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范文
传统的教学模式范文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主导。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知识的传递。
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
二是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采用讲授的形式,通过讲解和演示等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
学生则通过听讲和做笔记等方式接受教师的知识。
但是传统教育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传授,但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机械记忆和知识点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其次,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和灵活性差的问题。
教师往往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个人兴趣和需求缺乏考虑。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此外,传统教学模式也存在缺乏互动和合作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教学,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课堂上的学生互动和合作少,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教学模式。
例如,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倡导合作学习和问题导向的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相较而言,后者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现代教育模式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场景和价值。
尤其在基础学科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系统性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在灵活性和个性化教学方面,传统教学模式相对滞后,需要与现代教育模式相结合,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要求。
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缺点分析传统教育模式作为教育领域中长期存在且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优缺点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思考。
首先从优点方面来看,传统教育模式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传统教育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理解。
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教科书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
其次,传统教育模式注重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在传统教育中会接受严格的纪律要求和考核机制,有助于他们养成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习惯。
此外,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形成学习型社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
另外,传统教育模式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文化和知识传承,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培养他们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尊重和认同。
然而,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相对应的是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传统教育中缺乏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机会,缺少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的培养。
此外,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较为僵化和单一,未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多样化学习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除此之外,传统教育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教学资源不足和教学手段陈旧的问题。
传统教育往往依赖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如纸质教材、黑板教学和传统考试方式,忽略了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展。
综上所述,传统教育模式在塑造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坚实的学习基础和规范的学习环境。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被重视。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爱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就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融入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一些思考,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1. 历史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历史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精髓。
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就必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讲解关于中国古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时,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事件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对历史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卓越成就、伟大地理发明和科技创新等内容,引导学生自豪自信地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文化传统。
通过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如古代手工艺制作、历史文化考察等,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传统文化教育也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和看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避免片面理解历史导致的观念偏差。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能够对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认识。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更好地领会和接受历史。
二、如何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教育1.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引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注重历史案例的传统文化解读、历史事件的传统文化内涵等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教育的四大转型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现代化、信息化、个性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四大转型: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
以下是我对这些转型的感悟和心得。
一、教育理念的转型教育理念的转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我对教育理念转型的几点体会:1. 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审美情趣等方面。
3. 强化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在教育改革中,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保障每个学生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4. 强调终身学习。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必然趋势。
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育内容的转型教育内容的转型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学内容以学科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
现代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下是我对教育内容转型的几点体会:1. 紧跟时代发展。
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注重学科交叉。
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学科界限,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强化实践教学。
教育内容应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内容应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育方法的转型教育方法的转型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化的浪潮已经淹没了我们身边的许多传统文化。
伴随着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根源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就变得尤为突出。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文化范畴内长期形成并自然演变的文化,是中国极其重要的宝贵财富。
传统文化有广泛的传承和发扬价值,体现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具有极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性。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质,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爱国、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感。
教育是国家与人民重要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当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学生们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文化形态,在家国情怀的深化中,学生们能够形成自己的民族认同感,从而更加骄傲、自信地拥抱生活。
2.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通过语文教学的层层拓展,学生将体验到语文的神奇之处,更好地理解汉语之美,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
3.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
中华文化的传统是民族和国家之魂,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教育小学生为目的,既要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又要鼓励学生探究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史,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进化和繁荣。
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如何实施?1. 科学设计课内课外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课内外教学内容设计应该科学,全面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例如故事、传说、诗词、戏剧等。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魅力。
