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刺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针刺的安全操作规程是(3篇)

针刺的安全操作规程是(3篇)

第1篇一、准备工作1. 环境要求:确保治疗室通风良好,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治疗床整洁、舒适,符合卫生标准。

2. 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治疗巾、手套等。

3. 医务人员:医师需具备针灸资质,熟练掌握针刺技术,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操作规程。

二、操作流程1. 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病情、体质、穴位情况,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确定治疗方案。

2. 患者准备:告知患者针刺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同意。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

3. 消毒:用碘伏或75%酒精对治疗部位进行消毒,确保无菌操作。

4. 针刺:根据医嘱选择穴位,持针者左手固定穴位,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皮肤,到达预定深度。

5. 针刺角度:根据穴位特点,掌握针刺角度,确保针尖方向正确。

6. 针刺深度:根据患者体质、穴位特点,掌握针刺深度,避免损伤重要脏器。

7. 行针:根据医嘱,采用提插、捻转、刮擦等手法,使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等针感。

8. 出针:行针结束后,缓慢将针拔出,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9. 清理:清理治疗盘、毫针盒等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三、注意事项1. 针具:确保针具质量合格,无菌包装,避免重复使用。

2. 手卫生:操作前,医师需洗手,必要时佩戴手套。

3. 针刺部位:避免在皮肤破损、感染、肿瘤等部位进行针刺。

4. 针刺深度:掌握适宜的针刺深度,避免损伤重要脏器。

5. 针感:观察患者针感,若出现晕针、滞针、弯针等情况,及时处理。

6. 出针后: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观察患者状况,询问有无不适。

7. 术后护理:告知患者针刺后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沾水等。

四、应急处理1. 晕针:立即停止针刺,让患者平卧,抬高下肢,给予温开水或糖水。

必要时,配合医师进行急救。

2. 出血:按压针孔,若出血不止,可使用止血带或棉球进行止血。

3. 感染:若出现感染迹象,立即停止针刺,进行抗感染治疗。

通过以上针刺安全操作规程,有助于提高针刺治疗的安全性,保障患者权益。

针灸规范操作

针灸规范操作

针灸操作的规范流程1、确定体位:仰卧位:适合前身部的腧穴俯卧位:适合后身部的腧穴侧卧位:适合侧身部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合头顶、枕项部的腧穴2、定点、定穴:根据骨度分寸法等,用手揣摸按压欲针之处,确定穴位3、消毒: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汽灭菌法医者手指消毒:针刺前,用肥皂水将手指洗干净,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

针刺部位消毒:用75%乙醇棉球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4、针具选择:按照不同施术部位选择相应针具,基本要求是针刺入体内后针根露在体外1-- 2cm左右为宜。

5、进针:针刺时,力争微痛或无痛刺入,同时需要注意确定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6、行针: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的操作方式的变化组合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同时要结合患者的感受选择应用不同的强度。

7、留针:按照具体治疗需要,选择相应留针时间。

一般体针的留针时间大概在30-40min 之间,头皮针留针时间可稍长,一般6小时左右。

同时可间歇行针,注意向患者交代留针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施术部位。

8、出针:出针前要稍捻转针柄,待针下轻松滑利时方可出针。

出针时,按照“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左手持一消毒棉球按压穴位,右手拇、食指持针柄,捻针退出皮肤,动作要轻柔。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尤其是面部和头部等易出血的部位,应按压较长时间。

针刺注意事项:应将针灸操作过程中的消毒棉球和废用针具放置在医用垃圾袋里,避免乱扔乱放。

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

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

三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

月经期间,如月经周期正常者,最好不予针刺。

月经周期不正常者,为了调经可以针。

3.小儿囱门未闭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此外因小儿不能配合,不宜留针。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一.针刺前的准备1.针具: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毫针。

2.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3.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4.消毒:针具:送医院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

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

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5.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一)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

(二)进针法: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

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

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三)针刺角度1.直刺90°左右2.斜刺45°左右3.平刺15—25°(四)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

(五)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六)行针手法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七)针刺得气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

(八)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

一般留20—40分钟。

(九)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针刺适应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多个科室病症,以痹症疼痛方面见长。

四.注意事项1.选好体位,使患者体位舒适全身放松,留针时不可乱动,以防意外。

2.年龄体质有差异,应注意,老人儿童刺激量应小,针刺宜浅。

3.针刺时手法应轻巧灵活准确。

4.针刺时患者若出现神疲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冷汗甚至意识丧失等晕针情况处理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所有留针,使患者平卧,可饮用温开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观察病人变化,严重时送急症科处理。

