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价值观和态度

合集下载

第六章价值观和态度

第六章价值观和态度

7.锻炼,参加体育活动。 8.智力开发。 9.具有挑战机会的职业。 10.好车,衣服,房子等等。 11.与家人共度时光。 12.有几个亲密的朋友。 13.自愿为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工作,像癌症协会。 14.深思,安静的思考问题,祈祷等等。 15.健康,平衡的饮食。 16.教育读物,电视,自我提高计划等等。
2、价值观具有下列特性:
第一,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 第二,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 第三,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
改变的。
3、价值观的形成 ——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习得的
影响的环境——家庭、学校、其它相关 团体的各种人和事物。
影响的方式——言传(教诲)、身教、 潜移默化,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 的。人的价值观还与社会生产方式和所 处的经济地位有关。
将这16道题目的得分按照标明的题号填入适当 位置,然后纵向汇总每两项的得分。
专业 财务 家庭 社会
1
2
3
4
9
10
11
12
社区 精神 身体 智力
5
6
7
8
131415 Nhomakorabea16
那一项得分比较高,说明你比较看重这 个纬度,若8个项目的得分均比较接近, 那么你是一个比较完善的人。
阿健与阿聪
阿健和阿聪是大学同窗,毕业后同时跨入一个颇具实力的公司。 报到那天,总经理没有立即分配他们工作,只是让助理带着两个 年轻人参观了公司的每一个部门。那一流的办公条件让阿健阿聪兴奋 不已。他俩完全没料到,第二天被分配到车间,同最基层的工人混在 一起。流水线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技术性很强又消耗体力。一天下 来,两人都感到腰酸背痛,骨头散了架似的。 夜色中,阿聪嘟哝着:“真搞不懂老板,让大学生下车间,我 们岂不是明珠暗投?”阿健未吭声,但心想,这一关恐怕还是应该 要过的。 尽管工作很辛苦,但他俩凭着年轻力壮,还挨得住。一个月过去了, 他俩对流水线的流程已非常熟悉,活也干得顺溜起来,不像开始时那样 吃力。这时,忽然传来喜讯,他们同时被提拔到管理岗位。晚上,两人 来到小酒馆豪饮一顿,发誓要好好干出点名堂来。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1)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1)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1)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1)
• 现代经意管理观念 • (1)经济效益观念 • (2)时间和信息观念 • (3)效率和创新观念 • (4)流通观念 • (5)人才开发观念 • (6)质量第一观念 • (7)市场竞争观念 • (8)服务观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1)
第三节 目标管理
• 一、什么是目标 • 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要达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1)
• (四)价值观的作用 • 价值观是各种思想意识到核心,直接影响个人
对各种观念、事物、行为的判断。人所具有的 价值观可以创造相应的需要,进而会设定相应 的目标或采取相应的需要,进而会设定相应的 目标或采取行动来满足这种需要。而且,价值 观具有稳定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 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 价值观影响个人行为 • 影响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 • 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1)
• (4)选择性。价值观是人出生之后再社会实 践中逐渐萌芽和形成的。儿童时期的“价值观” 是摹仿和吸取父母和亲近的人的言行形成的。 这时的“价值观”是照搬承认的价值观,具有 明显的感性形式,还不能成为价值观。到青年 期,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个体才开始主管地、 有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评价标准,形成个体 特有的价值观。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1)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1)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1)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1)
• 3、罗克奇的分类 • 工具性价值观: • 以个体行为方式为工具,如有礼貌、诚实、有
责任感等,获得社会的认可 • 终极性价值观: • 是个体以一种行为方式谋求许多终级目的。如
社会认可、友谊、宗教信仰等 • 工具性价值观是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伦理学第六章道德的核心,原则和核心价值观的读书报告

