活。
文学与政治之间一直都存在着激烈的论争,有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从属论”,文学的从属论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但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达到了高峰。
《讲话》中提出“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
反对这种摆法,一定要走到二元论或多元论,而其实质就像托洛茨基那样: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资产阶级的。
我们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到错误的程度,但也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
”①虽然毛泽东也强调了文学的重要性,但一旦取消了文学的独立性而把文学依于政治之上,久而久之,文学作品将逐渐走向僵化、模式化。
燕园谈艺再论道——周扬在北大谈文艺与政治之关系
艺评论 , 著有《 野 火春 风斗 古城) 等 , 评( 》 后被《 文艺报 》 为特 约评论 员, 聘 参加 中国作 家协会 。16 90年研 究生毕业 留北
大任教 , 中文 系讲授 文学概论、 在 文艺美学、 文艺学方法论等课程。改革开放 后 , 又在 国内率先开拓 文艺美学新学科 , 在 北大设立文艺美学硕士研 究生专业方向, 先后 为国家培育文艺美学硕 士 1 0余人 , 并陆 续成 长为 2 0世 纪 8 0年代之后 支 撑这一学科发展 的重要 学术力量 。19 9 3年 , 国务院学位 委 员会会议通过 胡经之教授 为文艺 学方 向博 士生导师 , 获国 并 务院颁发的“ 国家有 突出贡献的专家” 证书。胡经之和汤一介、 乐黛云一起 , 18 在 94年 受邀来深圳 大学参与创建 中文 系. 历任 系主任 、 区文化研 究所长、 特 深圳大学学术委 员会副主任、 人文社会科 学委 员会主任等职。胡先生积极参与深圳特
藏 园谈 艺 再 论 道
一 、
周 扬在 北 大谈 文 艺与 政 治之 关 系
胡经 之
( 深圳 大学 文学 院 , 东 深圳 5 8 6 ) 广 1 0 0
中 图 分 类 号 :O 一0 J 5
文献标 识码 : A
作者简介: 胡经之(93一 ) 男, , 13 , 汉 江苏苏州人, 生于江苏无锡,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5 毕业留校攻读 文艺学副博士研究生,90年研 16
我 在 2月 2 日又 到 文 联 , 0 以便 能 见 到 周 扬 , 问 能 否 询 定 下他 来北 大第 二讲 的时 间。 周 扬 兴 致 勃 勃 , 采 飞 扬 , 口气 讲 了 半 天 , 谈 神 一 畅 了作 家 的使 命 和他 的 希 望 。 散 会 后 , 赶 快 抓 紧 时 我 间 , 了 他 一 面 , 他 何 时 再 来 北 大 ? 不 料 他 干 脆 利 见 问 落 地 告我 : 天去他 家 里 , 起 商定 。 明 一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高级干部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
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多次反复强调,高级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在政治问题上必须头脑清醒。
同时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
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我们,李登辉要搞“台独”,我们不讲政治行吗?不警惕不斗争行吗?这个问题的适时提出和强调,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又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文艺界引起了普遍、热烈的反响。
许多报刊连续发表文章,重新掀起了一场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讨论。
它们不仅从理论上更深入地阐述了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要讲政治同样适用于文学艺术界;同时还从各个方面联系实际,指出了文艺界要讲政治、特别是文艺界的领导于部和共产党员要讲政治的重要性。
一个争论不已的话题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它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学说有密切的联系,还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前途。
建国前后,我国学术界、理论界、文艺界曾经就这一问题展开过多次讨论。
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文艺理论界对此又进行了更加广泛和热烈的争议。
这次讨论最初由文艺是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开始,提出“必须为文艺正名”。
后来又转入对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的讨论,认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提法,比提“为基础服务”、“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都好。
随后,这个讨论又延伸到文艺是不是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上。
郑伯农在《要讲政治,要重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一文中,回顾以往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讨论时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党中央调整了文艺政策,不再要求“文艺从属于政治”,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文艺工作的总口号。
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作者: 陈恭敏
出版物刊名: 戏剧艺术
页码: 1-4页
主题词: 文艺与政治;反映论;工具论;阶级斗争;社会作用;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表现;作品;作家艺术家;服务
摘要: <正>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长期未能圆满解决的问题。
“四人帮”把文艺为政治服务歪曲成阶级斗争、“全面专政”的工具,是出于他们反党篡权的需要。
