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习题集教学文案
第六章体质一、选择题(一)A1型题1.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A.体表形态B.体格C.体型D.体姿E.性征2.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是()A.皮肤之厚薄B.肤色C.腠理之坚松D.形体之肥瘦E.身高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A.体型B.体重C.体姿D.身高E.性征4.体质是指人体的()A.身体素质B.心理素质C.身心特性D.遗传特质E.形态结构5.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A.《伤寒杂病论》B.《妇人良方》C.《景岳全书》D.《内经》E.《千金要方》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A.可变性B.连续性C.复杂性D.普遍性E.稳定性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A.可变性B.稳定性C.全面性D.普遍性E.复杂性8.健康之人应为()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肥胖质E.瘦小质9.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A.火旺体质B.痰湿体质C.心气虚体质D.脾气虚体质E.肝郁体质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肝郁质E.阳虚质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阴虚质E.气虚质12.以下除哪项外,都是小儿的体质特点()A.脏腑娇嫩B.形气未充C.易虚易实D.易寒易热E.代谢缓慢13.以下除哪项外,都是老人的体质特点()A.精气神渐衰B.脏腑功能减退C.代谢旺盛D.气血郁滞E.阴阳失调1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A.寒化B.热化C.燥化D.湿化E.火化15.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A.寒化B.实化C.虚化D.湿化E.燥化16.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和,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
属于()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阳亢质E.痰湿质17.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习题集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五章经络一、选择题型题(一)A1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着作是()A 《十四经发挥》B 《难经》C 《扁鹊心书》D 《吴医汇讲》E 《内经》2.正经是指()A 督脉B 冲脉C 十二经别D 十二经脉E 任脉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学说B 卫气营血理论C 脏腑学说D 经络学说E 五行学说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A 阴阳五行脏腑B 内外脏腑五行C 手足五行阴阳D 手足阴阳脏腑E 手足五行脏腑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A 手太阴肺经B 足少阳胆经C 足太阴肾经D 足太阴脾经E 手少阴心经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A 肺经,大肠经,胃经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D 心经,膀胱经,肾经E 三焦经,胆经,肝经7.经脉的分支是()A 奇经八脉B 经筋C 皮部D 络脉E 气街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A 阴经B 带脉C 奇经D 阴维脉E 阳经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A 头面B 手足C 胸腹D 上肢E 下肢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A 食指端B 小指端C 鼻翼旁D 目内眦E 目外眦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A 心B 三焦C 肾D 肝E 小肠14.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带脉E 阴维脉15.除下列哪项外,均属十二经表里相合关系()A 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B 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C 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D 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E 手厥阴经与手太阳经16.奇经八脉中,起于季胁,环行腰间一周的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带脉E 阳维脉17.关于奇经八脉的名称,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A 督有统率、总管之意B 任有总任、担任及妊养之意C 跷有轻健矫捷之意D 维有维系、连接之意E 带指妇女白带18.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A 任脉B 肝经C 阴维脉D 脾经E 肾经19.行于背部正中线的经脉是()A 任脉B 督脉C 肾经D 膀胱经E 冲脉20.脾之大络分出部位的穴位是()A 丰隆B 内关C 大包D 公孙E 列缺2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 足太阴脾经B 足阳明胃经 C.足厥阴肝经 D 足少阳胆经 E 足少阴肾经22.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A 直线贯注B 循环贯注C 手足贯注D 左右贯注E 上下贯注2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的是()A 胃、大肠、胆经B 心、脾、胆经 C.小肠、三焦、胃经 D 大肠、小肠、三焦经 E.胆、大肠、三焦经24.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A 带脉B 冲脉C 任脉D 督脉E 阴跷脉25.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A 冲脉、任脉B 冲脉、督脉C 任脉、带脉D 阴维脉、阳维脉E 阴跷脉、阳跷脉26.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 经别B 别络C 奇经D 督脉E 浮络27.头痛的部位在前额者,病变多在()A 少阳经B 阳明经C 太阳经D 厥阴经E 督脉28.在头面部,行于头侧部的经脉是()A 少阳经B 少阴经C 阳明经D 太阳经E 厥阴经29.行于腹面正中线的经脉是()A 手少阴心经B 任脉C 足阳明胃经D 足太阴脾经E 督脉30.以下经脉入于上齿中者为()A 手太阳小肠经B 手阳明大肠经C 足阳明胃经D 手少阳三焦经E 足少阳胆经(二)B型题1A 足厥阴肝经B 足太阴脾经C 足少阴肾经D 足少阳胆经E 手少阴心经1.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的经脉是()2.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的经脉是()A 足少阴肾经B 足厥阴肝经C 手太阳小肠经D 督脉E 足阳明胃经3.出于额,上达巅顶的经脉是()4.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的经脉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阴跷脉E 阴维脉5.称为“血海”的经脉是()6.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 能约束纵行诸脉B 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C 抗御外邪、感应和传递相关信息D 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E 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7.经筋的主要功能是()8.皮部的主要功能是()A 足太阳经B 足少阳经C 足阳明经D 手太阳经E 手少阳经9.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10.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三)X型题1.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哪些医疗实践的关系最密切()A 熨法B 针灸C 气功D 推拿E 敷药2.经络能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主要表现在()A 内脏之间的联系B 内脏与五体之间的联系C 经脉之间的联系D 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E 气血与津液之间的联系3.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A 足厥阴经B 足太阴经C 足少阴经D 足太阳经E 足阳明经4.环绕口唇后到两目眶下的经脉是()A 督脉B 任脉C 冲脉D 带脉E 阴维脉5.循行于人体背部的经脉是()A 肾经B 膀胱经C 任脉D 督脉E 胃经6.下列有别络分出的经脉有()A 任脉B 督脉C 胃经D 冲脉E 脾经7.络脉主要包括有()A 十五别络B 十二经筋C 孙络D 十二皮部E 浮络8.以经络学说指导临床诊疗,主要用于()A 局部用药B 药物归经C 按摩D 针灸E 推拿9.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概括起来为()A 离B 散C 入D 出E 合10.在目内眦(睛明穴)相交会的经脉有()A 手太阳小肠经B 足太阳膀胱经C 足阳明胃经D 阴跷脉E 阳跷脉二、词语解释1.经络2.经络学说3. 经别4.经筋5.皮部6.循经取穴7.引经药8.奇经9.六合10.诸阳之会11.十二皮部12.足三阳经13.任主胞胎14.十五别络15.一源三歧三、填空题1.()能总督一身之阳气,称为阳脉之海。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
第五章体质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
人类既有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相同的形质和机能活动,也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动,这是人体的生理共性。
但正常人体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个体在形质、机能、心理上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这种个体在生理上的身心特性便称之为体质。
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措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因此,重视对于体质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个体的生命特征,而且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对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及养生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其融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于一体,既作为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研究人类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的新的分支学科。
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它通过人体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表现出来。
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人的体质特点或隐或显地体现于健康或疾病过程中。
