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的简介_辛亥革命的分析

辛亥革命的简介_辛亥革命的分析

辛亥革命的简介_辛亥革命的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以及社会上诸多方面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中文名称:辛亥革命参战部队:革命党人、清军战争结果:清帝退位,民国建立时间:1911年10月10日~1912年2月12日地点:中国人物:孙中山袁世凯辛亥革命的详情保路运动1911年5月,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

1911年6月中旬,四川保路运动升级,清政府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抽调包括湖北新军在内的多省力量前往四川弹压暴动风潮。

这一事件对湖北影响很大,前往四川的湖北新军部队是革命党人占多数的新军三十二标,但是他们拒绝到四川,准备在进军荆州和宜昌的路上杀掉大臣端方。

被居正阻止。

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武昌首义9月23日,湖北境内最有影响的两个革命组织共进会、文学社宣布合并,大家决定日后不再分彼此,一律统称“武昌革命党人”。

第二天召开干部会议,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

10月10日晚7时,武昌城外塘角的辎重营和城内工程第八营几乎同时发动,各标营继起,经一夜苦战,11日晨革命军占领总督署,全城光复,首义成功。

汉阳、汉口也先后为革命军占领。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

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

成立政府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革命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和谈。

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代表会议决定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随即自武汉齐集南京。

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同胞书》等文件,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诞生。

1月22日,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初期个省民军

辛亥革命初期个省民军

辛亥革命初期个省民军1华中地区湖北省1初期序列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元洪(1911,10.11)都督府司令官方定国(谋叛处决) 参谋部:正部长张景良副部长杨开甲吴兆麟(杨玺章代)军政部:正部长孙武(张振武代) 副部长蒋翊武张振武蔡绍忠步队第一协协统吴兆麟第一标标统宋锡全步队第二协协统杜锡钧(旋何锡蕃)步队第三协协统陈炳荣步队第四协协统张廷辅炮兵标标统蔡德懋尚安邦马队标统刘国佐周福堂汉阳(10,12)统制宋锡全第一统领王宪章第二统领林翼支参谋长梁炎昌副参谋长邱文彬标统黄振中万逢霖王殿一黄柱国管带陈建章戈承元蒲志彬宋玉庭赵承武汉口军政府(10,13)主任詹大悲副主任兼参谋长何海鸣协司令胡廷佐支队司令林翼支团长黄继超汉川军政府(10,13)司令梁钟汉参谋长王守愚城防司令余治平鄂中京山(10,13)湖北副都督刘英参谋长李济臣,张鹏程第一标统刘英营长郑桂芳李凤鸣钟仲衡第一标统刘铁营长冷英奎李青莲尤洪胜鄂东军政府(10,20)主任黄楚楠副主任彭汉遗宜昌光复—司令部部长唐牺支施鹤—驻施分司令部部长李汉魁郧阳军政分府:总裁伍铨萃司令官:沈权军务支部长:樊之洤参谋支部长:陈德元,后所部编为一协,统领庞成功,标统沈权陈德元安陆支队支队长:张楚材三营:柴得贵张胜祥全明汉襄阳军政分府:总司令;张国荃下辖三协:1协许鸿钧,驻襄阳,2协李秀昂,驻樊城,3协黄振远驻老河口.中华民国驻汉水师(10,12),编为一标三营,统带陈孝芬管带陶启亮方汉廷2扩军战斗序列战地总司令黎元洪(10,17)参谋部长杨开甲副部长吴兆麟杨玺章军令部长杜锡钧副部长张振武军务部长孙武副部长蔡绍忠汉口指挥官何锡蕃张景良参谋长萧开桂革命军收编陆续归顺的五六千人,整编如下:步兵第一协统领宋锡全蒋肇鉴--步兵第一标统带,-步兵第二标统带步兵第二协统领何锡蕃夏占奎--步兵第三标统带姚金镛, -步兵第四标统带谢元恺步兵第三协统领陈炳荣--步兵第5标统带, -步兵第6标统带步兵第四协统领张廷辅--步兵第7标统带杨传连, -步兵第8标统带步兵第五协统领熊秉坤--步兵第9标统带杜武库, -步兵第标10统带伍正林骑兵第一标统带刘国佐炮兵司令姜明经炮兵第1标统带尚安邦炮兵第2标统带蔡德懋炮兵第3标统带柳柏顺工兵第1营管带李占魁辎重兵第1营管带孙宏胜敢死队第2队队长马荣敢死队第1队队长徐绍斌敢死队第队队长金兆龙敢死队第队队长方兴学生军一标统带刘绳武,管带田化龙赵士龙佘子详后增步兵第6协协统杨载雄驻武昌又陆续建步兵第7.8协马队2标,炮对2标工程队,辎重队各2营.机关炮1队.独立将校团1团.学生标1标,并有长江水师.荆襄水师.宪兵队.军乐队等,全部兵力扩充到4万多人..3战时总司令黄兴(11.03)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长李书城副参谋长吴兆麟副官长王孝缜秘书长田桐总粮台王安澜当时汉口的部队有:步兵第2协(约2000人,协统何锡蕃伤罗洪升代,,步兵第3标统带姚金镛(病,刘廷福代),步兵第4标统带胡效骞步兵第4协协统张廷辅--步兵第7标统带胡廷佐1000余人,第8标统带杨云(退武昌,处死)步兵第5协协统熊秉坤--步兵第9标统带杜武库,第8标统带伍正林,2000余人.步兵第1协之第1标林翼支约数百人.马队第1营管带黄冠群,炮兵第1标统尚安邦,工程1营管带李占魁,敢死队第1.2大队长方兴杨金龙季雨霖团防1000余人.—10,28刘英带京山团防民军2000余来省为一标,标统季雨霖黄兴带来1000余.汉口民军合计6000余人鄂军步队第一协协统蒋肇鉴---步兵2个标1000余人)鄂军步队第4标统胡效骞(3营)1200余人鄂军步队第4协协统张廷辅---步兵2个标2000余人鄂军步队第5协协统熊秉坤---步兵2个标2600余人鄂军炮队团标统曾继梧—山炮2个营工程1营管带李占魁辎重兵第1营管带胡恢汉。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军队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军队