伦理学第六章道德的核心,原则和核心价值观的读书报告

伦理学第六章道德的核心,原则和核心价值观的读书报告
浏览报纸,耸人听闻的新闻进入视野:儿子向自己的妈妈要钱无果,竟然愤怒地把自己的妈妈推倒在地,几名中学生拉帮结派联合起来霸凌小学生,路人被车撞倒受伤严重,路过的行人态度冷漠视而不见……这让我们不禁反问:这个社会怎么了?人性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人和人之间变得如此冷漠?
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这么冷淡、冷漠,是因为没有守好“伦理道德”这根线,那么伦理道德又是什么呢?伦理就是指人们心里的一套行为标准、行为准则,强调在团体里和别人互动时应该遵守的规范,而道德是指衡量一个人行为是否恰当的观念标准,强调的是个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的动机。

最近几年,教育单位发现了人和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于是开始大范围的推广诵读《弟子规》,《百孝经》等,从中学习伦理道德;有的学校有专门的故事妈妈,用讲故事,做游戏等办法,带领学生学习伦理道德,还有些学校开设品德教育的网站,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学习相关内容。

在平常生活时,我们要从每个人做起,贯彻落实伦理道德,比如:看到老年人或者残疾人、身体不舒服的人,应优先把座位礼让给有需要的人,不乱扔垃圾,看见有人摔倒及时上前扶起等,这些都是落实伦理道德的具体做法,希望我们能早日恢复到以前那个充满热情和善良的社会。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东⼤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态度及其形成(⼀)态度的含义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对特定对象以⼀定⽅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理倾向。

态度的特征有:(1)态度是⼀种内在的⼼理倾向。

(2)态度总有⼀定的对象。

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

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彩。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评价后所产⽣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有多⼤利害关系的⼀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它⼀旦形成就将持续⼀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代表⼈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的表现。

代表⼈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代表⼈物:⽡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

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

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为看成内隐的⾏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我防卫的态度。

②根据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

弗格森认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有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类事物的总态度。

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

(⼆)态度的功能与作⽤1.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能起到使⼈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黄土高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黄土高原

1.看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答案:黄土高原处于祖国内陆地区,大体位于北纬34°~40°之间,属于暖温带。

2.找出太行山脉、乌鞘岭、长城、秦岭,说说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

答案: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

3.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答案:主要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位于暖温带,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跨越晋、陕、宁、甘、内蒙古、豫等省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呈现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等地貌景观。

探究二黄土高原的能源及开发1.找出大同、阳泉、平朔、准格尔、东胜、神府等煤矿,说说它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

答案:山西的大同、阳泉、平朔,内蒙古的准格尔、东胜,陕西的神府。

2.找出经过黄土高原主要的铁路线,说说它们对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答案:主要的铁路线有陇海线、大秦线、太焦线、包西线等,为黄土高原的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发展。

黄土高原的能源输出方式主要包括依靠铁路、公路等传统运输方式;煤转化成电力、煤转化成煤气。

3.将煤转化为电力和煤气输送,与传统运输方式相比,有什么优势?答案:(1)减轻了传统运输方式的压力。

(2)有利地保护了黄土高原的环境。

(3)延长了能源基地的“产业链”,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众多的能源中,煤炭资源尤为丰富。

探究点结合材料,探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1.结合材料一,水土流失小实验,思考水土流失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植被的疏密、降水强度、坡度大小。

2.结合材料二,黄土高原自然特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答案:(1)地表坡度大;(2)植被覆盖率低;(3)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4)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一、态度及其形成(一)态度的含义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态度的特征有:(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

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代表人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代表人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

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

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而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行为看成内隐的行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自我防卫的态度。

②根据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

弗格森认为,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而有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一类事物的总态度。

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1.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能起到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2)自我防御功能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学专长名词解释;1。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

3。

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这被称为刻意训练。

4.微型教学:微型教学又称为微格教学,它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然后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简述题:1.简述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新手之间的差异。

答: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有3个基本方面:(1)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2)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家与新手相比,在其专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3)关于洞察力,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差异在课时计划制定、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

