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创新教育是关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

一、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体验成功的前提。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从而迸发创新的火花。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大胆交流、敢于创新,学习时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所以,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能由教师独占课堂,而应把课堂看成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问题的阵地。

在数学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个个跃跃欲试,自信地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大力表扬,及时鼓励和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比如,我让学生探究以下算式:12×11= 13×11= 14×11=15×11=16×11= 的得数时,先让学生计算,然后围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让学生

探究其中的规律,鼓励学生质疑、交流。有的学生说:“第一个数分别是12、13、14、15、16,第二个数是都是11。”有的学生说:“都是乘法。”也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第一个数乘以10与1的和计算出得数。”我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并接着引导:“得数与第一个乘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最后有一个学生观察,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它们的得数是“第一个数的两边分,中间加”的结果。我鼓励他“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小科学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其他的同学用羡慕的目光望着他,这样也激励了其他同学的创新动机。

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新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例如,教学应用题:“有25块棱长0.6米的正方体大理石,每立方米大理石重2.5吨,如果用载重4.5吨的汽车一次性运往工地,运走这些大理石至少需要多少辆汽车?”同学们的解答是:2.5×(0.6×0.6×0.6)×25÷4.5=3(辆)。我也认同了这种解法,正要讲下一题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如果25块大理石用3辆汽车一次运完,由于25÷3的商不是整数,又不能超过汽车的载重量,那么在实际运输过

程中只能把一块或一部分大理石锯开来,分装在这3辆汽车上,而这在实际运输中是不可能的,所以至少用3辆汽车来运是不对的。听了他这种讲法,我感到很惊喜。想不到这位学生能以事实说话,不迷信老师,不迷信题目,不盲目吸收,能独立思考,而且讲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与他们一起探索,去发现更广阔的新天地。

三、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起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新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勇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折出四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其他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摸索其他折法,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进一步尝试。终于发现了另外的四种折法,学生在这个开放的活动空间里,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科学的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赞许犹如阳光”。每位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肯定和表扬。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对未成功的学生进行鼓励,教师对其学习结果进行“个性色彩”的评价(多采用鼓励的语言,绝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语言),使学生产生

“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养成“乐学”的心态,保持十足的信心和高涨的情绪去探索、去研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决不能简单地批评责备,而应满腔热情地分析肯定其合理之处,以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

如,有位教师上公开课“十九减八”这一内容,临近下课时,一个学生问:“老师,13减8,3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3得5,再用10减5得5,这样行吗?”话音刚落,便引来一片反驳声,听课教师也议论纷纷。这时,授课教师不仅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高度评价他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这位教师采用了灵活的做法,不仅合理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这样的教学带给学生的将是不断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创新并不神秘。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创造情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勇敢地问,那么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