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清朝名臣曾国藩的家书集,记
录了他对子孙后代的教诲和思想。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深受启发,
对曾国藩的智慧和品德有了更深的了解。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书中
对子孙后代的教诲充满了智慧和深情。

他强调孝顺父母、尊重师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提倡忠诚、诚信、勤奋和谦虚。


的家书中充满了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对个人修养和品德的要求,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指引。

通过阅读《曾国藩家书》,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伟大领袖的胸
怀和智慧。

曾国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位具
有卓越品德和家国情怀的伟人。

他的家书充满了对子孙后代的期许
和教诲,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曾国藩家书》,我深刻认识到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以及一个伟大领袖的品德和智慧对后人的影响。

我将继续努力,以
曾国藩为榜样,努力修身齐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书,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建设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清朝名臣曾国藩的家书集合,记录了他对子孙的教诲和人生哲理。

读完这部书,我深受启发,对曾国藩的思想和品德有了更深的了解。

曾国藩是一位忠诚、勤奋、谦虚的官员,他的家书中充满了对子孙的教诲和慈爱。

他强调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他主张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勤奋好学,勇于担当,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的品质。

在读完《曾国藩家书》后,我深深感受到曾国藩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勤勉努力,不断追求进步。

他对待生活充满了感恩和热爱,他认为人生应该珍惜,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曾国藩的家书中还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指导。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他主张要有自律和自制,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总的来说,读完《曾国藩家书》让我受益匪浅。

曾国藩的家书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智慧和对人生的理解,他的品德和思想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不断提升自己,追求更美好的人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生、学业、修身、治国等方面的教诲和指导。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深刻的内涵。

曾国藩在家书中倡导的“克己复礼、致知行仁”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提倡孝顺父母、重视学业、尊重礼仪、守纪律、待人宽厚等传统美德,主张修身养性,追求贤良淑德。

这种崇尚仁义道德、注重修身立德的教育理念,对子女教育和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家书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理令人深思。

曾国藩在家书中重视实践、注重品德、强调修身立德,提倡勤俭、检点,劝勉子女要脚踏实地、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他的教诲贯穿着儒家传统的思想精华,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人格修养和道德风范的追求。

曾国藩在家书中展现了对国家、民族的担当和责任感。

他提倡“再造官品、重振世风”,呼吁子女们要有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谋福祉的情怀和行动。

他弘扬孝道、忠诚、诚信、仁爱等传统美德,引导子女成为有益于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影响。

通过阅读曾国藩家书,我深感其中蕴含的道德规范、家国情怀与立身修德的重要性。

曾国藩的教诲不仅是对后人的教育启示,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希望每位读者在阅读这部家书时,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潜心修身、致知行仁,为社会、为国家、为家庭带来更多的和谐与美好。

由《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科举思想

由《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科举思想

由《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科举思想作者:顾瑞雪来源:《三峡论坛》2020年第02期摘要:作为晚清最具影响力的名臣大儒,曾国藩在教子方面也很值得称道。

细绎曾氏的教子内容与方法,可以见出对举业的重视在曾氏的教育中占了不小的比重。

从曾氏为子侄们荐读的书目,到指点他们如何学做八股文、习字,再到日常事无巨细的点拔和督责,均可见出科举在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形。

通过这一个案的考察,可知晚清科举制度的改革在19世纪中期仍迟迟未发,处于沉寂状态。

关键词:曾国藩;教子;科举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2-0092-06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气往往可由这个时代的先进分子身上体现出来。

如果要探究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科举变化,曾国藩无疑是一个最佳考察人选。

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曾国藩未曾有一毫建言,这也就是说,曾氏并不认为科举有改革的必要。

相反地,他从自己的经验体会出发,对现行的科举制度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从他的家书、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时时督责二子曾纪泽、曾纪鸿要认真读书,并充分准备乡试考试。

他经常与子侄辈谈论如何练字、读经、作诗、备考等话题。

他为子侄辈延请名师,这当然是为了他们的成长,但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在科考中获隽。

因此,考察时代文化名人曾国藩对后辈的训导教育,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举制度的真实样态。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耕读世家。

他六岁入塾,八岁能读《四书》,诵五经。

二十一岁考取秀才,二十三岁中乡试举人。

二十七岁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

从科举经历来看,虽然曾国藩亦曾在乡试、殿试中失利,但总的来说还算顺利,不到三十岁就进入翰林院,为踏入仕途做了良好的准备。

相较之下,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科举之路可就没有这么顺畅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曾氏两兄弟因为未能科考得中而变得不优秀。