因此,体质实际上就是人群在生理共性的基础上,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殊性。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五章 体质
结论:先天禀赋决定了体质的相对稳定性, 后天调养又使得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 体质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两方面:
体质的表现
生理体质—个体对外来刺激的生理反应性 (个体在体力、智力、本能方面的 特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等) 病理体质—个体受病邪作用时的发病倾向 (机体对某些外邪的易感性,对病 证的易发性和发病后的易转性等)
男子以精为主,以肾为先天 内在因素 小儿为“纯阳之体”—阴阳处于蓬勃生长 年龄 状态 老人以肾气虚衰为先导—阴阳气血均衰退 心理 情志的异常变化导致体质下降,与某些 疾病发生有关
自然环境——地理,不同区域的人, 体质结构明显差异 外在因素 经济生活、意识形态、 社会地位 社会环境 影响体质 变化 职业、战争
三、正常体质 总体而言,健康人群体内阴阳是平衡的。 具体而言,不同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 或偏阴、或偏阳 ——不超过机体调节的适应 能力(常度之内)。
(一)阴阳平和质
形:体壮适中、目光有神,肤色明 润、食欲好、二便正常等 表现 气血阴阳充盛 功能协调 演化 病则易愈易治 神:性格开朗,生活安静自处,顺 应自然,精力充沛等 健康、不易生病、多长寿
四、体质所含内容 包括内部与外形两部分:
气质:是隶属于体质的一个较小概念,是个体心理特征的 总称(神态、意识、言行、风度中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 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体现于感觉运动器官和 神 内部 经系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 性、平衡性等) 性格:是人习惯化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的个性心 理
(二)偏阳质
形:体瘦结实、面色偏红或微黑、食欲 旺、 喜冷畏热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体质)【圣才出品】
第5章体质5.1 复习笔记一、体质学说概述1.体质学说的概念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2.体质的概念(1)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2)体质的特点包括:个体差异性、形神体性、群体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
(3)体质的构成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征的差异性构成。
(4)体质状况的评价指标包括:身体的形态结构、身体的机能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适应能力。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三、体质的分类1.体质的分类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方法(框架),以藏象及精气血津液神为理论基础。
2.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表5-1 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3.九种常见体质表5-2 九种常见体质四、体质学说的应用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2.阐释发病原理3.解释病理变化4.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
5.指导治疗(1)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常以患者的体质状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
(2)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①注意药物性昧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素体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阴阳平和质者——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忌妄攻蛮补等。
②注意用药剂量体质强壮者——对药物耐受性强,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体质瘦弱者——对药物耐受性差,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
③注意针灸宜忌体质强壮者,对针石、火炳的耐受性强;体质弱者,耐受性差。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习题集
第六章体质一、选择题(一)A1型题1.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A.体表形态B.体格C.体型D.体姿E.性征2.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是()A.皮肤之厚薄B.肤色C.腠理之坚松D.形体之肥瘦E.身高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A.体型B.体重C.体姿D.身高E.性征4.体质是指人体的()A.身体素质B.心理素质C.身心特性D.遗传特质E.形态结构5.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A.《伤寒杂病论》B.《妇人良方》C.《景岳全书》D.《内经》E.《千金要方》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A.可变性B.连续性C.复杂性D.普遍性E.稳定性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A.可变性B.稳定性C.全面性D.普遍性E.复杂性8.健康之人应为()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肥胖质E.瘦小质9.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A.火旺体质B.痰湿体质C.心气虚体质D.脾气虚体质E.肝郁体质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肝郁质E.阳虚质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阴虚质E.气虚质12.以下除哪项外,都是小儿的体质特点()A.脏腑娇嫩B.形气未充C.易虚易实D.易寒易热E.代谢缓慢13.以下除哪项外,都是老人的体质特点()A.精气神渐衰B.脏腑功能减退C.代谢旺盛D.气血郁滞E.阴阳失调1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A.寒化B.热化C.燥化D.湿化E.火化15.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A.寒化B.实化C.虚化D.湿化E.燥化16.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和,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
属于()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阳亢质E.痰湿质17.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1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藏象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与发病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 选择题: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A. 先秦、秦、汉B. 两晋、隋、唐C. 宋、金、元D. 明清E. 近代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张从正D. 朱震亨E. 李杲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A. 张元素B. 刘河间C. 张子和D. 朱震亨E. 李杲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A. 张从正B. 陈无择C. 张仲景D. 巢元方E. 孙思邈二. 多项选择题: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针灸甲乙经》E. 《千金要方》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吴又可D. 朱震亨E. 李杲第一章阴阳五行一、选择题: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 上午B. 上半夜C. 中午D. 下午E. 下半夜2. “阴病治阳”适用于: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则阳病D. 阳虚则阴盛E. 阴盛则寒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交感相错C.阴阳互根互用D. 阴阳相互消长E. 阴阳相互转化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A. 母B. 子C. 所胜D. 所不胜E. 所克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A. 肺玻郯肾B. 肝玻郯肾C. 心玻郯肾D. 脾玻郯肾E. 肝玻郯脾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A. 肝B. 肾C. 心D. 脾E. 胃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A. 木B. 土C. 金D. 水E. 火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A. 肝实泻肾B. 肺实泻脾C. 肝实泻肺D. 肝实泻心E. 心实泻肝第二章藏象一、单项选择题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A. 膀胱B. 三焦C. 胆D. 脑E. 女子胞2. 气血生化之源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A. 心B. 肝C.脾D. 肾E. 肺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6. 肾在液为:A. 泪B. 涎C. 汗D. 唾E. 涕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A. 化生血液B. 推动血行C. 固摄血液D. 贮藏血液E. 调节血量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9. 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A. 主气B. 纳气C. 生气D. 调气E. 养气10. 肺的生理特征是:A. 喜和降B. 喜清肃C. 喜燥恶湿D. 喜润恶燥E. 喜条达11. 肾其华在:A. 面B. 唇C. 毛D. 发E. 爪12. 称为“后天之本”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3. 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A. 主运化B. 主升清C. 主统血D. 主四肢E. 主肌肉14.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生理作用中最根本的是:A. 调节情志B. 调节脾胃升降C. 调畅气机D. 调节胆汁分泌E. 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15.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A. 肺主气B. 肺主皮毛C. 肺司呼吸D. 肺主治节E. 肺主宣降16. 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7. 称为“娇脏”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8. “主升清”的脏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9.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学基础是:A. 气能生血B. 人以水谷为本C. 脾主升清D.