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肾损害的机制及其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药源性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干预

药源性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干预

性呈剂量依赖性 , 易出现氮质血症。原有 肾功能不 全患者使用顺铂后 , 会加重 肾脏受损程度 , 主要损伤
肾小 管 。环磷 酰胺则 主要 引起 出血性 膀胱炎 和膀 胱
药源性肾损害类型分为 : ①肾前损害 : 某些药物
可通 过 收缩 肾脏血管 , 血流量 减少 , 使 降低 肾脏清 除
基金项 目: 山东省药学会 临床药 学奥赛康 中青 年科研 资助项 目( 鲁
物质 ; 而某 些药 物可 通 过 调节 。 流 量 而 引起 肾 脏 肾血
物都会加大肾损害发生的危险性 j 。④免疫抑制
剂 : 孢素 、 环 他克 莫 司 、 甲氨蝶 呤等 免 疫抑 制 剂 大 量 或长 期使 用会产 生 肾毒 性 。⑤ 免疫 增 强 剂 : 免疫 人 球蛋 白、 露 聚糖 肽 等免疫 增强剂 , 甘 主要 经 肾脏浓缩 代谢 排 出体外 , 导致 肾小管 内药 物浓 度增高 , 易发 生 药 物蓄积 中毒 , 引发 肾损 害 。免 疫 增 强剂 类 药 物
肾脏是体 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 , 易受 到 药物不 良反 应 的影 响 。药物 可通过 直接 或 间接 的
不 良作用 及 免疫性 损 伤 导致 多种 形 式 的 肾脏 损 害 。 鉴 于 肾脏 在人 体代 谢 中的重 要 性 , 求 临 床工 作 者 要
率 的 同时 , 可导致 肾脏 缺血 缺氧 , 还 发生进 一 步肾损 害 ] 。② 肾后 性损 害 : 物 引 起 的 肾后 性 损 害 主要 药 见 于 肾小管 内梗 阻及 下 尿 路 梗 阻 J 。③ 肾性 损 害 : 药 物本 身或代 谢产 物 经 肾脏排 出 时 , 对 肾 脏直 接 可 产生毒 性作 用 , 易发生 于肾 小管处 。

肾病内科药物性肾损害的鉴别和治疗

肾病内科药物性肾损害的鉴别和治疗

肾病内科药物性肾损害的鉴别和治疗在肾病内科领域中,药物性肾损害是一种常见并且有潜在危害的疾病。

药物性肾损害指的是由于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导致肾脏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各种肾脏病变的一种疾病。

药物性肾损害的鉴别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一、药物性肾损害的鉴别药物性肾损害具有多样化的症状表现,因此在鉴别诊断时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性肾损害类型及其鉴别方法:1. 药物性肾小管酸中毒药物性肾小管酸中毒是指由于某些药物或其他因素导致肾小管对酸碱状态失去调节能力,引起酸中毒的一种疾病。

其临床表现包括血液酸中毒、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钾等。

在鉴别诊断时,可以通过检查患者尿液的pH值、血液酸碱平衡状态以及电解质水平等指标来判断。

2. 药物性间质性肾炎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是指由于某些药物引起肾小管间质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

其临床表现包括尿液异常、低热、皮疹等。

在鉴别诊断时,可以通过检查患者尿液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来评估肾功能。

3. 药物性肾小球疾病药物性肾小球疾病是指由于某些药物引起肾小球发生病理变化的一种疾病。

其临床表现包括蛋白尿、血尿、水肿等。

在鉴别诊断时,可以通过检查患者尿液的蛋白质水平、红细胞计数以及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来评估肾功能。

二、药物性肾损害的治疗对于药物性肾损害的治疗,首先需要立即停用引起肾损害的药物。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1. 对于药物性肾小管酸中毒的治疗,主要是补充碳酸氢盐或碳酸氢钠,并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此外,还可以给予患者碱化治疗,以促进酸排泄。

2. 对于药物性间质性肾炎的治疗,主要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以抑制炎症反应。

同时,还需要积极处理药物过敏反应,避免再次暴露于引起肾损害的药物。

3. 对于药物性肾小球疾病的治疗,主要是基于患者的具体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由于药物引起的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可以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原则

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原则

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原则资料表明,近10余年来药物性肾损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能够导致不同程度肾损害的药物达千余种,它们通过一种或多种致病机制发挥毒性作用导致肾损害,在某些患者中更容易发生药物相关性肾损伤。

因此,深入了解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相关的危险因素,对于药物性肾损伤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意义重大。

