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与当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对比研究
从古到今选拔官员的方法
从古到今选拔官员的方法从古到今,不同国家和文明社会在选取官员方面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本文将对古代和现代选拔官员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古代选拔官员的方法主要有考试制度、家族制度和任用制度。
考试制度是最为公平和普遍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便是一种著名的考试制度,通过文、武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这一制度不分阶层,任何具备才华和学识的人都能有机会参与竞争。
而罗马帝国时期的官吏选拔则采用了类似的方式,通过补充秀才(郎吏)和竞争演说等方式选拔官员。
这种选拔方法充分体现了选拔官员应该以能力为先的原则,也保证了政府的稳定和发展。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考试的内容和标准可能会出现偏差,而且有可能对贫困家庭的人不太公平。
在家族制度中,官员职位由父辈传给后辈。
这种制度在古埃及、古印度以及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十分普遍。
家族制度认为世袭官员可以维护家族利益,并保持了政府的稳定性。
但是,由于家族成员的能力和品德不能保证一定优于外部人员,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官员不够能干和腐败。
除了考试和家族制度,任用制度也是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古代中国,中国古代朝廷中重要的高层官职由皇帝或宰相对人才进行直接挑选。
这种方法考虑到了官员的能力和忠诚度,但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官员争位和宦官的干政等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选拔官员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选举制度是最为普遍和民主的一种方式。
通过选举,公民可以直接参与政治,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官员。
这种方法保证了政府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
但选举制度也可能存在民粹主义、政治操纵和选举花费等问题。
此外,现代选拔官员还有其他方式,如职业管理和选拔委员会。
职业管理意味着官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考试或评价来选拔官员。
希腊的雅典城邦在公共职位选择上设立了评议会,选择具有经验和能力的官员。
这种方式着重考察官员的实际表现和执行能力,但也可能与公众的利益背离。
唐代官吏选拔制度对现代选材用人的启示
05
唐代官吏选拔制度对现代 企业选材用人的启示
企业应重视员工素质与能力的全面考察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唐代官吏选拔制度强调对候选人的德、能、勤、绩进行 全面考察,现代企业选材用人也应重视员工素质与能力 的综合评价。
唐代官吏选拔制度中,候选人需要经过多轮考试和考察 ,包括笔试、面试、品德考察、能力评估等环节,以确 保选拔出的人才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现代企业在选 材用人时,也应注重对候选人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包 括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多方面 进行考察,以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
。
04
唐代官吏选拔制度与现代 公务员制度的比较
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
现代公务员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政府开始实行公开考试选拔公务员,奠定了现代公务员制度的 基础。
演变
自19世纪以来,公务员制度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政治环境不断调整和完善 公务员制度。
企业应重视从基层选拔人才的原则
总结词
唐代官吏选拔制度重视从基层选拔人才的原则,现代 企业选材用人也应注重从基层选拔优秀人才。
详细描述
唐代官吏选拔制度中,许多官员都是从基层逐渐选拔 出来的,这种选拔方式有利于发现和培养具有实际工 作经验和潜力的年轻人。现代企业在选材用人时,也 应注重从基层选拔优秀人才,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 挑战,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这样可 以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科目与考试内容
主要科目
现代公务员考试的主要科目一般包括行政 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外语、专业课等。 不同职位和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浅谈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与当代官吏选拔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与当代官吏选拔制度[摘要]官吏的选拔制度贯穿着古今社会。
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存在着“禅让制”的官吏选拔制度,再到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封建社会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直接当今社会的公务员选拔制度。
我们要了解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当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做出正确的认识,才能为我国行政制度改革纳言献策。
[关键字]官吏选拔考试制度公务员选拔对比启示无论在动物种族中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会存在着领导者,以将群体聚集在一起,这就是一个群体的“本能”,但是当群体的逐步扩大,若全部依赖于一个领导者便难以负荷群体的正常运转,于是便要扩张领导的助手以保证群体内部事务的正常运转,官吏便由此产生。
但是官吏的选拔要有足够的能力协助领导者进行管理,所以要寻找适合的官吏促进管理的有序进行,官吏的选拔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的发展官吏的选拔制度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主要实行的官吏选拔制度的禅让制,主要是体现在王位的禅让。
在中国的商周时代,各级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即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子孙世代为官,占据统治地位。
由秦及汉,中国进入了封建集权时代,出现了察举制,东汉末年是九品中正制的萌芽时期,隋唐时期出现了科举制。
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一)先秦的世袭制世袭制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帝位及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取代了原来的禅让制而出现。
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具有极强的封建性。