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E. 脾为后天之本20. 下列最能概括肝的生理特点的是:A. 喜条达恶抑郁B. 主动、主升C. 体阴而用阳D. 为藏血之库E. 为罢极之本21. 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A. 心阳B. 肝阳C. 脾阳D. 肾阳E. 肺阳22. 大怒主要影响机体的:A. 呼吸功能B. 疏泄功能C. 藏精功能D. 气化功能E. 运化功能23. 情志抑郁与下列哪个生理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A. 心神不足B. 髓海空虚C. 肝失疏泄D. 肝火上炎E. 肺气虚损24.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五液”:A. 尿B. 涎C. 涕D. 泪E. 唾25. 《内经》所说的命门是指:A. 右肾B. 两肾C. 肾间动气D. 目E. 两肾之间26. 下列哪一项是指心:A. 罢极之本B. 气之本C. 封藏之本D. 生之本E. 仓廪之本27. “膻中”是指下列中哪一项:A. 肺B. 心C. 心包D. 腹腔E. 脑28. 称“相傅之官”的是: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29. “诸湿肿满”,皆属于: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30.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的是:A. 命门B. 肾C. 心D. 脑E. 膻中31.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心者,血之本B. 肺者,罢极之本C. 肝者,气之本D. 肾者,封藏之本E. 脾者,生之本32. 在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A. 心藏神B. 肝藏魂C. 肺藏魄D. 脾藏意E. 肾藏智33. 全身“水液”运行的通道是:A. 肺B. 脾C. 肾D. 三焦E. 膀胱34. “原气之别使”是指:A. 肾B. 十二经脉C. 奇经八脉D. 三焦E. 血脉35. 胃气一般是指:A. 胃的受纳功能B. 胃的腐熟功能C. 脾的运化功能D. 脾胃功能的合称E. 水谷精微之气36. 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A. 脾B. 大肠C. 小肠D. 三焦E. 胃37. “泌别清浊”是属于:A. 胃的生理功能B. 小肠的生理功能C. 大肠的生理功能D. 膀胱的生理功能E. 肾的生理功能38. “决渎之官”是指A. 肾B. 膀胱C. 肺D. 三焦E. 脾39. “中正之官”是指A. 心B. 肝C. 胆D. 脾胃E. 肾40. 有“化物”功能的是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1. “传导之官”是指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2. “中精之府”是指A. 心包B. 胃C. 胆D. 三焦E. 脾43. “州都之官”是指A. 胃B. 膀胱C. 小肠D. 大肠E. 肾44. “五脏之本”是指:A. 心B. 肝C. 脾D. 胃E. 肾45. 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肾D. 肺与肾E. 肝与脾46. 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肝与心47. 两脏关系表现为阴阳水火既济的是:A. 心与肾B. 肝与肾C. 脾与肾D. 心与肺E. 心与肝48. 与血的生成、运行有关的两脏是:A. 心与肾B. 肺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脾与肾49. 连结肺司呼吸和心主血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A. 元气B. 营气C. 宗气D. 卫气E. 肾气50. 两脏之阴常相互资生的是:A. 心与肝B. 肺与心C. 脾与肾D. 肝与肾E. 肺与肾51. 舌赤糜烂,小便短赤多属:A. 心火亢盛B. 小肠实热C. 肝胆火旺D. 心火下移小肠E. 膀胱湿热52. 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多属:A. 脾胃虚寒B. 脾肾阳虚C. 肝脾不调D. 脾气虚E. 肾阳虚53. 与大肠相表里的脏是: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54. “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A. 同居下焦B. 精血互化C. 同寄相火D. 水能生木E. 同源于水谷精气55.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A. 心与肺B. 肺与脾C. 脾与胃D. 肝与肺E. 肺与肾56. 在脾与胃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A.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B.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C. 脾主升,胃主降D.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E. 脾为胃行其津液第三章气血津液一、单项选择题1. 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A. 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C.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D.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 肺在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A.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B. 呼出体内的浊气C. 参与宗气的生成D. 行脏腑之气E. 参与新陈代谢3. 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 固摄作用E. 气化作用4. 生命的基本特征为:A. 气化运动B. 气机升降C. 气血充盈D. 脏腑功能正常E. 经络功能正常5. 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A. 水谷精微B. 津液C. 精D. 营气E. 元气6. 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为:A. 血虚B. 血瘀C. 血寒D. 血热E. 血脱7. 肝在血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A. 贮藏血液B. 调节血量C. 调畅气机D. 直接生血E. 肝木疏土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A. 胃液B. 肠液C. 涕液D. 泪液E. 血液9. 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为:A. 体液B. 阴液C. 津液D. 津E. 液10.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无直接关系:A. 脾B. 胃C. 心D. 小肠E. 大肠11.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的输布无直接关系:A. 脾B. 肺C. 肝D. 肾E. 心12. 气能生血的含义为:A. 生血的动力B. 生血的原料C. 生血的动力和原料D. 气能生津E. 气能生精13. 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为:A. 心气B. 肺气C. 卫气D. 元气E. 营气14. 理气活血以治血瘀的理论依据为: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可化气15. 气能生津的机理为:A.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B. 气为生津的动力C.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和动力D. 气能化精E. 气能生血第四章经络一. 选择题:1. 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 十二经别B. 十二经筋C. 十二皮部D. 十二经脉E. 十五别络2. 分布于上肢内侧面的经脉,其前、中、后的顺序是:A. 太阴、少阴、厥阴B. 少阴、厥阴、太阴C. 太阴、厥阴、少阴D. 厥阴、少阴、太阴E. 少阴、太阴、厥阴3. 络脾,属胃的经脉是:A. 足少阳B. 手少阳C. 足阳明D. 手阳明E. 足太阴4.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手少阳经上接:A. 足太阴经B. 足厥阴经C. 手厥阴经D. 足少阴经E. 足太阳经5.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经下接:A. 肺经B. 肾经C. 膀胱经D. 小肠经E. 脾经6. 十二经脉中,手足阴经交接于:A. 上肢B. 下肢C. 头面D. 胸中E. 腹部7. 心包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是:A. 上肢内侧前缘B. 上肢外侧前缘C. 上肢内侧中线D. 上肢外侧中线E. 上肢内侧后缘8. 足少阴肾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是:A. 内侧前缘B. 外侧前缘C. 内侧中线D. 外侧中线E. 内侧后缘9. 小肠经的经脉是:A. 手太阳B. 足太阳C. 手阳明D. 足阳明E. 手少阳10. 循行于腰背部正中线的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肾经E. 膀胱经11. 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 督脉B. 任脉C. 肝经D. 冲脉E. 阴维脉12. “一源而三歧”的三条经脉是:A. 督脉、任脉、带脉B. 任脉、冲脉、带脉C. 冲脉、督脉、任脉D. 督脉、冲脉、带脉E. 督脉、任脉、阴维脉13. 具有“主下肢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A. 督脉、任脉B. 冲脉、任脉C. 阴跷脉、阳跷脉D. 阴维脉、阳维脉E. 肝经、肾经14. 十二经脉的别络的分出是从:A. 四肢肘膝以上B. 四肢肘膝以下C. 体腔脏腑深部D. 体腔脏腑浅部E. 头面部第五章病因与发病一. 选择题:1. 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A. 风暑火B. 风寒燥C. 风暑湿D. 风燥暑E. 风燥湿2. 下列属于湿性趋下的是:A. 妇女带下B. 咳嗽C. 小便清长D. 大便秘结E. 汗出恶风3.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A.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B.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C. 易扰乱神明D. 伤津耗气E. 多见滑腻舌苔4. 毒蛇咬伤,伤口表现以麻木为主,无明显红肿热痛,属于:A. 风毒B. 火毒C. 风火毒D. 血循毒E. 混合毒5. 钩虫的形成多由:A. 饮食不洁B. 手足皮肤直接接触了粪土C. 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D. 脾胃虚弱E. 饮食不节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A. 邪气损正B. 正气抗邪C. 邪正俱衰D. 正虚致邪犯E. 正胜邪负7.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正气的范畴:A. 肾中精气的抗邪能力B. 元气的抗病作用C. 卫气的卫外功能D. 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E. 保健抗衰老的药物8. 同一邪气感受于人群中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病,此说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A. 邪气的性质B. 正气的旺衰C. 正胜邪负D. 邪胜正负E. 邪气的轻重9. 某一疠气致病并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在此情形下,下列何项起着主导的作用:A. 正胜邪负B. 正气虚衰C. 正邪两者D. 邪气致病E. 正气旺盛10.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邪气损正的范畴:A. 造成机体形质的损伤B.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C. 改变个体体质特征D. 促使疾病不药而愈E. 导致机体体用失谐第六章病机一、单项选择1. 病机理论,源于:A. 《难经》B. 《诸病源候论》C. 《内经》D. 《血证论》E. 《杂病源流犀烛》2. “病机十九条”奠定了下列哪项病机的理论基础:A. 