曾国藩教育子侄时,反复审明惟愿后代子孙做明理的读书君子,不要从军,亦不必作官,这源于曾氏本人带兵打仗的亲身体会。

有关《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范文

有关《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范文

有关《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范文《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为了教育子女而写的一本家书,全书共分为三十个篇章,内容涵盖了家庭教育、为官治理、修身养性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诲。

阅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叹,对曾国藩的为人和治国治家的智慧心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首先,我对曾国藩作为一位父亲的形象印象深刻。

曾国藩在家书中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他强调孝道、勤奋和诚实为人的重要性,鼓励子女要有坚定的信仰和追求,并且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才能。

曾国藩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子女们明白了作为一位家长的责任和使命,这种家庭教育的方法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其次,曾国藩作为一位官员,在治国治家方面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观点和经验。

他强调官员要以身作则,要有廉洁奉公的品质,要关心民生,努力为民造福。

他还提出了要做到“因村亲,亲即是公”的治理理念,即要深入农村,了解百姓疾苦,亲自动手为民解决困难。

这种关心民生、深入基层的精神,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启发和榜样。

最后,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鼓励子女要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要勤奋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他还提到了坚守孝道和道德原则的重要性,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对于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阅读《曾国藩家书》,我对曾国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人格魅力、治国智慧和家庭教育之道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我也从中受到启发,对自己的修身养性和学习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像曾国藩一样,坚守道义,努力提高自己,就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兰台世界2012·3月下旬………………………………………………………………………………………………………………………………………………………学、藏修与息游结合起来,以巩固所学。

正业、藏修是指学校教授的每个学生必须要学习正课,在当时主要是指琴瑟、诗文、礼仪等。

居学与息游则是指学生课外的爱好、活动、作业与练习。

《学记》强调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要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修自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课外的自修自习对于巩固正课学习以及加深正课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3]37-38《学记》认为若是课外不用功练习乐器,课内就学不好乐;若是课外不练习歌咏,课内就无法深刻地理解诗;若是课外不练习洒扫进退应对这些杂事,课内就无法很好地学习礼。

操缦、博依、杂服都属退而息时的居学,平时加强它们的练习,则能对安弦、安诗、安礼等正业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课外的自修练习需要在课内学习的指导下展开,但要达到技巧熟练炉火纯青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则主要还是依靠学生在课外的自修练习。

课外自修自习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与正课相配合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藏时可以修其业,在息时可以游其艺,避免僵硬刻板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式。

以居学促进正业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为有趣、生动。

在娱乐活动的同时进行学习,学生会在学习时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学习更加主动、深入,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即使是离开了旁人的督促,也不会改变已经巩固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志趣。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到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之中的能力。

3.学不躐等。

《学记》还认为不能超越次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学记》中提出学不躐等,主张学习应该是从简单易懂的开始入手,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及繁、由抽象到具体的原则,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教育方式,学生只有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断地在进步,产生成就感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由乐学而产生良性的循环。

从《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

从《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

从《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
杜秀芳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07(000)011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

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极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称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竞者。

”毛泽东对曾国藩也很钦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杜秀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核与教育价值——从"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看孔子以人
为本的人学思想 [J], 黎莉
2.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作文之道 [J], 张进军
3.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教作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高中写作教学课堂指导的有效性 [J], 胡叶
4.由《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科举思想 [J], 顾瑞雪
5.立足于人用心于文——从《作文小论》看谭旭东如何教作文 [J], 罗立桂;谭安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刻思考的书籍,它让我深受启
发和感动。

在书中,曾国藩通过给子弟们写信的方式,传授了他的
治国理政、修身养性的思想和方法。

这些家书不仅仅是一封封信函,更是曾国藩对后人的教诲和启迪。

在阅读曾国藩家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曾国藩对待事业
的认真和责任感。

他在书中强调了勤勉、诚实、谦虚、忠诚等美德
的重要性,这些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

同时,曾
国藩还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修炼
和提升,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曾国藩的家书中还充满了对家庭、对国家的深情厚谊。

他对子
女们的教诲充满了父爱和慈祥,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当更是溢于言表。

他希望子弟们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
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阅读曾国藩家书,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伟大人物的胸怀和
智慧。