肾脏易发生药源性损伤的原因肾脏血流丰富,虽仅占体重的0.4%~0.5%,但其血流占心搏出量的20%~25%,因此大量药物可随血流到达肾脏引起病变。

肾脏耗氧量大,肾组织代谢率高,多种酶作用活跃,故易受损伤;若在缺血缺氧状况下,肾脏的负担加重,更易造成损伤。

肾脏的逆流倍增机制使许多药物在肾小管腔内被浓缩,到达肾髓质乳头区的浓度甚高,使肾小管细胞变性坏死发生率增高。

肾脏为多种药物或其代谢产物进行排泄过滤的场所,故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滤过、再吸收、排泄过程中易损伤肾脏,特别在肾功能不全时更明显。

肾脏具有酸化尿液之功能,其pH的改变有可能影响药物的溶解性,可发生肾小管内沉积、堵塞而损伤肾脏。

肾脏存在基础病更易引发药物性肾损伤。

如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不能正常排出,致使药物半衰期延长引起蓄积,导致肾损害;肾病综合征患者低白蛋白血症,使循环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增加了肾损伤机会。

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肾毒性: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经肾排出时可直接产生毒性作用。

通过损及细胞膜,改变膜的通透性和离子传输功能,或破坏胞浆线粒体抑制酶活性和蛋白合成,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免疫炎症反应:药物可作为半抗原,沉积在肾小球、肾小管基膜,从而激活补体引起损伤,损伤肾固有细胞又产生新抗原,此外坏死肾小管上皮亦成为抗原,致使自身抗体形成。

此类损伤与药物剂量无关。

梗阻性病变: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机体代谢改变,于肾内形成结晶,造成阻塞性肾病变,如磺胺药引起结晶尿,抗肿瘤药产生尿酸结晶阻塞致肾病变。

缺血性损伤:药物可通过影响肾血管或全身血管、血液动力学改变致缺血性损伤。

浅谈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

浅谈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

浅谈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1)[论文关键词] 药源性肾脏病;发病机制;预防;治疗[论文摘要] 药物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但也可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特别是对肾脏。

本文从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醒临床医生谨慎、合理用药,控制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肾脏作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器官,易受各种药物的损害。

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机制不一,但必须引起各级临床医生及临床药师的高度重视,从而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减轻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新的化学合成药物的不断问世,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但由于对药物不良反应重视不够,致使由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日益增多。

随着对肾脏疾病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发现由药物所致的肾脏病变有增加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笔者就药源性肾脏病的分类、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综述如下:1 常见临床综合征主要有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急性肾小管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功能障碍、肾血管损害等几类。

2 发病机制由于药源性肾病是若干种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因此不同类型的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也有所不同,有8类药物比较容易导致肾损害。

需要指出的是,应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并不一定会造成肾损害,是否发生肾损害还取决于机体的状态以及用药时机及用量等。

2.1 肾血管收缩和肾血流量减少非固醇类抗感染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故其对肾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弱,使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在肾功能轻度受损、脱水、肝功能不全等情况下易发生肾功能不全,但一般多呈可逆性。

2.2 直接细胞毒性损害肾脏在药物代谢中,皮质和髓质的酶系统可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并以共价键的形式和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结合,这些物质大量消耗了细胞内的巯基,使其还原能力下降,引起细胞坏死。

2.3 免疫性损害药物可作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机体,激发后者产生抗体,导致免疫损伤。

药物性肾损害

药物性肾损害

Plasmapheresis: ✓ prednisone and cyclophosphamide治疗的补充 ✓ 指征:in the rare patient with
th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seems to be induced by deposition of circulating antibodies against the tubular basement membranes
治疗原则
停用或减量肾毒性药物。 多饮水,保持尿量,调节尿pH值,增加药物的排泄。 针对ROS系统:抗氧自由基药物如谷胱甘肽,有一定疗效。 必要时以透析疗法挽救病人生命。 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对免疫炎性肾损害有较好的疗效,
对马兜铃酸肾病,可阻止肾损害进展。对于丙硫氧嘧啶、 甲硫咪唑引起血管炎,病理表现为新月体肾炎,甲泼尼龙 冲击联合细胞毒药物,有较好疗效。 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抗炎及抗纤维化作用
mg/dL (110 和 150 µmol/L) 仅 49 % 和68% 。(it is not clear what the baseline values were)
(Rossert, J. Drug-induced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Kidney Int 2001; 60:804. )
mildly increased protein excretion (= 1 g/day) in most patients 重症可致急性肾衰。
病 理:
•肾间质水肿,多数嗜酸性 细胞、淋巴-单核细胞浸润, 也可有浆细胞和嗜碱性细 胞浸润。 •病程后期肾间质出现纤维 化。 • 肾小球和血管无异常病 理学改变。 • 免疫荧光检查为阴性, 但有时可见IgG及C3沿肾 小管基底膜呈线样沉积。