2。

简述教师发展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

答:(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反思训练;(5)开展行动研究.3。

简述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

答:新教师常常存在三种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

此外,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往往会有一些心理困境。

有调查表明,新教师认为课堂的重要任务有:维持课堂纪律,激励学生,处理学生差异,评价学生的作业,联系学生家长等。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答: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4)交叉性。

2.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什么?答: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第06章 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第06章 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六.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答:1。说服教育。教师经常应用言语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法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责任。教师可以用集体谈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行事。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八.评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阶段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结构发展的顺序关系密切。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的发展表现了较高的水平。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几乎都处于第一阶段。美国10岁儿童基本都处于前三个阶段,少数达到第四个阶段。到了16岁,处于低阶段的人逐渐减少。第二,关于逻辑思维水平同道德发展水平的关系,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分别是达到道德发展的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这就是说,虽然认知的发展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不等于认知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发展水平也就高。第三,柯尔伯格对儿童道德发展进行的纵向研究表明。岁儿童的年龄的增长,他们都是按六个阶段的顺序依次向前发展。�
七.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两个方面。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上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想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依据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可把这一阶段过程化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划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的发展。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又称“服从的阶段”。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亚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单向理解规则,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这一阶段又叫“单纯的个人规则道德发展阶段”2。权威阶段(5—8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的思维正由向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度,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一,以“平等”的观念为主的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利他主义,他们既部刻板的运用和服从社会普遍赞同的规则,而是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从作为一种具体行为的准则转变为一种更理性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互惠观,并以形式上的公正向实质性的公正观发展,形成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个性、价值观和态度

个性、价值观和态度
坚持道德原则
坚守道德原则,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和原则,保持正直的品格。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观点、感受和权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调整和改变态度
自我反思
定期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了解自己的不足,积极寻求改进。
接受批评
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从中学习和成长,不断完善自己。
培养同理心
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影响个体的态度。
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
03
个体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
04 个性、价值观和态度的关 系
个性对价值观的影响
独立个性
责任感
具有独立个性的人通常倾向于形成独 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价值观。他们可 能更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而不是过 分依赖他人或社会规范。
个性责任感强的人倾向于形成诚实、 守信和尽责的价值观。他们对自己的 行为负责,并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个性、价值观和态度的相互作用
个性塑造价值观
个人的性格特点会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个性不 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决定态度
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其态度和行为,持有不同价 值观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态度。
态度反映个性
个人的态度可以反映其性格特点,一个人的态度 往往与其个性相符合。
05 如何培养积极的态度和价 值观
个性、价值观和态度
目 录
• 个性 • 价值观 • 态度 • 个性、价值观和态度的关系 • 如何培养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01 个性
定义
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这 些特征决定了人的行为、思考和情感 反应。
特点
个性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不容易 改变。个性也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 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

价值为纲第六章读后感

价值为纲第六章读后感

价值为纲第六章读后感
《价值为纲》第六章的读后感,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价值为纲》第六章主要讲述了企业如何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长期有效增长和有效发展。

这章强调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

在阅读这一章时,我深感企业要想实现长期发展,必须将客户放在首位,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让客户感受到公司的真诚态度和诚信文化。

同时,企业也需要保持健康的心态,持之以恒地追求优质服务,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此外,华为的企业文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华为强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种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不断进步,提高自身素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工作中,我也需要将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和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首先,我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以便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其次,我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放弃追求成功的信念。