外感病机与痰饮病机B. 脏腑病机与六气病机C. 气血病机与津液病机D. 六经病机与三焦病机E. 卫气营血病机与内伤七情病机3. 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此时机体的正气,则是:A. 正气未衰,抗邪有力B. 正气已衰,但不严重C. 正气受损,但尚有抗病能力D. 正气不足,无力抗邪E. 正气虚损,兼挟实邪4.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实转为虚D. 虚转为实E. 真实假虚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因虚致实D. 由实转虚E. 真虚假实6. 热结胃肠之真实假虚证,下列见症,何为假象:A. 大便秘结B. 尿黄而少C. 潮热D. 精神萎顿E. 谵语7. 脾虚失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而见水肿,则属于:A. 由实转虚B. 真虚假实C. 虚中夹实D. 实中夹虚E. 真实假虚8. 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阐释的是:A. 《医贯》B. 《景岳全书》C. 《格致余论》D. 《丹溪心法》E. 《内科撮要》9. 疾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指:A. 经络的功能失调B. 脏腑的功能失调C. 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D. 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E. 内生五邪的病理变化10. 邪正盛衰,决定着:A. 病证的寒热B. 病位的表里C. 气血的盛衰D. 病证的虚实E. 脏腑的盛衰11. 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 气血的盛衰变化B. 气机升降的失调与变化C. 阴与阳的盛衰变化D. 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E. 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12.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A.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B. 脏腑功能亢进紊乱C. 气血瘀滞D. 水液贮留E. 痰浊壅盛13. 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邪盛正衰则病进B. 正盛邪衰则病退C. 邪盛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 正虚邪衰则病危E. 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则死亡14.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的病机转变是:A. 由实转虚B. 虚实夹杂C. 真虚假实D. 真实假虚E. 因虚致实1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A.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而见实象B. 脏腑虚极,运化无力,外现实象C. 素体衰弱,外邪侵袭,而见实象D. 脏腑失调,饮食积聚,而见实象E. 内生五邪而外现实象16.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主要是:A. 脏腑气血失调,功能减退而见虚象B. 邪气亢盛,正气衰败而见虚象C.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见虚象D. 邪热炽盛,煎熬津液而见虚象E. 疾病初期,兼见虚证而见虚象17. 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 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 气郁化火D. 瘀热在里E. 痰食积滞,郁而化热18. 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虚阳亢19.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 阳热病邪侵袭而伤阴C. 阴气和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D. 精血津液亏乏,阳不敛阴E. 阳热盛极,格阴于外20. 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B. 脏腑机能减退C. 阴寒伤阳,阴盛阳虚D. 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E. 阴寒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21. 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A. 重阳必阴B. 寒极生热C. 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 阳损及阴E. 阳长阴消22.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证,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阳亡失23.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的理论依据是:A. 气随津液而丢失B. 津气两虚C. 津亏无以载气D. 津液精血不足E. 津亏失养,机能减退24. 《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 气不摄血B. 气机逆乱C. 血随气脱D. 血随气逆E. 血随气结25. 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 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 劳力过度而耗伤D.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 思虑无穷而暗耗26.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内脏下垂B. 腰腹胀满重坠C. 里急后重D. 子宫脱垂E. 久利脱肛27. 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身热以夜间为甚B. 舌质红绛C. 心烦或躁扰发狂D. 衄血或吐血,血色鲜红E. 崩漏色淡28. 血瘀病理状态的形成,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气滞B. 气虚C. 血热D. 津液干涸E. 津液停滞29. 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A. 气滞血瘀B. 气虚血瘀C. 气不摄血D. 气随血脱E. 气血两虚30.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 燥热之邪灼伤B. 五志过极化火耗伤C. 忧愁思虑而暗耗D. 多汗、多尿,吐泻太过E. 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31.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在于哪几脏的气化功能减退:A. 肺脾肝B. 肺脾肾C. 脾肾心D. 心肾肝E. 肝肾脾32. 从一定意义上说,伤津主要是失水,而最易引起伤津的则是:A. 高热煎灼B. 慢性病耗伤C. 吐泻所伤D. 汗出所伤E. 久病体虚,生成不足第七章防治原则一. 选择题:1. 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言之,其标本划分,下列中何项为错:A.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B. 症状为本,病因为标C.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D.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标E. 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2.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思想言之,属于:A. 标急则先治其标B. 本急则先治其本C. 标缓则先治其本D. 本缓则先治其标E. 标本兼治3. “阳病治阴”之“治阴”,系指:A. 温散阴寒B. 发表散寒C. 滋阴制阳D. 扶阳消阴E. 阴阳并补4.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主要适用于下列何项病机变化的病证:A. 阴偏盛B. 阴偏衰C. 阳偏衰D. 阴虚致阳亢E. 阳虚致阴盛5. 气虚证治以补气,一般认为当以何脏腑为其重点:A. 肺与大肠B. 心与小肠C. 脾与胃D. 肝与胆E. 肾与膀胱6. 根据脏性喜恶的理论,对于脾虚湿阻之证,适宜的治法是:A. 甘寒生津B. 降逆和胃C. 清热利湿D. 甘温燥湿E. 滋阴养血7. 下列除何项外,均可属于腑病疗脏的范畴:A. 膀胱虚寒治以温肾扶阳B. 三焦虚寒治以温肾扶阳C. 小肠虚寒治以温补脾阳D. 胃病虚寒治以温补脾阳E. 心火上炎治以通利小肠8. 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A. 热因热用B. 寒因寒用C. 寒者热之D. 用寒远寒E. 用热远热。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题库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题库一、医理基础1.请简述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什么,它对中医的医疗观念有何重要影响?2.中医的“五行”学说是哪五行?每一行代表的是什么?与人体的生理和疾病有何联系?3.中医体质分类包括哪些体质?如何根据体质调节生活习惯和饮食?二、脏腑学说1.中医六腑分别是哪六腑?它们的功能分别是什么?并举例说明脏腑失调引起的常见疾病。
2.中医所说的“气血津液”是指什么?说明气血津液的运行规律及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3.说说中医“精气神”概念,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三、证候学说1.什么是中医的“证候学”?请解释病因、病机、病位、病症四者之间的关系。
2.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举例说明如何根据不同证候进行辨证治疗。
3.请简述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并举例说明在治疗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四、针灸理论1.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简述针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说明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针灸的“经络”理论是什么?说明经络的走向及与人体脏腑、经络的关系。
3.中医针灸治疗的原理是怎样的?和现代医学中的物理治疗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五、药物学说1.中药的药性分为哪几类?每类药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分别适用于何种证候?2.中药的药味分类及其作用有哪些?请以常用中药为例做详细说明。
3.请简述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及炮制药材的质量要求。
六、中医诊疗1.中医诊断分为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具体是怎么进行的?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中医治疗方法包括哪些?针灸、药物、推拿、汤药等各有何特点和适应范围?3.请结合具体病例说明中医治疗的过程,包括诊断、辨证、治疗方案和效果评估等。
以上是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题题库,希望能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学的相关知识。
如果您对任何问题有疑问或需要更深入的解释,请随时向中医医生咨询。
祝您身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第五章 体 质
第一节 概 述
• 一、体质的概念
• (三)体质与素质、气质、性格 • (1)体质与素质:素质主要是由先天禀赋因素决定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体质是先、后天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而形成的在功能、形态和结构上的特征。