药物性肾损害

药物性肾损害
肾损害的风险。
实验室检查
检测尿常规、肾功能、肾脏B超等 指标,观察肾脏损伤程度及类型。
病理学诊断
通过肾活检获取肾脏组织样本,进 行病理学检查,明确病因及损伤程 度。
治疗原则
停药并避免再用药
肾脏替代治疗
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肾损害,应立即停 用相关药物,避免进一步损伤。
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 要采取透析、肾移植等肾脏替代治疗 。
发病机制
01
02
03
直接毒性作用
某些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 中产生有害物质,直接对 肾脏造成损害。
免疫反应
某些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 肾组织结合,引发免疫反 应,导致肾脏损伤。
血流动力学改变
一些药物可引起血压波动 、血容量不足等血流动力 学改变,影响肾脏的血液 供应。
临床表现
急性肾损伤
尿量减少、水肿、高血压 、恶心呕吐、贫血等症状 。
、吲哚美辛等。
抗生素
总结词
某些抗生素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引起肾损害,尤其是对于老年 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更为常见。
详细描述
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等在杀菌过 程中可能产生肾毒性代谢产物,长时间或过量使用可能对肾 脏造成损害。此外,一些抗生素如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等也 可能引起肾小管损伤和肾功能衰竭。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症状及病情,采取利尿、降 压、抗炎等对症治疗措施,缓解症状 。
预防措施
合理用药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 免滥用药物和超剂量使
用。
定期监测
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 进行肾功能检查,以便
及时发现肾损害。
注意观察
留意用药后身体反应, 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
就医。

药物性肾损害24例临床分析

药物性肾损害24例临床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临床报道 2008年6月第5卷第6期 W orld Hea lth DigestMedical Pe riodical临床报道要内容[1]。

低血糖症对机体来说一方面是应激,表现为交感神经的兴奋;另一方面是中枢神经系统缺乏能量来源而表现的种种功能障碍,如起初为头晕、头痛、心悸、饥饿感,软弱无力及四肢湿冷等,继之意识朦胧,定向力障碍抽搐以至昏迷。

也可以表现为偏瘫,精神错乱。

患者发作时的症状和体征,对治疗的反应以及糖测定结果,是诊断低血糖的三个主要方面。

对于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严重的肝硬化患者,进食不足以及乙醇中毒者,应警惕低血糖症的存在。

要重视低血糖症的抢救,对疑为低血糖症的患者,在查血糖等待结果的同时就应立即给予补糖治疗[2],不应等待化验报告而贻误治疗。

对某些如格列苯脲或中长效胰岛素导致的低血糖症病例,单一剂量的50%葡萄糖静脉注射可能不足以纠正低血糖,此时应持续静滴10%gS,间以50%gS静注。

长时间严重的低血糖可以造成脑水肿,使昏迷不易纠正,故对此类患者在治疗时可以加用脱水剂。

对乙醇中毒不能进食的患者,应保证每小时输入10g左右葡萄糖以防止发生或加速低血糖。

最后,应积极寻找及确定各种低血糖症的原因,力争做到病因治疗。

参考文献:[1]刘芬,郑世彬,井锡传.误用过最胰素致严重低血糖四例报告[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7,5(2):123.[2]张达青,马骏先.成人低血糖症,见:董砚虎,钱荣立主编.糖尿病及并发症当代治疗[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4: 285-290.(上接80页)的比例,用5m l注射器,在病变局部采用神经行走方向进行局封,2次/wk,2wk为1疗程,结果局封2次就可止痛,而不易留下后遗神经痛,有效率100%。

参考文献:[1]候明飞.干扰素合并黄芪、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32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03,19(15):30 -31.[2]万岁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干扰素治疗现状,临床病案专家手记[M].下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73-1575.[3]潘开宇,陶品武,屠荣良.重组干扰素α1b滴眼液治疗、预防小儿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2003,19(4):26.[4]吴小云,汤军桥,等.干扰素在烧伤治疗中的进展.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3,4(20):2524.[5]段瑞丽.α-干扰素治疗慢性宫颈炎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03;46(11):633-634.[6]任为江,王代宝,任晶.激光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286例,皮肤病与性病.2002.24(4):48-49.[7]周文,张耀忠.干扰素局部封闭为主治疗带状疱疹80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3,25(1):25-26.药物性肾损害24例临床分析■王雪晖(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150088)【摘要】我院自1996-02~2003-06共收治药物性肾损害24例,现报告如下。

常用消炎药对肾脏的损害机制

   常用消炎药对肾脏的损害机制

常用消炎药对肾脏的损害机制在医学领域中,消炎药是一类常用的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然而,长期使用常用消炎药可能对肾脏造成一定的损害。

本文将探讨常用消炎药对肾脏的损害机制,并提供一些预防措施。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一类常见的常用消炎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来缓解炎症。

然而,长期或高剂量使用NSAIDs可能对肾脏产生不良影响。

1. 肾小球收缩NSAIDs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了肾血流量,导致肾小球血管收缩。

