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文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
浅谈三毛
系部管理工程系
专业文秘
班级文秘111
学生姓名宋利博
学号110515140
指导教师张在中
2013年12 月20
摘要:三毛,一个家喻户晓的台湾女作家,她的文章清纯、真诚、脍炙人口,令
人回味无穷。

她自信、开朗、豁达,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她的生活是自由的,她的写作观也是自由的。

她将生活当成是一次游戏,她把写作当成是一生的追求。

作为一个主张自由的作家,她的作品不以描写大众人生为主,而是对自我人生的抒写。

她强调文章即生活,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

在她的三位一体风格下,她的作品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我为主角的作品,一类是以我为“次要”角色的作品。

关键词: 三毛性格创作个性作品风格
Pick to:As a unique life in the big world legend, three hair beautiful words and her strange life together form a charming the cloud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SAN MAO's life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 of creative styl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ree hair have been longing for love, but a true love, but have not been able to care for her. In her first half was not found, in her later life is to find the also can't accept it. This is a strange feeling of woman. In light earthly fireworks, pursued by the heart of love. Death in the end, people are in the correspondence with her friends, speculated that her death is likely to be murdered. Regardless of SAN MAO's death was hanged himself or homicide, like the Sahara tears: biography of SAN MAO said, in her life can be described as "love delusion hate how much his life, light in the earthly fireworks. Her romantic feelings, to ordinary people can't touched, life of wandering, scour the long march; she was standing in the world of mortals, overlooking the sentient beings, sings feelings in the world.
Keywords:SAN MAO、Creative process、Romantic love、
目录
1.三毛的生平经历及创作分期和作品 (2)
1.1三毛的生平经历 (2)
1.2三毛的创作分期及其作品 (3)
2.三毛的创作风格 (4)
2.1早期忧郁而感伤的创作风格 (4)
2.2中期“洒脱豁达”的创作风格 (5)
2.3后期沉郁而淡泊的创作风格 (6)
3.三毛散文的艺术特色 (7)
3.1篇篇有“我”,个性鲜明 (7)
3.1.1以“我”为主角的作品 (7)
3.1.2“我”为次要角色的作品 (7)
3.2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崇高的人性美、人情美 (8)
4.三毛爱情经历与其创作的关系 (10)
4.1三毛爱情经历 (10)
4.2创作观念 (11)
4.2.1诗人化的自我形象塑造 (11)
4.2.2审美化的日常生活叙述 (11)
4.2.3诗意化的生存环境构建 (12)
5.小结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引言
三毛,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当代文学史上最富传奇色彩和性格魅力的女作家,三毛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受万千景仰,可是她依然平凡,在尘世中追寻,只为心中的真善美,踏遍万水千山终不悔;三毛的死,是一个迷,让人不解,让人疑惑,让人惋惜。

无奈的是,三毛还是走了……三毛的作品,体现了三毛对理想的执着、艺术的坚持、还有三毛的对人对世界的真情,三毛以血泪为代价,把特殊生活的经验凝结成艺术的花朵奉献给读者。

流浪的三毛曾走过万水千山,把爱在荒漠里深埋,当她倦了的时候,化作一片云归去,她的爱情,她的流浪,她的忧郁,以及她的温暖和眼泪,是我们永远惊羡的传奇!三毛不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却是一个有魅力的女人,她用文字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三毛的文字是永恒的,在她的散文中最脍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由12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

当属于三毛的“撒哈拉”在我们面前展开时,我们会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在那样的一片沙漠海洋中,三毛依靠着爱情和坚强白手成家,她凭借着无数个不可思议的创造,在一个没有花朵的荒原开辟出了春天。

1.三毛的生平经历及创作分期和作品
1.1三毛的生平经历
三毛,本名陈平,祖籍浙江省定海县。

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

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

三毛本人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的《闹学记》序中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

是什么玄机,不得而知。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出对文学的爱好,5岁半时开始看《红楼梦》。

初中时期几乎看遍市面上的世界名著。

初二休学,由父母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毛12岁考入台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由于不甘忍受老师的侮辱,开始了“自我囚禁”式的读书生活。

在之后的七年中,她阅读了大量中外书籍。

传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她的内心世界,提高了她的艺术修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

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于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

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化大学德文系、哲学系任教。

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

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

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天赋,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

