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指的是谁
春秋五霸故事
春秋五霸故事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变化多端,战争频繁,而春秋五霸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在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表现。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春秋五霸的故事。
首先,我们要介绍的是齐桓公。
齐桓公是齐国的君主,他在位的时候,通过改革,使齐国的政治、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他实行了“分土封侯”的政策,使得齐国的国力大大增强。
同时,他还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推动了儒家学说的发展。
在外交上,齐桓公也十分有手腕,他通过联合鲁国、宋国等国家,成功地对抗了晋国的进攻,维护了齐国的利益。
其次,我们要介绍的是晋文公。
晋文公是晋国的君主,他在位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晋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他实行了“三家分晋”的政策,通过这一政策,晋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
同时,晋文公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手段,成功地扩大了晋国的势力范围。
在军事上,晋文公也有着卓越的表现,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成功地削弱了齐国的势力,使得晋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是秦穆公。
秦穆公是秦国的君主,他在位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他实行了“变法易俗”的政策,通过这一政策,秦国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外交上,秦穆公也有着卓越的手腕,他通过一系列的联合行动,成功地对抗了晋国的进攻,维护了秦国的利益。
在军事上,秦穆公也有着杰出的表现,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成功地削弱了齐国的势力,使得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然后,我们要介绍的是楚庄王。
楚庄王是楚国的君主,他在位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楚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他实行了“变法易俗”的政策,通过这一政策,楚国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外交上,楚庄王也有着卓越的手腕,他通过一系列的联合行动,成功地对抗了晋国的进攻,维护了楚国的利益。
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_0
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此说见之于《史记》。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
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
那么在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春秋五霸资料,希望对你有用!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
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
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
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
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
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
公元前六三二年四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
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
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
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
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
齐国宏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春秋五国争霸(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特点: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强国为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作霸主,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1.尊奉王室郑庄公率先“以王命讨不庭”,成为最早称霸的国家联合齐鲁,攻打宋卫,制服陈蔡,打败北戎,稳定政局平王时,周郑相互交换质子桓王时,起用虢公,弃用郑伯,周郑发展到交恶的地步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威严扫地,一蹶不振周天子权威衰弱,成为大国争霸所利用的工具2.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一些著名霸主,称为“春秋五霸”关于五霸有两种不同说法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宋国只是一个中等国家,宋襄公有志图霸,实未成功秦国是周室东迁后发展起来的诸侯国,虽一度号称霸主,但只是称霸西戎,未及中原吴越到春秋晚期相继崛起于长江下游,霸业短暂春秋最主要的霸主当属齐、晋、楚,秦、吴、越稍逊一筹,只具有偏霸性质(1)齐桓公:齐国地处海滨,据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鱼盐矿藏齐襄公灭纪伐卫、征服鲁国,后为政昏乱为齐大夫所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策划下,继位齐国国君,即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开始了争霸大业,史称齐桓称霸一面由管仲推行改革、整顿内政,一面对外实施武力扩张公元前679年鄄会盟,齐桓公称霸的开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利用周室的正统地位,团结诸侯,对抗楚国和戎狄公元前660年,击退戎狄进攻,存邢救卫,保证了地区的安定和经济发展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南征蔡、楚,楚成王求和,双方订立召陵之盟楚国实际上承认了齐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周天子派人前往,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2)晋文公:晋献公削除同姓宗族、重用异姓军功卿大夫,加强公室权力,积极开拓疆土公元前636年,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重用狐偃、赵衰,推行发展农商事业的经济措施和选贤任能的用人政策扩充军事编制,结束了动荡的晋国政局,创造了从事争霸的条件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平定周室太叔带叛乱,恢复周襄王地位,获得尊王美名提高了自身威望,全力南向与楚国争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败楚,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楚国向北发展第一次受到沉重打击,中原小国纷纷摆脱控制,归附晋国践土会盟,晋文公取威定霸,成为中原霸主(3)秦穆公: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护送有功,封为诸侯,开始与戎狄不断战斗。