清朝军制,先有八旗,后有绿营,太平军起事期间又有湘淮勇营,之后由此改编而来的防军、练军属半改良的部队,其在武器与营制等方面“半土半洋”,而所有的这些旧军队在甲午战争及庚子之役中都无一例外的被打得落花流水,一无所用。

至此,裁撤旧军、编练新军也就提上了日程。

苟延残喘:八旗绿营的钝化:清末合影的八旗子弟。

清朝立国后,八旗兵在长达200多年马放南山的生活中战斗力快速退化,已难以成为军队的主要力量八旗绿营军队战斗力快速衰退清军入关时,八旗兵力不过十余万,但也算骁勇善战,只是入关后生活条件改善太快,又享有不事生产的特权,由此很快丧失锐气,等到平定三藩与收复台湾之时,清军已只能仰仗汉人组成的绿营兵。

为此,康熙不得不自我解嘲说:“自古汉人逆乱,也系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之理?”绿营由前明卫所制度承袭而来,各省自建自养,全国兵力六十万,但绿营兵也是世袭兵,近亲繁殖的结果导致其战斗力在之后的百余年间迅速下降,后来太平军的骤起便是其衰败的明证。

湘淮军本质仍只是旧式军队万般无奈之下,清廷只好放开手脚,让汉人官僚各地督办团练,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湘淮诸军由此横空出世,在这国乱纷纷的十余年间,其组织的团练勇营虽然在朝廷兵制之外,却赫然成为剿灭太平军、捻军的中坚力量。

农民军被剿灭后,清廷对这些汉人武装也感到十分不安,湘淮等军随后被改编散驻于各地,名“防军”;与此同时,部分绿营被改编成“练军”,和驻防八旗等一起构成了同治、光绪年间的主要军事力量。

同光时期的军队受到洋务运动的影响,中世纪遗传下来的的刀矛枪箭大半被淘汰而引进了一些西洋火器,但就整体水平而言,仍是一种半改良的旧军队。

最吊诡的是,八旗绿营虽然被兵部列为“国家军队”,实质上却是尸位素餐、苟延残喘,而能够剿灭农民军的湘淮旧勇们虽然不见于朝廷的兵籍之上,却是清廷可依靠的中坚力量。

但是,这些兵力可以剿杀国内的农民叛乱,可谁又来抵抗外来侵略、真正的捍卫国家的安全呢?无国防之念则无国家军队之实旧军队之所以无能,主要在于其设立之初并无国防之概念而唯有平内叛之需,譬如耗费巨资的北洋舰队,也只有防卫海疆之责而无外洋作战之想。

第9课 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第9课 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二、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革命)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起义主要力量:湖北新军
3、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
4、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为“辛亥革命”
5、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第9课辛亥起义
领导人
影响/评价
萍浏醴起义
刘道一、蔡绍南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同盟会声望大振。
安庆起义
徐锡麟、秋瑾
广西起义
孙中山、黄兴
广州黄花岗起义
孙中山、黄兴、赵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盖,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简介
191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次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

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一次“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背景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各地群众奋起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运动兴起
1907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与此同时,全国人民的抗捐、抗税、抗粮和抢米风潮汹涌澎湃,抵制外货等爱国运动也日益高涨。

保路运动则为其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和前奏曲。

革命高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革命军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完全光复。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先后14省先后宣布独立。

次年2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清政府的统治遂告结束。

革命失败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1912年4月临时大宗疼孙中山被迫解职,让位于代表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政权遂为北洋军阀所窃据,一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就此失败。

结语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辛亥革命中北洋军只有六镇,为何能左右中国局势?

