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及其产生

合集下载

政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政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思主义政治学的 贡献;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 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
⑴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 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⑶得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 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结论; ⑷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⑸强调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质和指导思想、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原则等; ⑹提出了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监督体制、发展和健 全社会主义民主等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的基本内容
⑴关于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理论; ⑵关于国家的理论; 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的理论; ⑷关于政治民主的理论; ⑸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 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分析选择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资产阶级创造的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是:社会化的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化大生产。

/4.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消费资料。

/5.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区别:旧的分工依然存在,并且存在脑体力劳动的根本对立;劳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实行按劳分配;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极高水平,社会成员各方面的需求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

问答: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具有自觉性、计划性和比例性?答:1)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自觉地、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的过程。

一般地说,任何社会的国民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也会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同。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比例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实现的;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比例性,主要是通过自觉地、有计划的调节实现的。

2)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归根到底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以及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总量平衡只能是相对平衡,合理的或正常的生产过剩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储备。

3)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就要求我们把计划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保持经济运行的计划性和比例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自学考试教材的第一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这章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学习研究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楚其研究对象是什么,但对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则是在学习完全部课程内容后,才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和体会。

这章共三节,第二节是重点。

} 第一节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这一节介绍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知识,对什么是经济、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做了解释,学习者对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应有所了解。

马克思政治学

马克思政治学

马克思政治学
马克思政治学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
阶级斗争理论和唯物史观。

在马克思看来,政治学是认识政治现实、
研究政治问题和探讨政治行动的一种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为国家理论、阶级理论和革命理论三个方面。

国家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和反映
阶级斗争的产物,国家机器是一种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进行压迫、
控制和统治的工具。

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阶级是社会发展中的根本力量,社会的历史进程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而这种斗争始终贯穿于整个社
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于阶级理论,认为只有经过无产
阶级革命,才能够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自由与平等。

马克思政治学影响深远,对于国际政治学、现代政治学、比较政
治学等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

大家好,我是叶老师。

大家工作都很忙吧,不过,再忙也一定要记得忙里偷闲地抓紧时间看书哦!下面的资料是我给大家归纳的政治学概论(1-7)章的知识点,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定要认真看认真记哦!有付出才有回报,别指望着不劳而获哦!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好运!祝福你们的叶老师。

还有请尊重老师的劳动,本资料不要外传!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政治的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的城邦,即城市国家。

(2012、2013单)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政治学》里,认为政治主要指的是国家的活动。

(2010单)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统治。

古往今来对政治含义的解释主要分两种观点:(一)非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即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1、非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即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代表性的观点有5种:(09多)(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即伦理或道德政治观(2010名)。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德国的康德、黑格尔。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美国的拉斯韦尔、德国的韦伯。

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

在他的代表作《君主论》中指出,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08、2010、2011单,09、2013多)(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09单)。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思想来源问题2、从社会流派中获取的启发是怎样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体现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从在的种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包括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一、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的政治学说在政治学说方面,主要吸收了以卢梭为代表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学者的“天赋人权”说和民主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吸收了十八世纪启蒙学者上述思想中的人民主权说、自由和平等说、民主共和制主张等合理因素,吸收了他们的理论和精神,摒弃、克服了他们无法超越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彻底的发展了他们提出的各种原则。

二、英国古典哲学和法国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在阶级斗争学说放面,主要批判的吸收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所作的经济分析的方法和观点,以及法国历史学家梯也尔、米涅、基佐等人的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吸收了上述有关阶级斗争的历史知识、经济分析观点,和有关国家机关、暴力的作用等大体上正确的思想,而摒弃、批判了他们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恐惧、厌恶的阶级局限性,把阶级斗争的理论、国家与暴力的作用的理论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国家学说。

三、空想社会主义着的一系列政治观点圣西门认为但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绝不仅仅只在于贵族与资产阶级两者之间,而是一场无产者也已踏进的历史舞台,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者之间的阶级斗争。

由此,圣西门认识发哦经济对于政治的作用,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实际建立在经济及经济关系之上,故而提出“政治将完全潜化在经济中”。

此后,傅立叶又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所蕴藏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他预言资产阶级社会也有上升期,有它的下降时期,最后将走向灭亡。

