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759年(乾元二年)。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的几个弟弟都失散在外,于是创作了这首《月夜忆舍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全诗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首联开篇即突兀不平。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原文】《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赏析】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全诗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与“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与《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与《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品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与思念。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以下是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1]词句注释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2-4]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5]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5][6]作品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杜甫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月夜忆舍弟》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1《月夜忆舍弟》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言」《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注释」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 [1] ,秋边一雁声 [2] 。
露从今夜白 [3]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4] 。
寄书长不达 [5] ,况乃未休兵 [6] 。
【注释】[1]戍鼓:戍楼夜时所击禁鼓。
断人行:谓宵禁戒严。
[2]秋边:一作“边秋”。
一雁:即孤雁。
古以雁行喻兄弟,说“一雁”,即暗喻自己孤独。
[3]“露从”句:谓今日适逢白露节。
[4]无家:时杜甫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老家毁于安史之乱,已无人,故云。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语文网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月夜忆舍弟》原文,《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月夜忆舍弟》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三、《月夜忆舍弟》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提示:以上是唐诗三百中《月夜忆舍弟》原文,《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月夜忆舍弟》作者介绍,语文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2023年文学_杜甫:月夜忆舍弟
2023年杜甫:月夜忆舍弟2023年杜甫:月夜忆舍弟1《月夜忆舍弟》杜甫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2023年杜甫:月夜忆舍弟2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以下是“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原文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杜甫《月夜忆舍弟》(带拼音、注释、译文)
杜甫《月夜忆舍弟》(带拼音、注释、译文)《月yuè夜yè忆yì舍shè弟dì》作zuò者zhě:杜dù甫fǔ戍shù鼓gǔ断duàn人rén行háng,边biān秋qiū一yī雁yàn声shēng。
露lù从cóng今jīn夜yè白bái,月yuè是shì故gù乡xiāng明míng。
有yǒu弟dì皆jiē分fēn散sàn,无wú家jiā问wèn死sǐ生shēng。
寄jì书shū长cháng不bù达dá,况kuàng乃nǎi未wèi休xiū兵bīng。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戌楼响起了更鼓声,路上已经无人行走,秋天的边塞传来了孤雁的哀鸣。
今夜已经是白露,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我虽然有兄弟,但是因为战乱已经失散多年了,无处打听他们的下落。
寄出的书信常常无法到达,更何况是战事一直没停。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赏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作,通过对于舍弟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以下将为您呈现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一个月夜的情景,展示了作者对于逝去舍弟的无尽思念。
整首诗贯穿了戍边战争的哀怨和家族分散的苦痛,凭借朴实的语言和真切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楚。
诗的开头,"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的声音和孤雁的吟唱为引子,直观地揭示了战地的凄凉景象。
此处戏剧化的冲突突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令人对舍弟的离去感到无尽的惋惜。
接下来的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露水晶莹和明亮的月光,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月光抚慰着作者伤感的心情,又勾起了对家乡亲人的怀念。
月夜成为作者儿时美好回忆的象征,也是他内心安慰的源泉。
接着几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回忆起舍弟的离世,作者无尽的忧伤便涌上心头。
这两句短短的句子充满了无奈和悲凉,令人深感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家庭的离散和死生的无常成为作者思考的焦点,也加深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的两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展现了作者内心对于战争的反思和对于时局的忧虑。
作者通过寄书却难以与远方的亲人联系上,也哀叹着自己对于家人的牵挂不能得以传达。
这句话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混乱和动荡,使得人们不能亲人团聚,增加了舍弟离去的无尽遗憾。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对于个人家庭遭遇和社会时局的叙述,展示了作者绵长的思念之情。
他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于亲人的深情厚意,追忆着过去的美好时光,同时也通过对战争和社会动荡的隐忧,揭示了人们无法团聚、生活困顿的苦楚。
这首诗作质朴的表达与婉约的情感相结合,深入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鉴赏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鉴赏答案《月夜忆舍弟》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注解】1.舍弟: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月夜忆舍弟》【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原文】《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扩展杜甫仕途】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月夜忆舍弟》
《⽉夜忆舍弟》《⽉夜忆舍弟》 引导语:《⽉夜忆舍弟》由杜甫创作,被选⼊《唐诗三百⾸》。
这⾸诗是乾元⼆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全诗如下: 《⽉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戌⿎断⼈⾏,秋边⼀雁声。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家问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舍弟:对他⼈称呼⾃⼰的弟弟。
