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篇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章 生产者选择【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章 生产者选择【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20d13a6de80d4d8d05a4f07.png)
(8)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
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其英文缩写为 RTS 。用 K 和 L 分别表示资本
投入量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
RTSLK
K L
或 RTSLK
dK dL
4 / 2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会计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原材料和燃
料的开支、固定资本的折旧等。
(13)经济成本
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成本,它不仅包括厂商在生产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会计成本),
而且还包括厂商所获得的正常利润,即厂商使用资金的机会成本。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三章 生产者选择
1.请解释下列概念 生产函数 长期 短期 边际产量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 等成本线 边 际技术替代率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生产扩张线规模报酬 会计成本 经济成本 经济 利润 正常利润 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边际成本 短期成本 长期成本 答:(1)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指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种可行的生产要素组合和可能达到的最大 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 (2)长期 长期是指时间长到可以改变所有的要素投入。在长期内,厂商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 来调整产量,不存在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的区别。 (3)短期 短期是指至少无法改变某些要素投入的那段时间。在短期内,厂商不可能通过调整生 产规模来调整产量,存在着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的区别。 (4)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或者是使用最后一个 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 (5)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 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 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130017ea58da0116c1749c6.png)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十章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1.在浮动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里,税收上升和货币供给减少分别会对国民收入、汇率和贸易余额有何影响?如果是固定汇率制,情况又会怎样?答:(1)小国:浮动汇率制,假设是税收上升,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下降,国民收入没有变化,贸易余额增加。
货币供给减少也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汇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贸易余额减少。
固定汇率制,假设是税收上升,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不变,国民收入减少,贸易余额不变。
货币供给减少也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是对经济调整没有效果。
(2)大国:浮动汇率制,假设是税收上升,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也会导致汇率下降,国民收入没有变化,贸易余额增加。
货币供给减少也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国民收入减少,汇率上升,贸易余额下降。
固定汇率制,假设是税收上升,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也会导致汇率不变,国民收入减少,贸易余额不变。
货币供给减少也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与小国的货币政策情形一样,货币政策无效。
2.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行预测,当下列情况之一发生时,国民收入、汇率和贸易余额在浮动汇率下和固定汇率下会怎样变化?(1)消费者减少当前消费而增加储蓄;(2)为保护该国不多的森林资源,该国决定关闭本国的一些造纸厂而进口更多的纸张;(3)自动取款机的普及降低了人们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
答:(1)消费者减少当前消费而增加储蓄,对于浮动汇率制来说,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下降,国民收入没有变化,贸易余额增加;对于固定汇率制来说,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不变,国民收入减少,贸易余额不变。
(2)对于浮动汇率制来说,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下降,国民收入没有变化,贸易余额增加;对于固定汇率制来说,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不变,国民收入减少,贸易余额不变。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总需求理论)【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总需求理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b77c38f3169a4517723a3c8.png)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八章总需求理论一、名词解释1.IS曲线答:IS曲线是描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
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 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如图8-1所示。
图8-1IS曲线图8-1中,IS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产品市场实现均衡。
IS曲线右上方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存在超额产品供给,IS曲线左下方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存在超额产品需求。
由均衡收入代数表达式可得出IS曲线的斜率为负值,对应的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IS LM-模型答:IS LM-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即“希克斯—汉森模型”,也称“希克斯—汉森综合”或“希克斯—汉森图形”。
-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IS LM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取决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 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存在着同系的曲线。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 M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把IS曲线和LM曲线放在同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的IS LM-模型。
3.财政扩张(fiscal expansion)答:财政扩张是“财政紧缩”的对称,是指政府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减少税收或是在财政收入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扩大政府支出,或是既减税又增加支出来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通货膨胀)【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通货膨胀)【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9d77b7633d4b14e84246801.png)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五章通货膨胀一、名词解释1.通货膨胀答: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开放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两大类;按物价上涨的不同速度可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极度通货膨胀);按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可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等。