那么,为了革命的政治需要,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不顾艺术的特殊规律,把文艺的反映论变成“工具论”呢?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文艺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列夫·托尔斯泰写过一本书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在《艺术论》。
概括孔子的文艺思想
概括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韶》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善的,《武》乐歌诵武王伐纣,内容不够完善。
欧洲绝对主义与文艺复兴对政治体系的影响
欧洲绝对主义与文艺复兴对政治体系的影响欧洲绝对主义与文艺复兴对政治体系的影响引言欧洲绝对主义与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
欧洲绝对主义是16世纪至18世纪的一种政治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国王拥有无限权力,享有绝对权威。
而文艺复兴则是15世纪至17世纪的一次全面的思想和艺术运动,其主要目标是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欧洲绝对主义与文艺复兴对政治体系的影响。
一、欧洲绝对主义对政治体系的影响1. 国王权威的巩固欧洲绝对主义的核心是国王的无限权力和绝对权威。
绝对主义国家的国王是神权与王权合一的代表,享有无可限制的统治权力。
国王拥有制定法律、任命官员、征税等权力,而且这些权力几乎没有限制和制衡。
这种权威的巩固对政治体系的影响是明显的,使得国王成为国家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2. 行政体系的中央化为了巩固国王权威,欧洲绝对主义的实行者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其中包括中央行政体系的建立。
国王通过设立各种行政机构,比如宫廷和官僚机构,以实现对领土和人民的集中控制。
这种中央化的行政体系加强了国王的统治和控制能力,并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一致的政策和法律。
3. 武装力量的加强在欧洲绝对主义时期,国王需要强大的军队来维护其权力和扩张领土。
因此,绝对主义国家加强了军队的建设与训练,提高了武装力量的实力和效能。
这些军队成为国王的得力助手,对政治体系的稳定和扩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经济与国家利益的重视欧洲绝对主义国家强调国家利益的至高无上。
国王将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的重要任务,推行经济政策来支持其政治目标。
国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经济,比如进行贸易扩张、推行保护主义政策以及鼓励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等。
这些举措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为国家的统治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和资金。
5. 社会等级制度的巩固绝对主义国家通过建立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来巩固国王的统治。
这些国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享有特权,而普通民众则没有自由和权力。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主要内容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主要内容摘要:一、辩论背景1.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确立2.文化大革命的开展3.文艺战线的争论与分歧二、辩论的主要内容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2.文艺创作的目的与任务3.文艺批评的标准与方法三、周扬的观点与立场1.文艺应当为政治服务2.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文艺批评要注重社会效果四、周扬对辩论的影响1.对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2.对文艺创作的指导意义3.对后世文艺思想的启示正文:周扬的《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主要讨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过程中,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创作的目的与任务以及文艺批评的标准与方法等问题。
这场辩论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文艺战线面临许多争论与分歧的背景下展开的。
首先,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上,周扬明确指出文艺应当为政治服务。
他认为,文艺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必然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在这个基础上,文艺应该紧密围绕政治,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其次,在文艺创作的目的与任务上,周扬强调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他认为,文艺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反映他们的生活、愿望和理想。
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有深刻内涵、有感染力的作品。
最后,在文艺批评的标准与方法上,周扬主张文艺批评要注重社会效果。
他认为,文艺批评应该关注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和作用,而不仅仅是作品的形式和技巧。
评价一部作品的好坏,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否有利于人民的进步。
周扬的这些观点与立场对当时的文艺辩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创作的目的与任务以及文艺批评的标准与方法等方面的论述,为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试论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
因 为 这 两 个 口 号 不 仅在 理 论 上 违 背 马 克 思 主 义
而 且长 期 的 实 践 证 明 对 文 艺 的 发 展 利 少 害 多 (
一
)
,
马 克思 主 义 经 济 基 础 和 上 层 建 筑的 学 说 在 理 论 上 证 明 文 艺不 从属 于 政 治
又 不 能税
离政 治
.