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

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

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在台北荣民总医院自缢去世,享年48岁。

1.2三毛的创作分期及其作品
三毛作品分期依据《三毛传》①来划分:雨季文学时期②、沙漠文学时期、都市玉冰时期③。

取自三毛父亲陈嗣庆《我家老二——三小姐》中“她是夜市里站着喝爱玉冰的人”一句。


她的作品以散文为主,结集出版的有《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背影》、《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梦里花落知多少》、《我的宝贝》、《倾城》、《送你一匹马》、《随想》、《谈心》、《温柔的夜》、《闹学记》、《万水千山走遍》、《高原的百合花》、《玻利维亚记行》、《赴欧旅途见闻录》17部,另有剧本、译著等5部。

①崔建飞、赵珺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5.
②命名取自《雨季不再来》.
③取自三毛父亲陈嗣庆《我家老二——三小姐》中“她是夜市里站着喝爱玉冰的人”一句。

2.三毛的创作风格
2.1早期忧郁而感伤的创作风格
《惑》、《秋恋》、《雨季不再来》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做。

这些作品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有一种沉缓而感伤的情绪在流动,是一个充满青春烦恼的少女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集中表现了少女的情愫,体现了一种忧郁的风格,体现了一个少女成长的忧郁的和孤独。

这些作品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与感受。

在《惑》中,作者反复吟唱“我来自何方,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风呼呼地吹……海哗哗地流”她以自述的口吻诉说着现实生活的空虚与无聊,神秘的自我存在以及那种无法排遣的、呼之欲出的孤独与困惑。

《惑》是三毛的处女作,人生的波折使少年的三毛跌入忧郁而又孤寂的情绪中难以自拨,迷失在小时侯看过的电影《珍妮的画像》里几乎崩溃。

珍妮的歌声反复缠绕着她:“我从那里来,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风呼呼地吹,海哗哗地流,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惑》描写自己病中迷失在“珍妮画象”里的幻觉,纵情地表达失学、病痛下的煎熬和对生命的追求,全文缺乏委婉申述的含蓄,充满忧郁悲伤的色彩:“唉,珍妮!我来了,我来找你。

于是珍妮像一阵风似的扑向我,我也又一次毫无抵抗的被吸到她的世界里去了,那个凄迷,空无一物的世界里。

我又在跑……寻找……依恋着那颓废自虐的满足而不能自拔”。

《秋恋》中,作者把一对在难耐的寂寞中偶然相遇、相恋又不得不匆匆别离的海外游子的复杂心理和缠绵情感写得生动真切。

正如三毛自己所说:“这本《雨季不再来》的小书,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过程和感受,它也许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惑和伤感,但它的确是一个过去的我,一个跟今日健康进取的三毛有很大不同的二毛。


对于自己的创作,三毛是这样说的“我认为写作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写作在我的生活中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蛋糕上面的樱桃。

”“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生活成就了三毛的文学创作,三毛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单调,个性孤僻自闭,文学创作是她伸向外界的浮桥,从她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三毛是一个敏感细致且情感丰沛的作家,而且深受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苦苦探索人生的价值。

这些情绪的表达无疑是激烈纵情的,失学病痛下的煎熬,交
际上的局限,亲情的关爱也成为心理上的负担了。

而在《月河》、《异乡之恋》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表现了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爱的赠送即使是刹那也是永恒,追求的结果只能是痛苦。

2.2中期“洒脱豁达”的创作风格
婚后,三毛开始了她的中期创作,其风格是健康、豁达、洒脱不羁。

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我想,一个人的过去,就象圣经上雅各的天梯一样,踏一步决不能上升到天国去。

而人的过程也是要一格一格的爬着梯子,才能达到某种高度。

在探讨人生问题苦苦找不到答案时,三毛选择了离开。

开始了她十年的异域生活,她先后留学西班牙、德国、美国等,足迹踏遍了大半个地球,在父母的一再恳求下,她回到台湾执教,两年后,感情上又遭遇了一次重创,未婚夫在结婚前夜突发心脏病倒在她的怀里,三毛吞药自杀被救了回来,悲伤不能自已,于是命运又把她带回了西班牙,让她再次见到了曾爱恋自己的西班牙男孩荷西,英俊中透着成熟的荷西用热烈而深沉的爱唤醒了三毛已经死去的心,为了三毛那个前世今生的约定,为了他心中的爱,他选择与三毛共赴撒哈拉,准确的说,是他先三毛来到撒哈拉,即使沙漠物质贫乏,气候恶劣,文化生活空白,都不能磨灭这片土地带给他们的热情。