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技术操作规程针刺技术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以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在进行针刺技术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以下规程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1. 执行前准备:- 确保操作环境整洁、通风良好,同时保持操作室内的温度适宜。

- 检查针具和仪器的清洁和完好程度,确保没有生锈或损坏。

- 准备好所需的消毒物品和药物,并将其准备在操作台附近,方便使用。

- 按照规定穿戴好工作服、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品。

2. 穴位选择:- 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宜的穴位,确保穴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穴位选择应遵循传统经文或现代研究的指导,根据病情综合判断。

- 注意不要选择有感染、损伤或其他异常的穴位。

3. 检查患者:- 在进行针刺操作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 了解患者的病史,并进行疾病的辨证分析,以确定针刺的目的和方法。

- 检查患者的相关体征,如脉象、舌苔等,确保针刺的准确性。

4. 针具选择和处理:- 选择合适的针具,根据不同的穴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针长和针径。

- 针具的使用前需要进行消毒,可以使用高温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液进行处理。

- 使用前检查针具是否完好,确保无损坏或变形。

5. 操作步骤:- 清洁并消毒患者的穴位,使用无菌纱布擦拭消毒剂进行清洁。

- 手法要轻、准、快,尽量避免疼痛和出血。

- 针刺时要保持稳定的姿势,并用力均匀,避免折断或弯曲针具。

- 针入后要保持稳定,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判断针刺的有效性。

- 在取出针具之前,要先停留片刻并轻轻按压穴位,避免出血。

6. 术后处理:- 在操作完成后,将针具放入废针容器中,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 清洁和消毒操作桌面,并将已使用的消毒物品进行规范的处理。

- 给予患者必要的护理和医嘱,了解其身体反应和症状变化。

- 妥善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穴位的选择、操作方法和患者的反应等。

针刺技术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操作,并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针刺预防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针刺预防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针刺预防情况的预防和处理引言概述:在医疗、美容等行业中,针刺是一种常见的操作方式,但不慎发生针刺事故可能会对工作者和患者造成伤害。

因此,正确的预防和处理针刺预防情况至关重要。

一、预防针刺事故的发生1.1 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以减少暴露的风险。

1.2 对医疗器械进行正确的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使用安全。

1.3 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标准操作程序,提高工作者的操作技能。

二、应对针刺事故的处理方法2.1 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2 在伤口处用消毒酒精或碘酒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细菌感染。

2.3 及时到医院或诊所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处理,确保伤口得到妥善处理。

三、预防针刺后的感染3.1 观察伤口处是否有红肿、发炎等症状,及时就医。

3.2 避免用手抓挠伤口,以免引起细菌感染。

3.3 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加速伤口愈合。

四、应对针刺后的心理处理4.1 及时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4.2 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

4.3 参加相关的心理疏导活动,学会更好地面对和处理针刺事故带来的心理影响。

五、加强针刺预防意识和培训5.1 定期组织针刺预防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者的预防意识。

5.2 建立健全的针刺预防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作者的监督和指导。

5.3 加强对针刺预防措施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大众对针刺预防的重视程度。

总结:正确的预防和处理针刺预防情况,不仅可以保护工作者和患者的健康安全,还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因此,各行各业都应该重视针刺预防工作,加强培训和管理,共同维护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1)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1)

[诊疗技术名称]中药湿敷[简介]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禁忌症]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诊疗技术名称]中药灌肠[简介]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适应症]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

[操作规范](1)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以清洁肠道 ,便于药物吸收,尽量不采取大量不保留灌肠,以免刺激肠蠕动,使药液不易保留。

(2)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向病人解释治疗目的及方法。

(3)测量药液温度,39℃~41℃,倒入灌肠筒或输液瓶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4)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一次性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

(5)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活塞,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完整下载可编辑目录一、针刺法二、拔罐法三、穴位按摩法四、刮痧法五、湿敷法六、灸法七、电针法八、耳针疗法九、小针刀十、穴位注射疗法专业.整理.下载可编辑一、针刺法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熏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

专业.整理.下载可编辑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6、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说明,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讯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不是统统,严格执行无菌手艺操作。

针刺操作规范

针刺操作规范

针刺操作规范
背景
针刺操作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要求操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为了确保针刺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制定针刺操作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目的
本文档的目的是规范针刺操作,确保医务人员进行针刺操作时遵循正确的方法和步骤,降低操作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操作要求
1. 操作者必须具备相关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器械的选择和使用、针头的消毒等方面的知识。

