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_教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_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f9cf1e0b4e767f5acfceb8.png)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为什么使用“恢复”而不用“加入’?(1)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过重要贡献。
(2)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致使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2、我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根本原因)(3)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3、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何意义?(!)说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4)有利于世界和平二、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持续恶化;台湾问题悬而未决;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相对衰落;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三、中日建交回顾历史,日本曾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日本为什么想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不计前嫌,伸出友谊之手,化干戈为玉帛?(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日本曾带给中国人民的是苦难和仇恨.但改善与日本的关系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更有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引田中角荣的话设问:1、直接原因?2、此行目的?探究:联系热点: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是什么?中日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忽冷、忽热;最大的障碍是历史问题、领土问题(联系热点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过渡:所以70年代在这三方面的突破就为中国的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
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一切的工作都要服务于这一中心,所以新时期我们的外交政策也随之进行了调整。
新中国的外交又打开了新的篇章——和谐之篇?四、新时期的外交“和而不同、和谐世界”这是孔子的理念,传遍五洲。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264a1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4.png)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2)掌握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和特点;(3)分析新中国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和成果;(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外交的具体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2)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观;(3)增强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2)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和特点;(3)新中国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具体实践和成果;(2)新中国外交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应对策略;(3)新中国外交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纪录片《开创外交新局面》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性;(2)简要介绍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意义;(3)提出探究问题: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2)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和特点;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中国外交政策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应对策略;(2)分析新中国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作用;(3)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的新中国外交事件,如“乒乓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2)让学生深入了解事件背景、过程和意义;(3)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在事件中的应对策略和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究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3)鼓励学生关注当今世界外交动态,思考新中国外交对现代外交的启示。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ab7c693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1.png)
1.讲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如“一国两制”政策在解决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中的应用。
2.介绍我国外交政策在实践中的主要成就,如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讲解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分析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我国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辩证看待我国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感。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分析报告,深入探讨我国在某一国际事件中的外交策略和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选取一个我国参与的国际事件,如“一带一路”倡议、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分析我国在该事件中的外交策略、取得的成果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逻辑清晰、论据充分,以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
难点:理解这些事件对我国外交关系发展的意义,以及我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方面的政策措施。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成就。例如:“一国两制”政策在解决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有什么现实意义?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成就,特别是“一国两制”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
2.掌握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重要历史事件,了解这些事件对我国外交关系发展的意义。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bc3f24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8.png)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外交成就的相关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我国外交新局面的开创过程,分析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评价外交成就。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取得的成就。
2.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情感与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外交新局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交政策及其背后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书面测验、课堂问答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观外交成就展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我国外交新局面的开创过程。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讨论交流等活动中,体验外交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外交成就,特别是中美建交、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香港和澳门回归等重要事件。
难点:理解我国外交政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外交成就。
2.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外交动态,增强时代责任感。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含答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28a7d64693daef5ef73da2.png)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目标】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课前知识梳理】一、打开外交新外局面(20世纪70年代)(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集团所非法占据;(2)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地位日益提高;(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恢复: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二)中美关系正常化1、缓和的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的共同要求。
2、中美建交过程(1)1971基辛格秘密访华(2)1972年访华,并签署(3)年,中美建交(三)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注: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从2 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目标:反对,维护2、新时期外交成就(1)开展以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成功举办会议(3)中国积极发展与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成立组织。
【课堂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教学设计11: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设计11: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https://img.taocdn.com/s3/m/dabf492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10.png)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及基本史实,理解这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材料与照片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并感受正在发生的外交活动。
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考虑外交政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与学生一起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建交对中国和世界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知道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增强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状意识。
【学重点、难点】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请大家观看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找出它反映了我国50年代哪些外交成就?(多媒体放映: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学:(略)教师过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发达国家建立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合作关系,这是70年代以后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导入本课标题《开创外交新局面》(二)讲授新课问题情境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合作探究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说是“恢复”,而不用“加入”之类的说法?新中国成立时为何没有立刻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呢?师:请同学们思考: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说是“恢复”,而不用“加入”之类的说法?新中国成立时为何没有立刻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呢?学:(略)师: (总结)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新中国在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按照国际惯例,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理权,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并扶持台湾国民党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d92164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04.png)
3.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让他们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关注国家外交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6.教学评价方面,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7.针对学困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兴趣。可以采取个别辅导、小组互助等方式,助力学困生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时事新闻为切入点,如我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外交活动等,引发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关注。