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
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引子: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变动频繁、纷争不断的时代。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出现了一群卓越的领袖人物,他们被人们称为春秋五霸。
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越王勾践。
他们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军事战略,相继成为各自国家的领袖,为当时的政治局势带来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小故事,介绍这五位春秋五霸的事迹,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一、齐桓公:智勇双全的领袖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位被封为霸王的君主,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英勇无畏的军事策略,为齐国带来了繁荣和辉煌。
有一次,受到晋国的威胁,齐桓公决定采取一种巧妙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请来智者陈轸,向他请教如何对付晋国。
陈轸告诉他一个办法,就是在晋国领土上放置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并给他们各自留下一块食物。
观察它们吃什么。
如果乌龟选择吃草而不吃兔子,那就表明晋国没有统一的领导,可以趁机出兵攻打。
如果乌龟选择吃兔子,那就表明晋国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不宜轻举妄动。
齐桓公采纳了陈轸的建议,派人去实施。
结果乌龟选择了吃草,这说明了晋国的内部分裂,齐国趁机出兵,取得了胜利。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齐桓公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并倾听智者的建议。
正是由于他的英明领导,齐国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极致。
二、晋文公:统一八国的策略家晋文公是战国时期晋国的一位卓越君主,他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成功统一了当时分裂的八个国家,为晋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晋文公被曹国封锁在城中,无法出击。
他出人意料地决定剃光头发,穿上流浪者的衣服,混在曹军中逃离曹国。
他故意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无所事事的流浪汉,引起了曹国将士的轻视。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遇见了一位鼓鼓囊囊的店老板,在他的骡车上搭了一程。
晋文公打开那个布袋,里面竟然是装满了石头。
他问店老板为什么要装石头,店老板回答说:“在我卖兔肉的时候,我怕人们以为我在卖狗肉,所以我装满了石头。
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
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山东省东明县有一个村叫五霸岗,听老人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五霸在此争战,留下的村名。
春秋五霸形势图(公元前453年)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此说见之于《史记》。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lǘ),越王勾践。
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
还有人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另有人认为,所谓“五霸”,应是一种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编辑本段“五霸”简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楚庄王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
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
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春秋五霸各帝王在位时间最长在位43年!
春秋五霸各帝王在位时间最长在位43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亡国后,周室逐渐衰弱,各地诸侯则势力越来越大,其中以春秋五霸为最。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前685年即位,在位43年齐桓公姜小白,齐国乃姜太公的封地,桓公是姜太公吕尚十二代孙,齐襄公弟。
襄公死后,先公子纠回国即位,并用管仲为相,逐渐强国,是最早的诸侯盟主,在位43年,死于前643年。
晋文公(前698-前628)前637年即位,在位9年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晋国是周成王(周武王子)弟唐叔的封地,是周室宗亲。
重耳是晋献公的次子,早年因怕被献公杀出逃,周游各国,尝尽人间酸苦,直到前637年才回国即位,已经是62岁高龄了。
他即位后注意发展农业,手工业,使晋国很快强盛起来。
前632年在与楚国的城濮大战中,大败楚军而名镇天下,成为盟主,“退避三舍”的成语也出自这次战争。
晋文公在位9年死,但晋国的霸业则长达80多年。
秦穆公前659年即位,在位38年秦穆公赢任好,前656年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与晋国结成秦晋之好,但秦国与晋国还是爆发了殽之战,秦国打败,穆公励精图治,用百里奚等人,终于于前624年打败晋军,遂霸西戎。
宋襄公前650即位,在位13年宋襄公姓子名兹父,宋国是商纣王兄微子的封地。
襄公未即位就贤名原扬,即位后又一派盟主作风,号盟诸侯,单只有一些小国参加,襄公怒,发兵功楚,与楚国战于“泓”,楚军过河,宋将要半渡击之,宋襄公不准,等楚军过河后,列好队,宋军被楚军大得大败。