最后,我要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与同事们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总之,《价值为纲》第六章让我深刻认识到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和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实践这些理念,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组织行为学(6章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6章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讨论:
上海大众出租车公司的一位的哥臧勤,向乘 客刘先生大谈自己的“挑客秘笈”,普通的 哥月收入仅3000元左右,他一个月却能赚 8000多元。事后身为微软公司高管的刘先 生,将两人的精彩对话写成文章,以“出租 车司机给我上的MBA课”为题,贴在了自 己的博客上。
第二种:罗克奇价值观调查。 米尔顿· 罗克奇(Milton Rokeach)设计了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卷(Rokeach Value Survey,RVS),它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每一种类型有十八项 具体内容。 类型之一,称为终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指的是一种 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 标。 类型之二,称为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这种 价值观指的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三、态度的特性 1.态度的针对性。 2.态度的协调性(一致性) 3.态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与价值观不同,一个人的态度 是不太稳定的。 四、国外有关态度和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平衡理论
平衡与改#43;
+
+ X B (b)
-
+
+
-
+
B (a)
X
B + (c)
X
B (d)
X
B是下属,A为B尊敬的领导者,X为一种工作行为。 a图为不平衡;其余为平衡。
当今美国劳动力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阶 段 进入劳动力领域 现在的大概年龄 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1.新教伦理 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 55岁—75岁 努力、保守、对 50年代中期 组织忠诚 2.存在主义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 代中期 45岁-55岁 重视生活质量、 不从众 、寻求自主、 对自己忠诚

道德经第六章的感悟分享和解读

道德经第六章的感悟分享和解读

道德经第六章的感悟分享和解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第六章给我们提供了深思熟虑的道德观和人生哲学。

本文将对道德经第六章进行感悟分享和解读。

1. 道德经第六章概述道德经第六章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为核心,强调了守持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它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衡,不要过分追求权力地位和外在的物质享受。

只有在与自然和谐共处,并在内心中寻求平衡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2. 保持谦逊和谨慎道德经第六章告诫我们要保持谦逊和谨慎。

这种态度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

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最顽强的事物往往是最柔软的。

一棵树只有在风中弯曲时才能生存下去,而坚硬的树木则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折断。

同样地,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保持谦虚和谨慎,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和不完美性,我们就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应对挑战。

这种态度使我们摆脱自以为是的固执观念,接纳外界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

3. 追求中庸之道道德经第六章还强调了追求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是指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平衡和和谐。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极端观念和做法所干扰,例如极端的功利主义、极端的自我主义等。

追求中庸之道意味着摒弃这些极端观念,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灵活的判断和取舍。

它要求我们在不同利益之间保持平衡,避免过分追求一己私利而忽略他人利益,也避免过分牺牲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个人发展和自由。

4. 与自然和谐共处道德经第六章还强调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相处并学习自然的智慧。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自己的规律和节奏,我们应该借鉴这些规律,与自然共同生活。

与自然和谐共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和稳定的内心状态,还可以提醒我们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与自然的互动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更好地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和责任。

总结:道德经第六章以谦虚谨慎为核心,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衡并追求中庸之道。

第六章-社会知觉.

第六章-社会知觉.
• 印象: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 社会推理(social inference):社会推理是指个人根 据一定的信息线索,对线索进行整合和解释,形 成关于作为对象的特定人或群体的或是特定事件 的结论的过程。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 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
• 社会认知要比社会知觉复杂得多,在过程上,社会知觉只 是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结果上,社会知觉只是 社会认知的一个部分。
• 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知觉:人对物的各种物理特性和时间、运动等方面 的知觉.以人为对象,更关注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信息 提取的倾向和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社会知觉准 确性。
• (四)中心品质理论 • 上述的加权平均模式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 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 们的总体印象。
•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45
•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的知觉
• 在对他人形成印象前,需要对他人的某些 方面进行知觉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 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他人情绪和个性的 知觉和判断(J.S.Bruner & R.Tagiuri, 1954),后来扩充为对他人潜在情感、性格、 意向、思考、能力、特质等的知觉,以及 对人际关系、对他人内在一切心理状态以 及行为等的观察判断,甚至团体特质状态 (H.Tajfel,1981)也成为社会知觉对象。
• (三)加权平均模式
• 许多人在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时,不只考虑积 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多少,以及特征自身的明显 程度(强度),还考虑每一个特征的重要性,按在 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 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 进行平均计算。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6章第1节价值与价值观 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6章第1节价值与价值观 教案

