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馆藏龙泉青瓷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博物馆藏龙泉青瓷赏析

龙泉窑在今龙泉县内,大约创烧于北宋早期,历经宋、元、明三代,至清代前期仍有烧造。我国南方青瓷烧制源远流长,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缥瓷”,唐越窑的“秘色青瓷”,到龙泉青瓷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而将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发挥到了极致的龙泉青瓷,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吉林省博物馆藏历代龙泉青瓷200余件,现从中选出几件有代表性的龙泉青瓷予以介绍,并对龙泉青瓷的特征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北宋龙泉窑青瓷刻花带盖五管瓶(图1)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装饰艺术特色基本上是采用刻划

技法,刻划的纹饰清晰明亮。这种表现方法是充分利用釉层厚薄所呈现出来的深浅不同的青色效果,坯体刻划纹饰的地方比坯体表面要深,施釉后凹下的部位积釉较厚而颜色深,所刻的纹样即清楚地呈现出来。另外刻划时所用刀的变化有宽有窄、有深有浅,运刀的轻重缓急体现出刻线的节奏与韵律,从而赋予刻划纹饰线条舒展、流畅自如的艺术魅力。

五管瓶是北宋时浙江地区常见的陪葬器物之一,也是龙

泉青瓷的一个重要器型之一。它随龙泉窑的产生而出现,具有时代特点。但五管瓶的消失则比龙泉窑要早,只存在于龙泉窑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中。

吉林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五管瓶,通高32.9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11厘米,由上海文管会调拨而来。此瓶通体饰以简练的仰覆莲瓣纹装饰,瓶盖为帽型,直口,圈足。莲瓣全部采取双线刻划来表现纹饰,这件五管瓶的装饰手法虽简单,却显得丰富饱满,整个器物装饰层次分明,是件难得的装饰得体的好作品,是龙泉窑北宋早期的佳作。

2.南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图2)

通高18厘米,口径3厘米。圆口,方身。瓶的上半部仿照商周古玉琮的形式,上狭下丰;下半部为方形座,座身四壁均饰卷草纹、花叶纹及镂空菱形纹,整个器形犹如一座小塔。通体施青釉,釉色柔和、细腻莹润,玉质感较强,色调一致。纹饰凸棱处显露白色,类似“出筋”。作品显示了龙泉青瓷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意境及高超的制瓷工艺。

这件琮式瓶与习见的琮式瓶上下一致的造型不同。五代至宋时,浙江地区盛行铸造金涂塔,这件瓶的下半部分似取金涂塔的造型,应是寺中供器。从此瓶的各方面特征来看,

可定为南宋晚期。这件琮式瓶是1975年吉林扶余县风华公社班德古城出土。此处是扶余地区一处较大的古居住遗址,城内出土了许多历代瓷器和其他遗物,其中龙泉窑瓷器除此瓶外,还有一些瓷片。它们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居住遗址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龙泉青瓷的流布范围已经十分广

泛了。

3.元龙泉窑湖绿釉贴菊花纹盘(图3)

馆藏传世品。口径16.5厘米,高2.5厘米。平沿,弧腹,矮圈足。胎骨坚实厚重。釉色呈浅湖绿色,柔和淡雅。内底中心贴一朵红色菊花,为露胎烧制。图案规整却无板滞之感,红绿相映显得典雅秀美。

贴花也是元代龙泉窑盛行的装饰技法之一,除了继承传统的施釉贴花工艺外,还应用了露胎贴花。露胎贴花主要是利用贴花胎中的含铁量与烧成最后阶段一定量的氧结合,经两次氧化后,呈现出三氧化二铁的红褐色泽,与龙泉瓷器的青翠釉色相映生辉,产生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据一些学者考证,露胎贴花是受垫饼的启示产生的,后来逐步发展成一种别开生面的装饰手段。元代龙泉窑生产的规模十分庞大,产品供应海内外市场,并烧制了许多大型器,出现了诸

如贴花和刻花的结合、堆塑和刻花的结合等新工艺,这一切显示,龙泉窑在元代仍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4.元龙泉窑观音像(图4)

馆藏传世品。通高24.2厘米。观音为堆塑素烧坐像,头戴花冠,外有长披肩,胸配缨络,庄严肃穆,神态安详。外部为一椭圆形龛,龛上部有卷云环绕,底座上饰一周海水波纹,在碧绿的釉层笼罩下或隐或现。像前左右有二童子作侍奉状,显得虔诚毕敬。右侧置一净瓶。全器除观音外均施青釉,釉层肥厚光亮,玻璃质感强。元代龙泉窑的制品,一般来说都有玻璃质感,这是元代龙泉青瓷的一个特点。

元朝崇尚佛教,并将佛教中的观音菩萨演化成妙庄王的三女儿,在民间流传极广。因此,元代的瓷制佛像尤其是观音像数量众多,龙泉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都生产各个品种的观音像,以供应民间供奉所需。

5.明龙泉窑青釉刻花罐(图5)

馆藏传世品。高26厘米,外口径10.7厘米,腹径20.5

厘米,底径10.5厘米。丰肩,上腹鼓,下腹内收,束腰,底微外撇。肩饰一周刻花云纹,腹为缠枝牡丹,底部为凸条状刻纹,圈足,无釉。

6.明龙泉窑青釉人物大碗(图6)

1972年扶余油田机砖厂出土。口径17.8厘米,足径6

厘米,高9.8厘米。敞口,弧腹,圈足较高。外口沿与内壁上部饰连续回纹,内壁中部印三组人物故事图案,中间以景物隔开,内底为菱花纹。胎骨较厚,遍体施青釉,釉色浅碧、润洁,布满开片。

明代龙泉窑使用石灰碱釉烧青瓷,这与宋元是一脉相承的。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下粘度较大,不易流釉,釉层可以施得很厚,而且烧成后外观柔和,温润有玉感。从明代开始景德镇成为名副其实的瓷都,在中国的制瓷业领域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相比之下,龙泉窑的生产技术趋于保守,日渐衰落,全国很多瓷窑都存在下滑甚至停产。尽管如此,明代生产的龙泉窑瓷器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其中不乏质量上乘的佳品。如青釉刻花罐和青釉人物大碗,纹饰精美,釉色纯正,是明龙泉瓷中的精品。(编者:在最近的龙泉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在明初的地层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青瓷器物,证

明龙泉窑在明代初期仍在烧造宫廷用瓷。)

7.清龙泉窑青釉盖盒(图7)

通高21厘米,口径29厘米,子母口,直腹、圈足。盖面等距离刻蝙蝠五只,盒身以系耳为界分为两区:一区为牡丹与荷花,另一区为菊花和梅花,并分别配以五言诗句“春牡百花王”、“夏荷满池中”、“秋菊多佳色”、“冬梅映雪芳”,象征“五蝠(福)临门”、“四季平安”。盖沿刻划几何纹一周。

龙泉窑在清代很少能烧出上佳的器物了,而且自康熙以后基本上处于停烧状态,传世的清代龙泉窑器物多为景德镇仿烧的。清代龙泉窑瓷器釉面缺乏厚润如玉的感觉,稀薄泛黄,已经失去龙泉青瓷不尚纹饰、以神胜形的传统风格。这件盖盒,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些胎釉上的缺陷,但它的造型和装饰都很别致。它的装饰手法为刻划、压印并用,纹饰丰富多彩、别开生面,布局规整,是清代为数不多的龙泉青瓷中的一件精美之作。

(责编:雨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