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区域规划政策效果评价模型及应用-系统工程学报
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基础之三模型与知识
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决策支持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 ,提高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智能 化水平,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 决策支持。
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 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环境领 域的知识图谱,提高环境决策支 持系统的知识获取和表达能力。
多源数据融合
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整合不 同来源的环境数据,提高环境决 策支持系统的数据获取和处理能 力。
三模型与知识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某城市空气质量监测 与预警系统
案例二:某流域水环境综合治 理方案
通过集成大气扩散模型、气象 模型和污染源模型,实现对城 市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
据。
综合运用水文学模型、水动力 学模型和生态学模型,制定针 对性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实现流域水质的改善和生态环 境的恢复。
模型优化与改进
针对现有模型的不足和缺陷,进 行模型优化和改进,提高环境决 策支持系统的模型选择和优化能 力。
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智能化、自动化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 ,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
水平将不断提高。
知识图谱、语义网
随着知识图谱、语义网等技术的发展 ,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知识获取和表
三模型与知识在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价值与意义
1 2 3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通过集成多种模型和知识,能够更全面地考虑环 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 准确性。
促进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三模型与知识的集成与应用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 专家进行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 进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达能力将不断提升。
数据驱动、模型优化
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
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3中国海洋大学 殷克东 王晓玲 内容摘要 文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设计构建了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方法,设计构建了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四维一体”的联合决策理论测度模型。
模型测度结果表明,2002~2006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竞争力的联合测度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文章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动态分析和结构分析,对我国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梯度类型划分及动态评价,探明了中国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动态变迁特征、关键因素及其内在关联效应。
研究结果科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发展变化规律,为沿海地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引 言竞争力问题研究起源于欧美,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末(陈卫平,2002)。
其标志是1979年美国总统签署的《贸易协定》(草案),该草案明确规定:总统应向国会报告有关影响美国厂商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的因素,以及增强美国竞争力的政策。
1983年美国成立了“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开始研究美国工业在国内外面临全球竞争的新的现实,并向政府提出如何改善美国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1985年1月,该委员会向总统提交了题为《全球竞争———新的现实》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对竞争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美国竞争力的现状等进行了分析。
同时,日本、欧洲等国家地区和机构都开始研究竞争力,如世界经济论坛(W EF)①从1980年开始研究国际竞争力,到1986年,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体系。
自1990年开始W 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 M D)合作出版了《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用300多项定量和定性指标对24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和10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自1995年开始,W EF和I M D分家,分别使用各自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发布竞争力报告。
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报告2018
·60·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报告2018董战峰,李红祥*,葛察忠,王金南,郝春旭(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12)【摘 要】 2018年是环境经济政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中央文件对环境经济政策建设提出了新形势需求,环境财政、环境价格、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政策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是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仍然存在结构性短缺,需要积极推进环保投融资、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创新运用,为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长效政策机制。
【关键词】 环境经济政策;中国;2018;进展;评估【中图分类号】X196;X32-022 【文章编号】1674-6252(2019)03-0060-05【文献标识码】A【DOI】10.16868/ki.1674-6252.2019.03.060注: 本文在《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报告:2018》基础上撰写,龙凤、李晓亮、杜艳春、周全等研究人员也有参与。
作者简介: 董战峰(1979—),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绩效管理、环境经济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估、环境技术经济政策、环境战略与政策等,E-mail: dongzf@ 。
*责任作者: 李红祥(1981—),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政策与规划,E-mail: lihx@ 。
引言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环境经济政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2018年5月18—19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强调,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6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将“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作为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五大体系”之一,对环保投入、环境价格、生态补偿、绿色税收、环境责任保险、第三方治理等环境经济政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进一步加快环境经济政策建设提供了崭新动力,也为下一步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公共政策效果评估研究方法与应用
公共政策效果评估研究方法与应用章节一:引言公共政策是国家管理的核心内容,实施公共政策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然而,公共政策的结果并不总是如政府所期望的那样成功。
无论是教育、医疗、环保、能源等领域,政府的政策最终是否得到预期效果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对于公共政策的效果评估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公共政策效果评估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章节二:公共政策效果评估的作用公共政策效果评估是对政策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
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之前,进行公共政策效果评估可以精确了解政策对目标人群的影响,预测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政策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政策实施阶段,公共政策效果评估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及时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及时纠正政策执行的不当之处,以及改进政策的执行方式和方法。
