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腐蚀理论 第四章 金属的钝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两种方法都使溶解金属的表面发生某种突变,使溶 解速度急剧下降
2、阳极钝化的特性曲线
钝化的发生是金属阳极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为研究钝 化现象,必须研究金属阳极溶解时的特性曲线 采用恒电位法测得金属钝化过程典型的阳极极化曲线
1)金属阳极钝化曲线四个区域 (1)A-B段——活性溶解区 金属按正常的阳极溶解, 曲线从金属腐蚀电位出发, 电流随电位的升高 而增大 ,服从Tafel规律 FeFe2+ + 2e
的小孔或缺陷,与金属作用生成可溶性化合物 –吸附理论认为 • Cl-具有很强的被金属吸附的能力,与氧存在竞争吸附, 一旦Cl-优先吸附,把金属表面的氧排挤掉,导致金属 钝态遭到局部破坏,产生点蚀。
4)温度的影响
• 介质温度愈低,金属愈易钝化 • 温度升高,钝化受到破坏 • 原因:化学吸附和氧化反应一般都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 有利于反应发生,从而有利于钝化。
Ep
p
a
b
II
I
ip
易钝化金属在氧化能力不同的介质中 钝化行为示意图
f Ep
t
–线III:代表中等浓度的
IV
e d c Ep
p
氧化剂,曲线有一个交点
III a b II
e,位于稳定钝化区。所
以,只要将金属浸入介质,
I ip 易钝化金属在氧化能力不同的介质中 钝化行为示意图
自然与介质作用成钝态
–线IV:强氧化剂,曲线交
化学作用而产生的钝化现象,称为化学钝化,或自钝
化。 • 金属变为钝态时,有一个普遍现象:金属的电极电位
朝正的方向移动
• 阳极钝化
• 在不含活性Cl-的电解质溶液中,由阳极极化也可引
起金属的钝化
• 阳极钝化:采用外加阳极电流的方法,使金属由活 性状态变为钝态的现象,称为阳极钝化或电化学钝 化。
• 阳极钝化和化学钝化,二者无本质区别。
3)阳极钝化特征曲线的特点 阳极钝化曲线存在着 四个特征电位 四个特征区 两个特征电流密度 Epp、 EF、 Ep、 Ept 活化区、过渡区、钝化区、过钝化区 ip、 imax
金属在整个阳极过程中,由于电极电位所处范围不同, 电极反应不同,腐蚀速度也不一样
3、佛莱德电位 对于因采用阳极极化法使金属处于钝态的金属来讲,当中
吸附膜
(a)
(b)
(c)
(d)
(e)
(a) 吸附膜:由氧或其他物质的单分子或多分子层组成 (b) 三维氧化物聚合物成相膜:首先有氧的多分子吸附膜转变生成氧化物膜,如铁在酸性溶液 中内层为Fe3O4,外层为Fe2O3膜 (c) 在无保护性膜上形成的成相膜:如铜在中性溶液中先形成Cu2O膜,然后形成CuO膜 (d) 氢氧化物沉积层覆盖的成相膜:如铁在中性溶液中形成的钝化膜 (e) 同组成的多孔膜覆盖的成相膜:如铝在阳极氧化后在其表面形成多孔氧化物膜
钝化区
活化—钝化过渡 区 B
活化区
A
imax
金属钝化过程的阳极极化曲线
(4)D-E区——过钝化区 当电极电位进一步升高, 电流随电位升高而增大,
Ept
D C
E
过钝化区
钝化膜被破坏,腐蚀加剧
Ept 过钝化电位
Ep EF Epp
钝化区
2 M 2O3 4H2O M 2O7 8H 6e
• 发生钝化的金属除Fe外,Cr、Ni、Co、Nb、W、Ti等在适当
条件下都可发生
• 除HNO3外,强氧化剂KNO3、KMnO4、KClO3、AgNO3等都
能使金属钝化 • 非氧化剂也能使金属钝化,如 –Mg在HF溶液中 –Mo、Nb在HCl中等
• 钝化剂:能使金属钝化的试剂 • 钝化的发生不简单取决于钝化剂氧化能力的强弱。 • 化学钝化:金属与钝化剂(包括空气、含氧溶液)的
– 线I:氧化剂的氧化性很弱,阴、阳 极极化曲线有交点a,位于活化区, 不能进入钝态 – 线II:氧化性较弱或氧化剂浓度不 高,极化曲线有3交点, • b点在活化区,如果金属原先处 于该点活化态,则仍然不会钝化, 继续腐蚀 • c点在过渡区,电位不稳定,如 果开始处于钝态,由于某种原因 活化,则不能恢复钝态 • d点在钝化区,如果金属原先处 于该点为钝态,则仍然维持钝态
活化—钝化过渡 区 B
4OH-
O2+2H2O+
4e-
活化区
Ee,M ip
A
imax
金属钝化过程的阳极极化曲线
铁形成钝化层的博克里斯模型
2) 阳极钝化曲线相关参数
(1)致钝电流密度,imax