6.1 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理解价值观的形成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学科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对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通过对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帮助学生增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从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学习目标◆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议题设置总议题:为什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议题:1.怎样认识人的价值?2.如何认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3.如何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难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六)教学过程1、习语诵读——导入新课①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

我曾经讲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②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③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态度与偏见问题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态度与偏见问题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
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 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并且这种过渡遵 循着最小付出原则。
2.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 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 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 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态度与偏见问题
本讲主要讨论五个方面的问题
1.态度概述 2.态度形成理论 3.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与现象 4.说服模型 5.偏见问题
小男孩与石头
有一个小男孩,他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了,一直生活在孤儿院里。他非常悲观,总是无精打 采地问院长:“院长,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小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菜市场上去卖,但不 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第二天,小男孩就拿着石头来到市场上,找了一个角落蹲下来。过了没多久,就有不少人对 他的石头感兴趣,第一个人说:“小孩,3个金币卖不卖?”
2004年12月,“恐惧斗室”的耐克篮球鞋广告引发 争议。争议焦点是,该片采用“中国武术高手、 类似‘飞天’的东方美女、龙”等.
(3)认知理论
用分类、图式与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内团体 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
(4)心理动力理论
认知成分 事实 信念 观点 知觉 理解
情感成分 评价

第六章 态度

第六章 态度

由于乙把这些说法看得比父母的教导更重 要,头脑中也就出现了“偶而吸支烟也无 可厚非”的主观规范。 甲则出现了“绝不吸烟”的行为意向,而 乙则可能出现态度与主观规范之间的矛盾 与冲突。 如果处于非正式群体的同伴都在吸烟的情 境中,其主观规范的强度就会增加,就有 可能出现吸烟的意向。 有了以上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向,就会产生 两种不同的行为。
在60年代末之前,社会心理学在态度
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特 别是在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方面成果丰 硕。 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都相信态度是 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盖洛普民意调查也就是建立在态度与 行为的一致性基础上的。
60年代末之后,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发
现,态度与行为的联系其实很弱,知 道某人的态度对预测他的外显行为其 实并不是很有作用。 这使得社会心理学家重新审视态度与 行为之间的关系。
2.自我防御(ego defense)功能。态度作 为一种自卫或防御机制,能让人在受到贬 抑时用来保护他们自己。特定的态度能维 持和提高自我价值感。 比如某人看到商人赚很多钱并在生活中拥 有许多物质享受,为了恢复被损伤的自尊, 他常会显示出自命清高或者鄙视为富不仁 者的态度,以保持心理平衡。

or understand)功能。一种态度能给 人提供一种作为建构世事手段的参 照框架(frame of reference), 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
态度似乎充当着图式的作用,
它帮助我们解释和加工各种信 息。而且使我们对问题、人物 或群体的感知戴上有色眼镜。
五、态度与行为
1、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吗?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体所持有
的与态度对象相关的内在反应倾向, 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 备状态。 注意,行为成分不是行为本身,而是 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

06社会态度

06社会态度

第六章社会态度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反映的态度属性是()。

A.强度 B.外显度C.方向 D.深度2.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

A.归因 B.态度C.动机 D.情绪3.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A.情感成分 B.行为倾向成分C.认知成分 D.动机成分4.态度的ABC模型中,B指()。

A.行为 B.情感C.感觉 D.行为倾向5.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

A.适中 B.较大C.较小 D.最大6.态度的内化是指()。

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B.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7.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服从→内化→认同 B.内化→服从→认同C.服从→认同→内化 D.认同→服从→内化8.()不是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中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A.传递者 B.反馈C.情境 D.接受者9.在态度转变模型中,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之间呈()。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C.相互促进关系 D.倒U型(曲线)关系10.海德提出了态度改变的()。