在政策实施结束后,公共政策效果评估可以总结政策执行的经验和教训,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反思和指导。
章节三:公共政策效果评估的类型1.前测试效果评估前测试效果评估是政策或政策改变实施前验证预期的政策实现效果,主要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模拟设计、评估和分析。
在实验设计中,将实施政策的地区/群体随机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进行监测和评估,从而得出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的效果。
在模拟设计中,根据历史数据和地理等因素,模拟出政策实施后的情况,从而确定政策实施的效果。
在评估和分析中,通过调查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评估政策实施的效果。
2.实施中的效果评估实施中的效果评估是政策或政策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对目标人群的实际效果评估。
评估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方法、监督方法和统计方法。
调查方法是通过对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了解政策实施中的实际效果。
监督方法是通过政府部门对政策实施对象的监督,以确保政策实施情况的符合规定和要求。
统计方法是通过对政府数据和在实施过程中的动态分析,从而评估政策实施的效果。
3.后测试效果评估后测试效果评估是在政策实施结束后,通过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总结政策实施效果的方法。
土地用途转换效应评价模型与方法探讨
计划 ( IGBP)的实施及计算机、遥感技术的应用 ,围绕农业生
产力的模型研究工作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 。目前关于估算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模型大致可归纳为统计模型 、参数模
型和过程模型 3类 [7] 。
1. 1. 1 统计模型。主要包括 M iam i模型和 Montreal模型。
以下以 Montreal模型为例进行介绍。Montreal模型公式为 :
遥感反演模型应用广泛 ,其中尤其以植被净第一性生产 力遥感反演模型应用较为广泛 [6] 。从反演模型与机理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70873118、40801231 ) ; 中国科学院知识 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 KZCX22YW 230522、KSCX22YW 2N 2 039、KZCX22YW 232621)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 2006BAC08B02 3、2006BAC08B06、2008BAK50B06) 。
国内高崇升等利用海伦市西郊中科院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实验数据选用绝对平均误差和直线回归方程的斜率评价了century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一4结论与讨论植被第一生产力模型能够在较大尺度上探测生态环境的变化但是其反演土地用途转换的效果受到空间分辨率的影响适用于大尺度宏观水平的探测与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0, 38 ( 5) : 2473 - 2475, 2490
效应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 。
2. 1 原理与方法 ESAP主要考虑土壤、地形、气候及作物 一致性等特征 ,在农业生态分区上叠加土地权属、土地利用 情况、土地适宜性、承载人口与牲畜的营养学特征 ,以及地上 生产设施、作物的成本、价格等信息 ,构建一个完备的数据 库 ,估算每个 1 km ×1 km栅格上的农业生产力。 ESAP的核 心模块包括土地资源存量估算 、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指标体系与评价支持系统
全面分析规划实施效果 ,促进有关地方落实规划 目标、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 ,同时通过 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 , 出改进 规划工作的对策 建议 ,作为修 编规划和加 强规划实施管 提 理的基础和依据 。 对提 高规划的科学性 和可操作性 , 完善和 发展 土地利用 规划学 的理 对 论 与技术方法都有重要理论学术 意义和 实用价值 。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
价值工程———————————————————————作者简介:姚飞(1955-),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1982年11月请华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五年制本科毕业,工学学士。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管理系统工程方向。
扩大其规模,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解决其脱离农业生产后的工作问题,还使其接受更多的市场观念,使其行为习惯、思考问题的方式、价值观念逐步接近城市居民。
如同城市的产生及发展规律那样,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带动相关上游产业、下游产业、服务产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
这是城市化最一般的规律,而盲目扩充城市区域,没有城市观念和工业知识的城市化必定是不成功的。
因此,农村信息化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者,农村的工业生产者也是受益者。
第三,增加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减小城乡数字鸿沟,对消除城乡二元化有着决定意义。
发展信息化必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普及通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品设备的研发,城市的聚集性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和优势设施,资金投入后能够很快看到成绩。
而农村信息化则显得困难重重,农村的知识水平与城市相差很远,普及网络和通讯必需的基站等,成为农村难以实行信息化的主要原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增加对农村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农村经济的被动局面就很难改变,城乡差距甚至会进一步扩大。
考虑到我国还是一个农村占国土面积大部分的国家,农村经济的进步对我国整体经济的进步有着战略意义,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化是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必然选择。
3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理应将农村和城市看作一个大系统,依据系统科学原理,统筹城乡发展包含两方面内容:城乡的协调互动和城乡的一体化互动。
信息化对于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城乡的协调互动角度看,信息化是促进以城带乡战略、以乡促城战略实施的需要。
一是信息化是增强城市辐射力的有效手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效应评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3 年 第33 卷 第1 期CHINA POPULATION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33 No.1202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效应评估侯孟阳1,2,席增雷1,2,张晓3,4,姚顺波3,4(1.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河北大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陵 712100;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中心,陕西 杨陵 71210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行动指南。
国土空间由陆地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而成,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粗放式扩张引发国土空间利用的结构性矛盾与冲突。
当前,生产和生活空间对生态空间全面挤压是导致环境问题凸显的重要原因[1]。
为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中国于2010年12月出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按照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与禁止开发四大功能区域;根据开发内容,主体功能区可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
其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承担着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其生态目标是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当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已成为中国现行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生态补偿政策[2]。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为重点,推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同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管制各类开发活动,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
A类期刊简介
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月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主办的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为一体的综合科技期刊,创刊于1981年3月,每月2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2267/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0-6788,邮发代号:2-305。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创刊以来,形成了科学性强、权威度高、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刊物特色。