世袭制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但是官吏的选拔是在窄狭的世袭范围内选择接班人,不可能保证官吏素质的优化与崇高和贯彻任人唯贤的用人选择,影响国家的发展。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举荐制产生于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人事选拔制度,是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
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标志着荐举制的成熟,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则表明察举制的衰败。
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
科举制与现代⽂官制度的根本差异从技术层⾯看科举:⼀部有效⽽稳定的⽂官机器经过了⼀个世纪的政坛风云与官制兴⾰,⼈们回⾸发现:“科举竞争”⽆论是与我国古代的世卿世禄、察举征辟,还是与外国古代的贵族制、军功制与“奴官”(如近东的所谓马⽊路克制)制相⽐,都要合理得多。
⽽科举废除后,我国军阀时代与后来的官制也未见得优于、甚⾄常常是劣于科举。
另⼀⽅⾯现代⽂官制中的考试制度却有许多类似科举的程序。
因此为科举制“平反”的呼声也越来越⾼了。
当然,对照现代⽂官制的实践,要挑科举制的⽑病也是轻⽽易举的。
诸如考试内容的陈腐、参考资格与考试规则等⽅⾯⽤现代眼光看也并⾮绝对公平。
⽽当时的官吏铨选中除考试外也还存在着其它⾮竞争性因素,如世袭、恩荫、荐举、捐官、特授、奴官(太监外任或清时满洲包⾐外任之类)等等。
但是如果不以现代⽂明标准苛求前⼈,则应当说在前近代世界上的确难以找到⼀种政治⼈材选拔⽅式其“公正”性与效率能超过我国科举制度的成熟期。
⽽且成熟期科举制度在严肃科场纪律、实⾏规范竞争⽅⾯的确是我们现⾏的考试制度所不能及、更是“察举征辟”⾊彩浓厚、⾝份与“关系”背景强烈的我国现⾏⼲部制度应当借鉴的。
撇开贵族政治(它⼀般与⾮中央集权的“软国家”相联系)不谈,历史上凡属中央集权的“硬国家”,⽆论中外,都有赖于⾼度科层化的职业官僚政治。
印度莫卧⼉帝国的曼萨⼘达尔体制有33级官阶,从“⼗⼈长”直⾄“万⼈长”,都是由朝廷⾃上⽽下征召、提拔或降黜的官吏。
古罗马基础上建⽴的拜占廷帝国也有复杂的罗⼽瑟特⽂官体制,正是靠了这种体制多民族多元⽂化的拜占廷帝国才得以与特马(军区)制下军官贵族化倾向以及村社的地⽅⾃治倾向相抗衡⽽维持着国家⾏政管理职能,使帝国在内忧外患频仍的⼏个世纪中得以延续。
所有这些官僚体制都有赖于⼀套中央铨选,考核与“雇⽤”官员的程序。
但是,曼萨⼘达尔体制的原则是“军⽽优则仕”,军事官僚的⾊彩远过于⽂职⾊彩。
作为⾼级“国家雇员”他们脱胎于莫卧⼉早期的雇佣军,其成员多为外国(印度以外的西亚、中亚伊斯兰地区)冒险家,缺少⽂化⾃律。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与当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对比研究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与当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对比研究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与当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对比研究摘要:本文是对中国古代与当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举出科举制度与公务员考试的相似之处与不同点,强调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树立公务员公正务实之风。
关键词:官吏选拔;科举制;公务员考试一个国家的治理,除了有皇帝的统治,还要有一群官吏辅助皇帝开展工作。
换做今日的说法,我们可以将皇帝与其下属(即官吏)统称为领导班子。
因此,官吏的选拔与任用成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官吏的好坏会影响到整个统治集团的运作,甚至可能会威胁皇权。
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注重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官吏选拔制度。
从先秦到明清,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拔制度体系。
研究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可以了解历史上人才选拔的利弊,同时与现代官吏选拔制度作比较,挖掘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继而为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一、我国历史上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选贤任能成为推举首领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在以氏族为主的原始社会长期存在。
夏商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由诞生发展至鼎盛,再逐步走向衰败的时期。
夏朝的建立编织着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努力社会,“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这一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主要采取世卿世禄制。
它表现为官位由贵族世代相继,一经任用,世代不变。
世卿世禄制是任人唯亲的选任制度,国家无法从其他渠道选拔官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家的长久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并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秦朝。
此后,我国进入了一个较安稳的时期。
秦汉是我国古代空前的大一统时期。
秦汉时期我国主要实行察举制的选官制度。
所谓察举,“察”即考察;“举”就是推荐。
察举制是由皇帝下诏对外公开征求人才,通过地方官的考察、推荐,将一些符合朝廷要求的人才推荐出来,供朝廷直接任用或经过一定形式的考核再加以任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2010/6/27【摘要】: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因时代不同,办法也各异。
原始社会实行的是“选贤授能”的民主制度。
夏、商、周时代,官吏是世袭的,实行的是所谓“世卿世禄”制,贵族世代做官,但有些统治者也采取“举贤才”的特殊措施。
战国时代的各国国君采取的是“招贤养士”的办法。
选举制度正式开始于汉代,主要通过“征辟”和“察举”两种方式选拔人才。
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
从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即所谓“开科取士”。
自从科举制出现以后,历经宋、元、明、清,这一制度一直为各封建王朝所采用,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举成为学子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传统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尽管已经被废止,但它在人才选拔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文试图就科举制的发展史及其利弊作一论述,并在此基础上简单论述其对现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
【关键词】:科举制发展史现代人才选拔一.早期选才制度的由来及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选贤授能”在“天下为公”的古代原始社会,部落联盟中实行的是“选贤授能”的民主制度。
出于社会分工的需要,人们推选富有生产经验的劳动能手和具有指挥才能的战斗英雄充当本部落联盟的组织者、管理者和保卫者。
如果他们工作不称职,群众可以罢免他们。