幸福的婚姻生活以及对沙漠难以名状的爱恋,让三毛经历了人生的蜕变,于是她拿起了搁置达10年之久的笔,用自己全部的爱进行生命中第二次真挚的创作。

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处处是沙漠奇幻的风景,质朴单纯的人事,还有温馨而浪漫的家庭生活。

主要结集为《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等。

这一时期创作内容十分广泛,既有与荷西婚后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也有撒哈拉与加纳利群岛的风土人情;既有平日生活的安定愉悦,也有战争时期的动荡不安,可以说给读者展现的是另一块遥远而神秘的土地的生动画卷。

有人认为,三毛在这一时期,即撒哈拉创作时期的作品所以拥有广大读者,主要以内容取胜,它们只是她“特殊生活经验”的记录。

沙哈拉,不再是一个沙漠,一个荒原,而是一个天堂,是三毛在经历人生最低谷的时候,重新来过的开始,是她人生真正幸福的国度……天涯浪女,孤身远行,漂泊的生活,奇异的际遇,尤其是撒哈拉大沙漠的浩瀚、悲壮和苍凉,使她的作品充满了异域的情趣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这些作品里,三毛好像换了一个人,明朗、健康、聪慧、活泼、风趣,许多褒奖的形容词都可以用在她的身上,同时,让人们熟悉
了她的丈夫荷西,一个既粗犷又善良,既憨厚又充满灵性与责任感的青年。

2.3后期沉郁而淡泊的创作风格
当三毛的事业和爱情都走向顶峰时,命运却如此残酷,1979年9月30日,三毛的丈夫荷西潜水出现事故丧生,也使三毛的精神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三毛的创作进入到第三阶段,这段生活,三毛认为在重建自我,那倾诉对荷西刻骨思念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那满含对父母无限感激之情的《背影》,那洋溢着真挚的人生感奋的《万水千山走边》,笔调沉郁凝重、平和淡泊。

尽管三毛一再否认,丈夫的去世是其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但细心的读者还是发现她的创作内容和风格的变化,三毛重又变得伤感伤心,虽然她旅游,她演讲,她教书,她极力鼓励自己活下去,但内心的阴影挥之不去;爱人已逝,我心已死。

这种伤痛纠缠着三毛,多次萌生弃生的念头,在《万水千山走遍》中写道:“世上无论哪一种宗教都不允许自杀,只有在墨西哥发现了这么一个书上都不提起的神。

我倒觉得这种宗教给了人类最大的尊重和意志的自由。


自然,她后期的创作同样有巨大的魅力,但对寻求突破的三毛来说,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尽管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饱受注意,好评如潮,三毛将自己化为月风,化为韶华,写尽了乱世儿女的刻骨爱情;尽管她的最后一篇文章是鼓舞人奋斗的《跳一支舞也是好的》,但还是选择了自杀,一如许多富有才华的作家: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美国的海明威、日本的川端康成,不由使人感叹“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3.三毛散文的艺术特色
3.1篇篇有“我”,个性鲜明
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以看出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

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

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归宿。

她的作品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

由于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

根据“我”的位置,三毛的主要作品又可分为两种情形:
3.1.1以“我”为主角的作品
《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两个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当属于这种情形。

作品集中描写的是三毛自己的故事,坦露的是私人性的情感体验。

“我”在沙漠中开饭店,我为沙哈拉威人“悬壶济世”,“我”在荒山之夜遇险,“我”与荷西的爱情神话,“我”看沙漠洗浴风俗,“我”与沙漠上的“芳邻”相处……这里,不仅篇篇有我,而且一切的故事因“我”而发生,围绕“我”而表现。

作品讲述的是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从中贯穿和最后凸现的则是作者鲜明的自我形象。

3.1.2“我”为次要角色的作品
《娃娃新娘》、《士为知己者死》、《巨人》、《卖花女》、《永远的玛利亚》、《哑奴》、《沙巴军曹》、《哭泣的骆驼》等等。

在这些故事中,三毛退居次要位置,以旁观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但她并非生活中冷漠的看客,作者无法不动声色地写这个“自我”,她在作品中留下浓厚的创作主体的投影。