欧文在科学社会主义萌芽时期对社会主义的切身实践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有着特殊的历史贡献。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政治基础篇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对政治的一般解释1、伦理道德政治观—政治源于并服从于伦理道德规范2、宗教神学政治观—政治源于并从属于超自然的力量3、权力政治观—政治是争夺和运用用权力的过程4、法学政治观—政治源于社会契约的立法和执法过程5、公共管理政治观—政治是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生产中,人们结成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生产关系,这些关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政治的分析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为基点。

政治需要从经济中寻求和发行支持,人们结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动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人的需要。

一定的政治状况、现象及其性质,归根到底要从经济事实上寻求原因,各阶级、各社会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表现为一定的政治观点,通过一定的政治斗争,用一定的政治设施来保障实现,政治反映了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集团的权威性统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表明了政治现象的本质,要求人们在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性上认识政治,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得利益要求和客观过程,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各个集团、各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利害冲突。

政治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东西,而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具有特定的经济内容。

经济问题聚集到一定程度,上升到一定高度,就必然转化为政治问题。

政治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衡量任何阶级的政治是非功过的最根本尺度,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

(二)政治在阶级社会中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阶级是指同一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的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社会集团,政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和强烈的阶级属性。

(三)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任何阶级要实行阶级的政治统治,主要的工具便是国家机器,一个阶级要取得和保持自己的政治统治,必须掌握国家政权,控制国家机器这样才能实现本阶级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统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主编:王沪宁1993年版第一章导论:对象和地位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人类思想成就的继承和发展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基于马克思的两大理论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对象第一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揭示了政治的基本特征第二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确定了政治的属性第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描绘了政治的基本内容第四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表明了政治的特征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第一关于政治关系的性质第二,关于阶级的观点第三,关于国家的观点第四,关于未来社会的观点第五,关于革命的观点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积极的基本原理归纳如下: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3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4国家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5政治权力是阶级统治的权力6国家属性决定政治的形式7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8政治党派划分基于阶级划分9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10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政治意识形态12社会发展促进政治发展1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4时代特征决定国际关系格局15人类社会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地位和特点1科学性2阶级性3革命性4实践性5发展性第二节社会政治的基本构造一,政治是人们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的主体有四个共同特征:第一,政治活动的主体都有自己特定的利益第二,政治活动的主体有自己特定的目的第三,政治活动的主体受到一定观念和思想的指导和支配第四,政治活动的主体的实践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二,政治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第一,政治关系最基本的意义在于它们主要体现了一种阶级关系第二,政治关系以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第三,政治关系的格局随着政治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三,政治有一定的政治形式第一政治体制形式第二,政治结构形式四,政治构成一个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治系统是各种政治活动主体之间联系的总和第二,政治系统中存在各种政治元素第三,政治系统在其他关系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同时政治系统也可以影响其他社会关系第四,政治系统有自己的整体行为和功能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一,历史上的政治研究方法论(伦理学方法论,神学方法论,法学方法论,社会学方法论)二,唯物政治观第一,揭示历史运动的基本动力和发展规律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认识社会政治现象第三,从社会政治不断发展的过程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第四,以经验的观察来分析和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三,政治辩证法(内容:)第一,社会政治生活是一个运动的过程第二,政治和社会发展有着普遍的联系第三,政治中贯穿着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第四,政治学中体现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第二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第一节人是社会存在物一,现实的人是构成政治社会的前提1现实的人是生产的人2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3现实的人是能动的人4现实的人是发展的人5现实的人是经验的人二,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节社会是发展的活的机体一,人天生是社会动物二,社会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三层基本含义:)第一,社会表现出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决定的力量在物质生产关系,而不是其他表面形态的东西第二,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是人们主观随意选择的结果第三,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组织,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始终处在矛盾运动中三,社会是一个系统(原因:)第一,每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一个总体系第二,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第三,社会是整个世界中的一个系统四,社会是发展的活的机体(基本观点:)第一,社会发展史自然历史过程第二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第三,社会发展有其规律性第四,社会发展是人们有意识参与的过程第五,社会发展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第三节政治上层建筑建立于经济基础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第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发展三,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表现:)第一,政治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二,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同方向作用第二,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方向作用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特点:)第一,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并不是同步发展第二,政治上层建筑要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并不直接立刻地反映生产力水平的变化第三,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的条件下表现为主要的决定性的反作用第四,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互动关系具有多层次性1 