(二)夏、商、周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和“举贤才”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国家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因此历来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在奴隶制的夏、商、周时代,各级官吏都由奴隶主贵族按自己亲属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加以分封,当时主要官吏都是世袭的,这种官制叫做“世卿世禄”制。
由于这种制度有很大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而成为国家机器中的腐蚀剂,所以有些统治者为了要使国家机器有效地运转,便采取“举贤才”的特殊措施,从卑贱者中选拔人才,让他们补充到政权中来。
(三)战国时代的“招贤养士”战国时代进入封建社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力量的“士”阶层已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古今中外选官制度
古今中外选官制度从古至今,选官制度一直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通过人才选拔与管理机制的行政管理形式,选官制度对于政权稳定、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外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其特点与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选官制度1.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对后来的选官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的中国,官员主要由贵族世袭,地方豪强和农村精英担任。
而随着周朝的崛起,中国开始实行分封制度,以选择“贤能”为官的原则。
这意味着,根据个人的德行、才能和能力,作为合格的人才能够进入政府行政体系。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实施真正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以考试形式来选拔人才,进一步确保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省试和殿试。
只有通过殿试的考生才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种方式确保了选拔官员的公正与严肃性,使得得天下英才皆可入仕成为可能。
2. 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选官制度也颇有特色。
古希腊早期由贵族担任政治职务,但随着城邦的扩展和民主意识的崛起,选官制度得以实施。
在希腊城邦中,政府官员由所有合法成年公民选举产生。
被选中的官员担任一定时间后,由于限制任期,有能力的公民可以重新竞选。
此外,古希腊的选官制度还注重官员的公平性和监督机制的建立。
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不同,古希腊的选官制度更倾向于民主,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通过实施公开的选举和监督制度,确保政府的公正性和廉洁性,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利益。
二、现代选官制度1. 美国美国的选官制度以选举为基础,体现了自由民主的核心价值观。
从总统到各级政府官员,都是通过普选得来的。
选举过程中,候选人需要进行竞选活动,以争取选民的支持。
选民则通过投票来决定最终的选举结果。
美国的选官制度注重公平公正,选拔和选举的过程都受到法律的严格监管。
此外,层层民主机构以及相应的监督机构共同维护着政府的正常运行。
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而现代公务员制度则是由国家建立对公务员进行选拔、培训、聘任和管理的制度。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探讨两者在选拔人才、培养官员、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异同,以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为现代政府管理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选拔人才的方式北宋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文化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候选人需通过乡试、省试、殿试等多个阶段的考试,最终由皇帝亲自核定录取。
而现代公务员制度则是通过公开招考、聘任、岗位竞争等方式选拔人才。
两者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上存在明显的不同,科举制度重视考试成绩,而公务员制度更注重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
二、培养官员的方式在北宋科举制度下,选拔出的官员需要接受官学教育,学习文化知识、政治理论和行政技能,以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
而现代公务员制度则更注重培训,通过培训课程、实习实训等方式提升公务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
不同的制度下,培养官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科举制度更侧重于理论知识,而公务员制度更注重实践能力。
三、管理机制的建立北宋科举制度下,官员的管理体系是由皇帝和宰相一手掌控,而现代公务员制度则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管理机制,包括市场监管、人事管理、考核评价等多方面的管理手段。
两者在管理机制的建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现代公务员制度更加注重规范与科学,注重依法依规管理。
四、对社会的影响北宋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文化教育的普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而现代公务员制度在选拔、管理、培养官员方面更加科学、有效,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素质。
两者对社会的影响有所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结论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在选拔人才的方式、培养官员的方式、管理机制的建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两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对比两者的异同,可以为现代政府管理提供借鉴与启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及对当今公务员制度的启示
引言要想治理好国家则必须先整治好官吏,选贤任能,择取优秀的人员为官,被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视为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对官吏的选拔、考核放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的治吏之法严密周详,使得依法治理官吏的各个环节、步骤都有法律作为依靠,有规章制度可以遵循。
也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治吏贵在以法为尊。
古代社会在选贤任能,发挥官吏才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本文试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存在形态、发展演变及需要我们对现今公务员制度的实施需要防微杜渐的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一)夏、商、周——世卿世禄制我国最原始的选官方法是禅让制,这种制度实际上也是原始社会民主制度的末尾阶段,到了禹和启的时期,这种最原始的民主的选官制度已经跟不上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故而被传子制所更替。
