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大纲
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认定办法

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认定办法为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与规范化管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定义(一)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即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在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
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视为综合性实验:1.内容涉及一门课程的2个以上知识点的有机综合;2.内容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点的有机综合;3.一门课多项实验内容的有机综合。
(二)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结合课程教学或独立于课程教学,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探索性实验。
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视为设计性实验:1.教师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步骤加以实现的实验;2.根据课程或理论的特点,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实现的实验。
(三)创新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或教师选定的研究方向,针对某一或某些选定研究目标所进行的具体研究、探索性质的实验,是学生早期参加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
创新性实验应当体现实验内容的自主性、实验结果的未知性、实验方法、手段的探索性。
选题突出当前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或前沿课题。
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认定1.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设置和认定由各学院(部、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2.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依据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在遵循本门课程或本专业教学规范的前提下,经过充分论证,选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设置方案,填写“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审定表”,学院(部、中心)组织专家对所申报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进行审核,报教务处核准备案。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04
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
创新能力概念及意义
创新能力定义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或团队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能够提出独特、有价值的 解决方案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创新能力已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它有助 于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01
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在全球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创新思维是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关 键。
提升个人和组织竞争力
创新思维有助于个人和组织在激烈的 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持续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
创新思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的重要驱动力,有助于解决复杂的社 会问题。
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头脑风暴法
通过自由联想和集体讨论,激 发创意和灵感,产生大量新想
运用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汽车行业的束缚 ,推出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引领交 通出行方式的变革。
阿里巴巴集团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以创新思维为基础,构建了涵盖电商、金 融、云计算等多个领域的生态系统,成为 全球领先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在通信技术领域持续创新,推出5G、鸿蒙 操作系统等领先技术和产品,提升中国在 全球通信产业的地位。
创新教学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为后续教学提供反馈。
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培养 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终结性评价
通过期末考试、项目报告等方式,对 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衡 量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实践评价
引导学生探究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 题,培养学生的探究 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实验活动方案

学生创新实验活动方案引言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学生创新实验活动成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就如何设计和实施学生创新实验活动方案展开讨论,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活动。
一、背景知识与目标在设计学生创新实验活动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和确立明确的目标。
背景知识包括课程内容、学生年级和学科特点等;目标则是明确实验活动的目的和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
二、主题与内容选择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生兴趣,确定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可以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验,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题。
确保实验主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实验设计与准备针对选定的主题,设计实验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在设计过程中,要确保实验具有足够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兼顾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为了实现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提前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四、资源利用与支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创新实验活动提供支持。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和指导,或者带领学生参观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五、团队合作与交流在学生创新实验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和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经验分享。
同时,教师也要起到引导和调和的作用,确保团队合作的顺利进行。
六、实验实施与指导在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提供必要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培训,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
同时,教师还要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七、分析与总结学生完成实验后,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
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实验原理和结果,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总结和分享,加深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实验大纲

实验教学大纲是按照课程编制的实验教学指导文件,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实验内容与方法、实验学时分配、实验进度等内容,并明确该课程实验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
实验教学大纲也是编写实验教材、指导书,组织实验教学、检查实验教学质量的依据,是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管理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实现实验课程及结构功能的关键因素。
同时,实验教学大纲也是审定实验项目,编制实验室建设计划的依据,是课程教学大纲的重要部分。
1、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①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要围绕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和课程结构功能优化,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②实验教学大纲应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
③实验教学大纲既要反映传统的实验研究方法,也要能体现实验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成果,力求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的先进性。
从学校办学的实际条件出发,与实验人员水平和实验装备条件相适应,即把先进性与实施的可能性结合考虑。
首先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实验教学基本的要求,不断更新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实验教学大纲的内容高等学校实验课的设置一般有两种设置方式:一类为非独立课,即实验课作为一门课程的组成部分,没有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但实验课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学时,必做实验项目、选做实验项目及其学时分配、教材等。
另一类为独立课,即实验课单独开设,有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教学大纲是进行实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要对本课程实验教学总的目的、任务、要求、实验项目的确定、学时分配、教学方式、考试和评分要求作出明确规定。
实验教学大纲应围绕“为什么教”、“教什么”和“如何教”等问题而制定,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确定尺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 实验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明确本课程实验教学训练哪些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测试技术,训练哪些基本实验方法,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和基本技能等。
科学实验与创新教案