编委会始终坚持严格审稿和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坚持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精神,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求实的工作态度,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收稿量不断增长,刊发的论文质量很高,影响越来越大,成为系统工程与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文献计量学各项指标逐年增长。
连续多次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是EI Page One数据库收录期刊,也是中国在管理类期刊中唯一进入国际EI 检索的科技期刊。
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认定为管理科学重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台湾)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电子期刊服务》。
办刊宗旨促进系统工程的发展,繁荣系统科学事业,促进系统工程学科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提高我国管理技术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四个现代化服务。
内容定位:系统工程在工业、农业、军事、教育、科研、经济与金融、及信息管理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成果, 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创造性的优秀理论成果;介绍国内外重大研究进展和人物等的动态报道和综述文章,以及优秀书刊评介等。
2、《系统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主办,天津大学承办的全国性一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高质量的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和应用及综述性论文,内容包括复杂系统及大规模系统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建模、预测、控制、优化、评价与决策及运筹学的各个分支领域,有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系统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系统工程领域中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等。
国家社科基金申请2006: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区域开发的功能定位、政策措施和评价指标研究
理论、“钻石模型”的竞争优势理论、区域科技能力的创新理论、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理论。 定位方法与过程:静态的区域专业化分工(计算区域各行业的区位商)和地理集中度(计算 各行业的区域赫芬达指数)、动态的结构增长模型(计算并判断各行业的发展阶段)、区域产 业及其对应科技能力的匹配关系分析(分四种类型:产业强且科技强、产业强但科技不强、 产业不强但科技强、产业不强且科技不强)、优势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图解。定 位结果识别:静态与动态优势的象限图定位(突出“双优”)、区域产业及其对应科技能力的 匹配关系定位(突出产业强且科技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演进路径、 社会发展和生态资源环境的政治经济学定位、综合的优劣机威交叉定位图。基于功能定位的 区域开发目标:采用回归、投入产出等计量方法,将开发目标分近、中和远期测算。基于功 能定位的区域开发内容与重点:确定各区域产业分工与布局、城镇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与布局、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等。
Ø 区域开发政策通常涉及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环保政策等,关键 是将上述政策的区域化[2]、[4]、[5],萨克尔提出需要加强区域管理,如设立区域开发咨 询委员会来协调中央-地方、地方-地方间的利益关系[6]。
目前,中科院地理所(陆大道等)、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所(张可云等)、中国社科院 工经所(魏后凯等)、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设立了“中国区域开发网”)等研究团体对 我国区域开发已有一定研究,但总体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二、封面上方 2 个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 其中“学科分类”填写一级学科名称,如“哲学”。
区域资源经济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区域资源经济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作者:线静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8年第1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的恶化倒逼人们力求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以提高使用效率。
在旧有发展模式的桎梏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比远高于发达国家,资源的低效利用在带来巨额浪费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技术更新缓慢等一系列副作用。
推进绩效审计并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将是提升区域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区域资源经济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一)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桎梏现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一部工业化的进程,三高产业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此影响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了高速发展与高度污染的怪圈,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社会问题丛生。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背后是传统发展模式的难以为继,人口和环境的压力迫使产业结构需要朝着低碳化、高科技化以及高产值的方向发展。
推动区域资源经济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树立绿色发展意识,依托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统一,将会促使地区经济增长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桎梏,确保其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二)整合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区域的发展是在竞争与合作中同步前进的,区域资源经济学探讨的是区域范围内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整合。
绩效审计作为一种评价考核资源利用效果的行为,依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手段的应用,对资源的使用效果做到了精准把握。
通过有效的绩效审计,能够对区域内各类资源要素做到详细准确的把握,从而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能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力求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于资源的整合能力将成为竞争优势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奠定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的低效利用不仅仅带来了资源的浪费问题,更带来了深层次的低效发展问题。
在未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利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消耗更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产值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效果评估模型构建
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效果评估模型构建1. 引言1.1 背景介绍行政区划调整是一项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要利益的政策,其涉及到各级政府的权力范围、财政收支、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中国,行政区划调整常常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等目的而进行的。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发展,行政区划调整也变得日益频繁。
过去的行政区划调整往往主要以减少行政级别、缩小行政区划范围为主要内容,其效果常常难以令人满意。
为了更科学、更有效地评估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效果,构建相应的评估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才能客观地衡量政策调整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
