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角下央地关系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教育管理中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与挑战

教育管理中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与挑战

教育管理中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与挑战教育管理中的多学科合作正愈发受到重视,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教育问题时,单一学科的视角往往无法全面解决实际挑战。

多学科合作意在将多个学科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以应对教育领域中的多样化需求。

本文将探讨多学科合作在教育管理中的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力求全面展现这一理念的深远影响。

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知识的整合性。

在教育管理中,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

通过多学科合作,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被有效整合,为教育管理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与实证研究基础。

例如,心理学提供的学习动机和认知发展的理论,可以与教育学中教学方法的实践结合,从而创造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同时,社会学的视角能帮助教育管理者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从而在资源分配上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

其次,促进创新思维的碰撞。

多学科合作能够激发不同专业背景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和研究者之间的互动,促使他们思维的碰撞与创新。

在面对教育创新的需求时,单一的思维模式往往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工作者能够借鉴和应用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形成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创新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借鉴科技、艺术和心理学中的有效策略,全面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三,提升问题解决的全面性。

在教育管理中,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多方面因素,例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家庭支持等。

单一学科的角度往往无法全面捕捉教育问题的复杂性。

通过多学科合作,各学科专家可以共同分析和讨论问题,更加全面地理解影响教育成果的各类因素。

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能从自身的专业出发,提供不同视角的见解,从而制定出综合性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决策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在多学科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挑战:合作文化的建立需要时间与努力。

虽然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容小觑,但要在教育管理中实现这种合作,首先需要建立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合作文化。

央地关系逻辑

央地关系逻辑

央地关系逻辑央地关系逻辑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政治制度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两个并列的权力机构。

央地关系逻辑的理解对于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央地关系逻辑的含义、目的、特点和实践意义。

一、央地关系逻辑的含义央地关系逻辑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关系。

在中国政治制度下,中央政府享有国家最高权力,地方政府则是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而央地关系逻辑则是协调两个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二、央地关系逻辑的目的央地关系逻辑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人民进行有效治理,以确保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

中央政府的责任是确保国家整体的稳定和繁荣,地方政府的责任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负责地方的管理和发展。

三、央地关系逻辑的特点央地关系逻辑具有以下特点:1. 上下级关系央地关系逻辑是上下级关系,即中央政府是最高权力机构,地方政府则是下属机构。

由此,上下级关系带来了中央对地方的指挥与控制,同时也让地方能够从中央获取政治支持及财政投资等资源。

2. 配合与协调关系央地关系逻辑是必要的配合与协调关系,使两者在各自分工领域内发挥作用,实现互补和相辅相成。

中央政府应负责统一领导、协调,而地方政府则需要负责地方的具体治理。

3. 权责分明央地关系逻辑具有权责分明的特点,中央政府负责整体国家治理,具有政治、经济、军事等的最高权力,地方政府则负责区域治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 护卫国家利益央地关系逻辑也是护卫国家利益的特点,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利益,地方政府则代表地方利益。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协同合作,保护国家和地方的整体利益。

四、央地关系逻辑的实践意义央地关系逻辑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央地关系逻辑有利于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关系内容视角下央地科技创新政策协同研究

关系内容视角下央地科技创新政策协同研究

3、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机制,加强各政策主体 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促进信息交流 和共享。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提高信 息共享和交流的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质量。
4、推进协同创新:鼓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共 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 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和效益。
关系内容视角强调政策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以及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信息交 流和共享。在央地科技创新政策协同中,关系内容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政策主体多元化:央地科技创新政策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科研机构、 企业等多个主体,各主体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2、政策目标一致性:央地科技创新政策的目标都是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 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各政策主体需要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和实施 相关政策。
二、央地关系视角下的司法改革 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国的司法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与地方实践的协调问题。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指 导全国司法改革的重要力量,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同,如何协调中 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与地方实践的需求,是司法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政策领域:从中央到地方
1、中央政策: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主要于产业规划、技术创新、 补贴政策、环保标准等方面。通过制定宏观政策和标准,中央政府为新能源汽 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径。
2、地方政策:地方政策则更注重于落地实施和区域特色发展。各地政府根据 自身的资源和经济条件,制定了一系列适应性的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 区域性发展。