宋襄公“以礼治军”,贻误战机,被后人耻笑。
楚庄王前613即位,在位22年楚庄王姓芈名侣,楚穆王的儿子。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淫乐。
后经大臣伍举谏言,勤理政事,三年而霸,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来历。
他任孙叔敖为相,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楚强。
春秋五霸的成语典故
春秋五霸的成语典故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中国地区出现的五个强大的诸侯国家,它们分别是齐、楚、燕、韩、魏。
以下是与春秋五霸相关的成语典故:
1.春秋时期:这个成语本身就与春秋五霸有关。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春秋五霸崛起的时代。
成语“春秋时期”常用来指代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变革。
2.齐桓公之治:这个典故指的是齐国的桓公(姓姬,名显)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治理,使齐国强大起来。
成语“齐桓公之治”用来形容善于治理国家的能人。
3.楚庄王之弧:楚庄王(名熊绎)是楚国的一位君主,他被认为是一个智慧而英明的国君。
成语“楚庄王之弧”比喻出奇制胜、智谋过人。
4.燕昭王游衍:燕昭王(名喜)是燕国的国君,他提倡礼仪文化,重视教育,使得燕国文化繁荣。
成语“燕昭王游衍”用来形容文化昌盛、风气优美。
5.韩愈之道: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主张回归儒家经典,批判佛教,被尊称为“韩愈之道”。
成语“韩愈之道”表示回归传统、批判变革。
6.魏晋风采: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成语“魏晋风采”用来形容文学艺术的繁荣和风采。
这些成语典故反映了春秋五霸时期和其后的历史人物、文化以及政治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1/ 1。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归纳春秋五霸:1.齐桓公(685年-643年BC):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被尊称为“齐桓公”。
他推行政策,善于用人,使齐国大兴土木,军事兴盛,经济繁荣。
他通过重新分封,削弱了诸侯的实力,加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
2.晋文公(697年-628年BC):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被称为“晋文公”。
他着力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通过经济措施,提高了国家的实力。
晋文公以《晋中孟田氏之诗》和《太康》两篇篇章碑文被尊称为“温故而知新”。
3.秦穆公(659年-621年BC):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被尊称为“秦穆公”。
他着力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推动了秦国的军事。
在他的统治下,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强国。
4.楚庄王(659年-621年BC):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被尊称为“楚庄王”。
他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扩大了楚国的疆土。
楚庄王也致力于发展文化和教育,提出了“爱莫能助”的名言。
5.鲁襄公(722年-662年BC):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被尊称为“鲁襄公”。
他推行政策,加强了鲁国的军事和政治实力。
他重视教育,提出了“三日不朝(见)则怠”,并提拔了孔子为官。
战国七雄:1.秦国:秦国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由秦昭襄王统治。
秦国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周围诸国的征服,逐渐统一了六国,开创了秦朝的历史。
2.楚国:楚国是战国时期南方最强大的国家,由楚共王统治。
楚国通过军事扩张和外交手段,建立了强大的势力范围。
3.齐国:齐国是战国时期东方最强大的国家,由齐桓公统治。
齐国通过军事力量和积极地参与外交活动,扩大了其国力和影响力。
4.魏国:魏国是战国时期中部的一个重要国家,由魏昭王统治。
魏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贸易活动,积极地参与了战国时期的斗争。
5.赵国:赵国是战国时期北方的一个重要国家,由赵武灵王统治。
赵国通过军事力量和参与外交活动,扩大了其国土和影响力。
6.韩国:韩国是战国时期中部的一个重要国家,由韩哀侯统治。
韩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活动,积极地参与了战国时期的斗争。
春秋五霸的典故讲了什么
春秋五霸的典故讲了什么古时候“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春秋五霸的典故讲了什么呢?下面小编就带你来了解一下吧。
春秋五霸的典故讲了什么从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荡漾,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纪录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计其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路过连年吞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历史上把先后称溺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区别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全国”,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革新,使齐国强盛起来。
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
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华夏第-个霸主。
晋文公(姬重耳)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于带领楚、郑、陈等园部队围攻宋国京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用了部下的正确意见。
争取了齐国和泰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气力。
尔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震怒,出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下令队伍向退却却九十里。
古代部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
晋军“退避三舌”,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给很利便,又便于汇合齐、秦、宋等友邦部队,集中军力。
