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合集下载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生物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2. 掌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3. 能够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教学难点:基因控制性状的实例分析。

教学准备:PPT课件、生物学道具、案例素材。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包括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和杂合基因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如双眼皮、单眼皮等,并分析其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巩固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遗传观念。

三、课后作业1. 绘制基因控制性状的示意图;2. 收集家族遗传资料,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实例;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练习成绩等多方面评价学生对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案内容拓展1. 基因与性状的关联教师通过PPT展示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 基因突变教师讲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及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在遗传中的作用。

七、实践活动1. 基因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基因实验,如提取DNA、观察染色体等,直观地了解基因与DNA 的关系。

2. 实验报告八、课堂讨论1. 基因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环境的关系,如营养、光照等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知道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掌握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生物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2.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3. 基因的传递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的概念,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规律。

2. 教学难点:基因的传递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基因的传递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亲子代之间性状相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基因与生物性状的思考。

2. 基因的概念:讲解基因的定义,解释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3.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分析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举例说明。

4. 基因的传递规律:讲解孟德尔遗传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奥秘。

附: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举例说明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3. 绘制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示意图。

4. 搜集有关基因与生物性状的资料,进行阅读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基因概念、基因与生物性状关系以及基因传递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完整版)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完整版)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课方案二 .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对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属于“理解水平”。

这项要求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理解基因的观点和实质;二是理解基因的表达过程;三是理解从基因到性状的控制过程及其所对应的详细实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剖析有关案例。

2.能力目标:本节以生物的详细外在性状剖析下手,学生以原有知识构造为基础动脑剖析事物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培育学生从实考凭证剖析得出结论的能力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知科学研究是不停深入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实质尔后又从微观到宏观、实质到现象的认知过程,要建立科学的认知观和发展观。

三 .教课要点和难点:教课要点: 1. 中心法例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教课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四. 教课策略:讲堂教课过程中注意设计奇妙的学习研究情形,赐予丰富的资料信息和详细案例,组织、指导启迪学生,并踊跃的参加学生的学习、议论过程。

指引学生自主剖析问题,真实培育学生初步学会从现象概括到实质和从实质延长到多种现象的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课过程教课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课说明[情形创建 ] 导入一、中心法例的提出及其发展率领学生回首教材的前三章内容,梳理知识网络 , 经过回首所学内容显现科学研究从现象到实质的研究思路,如孟德尔一同回想梳理知识揭露科学研究的从豌豆杂交后辈出现固定的分别比到揭露遗传定一般方法和规律,律的过程 ,表现了从现象到实质的研究方法 . 为下边解决详细问题铺垫。

显现课件中“小贝父子”图片发问:他们有什么相像之处?这些相像之处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是如何形成的?察看,比较,回答兴趣,另一方面引出本节内容:发问:在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经过什么方式传达?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你能依据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以DNA 为回想、思虑、剖析起点写出遗传信息的传达门路么?并写出教师总结:培育学生以流程图的方式显现遗传信息的流动。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优秀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优秀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优秀教案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作用。

2. 掌握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3. 了解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4. 学会利用遗传交叉和遗传图谱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作用。

2. 掌握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1. 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介绍。

2. 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3. 遗传交叉和遗传图谱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解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

2. 实验教学法: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观地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过程。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 向学生展示一张照片,询问学生这个人长得像父母中的哪一位,引发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思考。

步骤二:理论知识讲解1. 讲解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2. 讲解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介绍突变的原因和类型。

步骤三:实验操作1. 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豆苗的颜色和种子的形状。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豆苗颜色和种子形状受到哪些基因的控制。

步骤四:讨论和总结1. 小组讨论,学生交流彼此的实验结果和推测,分析豆苗颜色和种子形状受到哪些基因的控制。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作用。

步骤五:拓展延伸1. 讲解遗传交叉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遗传交叉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2. 讲解遗传图谱的概念和制作方法,让学生进行遗传图谱的绘制。

六、教学评价1. 请学生完成一份练习题,测试学生对基因对性状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明确?2. 教学内容是否有足够的重点和难点?3.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可以进行改进?5. 是否需要增加更多的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上是一份基因对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八、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步骤。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教案

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一、知识结构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二、教学目标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⑵中心法则。