夏代还是国家的初级阶段,虽其组织结构和各项规章制度都处于雏形,但是夏代社会已经开始出现具有国家性质的新因素。
夏代开始设官分职,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采用世袭制,而职位也有了高低的区别。
例如春秋时期的《夏书》有“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的说法,指的是听被考察者的话语,就可以知道这人的志向,然后给他指派任务再考察他完成的效果,再根据其完成的效果赐予与其相符的车服以定官阶。
这句话很形象生动的向我们描述了夏代设职分官时如何选拔官员的情形。
商王朝是我国国家机构和制度的初设时期,商朝的朝廷职务大多数也是世袭,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做出调整。
因此,在商朝这个国度的政权建设中大多数任用的都是贵族子弟,无论中央,这个时期王朝从上而下,大大小小的职务几乎都是由贵族及其后代所占据、垄断。
到了周代则是:天子立诸侯,诸侯立卿大夫,从上而下,层层递进,依次分封。
这是为了上下等级分明,以免觊觎乃至争夺。
周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封建制和宗法制还有等级制相与共生,族权与王权高度结合在一起。
从古到今选拔官员的方法
从古到今选拔官员的方法摘要:一、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1.直接选拔2.举荐制度3.科考制度二、汉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1.察举制2.征辟制3.上书拜官4.任子、荫袭、赀选等方式三、秦汉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1.世卿世禄制2.军功爵制度四、现代选拔官员的方式1.考试选拔2.竞争上岗3.人才引进正文:自古以来,选拔官员一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
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选拔官员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的角度,为您梳理我国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直接选拔、举荐制度和科考制度。
直接选拔是由掌权者直接任命官员,这种方法在古代最早出现。
其次是通过名士权臣的举荐,选拔有德才兼备的人才。
最后是科考制度,通过考试成绩来选拔官员。
这三种方式在古代是同时存在的。
汉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包括察举制、征辟制、上书拜官、任子、荫袭、赀选等。
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重要方式之一,由皇帝下诏责成中央和地方长官选举贤能,向朝廷推荐出任官吏。
征辟制则是通过名士权臣的举荐,选拔有德才兼备的人才。
上书拜官则是通过向朝廷上书,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才能,获得官职。
任子、荫袭、赀选等方式则是以家族地位、功勋和财富为依据选拔官员。
在秦汉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世卿世禄制和军功爵制度。
世卿世禄制是指官员的职位和俸禄世袭不变,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家族地位。
军功爵制度则是按照军功的大小授予相应的官爵,激励士兵为国家效力。
现代选拔官员的方式主要有考试选拔、竞争上岗和人才引进。
考试选拔是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具有相应能力和知识的人才。
竞争上岗则是通过竞选演讲、面试等方式,选拔具有领导才能和业务能力的人才。
人才引进则是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其提供官职和发展机会。
总之,从古到今,我国选拔官员的方式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世卿世禄制到现代的考试选拔,都在努力寻找最适合国家发展的官员选拔方式。
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而在现代社会,公务员制度则是选拔和管理政府官员的重要途径。
两者都是用来选拔和管理官员的制度,但在具体的运行机制和特点上却有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比较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异同,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和现代公务员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北宋科举制度的特点及运行机制北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考试取士的方式。
北宋科举制度实行的是文官科举,即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
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分别在县、州和京城进行。
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文章等,以考察考生的学识和才能。
2. 贴榜入选的方式。
考试结束后,通过贴榜的方式公布考试成绩,最终录取一定数量的考生作为官员。
3. 晋升的途径。
北宋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官员,可以通过荐举、勋戚和特旨等途径进行晋升,成为朝廷官员。
4. 对士人身份的尊重。
北宋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多数是士人,士人的身份在北宋社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待遇。
现代公务员制度作为对官员进行选拔和管理的制度,在运行机制上与北宋科举制度有一些差异:1. 考试选拔的方式。
现代公务员制度实行的是考试选拔的方式,主要包括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单位公务员选拔考试等,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
2. 综合素质的考核。
现代公务员制度不仅考察考生的学识,还会考察其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立场、行为操守、工作能力等。
3. 职业发展的途径。
现代公务员制度选拔出的公务员可以通过公开遴选、考核提升、岗位竞聘等途径进行职业发展。
4. 对人才的尊重。
现代公务员制度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尊重和发挥,不再局限于特定的身份和出身。
1. 考试方式的差异。
北宋科举制度以经义、史书和文章等为考试内容,主要考察考生的学识和才能;而现代公务员制度更加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考试内容更加多元化。
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北宋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1300年之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与之相比,现代公务员制度则是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价值体系下形成的。
本文将通过比较研究北宋科举制度和现代公务员制度,探讨两者的异同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北宋科举制度北宋科举制度是一种在中国古代进行官员选拔的制度。
它源自于隋唐时期的贡院制度,经过了宋代政治改革的不断完善,成为了一个相对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以士子的才学为选拔标准;包含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具有一定的社会阶层上升功能等。