2. 利用多媒体和新技术。
现代化的技术让许多普通的知识变得简单而寓教于乐。
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精选教育文档
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所在,对于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生自身的思维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开始对事物有独立的看法,此时更加需要接受科学、优秀的思想文化教育,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更好地让他们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从而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
一、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唯有通过系统全面的教育才能够展现它的优势。
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其认识和认同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贴近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继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有助于引导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我们铭记过去、展望未来最好的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成果,对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二、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1.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多根据教育大纲进行,更加注重对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仅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稍稍涉及,在其他课堂教学中没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传统、单一大部分中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都以教师讲授为主,以知识灌输、理论讲解为主,但传统文化知识晦涩难懂,难以引起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下降,缺乏学习动力。
3.中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鉴赏力不足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且数量多,导致学生很难分辨信息的优劣,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下降、缺乏耐心、审美水平不高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目前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力。
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与革新方向探索
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与革新方向探索传统教育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虽然它在理论和实践中为无数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也逐渐展现出其局限性。
这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系统和教育公平等多个方面。
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科技环境,教育需要进行创新和变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个显著局限是其内容的局限性。
许多教育系统依然强调死记硬背和应试教育,重点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往往是审定的教材,缺乏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相关内容。
这种知识的单一性使得学生面对复杂和多变的现实环境时,能力的应用受到限制。
教育应当朝向更为灵活、多样化的内容设计,融入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也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大局限。
大多数教育仍采用教师中心的授课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互动的机会。
这种方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献身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为了提升学习效果,教育者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主动学习方法,例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等,这些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评价系统的局限性也亟待改革。
传统的考试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量化评估,但这种评估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为了形成对学生多维度的评价,一些教育机构已经开始探索形成性评价和多元智能理论,这种方法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多重能力的展现。
这种转变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全面了解学生的优势和潜力,从而为每个学生制定更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教育公平是另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往往存在不均衡现象。
这种不平等阻碍了部分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机会。
传统教育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传统教育心得体会(优秀5篇)传统教育心得体会篇1传统教育心得体会传统教育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教育形式。
它通过传递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自我发展。
传统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方式,促进了人类的不断进步。
在我接受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教育带给我的益处。
首先,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通过学习,我能够掌握各种知识,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
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视野,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生。
其次,传统教育培养了我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这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仅影响着我日常生活中的决策,也指导着我与他人交往的方式。
最后,传统教育还帮助我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我与老师、同学和家人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他们为我提供了学习上的帮助和支持,也成为了我的精神寄托。
这些人际关系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教育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通过传统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文化,培养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我建议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教育,让它继续在人类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传统教育心得体会篇2传统教育心得体会在我人生中,我深深体验到传统教育的重要性。
我不仅从我的老师那里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这份心得体会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影响,也是对所有可能受益于传统教育的人的启示。
传统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承。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不仅仅被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人。
传统教育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传统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表现,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概述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实是指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所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常常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这些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素质等方面有关,下面将分别探讨这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素质,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学内容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实用性许多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材内容,过于抽象和理论化,难以与实际结合,因此学生学习时很难在实践中运用。
2.内容陈旧部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过于陈旧,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过时。
三、教学方式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是教育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学生能否高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学方式常常存在以下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会强调理论层面的内容,却忽视实践的重要性,这导致学生在实践能力上的欠缺。
2.机械化教学许多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方式,是以给予学生大量的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思维和思考能力,这导致学生的分析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四、学生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素质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素质常常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学习兴趣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乏趣味性,这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思维局限性许多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学方式是单向的,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方式的局限性,难以做到大胆创新。
五、结论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教育教学中本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则与传统教育模式本身的缺陷有关。
因此,对于学校而言,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素质。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基础,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面临了一些问题。