辛亥革命中北洋军只有六镇,为何能左右中国局势?

辛亥革命中北洋军只有六镇,为何能左右中国局势?作者:桓武上将军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起复袁世凯,督师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党人。

此时的袁世凯却不甘心为清廷殉葬,他依仗着手中的六镇北洋新军,一方面与南方革命党人和谈,另一方面逼迫清帝逊位,在各方之间不断周旋,以获得最大利益。

最终,在袁世凯为首的北洋系将领的逼迫下,清廷隆裕太后下诏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宣布退位。

袁世凯也如愿以偿地在依照南北和谈协议,担任了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那么,袁世凯手中只有六镇北洋新军为何能左右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呢?袁世凯源起新建陆军甲午战争时,在平壤战役中,清政府原有的勇营、练军接连败于日本军队。

此时深困于战争形势的清政府,最终同意了盛宣怀、汉纳根等人提出的编练新军建议。

任命胡燏棻到天津马厂编练新军,并定下了「练兵必先选将,拟令先练十营,足成五千人之数,俾成劲旅,徐议扩充」的练兵计划。

这就是定武军的由来。

在汉纳根的规划下,定武军分为步、骑、炮、工四个兵种,计有步队六营,马队半营,炮队两营,工程队一营,总计4750人。

后来由于马厂驻地营房稀少,「不敷分扎」,全军移驻天津小站。

小站练兵由此拉开帷幕。

盛宣怀1895年12月16日,袁世凯抵达定武军小站军营,接管定武军,不久后就改称新建陆军。

刚上任的袁世凯由于目睹了甲午战争清军旧式军队的劣势,大刀阔斧地对定武军进行改革,先进行全军测试,淘汰不合格及老弱病残者,又派人到北方各省选拔适龄强壮青年农民入伍。

同时袁世凯深谙「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大力招揽掌握近代军事技术的军事人才。

先后雇佣了大批外国教官,同时采用德式操典,训练新军。

又对武备学堂的优秀毕业生大开绿灯,招揽重用。

「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和在民国时代搅动风云,名声大噪的陆建章、段芝贵、李纯、王占元等130名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进入新建陆军服役,共同打下了日后北洋六镇乃至影响中国近代数十年风云变幻北洋系班底。

段祺瑞与此同时,新建陆军效仿西方强国,设立了总指挥部,统一组织新军督练计划,并完善了粮饷、军械、转运、军医等部门。

新军与辛亥革命

新军与辛亥革命

新军与辛亥革命20世纪正在我们的视野中缓慢消去,对于中华名族来说,这是一个从屈辱走向自豪的世纪,眼泪和欢笑都在我们心间,这是一个从贫瘠走向富裕走向富裕的世纪.。

清末新军建设不仅编练了一支新型的近代化军队,而且带来了中国军事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堪称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肇端.但从清王朝练军自求的微观角度看,新军却变成了王朝的掘墓了。

满清军制向以八旗,绿营为国家正规军。

八旗为旗人组成,以京营八旗拱卫北京,以驻防八旗分守全国重地。

绿营则为汉人之国家常备军,以镇,协,标分守各地。

后八旗,绿营逐渐腐朽不堪用。

至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八旗,绿营,募勇皆一败再败,不得已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编练团练”,即后来之湘淮军(以及左宗棠的湘军分支-楚军)。

但湘淮军在军事编制,习气,战术上于旧式军队并无二致,土洋火器混编。

因此,湘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便迅速腐败,甲午战争,清廷征调之湘淮军一败涂地。

清廷遂知湘淮军不足恃。

19世纪末,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军队伍,清政府首先提高了军人的待遇,希望改变军人的政治形象,招徕更多人才入伍。

当时绿营军士兵月饷是一两五钱,湘淮军士兵是三两,而新军士兵的月饷高达四两五钱,除此之外,新军士兵家人可免赋税三十亩土地,还能享有多项特权。

这一切都在推动士兵社会身份的变化。

此外,清政府方面也很注重文化素质,识字的士兵更容易得到提拔。

客观上,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后,参军便成为年轻人不错的选择出路,更多的读书人加入军队。