这可能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降低尿液的生成。

2. 抑制前列腺素E2的作用前列腺素E2是一种通过扩张肾血管来增加肾血流量的物质。

NSAIDs的使用抑制了前列腺素E2的合成,可能导致肾血流量减少,进而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

3. 肾小管损伤NSAIDs可导致肾小管的损伤,影响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

长期使用NSAIDs可能导致肾小管功能异常,引起尿液浓缩和稀释的障碍。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 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直接损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常用的抗生素,用于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

然而,长期或高剂量使用这些抗生素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

这些药物可直接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小管功能障碍。

2. 肾毒性代谢产物的积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被肾小球过滤后,会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发生转化,形成有肾毒性的代谢产物。

长期使用这些抗生素可能导致代谢产物的积累,引起肾脏损害。

三、其他常用消炎药的肾脏损害机制1. 非甾体类抗炎药和ACE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同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可能增加肾脏损害的风险。

这是因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干扰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可对抗肾脏中收缩性血管紧张素的作用。

2.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些常用消炎药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了肾脏损害的风险。

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与利尿剂相互作用,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不全。

肾病科药物相关性肾损害诊疗规范2023版

肾病科药物相关性肾损害诊疗规范2023版

药物相关性肾损害诊疗规范2023版一、抗生素相关性肾损害抗生素是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肾毒性药物。

某种药物肾脏损害的发病率很难明确。

危重患者经常使用抗生素,所以容量不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败血症和肾毒性药物等因素经常同时出现。

因此,急性肾衰竭经常是多因素的,很难归结于某个单一因素。

抗生素可以通过很多机制引起肾脏毒性,包括直接细胞毒性、免疫或富敏反应以及药物沉积所引起的肾小管堵塞。

表17-24-1-1根据抗生素的肾毒性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

抗生素肾毒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无尿型急性肾衰竭。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药物可以通过干扰肌乾分泌或肌肝测定引起假性血肌SF升高。

此外,很多抗生素可以引起电解质和酸碱紊乱。

(-)P-内酰胺类(青霉素和头抱菌素类)抗生素尸检发现,接受过青霉素治疗且伴有青霉素相关抗体的患者在其肾小管基底膜上有沉淀物,但并无间质性肾炎的证据,说明免疫应答基因对发病是必需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几乎各种青霉素都有引起本病的报道,但发生本病的却为数不多。

对甲氧西林的表17-24-1-1抗生素相关肾毒性的临床表现肾毒性作用机制抗生素肾血管收缩两性霉素B肾小球损害青霉素礴IW米急性间质性肾炎青霉素甲氧西林氨节西林利福平磺胺类急性肾小管坏死氨基糖昔类肾小管综合征过期四环素两性霉素B庆大霉素金霉素磺胺类阿昔洛韦电解质紊乱竣节西林替卡西林咪康哩异烟腓酸碱紊乱两性霉素B青霉素研究颇深入,但此药现已很少使用。

近年氨节西林引起木病的报道增多,奈夫西林钠等亦偶有报道。

曾用木类药物中的一种而罹患本病且康复者,再次使用本类药物中任何一种都有引起木病复发的危险。

潜伏期为2天至数周,通常为2周。

儿童多见,用药剂量与发病无关。

临床表现除急性间质性肾炎表现外,部分病例呈现肾性失钠、高氯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肾外表现可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部分患者可有无菌性脓尿和/或嗜酸性粒细胞尿。

停药后数周,大多能恢复,少数病例需透析治疗。

药物性肾损害的防治措施

药物性肾损害的防治措施
药物性肾损害及其 防治策略
【主要内容】
药物性肾损害的概述
药物性肾损害的分类
药物性肾损害的机制
药物性肾损害的诊断
药物性肾损害的主要表现类型 药物性肾损害的防治策略 免疫抑制剂与肾损害
【药物性肾损害的概述】
药物性肾损害多由西药引起,但是中药也 能发生; 肾损害部位主要为肾小管或(和)肾间 质,但也有少数仅损害肾小球或(和)肾 血管;
【免疫抑制剂与肾损害】
环孢素(CsA)与肾损害
属于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s)。CsA肾毒 性的肾活检发生率为19.7%,分急、慢性两类。
急性肾损伤:病理生理为肾血流量减少(选择性 收缩入球小动脉)。病变呈可逆性,可随药物浓 度降低或停用、肾血流动力学紊乱改善而恢复。
慢性肾损害:长期使用导致的反复持续的肾内微 动脉收缩、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促进肾间质纤维 化。主要表现为肾小管、微动脉间质病变。
Acute kidney injury: changing lexicography, definitions, and epidemiology. Kidney Int. 2007
【药物性肾损害的机制】
1. 直接肾毒性
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时产生的直接 毒性作用是药物导致肾损害的最主要机制。 此类损害最易发生于代谢活跃且药物易蓄积的肾 小管处,损害细胞膜,改变膜的通透性和离子传 输功能,或破坏胞浆线粒体、抑制酶活性,损害 溶酶体和蛋白的合成,损害程度与药物的剂量和 疗程有关。 如氨基糖苷类、顺铂、造影剂、重金属(铜、汞 等)及含马兜铃酸中药(关木通、广防已)。
【药物性肾损害的主要 表现类型】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
最常见的原因为急性肾小管坏死(ATN)。