这篇文章将从好几个方面来探讨和分析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知识结构偏向单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它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固守教材体系,不注重宏观知识的构建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这样的问题将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均衡,很难实现知识的归纳与整合。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知识的构建方法和课堂教学的设计。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需要拓展教学手段和使用多种教学资源,比如网络、多媒体、实验等,以全方位地推广知识传递。
另外,课堂上需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创造性思辨,采用探究式、实践性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知识归纳与整合,并让学生们真正掌握知识。
二、内容不够丰富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内容设置比较固定,局限性比较大,不足以覆盖现代人文科学的领域和语境,更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兴趣。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需要拓展传统语文教学内容范围,跨越学科边界,把相关的课外知识、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拥有更丰富的人文素养。
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用丰富、生动、趣味的形式把知识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单调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调,一般以教师讲解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
责任落在教师一方,但学生没有足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我们需要采用更多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游戏化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升掌握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四、考试面向性强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将重点放在考试的应试压力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弊端与改革方向
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弊端与改革方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主流,学生通常坐在教室里,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要求默默地接受和记住所教的内容。
然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数学方面存在一些弊端,因此需要进行。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传统教室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提出问题或进行讨论。
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需要动手实践和思考的学科,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
其次,传统教学模式重视记忆而非理解。
教师通常会告诉学生一些公式或规则,学生被要求死记硬背而不是真正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和概念。
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只能让学生短期记住知识,而无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这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以班级的整体进度为指导,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一些概念,而其他学生可能仍然困惑。
这样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降低。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有必要进行教学模式的。
首先,教师需要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他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究,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学生应该在数学中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学是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例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任务等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进行自主选择和学习。
最后,应该加强技术的应用。
现代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潜力,例如使用教育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可以提供个体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助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反馈。
传统教育模式反思:利弊与启示
传统教育模式反思:利弊与启示传统教育模式反思:利弊与启示传统教育模式,作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继承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解决问题,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利弊1. 利:强化基础知识传授传统教育模式在强调基础知识教育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传统教育强调“打基础”,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
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让他们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弊: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传统教育模式过于侧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理论知识,而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这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单一的知识储备难以满足今后社会和生活的需求。
3. 利:重视道德品质教育传统教育模式重视道德品质教育,强调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4. 弊:过于强调师道尊严,缺乏民主教育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地位较高,学生缺乏民主意识。
这种教育模式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过度依赖,缺乏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启示1. 改进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应强调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重视学生的创新潜力。
2. 创设民主教育环境传统教育模式需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民主开放的育人环境。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民主思维。
3. 强化实践环节传统教育模式应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体验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要关注实践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关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
教 育 . 之 形 成 更 适 应 社 会 经 济 建 设 的 人 力 资 本 , 能 最 大 限 度 使 既 的保 护 教 育 资 源 , 能 为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带来 持 续 的动 力 。 又
3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的认 识 深 度 不 足 。 . 对
以 及价 值 观 的 塑 造 产 生 积极 影 响 。 目前 , 国 的 “ 统 文 化 教 育 ” 我 传
二 、传 统 文 化 教 育面 临 的 问 题
目前 我 国 的社 会 道 德 文 化 体 系 的 构 建 与 即 经 济 建 设 发 展 尚 不 均 衡 。 革 开 放 以来 , 国 的经 济 建 设 取 得 举 世 瞩 目的 成 就 . 改 我 但
富 。 进 经 济 与 社 会 和 谐 发 展 — — 基 本 的 表 现 即社 会 道 德 的 约 束 促
人 才 所形 成 的人 力 资 本 , 是 我 们 的 国家 所 需 要 的 。 我 们 国 家 才 即“ 的人才” 。由此 , 对人 才 的 培养 而 言 , 统 文 化 的教 育 就 必 不可 少 。 传 三 、 动 “ 统 文化 教 育” 社 会 经 济 发展 的 意 义 推 传 对 经 济 基 础 决 定 上 层 建 筑 ,传 统 文 化 属 于上 层 建 筑 的 范畴 。 文
教学方式反思
教学方式反思一、引言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满足现代学生需求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因此,本文将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问题1. 缺乏互动性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教师通常是单方面地讲解教材内容,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这种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2. 缺乏个性化教学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同一种方式对待所有学生,无法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3. 缺乏实践性传统教学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学生只是被告知如何解决问题,而没有机会亲自动手体验。
这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改进教学方式的建议1.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以增加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入个性化教学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辅导方式。
例如,对于喜欢听讲的学生,提供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对于喜欢实践的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实验和实地考察。
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实践和应用结合教师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可以通过实验、实地考察、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互动性、缺乏个性化教学和缺乏实践性。
为了改进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以及实践和应用的结合。
浅谈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及思考
浅谈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及思考老百姓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法,可见古人已从幼儿开始注重教育。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意思是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办法,找回来之前丧失的本心,就可以了。
当我们的教育更关注孩子的心境的时候,孩子才能开始回归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做个表面给老师看。