为此,新军士兵树立了有知识、有文化、有志气的年轻人形象,集中了当时的一批中国精英。

随派原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用西法编练十营定武军,分别为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和工兵500人,一共4700百多人。

次年(1895年)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便由袁世凯接手,并将“定武军”改为“新建陆军”,一切依照德国与日本的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教习,更把规模扩至七千人。

之后,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高频考点点睛

辛亥革命高频考点点睛

辛亥革命高频考点点睛辛亥革命高频考点点睛一、武昌起义(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同盟会在批判改良主义思想的同时,派遣会员纷纷回到国内,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军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失败。

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间,孙中山在两广的沿海沿边地区,亲自发动了6次武装起义: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防城起义,12月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钦州马笃山起义,4月河口起义。

这些起义虽然也均告失败,但它们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两广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

与此同时,光复会也在安徽、浙江发动武装起义,惨遭失败。

这些起义的失败,并未使孙中山等革命派后退。

1910年2月至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了两次著名的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广州起义。

是日,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大部在激战中牺牲。

其中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

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

清政府在铁路利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立宪派本来主张把保路运动限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之内,但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

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二)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历史趣谈晚清新军 满清王朝的掘墓人 成辛亥革命主力军

历史趣谈晚清新军 满清王朝的掘墓人 成辛亥革命主力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清新军满清王朝的掘墓人成辛亥革命主力军导语:甲午战后,清廷痛感八旗绿营不可救药,防军练军也不堪重用,打破原有的窠臼另练新军即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1894年底,前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受甲午战后,清廷痛感八旗绿营不可救药,防军练军也不堪重用,打破原有的窠臼另练新军即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1894年底,前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受膺重命,在天津新农镇练就新军10营,其中包括步兵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计4750人,号“定武军”。

正当胡燏棻要大展拳脚之时,清廷却将之调任津卢铁路督办,改由前驻朝鲜商务监督袁世凯接办。

袁上任后将原兵额招足至7300人,“定武军”改名“新建陆军”,史称“小站练兵”。

清末新军,由此开始。

新军招募:读书郎参军成热潮蒋梦麟在回忆录《西潮》中说,“历史告诉我们,国家一旦受军阀控制,必定要形成割据的局面,晚唐的历史就是最好的教训。

俗语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因此大家都瞧不起军人。

记得邻村有一位品行不端的人去当兵,在他告假返乡时,大家把他看做瘟神似的,都远远地避开他。

我们有个牢不可破的观念,认为当兵的都是坏人。

可鄙可怕而且可憎。

”但清末后,蒋梦麟笔锋一转,“最要紧的是救中国--北方由陆路来的和东南由海道来的强敌都得应付。

那么,怎么办?赶快建立一支装备现代武器的现代化军队吧!士兵必须训练有素,而且精忠报国。

我们怎么可以瞧不起军人呢?他们是保卫国土的英雄,是中国的救星,有了他们,中国才可以免受西方列强的分割。

鄙视他们,千万不可以--我们必须提高军人的地位,尊敬他们,甚至崇拜他们。

不然谁又肯当生活常识分享。

武昌起义时间是什么时候_武昌起义参战部队介绍

武昌起义时间是什么时候_武昌起义参战部队介绍

武昌起义时间是什么时候_武昌起义参战部队介绍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那么你想了解更多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提供武昌起义的时间和参战部队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

武昌起义的时间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热血的革命党人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商量后,决定在湖北省武昌市发动一场兵变。

这就是著名的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旧历八月十六日。

因为那一年刚好是辛亥年,所以武昌起义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现了武昌起义作为辛亥革命开端的地位。

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所组织发动起来的最成功的一次起义活动。

吸取了黄花岗起义等前十次起义的失败教训,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将目光投向了长江流域。

他们计划以武汉为中心在湖北地区发动一场兵变。

武昌起义时间在二十世纪初期,旧历辛亥年,清朝宣统三年,所以武昌起义的划时代意义不言而喻。

在武昌起义中,蒋翊武被任命为武昌起义的军事总指挥,孙武担任参谋长一职,刘公为总理。

起义军在占领并控制了武汉三镇之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革命党人黎元洪被推选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革命党人还动员各省民众起义,积极响应辛亥革命的号召。

武昌起义的胜利迫使腐朽的清朝政府走向灭亡,中国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虽然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认真筹备策划。