他的思想和教诲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对人生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成
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为家庭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我们都能像曾国藩一样,努力修身养性,成为有用的人才。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读后感)《曾国藩家书》是清代官员曾国藩所写的一本家书,内容包括了他对子女的忠告和教育,以及对自己的反思和总结。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智慧和人生思考上有了新的启示。

读《曾国藩家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曾国藩对儿女的关心、教育和引导。

曾国藩是一位清廉正直且有远见的官员,他深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在家书中,他强调儿女应该注重品德修养,正直诚实,尊敬父母和师长,勤奋努力,热爱学习。

他还告诫子女们要追求真理和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曾国藩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

他在书中提到,“一实事生货,数实事论功,不即时解决,直诣天理。

”这种追求实际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

曾国藩在官场中以身作则,坚持克己复礼,勤政为民。

他深入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情况,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努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曾国藩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和地位。

这种高尚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让我深感敬佩和钦佩。

另外,曾国藩在书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他认为读书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个人素质,还能够为官员提供更深入的见识和思考。

曾国藩鼓励子女们广泛阅读,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他还提到了自己孜孜不倦地读书的经历,他通过广泛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在这本书中,曾国藩还谈到了自己在官场中的失败和反思。

他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且勇敢地面对这些挫折和困难。

他告诫子女们要勇敢面对失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

我深深地被曾国藩的坦诚和勇气所打动。

他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官员,更是一个智慧和勇敢的人。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对曾国藩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并且以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来引导自己和子女。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反思,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有智慧、有担当的人的形象。

《曾国藩家书》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好书,它不仅仅给我们带来智慧的启示,还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关于《曾国藩家书》的个人观后感600字

关于《曾国藩家书》的个人观后感600字

关于《曾国藩家书》的个人观后感600字《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所写的一本家书,其中记录了曾国藩的家庭生活、教育理念和为官之道。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曾国藩的思想和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曾国藩在书中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培养子女品格和修养的最重要的场所,父母应该从小就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

他不仅强调知识的教育,更注重品德修养的培养。

他提到让子女学习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他们懂得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曾国藩在书中还强调了端正子女的心态,希望他们能够坚持正义之道,做事情有始有终。

通过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观念,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教育同样重要。

其次,曾国藩在书中着重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格是通过对自己的潜心修炼而塑造的,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修养是他成功与否的关键。

他主张人应该积极主动地修炼自己,修正自己,做到心静如水、心曲如弦。

他还提到修身要从养性入手,要注重修身养性的每一个环节,让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通过曾国藩的思想,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从自己做起,不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操守。

最后,曾国藩在书中提到了为官之道。

他强调为官必须清正廉洁,要心怀天下,以百姓利益为重。

他认为一个官员应该以身作则,力求廉洁奉公,在尽职尽责的同时,不图名利,不贪污受贿。

他提倡官员要以良政治天下,并注重官员的操守和品行。

通过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官员,应该秉持廉政之道,为人民尽心尽力,用实际行动赢取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总而言之,《曾国藩家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曾国藩的严谨治家、修身养性和为官之道的思想传统。

他的思想和品格对于我们现代人依然具有启迪作用。

我相信通过学习曾国藩的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人生道路,塑造自身品质,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除了在政治上做出了许多贡献,还有着独特的教育思想。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历史上的很多名人,而且迄今为止还在影响着现代的教育。

一、道德教育曾国藩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因此,他非常注重孩子们的道德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孩子们的幼年时期开始,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修养。

曾国藩主张学会正义、勇敢、谦逊等品质,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

曾国藩在自己的家教子女时也非常注重道德教育。

他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处事。

他也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孩子们面前做个好榜样。

二、对教师的要求曾国藩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素质。

当时的教育界比较腐败,曾国藩认为这是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他提出了“选贤任能”的原则,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才能够为学生服务。

曾国藩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他认为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同时也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还强调教师要有责任心和爱心,要愿意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刻关心学生的发展情况。

他还提倡教师互帮互助,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三、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曾国藩认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得出色。

他在教育孩子时,注重实践,尽可能让孩子们亲手去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曾国藩还提倡在学校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学生应该学习实用知识,掌握各种实用技能,如农耕、制作等。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四、强调教育与现实的联系曾国藩认为,教育必须与现实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理论,要学会应用到实践中去才有意义。

他主张教育要贴近实际,把教育与生产、科学技术等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从曾国藩教子说开去