本文拟通过对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构建评估模型来分析调整前后的实际情况,探讨模型的优势和不足,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行政区划调整政策的科学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构建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效果评估模型,对调整前后行政区划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旨在揭示行政区划调整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调整前后行政区划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揭示调整对各方面的影响和效果;2. 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策效果评估模型,从多个维度评估调整政策的实施效果;3. 提出行政区划调整政策的改进建议,为未来类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指导和借鉴。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和实现,可以为完善行政区划调整政策、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3 研究意义行政区划调整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效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构建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效果评估模型,通过对调整前后行政区划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调整对地方发展的影响,从而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在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政策效果评估模型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估调整政策的成效,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其次,行政区划调整对于地方政府和居民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再次,通过构建政策效果评估模型,可以客观评估行政区划调整对地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支持;最后,研究本身也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
关于建立重大工程项目绿色管理制度的思考
关于建立重大工程项目绿色管理制度的思考王金南,蒋洪强*,程曦,张伟,赵静(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国家环境保护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2)【摘 要】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指出了重大工程项目绿色管理的重要意义,构建了重大工程项目绿色管理的概念、内涵、特征、驱动力等理论体系,给出了重大工程项目的绿色决策、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等绿色管理方法和基于可持续发展指标、碳足迹指标和节能减排指标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了国内外几个典型重大工程项目绿色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指出了当前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绿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从制定绿色管理战略和规划、加强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加强绿色设计与施工、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开展绿色绩效评估、开展重大工程绿色试点示范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绿色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重大工程;绿色管理;全生命周期;绿色绩效评估;战略建议【中图分类号】F205;F423;X324 【文章编号】1674-6252(2021)01-0005-08【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68/ki.1674-6252.2021.01.005资助项目: 中国工程院2020年重点咨询项目(2019-XZ-73)。
作者简介: 王金南(1963—),男,院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规划与政策研究,。
*责任作者: 蒋洪强(1975—),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研究,。
引言重大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重大工程)是对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健康与国家安全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公共工程设施[1],是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例如,我国近年来建设并投入运营的青藏铁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港珠澳大桥等。
重大工程建设活动往往会影响甚至改变地质环境原有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对所在区域甚至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环境、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
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度因子诊断——以郑州市为例
张 艳,胡征南,李照华,等.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度因子诊断———以郑州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5):265-27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0.15.049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度因子诊断———以郑州市为例张 艳1,胡征南1,李照华2,崔国屹1,史飞航1,刘 晨1,王长将1(1.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陕西省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00;2.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以郑州市为研究区域,以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和生态可持续性等4个方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多属性群体决策理想点法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根据郑州市2007—2017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其土地利用绩效进行分析评价并进行障碍因子诊断,根据郑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现状提出提升土地利用绩效的主要路径。
研究结果表明,在2007—2017年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有所提高,综合绩效贴近度从2007年的0.3670上升到2017年的0.7403,绩效水平也从中级阶段达到了良好阶段;从准则层的单项绩效贴近度来看,整体上都呈上升趋势,但绩效水平和上升幅度有所差别;从准则层指标的障碍度看,2007—2016年生态可持续性和土地利用程度障碍度呈增长趋势,年均幅度分别为24.30%、11.26%;土地投入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益障碍呈负增长趋势,年均幅度分别为12.67%、29.58%。
从指标层因子的障碍度来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综合容积率、人均道路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以及建成区人口密度等成为未来影响郑州市土地绩效的主要障碍因子。
结果表明,郑州市土地利用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发展空间。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改进TOPSIS;障碍度;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15-0265-08收稿日期:2019-12-2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编号:211929190115)。
中国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的比较与选择——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的实证研究
中国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的比较与选择——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的实证研究王红梅【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逐步构建起了命令一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公众参与型和自愿行动型“四维一体”的环境政策工具体系.针对不同政策类型工具的有效性,很多学者已经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数学者只关注其中某一种工具的治理效果,同时考虑所有政策工具效果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首次运用贝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环境政策工具在当前中国环境治理体系下的相对贡献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命令一控制型工具和市场激励型工具仍然是当前中国治理环境污染最为有效的政策工具,公众参与型工具和自愿行动型工具的有效性相对较差.基于此,本文的政策建议是:首先,中国政府不仅需要构建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更需要加大环保执法投入,提升环保执法的主动性;其次,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激励型工具,建立更加弹性化的排污收费标准和更为严格的排污惩罚制度,推动排污权交易制度更广泛地实施;再次,积极推动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降低社会公众的参与成本,使得社会公众能更加便捷地参与环境治理;最后,积极鼓励非政府组织、企业发起自愿性环保项目,对于推动环保标准的提升和环保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加强居民、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全社会环境问题的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运用命令一控制、市场激励、公众参与、自愿行动等正式和非正式的环境治理措施,形成一个有机、有序的环境治理体系,才能提升所有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6(026)009【总页数】7页(P132-138)【关键词】环境规制政策工具;贝叶斯模型平均;绩效评价;中国【作者】王红梅【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BTJ017);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项目(L16BJY016).