历史上春秋五霸分别是谁
历史上春秋五霸分别是谁春秋时期诗歌动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衍生出了春秋五霸。
那么历史上春秋五霸分别是谁?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历史上春秋五霸分别是谁,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上春秋五霸分别是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但这种说法比较勉强,是以会盟成为盟主而定的五霸,但宋襄公其实没能会成盟,只是名义上的盟主而已,没几天就被抢走了。
秦穆公霸的是西戎,中原没他什么事儿,所以也不能算是霸主。
这种说法是后来儒家的说法,因为吴越两国基本上算是夷狄,不是正统,被儒家看不起,而且是靠暴力夺得盟主,与儒家仁义的思想不合,所以被抹杀了。
但真正的五霸应是第二种,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谁先称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
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
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
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春秋五霸之晋文公简介晋文公,的祖先是周朝的诸侯,所以姓氏和周朝同为姬姓,名为重耳,父亲是晋献公,母亲是狐姬,晋文公年轻时就谦虚好学,善于交际,并因此而结交了很多有才人士,其中就有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等人,后来在这几个人的帮助下,晋文公得以成就霸业。
晋文公虽然贤明,而且身边有人才相助,但是他早期的经历并不如意,当年骊姬之乱迫使晋文公出国逃难,这一逃就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逃亡生涯里晋文公一直流亡在各国之间。
春秋五霸霸主地位的更迭
春秋五霸霸主地位的更迭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变革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霸主,他们以强大的实力和卓越的才能,统一了一方或多方的势力,成为当时的霸主。
然而,这些霸主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他们之间的争斗和更迭也是春秋时期的重要特点之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春秋五霸的概念。
春秋五霸是指在春秋时期,五个国家的君主分别以霸主的地位统一了一方或多方的势力。
这五个国家分别是齐、晋、楚、秦和燕。
他们之间的霸主地位的更迭,反映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各国实力的强弱。
首先,我们来看齐国。
齐国是春秋时期最早出现霸主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登上了齐国的统治地位,成为了第一个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出色的军事实力,成功地统一了齐国,并且在周边地区扩张势力。
然而,齐桓公去世后,齐国的霸主地位逐渐衰落,被晋国取代。
接下来是晋国。
晋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也是齐国的后继者。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成为了晋国的君主,开始了晋国的霸主时代。
晋文公以其出色的外交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成功地统一了晋国,并且在周边地区扩张势力。
然而,晋文公去世后,晋国的霸主地位逐渐衰落,被楚国取代。
然后是楚国。
楚国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个出现霸主的国家。
公元前506年,楚庄王成为了楚国的君主,开始了楚国的霸主时代。
楚庄王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实力,成功地统一了楚国,并且在周边地区扩张势力。
然而,楚庄王去世后,楚国的霸主地位逐渐衰落,被秦国取代。
最后是秦国。
秦国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个出现霸主的国家。
公元前316年,秦孝公成为了秦国的君主,开始了秦国的霸主时代。
秦孝公以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成功地统一了秦国,并且在周边地区扩张势力。
然而,秦孝公去世后,秦国的霸主地位逐渐衰落,被燕国取代。
综上所述,春秋五霸的霸主地位的更迭反映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各国实力的强弱。
这些霸主以其出色的才能和强大的实力,统一了一方或多方的势力,成为了当时的霸主。
春秋五霸是指什么
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
1、晋文公,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辅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2、楚庄王,楚穆王之子。
中国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3、宋襄公,宋桓公次子,春秋五霸之一,为宋国君主。
4、齐桓公,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
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5、秦穆公,春秋时代秦国国君。
嬴姓,名任好。
谥号穆。
关于春秋五霸介绍
关于春秋五霸介绍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此说见之于《史记》。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齐桓公(一)齐桓公(前716-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吕氏,姓姜名小白。
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最小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吕小白与公子吕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即位后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晋文公(二)晋文公,出于曲沃贵族家庭,晋武公长孙,少年好学,善交贤能,颇得士人之心,却因其母出于翟而为庶子。
后献公废嫡立爱,太子自杀,客观上为重耳除去了继位的最大障碍。
献公亡,惠公立,重耳饱受迫害,流亡他国近二十载。
终于前636年回国即位,启用大量贤能,推行新政,积极改革,晋国力迅速强大。
后为周王室平乱,获得了天下的广泛赞誉。
文公治下的晋国日趋强盛,与荆楚的强势北上战略发生必然冲突。
后晋文公率军与楚军决战,大败楚军于城濮,抑制了楚国势力对中原的渗透。
周天子册封文公为侯伯,晋国霸业自此而成。
文公在位只9年而亡,然晋国的霸权却存在了长达百年之久,并从此奠定了其春秋第一强国的地位,后晋襄公接霸;晋景公与楚庄王争霸;晋悼公复霸;直到前506年,正卿范献子依然以霸主之命召集17路诸侯会盟。