从曾国藩教子说开去

从曾国藩教子说开去高邮周德梅曾国藩是清朝一代名臣,他不但文武兼备,位列三公,教育孩子也卓有成效。

一百多年来,他的子孙中没有一个纨绔子弟,个个都有所作为。

他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在自己的著述和书信之中,成为现代人所学习的对象。

阅读《曾国藩自述》一书,从中我们得以对他的教育思维窥探一二。

教育孩子立足社会,需要的不是溺爱式、呵护式教育,当然也不全是他所谓的“八本、八宝、四字诀、三致祥、三不信”,其中的读书明理,言传身教,对当下人们教育子女更具有时代意义。

曾国藩教育孩子一直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因材施教。

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悉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作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同时他还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于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凡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他从不要求孩子做到。

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他不是以父亲的威严加以训斥和指责,而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改变孩子,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他日理万机,但是一有时间,就给孩子们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象和座标。

如今的青少年群体是90后的独生子女群体,是家中的小皇帝,以自我为中心,不甘人下,家长通常会不遗余力地去满足他们所有的愿望。

但有些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自己游山玩水、挥霍乱费、嫖赌逍遥,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有的家长自己看不起读书人,却要自己的小孩子学有所成;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却不关心孩子的操行。

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子女反其道而行之,诸如马加爵、药家鑫、李一帆、李天一之流,究其原因是一些家长只注重言教,而不注重身教;或者只注重他们的学习,而忽视他们的德行,不能做到读书明理。

曾国藩教子心得

曾国藩教子心得

曾国藩教子心得第一篇:曾国藩教子心得曾国藩教子心得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凡功名富贵,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唯学做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曾国藩谕子书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公元1859年九月,曾国藩在江西抚州,此时的老曾49岁,已经对人生看得很通透,看得冷淡,因此这一年在给儿子曾纪鸿的家书中,就写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你们以为朝廷给的“大官”很有意思吗,我就不稀罕,我也希望我的子孙不稀罕。

老曾此时对于子孙人生的预期,全不在于“功名富贵”,而在于“读书明理”。

功名富贵只是人生的物质表象,读书明理才是人生的灵魂核心。

中国士人有个传统,追求的不是人生成败,而是人生的境界。

生意可以败,事业可以败,人生境界却不可以败。

什么是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读书明理,就是做君子,就是做圣贤。

而实现这个目标要从哪里出发呢?是从读书明理出发。

所谓读书,一则是保持学习型的人格,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行和技能,二则是作为人生最大的娱乐,不断地熏陶自己淡泊清廉的情操和胸怀。

读书,是中国传统士人终生不放弃的事业和娱乐。

所谓明理,就是明君子之理,圣贤之理。

到了君子和圣贤的层次,就不再以穷与富作为人生的区别。

无论穷富,反正我保持君子圣贤的常态,这就是“可以处乐,可以处约”,约者,困窘也。

老曾在他的书信里还透露出一个乐观的信息:铸造君子圣贤式的人格是可以确定的,是具备可行性的,一切操之在我。

而功名富贵则未必操之在我,有自我努力,即“人力”,有周边环境和人事因素,即“天事”。

发达与发财,很多时候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这个老天爷的脸色,其实是各种各样的周边因素,唯有铸造完美的人格,则老天爷帮不帮忙无所谓。

曾国藩对儿子的人生预期主要设定在人格实现方面,而不是物质实现方面。

如果过多地停留在物质实现方面,例如考名校,获取高薪和高位,将物质实现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就容易造成人生的挫败感,如果没有君子圣贤的境界作为参照,那么,物质实现上的挫败感就永远都走不出来。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修身劝学治家教人深思做人之根本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修身劝学治家教人深思做人之根本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修身劝学治家教人深思做人之根本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不仅治理山西一方有方略,更以其一生写下的大量家书而闻名于世。

这些家书以修身、劝学、治家和教人为主题,富含智慧和人生哲理。

在阅读曾国藩的家书之后,我深受启发,从中领悟到做人、治家和教育子女的根本原则。

首先,曾国藩的家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修身是做人之本。

他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对于事业和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他在家书中提到,一个人应该以诚信为本,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到言行一致。

他强调要有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道德标准,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读到这些话语时,我感受到曾国藩对于修身的重视,并对自身的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深知只有以崇高的品德来塑造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真正的成功。