融合多学科知识,跨越学科边界——政史理教研组研究方向解析

融合多学科知识,跨越学科边界——政史理教研组研究方向解析

融合多学科知识,跨越学科边界——政史理教研组研究方向解析2023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人们对于跨领域学科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史理教研组应运而生。

政史理教研组是一个跨领域的研究团队,它由政治学、历史学和哲学学科的专家、学者联合组成,旨在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跨越学科边界,为社会和教育领域提供创新性思维和深度分析。

政治学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

在政治学中,研究的是如何组织和管理城市、国家和国际组织。

这个领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政府、选举、行政管理、国际关系和政治决策等方面的知识。

政治学研究也可以探究一些关键的问题,比如:现代民主制度的起源、有效的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公正等问题。

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过去的人类活动和事件的学科。

在历史学中,人们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关注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不同时代的性质。

历史学对于我们了解一些事件的影响、社会变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知识都非常宝贵。

历史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国际关系和政治问题,并能够为未来的重大决策提供参考。

哲学学哲学学是研究思考和理性的学科。

哲学家通常会探究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比如:什么是真理?人类的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人类的幸福能否实现等等。

此外,哲学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一些根源和基础理论,并且为我们的现代价值观提供一些基本指导。

跨领域融合政史理教研组旨在将政治学、历史学和哲学学这三个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形成一个跨学科的研究体系。

政治学能够为我们提供政治决策的角度,历史学可以提供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和影响,哲学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政史理教研组的跨领域融合,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且为今后的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政史理教研组的研究方向政史理教研组的研究完成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的IT技术结合,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深度挖掘大量的历史、政治、哲学文献资料,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多学科交叉分析系统。

多学科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多学科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多学科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作,需要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在现代科学中,面对越来越复杂和深入的研究领域,多学科合作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和策略。

多学科合作指的是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在共同关注的问题上进行合作、交流和互助,以达到更好的科学研究结果。

多学科合作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多学科合作可以提供不同视角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每个学科领域都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通过多学科合作,可以将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形成更全面、更全局的视角。

这种多视角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可以帮助科学研究者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研究对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潜在规律。

例如,在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时,需要不仅要考虑化学和生物学的因素,还需要考虑社会和心理学的因素,只有通过多学科合作,才能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其次,多学科合作可以促进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通常具有各自独特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多学科合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通过交流和合作,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相互交叉和融合,形成新的理论和方法。

例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的交叉研究为生物体内的微观过程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

多学科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可以推动新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此外,多学科合作可以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科学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通常需要掌握各种复杂的研究技术和方法。

在多学科合作中,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可以共同分工合作,互相补充和帮助,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研究进程。

这种协作和合作的方式可以提高研究效率,节省研究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误差和风险,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最后,多学科合作可以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和突破。

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具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通过多学科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创新和突破。

国内外关于地理跨学科融合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关于地理跨学科融合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关于地理跨学科融合的研究现状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地理学涵盖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环境学、地理经济学等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当前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围绕地理跨学科融合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一、国内地理跨学科融合研究现状国内地理学界在跨学科融合
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地理信息科学为例,通过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学科的融合,促进了地理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技术进步和方法革新。

同时,随着地理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理学与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跨学科合作也得到了加强,为环境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更加综合的视角和方法。

二、国外地理跨学科融合研究现状国外地理学界在跨学科融合
方面历史更为悠久,且研究深度和广度都较高。

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此外,在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融合方面,如地理和人类学、地理和社会学等,也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总结与展望总体而言,地理跨学科融合研究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如在国内,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强学科交流和跨学科合作;在国外,虽然研究深度和广度较高,但在跨学科融合的理论和方法上,
也存在一些待完善的地方。