第五章 体 质
第五章 体 质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
•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 (一)先天因素 • 先天禀赋包括父母生殖之精的质量,父母精血所
禀受的遗传性,父母的生育年龄,在母体内的发 育过程、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妊娠期间所受的 种种影响。
第五章 体 质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
• (二)后天因素 • 1、年龄因素 • 2、性别差异 • 3、地理因素 • 4、饮食营养 • 5、劳逸所伤 • 6、情志因素 • 7、其他因素
第一节 概 述
• 一、体质的概念
• (三)体质与素质、气质、性格 • (2)体质与气质:气质是人体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持
征,其侧重于人的心理特征;而体质不仅包括了个体的 某些气质特征,而且着重反映个体在形态、结构与功能 上的特点。 • (3)体质与性格:性格是个人在现实中习惯化了的稳 定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如骄 傲、谦虚、勤劳、怯懦等。体质强调个体生理特征,性 格突出个体心理上特点。
差异 2、体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也是脏腑功能的 变化为基础的
第五章 体 质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
•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 • (二)体质与气血 • 体质的差异取决于气血的功能与多少。在功能上,气血
的强弱多少可以造成形体肥瘦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 体质。 • 如同为肥胖之人,根据其气血的多少又有“膏”、 “脂”、“肉”三型:膏型 之人,从气多阳,体质热 而耐寒;肉型之人,血多形体充实气血和平,不寒不热; 脂型之人,血清、气滑而少,形体不甚强壮。
中医体质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中医体质练习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自然界中,春季多()A、湿B、风C、暑D、寒正确答案:D2.()在《千金要方》指出:“摩腹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
A、华佗B、张仲景C、孙思邈D、扁鹊正确答案:C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特禀质心理特征描述的是()A、急躁B、敏感C、焦虑D、多疑正确答案:D4.()体质性格内向,不喜冒险A、阳虚B、气虚C、痰湿D、阴虚正确答案:B5.气虚体质经络调理适宜用()A、和法B、补法C、平补平泻法D、泻法正确答案:B6.()是人体水液内停而导致痰湿聚集的一种体质状态。
A、痰湿质B、气郁质C、血瘀质D、湿热质正确答案:A7.被称为阳脉之海的是()A、冲脉B、任脉C、带脉D、督脉正确答案:D8.()体质的艾灸调养需整体调节,同时振奋五脏六腑之阳气。
A、血虚质B、气虚质C、阳虚质D、阴虚质正确答案:B9.男性更年期多出现在( C )岁阶段A、45~50B、50~55C、45~60D、55~60正确答案:C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按摩禁忌症的是()A、精神疾病B、月经不调C、皮肤伤口D、急性脑血管疾病正确答案:B11.平和质运动调理方案建议,散步可在清晨或饭后半小时进行()分钟A、30~40B、5~10C、25~30D、10~20正确答案:A12.在经络循行规律中肝之后交接于()经。
A、胆B、脾C、心D、肺正确答案:A13.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是()A、太溪B、照海C、昆仑D、复溜正确答案:A14.“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哪种体质的调理原则()A、阴虚质B、阳虚质C、气虚质D、血虚质正确答案:B15.躯体性亚健康不包括()A、更年期亚健康B、疲劳性亚健康C、睡眠失调性亚健康D、疼痛性亚健康正确答案:A16.现代关于健康的概念涵盖了躯体、心理社会、道德诸方面,传统中医通过“平”“和”来表述健康状态,认为()就是健康。
最全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第五章)
最全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第五章)一、选择题(一)A型题1.体质是指人体的:A.身体素质 B.身心特征 C.形态结构 D.遗传特质 E.心理素质2.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A.性征 B.体姿 C.体型 D.体格 E.体表形态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A.性征 B.身高 C.体姿 D.体重 E.体型4.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是:A.身高 B.肤色 C.腠理之坚松 D.形体之肥瘦 E.皮肤之厚薄5.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A.可变性 B.稳定性 C.全面性 D.普遍性 E.复杂性6.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A.可变性 B.连续性 C.复杂性 D.普遍性 E.稳定性7.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经典著作:A.《伤寒杂病论》 B.《妇人良方》 C.《景岳全书》 D.《黄帝内经》 E.《千金要方》8.过食咸味,易形成:A.火旺体质 B.痰湿体质 C.心气虚体质 D.脾气虚体质 E.肝郁体质9.理想的体质应为: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和质 D.肥胖质 E.瘦小质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征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肝郁质 E.阳虚质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征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阴虚质 E.气虚质12.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A.寒化 B.热化 C.燥化 D湿化 E.火化13.素体阳虚阴盛者,易致邪从:A.寒化 B.实化 C.虚化 D.湿化 E.燥化(二)B型题A.性征 B.体姿 C.体重 D.体型 E.体格1.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为:2.反映体质的体表形态标志是:A.温补益火 B.清热利湿 C.甘寒凉润 D.补气培元 E.健脾芳化.3.体质偏阳者治宜:4.体质偏阴者治宜:A.质势 B.病势 C.从化 D.传变 E.易感性5.病情随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为:6.不同体质类型所具有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称为:A.寒化 B.热化 C.燥化 D.湿化 E.传化7.素体津亏血耗者,受邪后多从:8.气虚湿盛体质者,受邪后多从:(三)D型题1.偏阳质的体质特征为:A.形体适中 B.形体偏瘦 C.形体偏胖 D.喜动 E.性格外向3.痰湿内盛之人易患的疾病为:A.肺痨 B.中风 C.眩晕 D.消渴 E.食积4.偏阳质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A.虚证 B.寒证 C.里证 D.实证 E.热证5.偏阴质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A.实证 B.热证 C.虚证 D.表证 E.寒证(四)X型题1.体质的构成包括:A.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B.发病的倾向性 C.形态结构的差异性D.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E.心理特征的差异性2.体质的特点有:A.普遍性 B.全面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E.连续性3.影响体质形成的先天因素有:A.父母生殖之精的质量 B.父母血缘关系的远近 C.父母生育的年龄D.母亲妊娠期的养胎情况 E.母亲妊娠期疾病的影响4.影响体质形成的后天因素有:A.性别、年龄 B.饮食因素 C.劳逸、疾病因素 D.情志因素 E.地理因素5.体格反映了人体的:A.生长发育水平 B.营养状况 C.锻炼程度 D.体姿 E.性征6.小儿的体质特点为:A.精气神渐衰 B、脏腑功能减退 C.代谢缓慢 D.气血郁滞 E.阴阳失调8.偏阳质者:A.耐寒 B.耐热 C.易感风、暑、热邪 D.易感寒湿之邪 E.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9.偏阴质者:A.耐寒 B.耐热 C.易感风、暑、热邪 D.易感寒湿之邪 E.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10.偏阳质的人易发展演化成的病理体质是:A.阳虚 B.阳亢 C.阴虚 D.痰湿 E.痰火11.偏阴质的人易发展演化成的病理体质是:A.阳亢 B.阳虚 C.阴虚 D.痰湿 E.水饮12.阴虚之体养生时应慎用:A.肥甘之品 B.辛辣之品 C.甘润生津之品D.燥热之品 E.苦寒之品13.体质偏阳者,用药宜:A.甘寒 B.咸寒 C.酸寒 D.清润 E.苦温二、填空题1.健康,是人体在、和方面的完好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藏象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与发病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 选择题: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A. 先秦、秦、汉B. 两晋、隋、唐C. 宋、金、元D. 明清E. 近代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张从正D. 朱震亨E. 李杲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A. 张元素B. 刘河间C. 张子和D. 朱震亨E. 李杲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A. 张从正B. 陈无择C. 张仲景D. 巢元方E. 孙思邈二. 多项选择题: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针灸甲乙经》E. 《千金要方》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吴又可D. 朱震亨E. 李杲第一章阴阳五行一、选择题: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 上午B. 上半夜C. 中午D. 下午E. 下半夜2. “阴病治阳”适用于: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则阳病D. 阳虚则阴盛E. 阴盛则寒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交感相错C.阴阳互根互用D. 阴阳相互消长E. 阴阳相互转化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A. 母B. 子C. 所胜D. 所不胜E. 所克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A. 肺玻郯肾B. 肝玻郯肾C. 心玻郯肾D. 脾玻郯肾E. 肝玻郯脾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A. 肝B. 肾C. 心D. 脾E. 胃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A. 木B. 土C. 金D. 水E. 火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A. 肝实泻肾B. 肺实泻脾C. 肝实泻肺D. 肝实泻心E. 心实泻肝第二章藏象一、单项选择题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A. 膀胱B. 三焦C. 胆D. 脑E. 女子胞2. 气血生化之源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A. 心B. 肝C.脾D. 肾E. 肺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6. 肾在液为:A. 泪B. 涎C. 汗D. 唾E. 涕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A. 