2. 在进行针刺操作前,操作者必须仔细检查所使用的器械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避免使用损坏或失效的器械。

3. 操作者必须正确选择针头的规格和长度,以适应患者的具体情况。

4. 操作者在进行针刺时,应采用正确的姿势和角度,确保针头能够准确穿刺到目标位置。

5. 针头进入皮肤后,操作者必须稳定手部并保持适当的力度,避免在针头进出时对患者造成额外的伤害。

6. 操作完成后,操作者必须妥善处理废弃的针头和有可能带有传染性的材料,并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

安全注意事项
1. 操作者在进行针刺操作前,必须戴好手套,并确保手套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 如果操作者有任何伤口或皮肤破损,应避免进行针刺操作,以免交叉感染。

3. 操作者应随时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痛感和不适,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如果在针刺操作中发生任何意外或不良反应,操作者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结论
本文档所规定的针刺操作规范,旨在确保医务人员在进行针刺操作时能够遵循正确的方法和步骤,保障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同时,也提醒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事项,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任何不良情况。

古代针刺手法

古代针刺手法

单式针刺手法1 揣法用手指指腹于穴位所在部位施行揣按,为取准腧穴之法。

2 爪法用指甲按掐穴位,便于取穴准确。

3 切法用大指甲垂直于穴上作切按动作,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不伤营卫。

4 指持法右手持针,将针尖对准欲针的穴位准备进针。

5 进法将针由浅入深,渐次而进,获取感应,使针能达应进的深度。

6 循法用手指指腹沿穴位经络线上下抚摩,促使针下经气来至并循经传导。

7 摄法用拇、食、中指沿穴上下经脉进行提捏,促使经气沿经脉传导。

8 搓法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下感应,并促使感应向单一方向传导。

9 捻法将针来回反复捻转,加大刺激量,促使得气,增强感应。

10 盘法将针作圆形盘转,可加大刺激量,用于腹部肌肉松弛之处。

11 弹法用手指弹动针柄,随着针身的颤动,针下感应持续不断。

12 摇法用手指执持针柄,将针身左右摇摆,以摇大针孔,便于出针泄气。

13 按法将针下插豆许,促使感应增强。

“按者,插也”14 提法将针上提豆许,使针下感应减弱消失。

15 努法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按压拨动针身,可控制针下感应向单向扩散。

16退法将针由深出浅,出针时用。

17 动法留针时活动其针,增强针感,可以催气。

18 留法当退针外出,针尖到达皮下时,留针片刻方出针,避免出针太猛太快损伤组织。

19 拔法针尖已退至皮下,松活不滞涩,如拔毫毛一样,将针拔出,以避免出针时疼痛。

20 扪法出针后用手指按压针孔,减轻出针后的痛感,防止气泄。

飞经走气法是指通过特定的手法使经气通过关节,通经接气,趋达病所的方法。

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或关节附近针刺久不得气者。

青龙摆尾法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地部),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如手摇铃一样,边摇边提针。

与此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左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毫针技术【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针刺伤的处理流程及标准预防PPT医学课件

针刺伤的处理流程及标准预防PPT医学课件
2
锐器伤处理流程
1
目的
2
范围
3
安全使用制度
4
锐器损伤处理流程
3
目的
防止医护人员因锐器损伤而导致经 血传播性疾病的发生
4Leabharlann 范围因锐器损伤的医护人员以及后勤人员
5
安全使用制度
1、安全注射必须使用一次性针头和注射器,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注射。
2、操作尖锐器械或者手部有伤口时,要特 别小心锐器刺伤,注射或穿刺时,先检查 针头是否安牢在注射器上,术者的手决不 可放在针头前进方向。
18
标准预防的措施
5、 可重复使用的设备: (1)可重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 一病人时根据需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 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 作服的污染,以致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污 染环境。 (3)需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以 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 (4)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防刺、防 渗漏的容器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脉或动脉的针头, 其次为肌内注射针头, 而进入患者静脉输
液管道的针头其传播疾病的能力几乎为零。
2 针刺的深度针刺越深, 针头带入的血液越多, 会增加传
染疾病的危险。
3 针头的口径粗细有研究表明口径9号的针头所携带的
血量是口径4号针头的30倍。
4 针头的类型即空心针和实心针。空心针如抽血、注射
针比实心针如缝针所携带的血量多, 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大。
19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 中 严 格 要 求 自 己,实施 防 护,确 保 安 全 工 作,谢 谢 !
20
10
风险评估
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进行损伤暴露风险评估 一级暴露:

针灸特殊穴位操作

针灸特殊穴位操作

针灸特殊穴位操作一、手太阴肺经1、中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2、云门: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3、尺泽: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4、经渠: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5、太渊: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6、少商: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二、手阳明大肠经1、商阳: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合谷: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孕妇不宜针。

3、手五里: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4、肩髃: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至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5、巨骨: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0.5~1寸。

直刺不可过深,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6、扶突:直刺0.5~0.8寸。

注意避开颈动脉,不可过深。

一般不使用电针,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

7、迎香: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三、足阳明胃经1、承泣: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2、四白: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

3、地仓:斜刺或平刺0.5~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4、大迎: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5、颊车: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

可向地仓穴透刺。

6、下关:直刺0.5~1寸。

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7、人迎: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8、气舍:直刺0.3~0.5寸。

本经气舍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9、缺盆:直刺或斜刺0.3~0.5寸。

孕妇禁针。

10、不容:直刺0.5~0.8寸。

过饱者禁针,肝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

11、承满:直刺0.8~1寸。

过饱者禁针,肝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针刺疗法操作规程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3.2.2.14 C-1 中医适宜技术规范

3.2.2.14 C-1 中医适宜技术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规范一、毫针刺法【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中医刺血放血疗法理论和基本操作

中医刺血放血疗法理论和基本操作

中医刺血放血疗法理论和基本操作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

其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

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

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

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

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

《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

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

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

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

本疗法通过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为医家临床所习用,疗效也有所提高,特别对于某些急病重症更有抢救及时,收效迅速,无副作用的特点。

本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和针刺原理,用针具刺破特定部位或穴位放血,以疏通经脉,调气理血,促邪外出。

临床证明,本疗法有镇定、止痛、泻热、消肿、急救、解毒、化瘀等功效。

西方的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是源自古希腊的医圣希波克拉底和伽林,说人的生命依赖四种体液,血,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这四种体液对应空气,水,土和火,和中国的“金木水火土”接近,多了个“气”少了“金木”。

古希腊人认为血在四种体液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伽林大夫认为血是人体产生的,经常“过剩”,正如中医里滋阴派讲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样,中医滋阴,古西医于是就放血。

伽林还和把人体皮下的动静脉血管和身体各个内脏器管联系起来,所谓“相表里”,得不同的病,就在“相表里”的血管上开口子放血,例如放右臂静脉的血治疗肝病,放左臂静脉的血治疗脾脏的病。

针灸方法----行针手法1

针灸方法----行针手法1
针灸方法---持针进针法
本文所属类别:[刺灸穴] 发布时间: 2008-01-04阅读次数: 3926【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把这篇精彩文章收藏到: ?
1.持针法 持针就是拿针。持针的手叫“刺手”,一般习惯用右手;辅助刺手的手叫“押手”,一般用左手。《灵枢》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也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说明针刺操作时左右两手协同作用的重要性。右手持针的姿势,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有如执笔,故又称执笔式持针法。此法临床上最常用。另外,还有拇、食指持针法,拇、中指持针法等。 2.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实际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适用于头面等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位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本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 3.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进针角度: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于肌肉较丰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的腧穴。 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即将针身倾斜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这种角度针刺。 (2)针刺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处。 (3)针刺深度: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浅都有原则要求,但在临床应用时,还应根据病员的年龄、体质、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况灵活处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针刺操作规范
针刺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各种针具,采用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一定的部位或腧穴,从而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功能,使机体恢复健康,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评估
1.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

2.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

目标
疏通经络,调节阴阳,扶正祛邪
禁忌症
1.疲乏、饥饿、或者精神高度紧张者。

2.皮肤感染、瘢痕或肿痛。

3.水肿,有出血倾向患者。

4.孕妇的下腹,腰骶部。

告知
1.针刺部位有血肿或局部有疼痛感,数小时后方可消失。

2.初次针刺后偶有体乏、困倦,属正常现象,数次后消失。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消毒液、棉球、棉签、镊子、胶布、弯盘等。

检查针具质量,确保治疗安全。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置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

3.选择针刺穴位及针刺方法。

4.消毒局部皮肤。

5.进针行针:持针刺入穴位,针刺深浅根据腧穴所在部位和患者性别、年龄、体质、病症而定,并根据患者病症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6.观察患者是否有晕针、疼痛等不适情况,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7.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眼片刻,再消毒,防止感染。

8.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9.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注意事项
1.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对一些特殊部位针刺(如哑门、风池),严格手法操作,防止发生意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