在未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和广泛,跨学科合作也将变得更加紧密。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学科交流和跨学科合作,推动地理跨学科融合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

央地关系之中央权威的加强——基于社会管理的视角

央地关系之中央权威的加强——基于社会管理的视角

央地关系之中央权威的加强——基于社会管理的视角摘要:当下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存在都与央地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央政令不通也是其表现之一。

尽管中央曾多次采取措施予以调整,但都成效不大。

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中央和地方权限划分的不明,另外也与中央的监督缺乏力度、信息不够灵敏有很大关系。

只有实现央地权责的法治化,并充分发挥公民的监督力量,才能治愈“政令不通”的顽疾,才能进一步树立并加强中央的权威。

关键词:央地关系;法治化;监督近年来,我国矿难事故不断、环境污染事件频繁、暴力拆迁事件时有发生、房价飞涨、社保基金被挪用等大案频发,2004年的“铁本事件”更是成为中央与地方零和博弈的一个典型,这些案件无不反映出央地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地方为了维护私利,不惜动用国家权力限制、剥夺或牺牲公民的各种基本的宪法权利,已经从根本上触碰了大众的容忍底线,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当然,造成上述社会管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方政府有责任毋庸置疑,中央政府的失语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失职。

具体而言,就是地方政府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权威来保证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地方得到落实。

本文所关注的即是当下中国在社会管理层面所遇困境之地方对中央的挑战;遭遇这种困境中央采取了哪些补救措施?政策调控的频频实效,原因何在?如何从根源上解决政令不通的问题?一、社会管理层面央地关系面临的一大难题:地方对中央权威的挑战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是一段绵长的高度中央集权和地方分裂割据的博弈史。

建国以来,在地方和中央的权限调整上,往往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

各界更多关注的是中央的过度集权,呼吁权力下放。

但是不容忽视,近几年来,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不能很好地在地方得以执行,以致中央的政策“出不了中南海”,这俨然已成为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

究其根本,即为中央的政策在地方的执行中变了味,被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员以种种方式掏空。

央地关系与中国地方治理改革—基于新制度主义的思考

央地关系与中国地方治理改革—基于新制度主义的思考

【 关键词 】 中央一地方关系 地方治理 新制度主义 【 中图分类号】 D 6 4 【 文献标识码】 A
实现 国家治理能力和 治理体系 的现代化是党 的十八 届三 资源上借鉴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 , 将政治活动的参
中全 会 提 出的重 要 课 题 。 寻求 一 种 适 合 中 国国情 的 处 理 中央 与 与者 假 设为 利 益 最 大化 的行为 者 , 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种 制度 约 束和 制 度 激励
地 方 之 间如 何分 配 以及 中央 与地 方 之 间 的互 动 方 式 。 中央与 地 家 治理 模 式 , 党 的 第一 代 领 导集 体 也 进 行 了诸 多 的改 革尝 试 。
央地关 系与中国地方治理改革
基 于新 制度 主 义 的思考
口 李燕 毅
【 摘要 】 在现代 国家治理中 , 不同的中 央一地方关系 模式中 , 二者的行为逻辑具有显著的不同, 进而影响到地方治
理。 改革开放 以来, 在中央与地 方关系上, 我 国形成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的治理模式。 通过持续推动制度创新, 我国 逐步找到解决治理 困境 的出路 , 促进 了国家治理 的现代化 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地方关系的模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 要内容。 新 中国成立以 中实现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优势在于,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擅
来, 我国在 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实践, 对于 长于微观层面的选 民投票行为分析, 其不足在于对行为人的偏
国家 的发展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 回顾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与演 好 起源及其变迁 缺乏更加 深刻的理解 。 历史制度主义在很大 变 的历程 , 对于我们理解 中国国家治理的变 迁, 实现 良好的国 程度上 是政治学领域 自身中发 展起来的范式 , 它对 于制度的 家治理具有理论和实 践意义 。 本文将借助 于新制度主义 政治 理解采取了历史的进 路, 通过 历史的梳理和 考察 , 分析和展现 学的理论成果, 分析和考察我国中央与地方关 系对于地方治理 历史发展进 程中不同的关键事件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和政治行 的影 响, 从而推进对于地方治理的理解 。 为者偏好 的塑造作用 。 历史制度主义适合对政治发展进 行长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近年来,多学科交叉研究在各个领域中逐渐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了学术前沿的研究方向。