它们可能是相同性质的矛盾运动2它们可能是不同性质的矛盾运动3第五,政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第三章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第一节阶级对抗是一切阶级政治斗争的基础一,阶级是分析政治的钥匙二,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三,阶级斗争必然发展为政治斗争(揭示了:)第一,阶级之间的利益之争不可避免地要诉之于政治权力的争夺第二,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而政治斗争只是这一过程的趋向或结果第三,阶级斗争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政治斗争是其基本核心第二节阶级产生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一,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二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相应的阶级对抗三,阶级对立趋于简单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阶级对立简单化第二阶级对立表现为整个社会的劳资对立第三阶级对立表现为相应的政党对立第三节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阶级差别一,阶级区分取决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阶级定义的特点:第一,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不同第二,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第三,在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第四,对社会产品分配的方式于多寡不同二,政治划分的基础是阶级划分(政治划分比阶级划分更加复杂)三,在阶级社会中人都有阶级性(基本含义)第一,在积极社会,任何人都从属于一定的阶级,无论他自觉与否第二,属于阶级的人,总带有本阶级的特征和本性第四节阶级斗争的中心是政治权力一,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各阶级之间的平等二,阶级斗争围绕着政治权力进行三,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包括两方面:)第一,阶级斗争历史的必然第二,无产阶级专政是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的必然要求第五节阶级斗争构成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一,阶级斗争贯穿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基本阶级之间的斗争三,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对抗第六节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条件一,阶级消亡必先消灭剥削阶级及其制度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促进阶级消亡的必要手段第四章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一,国家的本质根植于市民社会(社会决定国家这一思想的内容:)第一,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第二,社会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第三,围绕国家形式的斗争反映了社会内部矛盾二,国家问题归根到底要从社会经济生活中解释马克思这一结论首先是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其次是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得到的第二节国家产生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一,原始社会没有国家(马克思认为原始社会人类政治生活方式的原始民主之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原始民主制不是一种国家形式,它只是原始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它所依靠的不实强力,而是管理者的威信和被管理者服从的自觉性第二,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社会中没有特权和特权人物.第三,原始民主制的领袖是"人民的顾问",而不是以独立权力统治人民的统治者.第四, 原始民主制是于原始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二,私有制导致国家的产生第三节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一,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观,建立在以下几种认识上:第一,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第二,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第三,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二,国家是有组织的暴力(体现:)首先体现在国家自身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阶级斗争和暴力是分不开的其次体现在国家组织就是由各种暴力机关组成的再次体现在对被统治者是用暴力是剥削阶级国家最惯用的手法三,以阶级本质来划分国家类型第四节无产阶级国家是新型国家一,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如何得出这一结论:)首先,马克思对法国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分析,揭示剥削阶级国家的本质,从而明确无产阶级对它采取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种关于政治现象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等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即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阶级矛盾的加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通过政治经济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味着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矛盾的积累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演变规律,指出了社会终将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观,成为分析社会现象和革命运动的理论基础。

此外,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另一核心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同阶级之间由于利益的分歧而产生矛盾,并最终导致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强调了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的斗争,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阶级斗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提供了核心的政治分析框架,引导着革命者走向胜利。

最后,政治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革命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手段。

政治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政治革命,革命者可以推翻反动统治阶级,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政治革命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关键一环,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落脚点。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理论涵盖了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等几个方面。

这些理论在揭示现实社会现象、分析历史演变规律、指导革命实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理解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体制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体制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体制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体制理论源起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阶级斗争的深刻思考。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他们揭示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提出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体制理论的核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上,通过消灭私有制,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政治体制理论强调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必将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从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消灭私有制和剥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体制理论认为,政治制度应该为经济基础服务,通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来保障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政治体制理论指导并影响了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

苏联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体制,实行了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试图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来消除阶级和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中国也在马克思主义政治体制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体制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政治体制理论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对其进行创新和完善。

另一些人则批评马克思主义政治体制理论在实践中存在腐败和权力集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体制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体系,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体制理论,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作出新的贡献。