但是于10月10日发动的武昌起义的时间却是临时决定。

10月9日,革命党人在俄国租界里秘密制造炸药时,不幸爆炸,秘密组织暴露,革命党人被捕入狱。

情急之下,组织决定当天晚上发动起义,但是因为武昌城内戒备太过森严,各地革命党人之间无法取得联络,便只好改在10日晚上开始行动。

武昌起义参战部队介绍武昌起义的爆发直接影响了中华民国的建立,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作用。

武昌起义又被称为“星夜起义”,原因在于它于武昌起义爆发在夜间,在武汉革命党人的努力下,武昌起义越发声势浩大,赢得全国群众拥护和响应。

辛亥革命时期的北洋军——以士兵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

辛亥革命时期的北洋军——以士兵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

作者: 赵治国[1]
作者机构: [1]上海海事大学社科部,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204-207页
主题词: 辛亥革命;北洋军;士兵群体;南北之争
摘要:在辛亥革命中,作为北方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北洋军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革命的命运。

北洋士兵的意识是多样的。

表现在革命初期就是军中有袁世凯的支持者也有发动起义响应革命的反清志士,更有混水摸鱼,从中渔利之徒。

然而北洋军最终支持袁世凯,成为其纵横捭阖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其主要原因是南北议和过程中南方对北方轻视,导致南北之间的隔阂与对立。

同时,辛亥革命引发的社会、政治“动荡”使北洋军担心革命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

袁世凯利用北洋军人的这种心态将自己树立为稳定局势,保证北方利益的代表,从而为自己篡夺革命果实奠定基础。

辛亥革命军激战汉口真实旧照

辛亥革命军激战汉口真实旧照

辛亥革命军激战汉口真实旧照
辛亥革命是从武汉开始的,当时革命军为了夺取武汉三镇(即武昌、汉口、汉阳)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下面这些照片就是夺取汉口时拍摄的。

汉口,清军的侦察骑兵
革命军的炮兵。

注意,革命军已经剪了辫子。

革命军搭建简易轨道,以运送物资。

被抓的清军间谍
清军兵营
革命军炮兵
部署大炮夺取汉口
革命军人人一件大衣,挺帅气的。

汉口,就餐的革命军炮兵和列队行进的步兵。

革命军胳膊上系着一条白巾,以示革命。

一颗炮弹落在汉口马场上
清军的马克沁机枪。

,清军装备真心不错,但有时胜利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装备。

清军炮击后的废墟。

汉口,战壕里的革命军士兵。

正在休息的清军
这后面都是湖北孝感的清军
湖北孝感紧靠武汉,武昌起义一爆发这里的清军随时待命准备前去镇压。

孝感医院外的清军骑兵。

驻扎在孝感的清军通过浮桥向武汉开去。

————————————
大嘴侃历史 | 挖掘老照片背后的故事_探寻世界新奇事物 | 微信ID
dazui100。

中华民国“大将军”:辛亥革命后革命党军事编制

中华民国“大将军”:辛亥革命后革命党军事编制

额外官佐一级;
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
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
同时规定,上等官的军衔称号前不加缀兵种勤务称号,上等佐(左将军以下)设军需、军医、兽医(右将军以下)三科;中下及额外官佐中,军官设步队、骑队、炮队、工程队、辎重队等五类,军佐设军需、军医、司药、兽医等四科。2月间,民国临时政府又颁布《海军官佐士兵阶级表》,其等级设置与称号与陆军相同,但并重勤务设置更加繁复。
这应该算是国民党军队军衔制度的起源。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黄兴应湖北军政府邀请,到武昌主持军务,一向视孙中山为师友的黄兴,也开始整编湖北义军。而同盟会的《将校之等级》也得以实施。按当时的规定,军官的等级标志(军衔标志)为竖条肩章(与北洋军队的常服肩章样式相仿):上等为全银底,中等为红色底镶两条银色宽杠,下等为红色底镶两条银色宽杠,“督”缀三颗金色五角星--这也是五角星作为我国军队军衔标志的发端,“副”缀二颗星,“参”镶一颗星。各省都督、副都督大多由省临时议会选举,未经中央政府任命。但这些举措不久就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消失了。
五。南京临时政府大将军名录
正式授任、追赠陆海军大将军(十三人)
01.黄 兴
02.黄钟瑛
03.吴禄贞
04.王金铭
05.施从云
06.白毓昆
07.邹 容
08.喻培伦
09.彭家珍
10.焦达峰
11.陈作新
12.赵 声
13,饶国梁
陆军左将军加大将军衔(五人)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月5日颁布《军士制服令》,沿用了刚刚实行不到一年的晚清军衔制,但做了一些变动,主要是废除清朝军衔制的军官衔称,取消所有品级,仍按原来的三等九级,规定了新的军衔名称,军士和兵均改为二级,改定军衔等级为6等14级:

八旗兵绿营兵新军北洋军.