北宋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打破了世族政治的垄断,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了上升的机会。
科举制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为北宋的政治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科举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它容易导致官僚主义、贡门族等弊端的产生,也有可能造成“千石之富,不如一举之贵”的社会风气。
二、现代公务员制度现代公务员制度是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而设立的一种选拔和管理官员的制度。
在中国,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和完善的。
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选拔考试、职业培训、职业生涯发展和绩效考核等。
与古代科举制度相比,现代公务员制度更加注重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和政治立场,以适应现代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需要。
现代公务员制度与北宋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加注重对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评价,强调能力和绩效导向的管理,而不是仅仅看重学历和文化程度。
现代公务员制度也更加关注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注重维护官员的职业操守和政治品行。
现代公务员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度相比,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管理需要。
三、比较与总结北宋科举制度和现代公务员制度在选拔官员的目的和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体现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
北宋科举制度是一个与封建社会条件相适应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强调学识和品德,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中国古代选拔制度对现代选拔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意义社会管理学院2014级人力资源管理(1)班贺生宇201405110124一、中国古代人才选举机制的发展历程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人才选举制度(即选官制度)的建设,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其中影响较大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中国近现代大学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从古至今,中国人才选拔,方法越来越科学,形式越来越民主,渠道越来越多元,成果越来越显著。
1.世官制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察举制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即察举制,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两汉的察举,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们也常说“举孝廉”。
二、以科举制为例探讨对中国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意义中国隋唐时代兴起的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代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不仅为其后的封建社会各朝代提供了蓝本和基础,也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摹本。
虽然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它和许多事物的产生一样有着双面性,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需要通过对科举制度产生的利弊分析,客观的阐明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并从中汲取我们当今选拔人才制度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1、“德”、“才”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
“德才兼备”几乎是从古至今所有国家选拔人才的统一标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现实中评判和操作。
和“才”的考核相比,对“德”的考核是最难把握的。
现在的人才选拔也非常注重“德”的考查,但主要是通过背书答题的方式考查对马列主义、时事政治等的掌握和熟悉程度。
中国古、今人才选拔制度比较研究
区域治理调查与发现中国古、今人才选拔制度比较研究郑晴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091摘要:从古至今,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一直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人才保障,通过对人才的输送、选拔和任用,同时也为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对社会和谐及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及对比分析等方法,简要梳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科举制的发展变迁并从理论角度对当代中公务员考录制度进行具体阐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今人才选拔制度的异同进行分析,并探究中国古、今人才选拔制度的关系。
关键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中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国家的管理需要依靠政府,而政府的运转需要人才的填充。
中国在人才选拔制度方面有悠久的历史,不仅开创了科举制这一优秀的人才选拔方式,随着时代发展与变迁也形成了独特的人才选拔机制。
当代中国的公务员考录制度是对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一种继承延续和变革调整,在符合时代发展的前提下继续承担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任。
一、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变迁汉代选举制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察举;二是征辟。
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但依然要经过考试才能入仕做官;征辟与察举相反,是自上而下的选拔。
被征辟的人要想走上高位,往往也要通过察举这一关。
汉代的选举制度为政府提供了大量人才,最大限度地将社会上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了政府体系之中,保障了王朝的兴盛与强大。
科举制由隋炀帝始创,在唐朝被确立,其目的是为了革除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报名有资格限制,条件合格且自愿报名的考生要经过层层筛选才能入仕做官。
科举制使官僚体系得到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同时,科举制较为公平,更加注重考生的才学、能力。