其次,曾国藩的家书也强调了劝学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是人生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他鼓励子弟们勤奋读书,努力提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在他的家书中,我看到了自我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这也激发了我追求知识、不断成长的动力。

曾国藩的家书中还强调了治家的原则。

他认为一个家庭的和睦和成功离不开家人之间的和谐与理解。

他鼓励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榜样。

他也提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支持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原则等。

在读完这些家书后,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和谐家庭的重要性,了解到家庭是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石,从而更加重视家庭关系的维系和教育子女的艰巨任务。

最后,曾国藩的家书中亦不乏教人深思之言。

他通过谈及人生的意义、个人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目标,激励人们不断提升自我。

这些文字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并促使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通过阅读曾国藩的家书,我不仅对修身、劝学、治家和教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做人、治家和教育有了更清晰的指导。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清朝著名官员曾国藩的家书集,记录了他对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阅读这部书让我
深受启发,对家庭教育和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曾国藩是一位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父亲,他在家书中强调了孝顺、诚实、勤奋和忠诚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培养
子女品德和修养的最重要的地方,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
行来影响孩子的成长。

同时,他也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
和理解,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

在家庭管理方面,曾国藩提出了一些管理家庭的方法和技巧。

他认为,家庭的和谐和稳定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管理,父母应该
善于倾听子女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此外,他还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良好的
沟通和交流,家庭才能更加和睦和融洽。

通过阅读《曾国藩家书》,我深刻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和管理的
重要性,也受到了曾国藩先生的教诲和启发。

我相信,只有通过正
确的教育和管理,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培养出品
德高尚、有责任心的下一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书,从中受益,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和管理水平。

论曾国藩的家训思想

论曾国藩的家训思想

《曾国藩家训》——曾国藩的家训思想《曾国藩家训》主要是曾国藩写给他两个孩子的。

共有五十五封,其中四十七封是写给大儿子曾纪泽的,有两封是写给小儿子曾纪鸿的,有六封是写给他们两人的。

因为两个儿子年纪还小,这段期间写给儿子的信中,主要谈家事和教育居多。

《曾国藩家训》可以说是《曾国藩家书》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对两小孩的教育。

教其读书、教其做人。

对我们自身修身有帮助、对我们对小孩的教育也非常有帮助。

我每天读一到两封,将其大概意思放到上面来,供快速阅读其主旨。

期间可能也会写上我自己的评价供大家参考。

读者如果有兴趣,不妨买一本一起阅读,一起探讨。

第一封教孩子要节俭,不要养成富贵病;第二封教孩子学习要会泛读、精读、写作、作诗。

少年不要在学习上怕出丑,要拼了命地学;教孩子做人要谨言慎行,要有敬畏之心、忧患意识、如履薄冰。

第三封教孩子读书要将自己沉浸于书中。

其中提到了有时候读书没有心得或者没感觉,很可能是自己阅历太少,又不能将自己沉浸于书中细心去体会,以至于没有什么收获。

我的评价:1.读书有段位,因为孩子本身阅历太少、见识太少,不懂的又太多,所以孩子要先从简单的书籍读起,形成积累;2.等提高了读书的段位之后,自然会觉得有些书籍太过于简单以至于感觉都差不多。

这时就会跳到另一种高段位的书籍去阅读去理解。

这需要一个过程,很自然。

我们也要理解;3.曾国藩说得对,沉浸式读书。

读书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才能将一本书嚼头。

我这边提供的方法就是,你边读,边结合自己的体会做评价,做笔记。

第四封此时曾国藩在江西打战,孩子曾纪泽参加科举考试,曾国藩依然腾出时间来给孩子写信。

这一封夸奖了孩子诗作得不错,并就如何再升级进行了指导————实操训练啊,值得我们学习;点评了孩子的书法,喜欢写字是一个好习惯,但用墨用得不好,又进行了指导;告诉纪泽自己有三点遗憾:不懂天文学和数学;因为没做到有始有终而学不成一门技艺;没有坚持临摹一种书法,以致于无法形成自己固定的好字体。

从《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

从《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

从《曾国藩教子书》瞧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摘要:曾国藩就是清湘乡派的代表人物,非常重视学习古文,十分推崇韩、柳、欧等人的创作风格。