[解决方法]⑴由遗传现象的实例入手,得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⑵运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心法则。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解决方法]运用教材中的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说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存在两种情况: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举例、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图片。

七、学生活动1、课前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

2、学生总结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3、让学生分析资料,亲身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问题探讨设疑:为什么同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片和浸在水中的叶片细胞基因组成是一样的,而表现型(性状)为什么不一样?(引出生物体的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基因是怎样影响生物体的性状的?(引出本节内容重点)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运用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实例结合课件演示,请学生说出基因是如何控制这些性状的。

这些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实现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运用囊性纤维病和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解,请学生总结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通过“人的身高”这一事例,说明在自然界,不仅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

3、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设疑: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是怎样传递的?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DNA;也可以从DNA→RNA。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4.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二高中生物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的第二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本节内容既是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深入和拓展,又是学习第六章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基础。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

从第一节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自然跨越到基因对性状控制的思索,进而进一步引入到本节内容,引出中心法则,理解基因与蛋白质,性状的关系。

教学目标: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重点:1.中心法则。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探究讨论,资料分析,案例分析,学案引导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是扁平的,而浸在水中的叶片深裂成丝状。

这两种叶片的基因组成一样吗,为什么基因一样性状却不同?思考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详细学习了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你能否根据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试画一个流程图,简要地表示出其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合作探究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1.中心法则的提出1957年,克里克的一个猜想: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

其实生命的本质就是遗传信息的流动,整个生命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保证遗传信息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准确无误、顺畅及时地进行流动。

随着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人们发现中心法则也存在一些不足。

[大家试想一下,克里克的猜想存在什么遗漏之处?]2.中心法则的发展[资料分析]大家认为克里克的中心法则应该做什么修改?资料1:资料2:资料3:这些修改都被证实了吗?[讨论]你认为这些资料是否推翻了传统的中心法则?你能不能试着画修改后的中心法则3.中心法则的地位(教师总结)中心法则是生命体系中最核心、最简约、最本质的规律,掌握这个规律对生命本质的把握有着重要的作用。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优秀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优秀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优秀教案篇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学设计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举例说出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三、教学难点: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四、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内容。

遗传和变异使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内因。

生物的遗传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的,生物的性状是遗传物质在发育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应从比较亲子代的各种特征开始,然后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基因水平。

五、学情分析:学生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知识知之甚少,初一时学的克隆羊多利,也仅仅说明遗传信息在细胞核里。

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调查、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准备丰富的性状、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做成ppt。

(2)拍摄同学们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的照片做性状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关于转基因生物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一、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遍地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

利用最近火热的《爸爸去哪儿》节目成员照片,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遗传是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克隆牛为什么长得都一样?几乎没有差异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是从性状开始的,什么是生物的性状?二、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一)性状的概念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图中展现的是生物的什么特征。

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直发和卷发、有无酒窝、有无耳垂等。

这些都是人的外形特点(形态结构特征)。

教师举例说明,血型、血压??等是人的生理功能特点(生理特性)。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原理;2.掌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和效应;3.学会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原理;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和效应;3.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家谱图引起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同一家族中的成员往往会有相似的性状?这是否与基因有关呢?”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2.讲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原理(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基因的定义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原理。

通过示意图展示基因在DNA上的分布,以及基因对性状的表现方式。

解释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3.探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和效应(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和分析一些家族性状的传递方式,分析并总结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和效应。

例如,讨论眼睛颜色、血型等常见性状的遗传规律。

4.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通过给出一些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例如,分析一家中有三个孩子,父亲和母亲的眼睛颜色分别为蓝色和褐色,其中一个孩子的眼睛颜色为绿色,请问根据这些信息,判断父母对孩子眼睛颜色的基因有没有突变?5.小组活动(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基因控制性状的实验。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性状,例如花色、叶形等,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操作步骤,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

最后,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和效应。

6.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基因对性状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鼓励学生多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基因工程的应用领域。

四、教学资源:1.家谱图模板;2.基因控制性状实验材料。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小组活动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基因对性状的应用能力。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生物学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基因与性状的定义。

2. 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 实例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基因与性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定义,解释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 实例分析:以具体生物实例为例,分析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文字、动画的课件,生动展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 生物实例:准备相关生物实例,用于讲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基因与性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定义,讲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 实例分析:以具体生物实例为例,分析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阐述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2. 举例说明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复习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复习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3. 能够分析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和共显性基因。