在此期间,维护着东周天下的秩序及周天子的统治,积极充当着周朝的宪兵。
春秋五霸有哪些出名的故事
春秋五霸有哪些出名的故事首先关于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据《史记》记载,春秋五霸是指在春秋时期实力超强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五位诸侯。
但历史上对此是存在异议的。
总结各种说法,主要包括以下观点:据《荀子》记载,春秋五霸是指除齐、晋、楚外,还有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白虎通》记载春秋五霸是指齐、晋、秦、楚和吴王阖闾;《四子讲德论》中记载春秋五霸是指齐、晋、秦、楚和越王勾践;《汉书》中记载春秋五霸是指齐、宋、晋、秦和吴王夫差;在现在部分中学课本中,有的记载春秋五霸是指齐、晋、楚和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齐桓公与晋文公两位诸侯在任何一种说法中都有提及,因此两人全票通过,其霸主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争论就出在其他三位霸主身上。
关于他们的故事,从成语故事可窥一二:齐桓公在春秋时期首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九合诸侯,扶危济困,是比较公认的五霸之首。
当时正赶上各国都不强,让他见了一个便宜。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晋文公的功绩是抵抗了楚国对中原的进攻,在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那时候楚国可是第一强国,晋文公有再造华夏之功,所以成为霸主是众望所归。
而且晋国由此强盛了近200年,而且后来三家分晋后,赵魏韩三国仍然很强大,都是由晋文公开了个好头。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楚庄王当政时是楚国最强盛的时期,当然在他以前楚国也很强大,但始终受中原势力压迫,楚庄王打败了中原的超级大国晋国,得以问鼎中原,影响范围极广,当上霸主是当之无愧的。
国考省考常识高频考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一、春秋和战国“东周分两半,春秋与战国”。
烽火戏诸侯·平王东迁:西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周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西安),杀死周幽王。
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到洛邑(洛阳),开始了东周时期。
1、《春秋》与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
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仲尼而而作春秋)而成。
编年体:《春秋》、(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纪传体:《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国别体:《国语》《战国策》“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
一般认为止于公元前453 年,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 年,三家分晋。
2、《战国策》和战国《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上起公元前 490 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 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前453 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
楚国在南,赵国在北,燕国在东北,齐国在东,秦国在西,韩国、魏国在中间。
2二、春秋五霸(春秋)孔子删定的《春秋》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春秋)《墨子·所染》谓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所染当,故霸诸侯”。
(战国)《荀子·王霸》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①管鲍之交《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
”《史记》:“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管仲改革“仓廪实则(而)知礼节,衣食足则(而)知荣辱”,“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春秋五霸的故事
春秋五霸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春秋五霸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春秋五霸的故事【典故】从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荡漾,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纪录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计其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路过连年吞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历史上把先后称溺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区别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全国”,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革新,使齐国强盛起来。
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
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华夏第—个霸主。
晋文公(姬重耳)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于带领楚、郑、陈等园部队围攻宋国京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用了部下的正确意见。
争取了齐国和泰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气力。
尔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震怒,出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下令队伍向退却却九十里。
古代部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
晋军“退避三舌”,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给很利便,又便于汇合齐、秦、宋等友邦部队,集中军力。
春秋五霸之首是谁
春秋五霸之首是谁
春秋五霸之首的是齐桓公。
春秋五霸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缪公、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但是无论哪种观点,齐桓公是五霸之首的地位不可动摇。