第6期
迟国泰等: 国家重大区域规划政策效果评价模型及应用
775
后区域规划的有效推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的编制过程中, 国务院也明确 要求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
目前有关于区域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基于关联性的规划区域政策 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孙承平等[3]分析了“十二五”区域规划的政策取向、区域创新和区域发展. 胡琨等[4] 通过 向量自回归研究中国财政政策的效果. 马拴友等[5]通过广义矩估计法研究西部经济发展. 金双华[6]通过中央 财政转移支付等指标研究政府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李涛等[7] 分析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对中 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朱天星等[8]通过多元分布滞后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的政策规划效果. Kilijoniene 等[9] 通 过构建区域经济政策评价模型研究了欧盟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Bernini 等[10]运用 MDID 分析了区域经济 政策对意大利企业经济发展的效果; 二是基于技术效率分析的区域规划实施效果的研究. 杜慧滨等[11]通过 松弛变量测度的 DEA 模型对中国 29 个省市的 CO2 排放绩效进行评价. Odeck 等[12] 指出在 10 % 置信水平 下, DEA 模型比 SFA 模型得到的海港技术效率指数分值高.苏屹等[13]通过随机前沿分析对中国 31个省市 的区域创新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迟国泰等[14]通过随机前沿法和数据包络法研究商业银行的综合技术效率. 杨俊等[15] 通过三阶段 DEA 模型研究中国环境的投入产出效果.
Key words: regional planning; policy effect; effect evaluation;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1引言
区域规划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部署对所规划地区的整个经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决策作用. 目前, 国务院共批准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13 个区域的区域规划文件[1]. 规划评估无疑是确保区域 规划有效实施的必要环节, 测度区域规划政策实施的经济效果、反映规划区域政策变量对目标变量影响的 敏感程度, 不仅在宏观意义上有助于区域规划社会地位的建立和巩固, 还有助于理解既有规划的不足, 对今
第 32 卷第 6 期 2017 年 12 月
系统工 程 学 报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Vol.32 No.6 Dec. 2017
国家重大区域规划政策效果评价模型及应用
迟国泰, 孟 斌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辽宁 大连 116024)
摘要: 以国家重大区域规划中的长三角为实证研究对象, 分别建立服务业增加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等目 标变量关于中央补助收入、中央财政专项拨款、中央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等政策变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通过过 去的数据预测某一特定年份服务业增加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并与该年份的实际值进行对比, 评价国家重 大区域规划的政策实施效果. 通过比较单个不同政策变量增加相同幅度后, 相应目标变量的增加值大小, 揭示单个 不同政策变量对同一目标变量的敏感度大小. 实证结果表明, 对于作为规划目标的服务业增加值、城乡居民人均消 费性支出, 中央财政专项拨款的敏感性最大、中央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的敏感性最小.
Chi Guotai, Meng Bin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By 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f the national major regional planning a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the target variables including value added of service industries and per capita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policy variables, such as the central subsidies income, finance earmarks, transfer payments and tax refund on the target variables. The values of target variables in a specific year are predicated based on the past data and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value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 policy variables to the target variables are analyzed by changing only one policy variable by the same amount at a ti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entral finance earmarks have the largest impact on target variables while the central transfer payments and tax refund have the least.
关键词: 重大区域规划; 政策效果; 效果评价;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中图分类号: F061.5/C9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781(2017)06−0774−09
doi: 3383/ki.jse.2017.06.006
Policy evaluation model and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major reg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