马 克 思 在 《政 治 经 济学 批 判
同 时 斯大 林 又 指 出 层 建筑 此 可见
。 ”
当 产生 新 的 基 础 时
那 么 也 就 会 随 着 产 生 适 合 于诵 断基 础 的新 的 !:
④
“
基础之所 以创 立 上层建 筑
、
也 就 是 为 了 要 使 上 层 建 筑替 它 服 务
、
。
”
⑥由
,
斯 大林 和马 克 巴
恩 格斯 一 样
,
“
给 经 济 基 础 和 上 层 建筑 下 了 上 层 建筑 是 社 会 的 政
、
个 简 明的定 义
、 、 、
基 础 是 社 会发 展 的 一 定 阶段 上 的 经 济 制 度
、
治 法律 宗 教
艺术
: “
哲 学的 观 点
,
以 及 同这 些 观 点 相 适 应 的 政 治
, ,
法 律 等设 施
。
”
③
_
。
了
`
⑥
文 艺不 从 属 于 政 治
, ,
但 又 不 能 脱 离政 治
。
恩 格斯 说
,
:
“
更 高 的 即 远 离 物 质经 济 基 础
,
小议从建国后三次文艺批判运动的升级看政治对文艺的干涉
文艺与政治这两个实实在在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我们所不可缺少的,无时无刻人人都无法摆脱的社会产物,总是有着各种各样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而在中国,这种无形的关系却时不时的以一种真实的显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这种呈现主要表现为文艺对政治的反映,政治对文艺的干涉。
要想理解政治与文艺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就必须了解一下政治和文艺这两个社会现象。
对于政治来说,它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文学也同样是如此,这两个方面在学术界都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可是总而言之,政治这一词语还是有着一些专家学者们所认同的地方:它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为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
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
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那么文艺呢,同样也有大家所共同认识的地方:文艺包括文学和艺术两个方面,它们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因而,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它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
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是人类的精神体验。
从以上对于政治和文艺的两种公认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政治是一种为了统治而设定的特殊的人类社会管理制度,它是统治者(政党、组织、政府等))为了维护自己的至高权利而制定的,并且还会随着时代的变动而变动,它的制定与实施也是针对不同时代和人群的强制管理;而文艺却是体现了一种人们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展现,它没有特定的规则,没有空间与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创作和创新,来展现个人或是集体的一种意愿,表现出的是一种精神超越性。
“艺术性”的政治与“政治性”的艺术
“艺术性”的政治与“政治性”的艺术艺术和政治是现代社会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
艺术和政治在某种意义上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艺术和政治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本文从“艺术性”的政治与“政治性”的艺术两个方面来探讨艺术和政治的关系。
“艺术性”的政治,指的是艺术作品中存在的政治元素。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政治元素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是非常自然的。
艺术作品中的政治元素可以是对政治事件、人物的表达,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这些政治元素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可以引起人们对政治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例如,《1984》这部小说就是对政治极权主义和独裁主义的批判。
这些政治元素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政治性”的艺术,指的是艺术作品成为政治手段使用的情况。
政治性的艺术通常是为了表达一种政治观念或者宣传某种政治主张而创作的。
政治性的艺术通常是接受政治机构的委托或者赞助。
政治性的艺术是政治权力的一种表达方式,艺术家在其中通常是被动的角色。
政治性的艺术常常被用作政治宣传工具,通过宣传来影响公众的观点和态度。
例如,中国文艺界曾经出现过“革命文艺”和“现代主义文艺”的斗争,其中一个重要的争论点就是作品的主体是工人阶级还是知识分子。
这些争论和斗争,使得文艺界成为政治斗争的重要舞台。
艺术性的政治和政治性的艺术都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现象。
艺术性的政治让艺术作品中的政治元素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来引起人们对政治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政治性的艺术作为政治手段的一种使用,不仅可以让政治机构通过艺术作品来进行政治宣传,而且也可以使艺术成为政治斗争的重要一环。
正确的对待和理解艺术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正确理解现代社会中艺术和政治的发展趋势的必要条件。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是一个广泛而有趣的话题。
文艺和政治的互动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文艺是政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用来达到种种政治目的。
今天,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分别论述文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功能,并探讨当今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古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在古代,文艺是政治的重要手段。
古代的政治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典籍、诗歌、歌谣都是古代政治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古代,文艺与政治不仅密不可分,而且相互促进。
体现这种关系的最典型的例子是《诗经》。
《诗经》表现了古代贵族的生活和思想。
在古代,政治力量往往表现在文艺的掌控中。
因此,在古代中国,文学和艺术家经常被授予官员的职位,以便他们可以在文艺中表达政治和宣传政治。
现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现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增加。
文艺和政治的相互关系不再像古代那样密切。
现代社会中,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更像是一种代表和反映社会,而不是代表和反映政治。
这种代表和反映的方式是一种独立于政治的特殊方式。
在现代世界中,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艺术形式在政治世界中的反映”,而不是文艺作品本身就是政治宣传的手段。
当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当代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更加复杂。
从政治、商业和文化商业的角度来看,文艺和政治有着最紧密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为文艺作品中的政治内涵、政治器官对文艺的控制、以及文艺作品对政治和时事热点的反映。
同时,当代的政治和文化更加多元化、多样化。
文艺家比从前更拥有独立的创作自由,独立的思考和创作空间。
文艺作品在当代社会中有更多的“自由创作”的空间,更多的“与政治和时事无关”的空间。
结语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
文艺和政治的关系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历史。
从古代到现代,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一直在发生变化。
今天,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更加复杂。
文艺和政治的互动关系不断地在创造新的形式。
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
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政治文化是一主观价值范畴,使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标准等政治思想意识是其表现形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是一个社会的标志。
同时,文化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