抗菌药物相关性急性肾损伤

抗菌药物相关性急性肾损伤
性肾炎 患 者 病 例 进 行 总 结 分 析 , 现 具 有 药 物 相 关 性 占 发 7 .% , 11 并且有近 1 3 由抗 菌药 物引起 的。 /是 抗菌药物引起的急性 、 慢性 肾功能损害 的报道很 多 , 特别 是儿童 、 老年人或原有 肾脏疾病 的患者 , 由于肾功能发育不健 全, 生理性或病理性 的减退 , 抗菌药 物引起 肾损害尤 为 常见 。 在分析 肾损害病例时 , 现男性发病率 明显 高于女性 , 发 这可 能 是因为男性肾单位对 肾脏 缺 血损 害更 为 敏感 所致 。不 同
抗菌药物引起 的 肾损 害 发病 机理 、 毒性 、 用部 位具 有 多样 作
性, 因此临床表 现和预后亦不 相 同。现 就常见抗 菌药 物所致 肾损害 的原 因、 发病 机制 、 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等特点介绍 如
下:
伤 时可进一 步减慢氨基糖 苷类抗 菌药物排泄 , 导致血 药浓度
升高 , 从而进一步加重 肾损伤 、 耳毒性。同时肾功能可随年龄 的增加而逐 渐衰退 , 氨基糖 苷类 药物排泄 速率也 随之 逐渐减
害, 最终导致 急性 肾功能衰竭。
这种直接 肾毒性作用 , 往是 由于抗 菌药 物在 肾脏细 胞 往
内浓度 过高引起 的组织损 伤 , 与抗 菌药物 的剂 量及疗程成 正
性相关 。而产生直接 肾毒性 的抗菌药 物主要有 氨基糖 苷 、 两
性霉素 B和多烯类抗菌药物等 。
物性肾损害 的主 要药 物之一 … 。B kr ae 等 ’ 18例 间质 对 2
近曲小管细胞 的分泌和重 吸收作用 , 肾髓质存 在 的逆 流倍 增
机制使 髓质和乳 头部抗菌药 物浓度显著 升高 , 极易发生 蓄积
中毒性 肾病变 , 导致 肾乳头坏死 。 1 2 加重因素 ( ) . 1 肾脏缺 血 、 氧情 况下 , 缺 肾脏对 药物 毒

药物性肾损伤

药物性肾损伤

丙磺舒 别嘌呤醇
萘普生
止痛药 对乙酰氨基酚 阿司匹林
苯那西丁
肾毒性 急性肾小管坏死
急性间质性肾炎 急性肾小管坏死
急性间质性肾炎,晶体肾病 急性间质性肾炎
急性间质性肾炎,晶体肾病 急性间质性肾炎
代谢性碱中毒 肾小球性肾炎
急性肾小管坏死
急性肾小管坏死 横纹肌溶解
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横纹肌溶解症
急性间质性肾炎,尿崩症
根据药物类别区分
药物类别 药物 氨基糖苷类
β-内酰胺 头孢菌素
喹诺酮类 利福平
抗菌药物 磺胺类 万古霉素
羧苄青霉素 青霉素G
喷他脒
四环素 氟哌啶醇 抗精神病 锂剂
抗惊厥药 苯妥英
抗高血压
ACEI ARB
抗风湿性姚 青霉胺 阿昔洛韦
抗病毒 茚地那韦 更昔洛韦
精神兴奋剂 甲基苯丙胺 降脂药 他汀类
降尿酸
免疫抑制
麻醉止痛剂
利尿剂 抗组胺
抗肿瘤
抗真菌 抗抑郁药物
抗血小板 激素
肌松药 磺脲类
环孢菌素 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间质性肾炎,血栓形成,微血管病变
他克莫司 急性肾小管坏死 可卡因 横纹肌溶解 美沙酮 横纹肌溶解 呋塞米 急性间质性肾炎 噻嗪类 急性间质性肾炎 苯海拉明 ARB
顺铂 慢性间质性肾炎 环磷酰胺 出血性膀胱炎 干扰素α 肾小球肾炎 甲氨蝶呤 晶体肾病 丝裂霉素C 血栓性微血管病变 两性霉素B 急性肾小管坏死,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阿米替林 横纹肌溶解 氯吡格雷 血栓性微血管病 皮质激素 代谢性碱中毒,高血压
药物的肾毒性
肾脏药物暴露 直接肾毒性 免疫效应 肾毒性药物的组合使用 尿液中不溶物产生 细胞内毒素浓度上升(转运体抑制)