2.通过展示一些与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3.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必然选择?这一时期我国外交政策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必然选择?我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外交政策调整所带来的成果,增强他们对我国外交事业的自豪感。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形势,分析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2.系统讲解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外交政策,如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外开放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176d5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a.png)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2)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和成果;(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新中国外交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特点;(2)新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和成就;(3)新中国外交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和贡献。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外交政策形成的背景和原因;(2)新中国外交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应对策略;(3)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深远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历程;(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新中国外交为何能取得辉煌成就?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和成就;(3)分析新中国外交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和贡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中国外交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应对策略;(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外交案例,如“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等;(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新中国外交的成功经验和启示;(3)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为今后我国外交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总结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梳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3. 思考未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93eea75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3.png)
-阐述中日建交的过程,以及其对我国外交新局面开创的贡献。
2.分析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如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政治经济需求等。
3.强调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利共赢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过程、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重大外交事件等。
3.鼓励学生关注现实,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分析我国当前外交政策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历史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强化史料教学,运用图片、视频、文献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外交事件,提高历史素养。
-精选典型史料,如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照片、中美建交的纪录片等。
-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培养他们的史料解读能力。
5.课后作业和评价:
-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外交政策演变时间轴等。
3.培养学生尊重和平、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观,树立正确的外交观念。
4.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我国外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过程,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对我国历史发展脉络有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新局面开创过程有一定认识,但可能对具体事件、外交政策调整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b1ebb5ad02de80d5d840e5.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1. 传授目标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干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究其对国际干系产生的重要影响;2、以改革绽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外交活动为例,明白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优良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安定促进互助成长所做出的努力;3、理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身分进步是外交突破的要害因素,明白外交是基于国度利益和环球战略的思虑与博弈。
2. 传授重点/难点传授重点:中美、中日干系正常化传授难点:不同时期中外洋交政策的调解3. 传授用具4. 标签传授历程(1)“乒乓外交”谱写了中美干系史上的一段韵事,你知道“乒乓外交”产生的背景和汗青意义吗?(2)20世纪70年代,中国事怎样打开外交新场面的?【导入】开创外交新场面本单位的主题是新中国的外交,在新中外洋交史上不得不提一位风云人物,他便是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部长——周恩来。
西方媒体也对这位中国领导人时刻存眷,他曾经六登《时代》周刊封面,本日我们截取此中三幅来剖析《时代》对周恩来的解读透视着一种美国怎样的对华信息。
(展示三幅图片:幻灯片2)①1951年:《共产主义分子——周恩来》,下面一行小字写着“美国的仇人也是中国的仇人”。
为什么说是“美国的仇人”?美国仇视中国。
“中国”在这里指的是什么政府?台湾政府。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周恩来是美国的仇人也是中国的仇人了。
②1954年:《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周恩来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和“目露凶光”的青龙,这期杂志出版时正值日内瓦会议召开时期,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分到场会议,由此可见美国杂志散布“中国威胁论”。
③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由四幅图组成,分别是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会面;尼克松匹俦登长城以及寓目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把这四幅图片奇妙破裂的是一个汉字“友”。
从这三幅图片的解读中,可以发觉中美干系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趋向?从敌对到缓和。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02d16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7.png)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节课讲述了中国在近代历史中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在近代前期与西方列强的斗争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外交策略以及涉及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了解到中国外交政策形成的背景与原因,以及中国如何迎接外来文明的挑战和如何应对列强意图的变化。
同时,也能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外交政策所面临的双重压力:国内与国外。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与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2.理解中国在近代前期与列强的斗争中采取的外交策略,并体会这些策略的历史意义;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理解中国在与列强的斗争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外交策略。
难点1.深刻理解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双重压力;2.理解中国复杂的外交政策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诱发学生对近代中国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2. 基础知识梳理利用工具书,重温中国在近代前期与列强的斗争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外交策略及其历史意义。
3. 深入课文结合课本,展开深度分析,了解中国复杂的外交政策形成过程,并理解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和现实意义。
4. 课堂互动集体探讨:是否存在中国在与列强的斗争中所采取的一些不当或者错误的外交策略?5. 课堂小结总结全文,澄清内容和思路,强化教学效果。
五、教学方法1.合作式学习法;2.竞争式学习法;3.讨论式学习法;4.课堂辩论式学习法。
六、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教学文本及工具书等。
七、教学评估1.教师巡视;2.学生互评;3.小组评测;4.个人总结。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历史事件掌握的不是很熟练,对理解教学内容有一定阻碍。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在介绍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多给学生一些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交政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进而理解外交政策的执行。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https://img.taocdn.com/s3/m/1b8470210066f5335a81216f.png)
高一级历史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教学目标】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新时期外交的特点、目标和成就。
【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影响。
新时期外交的特点、目标和成就。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课前自学】开创外交新局面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70年代中国的提高,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
(2)表现:年10月,第届联大恢复中国在的合法席位。
(3)意义:有利于中国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美国关系正常化①1971年7月,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
②年2月,访华,在上海签署《》,两国关系开始走向。
③年,中美国正式建立。
3、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标志:年日本首相访华,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
(3)意义:促使更从国家与中国建交,美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尸被打破。
4、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的国际环境。
(2)、目标:反对,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合作探究】1、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2、新时期外交的特点、目标和成就?【堂上训练】1.中国新时期外交思想与新中国初期外交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主要包括()①反对霸权主义②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③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④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
”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A.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3.2009年11月16日,“侬好”,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句美国版“上海话”,作为开场白与数百名上海大学生开始了对话。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ed22f7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9.png)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历史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交事件背后的历史规律。
3.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逐渐上升的原因,以及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和意义。
2.重大外交事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推动作用。
3.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外交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难点知识。
3.作业设计:
(1)课后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外交政策发展变化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设计一份关于重大外交事件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纪录片、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外交成就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作业质量:要求字迹工整,论述清晰,注重史实依据,体现自己的思考。
3.作业评价: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提高。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https://img.taocdn.com/s3/m/5ead7a0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1.png)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重大外交事件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2.难点:理解外交政策调整背后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因素;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等外交政策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把握外交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二)教学设想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我会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习题:
1.列举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取得的三项重大外交成就,并简述其意义。
2.分析我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事件中的外交策略。
3.结合邓小平外交思想,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外交政策的认识。
学生完成练习后,我会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以下重点:
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