八旗兵绿营兵新军北洋军.

八旗兵·绿营兵·新军·北洋军八旗兵·绿营兵·新军·北洋军作者:转载中学教研来源:转载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07-4-20 中学教研属性:★★★八旗兵·绿营兵·新军·北洋军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

由此产生八旗兵。

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来的。

当时,每逢行师出猎,氏族成员每人出箭一枝,以十人为一单位,称“牛录”(汉语“大箭”的意思)。

1601年,努尔哈赤将一牛录扩大至三百人,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

1615年,由于兵力增加,努尔哈赤又决定于牛录之上,设立甲喇和固山。

即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

这时,也从以前每牛录一旗,改为每固山一旗,另增镶黄、白、红、蓝四旗,合原四旗,共计八旗。

每旗七千五百人,八旗共计六万人。

八旗制度是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

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也促进了满旗社会的发展。

清入关后,为了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和巩固其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了武装力量。

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

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由中央八旗都统衙门掌握,地方督府无权征调。

八旗军分为守卫京师的“禁卫兵”和驻防各地的“驻防兵”。

绿营兵,主要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

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

在京师者为巡捕营,隶属步军统领。

在各省者,有督、抚、提、镇诸标,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统辖。

另外还有军标(设在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河道总督统辖)、漕标(漕运总督统辖)等。

为了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统治,清朝统治者除将他们的基本武装力量八旗兵分别驻守在京城和各省城镇要地外,绿营兵也配合驻防,二者互相穿插交错,在全国构成军事控制网,既便于对各族人民进行统治和镇压,又便于八旗兵对绿营兵进行监视和控制。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在革命战争发动时,军队间的博弈往往是左右战争结果的关键因素。

辛亥革命时期,就有这样一支受人瞩目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军队;;新军。

何为新军?新军从何而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希望你喜欢。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背景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

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

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是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但由于政治的彻底腐败,光靠一支新式军队是没有办法来拯救一个走向末路的帝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廷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编制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

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编制为:每镇步队2协,每协2标,每标3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马队、炮队各1标,每标3营,每营马4队、炮3队;工程队1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辎重队1营,每营4队.步队、炮队、工程队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2排,每排3棚。

另有军乐一队。

各兵种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

全镇拥有军官及司事人员748人,弁目10436人,兵卒夫役1328人,共12512人。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经过新军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邀请上海租界的洋人军事教官训练淮军,围剿太平天国。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为马厂)用西法编练一支新式陆军,称“定武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辛亥革命初期个省民军