中国有一本儿最早的经典叫《礼记》。
礼记里有一篇是专门针对教学的叫《礼记学记》。
这个学记里面讲的写的非常清楚,老师如何来教、孩子如何来学,里面提到有四种方法,“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知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一、禁于未发之谓豫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没有发生事情之前先预防。
我们古人学习都是相通的,中医也是如此,真正医术很高的人,他在病没有发之前就可以预防,中国讲养生,等病发出来再去挽救已经晚了一步,所以古人教孩的时候非常的谨慎,处处都是教学。
有一篇这样的故事,讲的一个读书人被诬陷关进了监牢,他的母亲做了菜,就请官吏送进去。
这个读书人一见到这盘菜就哭了起来说,我知道这是母亲做的。
别人就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的母亲从小给我做的菜,切菜一条一条的,每一条都切的一寸长,不会长也不会短,整整齐齐切一寸,为什么要把这个菜切到一寸长?是因为母亲教导我,与人应对要有分寸。
他说,我们的母亲切的肉,每一块儿肉都要切的方方正正,没有不方的。
因为母亲要教导我做人要方方正正,所以一看这盘菜就知道母亲亲自做的。
所以讲“闺阃乃出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源”,闺阃就是母亲住的地方,也就是说圣贤人的都是母亲教出来的。
看到古人,他们的母亲在切菜的时候都在渗透教育。
古代的建筑,安徽有个西递古村落,村落里有宅子,门前画了一把扇子,后门画了一片叶子。
扇和什么同音,和善良的善,他是主人每天提醒自己推开门出门就要行善。
后门的叶子提醒自己落叶归根,时时不忘祖宗不忘本,知恩报恩。
中国的传统建筑,门口有个屏风,不露内秀,告诉我们做人要内敛,不要张狂,所以一个屏风把里面挡起来,要迂回,才能看见房间的内部。
教育创新:跳出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教育创新:跳出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教育创新: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实现教育的突破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一个热点话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去寻求一种更加适应时代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跳出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实现教育的突破和发展。
一、培养创新思维,倡导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创新思维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关键。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我们的思维往往是被固化的,难以开启多元化的思考。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创新思维,让我们的教育理念更加多元化。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倡导多元化的教育理念:1.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学习。
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打破这种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应该有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 引入新的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依赖于粉笔和黑板,而新的教育技术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
例如,网络教育、在线教育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同时,新的教育技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发展。
3. 鼓励学生开展创意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教育创新的关键。
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开展创意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可以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开展科技创新等,这些创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
二、注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教育。
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引入社会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局限于学校内的教育,而忽略了校外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教师对传统教育方式依赖过重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高中教师对传统教育方式依赖过重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引言在现代社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不断涌现。
然而,高中教师在传统教育方式上的依赖度过重,导致教学效果受到限制。
本文将讨论高中教师对传统教育方式依赖过重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问题分析1.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以讲述为主,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缺乏互动与合作的元素。
这种单一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兴趣缺乏,学习效果不佳。
2. 学生参与度低传统教育方式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学生缺乏发言和表达的机会。
这导致学生参与度低,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 缺乏创新思维培养传统教育方式重视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相对不足。
在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而传统教育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潜力。
整改措施1. 推崇多元教学模式应鼓励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模式,例如小组讨论、项目实践、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2. 提倡学生主体地位高中教师应转变角色,从传统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该促使学生更多地发言和表达,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入创新教学方法针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问题,高中教师应该引入创新教学方法,例如项目驱动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
4.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为了使高中教师能够适应新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
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帮助教师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创新意识。
结论高中教师对传统教育方式依赖过重的问题存在,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推崇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倡学生主体地位,引入创新教学方法,并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
初中教师存在传统教育观念固化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初中教师存在传统教育观念固化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引言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正在不断革新和进步。
然而,一些初中教师依然存在着传统教育观念固化的问题,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初中教师存在的传统教育观念固化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传统教育观念固化问题分析1.1 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方式传统上,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监管者的角色。
这种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方式追求的是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更需要培养的是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过于强调课本知识的传授初中教师往往过于单一地强调课本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知识的拓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应对实际问题时,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
1.3 忽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一些传统的初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容易导致学习厌倦和学习兴趣的流失。
整改措施2.1 推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为了解决初中教师固化的传统教育观念问题,我们应推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为了解决过于强调课本知识传授的问题,初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项目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3 重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论初中教师存在传统教育观念固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传统教育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育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育常常被批评过于注重知识灌输,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1.知识灌输的倾向: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学生则被要求机械地吸收和记忆大量信息。
这种教学方式可能导致学生过分注重记忆而忽略理解和应用。
2.缺乏实践机会: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忽视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之间存在断层,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机会。
3.固定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主要关注学生对预定知识点的记忆,而较少关注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这种评价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只追求答案,而不注重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
4.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传统教育模式往往不够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被训练为接受给定的答案,而不是独立思考和质疑信息的能力,这对于问题解决是不利的。
5.适应性不足:由于传统教育注重标准化的课程和考试,学生可能对于面对未知、复杂或多样性的问题时感到无能为力。
他们未必具备灵活应对的能力。
6.缺少团队协作的机会: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然而传统教育很少提供学生这方面的培训。
这使得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可能面临团队合作的挑战。
7.社会实践的缺失:传统教育往往忽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问题往往包含众多变量和情境,而社会实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问题情境。