科学实验与创新教案尊敬的教师们:您好!在现代教育领域中,科学实验和创新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和创造力的培养。
本教案旨在介绍科学实验与创新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规划和实施一堂科学实验与创新教学课。
一、科学实验与创新教学的重要性科学实验是学生理解和巩固科学知识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科学原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科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动力。
与此同时,创新教学可以提供学生探索新思路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通过创新教学,学生将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二、科学实验与创新教学的规划与设计1.明确教学目标在规划科学实验与创新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明确想要学生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他们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
2.选择适合的实验项目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可以选择现有的实验项目,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新设计实验。
3.组织教学资源为了顺利进行科学实验,教师需要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器材、化学品等。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动画、模拟实验等,以增强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原理的理解。
4.激发学生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并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挥创造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和创造实践,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5.评估学生成果在科学实验与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实验报告、展示、学有所获等,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学生提供实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
三、科学实验与创新教学的实施步骤1.导入阶段在开始一堂科学实验与创新教学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活动或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探索构建创新型多层次的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

一
长期 以来 , 工科高校制药 等专业 实验 教学存 在种种 弊端 , 很难 担当 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 , 主要表现 为 : ( 1 ) 实验 目的上 , 实验教 学仅仅 是对 理论知识的验证 , 实验技能得训练存在重理论 、 轻实践 的倾 向 , 忽视 实验 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 ( 2 ) 在实验 安排上 。 实验课 程依 附理论课程设置 , 导致各门实验相互独立 、 互相分割 , 重复 内容 多; ( 3 ) 在 实验内容上 , 缺乏创新 , 验证和演示性实验 占的 比重很大 , 学 生只是机 械 的按照指导书或老师的吩咐去做 , 这根本不能 激发学生对 实验的兴趣 和 主动性。为此 , 我们要对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 二、 生物制药专业实验及其教 学 目 标 的改革
针对实验课程按课分设的弊端 , 我们可 以进行实验课 程 内容设 置的
整合改革 , 将药剂学实验验证 的部 分整合 到药 物分析 当 中去 , 药剂 学实
验就 只是单一制剂 的制备可 以纵 向化 , 而药物分析可 以横 向化 发挥 每一 个学科的优势。 同时我们也 可以制定 一整 套与理 论教 学独立 平行 的实 验教学文件 , 包括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 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 法等 , 对学 生进 行系统的培训和训练 , 培养他 们运 用理论 知识 的能力 、 分析 与解决 问题 能力 , 为学生顺利毕业尽快的找到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科技创新实践课程设计

科技创新实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技创新理论知识,理解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主要成就和未来发展前景。
3.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会查阅和分析相关资料。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科技创新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学会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动力。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贡献力量。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报告,展示对科技创新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议。
4.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科技创新理论- 理解科技创新的概念、类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探讨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和外部条件。
- 分析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及战略。
2. 科技创新案例解析- 介绍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主要成就和典型企业案例。
- 分析成功案例背后的创新理念、研发过程及推广应用。
3. 科学研究方法- 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 掌握文献查阅、资料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4. 创新能力培养- 探讨创新思维的特点和培养方法。
- 实践创新设计,学会提出创新性研究方案。
5. 团队协作与沟通- 学习团队协作的技巧,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实践创新课教学大纲与教案 杨永利顾洪英

《实践创新课教学大纲与教案杨永利顾洪英》导言:实践创新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编写一份详细的教学大纲和配套的教案。
今天,我们将探讨杨永利顾洪英在实践创新课教学大纲与教案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并分析他们的实践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
一、实践创新课教学大纲1.1 确定教学目标实践创新课教学大纲的第一步是确定教学目标。
杨永利顾洪英在他们的教学大纲中,强调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
他们认为,实践创新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实践创新课教学大纲中的核心。
杨永利顾洪英提出,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操作和跨学科整合。
他们的教学大纲中,将实践创新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拓展知识和应用知识三个层次,并在每个层次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体验。
1.3 确定评价方式在实践创新课教学大纲中,评价方式的设计至关重要。
杨永利顾洪英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强调综合素质评价和能力评价。
他们的教学大纲中,明确了学习成绩的评价指标,并提出了多种测评方法,如课堂表现、作业考查、实验报告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二、实践创新课教案编写2.1 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在实践创新课教案的编写中,杨永利顾洪英注重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
他们认为,教案应该具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步骤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案中还应该包含详细的操作指导和安全注意事项,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安全。
2.2 注重实践操作环节另外,实践创新课教案中,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也是杨永利顾洪英十分重视的部分。
他们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教案中的实践操作环节应该设计得有趣、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实验创新创业教学大纲