齐桓公简介
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
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
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人。
公元前643年病死。
lb65 问答:春秋五霸到底都有谁
65 问答:春秋五霸到底都有谁你好,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又到了每周末的答疑时间。
花果山的航哥问,为什么春秋五霸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呢?确实。
春秋五霸都是谁?说法太多了。
最流行的两种说法,这是写进了写进中学、大学的历史教科书的,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但还有其它说法,加起来起码有十几种。
2023年还新发现了一种:五月份,荆州博物馆发掘了纪南城东郊秦家嘴的一个战国中期的小型墓葬,发现了很多竹简,其中有讲到春秋五霸的,把楚文王算作五霸之一,这个说法以前没见过。
其实一个组合有谁没谁,没有固定说法,是普遍现象。
因为要个说法,本来就是对复杂的事实作简单化处理,不同的人简单化的方法不一样,当然也就说法不同。
所谓五霸,实际上只有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二位没有争议,其余三位,不同的书基本各说各的。
我们还是用给史料断代的办法,来理解这个问题。
《左传》:有三代之五霸,无春秋之五霸先看《左传》。
五霸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左传·成公二年》,一个齐国贵族对晋国贵族说:“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
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
”四王之所以成就王业,是因为他们树立德行,满足诸侯的共同愿望。
五伯之所以成就霸业,是因为他们辛苦自己而安抚诸侯,共同为天子效命。
这里出现了一个比较冷的概念叫“四王”,而不是后世更喜欢说的三王,说明三皇五帝、三王五霸这种三五组合的思想钢印,对《左传》的作者来说还不存在。
至于五霸都是谁?《左传》原文没说。
注意这个时间节点,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楚庄王刚刚去世两年。
现在最流行的两种说法,后一种显然和这里的五霸不兼容,因为当时人还不知道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前一种也牵强,因为齐国人、晋国人都不见得乐意承认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是霸主。
传统注释认为,这里的五霸是三代五霸。
夏朝出过一个霸主,叫昆吾;商朝出过两位霸主,一个叫大彭,一个叫豕韦;加上周朝的齐桓公、晋文公,夏商周三代,总共出了五位霸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五霸指的是谁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谁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春秋五霸,希望对你有用!春秋五霸是谁从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历史上把先后称溺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那么春秋五霸谁先称霸呢?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谁先称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
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
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
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
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
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
公元前六三二年四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
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
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
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
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
齐国宏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
中原各国背晋向楚。
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
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
“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以后,吴国、越国相继强大,争霸于东南。
公元前四九四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
接着又打败齐军。
公元前四八二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
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
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
自公元前七七○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
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扎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
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齐桓公靠什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春秋五霸”,真正名副其实的只有三位: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
三人中间,楚庄王是“蛮夷”的头子,出身本来就有问题。
所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楚庄王统率“南夷”北进中原,问鼎之轻重,害得中国命系一线,危在旦夕,自然是大伙儿的“公敌”。
所以,他际会风云,一鸣惊人,爬上霸主的宝座,对那些诸夏本位论者来说,绝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只是迫于形势,诸侯才不得不强打起精神,腻腻歪歪、言不由衷地承受下来。
由此可见,楚庄王尽管神气活现、踌躇满志,但在大家的心目中,他根本算不得是五霸中的正宗角色,典型的“紫色蛙声,余分闰位,圣王之驱除云尔”。
晋文公当然不同,他是华夏圈子里的人,他要出人头地,大伙儿不会有心理上的障碍。
事实上,晋文公也的确够争气,上台没多久,便施展拳脚,几个回合下来,便把曾经趾高气扬、目空一切的楚国打趴在地,动弹不得,使中原诸侯终于熬到了扬眉吐气、重新露脸的时候。