辛亥革命初期个省民军

辛亥革命初期个省民军辛亥革命初期个省民军1华中地区湖北省1初期序列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元洪(1911,10.11)都督府司令官方定国(谋叛处决) 参谋部:正部长张景良副部长杨开甲吴兆麟(杨玺章代)军政部:正部长孙武(张振武代) 副部长蒋翊武张振武蔡绍忠步队第一协协统吴兆麟第一标标统宋锡全步队第二协协统杜锡钧(旋何锡蕃)步队第三协协统陈炳荣步队第四协协统张廷辅炮兵标标统蔡德懋尚安邦马队标统刘国佐周福堂汉阳(10,12)统制宋锡全第一统领王宪章第二统领林翼支参谋长梁炎昌副参谋长邱文彬标统黄振中万逢霖王殿一黄柱国管带陈建章戈承元蒲志彬宋玉庭赵承武汉口军政府(10,13)主任詹大悲副主任兼参谋长何海鸣协司令胡廷佐支队司令林翼支团长黄继超汉川军政府(10,13)司令梁钟汉参谋长王守愚城防司令余治平鄂中京山(10,13)湖北副都督刘英参谋长李济臣,张鹏程第一标统刘英营长郑桂芳李凤鸣钟仲衡第一标统刘铁营长冷英奎李青莲尤洪胜鄂东军政府(10,20)主任黄楚楠副主任彭汉遗宜昌光复—司令部部长唐牺支施鹤—驻施分司令部部长李汉魁郧阳军政分府:总裁伍铨萃司令官:沈权军务支部长:樊之洤参谋支部长:陈德元,后所部编为一协,统领庞成功,标统沈权陈德元安陆支队支队长:张楚材三营:柴得贵张胜祥全明汉襄阳军政分府:总司令;张国荃下辖三协:1协许鸿钧,驻襄阳,2协李秀昂,驻樊城,3协黄振远驻老河口.中华民国驻汉水师(10,12),编为一标三营,统带陈孝芬管带陶启亮方汉廷2扩军战斗序列战地总司令黎元洪(10,17)参谋部长杨开甲副部长吴兆麟杨玺章军令部长杜锡钧副部长张振武军务部长孙武副部长蔡绍忠汉口指挥官何锡蕃张景良参谋长萧开桂革命军收编陆续归顺的五六千人,整编如下:步兵第一协统领宋锡全蒋肇鉴--步兵第一标统带,-步兵第二标统带步兵第二协统领何锡蕃夏占奎--步兵第三标统带姚金镛, -步兵第四标统带谢元恺步兵第三协统领陈炳荣--步兵第5标统带, -步兵第6标统带步兵第四协统领张廷辅--步兵第7标统带杨传连, -步兵第8标统带步兵第五协统领熊秉坤--步兵第9标统带杜武库, -步兵第标10统带伍正林骑兵第一标统带刘国佐炮兵司令姜明经炮兵第1标统带尚安邦炮兵第2标统带蔡德懋炮兵第3标统带柳柏顺工兵第1营管带李占魁辎重兵第1营管带孙宏胜敢死队第2队队长马荣敢死队第1队队长徐绍斌敢死队第队队长金兆龙敢死队第队队长方兴学生军一标统带刘绳武,管带田化龙赵士龙佘子详后增步兵第6协协统杨载雄驻武昌又陆续建步兵第7.8协马队2标,炮对2标工程队,辎重队各2营.机关炮1队.独立将校团1团.学生标1标,并有长江水师.荆襄水师.宪兵队.军乐队等,全部兵力扩充到4万多人..3战时总司令黄兴(11.03)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长李书城副参谋长吴兆麟副官长王孝缜秘书长田桐总粮台王安澜当时汉口的部队有:步兵第2协(约2000人,协统何锡蕃伤罗洪升代,,步兵第3标统带姚金镛(病,刘廷福代),步兵第4标统带胡效骞步兵第4协协统张廷辅--步兵第7标统带胡廷佐1000余人,第8标统带杨云(退武昌,处死)步兵第5协协统熊秉坤--步兵第9标统带杜武库,第8标统带伍正林,2000余人.步兵第1协之第1标林翼支约数百人.马队第1营管带黄冠群,炮兵第1标统尚安邦,工程1营管带李占魁,敢死队第1.2大队长方兴杨金龙季雨霖团防1000余人.—10,28刘英带京山团防民军2000余来省为一标,标统季雨霖黄兴带来1000余.汉口民军合计6000余人鄂军步队第一协协统蒋肇鉴---步兵2个标1000余人)鄂军步队第4标统胡效骞(3营)1200余人鄂军步队第4协协统张廷辅---步兵2个标2000余人鄂军步队第5协协统熊秉坤---步兵2个标2600余人鄂军炮队团标统曾继梧—山炮2个营工程1营管带李占魁辎重兵第1营管带胡恢汉。

论辛亥革命中的巡防队

论辛亥革命中的巡防队

On the Patrolling Army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作者: 李英铨[1]
作者机构: [1]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安徽史学
页码: 16-23页
主题词: 辛亥革命;巡防队
摘要:晚清巡防队是清政府军政改革中保留下来的一种新旧混杂的军队,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于辛亥革命时期军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军上,对于巡防队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本文对巡防队的历史和巡防队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及作用进行研究,认为清政府对于巡防队的改造存在诸多问题;巡防队在辛亥革命中有一定的表现,在不同的省区其作用是不一样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其反面作用,军队起义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强烈挑战,造成了军阀政治的悲惨结局,影响了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论军队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及影响

论军队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及影响

Comment on the army' s role and influence i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作者: 李英铨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安徽史学
页码: 78-8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辛亥革命;军队;军权扩张
摘要: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光彩夺目的一页,军队在其中所扮演的精彩角色,是清代以来所未曾有的。

对于军队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评价也明显过低。

本文认为,军队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革命的主力军不是别的什么群体,而是军人,包括新军、民军、巡防队、警察和学生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术界对于辛亥革命性质的探讨;而革命发生后军权势力的扩张又严重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利于探清辛亥革命的一些重大问题。