可以说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意义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制度。
宋代的科举制大体上延续了唐代,但也有细微的差别。
进士考试分成三个阶梯,州试、省试、殿试。
宋代的科举制相较唐代而言,还是有很大进步的。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行政人才选拔的启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行政人才选拔的启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实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宫吏选拔制度。
它不仅对中国乃至世 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力图通过对其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利弊进行分析,提取其合理、科学的精髓;总 结出对当前我国行政人才选拔方面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吏选拔制度,尤其 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不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公开考 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发展过程中最成熟、最进步的一个阶段,也是世界上最 早的文官考试制度。
拥有13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曾影响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政治制度,科举 制度尽管废除已近百年,但它对加强当时的中央集权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繁荣以及缓解社会矛 盾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意义。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
一 、 科举制度的演变1. 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朝初是以秀才、明经等科选拔官吏,到隋场帝统治时期设置进士科,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 的选官体制的结束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
唐代科举考试分制科和常科。
制科主要应试对 策,也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建议。
唐代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
进士科 以考时务策为主,后来也考帖经和杂文。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个来源: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 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
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 县官府报考。
在唐代,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出身,即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 被授予官职。
选试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
2. 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代在革除了唐代科举制弊病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相当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成为封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科举实行三级考试,解试 (州试)、省试(礼部试)、殿试。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与当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对比研究[摘要]:官吏选拔制度,随着朝代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
对比研究并探讨自古至今的选拔制度演变和发展,为现今的公务员选拔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借鉴作用。
同时,提出对现今公务员制度的要求。
[关键词]:选拔制度;特征;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一、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经历了夏商周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汉朝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朝的科举制,即从世袭、举荐到公开考试的过程,其间,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不断加以变革、调整其制度,以至于进一步完善。
1、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为选官标准的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度是社会发展都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王室、贵族凭借宗法的血统世代承袭着高爵显职,从而控制整个奴隶社会的统治权。
一方面,世袭制不仅“造成”了国家的出现,而且相伴产生了奴隶制,在人类历史上采用了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制排除了国家官吏的正常更新和交替,任人唯亲,对后来的官吏选任制度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最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这种选官制度走向死胡同。
2、“无功不受禄”的军功爵制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在实践中日益认识到世卿世禄制的弊端,选择继承人已开始突破嫡长子继承的旧制,注意任用贤能。
加上各诸侯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军功爵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根据战场上杀敌多少、战功之大小而赏给爵位,立功任官。
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和冲击了世袭制。
3、以举荐为主要方式的选官制—察举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察举征辟制是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合称。
所谓察举,就是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三公、九卿国相等将本人发现或乡闾评议的出众人才向朝廷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核,授予官职。
所谓征辟,是指皇帝下诏聘请全国特别有名望的人士入朝参政,被征召者多为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