A.分阶段变化理论 B.认知不可协调理论C.平衡理论 D.调和理论11.“睡眠者效应”说明()。

A.任何信息都将影响人们的态度 B.任何信息都不会影响人们的态度C.新获得的信息作用更大 D.原有信息作用更大12.()首先提出态度量表结构。

A.瑟斯顿 B.谢里夫C.莫雷诺 D.勒温二、多项选择题1、在态度转变的P—O—X模型中,(),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A.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D.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2.关于态度转变,正确的说法包括()。

消费者行为学第六章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消费者行为学第六章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消费者态度的三个要素:认知、情感、 行为
认知要素
消费者通过对产品或品牌 的知识和信念来形成态度。
情感要素
情感是消费者对产品或品 牌的情感反应和评价,如 喜欢、厌恶或满意。
行为要素
行为是消费者对产品或品 牌持续的购买或使用行为。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过程
1
直接经验的影响
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或品牌时会根据直
社会影响的影响
2
接的体验来形成态度。
社会环境和他人的意见或评价对消费
者态度有重要影响。

个人因素的影响
消费者个人的特征、价值观和经历也
传播渠道的影响
4
会影响其态度的形成。
消费者从媒体、广告和社交网络中获 取的信息会影响其态度。
消费者态度的改变过程
认知失调理论
当消费者的态度与其行为或他人的意见发生冲突时,会出现认知失调,从而引发态度的改变。
认知反联想理论
消费者可以通过与其他相关信息的联想来改变其态度。
预设反应理论
消费者会根据其预先形成的态度和对产品或品牌的期望来决定其行为。
消费者态度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直接 询问消费者的态度。
隐含测量方法
通过消费者在无意识下的行 为和反应来间接测量态度。
合成测量方法
通过综合不同指标和测量方 式来评估消费者态度。
消费者行为学第六章消费 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本章将探讨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深入剖析其重要性和各个要素,以及 其与消费者行为和品牌忠诚度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消费者态度?
消费者态度是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或相关事物的持续评价和倾向性。它是消费者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并且在购买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观体系


对于各个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 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 观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们行 为的核心因素。
价值观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 方面来理解:

第一,价值观决定了事物或行为对于个 人是否具有可接受性及重要程度如何。 第二,价值观具有个体性,不同的人对 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其意义和重要程 度均有很大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 值观。
罗可齐价值观分类中的两种类型: 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
终极价值观
舒适的生活(富足的生活) 振奋的生活(刺激的、积极的) 成就感(持续的贡献) 和平的世界(没有冲突和战争) 美丽的世界(艺术与自然的美) 平等(兄弟情谊、机会均等) 家庭安全(照顾自己所爱的人) 自由(独立、自主选择) 幸福(满足)
工具价值观
对职工的 看法
比较方面 领导方式
最大利润 专权方式
企业价值最大化 开明专制、专制和 民主混合
企业价值-社会 效益最优 民主、高度的 参与式
股东的作 用
头等重要
主要的,但其他集 团也要考虑
并不比其他集 团更重要
5、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l)影响对其他个人及群体的看法,从而影响 到人与人的关系; (2)影响个人所选择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影响个人对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看法; (4)影响确定有关行为的道德标准; (5)影响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和组织压力 的程度; (6)影响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 (7)影响对管理和控制组织中人力资源手段的 影响。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爱之船





没有标准答案,每一种排列都可以是合理 的。 它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个性、观 念、想法,以及下意识的偏向。 他们代表什么? L: Love爱情 M: Morality道德 B: Business商业 H: Home家庭 S: Sex性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价值观
1、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 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 断。
对一个人来说,他认为最有意义的和最重要的 事物,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事物是 最值得追求的。如对金钱、名誉、友谊、权力、 自尊心、工作成就、幸福和对国家的贡献等等。
爱之船
S L
H 河 M
B