药源性肾损害的诊断及防治

药源性肾损害的诊断及防治

饮食调整
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 低蛋白的饮食原则,控 制摄入的蛋白质质量和 数量,以减轻肾脏负担。
生活方式改变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包括规律作息、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以促进康复。
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
01
患者应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
况。
避免再次使用肾毒性药物
02
患者应避免再次使用可能导致肾损害的药物,特别是那些已经
引起过肾损害的药物。
注意观察症状
03
患者应密切观察自己是否有任何与肾脏相关的症状,如水肿、
高血压、尿量异常等,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
谢谢观看
发病机制
01
02
03
直接毒性作用
某些药物对肾脏产生直接 毒性作用,导致肾小管上 皮细胞坏死、凋亡或肾功 能障碍。
免疫介导损伤
某些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 肾组织结合,诱发机体产 生免疫反应,导致肾脏损 伤。
血流动力学改变
一些药物可引起血压波动、 血容量不足等血流动力学 改变,进而影响肾脏灌注, 导致肾损伤。
详细描述
患者因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导致肾脏 受损。医生建议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 药物,同时进行肾功能监测。来自案例二:中药引起的肾损害
总结词
某些中药成分可能导致肾脏损伤,需谨慎使用。
详细描述
患者因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导致肾功能受损。医生建议停止使用该中药, 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案例三:抗生素引起的肾损害
02
药源性肾损害的诊断
诊断标准
病史
患者有长期用药史,特别 是肾毒性药物。
症状
出现肾功能不全的症状, 如尿量减少、水肿、高血 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大部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体 外, 所以许多药物会导致肾损害。研究显示药物导 致急性肾小管坏死( A T N ) 或急性间质性肾炎( A I N )
的发生率高达1 8 . 3 % " ' , 抗生素肾 损害的发生率达
3 6 %。多种药物可能损伤肾脏, 如利尿剂, 血管紧张 素转换酶抑制剂( A C E I ) ,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 A R B ) ,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N S A I D s ) , 免疫抑制剂 以及抗肿瘤及抗凝血药物等等, 通过影响血流动力 学、 直接损伤细胞和组织 、 介导组织炎症反应和影响 肾脏排泄功能, 导致肾功能和结构的损害。由于不 同药物损伤机制不同, 损伤肾脏的部位不同, 导致肾 脏损伤的表现也不相同。本文主要介绍临床常用药 物导致肾脏损伤的机制和临床表现。
尿效果, 由此可能引起血容量减少、 肾灌注不足, 导 致肾前性氮质血症。’ 肾脏对肾灌注的下降十分敏 感, 并具有 自我代偿能力, 一般情况下应用一种利尿 剂不会导致容量平衡的紊乱。但是在以下情况下利 尿剂会引起血容量减少, 导致肾前性氮质血症 : ( 1 ) 存在基础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如腹泻、 呕吐、 大量 出汗或者出血及心输出量减低、 肝硬化和肾病等。 应用一种利尿剂也会导致严重的容量减少。( 2 ) 联 合应用利尿剂: 在治疗心衰、 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衰
急性肾损害
肾前性氮质血雇 药物可以通过减少血容量和
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引起肾脏灌注减少, 导致氮质 血症。此时尿沉渣无异常, 钠滤过分数 < 1 %, 尿钠
< 1 0 一 2 0 m E q / L , 终止诱因, 肾功能可以迅速恢复