3. 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基因型决定表现型,但表现型还受环境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父母生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特征。

2. 讲解基因的概念,用动画或图片展示基因的传递过程。

3. 分组讨论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每组找出一些实例进行分享。

4. 讲解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用实例进行分析。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能正确完成相关作业。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题检查学生对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动画或图片展示基因的传递过程。

2. 分组讨论的材料和实例。

3. 相关测试题和答案。

六、教学建议:1. 在讲解基因的概念时,可以使用生动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在讲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增加他们的参与度。

3. 在讲解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使用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4. 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内容。

七、教学难点:1.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3. 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八、教学准备:1. 准备动画或图片展示基因的传递过程。

2. 准备分组讨论的材料和实例。

3. 准备相关测试题和答案。

九、教学拓展:1. 讨论基因技术的应用,如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等。

2. 探讨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在未来可能带来的影响,如基因改造、定制宝宝等。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概念。

(完整)《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

(完整)《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二节,之前教材已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就“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什么"的问题上作了详细阐述和分析,接下来研究“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即第四章对基因的表达问题进行研究.本章第一节着重探讨了“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问题,紧接着第二节就基因如何控制生物体性状展开分析,与教材之前知识内容层层推进,从微观到宏观,解释了生物体多样性的内在原因,而教材第一、二两章又恰恰是从宏观现象到微观分析了遗传现象到控制因素的过程,本节与之相呼应;并为解释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奠定了理论基础,故可见本节内容不仅在教材体系上起到了“结构桥梁"的作用,并体现了人类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研究方法.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对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属于“理解水平”。

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理解基因的概念和本质;二是理解基因的表达过程;三是理解从基因到性状的控制过程及其所对应的具体实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事例。

2 .能力目标:本节以生物的具体外在性状分析入手,学生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动脑分析事物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从实验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而后又从微观到宏观、本质到现象的认知过程,要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和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中心法则2。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四、教学策略: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巧妙的学习探究情景,给予丰富的资料信息和具体事例,组织、指导启发学生,并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真正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现象归纳到本质和从本质延伸到多种现象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1。

人教版生物高中必修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人教版生物高中必修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人教版生物高中必修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目的1、解释中心法那么。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重点〔1〕中心法那么。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方法举例、解说法。

教学进程1、中心法那么的提出及其开展导入: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那么:遗传信息可以从DNA→DNA;也可以从DNA→RNA。

但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RNA或DNA。

克里克的中心法那么有没有缺乏之处呢?引导先生阅读资料剖析〔1〕实验证据指出了原有的中心法那么所没有包括的遗传信息的能够传递途径,是对原有中心法那么的补充而非否认。

〔2〕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从RNA流向RNA的结论是确信无疑的,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是有能够存在的。

教员归结总结:要求先生明白遗传信息流向的途径有:〔1〕DNA→DNA:DNA的自我复制;〔2〕DNA→RNA:转录;〔3〕RNA→蛋白质:翻译;〔4〕RNA→RNA:RNA的自我复制;〔5〕RNA→DNA:逆转录。

2、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1〕直接控制教员运用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粒、白化病实例,请先生说出基因是如何控制这些性状的。

这些基因经过控制酶的分解控制代谢进程,从而直接完成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2〕直接控制又如一团体的控制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基因不正常,那么这团体就集分解结构异常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的外形就由正常的圆饼状变为异常的镰刀型而惹起疾病。

上述基因是经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基因的表达进程中或表达后的蛋白质也能够遭到环境要素的影响。

〔4〕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要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多种要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地调控生物的性状。

经过〝人的身高〞这一事例,说明在自然界,不只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

生物必修2人教新课标4.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生物必修2人教新课标4.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1. 复习提问:①遗传信息的概念;②在DNA上的遗传信息如何传递给后代并使后代表现出相应的性状?2. 学生看课本69页资料分析,将中心法则补充完整:① DNA→DNA: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自我复制。