imax表示腐蚀体系钝化的难易程度, imax 愈小,体系 愈容易钝化 (2)致钝化电位,Epp 阳极极化时,必须使极化电位超过Epp才能使金属钝化, Epp愈负,表明体系愈容易钝化 (3)维钝电流密度,ip ip对应于金属钝化后的腐蚀速度。所以ip愈小,钝化 膜的保护性能愈好 (4)钝化区电位范围 钝化区电位范围愈宽,表明金属钝态愈稳定
• 钝化剂的性质与浓度对金属钝化发生很大影响
• 氧化性介质、非氧化性介质都可能使某些金属钝化,
3)活性离子对钝化膜的破坏作用
无Cl-
• 介质中的活性离子,如Cl-、
E
Br-、I-等,尤其以Cl-最容易
使不锈钢的钝化膜发生破坏。 一般在远未达到过钝化电位
Ept
Eb! Eb2
Cl-含量增加
前,已出现显著阳极溶解电
Ee,c>Ep
– 氧化剂还原反应的电流密度大于金属的致钝电流密度,即id > ipp
• 易钝化金属在不同介质中的钝化行为
–介质的氧化性越强,不一定表示其使金属钝化的
能力越强
f Ep
t
e IV d c III
• 阳极钝化曲线 • 随介质氧化性和浓度的不同,氧 化剂在金属上还原时的阴极极化 曲线 • 四种情况
钝化膜具有电子传导性质,介于半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弱电子导体
• 影响金属钝化的因素
• 合金成分的影响 • 钝化介质的影响
• 活性离子对钝化膜的破坏作用
• 温度的影响
1)合金成分的影响
–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钝化趋势 –合金化是提高金属耐蚀性的有效方法 –合金的耐蚀性与合金元素的种类和含量有直接关系 –加入的合金元素的含量符合n/8定律时,合金的耐蚀性显 著提高。
断阳极电流后不久,金属的钝态便会受到破坏,亦即属自动 活化了。
佛莱德电位
钝 态 金 属 电 位 变 化 曲 线
• 电极电位开始迅速从正值往负值变化,然后在一小 段时间(几 秒到几分钟)范围内电位改变很缓慢,最后电位又急速地下降
到金属的活化电极电位值 • 佛莱德电位EF
• 佛莱德电位与维钝电位接近,并不相等
流。 • Cl-对钝化膜的破坏作用不是 发生在整个金属表面,而是 带有局部点状腐蚀的特点
Eb3
lgi
Cl-浓度对不锈钢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点蚀电位:在含Cl-介质中金属钝态开始提前破坏的电位 Cl-浓度愈高,点蚀电位愈负,愈发生点蚀
• Cl-对钝化膜的破坏原因
–成相膜理论认为
• Cl-半径小,穿透能力强,比其他离子更易透过薄膜中
Ee,M
ip Ept
D
C
E
过钝化区
钝化区
Ep EF
Epp
活化—钝化过渡 区 B
活化区
A
imax
金属钝化过程的阳极极化曲线
(2)B-C段——过渡区 当电极电位到达某一临界 值Epp时,金属表面状态发 Ept D C
活化—钝化过渡 区 B
E
过钝化区
生突变,开始钝化,电流
密度急剧下降。 Epp imax 致钝电位 致钝电流密度
显著提高而产生钝化。
实验证明,只要在金属表面最活泼的、最先溶解
的表面区域上(晶格缺陷、畸变处)吸附氧单分
子层,即可抑制阳极过程,使金属钝化
钝化膜
• 金属之所以发生钝化,是因为在金属表面形成钝化 膜。钝化膜有不同类型
孔 成相膜 金属 成相膜 无保护性膜 金属 沉积层 成相膜 金属 成相膜 金属
•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curves of different Zn alloys at (a) 48 h, (b) 288 h and (c) 720 h of immersions in artificial seawater at 80 C.
• •

48小时,锌铝合金阳极电流密度高于纯锌 288小时,锌铝合金和纯锌均发生钝化现象, 可能是在样品表明形成保护性化合物或腐 蚀产物。合金的平均钝化电流密度高于纯 锌 720小时,钝化现象均消失,表明钝化膜溶 解。
Nyquist plots of different Zn alloys after anodic polarization to various potentials vs. SCE at immersion times of (a) 48 h (0.8 V for all Zn alloys), (b) 288 h (0.3 V for pure Zn and Zn-0.15Al alloy, 0.5 V for Zn-0.3Al alloy and 0.7 V for Zn–1.0Al alloy) and (c) 720 h (0.8 V for all Zn alloys) in artificial seawater at 80 C.