正常。 血或其代谢产物可以直接损伤 肾小管损害 肾小管导致急性 A T N 。药物导致的 A T N可以表现 少尿性或非少尿性 A R F ; 近端小管损伤主要表现为 范可尼综合征: 尿钾、 尿钠排泄增多, 尿氨减少, 糖 尿, 蛋白尿, 碳酸氢盐尿, 磷酸盐尿等。远端小管损 伤出现低比重尿, 尿钾增多和镁消耗等。由于药物 损伤的部位和机制不同, 尿液检查可以是阴性, 也可 以为红细胞、 白细胞管型和( 或) 颗粒管型, 甚至出 现蛋白尿和结晶尿。病理改变表现为肾间质水肿和 肾小管退行性改变如肾小管肿胀, 刷状缘脱落, 空泡 形成, 细胞核增大和多形核, 细胞坏死和凋亡。 由于近端小管在重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 药物导致的 A T N最易发生在近端小管。导致近端 小管 A T N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 化疗药物、 二碳 磷酸盐化合物、 免疫抑制剂和造影剂等。这些药物 造成中毒、 缺血 、 炎症或肾小管梗阻, 扰乱线粒体的 正常功能, 分裂溶酶体膜和细胞膜, 破坏离子梯度, 促进 自由基的形成和释放, 最终导致 A T N o 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组织阴离子转运体 ( h O A T ) , 其位于基膜外侧, 可以转运带负电荷的代 谢产物和药物( 包括水杨酸盐、 尿酸盐、 氨甲喋吟和 核昔类似物如西多福韦和阿德福韦) 进入上皮细 胞, 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丙磺舒能够阻滞此 转运体, 从而减少药物在细胞内堆积, 降低药物的细 胞毒性。血肌醉 > 1 . 5 m 扩d l 的患者在应用抗病毒 治疗前服用丙磺舒可以预防或降低药物的肾毒性。 治疗时应尽量避免联合应用肾毒性药物和抗病毒药 物, 或长时间应用抗病毒药物。由于不同药物肾小 管损害的机制不同, 可能涉及多种机制, 以下对常见 药物导致的肾小管损害分别叙述。 中毒性肾, I - 管损害 氨基糖营类主要损伤近端 小管和集合管的S 1 / S 2 节段。其可以自由通过肾小 球滤过膜, 内吞进人细胞并且通过溶酶体抑制溶酶 体酶活性。氨基糖昔类药物进入细胞后, 半衰期明 显延长至 1 0 0 h ( 血浆内半衰期 3 h ) , 并不断在细胞 内堆积, 持续损伤小管细胞直至细胞坏死。肾损伤 的程度可能与氨基阳离子的数量有关, 其中, 毒性最 大的是新霉素, 其次是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丁胺卡 那霉素和链霉素。氨基糖昔类可以损伤集合管造成 尿镁的消耗和抗利尿激素( A D H) 抵抗 , 导致低镁血 症和少尿性 A T N 。以下一些情况会加重氨基糖昔 类药物的毒性作用: 肾毒性药物的联合应用、 高龄、
氧胞嘛P ; } 核昔 。
不同药物引起 T M A的机制并不一致, 主要包括 以下三方面: ( 1 ) 剂量依赖性毒性作用, 包括环磷酞 胺、 他克莫司、 抗C D 3单克隆抗体和丝裂霉素 C ; ( 2 ) 免疫机制, 药物通过刺激肾小球和小管细胞表 达不同的抗原, 激活白细胞, 产生自 身抗体导致血管 病变, 包括奎宁、 氯毗格雷及抵克力得等。如干扰素 能刺激肾小球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人类白细 胞抗原( H L A - D R ) , 激活白 细胞, 产生自 身抗体( 如:
也会导致G F R 的下降〔 “ , , 」 。
C N I 、 环抱素和他克莫司主要用于预防和抑制 T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第 1 5 卷 第3 期 2 0 0 6 年6 月
・2 5 3・
细胞免疫反应, 也可以刺激 A T 1 1 、 血栓素 A 2 、 白三 烯和内皮素的产生, 抑制内皮源性 N O的产生和释 放, 促进血管收缩, 导致肾脏灌注压下降, 引起肾前 性氮质血症。 肾实质性损伤 药物可以直接损伤肾血管内皮 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细胞和( 或) 诱发肾 间质炎症反应, 导致 A R F o 血管损伤 许多药物可以损伤血管内皮, 促 进血小板聚集 , 引起血小板消耗, 导致血栓性微血 管病( T M A ) , 临床表现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F ( T T P ) 、 溶血尿毒综合征( H U S ) , 其特征为微血 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和器官缺血性表 现; 病理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 血管内血小板 性血栓形成和微血管闭塞。引起 T M A的常见药物 包括: ( 1 ) 免疫抑制剂 : 他克莫司、 抗 C D 3单克隆 抗体、 环抱素 A ( C s A ) ; ( 2 ) 抗血小板药物: 抵克力 得、 氯毗格雷和奎宁; ( 3 ) 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 ` _ 1 昔洛韦; ( 4 ) 化疗药物: 丝裂霉素 C和 2 , 2 一 二氟脱
・2 5 4・
J N e p h r o l D i a l v T r a n s p l a n t V o l . 1 5 N o . 3 J u n . 2 0 0 6