2.通货膨胀税(inflation tax)答:通货膨胀税是指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一种隐蔽性的税收。
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导致纳税人应纳税所得自动地划入较高的所得级距,形成档次爬升,从而按较高适用税率纳税。
同时物价水平上涨,货币实际贬值,实际货币收入下降。
这种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隐蔽性的增税,被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税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政府,政府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可以得到以下三方面的收益:①扩大货币供应量能直接增加其收入;②通过单位货币购买力的降低而减少未偿还国家债务的实际价值;③直接增加税收收入,因为通货膨胀会使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在名义上增加,纳税等级自动上升,政府可获得更多的收入。
3.鞋底成本(Shoe leather Costs)答:鞋底成本也称“皮鞋成本”,是形象地衡量发生通货膨胀时减少货币持有量的成本。
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引起较高的名义利率,而名义利率增加又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人们为了降低实际货币余额减少所带来的损失,必然更频繁地跑到银行去取款,这样为了减少货币持有量必须牺牲的便利与时间就是通货膨胀的鞋底成本。
4.费雪效应(Fisher effect)答:费雪效应指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费雪效应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用来阐述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31a83916137ee06eff91868.png)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1.为什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被动性政策反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答:被动性政策有助于经济稳定的原因在于:(1)政策效果滞后。
政府在试图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时,其采取行动的时机以及这些政策行动的最终生效,往往会滞后于实际经济的运行,因而常常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2)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由于时滞的存在,宏观经济政策要到实施后很久才会起效,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能精确地预测将来的经济情况。
但是,经济的发展趋势往往是难以预计的。
(3)卢卡斯批判。
卢卡斯认为,人们的预期会对经济政策的变动作出反应,并对经济政策形成反作用,从而抵消经济政策的效果。
2.卢卡斯批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对宏观经济政策之争产生了什么影响?答:从凯恩斯学派看来,总供给曲线是僵化的,没有生命力;而在卢卡斯眼中,总供给曲线是可变的,富有生命力的,它会对政府的宏观政策做出反应,政策制定者要了解和重视这种反应。
这就是“卢卡斯批判”的重点所在。
凭借对凯恩斯主义稳定性经济政策的批判,卢卡斯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3.什么是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你能举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一点吗?答:政策制定者在特定时点上做出的相机抉择尽管在当时可能是理性选择,但从长期来看却不能取得良好的政策效果,这就是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过程实质上是政府与公众的博弈过程,政府开始时宣布一个规则,公众根据这一规则形成自己的预期;但一旦公众预期形成,政府就可能在这一预期下重新决策,从而违背自己开始时宣布的规则。
举例:中国在2009年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对经济率先走出金融危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发了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隐患,而收缩信贷却又担心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
上述货币政策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
4.为什么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管理预期而不是调控经济?答:如果政策制定者采取的政策是时间不一致的,尽管有可能减少短期的社会损失,但由于政策制定者没有兑现承诺,从长期来看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宏观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c1418904a1b0717fd5dda1.png)
宏观经济学课后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黄亚钧第三版)(黄亚钧的好难找好么!!!都特么是高鸿业!!!!)作者:朱博涛Charlie《宏观经济学》课后重要习题答案(1-3)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
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
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
(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
(3)总量分析方法。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
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
(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
3、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哪些宏观变量与周期波动同步?哪些变量具有超前性?答:实际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与周期波动同步,股票价格变量具有超前性。
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
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答: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消费理论)【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消费理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0fbb98f28ea81c758f578dc.png)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二章消费理论一、名词解释1.消费的持久收入理论(permanent income theory of consumption)答:消费的持久收入理论又称“消费的持久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暂时性收入,即那些偶然性的、未预期到的临时性收入;另一部分是持久性收入,指消费者在较长时期可以维持的稳定收入水平。
人们在计划自己的消费水平时,不是依据短期的实际收入,而是把消费和长期的持久收入联系起来。
短期的可支配收入由于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经常变动的量,人们的消费不会随它的波动而经常变动。
消费者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实际上是根据他们在长期中能够保持的收入水平来进行消费的。
暂时性的短期收入变动只有在能够影响持久收入水平预期时,才能影响消费水平。
因此,消费是持久收入的函数。
持久收入是消费者一生中的稳定收入,这种稳定收入可以理解为消费者一生收入总和的某种平均数。
消费者在其生命终结之前无法准确知道其持久收入,持久收入也无法直接观测到。
因此,消费者只能根据某种方法,利用可得到的信息,对其持久收入进行估计。
弗里德曼假设消费者的预期是适应性预期。
因此,持久收入假说实际上是说,消费需求是消费者对持久收入的预期的函数。
2.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theory of consumption)答: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阿尼(F·Modigliani)、R·布伦伯格(R·Brumberg)和A·安东(A·Ando)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个人消费占其一生收入现值的比例是固定的。
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
生命周期理论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 W Yαβ=+其中:C 代表消费,Y 代表收入,W 代表财富,参数α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参数β为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fbb0da2eff9aef8951e0635.png)