就霸业之盛、声誉之大而论,晋文公无疑是春秋历史上的顶尖人物。
可惜的是,他做事过于张狂,不大计较轻重,口口声声尊重周天子,却视天子如玩偶,呼来唤去,肆无忌惮,这如何不叫人对他的行为持几分戒心。
另外,他心机太重、韬略太多,用兵讲求诡诈,谋事注重算计,更给人留下了老奸巨猾的印象。
无怪乎孔子都对他不无微词了,“晋文公谲而不正”。
既然是“谲而不正”,那么,晋文公在五霸中的地位,自然也得打上几分折扣。
宋襄、秦穆不够资格,晋文、楚庄又不无瑕疵,那么“五霸”之中,也就只余下那位齐桓公了。
于是,人们便把齐桓公抬出来充当“五霸”的典范。
孔夫子称道他“正而不谲”;孟子的态度同样鲜明,说“五霸桓公为盛”。
他们这么说,可不是兴之所至的信口开河,而是当时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齐桓公身后受到人们的普遍怀念乃是不争的事实,他生前的许多做法也曾为后人所效法模仿。
公元前641年,鲁、蔡、陈、楚、郑、齐多国诸侯风尘仆仆、鞍马劳顿赶到齐国搞会盟,中心的议题便是所谓“修好于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这等于是举办了一场为齐桓公歌功颂德的专题国际论坛。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召集十三国在申地(今河南南阳市北)开大会。
在礼仪方式的选择上,楚灵王毫不犹豫地表示要向齐桓公看齐,“吾用齐桓”,透露出他企图步齐桓之后尘,号令诸侯的勃勃雄心。
这些史实,都说明齐桓公才是春秋五霸中真正意义上的霸主,他身上所体现的才是纯粹至高、正大光明的领袖风度。
孔子说他“正而不谲”,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齐桓公的“正”,说白了也简单寻常,就是他的处事从根本上合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节制,凡事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用最佳的方式实现了自己既定的战略目标。
这种境界,看上去平凡,其实最高明,非功力深厚者所不能至也!用今天的话说,齐桓公的厉害,源于他的太极推手功夫,核心不过是两个字;;稳重。
稳重,再稳重,如果细加体味,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才是政治上的大智慧、战略上的大手笔。
齐桓公的成功,取决于他的稳重。
由于稳重,他才善于权衡利弊,及时变招,一旦遇上问题或挫折,知道从中认真吸取教训,尽快刹车,此路不顺换他路,而不至于一条道走到黑,直至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历史上有多少大人物,明明知道原先的计划和方法有问题,但或因碍于面子,或因赌口意气,或因心存侥幸,总是在那里死顶硬撑,结果使事情越来越糟,直弄到山穷水尽,无法收拾。
然而,齐桓公与他们不同,他懂得该撒手时就撒手的道理,所以他成功了。
齐桓公刚登基时,也一样雄心勃勃、血气方刚,老是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早早确立起齐国的霸权,汲汲于“欲诛大国之无道者”。
管仲谏阻他,告诉他时机并不成熟,“不可,甲兵未足”。
可他全然当作耳边风,一意孤行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满心以为中原霸主的宝座可以唾手而得。
然而,他的热情之火很快便让长勺之战那一大盆冷水给浇灭了。
他引以为豪的强大齐军,居然让曹刿率领的鲁国兵马杀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真是败得无话可说,败得窝囊透顶。
不过这次出乎意料的惨败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使得齐桓公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平复下来。
既然单纯的战争手段连鲁国这样军力很一般的国家都摆不平,那么,想靠它去对付比鲁国强大十倍的楚国、比鲁军能打仗的戎狄,这不纯粹是自讨没趣吗!看来不能单纯依赖战争来实现自己的称霸目标,而应该更多地运用政治、外交手段,伐谋、伐交、伐兵三管齐下,才是正道。
齐桓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马上调整了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改急取冒进为稳重待机,变单凭武力为文武并举。
而正是这种稳重的做法,才保证了他日后少走弯路,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
齐桓公的稳重,也表现在他善于正确判断形势,根据实际情况与对手作必要的妥协,进两步退一步,见好便收,在可能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战略诉求。
战略是否成功,不在于它战略利益有多大,战略目标有多高,而关键看它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少。
如果脱离实际条件,脱离具体许可,那么,最好的战略方案也等于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所以,善于妥协,本身就是战略运筹中的一门高明的艺术,是寻求战略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方面的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无疑是一位政治家高度成熟的突出标志。
齐桓公就是这样一位成熟的政治人物,公元前656年举行的召陵之盟,充分体现了他通过妥协的方式,实现了虽说有限但却实在的战略利益的稳重政治风格。
当时,楚国兵锋咄咄北上,成为中原诸侯的巨大威胁,所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在这种情况下,当缩头乌龟是不成的,这样保护不了中原中小诸侯,任凭“南夷”四处横行,齐国岂能称为“霸主”。
然而,如果心血来潮,孤注一掷,真的同楚国真刀真枪干上一仗,弄得两败俱伤,恐怕也不是明智的选择。
最好的办法是,出面组织起一支多国部队,兵临楚国边境,给楚国施加巨大的政治、军事、外交压力,迫使对手作出一定的让步。
如此,既可以压制楚国嚣张的气焰,安定中原动荡的局面,又不必使自己陷入战争的深渊,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
这叫作“全胜不斗,大兵不创”“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略运用上的“善之善者也”。
于是,齐桓公与楚国方面便在召陵(今河南偃城东)地区联袂上演了一出妥协大戏,楚国承认了不向周天子进贡“苞茅”的过错,表示愿意承担服从“王室”的义务,算是多少作了让步,给了齐桓公所需要的脸面;而齐桓公也达到了警告楚国、阻遏其北进迅猛势头的有限战略目的,于是也就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这种战略上不走极端、巧妙妥协的做法,可能会让习惯于唱“攘夷”高调的人觉得不够过瘾,可它恰恰是当时齐桓公唯一可行的正确抉择。
齐桓公的稳重,更表现为他善于把握时机,算账算得十分精明,从不做赔本买卖,总是用最小的投入去换回最可观的利益,不费多少工夫而赢得充分的好处,不损多少成本而博取漂亮的名声。
成本要低,回报要大,这是从事政治、军事斗争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评估任何战略决策高下得失的主要指标。
“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绝不是聪明人所干的事情。
在战略运用上,与其焦头烂额,不如曲突徙薪。
战略利益要争取,但要争得巧妙,争得自然,争得冠冕堂皇。
否则,便是犯傻,便是笨拙,落下话柄,留有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