隔着一条河,河的左岸住着两个男人,一个叫L,一个叫M。河的右岸则住着 两男一女,,两男士B与S,女的叫H,如上图所示。 a)四位男士都爱这位女子H,H也都喜欢他们。 b)但H只能选择嫁给一位,结果她选了对岸的M,便准备渡河去结婚。 c)可是5人中,只有S和B有船。H于是向B求助,B的回答却有条件,他要H嫁 给他。 d) H没法,就去向S求助。但S也有条件,就是要H在嫁以前,与他共度一夜。 H考虑后,终于同意S的要求。 e)等H渡河准备和M结婚时,M却知道了S的事,愤然大怒,斥责H不贞,不肯 与她结婚。 f) H彷徨无计,只好投靠L,L却完全不计较她的一切,爱她依然,并接纳她, 娶她为妻。 现在请一个人的主观好恶(凭感觉),将这5个人按照你的一次排序,看谁是 你比较同情的,谁是你最讨厌的。
爱之船

L 爱情主义——有无限的宽容心量,能够普遍爱一切人和事物,




并给予高贵的价值,但却容易失去行动力,以致成为“思想上的 巨人,行动上的侏儒”。 M_道德主义——信仰外在权威的“他律道德”,重社会规律, 轻个人自由,尊重客观秩序,以维持社会安宁,不过,由于过分 严肃,却也容易变成“礼教吃人”的无情的流弊。 H_家庭主义——重视家庭,典型的“慈母”形象,强调每个人都 受到照顾和被爱,但也造成由柔顺慈祥而带来的流弊,就是是非 不分,所谓“妇人之仁”,常常牺牲自己去维持家庭。 B_理智主义——认为公平为基本原则,强调客观利益的公平。缺 点是行事太逻辑化,容易流于冷漠无情,轻忽道义。 S_现实主义——当道德破坏了,理智的公平原则也没有了,活下 去就回到基本的“衣食”了。
猜疑、知识系统性不够、 批判、明哲保身、好斗、 压抑 好学、忠诚、诚实、传 统、成功、负责
Hale Waihona Puke 灵活、对组织忠诚度减 弱、享受、竞争、思考、 好学、成就、独立
三种经营价值观
比较方面 一般目标 最大利润 企业价值最大 化 最大利润 令人满意的利 润水平加上其 他集团的满意 只是一种 既是手段,也 手段,只 是目的 有经济的 需要 企业价值-社会 效益最优 利润只是一般 手段,只具有 第二位的重要 性 本身就是目的
雄心勃勃(辛勤工作奋发向上) 心胸开阔(开放) 能干(有能力、有效率) 欢乐(轻松愉快) 清洁(卫生、整洁) 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 宽容(谅解他人) 助人为乐(为他人的福利工作) 正直(真挚、诚实)
中国当今劳动力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阶段 进入劳动力领域 现在年 的时间 龄 60岁至 崇拜主 解放初期 义 75岁 文化革 文革时期 命主义 文化精 80年代 英主义 物质主 90年代 义 45岁至 69岁 30岁至 45岁 小于30 岁 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忠诚、爱国、热情、服 从、崇拜、勤劳刻苦、 诚实、节省
2、价值观具有下列特性:

第一,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 第二,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 第三,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 改变的。
3、价值观的形成 ——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习得的


影响的环境——家庭、学校、其它相关 团体的各种人和事物。 影响的方式——言传(教诲)、身教、 潜移默化,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 的。人的价值观还与社会生产方式和所 处的经济地位有关。 总而言之,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社会中, 重要的精神和心理的传承。
4、价值观的分类
1.美国组织行为学家斯普朗格尔
(1)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 强调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发现真理。
科学家: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
(2)唯美的价值观,以形式、和谐为中心:强 调对审美、对美的追求。艺术家 (3)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强调 权力的获取和影响力。政治家/政客
(4) 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他人为中心, 强调人与人之间友好、博爱。社区的工作者 (5) 经济价值观,以有效实惠为中心, 强调功利性和实务性,追求经济利益。企业家 (6) 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教义为中心, 强调经验的一致性及对宇宙和自身的了解。 佛道伊天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