4.货币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 答:货币中性指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实际变量的观点。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 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认为货币只会对名义变量产生影响,而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货 币中性从狭义的角度看,意味着从长远来说货币政策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无关。从广义看, 它意味着金融工具、金融体制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不相关。 实际上,在长期,货币中性是成立的;但在短期,货币非中性,即货币对实际经济变 量会产生影响。不同学派对货币非中性的解释不同,凯恩斯认为是由于短期价格刚性,而弗 里德曼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是由于人们预期的错误或政府的干预,使得短期货币非中性。
图 15-1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 如果这一过程不停地继续下去,则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额即为:
100 1001 20% 1001 20%2 1001 20%3 100 / 1 1 20% 500 (元)
由此可见,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最初的 100 元存款最后变成了 500 元。如果在上例 中存款准备金率为 e ,则最终的存款额为100 / e 。上述过程即为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
3.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s) 答:法定准备金指国家为了加强监管,维护储户利益,以法律形式规定,要求商业银行 必须保留的准备金。法定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就是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当中央银行提高法 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 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 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章 导 言【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章 导 言【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3c9b3bf6bd97f192379e960.png)
第一章 导 言1.请解释下列概念稀缺性机会成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需求价格弹性均衡产量和价格答:(1)稀缺性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欲望)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
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
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之为“经济物品”。
这样,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从稀缺性出发,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提供消费。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时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上。
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 第二篇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 第二篇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95c3142aeaad1f347933f3e.png)
第二篇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一、名词解释1.总需求曲线答: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需求。
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因此,总需求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如图7-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不断下降;而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则不断上升。
图7-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和开放效应三个因素。
总需求曲线斜率反映的是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总需求量变动多少。
当其他因素不变时,仅仅价格变动,则总需求量沿着总需求曲线变动;当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如预期、政府政策、世界经济(汇率和收入)等变动时,需求曲线会发生平移。
2.总供给答:总供给即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出),指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总供给一般而言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中一般用宏观生产函数来表示产出与劳动和资本等之间的关系。
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 f K L其中,Y为总产出;Y为总产量,K为资本投入总量,L为劳动投入总量。
同时,宏观经济学假定宏观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性质:①总产出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②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
3.总供给冲击答:总供给冲击指对总供给产生意外重大影响的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
供给冲击是对经济的一种扰动,其首要影响是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例如拉动成本与价格上升的冲击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冲击会使产出与就业偏离自然率水平,从而可能破坏经济福利。
可以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来分析冲击如何引起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课后习题(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黄亚钧主编)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课后习题(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黄亚钧主编)](https://img.taocdn.com/s3/m/9f95d1fe770bf78a652954b3.png)
第二章思考题:一、选择题1、一国一你年内生产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是()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C、贬值指数D、国内生产净值E、生产者价格指数2、如果近期价格上升,那么实际GDP()A、大于名义GDPB、小于名义GDPC、等于名义GDPD、大于GDPE、小于GDP3、GDP的最终产品计算法()A、将中间产品的收入与支出相加B、将经济中个人与政府的所有收入加总C、以名义GDP减去通涨率D、将物品、服务和环境的价值加总E、将最终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服务的价值加总4、劳动力总量包括()A、受雇佣的所有达到工作年龄的人口B、未被雇佣的所有达到工作年龄的人口C、所有达到工作年龄的人口D、所有家庭的人口E、所有受雇佣的未被雇佣的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5、失业率为失业者的人数与()的比率A、就业者人数B、劳动力总量C、通涨率D、国内生产总值E、成年人口6、奥肯定律认为让失业下降1%要求()A、产出下降1%B、产出下降2%C、产出不变D、产出增加1%E、产出增加2%7、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市场蓝子包括了()的代表物品A、消费者购买B、批发商出售给零售商C、生产者出售给批发商D、政府购买E、批发商出售给消费者8、已知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为10000亿,它在本年度生产了2500亿元的资本品,资本消耗折旧是2000亿,则该国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A、2500亿元和500亿元B、12500亿元和10500亿元C、2500亿元和2000亿元D、7509亿元和8000亿元9、如果钢铁、油漆、绝缘材料以及所用来制造一个点烤炉的原料价值都在计算GNP时都包括进去了,那么这种衡量方法叫做()A、因各种原料都进入市场交易,所以衡量是正确的B、因为重复计量导致过高衡量C、因为重复计量导致过低衡量D、由于各种原料起初都是生产者存货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影响10、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NP是()的总和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11、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建造一座住宅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D、以上都是12、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A、国民生产净值B、个人收入C、个人可支配收入D、国民收入13、如果个人收入等于1570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元,消费等于430元,利息支付总额为10元,个人储蓄为40元,个人可支配收入则为()A、1440元B、1480元C、1470元D、1570元二、计算1、(通涨调整)某国1999年的名义GDP是20亿美元,1998年的价格指数为210,1999年的通涨指数为30%。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二篇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二篇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679278b5901020206409c66.png)