实验创新创业教学大纲
一、引言
1. 课程目标
2. 课程背景
3. 课程重要性
二、创新创业基础知识
1. 创新与创业的定义
2. 创新创业的要素
3. 创新创业的过程
三、实验创新创业方法
1. 创新思维训练
2. 创新实践方法
3. 创业实践方法
四、实验创新创业实践
1. 创新项目设计
2. 创业计划制定
3. 创新创业实践
五、实验创新创业管理
1. 创新创业团队管理
2. 创新创业资源管理
3. 创新创业风险管理
六、实验创新创业案例分析
1. 成功案例分析
2. 失败案例分析
3. 案例启示与借鉴
七、实验创新创业展望与挑战
1. 未来发展趋势
2.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 个人成长与未来规划
八、结语
1. 学习成果回顾
2. 对未来的期待与展望。
实验教学大纲模版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
【学分数】【适用专业】
【学时数】【编写日期】
一、课程教学目标
二、课程重点难点
项目类型分为基础型(包括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操练性实验)、提高型(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应用性实验)、研究创新型(开放性实验、学生独立科技立项实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验)三类, 填写时选择括号中的具体项目类型填写;
项目类别分为“选做”、“必做”两类。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
主要内容: (必备项)
教学要求: (必备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可选项: 即该项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填写。
])
五、教材与学习资源
六、先修课要求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七、考核方式
1.考核办法
2.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应包括平时作业(实验过程)的认真程度;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总结记录书写情况;仪器设备操作使用情况;遵守实验室工作规章制度情况等)
3.考核标准
大纲撰写人签字: 系(院)盖章
系(院)主管教学领导签字: 年月日
(注:排版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行间距为25磅;一级标题起行不空格, 其它内容起行均空两格, 实验学时在10学时以上, 项目数在4个以上的课程实验需独立编制实验教学大纲, 建议采用此模板编制实验教学大纲)。
《创新性、开放性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创新性、开放性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Creative and Open Experiment in Chemistry
课程编号:
学分:2 学时:2周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师范)
一、目的与任务:
《创新性、开放性实验》教学内容是以本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为主,使实验教学内容能够跟上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不断创造新的实验手段与方法,使实验室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培养科研能力的基地。
综合化学实验以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为总体目标,打破二级学科界限,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整合实验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化学一级学科的高度上学习化学,领略化学,理解化学,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将学生以1-2人一组分到学院的各个研究团队中,使学生在导师与研究生的指导下,既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氛围,又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
让本科生经历了一次全面的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实验技能得到了一次全面的锻炼,综合能力得到一次全面的提高。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主要以实验的设计、可行性、创新性,以及实验过程、实验观察与处理、实验结果、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分析与讨论、参考资料、文理通顺、行文精练来判定学生成绩。
五、大纲说明:
化学专业的《创新性、开放性实验》主要是以两周的集中训练来完成。
教学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撰写人:审定人:
批准人:时间:2007年9月28日。
大学编制课程标准和实践大纲的指导意见