化生血液B. 推动血行C. 固摄血液D. 贮藏血液E. 调节血量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9. 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A. 主气B. 纳气C. 生气D. 调气E. 养气10. 肺的生理特征是:A. 喜和降B. 喜清肃C. 喜燥恶湿D. 喜润恶燥E. 喜条达11. 肾其华在:A. 面B. 唇C. 毛D. 发E. 爪12. 称为“后天之本”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3. 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A. 主运化B. 主升清C. 主统血D. 主四肢E. 主肌肉14.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生理作用中最根本的是:A. 调节情志B. 调节脾胃升降C. 调畅气机D. 调节胆汁分泌E. 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15.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A. 肺主气B. 肺主皮毛C. 肺司呼吸D. 肺主治节E. 肺主宣降16. 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7. 称为“娇脏”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8. “主升清”的脏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9.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学基础是:A. 气能生血B. 人以水谷为本C. 脾主升清D.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E. 脾为后天之本20. 下列最能概括肝的生理特点的是:A. 喜条达恶抑郁B. 主动、主升C. 体阴而用阳D. 为藏血之库E. 为罢极之本21. 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A. 心阳B. 肝阳C. 脾阳D. 肾阳E. 肺阳22. 大怒主要影响机体的:A. 呼吸功能B. 疏泄功能C. 藏精功能D. 气化功能E. 运化功能23. 情志抑郁与下列哪个生理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A. 心神不足B. 髓海空虚C. 肝失疏泄D. 肝火上炎E. 肺气虚损24.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五液”:A. 尿B. 涎C. 涕D. 泪E. 唾25. 《内经》所说的命门是指:A. 右肾B. 两肾C. 肾间动气D. 目E. 两肾之间26. 下列哪一项是指心:A. 罢极之本B. 气之本C. 封藏之本D. 生之本E. 仓廪之本27. “膻中”是指下列中哪一项:A. 肺B. 心C. 心包D. 腹腔E. 脑28. 称“相傅之官”的是: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29. “诸湿肿满”,皆属于: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30.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的是:A. 命门B. 肾C. 心D. 脑E. 膻中31.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心者,血之本B. 肺者,罢极之本C. 肝者,气之本D. 肾者,封藏之本E. 脾者,生之本32. 在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A. 心藏神B. 肝藏魂C. 肺藏魄D. 脾藏意E. 肾藏智33. 全身“水液”运行的通道是:A. 肺B. 脾C. 肾D. 三焦E. 膀胱34. “原气之别使”是指:A. 肾B. 十二经脉C. 奇经八脉D. 三焦E. 血脉35. 胃气一般是指:A. 胃的受纳功能B. 胃的腐熟功能C. 脾的运化功能D. 脾胃功能的合称E. 水谷精微之气36. 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A. 脾B. 大肠C. 小肠D. 三焦E. 胃37. “泌别清浊”是属于:A. 胃的生理功能B. 小肠的生理功能C. 大肠的生理功能D. 膀胱的生理功能E. 肾的生理功能38. “决渎之官”是指A. 肾B. 膀胱C. 肺D. 三焦E. 脾39. “中正之官”是指A. 心B. 肝C. 胆D. 脾胃E. 肾40. 有“化物”功能的是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1. “传导之官”是指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2. “中精之府”是指A. 心包B. 胃C. 胆D. 三焦E. 脾43. “州都之官”是指A. 胃B. 膀胱C. 小肠D. 大肠E. 肾44. “五脏之本”是指:A. 心B. 肝C. 脾D. 胃E. 肾45. 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肾D. 肺与肾E. 肝与脾46. 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肝与心47. 两脏关系表现为阴阳水火既济的是:A. 心与肾B. 肝与肾C. 脾与肾D. 心与肺E. 心与肝48. 与血的生成、运行有关的两脏是:A. 心与肾B. 肺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脾与肾49. 连结肺司呼吸和心主血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A. 元气B. 营气C. 宗气D. 卫气E. 肾气50. 两脏之阴常相互资生的是:A. 心与肝B. 肺与心C. 脾与肾D. 肝与肾E. 肺与肾51. 舌赤糜烂,小便短赤多属:A. 心火亢盛B. 小肠实热C. 肝胆火旺D. 心火下移小肠E. 膀胱湿热52. 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多属:A. 脾胃虚寒B. 脾肾阳虚C. 肝脾不调D. 脾气虚E. 肾阳虚53. 与大肠相表里的脏是: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54. “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A. 同居下焦B. 精血互化C. 同寄相火D. 水能生木E. 同源于水谷精气55.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A. 心与肺B. 肺与脾C. 脾与胃D. 肝与肺E. 肺与肾56. 在脾与胃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A.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B.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C. 脾主升,胃主降D.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E. 脾为胃行其津液第三章气血津液一、单项选择题1. 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A. 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C.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D.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 肺在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A.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B. 呼出体内的浊气C. 参与宗气的生成D. 行脏腑之气E. 参与新陈代谢3. 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 固摄作用E. 气化作用4. 生命的基本特征为:A. 气化运动B. 气机升降C. 气血充盈D. 脏腑功能正常E. 经络功能正常5. 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A. 水谷精微B. 津液C. 精D. 营气E. 元气6. 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为:A. 血虚B. 血瘀C. 血寒D. 血热E. 血脱7. 肝在血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A. 贮藏血液B. 调节血量C. 调畅气机D. 直接生血E. 肝木疏土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A. 胃液B. 肠液C. 涕液D. 泪液E. 血液9. 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为:A. 体液B. 阴液C. 津液D. 津E. 液10.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无直接关系:A. 脾B. 胃C. 心D. 小肠E. 大肠11.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的输布无直接关系:A. 脾B. 肺C. 肝D. 肾E. 心12. 气能生血的含义为:A. 生血的动力B. 生血的原料C. 生血的动力和原料D. 气能生津E. 气能生精13. 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为:A. 心气B. 肺气C. 卫气D. 元气E. 营气14. 理气活血以治血瘀的理论依据为: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可化气15. 气能生津的机理为:A.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B. 气为生津的动力C.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和动力D. 气能化精E. 气能生血第四章经络一. 选择题:1. 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 十二经别B. 十二经筋C. 十二皮部D. 十二经脉E. 十五别络2. 分布于上肢内侧面的经脉,其前、中、后的顺序是:A. 太阴、少阴、厥阴B. 少阴、厥阴、太阴C. 太阴、厥阴、少阴D. 厥阴、少阴、太阴E. 少阴、太阴、厥阴3. 络脾,属胃的经脉是:A. 足少阳B. 手少阳C. 足阳明D. 手阳明E. 足太阴4.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手少阳经上接:A. 足太阴经B. 足厥阴经C. 手厥阴经D. 足少阴经E. 足太阳经5.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经下接:A. 肺经B. 肾经C. 膀胱经D. 小肠经E. 脾经6. 十二经脉中,手足阴经交接于:A. 上肢B. 下肢C. 头面D. 胸中E. 腹部7. 心包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是:A. 上肢内侧前缘B. 上肢外侧前缘C. 上肢内侧中线D. 上肢外侧中线E. 上肢内侧后缘8. 足少阴肾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是:A. 内侧前缘B. 外侧前缘C. 内侧中线D. 外侧中线E. 内侧后缘9. 小肠经的经脉是:A. 手太阳B. 足太阳C. 手阳明D. 足阳明E. 手少阳10. 循行于腰背部正中线的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肾经E. 膀胱经11. 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 督脉B. 任脉C. 肝经D. 冲脉E. 阴维脉12. “一源而三歧”的三条经脉是:A. 督脉、任脉、带脉B. 任脉、冲脉、带脉C. 冲脉、督脉、任脉D. 督脉、冲脉、带脉E. 督脉、任脉、阴维脉13. 具有“主下肢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A. 督脉、任脉B. 冲脉、任脉C. 阴跷脉、阳跷脉D. 阴维脉、阳维脉E. 肝经、肾经14. 十二经脉的别络的分出是从:A. 四肢肘膝以上B. 四肢肘膝以下C. 体腔脏腑深部D. 体腔脏腑浅部E. 头面部第五章病因与发病一. 选择题:1. 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A. 风暑火B. 风寒燥C. 风暑湿D. 风燥暑E. 风燥湿2. 下列属于湿性趋下的是:A. 妇女带下B. 咳嗽C. 小便清长D. 大便秘结E. 汗出恶风3.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A.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B.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C. 易扰乱神明D. 伤津耗气E. 多见滑腻舌苔4. 