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收稿日期:2008-03-06基金项目:国务院侨办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6QSK07)作者简介:张国安(1963-),男,河南省信阳人,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史学、法理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张国安(华侨大学,福建泉州362021)摘 要: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是古代文官管理制度的基本环节,亦是传统行政法制文化的重要内容。
历代统治者在国家的行政实践中,发明和创设了一系列文官选拔制度,诸如军功爵制、养士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
尽管这些制度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但其一些合理内核,如选拔方式多样化、选拔标准硬性化、选拔范围社会化、选拔程序规范化、选拔制度法制化等,对我们今天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公务员的考录,仍然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关 键 词: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借鉴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08)04-0080-06 为政之要,重在择人。
这是中国传统行政法律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
历史上任何一个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总要选拔最能反映本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人才,作为自己阶级的政治代表去管理政府,治理国家。
他们在中国古代国家的行政实践中,发明和创设了一系列文官选拔制度。
总结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嬗变的经验教训,吸取其优秀遗产,剔除其历史弊端,对于我们今天完善中国公务员的考录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提高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一、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嬗变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公务人员的文武分途,传统文官制度的初步确立。
在此之前,夏商周三代的官吏制度主要是建立在分封基础上的世卿制。
自天子和诸侯以下各官都是世袭的,他们是依血缘关系被分封为官(卿),且文武不分,常常出将入相,既理国政,又理军政。
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文官选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与当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对比研究
关键词:管理选拔制度;人事制度;古代;当代
摘要:中国古代历朝不断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为我们今天培养和选拔干部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吸取其精华,依法治官,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正文
官吏选拔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国家或者政权选拔官吏的规程,也称仕举进制度。
他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事制度中的公务员录用大体相当,在西方属于文官制度的范畴。
管理选拔制度是古代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古代各王朝的统治者,一只都把官吏的选拔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十分注重经验积累,完善制度。
从三代到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
研究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制度;同时可以总结这份历史遗产,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为我国的行政制度改革服务。
古代人事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多,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等。
主要有三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世袭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世卿世禄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奴棣社会之所以实行世卿世禄制度。
是统治阶级强化王权的需要,王室、贵族凭借宗法和血统世代承袭着高爵显职,从而控制整个奴隶社会的统治权,一方面,它的出现具有积极意义。
传子的世袭制的出现时“造成”国家产生的中澳原因之一,二“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有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世袭制不仅“造成”了国家的出现,而且相伴产生了奴隶制。
世袭制与奴隶制是相适应的在人类历史上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没有奴隶制,便不会有以后的人类文明。
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制排除了国家对官吏的选拔,更不能贯彻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也排除了国家官吏的正常更新和交替,是任人唯亲的选拔制度,对后来的官吏选任制度带来秀多消极的影响,其不可避免的要走向衰忙。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
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
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民,无有底止。
”
荐举制
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
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
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
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
它也是荐举制精髓所在。
察举分诏举与岁举。
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
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员向朝廷推荐人才。
察举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太学博士弟子及特举特科等。
有时皇帝对于贤良方正等用“对策”、“射策”的方式进行考核。
征辟是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
皇帝特征、聘召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为“辟”。
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荐举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比较近不的选官制度,君主在颧骨范围内公开、大规模地举荐贤能、选拔官吏,同时对荐举对象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考试,从中择优录取,以利于人尽其用、人尽其才这种先荐举、后考试,两者紧密结合的用人方式,对于提高举士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形成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雏形。