第二篇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1.试解释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答: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价格与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它向下倾斜有三个原因:(1)财富效应。
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保持计划中的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情况就会相反。
财富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总需求曲线因此向右下倾斜。
(2)利率效应。
当价格水平上升时,流通中的实际货币数量就会减少,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货币市场上对实际货币的过度需求,为了平衡人们对货币的过度需求,利率水平必然上升。
利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家庭会用未来消费来替代当前消费,当前愿意消费的产品数量就会减少;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投资的机会成本增加,企业会削减原有计划中的投资规模,企业愿意购买的投资品的数量也会减少。
由于利率效应的存在,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家庭和企业对商品的需求总量会减少,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右下倾斜。
(3)开放效应。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国内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来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国内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来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
因此,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
2.请简述宏观经济中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区分。
在什么情况下两者达到一致,在什么情况下两者又会偏离?答:(1)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由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而长期均衡由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
一个经济短期总供给受价格因素的影响,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不断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一个经济长期总供给由这个经济充分就业的潜在产出水平决定,与价格无关,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2)由于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一条垂直的线,会偏离长期总供给曲线,因此从长期均衡的角度出发,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会出现三种情况:①失业均衡:这时的短期均衡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如图7-1所示。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总供给理论)【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总供给理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825c740964bcf84b9d57bc5.png)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九章总供给理论一、名词解释1.菲利普斯曲线(Philips Curve)答: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得出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换关系,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后来的学者用物价上涨率(即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以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也有对应关系:通货膨胀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如图9-1所示。
图9-1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
它意味着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具体的形状,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在长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答: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典型的特征是存在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e n u u ππε=--其中,e π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e n u u ππε-=--。
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二、简答题1.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答: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分析:(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如果总需求冲击造成总需求曲线持续右移,使价格水平不断上升,就会形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如果总供给冲击造成短期总供给曲线持续左移,使价格水平不断上升,就会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黄亚均宏观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黄亚均宏观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a714f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5.png)
黄亚均宏观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宏观经济学》课后重要习题答案(1-3)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宏观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是个体经济行为。
B.不同的研究主题:宏观是资源利用,甚至是充分就业;微观是从资源配置到效用最大化的最后阶段。
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的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
(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
(3)总量分析方法。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
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
(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
3、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哪些宏观变量与周期波动同步?哪些变量具有超前性?答:实际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与周期波动同步,股票价格变量具有超前性。
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失业和通货膨胀。
