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文化传播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管理) 20120161521 郑伟铭摘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中西方古典小说本是在不同文化土壤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样式,虽然同为“小说”,但由于受差别极大的民族社会历史、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作者和读者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二者在思想内容与形式技巧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试图对二者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古典小说,艺术特色,对比
“文学类型是特定的文化产物,与时代、国情、社会心理、作家创作个性等密切相关,并随着特定的文化而发展、演变、消亡。”小说作为不同文化体系的各民族文学中的三大各自独立的类型之一,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中西小说虽有着很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中西民族审美观念,哲学思想等种种原因的影响,两者的小说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的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猎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只有忠诚勇猛的性格,
无论是外部特征——刚硬的扎须,还是外在的行动——大吼三声都只是为其勇猛的性格服务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能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就是很好的例证。受中国史传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大多是由:时间、环境、人物、事件等几个结构要素组成的,基本特征是:以年系月、以月系日、以日系事。作品采用史传的叙事形式和结构,作家在组织素材,构造作品时,基本上是按照历史著作的格式来书写的。这已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创造中一个十分奇特而普遍的现象。显的时间标志,自然时间的推移是串联事件的基本线索。正像《左传》中的“某年春王正月”一样,绝大多数小说的开端皆冠有明确的时间,明确的朝代、年号,或干脆注出具体的年代。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品中时间的记录是一丝不苟的。明代人情小说《金梅瓶》作品描写的分明是明代的社会生活,但是全书采用的是宋代纪年。
而西方传统小说虽然非常注重,但是作家一般不按照故事的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自然顺序去构造作品,而是根据表达主题和任务塑造的需要,颠倒其自然顺序,或以事件的结尾作为开头,或以中间部分作为开头,或将起因放在结尾,目的在于突出最重要,最吸引人的情节。如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小说没有以全知叙述者的身份从头到尾讲述故事,而是采用了混合倒叙,多层叙述和多重视角的手段,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小说总情节曲折、故事完整。如唐传奇布局雄伟,情节发展有戏剧性,头尾完整,复杂矛盾冲突始终围绕一条主线。茅盾曾评价《水浒传》的结构具有如下特点: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似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手法变化错综,避免平铺直叙。中国古典小说还以事情的发展为中心,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创作剧情,全文也基本只有一条主线索引导全文。结构模式比较保守,创作形式也比较传统。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有着了不起为线索。他与职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斗,愣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妖魔鬼怪;与一切苦难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而西方传统小说往往喜欢将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思想。
中国古典小说作者往往按照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顺序安排情节,写人物,也一定将人物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结尾时也一定要说明主人公的结局,乃至全部人物的结局,而且往往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封闭式的团圆结局。西方传统小说则并不追求这种封闭式
的团圆结局,主人公常常是失败活死亡。而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这种因果报应即使在现实中不得以实现,也将由下世或后代子孙来弥补。杜十娘和《茶花女》中那个善良,温柔的玛格丽特,有着相同的命运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中国古典小说这种有头有尾的结构特征,既受到传统的因果报应的影响,又与中国小说源自自史传文学有关。史传是叙史,不但要详尽叙述一个人的一生业绩,还要记述与其他人有关的材料作为旁证参考。史传文学的这种格局,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是在“说话”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衍变而成的,因此,在小说的结构方面,还残留着“说话’”的痕迹。即使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也有意无意的保持了一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情节的注重,不论是历史演义,或神魔,人情小说无例外的都在迫求着情节引人入胜,可以说,这是一个带有总体性的共同点。《水浒传》中大量采用了现代读者仍然喜闻乐道的白话文体,书中毫无选择的引用了说书人的套语行话,例如在叙述和描写时插入无数的诗词骈文。至于《红楼梦》虽然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包含无数的大小矛盾,但这些矛盾或不相纠葛,或虽然互相牵制,但从根本上看却互不影响各自的完整性,因此,总体而言,小说的矛盾线索仍然得以较为清晰的呈现出来。
西方传统小说则表现出与此不同的特点。如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这篇小说中有三条主要线索相互交织在一起,中间又穿插一些次要的故事情节,几乎没有一个人物是与矛盾有关的,任何一个人物的取消都会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当然每一个小故事的丢失那这部小说就不成章了,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中国古典小说在结构上具有线性思维,它们是大小故事有机结合。而西方则是注重小说的整体表现。中国小说创作非常注重单个单元的成功与否,这依然是“说话”所致。因为在说话的过程中,听众不可能对话本的整体情节有所了解,只可能逐个欣赏,并且把握每次的经常程度,决定自己要不要继续听下去,所以在后来的创作上更自然更注重每个单元节的故事的情节性,这种写作结构还使得作者大量运用悬念,伏笔制造奇特的故事效果,没一回中都有自己的高潮和低谷,都可以独立成章。例如《三国演义》,作品中每个故事都可以相互独立,“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这些小故事又构成了不同的章节,不同的章节再构成文章。具有这样结构的小说还有《西游记》。
西方传统小说则是主要以一个故事发展为线索而发展,它不是以许多小故事促进情节发展的,而是注重描写环境,注重以环境衬托,中国古典小说的这种结构形式同样受“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