大学编制课程标准和实践大纲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学院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教师全员课改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和改课程教学内容,整体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编制课程标准(一)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提出课程实施建议和课程考核要求的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教材选编、课程考核与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1、系统规范原则。
按照教育部学科(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和课程提出的规范要求,着眼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切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统筹选取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与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价形式,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等。
2、适用应用原则。
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能力要求的范围、专业素养的结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
教学安排、教学设计与运用,表现出较明显的应用性、行业性。
统筹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保持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知识应用环节浸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3、能力发展原则。
紧跟区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和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单元,将原课程内容进行增册并取、归类整合,形成清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从理论教学环节到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依据1、学科发展依据。
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发展动态,改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明确课程考核形式与评价办法。
2、行业需求依据。
根据教育部学科(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和课程规范要求,结合行业资格认定标准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以及本科后继续教育的要求,确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与研究》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与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与研究》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了解材料的创新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前沿领域和研究进展;3.理解材料创新与研究的方法和思路;4.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5.提高学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定义和基本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分支领域2.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前沿领域和研究进展(4周)-先进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光、电、磁、声等功能材料-生物材料与医用材料-环保材料和可持续发展3.材料创新与研究的方法和思路(4周)-材料设计与合成-材料表征与测试技术-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关系分析-材料模拟与计算4.科学研究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4周)-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科技项目申报与管理-学术会议与交流-创新创业基础5.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能力提升(4周)-单晶材料生长与制备-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材料加工与制备技术-项目设计与实施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介绍前沿发展动态。
2.实验实训:组织学生进行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训,提高实践能力。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4.个案分析:通过讲解和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创新思考。
5.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和创新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40%):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等成绩。
2.期末考试(60%):包括笔试和实验考核两部分。
开设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开 放 式 研 究 性 与 创 新 性 实 验 室 , 设 研 究 性 与 创 新 性 开 实 验 , 以 为 学 生 搭 建 一 个 自 主 学 习 、 讨 研 究 的 平 可 探
台, 以激 发学 生 的实 验 兴 趣 , 养学 生 的创新 意识 , 培 提 高 学生 的综合 素质 和实验 技能 。 。
第 3 卷 第 7期 1 21 0 2年 7月
实
验
室
研
究
与
探
索
V0 . No 7 I3l .
RES EARCH AND EXPLORATI ON N ABORATORY I L
Jl 2 l u O 2
开设 研 究 性 与创 新 性 实 验 提 高 学 生创 新 能力
孙 维 民 , 赵 丽 军 , 赵 褰 , 国安 帮 , 廉 舒 , 徐 菁 华
能力 。
关 键词 : 究性与创 新性 实验 ; 学 内容 ; 学模 式 ; 新 能力 研 教 教 创
中 图 分 类 号 : 3 . G6 3 7 文献 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17 2 1 )7— 14— 3 10 7 6 ( 0 2 0 0 2 0
I r vn u ns Ably o n o a i y I n v t e Ex er mp o ig St de t it fI n v t i on b n o a i p i v men t
有 其 独 特 的优 点 , 现 在 学 生 可 以 自主 地 对 感 性 趣 的 表
方 面 的 研 究 题 目需 要 学 生 了 解 真 空 的 概 念 , 空 的 获 真
得方法 , 得真空 的常用 设 备 , 米 材 料 的概 念 , 米 获 纳 纳 粒子 的制备 方法 , 纳米 粒 子 的 特性 及 纳 米 粒 子 的表 征 方法 , 磁性 液体 的概 念 、 制备 方 法 及 应 用 , 电浆 料 的 导 概念 、 制备 方法及 应 用 , 吸波 材 料 的概念 、 制备 方 法 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与创新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研究与创新实验课程代码:04165517
适用专业:化学、应化、材料实验类别:专业基础
总课时数:36学分:1
适合层次:本科课程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一、实验教学目的
研究创新性实验是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或导师选定的研究方向,针对某一或某些选定研究目标所进行的具有研究、探索性质的实验,是学生早期参加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
《研究创新型实验》是一门高层次的化学实验课程,是为全校化学类、应用化学类等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实验,除了培养学生掌握高水平的实验技能外,还具有实验内容新颖、实用、多学科性、前沿性等特点,把《研究创新型实验》课程开设成“开放式、设计性”这一教学模式,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很好地构架从实验到科研的桥梁。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研究创新型实验》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创新型实验应当体现实验内容的自主性、实验结果的未知性、实验方法和手段的探索性。
选题突出当前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前沿课题。
1. 在综合所学过的化学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定实验题目,或者由老师提供实验项目。
2. 学生针对选定的题目,先查阅相关资料10篇以上,设计实验路线,并写出文献综述。
根据文献资料确定实验研究的内容。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拟定实验方案。
经指导教师同意后开题。
3. 提交实验方案及实验所需的试剂和仪器,由实验人员准备。
4. 针对所选定的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性实验(包括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
5. 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适时调整实验方案和方法。
6. 课题研究完成后,写出实验研究论文或实验报告。
答辩完成后由答辩组成员给出相应成绩,结题。
7. 学生进实验室要签到,要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注意安全。
8. 对所选实验注重掌握实验过程,记录要完整,实验允许失败,直至成功。
三、选题范围
1. 利用所学过的制备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操作,自行设计实验题目。
2. 讨论化学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对如何做好某个实验以及实验条件进行探索等。
3. 化学实验中废液或废弃物的回收、处理。
4. 对新的实验技术和新开设的实验进行教学实践。
5. 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6. 教师的科研项目。
四、选题参考
1. 槐米中黄酮类成分的超声提取及RP-HPLC色谱分析
2.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黑果小檗中原花青素的研究
3. 分光光度法测定天然产物中还原糖含量
4. 蜂蜜中微量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
5. 天然植物材料作为吸附剂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染料
6. 荧光粉的合成与发光性能检测
7. 可充电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8. 催化材料的合成与性能检测
9. 吸附材料的合成与性能检测
10. 三丁酸甘油酯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11. 酸性氧化电位水的制备工艺及杀菌效果研究
12. 环保型铁系磷化液的研究
13. 钙离子对α-淀粉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14. 从提钒废渣中浸取银的研究
15. 废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
16. 酸性体系Zn-Fe合金电镀工艺的研究
17. 微波法合成蛋氨酸锌的研究
18. 超声波法提取啤酒废酵母中葡聚多糖的研究
19. 啤酒废酵母中甘露聚糖的提取及改性研究
五、教学说明
(1)提前安排一次文献查阅指导课。
首先让学生明确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意义、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学生分别到图书馆学习查阅文献的方法。
(2)研究创新型实验安排36学时,对学生实行“开放实验室”制度。
(3)实验室对学生开出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审核后,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六、考核办法
根据学生所做的实验结果、研究报告或撰写论文质量,采取答辩考评,综合评定成绩,合格者记1.0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