• 只有直接在金属表面生成的固相产物膜才可能导致金属钝化
• 吸附理论
• 吸附理论认为

金属钝化并不需要在金属表面生成固相的成相膜
只要在金属表面或部分表面生成氧或含氧粒子的吸附层
即可,吸附层至多单分子层厚
一旦这些粒子吸附在金属表面上,使金属表面化学结合
力饱和,从而改变金属—溶液界面结构,使阳极的活化能
– 金属的溶解速度大大降低,即使金属转为钝态
• 这种保护膜通常是金属的氧化物。
• 近年来,利用X光衍射、电子显微镜等表面测试仪器 对钝化膜的成分、结构、厚度进行了广泛研究 • 膜的厚度一般为1—10nm,与金属材料有关。
• 应注意的是:金属处于钝态时,并不等于它已经完全停止溶
解,只是溶解速度大大降低。因为钝化膜具有微孔,钝化后 金属的溶解速度由微孔内金属的溶解速度决定。 • 钝态金属的溶解速度和电极电位无关(膜的溶解纯粹是化学 过程)。
Fe-Cr合金在10%硫酸中的钝化曲线(Cr 含量的影响)
• Cr 增加,致钝电流下降,维钝电流降低。致钝电位和活化峰电位负移, 钝化区电位增宽, 说明Cr 增强钝性,提高耐蚀。 • 过钝化区发生析O2反应、Cr+6生成,进入二次钝化区。
2)钝化介质的影响
• 金属在介质中发生钝化,主要是有钝化剂的存在
Ee,M 3Fe+4H2OFe3O4 +8H+ +8e ip Ep EF Epp
钝化区
Fra Baidu bibliotek
活化区
A
imax
金属钝化过程的阳极极化曲线
(3)C-D区——钝化区 金属处于稳定钝态,表面 生成一层耐蚀性好的钝化
Ept
D C
E
过钝化区
膜。电流密度几乎与电极
电位无关。 Ep ip 维钝电位 维钝电流密度
Ee,M 2Fe+3H2OFe2O3 +6H+ +6e ip Ep EF Epp
点于过钝化区。钝化膜被
溶解
三、金属钝化理论
• 到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理论来解释钝化现象 • 能解释部分实验事实的钝化理论有
– 成相膜理论
– 吸附理论
• 成相膜理论
• 成相膜理论认为: – 金属溶解时,在金属表面生成一种非常薄的、致密的、覆 盖性良好的保护膜
– 这种膜作为一个独立相存在,把金属与溶液机械地隔开
Effect of aluminium on the passivation of zinc–aluminium alloys in artificial seawater at 80 °C, Corrosion Science 66 (2013) 67–77
研究对象
• 晶界清晰可见 • 与纯锌相比,Zn-1.0Al的晶粒尺寸更小,表明Al的加入减 小晶粒尺寸,
• EF愈正,表明金属丧失钝态的可能性愈大;反之, 则容易保持钝态
• EF与溶液的PH值之间存在线形关系
EF =EF0- 0.0592PH (EF0为标准状态下的Flade电位)
二、金属的自钝化
• 定义:由于腐蚀介质中氧化剂的还原反应而促成的金 属钝化。 • 自钝化产生条件
– 氧化剂(钝化剂)的氧化还原平衡电位高于该金属的致钝电位,即
第四章 金属的钝化
一、金属钝化现象与阳极钝化
关于金属的钝化现象,在18世纪初就已发现。如Fe在
稀硝酸中腐蚀很快,而在浓硝酸中腐蚀速度很慢,
这种现象即为金属的钝化
1. 钝化的分类
根据金属钝化产生条件,钝化分为
– 化学钝化 – 阳极钝化
• 化学钝化
• 钝化现象 – 把Fe放在HNO3中,观察Fe的溶解速度与 HNO3浓度的关系。 – 发现Fe在稀硝酸中剧烈地溶解,且溶解速 度随硝酸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 – 当硝酸的浓度增加到30—40%时,Fe的溶 解速度达到最大。 – 若继续增加硝酸浓度超过40%,则Fe的溶 解速度突然下降到原来的四千分之一。 (这一现象称为钝化) – 如果继续增加硝酸浓度到超过90%,腐蚀 速度又有较快的上升(称为过钝化) Fe的溶解速度与硝酸浓度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