② DNA→RNA:细胞核中的转录过程。

③ RNA→DNA:个别病毒在肿瘤细胞中的逆转录过程。

④ RNA→RNA: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自我复制。

⑤ RNA→蛋白质:细胞质核糖体的翻译过程。

⑥蛋白质→蛋白质:朊病毒的复制倍增并不是以核酸为模板,而是朊病毒自身(蛋白质)为模板的。

3. 中心法则的拓展:二.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①关于豌豆的圆粒与皱粒;②白化病征状2.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①囊性纤维病;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总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非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可以是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也可以是一个基因与多个性状有关。

性状除了受基因控制,也受环境影响,如课本68页图中的水毛茛的叶型与是否浸于水中有关。

所以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控制的。

mRNA 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特异性生物的性状记忆节节清:习题巩固:1. 下列哪一项不是RNA 具有的( )A. 复制B. 转录C. 逆转录D. 翻译2. 对于中心法则,经科学家深入研究后,发现生物中还存在着逆转录,它是指遗传信息的传递从( )A. 蛋白质→RNAB. RNA →DNAC. DNA →RNAD. DNA →DNA3. 图6-10所示的过程,正常情况下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是( )1.中心法则内容: ①DNA →DNA :以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自我复制。

② DNA →RNA :细胞核中的转录过程。

③ RNA →DNA :个别病毒在肿瘤细胞中的逆转录过程。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知道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了解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能够解释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基因的概念。

2. 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机制。

2. 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实例。

3. 基因突变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的有趣性状,如花的颜色、果实的形状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性状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决定了一个生物的性状?2. 新课导入:介绍基因的概念,解释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3.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通过实例解释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如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作用。

引导学生了解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联系。

4. 基因突变:介绍基因突变的概念,解释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查阅资料了解一些遗传病的基因突变原因;观察身边的生物,分析它们的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等。

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知识。

如有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技术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如转基因作物、基因治疗等。

2. 讨论基因伦理问题,如基因歧视、基因改造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课堂互动:1.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遗传现象,互相交流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理解。

2. 设计一些遗传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基因突变原因,加深对基因与生物性状关系的理解。

1. 通过课后作业、课堂问答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理解程度。

高一生物《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高一生物《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高一生物《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生物《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目标1.解释中心法则2. 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重点1.中心法则;2.蛋白质、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二次备课教学难点蛋白质、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学生阅读课本68-69页勾画:⒈中心法则的提出者及法则的内容,完成填空:2.学生阅读课本69页资料分析完成讨论题。

3.试写出完善后的中心法则:4.在正常人体细胞内不能进行的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有哪些?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学生阅读课本69-70页勾画: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途径(黑体字),完成填空并能说出对应的病例。

⒈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实例:白化病机理a.正常:酪氨酸酶基因酪氨酸酶酪氨酸黑色素;b.患病原因:白化病患者皮肤内__________异常,无法产生______酶,因而无法合成_________,出现白化症状。

⒉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实例:囊性纤维病三.细胞质基因学生阅读课本70页(后两段)勾画:1、来源:2、遗传特点:生成问题:1.讨论归纳在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中,哪些阶段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体现?① DNA的结构; ②DNA复制; ③转录; ④翻译; ⑤逆转录时⑥R NA 复制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1、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从根本上讲,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是基因的特定脱氧核苷酸序列B.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中核糖核苷酸序列也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C.mRNA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也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D.在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2、碱基配对行为最可能发生在下列哪组细胞结构中 ( )A.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B.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C.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D.细胞核、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3、在大豆细胞内,遗传信息在生物大分子间转移通常不发生在 ( )A.从DNA→DNA的复制过程B.从DNA→RNA的转录过程C.从RNA→蛋白质的翻译过程D.从RNA→RNA及RNA→DNA4、在豌豆中,由于控制合成淀粉分支酶的基因中插入了外来DNA片段而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使得豌豆粒不能合成淀粉而变得皱缩。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了解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3. 让学生掌握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并理解它们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

3.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及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基因如何控制生物性状。

2.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机理及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因、性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生动形象地展示基因控制性状的过程。

3. 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过程。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基因的定义、基因的组成、基因的位置。

2.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

3. 基因突变:突变的概念、突变的原因、突变的特点、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4. 基因重组:重组的概念、重组的类型、重组的机理、重组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5.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基因、性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