2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2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二)西方政治学发展脉络:
3. 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单]
① 15世纪至16世纪,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马 基雅维里,近代意大利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家,权术 政治论的代表人物。莫尔和康帕内拉是早期空想社 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的著作了《乌托邦》 和《太阳城》。[单][多][简]
不能凭借主观设定的模式,必须从具体的问题入手,逐步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然后再用普遍性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实践。
政治学研究要紧密联系活生生的政治现象,尤其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实际,使政治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使其丰富和完善。
即在考察阶级社会中的任何政治现象时,都应找出它所体现的阶级关系,从本质 上深刻揭示政治现象的阶级本质。
“德治”,代表著作有《论语》、《孟子》。[多]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学:
韩非
1.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 ,主张“霸道”和“依法治国”,他把慎到的“势”, 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 法家的治国理论。[单]
A.政治学
B.法学
C.基督教神学
8.(2013.10)在欧洲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最重要手段是( )
A.直接利用宗教
B.直接利用迷信
C.直接利用政治思想
D.直接利用政治强制力
9.(2017.4)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是( )
A.古希腊
B.古罗马
C.希腊化时期
D.伦理学 D.文艺复兴
真题训练
A.立宪君主制
B.共和制
C.专制君主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Company Logo
一、民主运动、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马克思 主义政治学说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
3.三大工人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意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 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 社会实践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发生后,工人运动取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成为 社会运动的主流。 教训: 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因此,创立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就成为时代 迫切的需要。
二、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思想来源:
(2)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法国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 在阶级斗争学说方面,主要是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所作的经济分析的方法和观点 ,以及法国历史学家梯也尔、米涅、基佐等人的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吸收了上述有关阶级斗争的历史知识、经济分析观 点,和有关国家机关、暴力的作用等大体上正确的思想,而摒弃、批 判了他们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恐惧、厌恶的阶级局限 性,把阶级斗争的理论、国家与暴力的作用的理论放到了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础之上,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国家学说。
二、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思想来源:
(3)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系列政治观点 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想社会 主义者,哲学家 ,作家。 康帕内拉1622年在狱中写成《太阳城》一书,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空想 社会主义著作。他在书中描绘出一个根本不同于当时西欧各国社会的 新型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私有财产;人人劳动 ,产品按需分配;太阳城里实行“哲人政治”,只有大智大慧的“贤 哲”才能担任最高管理人(称为太阳)及其助手;教育与生产相联系 ,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这一设想对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 者有一定的影响。 他曾写下这样的光辉诗句;“我降生是为了击破恶习,诡辩、伪善、残 暴行为„„我到世界上来是为了击溃无知。”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包括了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政治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在历史发展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可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找到,他们强调了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并提出了资产阶级专政的概念。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提出了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并将马克思主义成功运用于俄国革命中。

随着20世纪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在中国,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提出了人民战争和群众路线等重要理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除了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也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在西方国家,虽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持有批判态度,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仍然在国际政治和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也在不断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应对全球性问题,如经济危机、气候变化等,成为当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历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更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不断创新和完善其理论体系,以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政治学概论复习整理

政治学概论复习整理

政治学概论复习整理一、导论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一)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政治的定义道德意义上的界定:政治是对理想生活或社会价值的追求(理想主义)事实意义上的界定:政治是围绕权力展开的活动“去阶级化”的界定:政治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决策式”界定:政治是公共决策及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二)马克思主义对政治涵义的论述1.政治是一种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三)政治的定义: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社会中心、阶级化表述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不同的政治学者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看法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家”或“国家活动”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公共政策6)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政治现象7)政治学狭义的研究对象是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广义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一般认为,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为核心的各种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政治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政治学的内容结构第一部分为政治主体(体系):国家、政府、政党和政治团体(组织)第二部分为政治行为过程:政治权力、政治治理、政治参与;第三部分政治体系的动态变迁:政治发展第四部分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等)第五部分政治行为体间关系:国际政治、地方政府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古典希腊、罗马时期的政治学说自然政治观是这一阶段的基本政治观,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中世纪时期的政治学说(5-15世纪)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这一时期的基本政治观,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阿奎那近代时期的政治学(权利)(文艺复兴至19世纪中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众多,有马基亚维利、斯宾诺沙、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杰斐逊、潘恩等等现代时期的政治学(19世纪末至今)1.一般来说,20世纪30、40年代之前的政治学研究可以统称为传统主义政治学2.现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其代表人物有拉斯韦尔、杜鲁门、西蒙、阿尔蒙德、派伊等人3.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行为主义政治学逐渐向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嬗变人们对正式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的重视,没有关注到对政治现实和政治行为的研究中去,被视为传统政治学的一个主要缺陷。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及其产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及其产生