其主要目的是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在这种研究中,学者们可以利用不同领域的经验和知识来探索新的研究领域,以创造更有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工作。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现状在许多学科领域中,多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了一种趋势。

例如,在医学、能源、环境、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管理等领域,交叉研究已成为了主流。

在这些领域中,许多研究都以跨学科研究的形式进行,以探索其中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充分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可以得到更全面、丰富的研究内容和结论。

2.提高了研究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多学科交叉研究可以创造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以及研究的新思想和新概念。

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远非单一领域所能够涉猎的。

3.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

多学科交叉研究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领域的经验和资源,以更快、更准确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挑战尽管多学科交叉研究具有很多优势,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挑战。

首先,不同领域的学者之间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合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和概念。

此外,涉及的领域越多,需要处理的信息就越多,需要研究者具备更广泛的知识体系。

第三,很多研究都是面向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对于研究者在信息、资金等方面的需求很高。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未来多学科交叉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几个方向是需要特别关注的:1. 加强领域交流。

学者们可以通过学术院、会议等形式,促进不同领域的交流。

2. 提高跨领域合作的能力。

需要学术机构倡导更多跨领域的合作,并培养一批经验丰富、跨领域研究能力强的人才。

3. 推广开放式的研究方法。

学者们应该使用一些开放式的方法,以便通过公开的数据、工具和方法来促进合作。

总之,多学科交叉研究虽然存在着多种挑战,但是其所带来的广度和深度的研究成果,以及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考,都是其他研究方法所不能与之匹敌的。

地方“人格化”、财政分权与央地关系

地方“人格化”、财政分权与央地关系

( 即通常 所谓 的 “ 央地 关 系”) 只是一 种抽 象 的和宏 观 的 , 描述, 是一 种理 论意义 上或 者 “ 型 ” 模 意义上 的学 术标 签 , 实际上它 们包含 着极 为丰 富的内容 和形式 。 近年 , 国内学界对 央地 关 系同样倾 注 了极大 的学 术热 情与兴 趣 , 中央与地 方之 间 的财政关 系 与财政 分权 问题 而 中 , 政联邦 主义 无疑 是人们 认识 和分 析我 国央地 关 系 的 财
法治政府的理性构建与宪政建设 的实质性推进。

展和人民的福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现代主权国家的纵向

单一制、 中央集权与地方政 府 “ 主体性”的缺失
如前所述 , 对于一国的治理结构, 人们通常会在学理 权力结构形式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情况, 它们反映 并习惯性地将 着不同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不同类型 。当然, 用单 上作出单一制与联邦制这两种不同的区分 , 二者相比较 ( 对立 ) 来加以阐述。 但事实上 , 在立宪主义的 制或是联邦制来概称一个国家 中央与地方之 间的关 系
家们 在讨 论 公共 财 政模 式 的过 程 中逐 步 发展 起 来 的一 种 理论 。 于财政 联邦 主义的研究 进路 , 地方 政府 的 “ 基 承认 人 格化 ” “ 和 地方性 ”, 障地 方政府 的 “ 保 分殊 利益 ”, 然 就必
收稿 日期 :0 9 0 一 3 20 — 1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6・
主义者谭嗣同就曾直言中国是 “ 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 。 毛泽东也曾说 “ 百代皆行秦政制” 其实, 。 这个秦政制的主
要 内容 和特征就 是 中央集权 的 、 垂直 管理 的和 易地 为官 的