3. 基因突变:讲解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并通过实验或实例展示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4. 基因重组:讲解重组的概念、类型、机理,并通过实验或实例展示重组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5.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基因、性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作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精品)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精品)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是人教版必修二中第四章第二节,之前教材已经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就“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什么”的问题上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接下来研究“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

同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现代遗传学的关键内容之一。

本节课内容包括两部分:①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②基因、蛋白质和现状的关系。

学习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在生物性状遗传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懂得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及规律。

它既是前面所学蛋白质基础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生物变异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基因的概念和本质;2、理解基因的表达过程;3、理解从基因到性状的控制过程及其所对应的具体实例,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事例。

本节以生物具体的外在性状分析入手,以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动脑分析事物现象背后的一一般规律,培养学生从实验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研究室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而后又从微观到宏观,从本质到现象的认知过程,要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和发展观。

(二)能力目标1、培养从资料中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

2、从遗传现象得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研究是从现象到本质而后又从微观到宏观,从本质到现象的认知过程,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和发展观。

2、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完善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一)教学重点1、解释中心法则。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必修一已掌握了氨基酸到蛋白质的过程,知道一切生命都与蛋白质有关,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前一节课刚学习了基因到蛋白质的过程,知道在基因表达过程中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了蛋白质。

在遗传学中又学习了性状的相关知识,在细胞呼吸知识中又学习了代谢就是化学反应,酶控制和催化化学反应。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方式和模式。

3. 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在生物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基因对性状的主要控制方式和模式。

3.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在生物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 引入: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例如“你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长得像父母,而有些人却不像?”“为什么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长相差异很大?”等。

2. 讲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a. 基因是决定性状的最基本单位,性状是基因的表现形式。

b. 一个性状可能由一个基因或者多个基因共同决定。

c.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基因在表达水平上的调控实现的。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主要控制方式和模式1. 控制方式:a. 完全显性和隐性:通过示例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完全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b. 不完全显性:通过示例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不完全显性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2. 控制模式:a. 单因素遗传:通过示例和计算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单因素遗传的模式。

b. 多因素遗传:通过示例和计算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多因素遗传的模式。

第三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在生物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1. 生物遗传学研究:a. 帮助人们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机制和规律。

b. 为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育种实践:a. 通过选育优良品种实现农作物和畜禽的优化改良。

b. 帮助人们预测后代性状,指导育种实践。

四、教学方法:1. 問題启发法: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积极参与讨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3. 计算实例法:通过给出具体数据,帮助学生进行计算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针对性问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之相关的选择题和解答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对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属于“理解水平”。

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理解基因的概念和本质;二是理解基因的表达过程;三是理解从基因到性状的控制过程及其所对应的具体实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事例。

2 .能力目标:本节以生物的具体外在性状分析入手,学生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动脑分析事物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从实验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而后又从微观到宏观、本质到现象的认知过程,要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和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心法则
2.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巧妙的学习探究情景,给予丰富的资料信息和具体事例,组织、指导启发学生,并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真正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现象归纳到本质和从本质延伸到多种现象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性状。

孟德尔实验中圆粒豌豆和皱粒豌豆的形成原因关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和上面的例子有和不同?从中我们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病例三:白化病
介绍相关资料和发病机理
让学生自主分析:
根据资料分析白化病的成因。

原因:
控制酶合成的基因异常导致无法合成相关酶类,从而影响了相应的物质(黑色素)的合成。

简单介绍侏儒症。

(生长激素)2•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间接控制)通过以上几种病例或现象的分析,你能否构建基因、蛋白质、性状三者关系的概念图?
该图是否代表了生物性状的所有影响方式呢?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生物体的性状了呢?上述实例都是单个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而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如人的身高可能是多个基因决定,同时又受后天的影响。

举例:蜜蜂,青蛙的发育过程,带领学生阅读课本P68的图例:
展示水毛茛图例
如果让你象完善“中心法则”那样去完善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你会怎么做?
3.调控生物体性状的因素
请对残翅果蝇的出现提内出假说,并进行解释• (对残翅当因素(外因)通过类比,得出两者差别,并总结训练学生横向比较的思维方法训练总结知识的方法---概念图
总结、过渡
层层补充深入,使问题分析更加严谨、科学、完善。

体会科学研究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循序渐进过程。

,同时训练批判性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提出假说、到得出结论的科研方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和所学方法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