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根本方法和基本角度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及其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在这些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对政治现象进行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就其体系自身而言,包括政治哲学、政治理论、特定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以及对于政治理想的设计和评价等等;就其历史发展进程而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政治学说,列宁主义的政治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主要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末,它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要求和理论表现,也是政治思想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学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理论基础的初步建立。

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其对于社会状况的分析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写下了大量的政治学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些著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正式诞生作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思想原则,它的基本点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坚持历史主义和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它要求我们在面对政治领域的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要把理论、历史和现状三方面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特别要把政治和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

因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第12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第12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说史教程 14
二、制定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 马恩首先在哲学上进行革命,创立了科学的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并第一次 把这种方法运用于研究政治经济学。 马恩认为,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社会经济现象的 普遍联系出发,从社会经济关系或社会经济结 构出发,全面研究各种经济范畴,才能揭示出 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揭示了资本主 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基本矛盾和基本经济规律, 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和必然 灭亡的客观规律性。
经济学说史教程 10
书目结构: 《资本论》分三卷。第一卷从商品入手,着重研究了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阶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 ,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卷共分三篇,研究的就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和总过 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内在的深刻的 矛盾。 第三卷即最后一卷探讨的主要论题是剩余价值如何在 剥削阶级内部分配的 问题。 《资本论》第一部出版于1867年,《资本论》第二卷 、第三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经过恩格斯认真研究和精心整 理,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临终前委托考茨 基整理剩余价值学史,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出版。但 考茨基违背恩格斯的遗嘱,把它当作独立著作于1904年、 1905年、1910年分三卷出版。现在仍把它作为 《资本论》 的第四卷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经济学说史教程 21
经济学说史教程
7
恩格斯在1842年去曼彻斯特以后,在从事工 人生活的考察、研究的同时,便对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詹姆斯· 穆勒和让· 萨伊等资产阶 级经济学家的经济著作开始进行研究。在《德 法年鉴》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已 充分表明恩格斯这时已完成由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大纲》中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时,特 别注意揭露、批判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大纲》还全面地研究了政治经济学的各种经 济范畴,包括价值、价格、资本、利润、利息、 工资、危机、竞争和垄断等等。

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

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

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摘要: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生活、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继承人类文明历史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仅给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政治学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政治学发展史上一个伟大转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生活、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开创了政治学发展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理想,从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政治现象本质特征的揭示,寻求改造世界、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途径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国家和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各种政治活动及其他政治规律的研究。

一、国家是阶级的政治统治组织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的政治统治组织的观点,揭示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政治是围绕国家而展开的全部活动,是与一定的国家政权相联系,围绕和通过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阶级、阶层、权力体系各部分全部活动的总和。

指出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和对被压迫阶级专政的统一,即国家的本质是阶级专政。

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和再现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式,势必运用国家政权,也就是说,在政治上进行统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写道:“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

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国家机构是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环节,政治统治体系内部的各个机构、组织的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国家机构进行的,驳斥了剥削阶级关于国家是社会组织,是超阶级的社会联合体的观点。

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同剥削阶级政治学的国家观划清了界线。

《政治学基础》第二章政治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解读

《政治学基础》第二章政治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解读


LOGO
2、中世纪时代:被称为“神学政治学时代”
时间:476年--15世纪。 (1)研究主题:关于政治世界的神学性解释。 (2)理论内容:中世纪的主导力量来自罗马教会。期间, 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讨论只能被置于神学架构之下。中世 纪人们对政治问题的神学性解释形成了神学政治学。 (3)理论贡献:基督教神学是中世纪时代欧洲的主导思 想。基督教神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圣· 奥古斯丁;后期 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托马斯· 阿奎那。他们作为神学家, 都为天主教辩护,主张神权至上。他们所阐述的神学政 治观念被认为是当时的正统思想。另外,中世纪也存在 着教派斗争(为争夺正统)和教权与君权的斗争。这种 斗争在政治领域的反映,就是“经院哲学”与“异端邪 说”的斗争。 (4)时代转变: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