在指导弟弟与子侄的作文实践中有着一定的原则,反映了她的作文教育思想。

她认为为文重在作出有雄奇之气的文章,初学者应该多积累多摹仿,通过瞧、读名家作品养精蓄气。

此外行文要讲究词藻的丰富与语调的铿锵。

关键词:曾国藩;作文;教育曾国藩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

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极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称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竞者。

”毛泽东对曾国藩也很钦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时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曾国藩作出不同的评价。

其为政、治军的得失已随大江东去,但她的文章、学问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却依然流芳,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与借鉴。

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曾国藩在繁忙的公务活动间隙,曾提笔写了千余封家书,事无巨细,均情真意切,流畅自如。

阅读《曾国藩教子书》,您不仅可以体味其字里行间的拳拳之心、殷殷之爱,蕴藏在信中的作文教育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通过积累丰富词汇曾国藩深知,文章就是语言的艺术,词藻就是文章的血肉,堆砌词藻,固然不可取,然词藻的匮乏,也就是作文的一大忌。

对此,曾国藩在信中做了专门的论述。

“尔作时文,宜先讲词藻;欲求词藻富丽,不可不分类摘抄体面话头。

……尔去年乡试之文,太无词藻,几乎不能敷衍成篇。

此时下手功夫,以分类手抄词藻为第一义。

”[1](27)儿子词汇贫乏,当务之急就就是分类摘抄词汇。

又说:“二十日接二月二日来禀并祭稿。

文尚条畅,唯意义太少。

叔祖之德全未称道,亦非体制,词藻亦太寒俭。

尔瞧《文选》,宜多抄典故藻汇,分类抄记,以为馈贫之粮。

”[1](37)指出儿子信中词藻匮乏、平庸,分类摘抄《文选》作为解决词汇贫乏问题的良方。

作文章,立意自然就是第一位的,但意要靠辞来表达,而好的辞则要富有文采,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就就是这个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摘要:曾国藩是清湘乡派的代表人物,非常重视学习古文,十分推崇韩、柳、欧等人的创作风格。

在指导弟弟和子侄的作文实践中有着一定的原则,反映了他的作文教育思想。

他认为为文重在作出有雄奇之气的文章,初学者应该多积累多摹仿,通过看、读名家作品养精蓄气。

此外行文要讲究词藻的丰富和语调的铿锵。

关键词:曾国藩;作文;教育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

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极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称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竞者。

”毛泽东对曾国藩也很钦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时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曾国藩作出不同的评价。

其为政、治军的得失已随大江东去,但他的文章、学问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却依然流芳,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在繁忙的公务活动间隙,曾提笔写了千余封家书,事无巨细,均情真意切,流畅自如。

阅读《曾国藩教子书》,你不仅可以体味其字里行间的拳拳之心、殷殷之爱,蕴藏在信中的作文教育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通过积累丰富词汇曾国藩深知,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词藻是文章的血肉,堆砌词藻,固然不可取,然词藻的匮乏,也是作文的一大忌。

对此,曾国藩在信中做了专门的论述。

“尔作时文,宜先讲词藻;欲求词藻富丽,不可不分类摘抄体面话头。

……尔去年乡试之文,太无词藻,几乎不能敷衍成篇。

此时下手功夫,以分类手抄词藻为第一义。

”[1](27)儿子词汇贫乏,当务之急就是分类摘抄词汇。

又说:“二十日接二月二日来禀并祭稿。

文尚条畅,唯意义太少。

叔祖之德全未称道,亦非体制,词藻亦太寒俭。

尔看《文选》,宜多抄典故藻汇,分类抄记,以为馈贫之粮。

”[1](37)指出儿子信中词藻匮乏、平庸,分类摘抄《文选》作为解决词汇贫乏问题的良方。

作文章,立意自然是第一位的,但意要靠辞来表达,而好的辞则要富有文采,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词藻是“文采”的一个重要内容。

曾国藩所说的“体面话头”即词藻。

词藻要靠平日的积累,而且要牢牢记住,用时方才得心应手;摘抄在一个本上,可以方便温习。

在信中,曾国藩还列举了许多文人的事例来说明摘抄词汇的好处。

如“近世文人,如袁简斋、赵瓯北、吴谷人,皆有手抄词藻小本。

此人所共知者。

阮文达公为学政时,搜出生童夹带,必自家细阅。

如系亲手所抄,略有条理者,即予进学;如请人所抄,概录陈文者,照例罪斥。

阮公一代鸿儒,则知文人不可无手抄夹带小本矣。

昌黎之计事提要、纂言钩玄,亦系分类手抄小册也。

”[1](27)文人袁简斋、赵瓯北、吴谷人都有词藻的手抄本;阮文达是一代鸿儒,也知道文人不能没有词汇的手抄本。

再有“班孟坚最好文章,故于贾谊、董仲舒、司马相如、东方朔、司马迁、杨雄、刘向、匡衡、谷永诸传全录其著作;……盖孟坚于典雅瑰玮之文,无一字不甄采。

”班固的做法从正面给我们以启示:分类摘抄好词好句,的确是积累、丰富词藻的好办法,同时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好途径。