2.戍⿎:军⿎。
3.断⼈⾏:指⿎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指⽩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家问⽣死:弟兄分散,家园⽆存,互相间都⽆从得知死⽣的消息。
7.长:⼀直,⽼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韵译】 戌楼响过更⿎,路上断了⾏⼈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正是⽩露,忽然想起远⽅兄弟,望⽉怀思,觉得故乡⽉⼉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东西海⾓天涯,有家若⽆,是死是⽣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法到达,更何况烽⽕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翻译】 戍楼上的更⿎声隔断了⼈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了⽩露节⽓,⽉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法探问⽣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
【写作背景】 这⾸诗是759年(乾元⼆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安史之乱,安禄⼭、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个弟弟正分散在这⼀带,由于战事阻隔,⾳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离散,杳⽆⾳信。
在异乡的戍⿎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杜甫,看到⼭河破碎,思念不知⽣死的兄弟,更为国家⽽悲痛。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
作品原文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1]词句注释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2-4]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5]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5][6]作品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关键信息1、诗歌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作者:杜甫3、诗歌体裁:五言律诗二、原文翻译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哀鸣。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三、诗歌赏析11 意境营造这首诗开篇通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在战乱时期的忧思和愁绪。
111 以景抒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兄弟的牵挂之情融入其中。
白露的降临,明月的照耀,都勾起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112 情感真挚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兄弟分散、生死未卜的担忧,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这种亲情的牵挂和对战争的无奈,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12 对仗工整全诗在格律上对仗工整,语言精炼。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不仅在音韵上和谐优美,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21 反映社会现实此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122 主题深刻整首诗以“忆舍弟”为主题,却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情感,更展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离散,使诗歌具有了更广泛的人文关怀和历史价值。
四、诗歌影响1、文学价值《月夜忆舍弟》作为杜甫的经典诗作之一,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化传承这首诗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表达亲情、思乡之情的重要作品,不断被后人传颂和引用,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五、总结《月夜忆舍弟》是杜甫的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作,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绘和对兄弟亲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和平、团圆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憶舍弟賞析
• 「露從今夜白」這一句,則是寫出了當時 的節氣,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 互呼應,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由「白色」 這個顏色來感受出當時那種冷清的樣子。
• 首先感覺到的作者豐富的感情,露總是白的,但今 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 更明,因為憶弟思家。詩人以幻作真,為的是突 出對故鄉的思念。
月夜憶舍弟賞析
• 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卻是極寬廣、極深厚的那 種,是「人民愛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詩 篇能寫的好,能像電氣一樣的振盪人心不無道理。 而這首<月夜憶舍弟>所給人的感動和衝擊,正 是如上所說的那樣。 • 戰亂頻繁,詩人與兄弟離散,只能寄詩表達思念 之情。凄涼蕭瑟的邊地秋色更襯托出詩人悲涼的 心情,而深刻的人生體驗更是詩人創作的動力。
月夜憶舍弟作者
• 杜甫,字子美,他居 住長安(今陝西西安)南 郊少陵時,曾自稱 “少陵野老”“杜陵 野老” 。 • 晚年被薦為檢校工部 員外郎,因此後世稱 他為杜工部。
蔣召和 繪
月夜憶舍弟作者
•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生活貧窮,使他更接 近百姓。 他謳歌國家的危難、百姓的苦楚 和美好的山川風物、史事古蹟及習俗人情。 所以被譽為“詩史”,反映社會離亂,民 生疾苦,開中、晚唐社會寫實的先聲,對 後世影響深遠。 • 而杜甫本人因其詩表現人生,立言醇厚, 可群可怨,故尊稱其為詩聖。
6. 「白露」,是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在 農曆八月;白露以後,天氣會漸漸變 冷。
月夜憶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 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
1. 問生死:生死未卜的意思。 2. 書:書信。 3. 長:一直,老是。 4. 況乃:何況是。 5. 未休兵:戰爭還未停止的意思
月夜憶舍弟賞析
• 最後四句,杜甫則是在描寫他思念兄弟的情懷。 • 因為戰爭的關係,他和自己的弟弟們都分散在不 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無家」則讓人更覺得悲 哀,因為他不僅和親人分離,連老家也都因為戰 爭的關係而破壞了。 • 最後兩句,他則描寫出因為戰爭的關係,又收不 到家書,因此對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憂心的心情; 特別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個字,又可以和第 一句互相呼應,整首詩在情感的表達上非常的完 整。
月夜憶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 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
1. 舍弟:指弟弟。 2. 戍鼓:古時邊境城樓上都有兵守夜, 定時擊鼓。 3. 戍樓:指建築於城中用作警備的樓。 4. 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5. 邊秋:邊疆上的秋天。
月夜憶舍弟賞析
• 這是杜甫因安史之亂離家,投奔邊地親友 時的作品。 • 這首傷亂的作品,首先寫出兵亂後的荒涼; 繼而寫白露日月,追想故鄉的月色,然而 家破人亡,兄弟分散,生死未明,即使寄 書也無法傳達,何況戰爭未息呢!
月夜憶舍弟賞析
• 前四句寫景,似乎與憶弟無關,實際上,戰鼓、 雁鳴、白露、明月,正是詩人思念家園親人時周 遭的環境。藉著淒涼、肅殺的氣氛,烘托出生逢 亂世,家園殘破,手足離散的種種悲哀。情真語 摯,令人感動。 • 這首詩的第一句「戍鼓斷人行」,在一開始就點 出了「深夜」和「戰時」那種戒備森嚴、冷清的 樣子。第二句的「邊秋」和「雁聲」則更加說明 了他在懷念他的手足時候的季節和地點。當時的 季節正好是秋天,花草樹木都開始凋謝,而自己 又是身處在邊境,再加上孤雁悽慘的哀叫聲,就 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