LOGO
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1)行为主义的定义 “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 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其二,注重政治研究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注重定量研究 而不是定性研究; 其三,强调实证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 的; 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客观科学的方法得 出结论; 其五,吸收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 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 等大量边缘学科; 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状态,而 在于政治的“实然”状态。

LOGO
二、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在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研究君主的“治国之道”为核心,以 处理君臣关系、君民关系为线索,形成了一套将政治研 究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即所谓“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 首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 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 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 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 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 学”; 最后,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 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

681政治学基础

681政治学基础

681政治学基础一、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政治是与阶级联系在一起的特定的社会关系,是一种阶级关系;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与国家联系的特殊公共权力现象,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政治有特定的发展规律,政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2.政治学原理的基本特性。

抽象性:政治学原理不是对于政治现象和具体形态的一般简单描绘和陈述,而是对于政治及其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的理论论述,是“科学的抽象”。

一般性:政治学原理是对于一切同类政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且是力图阐明一切特点和规律的共相。

所以,政治学原理的一般性主要体现为其理论内容的普遍性。

基础性: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训练的理论起点,同时,政治学原理的变化,既是政治学科体系和各分支学科变化的结果,又为其提供了理论前提。

3.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主要途径。

历史分析方法。

不仅要把政治现象和政治事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和研究,还要求从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经济分析方法。

它把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政治现象。

阶级分析方法。

运用阶级学说说明政治现象,在分析阶级社会中阶级力量的构成状况、各阶级的基本特性、政治要求和主张等的基础上,把握社会政治的走向和规律。

利益分析方法。

从利益角度分析人们结成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动因和现实体现,分析政治的内容和特性,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社会阶级、社会群体、社会集团乃至个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

4.利益的构成因素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

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

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利益是人们企图借助于生产来满足的需要,是需要和实现需要的手段的统一,是人们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标尺。

利益反映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任何利益的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社会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根本方法和基本角度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及其产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在这些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对政治现象进行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就其体系自身而言,包括政治哲学、政治理论、特定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以及对于政治理想的设计和评价等等;就其历史发展进程而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政治学说,列宁主义的政治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主要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末,它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要求和理论表现,也是政治思想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学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理论基础的初步建立。

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其对于社会状况的分析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写下了大量的政治学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些著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正式诞生作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思想原则,它的基本点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坚持历史主义和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它要求我们在面对政治领域的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要把理论、历史和现状三方面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特别要把政治和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

因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根据历史的和现实的、正面的和反面的经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研究政治现象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基本角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基本角度是阶级分析的角度。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包括:关于"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观点;关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地表现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就是全面革命"的观点;关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下的继续"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历史使命和它自身只有组织成为革命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的观点;关于"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等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阶级斗争学说"。

而运用这种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及其基本观点,来思考、认识、分析、解决相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斗争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制度变迁。

换言之,制度变迁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正是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制度变迁,揭示阶级关系结构和阶级斗争在其中的作用。

马克思又指出,阶级斗争是通过国家这个平台来推动制度变迁的。

因为国家作为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维护经济基础的最重要的工具,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这就是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正是在阶级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国家工具性分析方法来考察国家历史类型的。

由此,马克思权力政治学的主体主要是阶级。

而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利益的平台是作为公共权力机关的国家,即通过相应的政治制度而实现的。

我们认为,以阶级(即权力)和国
家(即政治制度)为主的研究范式构成了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框架,至于政党、革命等学说,都是它们的自然延伸。

四、评价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思想原则,这一方法不仅可以指导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社会革命和改革,其实对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因为这一理论是科学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灵活运用。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划分,对于革命者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处理阶级社会中的社会矛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成为了指导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

对于当今时代,不能教条主义,要分析实际的状况,采取与实际相符合的政策,祝愿我们的祖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最终到达共产主义,祝愿无产阶级的日子越来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