肥胖、 女性、 低灌注、 潜在肾功能衰竭或肝脏疾病、 低 镁血症、 低钾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等。减少氨基糖昔 类药物治疗的频率将会减少毒性。 铂主要损害近端小管 S 3片段, 同时呈剂量依赖 性地损害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导致酶尿, 尿钾增多和 镁消耗。顺铂引起的小管损伤可能与氧化应激和热 休克蛋白有关。动物实验表明铂可以导致溶酶体异 常增生, 坏死以及集合管和肾乳头的增生。适当增 加容量可以减少其肾毒性。 二碳磷酸盐化合物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 P a d g e t 病, 其导致中毒性肾小管坏死的特征性改变 是N a / K - A T P a s e 紊乱、 刷状缘脱落和上皮细胞凋 亡。根据二碳磷酸盐化合物作用于破骨细胞机制推 测, 二碳磷酸盐化合物可能通过内吞进入近端小管 并整合为 A T P 类似物, 抑制 A T P 依赖性通路和细胞 能量供给, 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 此外还可抑制肌动 蛋白环装配来损坏细胞骨架结构, 导致刷状缘脱落。 渗透性肾小管损害 渗透性利尿剂( 包括甘露 醇, 右旋糖醉和 7 0 6 代血浆) 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 滤过膜, 被近端肾小管重吸收, 但不能被分解, 从而 不断堆积, 形成渗透梯度, 引起细胞内水分积聚, 导 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典型损害表现为等立方空 泡和近端小管肿胀。细胞摄取不可代谢化合物如蔗 糖也会导致肿胀和肾小管细胞损害。当存在肾脏基 础病变时, 血容量减少, 高龄更容易导致肾小管损 害, 静脉使用渗透性利尿剂时必须严密监测肾功能。 缺血性肾水管损害 免疫抑制剂、 放射性造影 剂和两性霉素 B可以收缩血管导致缺血性小管损 伤。C N I 、 环抱素和他克莫司可能减少前列腺素, 增 加血管紧张素活性和内皮素导致肾小球人球和出球 动脉剂量依赖性收缩, 导致 G F R下降, 早期可以通 过调节剂量或停用药物逆转损害。但若出现萎缩、 空泡形成、 微钙化和局灶单核细胞浸润, 则会加重近 端小管损伤。 鼠源性单克隆抗 C D 3 抗体可以通过细胞因子 导致肾脏损害, 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循 环血容量减少 , 肾间质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氧 自由基 介导的缺血性肾损害; 而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 B呈 剂量依赖性收缩肾血管, 减少肾血流量, 累计剂量超 过2 一 3 g 时, 会引起远端肾小管损害, 导致少尿型 A R F 伴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浓缩功能障碍和钾流 失, 更高剂量时甚至导致 A T N 。但是也有报道认为
・2 5 2・
J N e p h r o l D i a l y T r a n s p l a n t V o l . 1 5 N o . 3 J u n . 2 0 0 6
医学 继 续 教 育
药物性肾损害的机制及其临床表现
孙海鸥 综述
关键词 肾脏损害 药物 机制
胡伟新 审校
汇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 ( 南京, 2 1 0 0 0 2 )
的容量超负荷, 以及神经外科应用渗透性利尿剂减 少脑水肿时, 联合应用利尿剂容易导致容量不足。 ( 3 ) 渗透性药物: 一些渗透性造影剂或者渗透性利 尿剂通过改变渗透压, 引起血容量下降, 肾灌注不 足, 导致肾前性氮质血症。 容量下降反射性引起肾血管收缩 、 肾小管重吸 收钠增加以及尿量减少。持续的血管收缩将会导致 肾小管坏死。 血流 动 力 学 异 常 A C E I , A R B , 环 氧化 酶 ( C O X ) 非选择性抑制剂, N S A I D s 以及神经钙调蛋 白抑制剂( C N I ) 等可以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导致肾 小球灌注不足和肾前性氮质血症。 血管紧张素 I( A T I I ) 可以激活位于出球动脉 上的血管紧张素 I 受体( A T I R ) , 增加肾小球灌注压 和肾小球滤过率( G F R ) , 尤其在肾血流量不足的情 况下。而 A C E I 和A R B可通过抑制肾素一 血管紧张 素一 醛固M H ( R A S ) 系统 , 引起 肾小球灌注压和 G F R 的下降, 导致 肾前性氮质血症。有些情况会加重 A C E I 和A R B导致急性肾衰( A R F ) 的危险性, 如严 重的肾动脉硬化, 血容量减少, 有效血容量不足, 严 重的肾硬化和进展性的肾脏疾病。 前列腺素是 C O X代谢的主要产物, 主要功能是 在肾脏受损时舒张肾脏血管, 保护肾脏。C O X分为 C O X - 1 和C O X - 2 , C O X - 1 主要是维持内环境稳定, 而 C O X - 2主要介导炎症反应。N S A I D s 抑制 C O X - 2导 致的炎症反应同时抑制 C O X - 1 介导的花生四烯酸 合成前列腺素, 抑制前列腺素产生, 肾血管收缩, 肾 灌注不足 , 导致肾前性氮质血症。而 C O X - 2 抑制剂 选择性抑制 C O X - 2 , 不影响 C O X - 1 , 所以一般不会导 致肾前性氮质血症, 但有研究显示在有效血容量下 降或者存在急性或慢性肾脏疾病时, C O X - 2 抑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