改进途径: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解决真实问题。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质疑信息、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寻找解决方案。
推动教育评价多元化,包括实际项目评估、综合能力考察等方式,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加强实践机会,例如实习、实训、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技能,使其具备在集体智慧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思考──创新教育之我见摘要:本文是对传统的复习课结构所作的教改尝试,引入了“提出问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和评价”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
就人的发展而言,“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
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应该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关键词:学习自主性接受性学习“探究式”教学模式创造潜能和创新素质我们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
“接受式学习”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主导的甚至是惟一的学习方式。
它的精髓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
是教师将学习材料作为现成的结论性知识加以传授,而不重复人类发现、形成有关知识的过程。
对于学生分析思维能力、演绎推断能力、系统思考能力以及受纳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过于单一的使用,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上,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削减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素质的培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为了孩子们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改变教育观念,变接受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为探究性教育方式。
探究式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
在课堂上,他们都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出现。
它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对探究式教学模式做了不断地实践和总结。
实际运用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后的思考。
在此我想引入我的一堂“探究式”复习课,谈谈我的体会,和大家分享、交流。
这堂课复习的内容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光与光合作用”这一章节的内容。
它和“细胞呼吸”同属于细胞能量供应和利用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只有在能量的供应下,细胞膜才能行使主动运输的功能,并加深理解把叶绿体和线粒体分别比喻为植物细胞的“能量转换站”和所有细胞的“动力车间”的含义;学生便于加深领会活细胞之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是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分不开的。
另外“遗传与进化”中有关“基因的表达”以及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有关“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等,实际上都是细胞在得到能量供应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生命活动。
学习这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这些相关内容的理解。
是教学重点。
但一方面它属于生理学中微观领域的内容,比较抽象;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还不够完善,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并非易事。
所以也是教学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学情的分析。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对原来的以教师讲为主的复习课结构尝试着做了修改。
本节课是循着“提出问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和评价”的思路进行。
设计的意图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重在发现。
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最大化。
1.提出问题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
根据大纲要求,根据学生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就课本内容针对性地提出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的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地进入问题情景,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对复习起了定向作用。
在这一个环节,我要求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方程式(学生都能正确的书写如下方程式)。
并提出问题:这一反应方程式和本节哪些内容相链接。
为什么?怎样建立链接?请一一指出。
2.组织讨论,进入设计阶段问题通过争辩就会迅速明晰,并越来越接近问题的解决。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争论反驳,以形成信息的多面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学生在这一环节,思维比较活跃,比较积极主动。
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当然,课堂会暂时地显得格外热闹,但一切都在老师掌握之中。
老师不时地停留在各组,不断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认真听取,不必每个问题都及时作答。
对学生的学情有了全面把握后适时请出各组同学代表发言,并进行集体评价。
随着这一环节的结束,整个课堂进入高潮。
同学们基本能把握本节内容间联系。
要点如下:通过思维活跃的讨论和争鸣,问题明晰了,条理清晰了,结论明确了。
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得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3.得出结果,归纳问题,进入分析,评价阶段本节内容与生产实践和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对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分析。
学生在这一环节的思路已经基本形成。
他们能主动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更为可喜的是当我问:通过前面的分析,请问本节知识的落脚点在哪里?大多数同学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有同学已经对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当堂主动交流。
很有你追我赶之势。
虽然思路有所不同,但也都面面俱到。
大体有下面三种情况。
①分别从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方面分析;②分别从条件和反应物两个方面分析;③分别从外在条件和内部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全班在老师指导下,集体评价,总结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如下:(1)光照(强度,长度和光质)反之则相反。
绿色植物通常在红光下光合作用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温室大棚用无色薄膜效果好。
(2)CO2浓度(3)温度。
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一般情况下,温度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作用速率加快,但温度过高时会影响到酶的活性,使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最适温度一般为25~30℃,对于温室大棚,白天适当升温,夜间适当降温,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产量。
(4)水分。
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还能影响气孔开闭,间接影响二氧化碳进入植物体。
(5)矿质元素:N,P,K,Mg等,如N是合成光合作用过程中各种酶、ATP、NADPH及叶绿素的成分;P是ATP、NADPH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叶绿体膜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K促进有机物的合成与运输;Mg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随着评价阶段的结束,这堂复习课也接近尾声。
这是小组合作的结晶,既让学生体会到团体合作的重要性,也增进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可谓一箭双雕。
这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想,有两点很重要的原因。
我顺利的实现了角色转化,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学法指导、启导、诱导、疏导。
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怎样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依然是消极的、被动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设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②指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学生也好,教师也好,在探索过程中既会产生成功的经验,也会有失败的体验。
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勇于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出反思和内省,也要善于指导学生对其研究学习进行反思,利用各种形式概括总结自己的经验,同时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总结失败的教训。
因而,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对学生学情把握得比较准确。
学生是在已完成了第一轮新课学习,在知识准备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使调动其积极性成为可能。
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否取得成效归根结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让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教师不要设置框框,先把学生的手脚绑起来,而是每一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向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
这样就可以使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进入理想的境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呢?我在后来教新课程的课堂上,也经常尝试过,但很多情况下,出现“冷场”。
学生对部分重点把握不住,参与发言率较低。
这种情况下,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已不复存在,更谈不上它的意义了。
而我们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反而会更有效率。
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在短期内系统传授大量的知识。
所以,这也是我最后想说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
就人的发展而言,“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应该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之所以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探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
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