三毛与作品中的主人公或是命运背景息息相关,或是往来密切、感情相通,或是和周围环境发生着碰撞与矛盾。

因此,从“我”这个次要角色身上,照样散发出自我的主体精神和人格光辉,这实际上是从特殊的角度完成了三毛形象的自我塑造。

3.2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崇高的人性美、人情美
三毛的作品总是在探索人生积极的生命意义,推崇世间的广泛仁爱。

这也正是她的作品被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

在《哭泣的骆驼》一文中,三毛以西属撒哈拉面临瓜分的政治骚动为背景,写了巴西里与沙伊达这一对恋人悲剧爱情故事:在风云突变的时刻,西属撒哈拉正酝酿着一场大风暴,沙哈拉威人要求西班牙人滚回去,而摩洛哥又在虎视眈眈。

沙哈拉威游击队领袖巴西里的悲剧不仅在于他三面受敌,还在于他与妻子沙伊达之间的关系。

他信奉回教,沙伊达却信奉天主教,这是被沙哈拉威人视作异端的。

为怕西班牙人捕捉,沙伊达居于镇中,冒认其小叔子为爱人。

坚贞相爱的巴西里与沙伊达最终以悲剧收场,巴西里死于自己人手中,沙伊达却被当作出卖巴西里的异教徒备受凌辱。

在这个发生在异域的悲情故事中,三毛通过塑造的特殊政治背景下的悲剧性人物,坦露出她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故乡人》一文中写到:三毛在异乡的墓园中发现了一座中国人的墓,她除了细心地替这位不认识的同胞(曾君雄)拭擦碑石之外,还经常到墓园中陪他坐一坐,为他献上一束鲜花,甚至通过报纸与曾君雄的家属联系上了。

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三毛人性闪耀的光辉,以及对祖国亲人热爱的拳拳赤子之心;在《士为知己者死》一文中写的是米盖无奈的世俗婚姻,从中折射的却是三毛追求个性平等的现代爱情观;而在《卖花女》、《永远的玛利亚》中揭示的是人间自私、欺诈、无耻的行为,反衬的却是三毛夫妇的善良、淳厚的思想品格……
3.3语言朴素、纯净、直抒胸臆、幽默诙谐。

在《芳邻》一文中拉布的母亲要把小山似的骆驼尸体放进三毛那鞋盒般大的冰箱里,三毛拒绝了,换来的是拉布母亲的一句话:“你拒绝我,伤害了我的骄傲。

”这句精彩的对白,实在使人忍俊不禁。

在《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促狭地把粉丝称作“雨”,还顺口对荷西吹牛道:“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接着三毛这样写下去:荷西还是呆呆的,研究性的看看我,又去看看盆内的“雨”,然后说:“你当我是白痴?”这一连串准确而又幽默的描写把夫妻之情写得跃然纸上。

在《背影》中当三毛再次面对母亲踽踽独行的背影而触发出深深的痛悔:“……我看见她的样子,自责得恨不能自己死去。

荷西去了的这些日子,我完完
全全将父母忘了,自私的哀伤将我弄得死去活来,竟不知父母还在身边,竟忘了他们也痛……”这段文字是作者从心底里流泄而出的真情,它把父母情、夫妻情以及女儿情揉合升华,成为了一种爱的永恒,读了使人荡气回肠,沦肌浃骨。

三毛的作品透出了她对亲情、爱情、友情的理解,也很好的诠释了生活,无论三毛是在人世间还是在天堂里,她留给我们的丰厚的精神礼物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3.4善于描绘异族文化风俗画
三毛四处远游,见多识广,因而使她的散文描绘异域风情奇异新鲜,极富魅力。

有非洲的广阔与沧桑,有中美洲的美丽与坚韧。

散文《平沙漠漠夜带刀》,把一个想做世界第一个横渡撒哈拉沙漠的中国女人的兴奋、受到阻碍时的懊丧,初见沙漠人情风俗的惊奇、看到海市蜃楼的赞叹都写得那么逼真、生动、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荒山之夜》既把被风吹积成弧形的沙丘,描绘成“好似一群半圆的月亮”,那么柔美,又揭示荷西几陷于死命的沙漠泥沼地的险恶可怕。