怎样分类,哪些文章值得摘抄,对此,曾国藩也在此次信中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分大纲子目,如伦纪类为大纲,则君臣、父子、兄弟为子目;王道类为大纲,则学校、井田为子目。

此外各门可类推。

尔曾看过《说文》、《经义述闻》,二书中可抄者多。

此外如江慎修之《类腋》及《子史精华》、《渊鉴类函》,则可抄者尤多矣,尔试为之。

此科名之要道,亦即学问之捷径也。

”为了儿子,曾国藩可谓悉心指点,不厌其烦。

曾国藩指点儿子积累的功夫说:“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又在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重申了这一主张:“尔生平作文太少,即以此(分类抄《文选》词藻)代做字功夫,亦不可少者也。

尔十余岁至二十岁虚度光阴,及今将看、读、写、作四字逐日无间,尚有可成”[1](8)。

看,即看书,看文,看名家名作,因为,“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然不同。

……若非其貌其神回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所以通过看名家名作,领会其精神风貌,可以养浩然之气。

读,即朗读。

曾国藩认为不高声朗读就不能感觉其雄伟气概,不浅吟低唱就无法探究其幽幽神韵。

他还说:“选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

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

”[1](8-9)作诗如此,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与我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这又是模仿的功效了。

写,即写字。

曾国藩的要求是又好又快,否则文思敏捷,然书写缓慢,总是作文之一大遗憾。

作,即作文。

曾国藩的“看、读、写、作”四字综合的观点,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写作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一、模仿是学写作文的一条捷径有了丰富的辞藻,并不一定就能连缀成好文章,还要在作文时潜心模仿。

这正是曾国藩在作文方面给儿子传授的另一条写作经验。

“尔以后作文作赋,均宜心有模仿,而后间架可立,其收效较速,其取径较便。

”[1](22)指出模仿是学写作文的一条捷径。

信中从儿子寄来的书法作品谈起,谈到写字的用笔与结体,又从字的间架谈到诗文的捷径。

为增加说服力,信中一一指出杨雄的代表作均为模仿而来,又指出韩愈、欧阳修、曾巩、苏轼等文章大家皆善模仿。

信中说:“不特写字宜模仿古人间架,即作文亦模仿古人间架。

《诗经》造句之法,无一句无所本。

《左传》之文,多现成句调。

杨子云为汉代文宗,而其《太玄》摹《易》……几乎无篇不摹。

即韩、欧、曾、苏诸巨公之文,亦皆有所模拟,以成体段。

”曾国藩又说手抄与模仿一样都不能少:“《说文》看过之后,可将《文选》细读一过。

一面细读,一面抄记,一面作文,以仿效之。

烦奇僻之字,雅古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不模仿则不惯用。

……尔之天分,长于看书,短于作文……目下宜从短处下功夫,专肆力与《文选》,手抄及模仿二者皆不可少。

”[1](67)模仿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较高层次:照着别人的样子自己来做。

发展创新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的。

先得继承,然后才能有发展创新。

在诗文写作领域,阅读模仿都是“继承”中的内容,自己独立写作,在理论上可算作发展创新的范畴。

多多地模仿名作,虽在学习过程中花费不少时间,但“继承”这一步走得坚实,“发展创新”的阶段便会来得快,故而曾国藩说此途为捷径。

清代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说:“作文虽不贵模仿,然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中,始不为大题目所压倒。

有如女红之花样,成都之锦,自与三村之越,异其机轴。

”写作就像绣花一样,初学者得先照着花样绣,日久年深,花样烂熟于心,自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可见模仿的作用之大。

二、立意要雄奇,行文须圆适“作诗文以声调为本”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给澄弟的信中又提到他的八本之说,其中有:“作诗文以声调之本”,“声调”即他多次所说的“声调铿锵”的意思。