毒蛇咬伤,伤口表现以麻木为主,无明显红肿热痛,属于:A. 风毒B. 火毒C. 风火毒D. 血循毒E. 混合毒5. 钩虫的形成多由:A. 饮食不洁B. 手足皮肤直接接触了粪土C. 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D. 脾胃虚弱E. 饮食不节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A. 邪气损正B. 正气抗邪C. 邪正俱衰D. 正虚致邪犯E. 正胜邪负7.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正气的范畴:A. 肾中精气的抗邪能力B. 元气的抗病作用C. 卫气的卫外功能D. 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E. 保健抗衰老的药物8. 同一邪气感受于人群中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病,此说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A. 邪气的性质B. 正气的旺衰C. 正胜邪负D. 邪胜正负E. 邪气的轻重9. 某一疠气致病并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在此情形下,下列何项起着主导的作用:A. 正胜邪负B. 正气虚衰C. 正邪两者D. 邪气致病E. 正气旺盛10.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邪气损正的范畴:A. 造成机体形质的损伤B.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C. 改变个体体质特征D. 促使疾病不药而愈E. 导致机体体用失谐第六章病机一、单项选择1. 病机理论,源于:A. 《难经》B. 《诸病源候论》C. 《内经》D. 《血证论》E. 《杂病源流犀烛》2. “病机十九条”奠定了下列哪项病机的理论基础:A. 外感病机与痰饮病机B. 脏腑病机与六气病机C. 气血病机与津液病机D. 六经病机与三焦病机E. 卫气营血病机与内伤七情病机3. 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此时机体的正气,则是:A. 正气未衰,抗邪有力B. 正气已衰,但不严重C. 正气受损,但尚有抗病能力D. 正气不足,无力抗邪E. 正气虚损,兼挟实邪4.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实转为虚D. 虚转为实E. 真实假虚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因虚致实D. 由实转虚E. 真虚假实6. 热结胃肠之真实假虚证,下列见症,何为假象:A. 大便秘结B. 尿黄而少C. 潮热D. 精神萎顿E. 谵语7. 脾虚失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而见水肿,则属于:A. 由实转虚B. 真虚假实C. 虚中夹实D. 实中夹虚E. 真实假虚8. 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阐释的是:A. 《医贯》B. 《景岳全书》C. 《格致余论》D. 《丹溪心法》E. 《内科撮要》9. 疾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指:A. 经络的功能失调B. 脏腑的功能失调C. 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D. 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E. 内生五邪的病理变化10. 邪正盛衰,决定着:A. 病证的寒热B. 病位的表里C. 气血的盛衰D. 病证的虚实E. 脏腑的盛衰11. 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 气血的盛衰变化B. 气机升降的失调与变化C. 阴与阳的盛衰变化D. 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E. 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12.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A.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B. 脏腑功能亢进紊乱C. 气血瘀滞D. 水液贮留E. 痰浊壅盛13. 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邪盛正衰则病进B. 正盛邪衰则病退C. 邪盛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 正虚邪衰则病危E. 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则死亡14.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的病机转变是:A. 由实转虚B. 虚实夹杂C. 真虚假实D. 真实假虚E. 因虚致实1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A.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而见实象B. 脏腑虚极,运化无力,外现实象C. 素体衰弱,外邪侵袭,而见实象D. 脏腑失调,饮食积聚,而见实象E. 内生五邪而外现实象16.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主要是:.A. 脏腑气血失调,功能减退而见虚象B. 邪气亢盛,正气衰败而见虚象C.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见虚象D. 邪热炽盛,煎熬津液而见虚象E. 疾病初期,兼见虚证而见虚象17. 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 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 气郁化火D. 瘀热在里E. 痰食积滞,郁而化热18. 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虚阳亢19.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 阳热病邪侵袭而伤阴C. 阴气和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D. 精血津液亏乏,阳不敛阴E. 阳热盛极,格阴于外20. 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B. 脏腑机能减退C. 阴寒伤阳,阴盛阳虚D. 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E. 阴寒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21. 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A. 重阳必阴B. 寒极生热C. 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 阳损及阴E. 阳长阴消22.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证,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阳亡失23.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的理论依据是:A. 气随津液而丢失B. 津气两虚C. 津亏无以载气D. 津液精血不足E. 津亏失养,机能减退24. 《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 气不摄血B. 气机逆乱C. 血随气脱D. 血随气逆E. 血随气结25. 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 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 劳力过度而耗伤D.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 思虑无穷而暗耗26.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内脏下垂B. 腰腹胀满重坠C. 里急后重D. 子宫脱垂E. 久利脱肛27. 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身热以夜间为甚B. 舌质红绛C. 心烦或躁扰发狂D. 衄血或吐血,血色鲜红E. 崩漏色淡28. 血瘀病理状态的形成,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气滞B. 气虚C. 血热D. 津液干涸E. 津液停滞29. 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A. 气滞血瘀B. 气虚血瘀C. 气不摄血D. 气随血脱E. 气血两虚30.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 燥热之邪灼伤B. 五志过极化火耗伤C. 忧愁思虑而暗耗D. 多汗、多尿,吐泻太过E. 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31.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在于哪几脏的气化功能减退:A. 肺脾肝B. 肺脾肾C. 脾肾心D. 心肾肝E. 肝肾脾32. 从一定意义上说,伤津主要是失水,而最易引起伤津的则是:A. 高热煎灼B. 慢性病耗伤C. 吐泻所伤D. 汗出所伤E. 久病体虚,生成不足第七章防治原则一. 选择题:1. 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言之,其标本划分,下列中何项为错:A.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B. 症状为本,病因为标C.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D.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标E. 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2.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思想言之,属于:A. 标急则先治其标B. 本急则先治其本C. 标缓则先治其本D. 本缓则先治其标E. 标本兼治3. “阳病治阴”之“治阴”,系指:A. 温散阴寒B. 发表散寒C. 滋阴制阳D. 扶阳消阴E. 阴阳并补4.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主要适用于下列何项病机变化的病证:A. 阴偏盛B. 阴偏衰C. 阳偏衰D. 阴虚致阳亢E. 阳虚致阴盛5. 气虚证治以补气,一般认为当以何脏腑为其重点:A. 肺与大肠B. 心与小肠C. 脾与胃D. 肝与胆E. 肾与膀胱6. 根据脏性喜恶的理论,对于脾虚湿阻之证,适宜的治法是:A. 甘寒生津B. 降逆和胃C. 清热利湿D. 甘温燥湿E. 滋阴养血7. 下列除何项外,均可属于腑病疗脏的范畴:A. 膀胱虚寒治以温肾扶阳B. 三焦虚寒治以温肾扶阳C. 小肠虚寒治以温补脾阳D. 胃病虚寒治以温补脾阳E. 心火上炎治以通利小肠.8. 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A. 热因热用B. 寒因寒用C. 寒者热之D. 用寒远寒E. 用热远热。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十三五)
绪论
第二章藏象
01
第三章精气 血津液神
02
第四章经络
03
第五章体质
04
第六章病因
06
第八章养生 与防治原则
05
第七章病机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习题 参考答案
试卷(1)
试卷(2)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三判断题(每题0.5分,共5分)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参考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十三五)
读书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材
基础
论述题
教学科研
大纲
习题
类型
中医
习题
规划
主编 参考答案
示例
名词解释
填空题
判断题
错误
试卷
考试
内容摘要
本书为“十三五”规划教材配套用书,具有双效益。我社已出两版《中基习题集》,效益很好,年年重印, 本版与“十三五”规划教材配套,主编由“十三五”教材主编承担,更切实用。作者简介:郑洪新主编,系辽宁 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原基础医学院院长,从事中基教学、科研、临床工作40余年。从“十一五”开始参编教 材,直至“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二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主编,并有多部学术著作出版.