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传统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时代的背景紧密结合。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文化的认识来了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政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政治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文化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传承文明、塑造人格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国际语言。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政治需要借助文化来传播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而文化也需要通过政治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
总之,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又多维的。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框架。
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政治变革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政治变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这个时期文化与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转变。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觉醒,科学与艺术的繁荣,对古代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启发,以及政治思想的变革都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特征。
一、思想的觉醒与人文主义的兴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城市国家崛起,东西文化的交融促使了人们对自身的认同与发展的思考。
在这个时期,一种新的思想流派的兴起,即人文主义,成为了引领人们思考的道路。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类的自由和尊严,崇尚以人类的真善美为标准的文化追求。
人文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推广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潮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人的本质和人的尊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科学与艺术的繁荣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艺术蓬勃发展,为整个欧洲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重大变化。
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望远镜的发明和过去的地中海航海经验开始被证明是错误和有限的。
这一系列的科学进展打破了以教会宗教权威为基础的旧有观念,赋予人类更大的自由和思考的空间。
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积极研究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作品,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艺术风格充满了对人体形态和自然界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这些艺术作品展现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巅峰。
三、对古代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启发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和哲学,这种对古代文化的重新发掘在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仿效古罗马建筑的风格,建造了许多新的宏伟建筑物,比如美第奇别墅、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等。
这些建筑物既是艺术的杰作,也是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威的象征。
此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开始翻译和研究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学和哲学作品,这些作品的研究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遍)首先,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覆盖面最大、最重要、最普通而恒久的现象,几乎每一个人的生活、命运、行为、心理构成、生存环境,都与政治直接或间接关联,都有政治的因素渗透其中。
如果是一个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对人类生活世界有强烈关怀的作家,就不可能不关注政治,他的创作也不可能不直接或间接涉及政治,并对特定政治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
其次,中外文学史上许多著名作家作品都是有强烈政治意识、政治倾向、政治效果的,政治不仅没有使其贬值,反而是其创作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的重要保证。
又其次,就新时期的文学来说,一方面,理论界政治论诗学正受到质疑并被贬黜,而另一方面创作界从问题文学、到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文化小说的登场,都恰恰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关怀,它们不仅在客观上迎合了当时社会政治走向的需要而因此受到政治家的赞许和读者的好评,而且作家们主观上大多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
评论界对这些文学现象的政治意义和效应的阐释与肯定更是不遗余力,他们的默契配合造就了一个辉煌的文学时代。
即使是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先锋派小说,尽管那些作家有意无意地在作品表层极力淡化政治意识,但在评论家眼里,其政治内涵和效应仍被极度发掘和放大,认为经历了"语言之自觉"、走向"纯文学"的先锋派小说家的创作中仍然隐含着政治意识。
一方面在理论上激烈批判和否定政治论诗学,另一方面在评论具体文学现象时又有意无意地采用政治视角,这种矛盾是意味深长的。
它至少说明要真正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抹去政治维度,那是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事情。
我国屈原的《离骚》,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许多名诗,关汉卿的《窦娥冤》,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外国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河德》,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列甫·托尔斯泰的《复活》等,都是很有说服力的范例。
即使象巴尔扎克这样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虽然他还不是很自觉地将自己的作品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然而他的艺术成就,即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恰恰正在于现实主义艺术与反封建政治的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
这正如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所说:“不管他愿意与否,也不管他同意与否,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在他不知不觉之中,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阵营
文学与政治同为公共性的社会活动,都必须借助于语言加以表达与传递,文学家与政治家拥有同样的激情来从事各种活动,这种种相似使得文学与政治并不能完全剥离开来。
在谈及“政治家的文学”时,王蒙先生列举了曹操、毛泽东、秋瑾、丘吉尔、季米特洛夫等政治家、革命家的文学创作活动,并指出,宽广高远的政治抱负有助于开阔文学家的创作境界,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可以充实文学家的创作内容,使之得以摆脱纸上谈兵、无病呻吟的困境。
在谈及“文学家的政治”时,王蒙先生列举了李商隐、韩愈、王安石、苏东坡、拿顶。
戈迪默、海因里希。
伯尔、略萨、加西亚。
马尔科斯等人的政治活动。
他认为,文学家具有的道德理想主义与批判现实的姿态成为他们参与现实政治的强大推动力,但恰恰是道德理想主义使文学家与现实政治存在相对的隔膜。
王蒙先生强调,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既可以相生相长、相得益
彰,同时也会互相产生负面影响,应该辨证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