3.重大外交事件的基本过程、成果和意义。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我国的外交动态,将所学知识与国际形势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现实关注度。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简要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背景,分析我国在这一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详细介绍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如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并解释这些原则在外交政策调整中的具体应用。
3.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重大外交事件的基本过程、成果和影响。
(一)导入新课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推荐五篇]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推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32170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5.png)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推荐五篇]第一篇: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
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中国新时期外交建树的具体活动,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过程和方法运用历史资料和历史照片,创设和再现历史的情景,使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情境之中,体验与感悟历史。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等教学方式,对相关的史实进行梳理和归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历史线索和基础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局面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局势,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重难点】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及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首先先来见证中国外交的两件大事:2014年11月联合国通过朝鲜人权决议案,中国等投反对票;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
那么我们不仅要思考:新中国是何时能在联合国合法的行使自己的表决权,中美两国又是何时能进行这种友好的国事访问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今天的内容。
(过渡)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国的外交形势比较严峻,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夹击下中国的外交陷入困局,那么我们又是如何打破困局实现拨云见日呢?(多媒体展示):第一篇章:拨云见日教师: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首先拨云见日打破困局的是我们恢复在一个国际组织的合法席位,即联合国。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9d4043011ca300a6c390de.png)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
探究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
由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建树。
难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背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方针?毛泽东把这一方针形象地概括为哪三大政策呢?在这一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呢?2、导入新课:进入到70年代,中国外交局面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这个时期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怎样取得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
【推进新课】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探究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什么用“恢复”而不用“加入”之类的说法?①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过重要贡献。
②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教学设计9: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设计9: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https://img.taocdn.com/s3/m/d4dd0e6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b.png)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本课概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开创外交新局面。
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包括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并于1979年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迎来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教学思路】(1)重点讲清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并帮助学生理解其背景。
(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通过史实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
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建树。
难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背景;新时期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为主,采用问题探究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时政热点和国内外背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把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引导学生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缓和的史实,学会从复杂的事物中寻找突破口。
学会运用联系的方法分析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认识把握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以及他们的外交实践和外交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多媒体放映“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c3a8f8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8.png)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b. “一国两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重要外交理念在我国外交事业中的应用。
c.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重大外交事件的影响。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我国外Biblioteka 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2.强调邓小平理论在外交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及“一国两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重要外交理念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和国际视野。
3.针对本节课学习的“一国两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重要外交理念,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撰写一篇案例分析,字数在800字左右。
4.制定一份关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策略建议书,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字数在800字左右。
5.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我国外交事业的新闻报道或时评,挑选一篇进行深入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在600字左右。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事业有一定了解,但在细节上可能存在知识盲点。此外,学生在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时,可能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基础知识巩固。针对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脉络,强化对重要外交事件、政策调整的记忆。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bdce030066f5335a812194.png)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教学目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事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建树。
难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背景;新时期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课前自主学习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背景:中国的日益提高。
广大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时间:。
.意义: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有利于中国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关系缓和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与苏联争霸的需要;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中国:为了解决问题;对付苏联的需要。
.过程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
1978年,中美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年中美正式建交。
.中日关系正常化原因:中美关系改善的促进。
.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影响促使国际上同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反对,维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开展以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与的外交活动,XX年,在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形成了。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XX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
知识点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优秀教学案例1](https://img.taocdn.com/s3/m/f6f42a7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5.png)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过程和成果,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2.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了解其主要外交活动和成就。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关键历史事件,评价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意义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案例中,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过程和成果,通过分析关键历史事件,使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同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讨论、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视频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此外,通过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教师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他们巩固记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5.教学方法多样化:本节课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它是体现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本节课中,我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同时,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反馈,关注他们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总之,我将竭尽全力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新时代青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
一、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新突破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条件):①;
②。
(2)概况:年10月,第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意义:说明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2、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1)改善原因:中美双方共同的要求
①美国方面:
②中国方面:
(2)过程:
①、1972年2月, 总统访问中国。
双方在签署《》。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
②、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972年中日建交
(1)直接原因: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概况: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补充]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的影响: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新篇章;有利于双方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的局势。
二、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建树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外交目标的调整:反对,维护。
(2)调整的原因: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为中心,需要一个和平
的国际环境。
2.主要外交成就:
(1)开展以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如:维和行动、禁核、裁军)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如:2001年在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如:年,中国与中亚六国在上海成立了。
该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及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有利于
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