失业是真实变量,通货膨胀是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答: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二者的区别在于:(1)GDP是一个区域概念,GNP是一个国家概念;(2)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一国公民的总收入,无论其收入来自国内还是国外;GDP衡量一个国家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无论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二章 消费者选择【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二章 消费者选择【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5d922635fbfc77da269b1d9.png)
第二章 消费者选择1.请解释下列概念效用 总效用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预算约束线 消费者均衡 恩格尔曲线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价格效应 正常商品吉芬商品 消费者剩余答:(1)效用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是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是消费者对商品主观上的偏好和评价。
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由于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评价,因此,同一商品会因人、因时、因地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效用。
对效用或者对这种“满足程度”的度量,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即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
(2)总效用总效用是消费者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中得到满足的总量。
(3)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它是基数效用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假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为Q ,则总效用函数为()TU f Q =,于是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TU Q MU Q ∆=∆。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设消费者的总效用为()U q ,则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公式可表示为:()d /d 0MU q q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定律,又称戈森第一定律。
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是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或者是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将第二单位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因此边际效用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下降而递减。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宏观经济学流派)【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宏观经济学流派)【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01bf51969dc5022abea008f.png)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六章宏观经济学流派一、名词解释1.适应性预期答:适应性预期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
在经济学中,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的经验。
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
在通货膨胀理论中,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一般认为是短期的冲击造成的。
但是,一系列的冲击会引导人们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的持久性的特征,特别在冲击较大的时候。
这样,他们就会基于将来高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修正他们的经济行为。
譬如,他们会开始寻求更大的工资提升,成本的增加导致企业推高价格,如果企业自身也有类似的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将会激起另一轮的支付提升。
因此,“物价与工资螺旋”一起作用直接制造了经济中的通货膨胀。
适应性预期的存在不利于经济的稳定,会造成通货膨胀的持续。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了。
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2.理性预期答: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理性预期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
实际上,理性预期包含以下三个含义:(1)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期。
(2)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a04ff236529647d272852bd.png)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一、名词解释1.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答:消费者价格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
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表示为:CPI 100%=⨯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
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
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者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
2.名义GDP答:名义GDP 指在计量既定时期中,以该时期的价格计价的,或者有时表示为以现值美元计价的产品的价值,即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 的概念。
实际GDP 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 平减指数。
3.GDP平减指数答:GDP平减指数是指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物价总水平变动的综合、全面的国民经济物价指数。
它采用双缩法编制。
第一步,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产业投入产出表中的现价总产出和中间投入数据及其相应的物价指数,来推算各产业的不变价的实际值。
这是第一道减缩。
第二步,用总产出的实际值减去中间投入的实际值,得出各产业增加值的实际值。
这是第二道减缩。
各产业增加值的实际值之和即为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
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一、名词解释
1.总需求曲线
答: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需求总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如图7-1所示。
图7-1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原因是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引起利率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利率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劳动工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从而使人们消费需求下降,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提高也会使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这两方面都会使得总需求减少,于是总需求与价格反方向变化,总需求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
总需求曲线斜率反映的是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当其他因素不变时,仅仅价格变动,则国民收入沿着总需求曲线变动;当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变动时,需求曲线会发生平移。
2.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
答:总供给即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出),指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总供给一般而言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中一般用宏观生产函数来表示产出与劳动和资本等之间的关系。