辛亥革命·汉口保卫战

辛亥革命·汉口保卫战

辛亥革命·汉口保卫战
汉口,革命军炮兵
汉口保卫战是湖北革命军的第一次大仗。

1911年,起义军占领武汉三镇之后,清政府派出了以陆军大臣荫昌为军统(亦称总统)的讨伐军。

这支部队由陆军第四镇和第二镇的混成第三协、第六镇的混成第十一协编成。

该军第四镇即向孝感附近集中,第三协及第十一协二十二标速趋滠口,掩护大军南下。

汉口位于长江北岸,首先受到攻击。

经过半个多月的激战,革命军终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守武昌,此后同清军在武昌对峙长达47天,为革命的最后胜利争取了时间。

起义部队炮兵在刘家庙车站布防
刘家庙在汉口以北十公里处,濒临长江,周围地势平坦,水网沟渠纵横,部队不便展开。

刘家庙车站(即江岸车站)为南下清军必经之路,也是革命军保卫汉口的前哨阵地。

汉口,革命军
汉口,革命军
汉口,岸边的革命军
汉口,落在赛马场的炮弹
汉口,堑壕里的革命军
汉口,就餐的革命军炮兵
孝感,陆军大臣荫昌和其他清军军官
孝感,清军哨兵
孝感,医院外的清军骑兵
孝感,清军侦察骑兵
孝感,通过浮桥的清军
汉口,休息的清军
孝感,堑壕里的清军炮兵
汉口,清军的马克沁机枪
汉口,清军炮击后的废墟
汉口,清军炮击后的废墟
汉口,清军纵火焚烧市区时的浓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在革命战争发动时,军队间的博弈往往是左右战争结果的关键因素。

辛亥革命时期,就有这样一支受人瞩目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军队;;新军。

何为新军?新军从何而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希望你喜欢。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背景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

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

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是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但由于政治的彻底腐败,光靠一支新式军队是没有办法来拯救一个走向末路的帝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廷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编制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

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编制为:每镇步队2协,每协2标,每标3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马队、炮队各1标,每标3营,每营马4队、炮3队;工程队1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辎重队1营,每营4队.步队、
炮队、工程队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2排,每排3棚。

另有军乐一队。

各兵种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

全镇拥有军官及司事人员748人,弁目10436人,兵卒夫役1328人,共12512人。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经过新军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邀请上海租界的洋人军事教官训练淮军,围剿太平天国。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为马厂)用西法编练一支新式陆军,称“定武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2月,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经“督办军务处”推荐,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并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将其扩充到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后改为洋务局)。

之后,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

在那里袁世凯将三十四营旧军改编,命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令武卫右军扩大至两万余人。

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

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练,步兵、炮兵、马兵、
工兵13营一共二千余人。

后来自强军由刘坤一接办,到最后被袁世凯所收,被编进其武卫右军。

1896年,直隶提督聂士成挑选所部马步军30营,按德国军制训练,编为“武毅军”。

直隶全省淮军、练军20000余人,被编为20营,按西法操练,分驻各地。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一同隶属于直隶总督荣禄之下,并称北洋三军。

1896年12月,荣禄统一北洋各军称“武卫军”,这也就是后来北洋军阀的渊源。

在京师大练新军的同时,各省也开始了编练,如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江南创设“自强军”,计13营,聘请德国教习,枪械、兵法均仿照欧洲。

次年在湖北练洋枪队2营,并将此种制度向各省推广。

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江南省的江宁、镇江、吴淞、江阴、徐州五路防军,全部改为西法操练,使用新式武器。

1901年,清廷鉴于八国联军入侵中,中国陆军显示出的,战斗力低下,懦弱,混乱等情况,下决心改编军队。

下令将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改为常备军,其余编为续备军,同时加强洋枪操练。

1901年7月25日,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后,决心推行新政,进行军事改革。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十月成立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并且裁减原有的旧军(防军、练军、绿营),剩下的精选若干营为常备、后备军及巡警营(即宪兵)。

清政府原订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
新军。

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镇(军区),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

1911年,因武昌起义爆发,只成立了二十六镇。

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

1907年,到清朝覆亡的时候,全国已练成新军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一说为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最佳,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

在组建和训练新军的时候,一些开明地方大员如张之洞、端方等,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伍,和招收留学生任军官如蔡锷、阎锡山、许崇智等,这些知识青年读过书见识广,敢于持有不同政见,不同于旧军官兵愚昧效忠皇权。

同时革命党人如黄兴、宋教仁等注重开展兵运,秘密向新军中输送革命分子,如吴禄贞、赵声、孙武等。

这些军内革命党人待命伺机发动起义。

1911年武昌首义是新军起义,然后响应的陕西、湖南二省,是新军起义。

接下来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也是新军起义。

除上海、广东、广西辛亥革命起义是以民军商团为主之外,其他各地起义均为新军起义为主。

辛亥革命也可以说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新军大起义。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