荐举制的实施,对巩固封建统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选官范围,增加了中小地主做官的机会,保证了国家对官吏的需求荐举制虽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势力,增加了下层晋升的机会,但到了东汉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所荐之人常与实际情况不符。
荐举由“为官选人”变成了“为人择官”,降低了官吏队伍的整体素质。
科举制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
科举制创于隋代,形成于唐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主要铨选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①公开考试,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竞争。
②考试制度日趋完备。
常科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
各科考试
方法和内容各异。
考生来源也趋正规,③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录取标准。
科举考试科目不同,内容各异,但考诗赋、经义、策问、算学、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识为主。
科举制在前期有一定积极意义。
明清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以后,科举制从考试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
①考试内容重经义,不切实用。
考试命题必须依朱熹所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并“代圣贤立言”,儒家思想成了入仕的必修课目。
②以八股取士,形式死板,内容空洞,束缚人们的思想。
③考题割裂,偏、难、奇、奥,加之科场舞弊,请托监临,官场腐败现象日益滋生。
科举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至清末终于被废止(见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虽为隋、唐以后官员铨选的主要途径,但世袭制,荐举制以及军功、吏进、纳赀捐官、荫封等其他选官制度作为科举制的补充形式仍继续存在。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极盛。
“卿相皆由此出,虽有以它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者相比”。
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明清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尤其八股文这种空疏呆板的经义游戏,竟主宰了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考试,造成了空前的悲剧。
当代人事
其发展分为3个阶段: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都建立了人事管理机构,形成了吸收录用、调配任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派遣以及工资福利、退休退职等制度,制订了一些成文的人事法规,奠定了中国人事制度初步的基础。
②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0年。
各级人事管理机构被冲垮,人事管理十分混乱,人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③1976年10月以后,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重新确立,人事管理机构得以恢复,人事管理工作逐渐正常,人事制度在经济改革的带动下开始改革,向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联席会议2010年6月2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主持会议并讲话话,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落实《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中国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二是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三是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和培训制度;四是加强干部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考核制度;五是实行收入分配宏观管理,建立国家统一的公务员工资制;六是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七是加快人事立法进程。
2014年新出台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
二、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三、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
四、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宏观管理和人事监督制度。
五、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其中最大的亮点还是越来越企业化、市场化,尤其在公开招聘、竞聘上岗、业绩考核、实际贡献与工资增长高度挂钩上。
新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越来越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指导思想,而这也必将是未来修订《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加强对公务员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结:考核和选拔自古就是一个难题,历代王朝都不遗余力地在探求一种最能体现“公正、公平”、最能有效为国家选到真正有“德才”的管理人员的选人方式。
回顾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考试选人是最接近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人才选拔方式。
中国封建社会的几个主要的朝代,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来发现、选拔和任用人才的。
尽管这种选人用人的制度像古今中外任何一项制度那样,都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以前一度受到了来自于各方面的非议和批判,但是我们更应看到这一制度其实有着非常合理和较为科学的内核。
首先,通过考试选人可以为社会各阶层的有志之士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使他们有机会脱颖而出,为国效力。
其次,通过考试选人将大大扩大公务员的选拔范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务员“入口小”的问题,
弥补传统委任制的不足。
最后,“考而优则士符合任人唯贤原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任人唯亲,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环境。
参考资料:1.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2.《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版)2005年3月
3.《中国古代文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