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
=,
Y f N K
其中,Y为总产出;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者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
在宏观经济波动分析中,一般把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
即:
()
=,
Y f N K
同时,宏观经济学假定宏观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性质:①总产出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②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如图7-2所示。
图7-2总供给
3.供给冲击(supply shock)
答:供给冲击指对总供给产生意外重大影响的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
供给冲击是对经济的一种扰动,其首要影响是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例如拉动成本与价格上升的冲击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冲击会使产出与就业偏离自然率水平,从而可能破坏经济福利。
可以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来分析冲击如何引起经济波动。
20世纪70年代,总供给曲线被两次重大的石油价格冲击所移动。
这两次石油价格冲击提高了生产成本,因而也提高了企业愿意供给产品的价格。
换句话说,石油价格冲击移动了总供给曲线。
二、简答题
1.试解释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答: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价格与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它向下倾斜有三个原因:
(1)财富效应。
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保持计划中的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情况就会相反。
财富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总需求曲线因此向右下倾斜。
(2)利率效应。
当价格水平上升时,流通中的实际货币数量就会减少,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货币市场上对实际货币的过度需求,为了平衡人们对货币的过度需求,利率水平必然上升。
利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家庭会用未来消费来替代当前消费,当前愿意消费的产品数量就会减少;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投资的机会成本增加,企业会削减原有计划中的投资规模,企业愿意购买的投资品的数量也会减少。
由于利率效应的存在,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家庭和企业对商
品的需求总量会减少,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右下倾斜。
(3)开放效应。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国内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来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国内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来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
因此,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
2.如何区分沿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和总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使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1)由物价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表现为沿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例如,其他条件不变,物价上升使总需求下降,均衡物价与收入的组合点向左上方移动;反之,物价下降使总需求上升,物价与收入组合向右下方移动。
由物价和收入之外的因素引起均衡物价水平和收入的变动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
(2)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任何使总支出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的因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这些因素主要有:
①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者对耐用品购买的变化。
消费需求增加会使得总需求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②投资需求的变化。
投资需求的增加会导致总支出曲线向上移动,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
③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
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减少,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
④净出口的变化。
净出口的增加会增加总支出,从而导致总需求曲线右移;反之则向左
移。
3.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总供给曲线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
促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有:
(1)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
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如果人们更偏好闲暇,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可得到的劳动量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2)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
人力资本或物质资本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3)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
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技术变动引起的移动。
技术知识进步会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量,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得到的技术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5)预期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移动。
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假定中央银行A和中央银行B有不同的目标偏好。
中央银行A关注价格水平的稳定,而中央银行B则关注如何使产出和就业水平保持在自然率的水平上。
现假定经济面临不同的外生冲击因素:
(1)外国收入减少;
(2)石油价格上升。
请分析中央银行A和中央银行B在不同的目标偏好下会有如何不同的政策选择。
答:(1)外国收入减少会降低对本国商品的需求,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价格水平下降,短期均衡产量低于自然率的水平。
中央银行A 会增加货币供给量以扩大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价格水平上升,最终达到长期均衡的水平;中央银行B 也会增加货币供给量以扩大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总产量上升,就业水平提高,最终回到自然率水平。
(2)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价格水平上升,短期均衡产量低于自然率水平。
中央银行A 会保持总需求曲线不变,等待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中央银行B 会扩大总需求,但这会带来通货膨胀。
5.用总供给冲击模型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答:假定经济处在长期均衡状态,也就是图7-3中的A 点,此时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产量分别为0P 和Y 。
由于总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由0SAS 移动到1SAS ,短期均衡点从A 点移动到B 点,相应的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总产量分别变为1P 和1Y 。
假定政府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将总需求曲线从0AD 推移至1AD ,均衡点将会从B 点移动到C 点。
在C 点,均衡产量回到了原来的潜在的水平Y ,但价格水平却进一步上升至2P 。
这样,经济虽然可以避免长期经济衰退,但必须付出通货膨胀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