钱钟书之父钱基博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厥后湘乡曾国藩以雄直之气,宏通之识,发为文章,而据高位……故其持论以光气为主,以音响为辅。

……”这在他指导儿子纪泽作文的信中也有强调:“尔诗胎息近古,用字亦皆的当。

唯四言诗最难有声响,有光芒……余生平于古人四言,最好韩公之作,如《祭柳子厚文》、《祭张署文》《进学解》《送穷文》诸四言,固皆光如皎日,响如春霆。

即其他凡墓志之铭词及集中如《淮西碑》《元和圣德》各四言诗,亦皆于奇崛之中迸出声光。

其要不外意义层出,笔仗雄拔而已。

……凡诗文欲求雄奇矫变,总须用意有超群离俗之想,乃能脱去恒蹊。

”[1](77)曾国藩认为“于奇崛中迸出声光”“雄奇矫变”之文才是好诗文,在立意上须超群离俗才行。

怎样才能写出雄奇的文章呢?曾国藩说:“尔问文中雄奇之道。

雄奇以行气为上,造句次之,选字又次之。

然未有字不古雅而句能古雅,句不古雅气能古雅者;亦未有字不雄奇而句能雄奇,句不雄奇而气能雄奇者。

是文章之雄奇,其精处在行气,其粗处全在造句选字也。

”[1](45)曾国藩告诉儿子,造就整篇文章雄奇之气,是第一位的,文章的雄奇与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选词造句上。

“思路宏开为文章必发之品”营造雄奇的气势,曾国藩认为关键在于思路宏开。

正如他所说:“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意义层出不穷,宏开之谓也。

”[1](128)曾国藩认为思路宏开关键是有层出不穷的意义在胸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之有物,议论勃发,左右逢源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岂有不发达之理?“行文当一圆字”这是曾国藩在指导儿子作文时提出的一个原则。

“无论古今何等文人,其下笔造句,总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

”[1](41)我认为“圆”指的是文章字句畅通,音韵流转,琅琅上口,宜诵宜记。

如果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的话,“圆”应该是声调铿锵吧。

对此,曾国藩在此信中也作了具体表述,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世人论文字之语圆而藻丽者,莫如徐陵、庾信,而不知江淹、鲍照则更圆,进之沈约、任舫则亦圆,进之潘岳、路机则亦圆,又进而溯之东汉之班固、张衡、崔因、蔡邕则亦圆……至于司马迁、相如、子云三人,可谓力避险奥,不求圆适矣;而细读之,亦未始不圆。

至于昌黎,其志意直欲凌驾子长、卿、云三人,嘎嘎独造,力避圆熟矣;而久读之,实无一字不一圆,无一句不圆。

”确实,如果说徐陵、庾信、江淹、鲍照等人为文以词藻艳丽、语句圆适而著名的话,那么,司马迁、杨雄及司马相如的文章素以辩辞锋发,气势逼人而取胜。

尤其韩愈更是辞锋锐利,大有超过前三人之势。

然而细细品尝,韩愈的文章实无一句不圆,无一字不圆。

[1](42)当然行文之圆还要多用结构整饬的句式,特别是排比句。

曾国藩还特别用贾谊、司马迁、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等人的文章为例教导儿子:“古文如贾谊《治安策》、太史公《报任安书》、韩退之《原道》、柳子厚《封建论》……两排三迭之文,皆有最盛之气势。

”这里说的两排三迭之文,即排比、对偶句式。

这种句式对形成铿锵的句式、雄浑流畅的气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四、读书作文做事皆仗胸襟“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曾国藩认为作文的峥嵘雄快之气,除了读书培养外,它与个人道德修养有关。

因此他教导儿子:“总要养得胸次博大活泼,此后更当有长进也。

”并且说,文章“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古之绝好文章,大约于此四者之中必所长,气势、识度、情韵、趣味的工夫修养寓于“立身行己读书作文”活动之中。

至于纯熟文字,极力揣摩,只是外在功夫,作文功夫在气势上。

他教导儿子当“在气势上用功,无徒在揣摩上用功。

”读古人文,如读陶渊明诗文,不要停留在文字表意上,“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升堂入室。

”他批评儿子拘于场屋八股文格式,写出的文章缺乏蓬勃之气,教导儿子作文不要拘于格式,更不要受制于科举范式,应当放开精神,以目今之时务为论题,将气势展开,不要“束缚拘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