至于“我”求救于吉普车而车上男人不但见死不救,反而陡起歹意,以及“我”的抗争,荷西的终于脱险,又使读者进一步认识“我”在沙漠中的冒险生涯。

在《白手起家》里,更把“我”初见“梦里情人”(撒哈拉沙漠)时激动的心清,刚进陋室失望的神态,去买淡水、换煤气桶时所遇到的艰难,睡在水泥地上挨冻的感觉,都写得活灵活现。

但是,“我并不气馁,人多几种生活经验总是可贵的事”,“要付出无比的毅力”,“使自己适应这儿的生活”。

于是,“我”和爱人荷西用“棺材外板”自制各种家具,甚至“沙发”,用从垃圾堆里拾来的旧羊皮,改造成坐垫,更用荷西出卖劳力换来的血汗钱,买进了现代化用具: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视机和汽车。

书架上,也排满了寄自台湾和西班牙、美国的杂志、书籍,结婚礼物“骆驼头骨”和无名艺术家制作的美丽石象以及天然的“沙漠玫瑰”被呈列在桌上,从总督府弄的红花绿叶,开放在房间的周围……当这个用毅力、智慧和汗水建成的“艺术宫殿”被荷兰一位建筑师发现的时候,他惊叹不已:“你们把美丽的罗马建成了!”他正是受西班牙政府的委托,来为沙漠土著沙哈拉威人兴建住宅的,他终于找到“全沙漠最美丽的家”作样板而喜出望外,而这一切,却表明,生活中的强者,永远是那些迎难而上,用行动改造自己,同时改造环境的人。

4.三毛爱情经历与其创作的关系
4.1三毛爱情经历
她的初恋是从大学开始的,三毛看起来只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女人,所以这个学校的大才子并没有注意她。

而她很执着的很完整的暗恋着这样一个人。

每天绕路走在他后面,跟他坐同一趟公交车。

直到几年以后,她才有机会挽住他的手。

但这是一场不平等的恋爱,如果一个人爱得过多或者爱到失去自己,那么这场恋爱也将失衡乃至出轨。

三毛患得患失的不安全感使他觉得有压力乃至两人分手,然后他出国。

一场青涩的恋爱结束,三毛仍然是爱得很特别。

第二场恋爱却是一场尴尬。

一个有着忧郁的艺术家气质的瘦削的吸烟的男人吸引住了三毛。

一场恋爱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结束,当时甚至还有准备要结婚。

后来的结果却是这场恋爱是三毛的父亲赔了男的一幢房子。

找过好多资料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赔一幢房子。

只是这件事对三毛的伤害很大,以至她重新出国疗伤。

第三场恋爱本该幸福却是夭折。

三毛疗伤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回台湾的一所大学当教师。

在学校里认识了教英语的外籍朋友,这场恋爱似细水长流却又很温暖。

当三毛克服心里障碍准备结婚时,结婚的前一天,新郎却在她的怀里猝死。

不知道命运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到手的幸福却突然蒸发了。

在现在即便是失恋都会让人痛彻心肺,那么三毛呢?我很难想象她当时的心情。

三毛又出国了,从一个城市流浪到另一个城市,三毛的人没有归宿,三毛的心也没有归宿。

寂寞和抑郁才是三毛的朋友。

直至三毛到了有荷西的城市。

这时的荷西已经是个成熟和洒脱的男人了,他有执着和真诚滋润了三毛枯萎的心田。

当爱情重新回来的时候,这段时光是三毛最幸福也是最快乐的一段时间,直至到了撒哈拉。

在去撒哈拉之前,三毛就知道那的艰苦和困难。

但是在爱情和流浪情结之间,这次是流浪情结占了上风。

三毛想去过撒哈拉之后再回来跟荷西结婚。

荷西知道劝阻无效,悄悄的辞了职,先一步去了撒哈拉。

并给了三毛一个贫瘠小家,但是三毛用她的巧手把小家布置了温馨而舒适。

他们终于在撒哈拉结婚了,这场婚礼是滑稽而温暖的。

到场的所有人都穿着正式的礼服,穿着最不正式的却是三毛和荷西。

后来三毛迷上了王洛宾的才情,并不惜跨越重洋来到了王洛宾的身旁。

只是这时候的王洛宾已经人到迟暮。

做事做人都有了几分世故和各种各样的不舍,这让三毛很是失望,然后离开了王洛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