读书笔记
嘤嘤嘤……居然只有试读部分又要去别的地方找了但是我觉得这个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比那个绿色封面的 要好。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及答案解析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A1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症的是A、胸闷B、恶寒C、口苦D、发热E、消渴2、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A、胸痛B、水痘C、恶心D、风热感冒E、恶寒发热3、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A、肝阳上亢B、水痘C、感冒D、头痛E、恶寒4、整体观念的内容为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D、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E、以上均是5、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心是A、心B、脑C、经络D、脏腑E、五脏6、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互统一B、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C、自然界是一个整体D、人体三焦是一个整体E、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7、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B、四诊八纲和阴阳五行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八纲辨证和五行学说E、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二、B1、A.脑B.肝C.心D.五脏E.经络<1>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 B C D E<2>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A B C D E2、A.八纲辨证B.精气血津液辨证C.脏腑辨证D.整体观念E.辨证论治<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是A B C D E<2> 、中医学的治疗特点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
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该题针对“辨证论治”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1564242,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包括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2.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3.相生,相克,乘侮,五行制化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的滋生助长作用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的制约克制削弱作用五行中的某一性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制五行之间在正常条件下相生相克产生的调节作用,以维持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4.藏象指藏于内的脏腑器官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5.神广义的神只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人的形象,面色,眼神,语言应答,肢体活动等表现出来,狭义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6.主纳气肾具有摄纳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7.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之上口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8.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9.气机指气的运动10.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和正常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1.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12.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13.正气指人体正常的各种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14.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5.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二、简答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2.何谓阴阳?事物的阴阳是如何划分的?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包括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凉的,阴晦的都属阴3.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消长平衡、交感互藏三、问答题2.“症”、“证”、“病”的基本概念如何?三者之间有何关系症,即症状,疾病进程中的临床表现;证,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疾病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关系;病,即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使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而致疾病。
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C2.A3.D4.C5.C二、多项选择题6.BCDE7.BC8.ACE9.ABCDE 10.ABCD 11.ABCD三、填空题1、整体观念;脏腑经络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3、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四、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五、简答题1.简述整体观念的内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与人与环境的统一,含(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人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2.简述辨证论治的内涵。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慨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辨证和论治构成了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
辨证论治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治疗效果来检验。
六、论述题试述你对辨证论治的理解答: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含了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反应能力(内因)、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
证是在四诊获得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分析综合而作出的诊断。
如: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痰黄稠、鼻塞、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肝郁质E.阳虚质)D .阴虚质E.气虚质)C.易虚易实A .精气神渐衰B .脏腑功能减退C .代谢旺盛E.阴阳失调第六章体质一、选择题(一)A1 型题1.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A .体表形态 B.体格 C.体型 D .体姿 E.性征2 .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是()A .皮肤之厚薄B .肤色C .腠理之坚松D .形体之肥瘦 E.身高3 .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A .体型B .体重 C.体姿 D .身高 E.性征4 .体质是指人体的()A .身体素质B .心理素质C .身心特性D .遗传特质E.形态结构5 .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A .《伤寒杂病论》 B.《妇人良方》 C.《景岳全书》 D .《内经》E.《千金要方》6 .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A .可变性B .连续性 C.复杂性 D .普遍性 E.稳定性7 .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A .可变性 B.稳定性 C.全面性 D .普遍性 E.复杂性8 .健康之人应为()A .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和质 D .肥胖质 E.瘦小质9 .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A .火旺体质 B.痰湿体质 C.心气虚体质 D .脾气虚体质 E.肝郁体质10 .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A .阴阳平和质B .偏阴质 C.偏阳质11 .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A .阴阳平和质B .偏阴质 C.偏阳质12 .以下除哪项外,都是小儿的体质特点(A .脏腑娇嫩 B.形气未充D .易寒易热E代谢缓慢13 .以下除哪项外,都是老人的体质特点()D .气血郁滞14 .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A .寒化B .热化 C.燥化 D .湿化 E.火化) B .偏阴质 C .阴阳平和质 D .阴虚质 E .气郁质 二) B 1 型题 A .体格 B .体型 C .体重D .体姿E .性征3. 反映体质的体表形态标志是(4. 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为( A .甘寒凉润 B .补气培元 )C .健脾芳化D .清热利湿1. 体质偏阴者治宜(2. 体质偏阳者治宜( A .寒化 B .热化 )C .燥化D .湿化 E.传化3 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4 素体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 三) X型题2 体质的构成要素包括( A .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B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C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D .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E .发病的倾向性2.体格反映了人体的( A .生长发育水平 )B .营养状况C .锻炼程度D .体姿E .性征3 .偏阳质者( )A .易感风、暑、热邪B .易感寒湿之邪 C.耐寒 D . 耐热E .发15 .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 )A .寒化B .实化 C.虚化 D .湿化 E.燥化16 .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和, 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
属于( )A •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和质 D •阳亢质 E.痰湿质17 .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 喜饮冷水, 易出汗, 性格外向, 喜动好强, 自制力较差。
属于( ) A •偏阳质 B •偏阴质 C •阴阳平和质 D •气郁质 E.阳虚质 18 .某人形体偏胖,面色萎黄,食量较小,喜饮热水,性格内向,动作迟缓,容易疲 劳。
属于( A .偏阳质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4.偏阴质者()A .易感风、暑、热邪B.易感寒湿之邪C .耐寒D .耐热E.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E.阳虚5.偏阳质的人易发展演化成的病理体质是()A .阳亢 B.阴虚 C.痰湿 D .痰火6.偏阴质的人易发展演化成的病理体质是()A .阳虚B .阴虚C .阳亢D .痰湿E .水饮二、词语解释1.体质2.体质学说3.体格4.体型5.偏阳质6.偏阴质三、填空题1 .体质是通过人体()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的。
2 .体质是人群在生理共性的基础上,不同个体所具有的()。
3 .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的形态特征。
4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等的差异。
5 .理想体质的标志也反映了()的标志。
6 .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
7 .()是形成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8 .研究体质,实质上就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
9 .理想的体质应是()之质。
四、简答题1.体质构成要素有哪些?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在体质的构成要素中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3.体质具有哪些特点?表现形式如何?4.父母素质强壮,其子女体质也一定强壮吗?为什么? 5.饮食因素对体质的形成有何影响?6.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体质的影响有何不同? 7.情志因素是怎样影响体质的?8.地理因素是如何影响体质的? 9.疾病对体质有何影响?五、论述题1.试论人体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2.试述人体心理特征的差异性的形成。
3 .试述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4 .简述男、女、老、幼的体质特征。
5.试述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6 .试述体质与证的关系。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 A1 型题1. B 答案分析: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一般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来判断。
2 .D 答案分析:中医观察体型,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等。
其中尤以肥瘦最有代表性。
3.A 答案分析: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是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
4 .C 答案分析:体质反映着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中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内在脏腑气血阴阳之偏倾和机能活动之差异,是对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5. D 答案分析:《内经》较系统地论述了个体及不同群体的体质特征、差异规律、体质形成与变异规律,体质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体质的分类方法,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质与疾病的诊断,辨证和治法用药规律,体质与预防、养生的关系等,奠定了中医体质理论的基础。
6 .E 答案分析:体质禀承于先天,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特异性。
7 .A 答案分析:体质得养于后天,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均可对体质形成影响,使体质具有可变性。
8 .C 答案分析: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故健康之人应为阴阳平和之质。
9. B 答案分析:嗜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痰,故易形成痰湿体质。
10 .C 答案分析:偏阳质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征的体质类型。
11 .B 答案分析:偏阴质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征的体质类型。
12 .E 答案分析:小儿由于未发育成熟,故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体质特点,但生机旺盛,蓬勃生长,故代谢并不缓慢。
13 .C 答案分析:老年人由于内脏机能活动的生理性衰退,体质常表现为精气神渐衰、阴阳失调、脏脏功能减退、代谢缓慢、气血郁滞等特点。
14 .D 答案分析:素体津亏血耗者,受邪后邪多从体质而燥化。
16 .C 答案分析: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
其体质特征为:身体强壮、胖瘦适度,面色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脉象缓匀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自身调节和适应能力强。
17 .A 答案分析:偏阳质是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类型。
其体质特征为:形体适中或偏瘦,面色多略偏红,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易急躁,自制力较差,食量较大,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平时畏热喜冷,动则易出汗,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
18 .B 答案分析:偏阴质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类型,其体质特征为: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容易疲劳,面色偏白或欠华,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食量较小,平时畏寒喜热,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
(二)B1 型题1 .A 答案分析:体表形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体姿、性征等,体格反映了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是反映体质的标志。
2. B 答案分析:体型是体格的主要内容,故是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
3 .E 答案分析:体质偏阴者,阳气偏弱,长期发展,易致阳气虚弱,脏腑功能偏衰,水湿内生,故治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
4 .A 答案分析:体质偏阳者,阳气偏亢,多动少静,日久必有耗阴之势,故治宜甘寒、酸寒、咸寒、凉润之品,忌辛热温散伤阴之品。
5. B 答案分析: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故受邪后多从热化。
6. A 答案分析: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不足,故受邪后多从寒化。
(三)X 型题1.A B C 答案分析: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2.A B C 答案分析: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
3.A C E 答案分析:偏阳质者对风、暑、热等阳邪的易感性较强而耐寒,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
4.B D E 答案分析:偏阴质者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较强而耐热,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
5.A B D 答案分析:偏阳质者,阳气偏亢,并易化燥伤阴,易发展演化为临床常见的阳亢、阴虚、痰火等病理性体质。
6.A D E 答案分析:偏阴质者,阳气偏弱,易致阳气虚弱,脏腑机能偏衰,水湿内生,故易发展演化为临床常见的阳虚、痰湿、水饮等病理性体质。
二、词语解释 1.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2.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3.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
4.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
5.偏阳质是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
6.偏阴质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
三、填空题1.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2.生理特殊性3.大小比例 4.人格、气质、性格 5.健康6.《内经》7.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8.藏象9.阴阳平和四、简答题1.答: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方面的差异性构成,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以躯体形态为基础,与内部脏器结构密切相关,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生理功能的差异性反映了脏腑功能的盛衰偏颇,表现为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的强弱差异;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等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