央地利益关系视域下的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问题

央地利益关系视域下的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问题

央地利益关系视域下的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问题分析廉杨(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150080)摘要:本文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关系为背景分析了央地之间的利益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创新举措,谋求更好地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行为,协调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以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关键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利益关系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是指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根据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观的需要以及对政策的理解,对政策原来的信息或是精神实质误解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甚至收到与初衷相悖的绩效。

①由于公共政策是一个整体,其内部的各项规定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是各部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系统。

如果只是部分得到落实贯彻,其余部分则被放弃,必然导致公共政策内容残缺,影响政策执行效果。

所谓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国家权力在国家机构体系内的纵向配置关系,其实质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固有的以及在权力行使过程中所形成的既定利益的分配关系。

②公共政策的执行离不开中央与地方政府环境,而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核心又是利益分配关系,因此,央地利益关系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追逐利益是人性之一,公共政策的执行实属地方政府行为。

而地方政府政府行为也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因此地方政府必然也是理性逐利的。

理性,其基本含义是指人类所具有的与感觉、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相区别的逻辑推断性的认知能力。

在此,我们则更多地倾向于将它视为一种行为方式。

所谓逐利,简言之,即追逐利益,逐利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性特征之一,而且也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一种人类行为。

因此地方政府也应当是理性逐利的,这个“利”,在地方政府层面,我们暂且认为主要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

③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地方政府在总是尽一切可能去追求自我财富的最大化,自我权力的最大化以及中央政府对其政绩的认可。

浅议晚清央地关系流变

浅议晚清央地关系流变

浅议晚清央地关系流变唐相恩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10046摘要: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对外抗争史,也是一部社会变革史,更是一部重建社会秩序的历史。

晚清时期,中华民族遭遇空前的民族危机,传统的皇权主义和中央集权融合的治理模式受到严峻挑战,难以通过自我调试应对新的时代变化,中国也有一个中央集权的天朝上国沦为四分五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三流国家。

晚清时期中央集权式微,督抚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坐大,这种不平衡的央地关系直接导致了北洋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央地关系的演变和不断调试的过程,也是新的国家秩序演进形成的过程,探讨这一时期的央地关系演变,对于把握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脉搏和进一步理解社会秩序的重建历程大有裨益。

关键词:央地关系、新政、晚清、国家秩序一、19世纪40到------20世纪初中央集权式治理模式危机和央地关系失衡秦代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也开创了皇权主义和中央集权制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的先河,正如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所言:“百代皆行秦政治”,在“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演变规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分到合大致是中央集权和皇权加强的过程,相反从合到分大致是皇权式微、地方势力独大的过程,这种中央集权和皇权合一的治理模式成功地主导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和社会演变。

然而19世纪40年代,中央集权和皇权合一的治理模式却在西方的大炮声中毫无招架之功,西方势力的入侵和国内矛盾的激化,也使得这一治理模式最终走向衰亡。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逐步打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使得中国由一个万国之宗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面对前所未有之变局,清政府显然乱了阵脚。

西方坚船利炮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侵略和国家主权的肢解,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人精神心理上的挫败,中国人在皇权主义和中央集权体制下保持着长达几千年的政治稳定,虽然有过乱世有过外族入侵的历史,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有三点:一、遭遇的对手不同,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受到外来侵略往往来源于周边国家和民族,而此次所面对的对手是远在欧洲的海上敌人。

《论十大关系》理论视野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论十大关系》理论视野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确立与完善这一关系有着极其深远 的意义 。

以来 , 一直延续着 中央集 权 的制度 , 其突 出特 征就是下 级
服从上级 , 地方服从 中央 。中央高居权 力 的金 字塔顶 , 地

中央 与地方 关系的两种主要形式对比研究
方无条件 的服从 中央 的统 一领 导。这种制度 有利于 民族 的融合 , 有利于各种资 源 向中央集 中, 形成一 个强大 的 中 央政府 。从而有利 于在全国范围内调动和配置资源 , 并利 用集 中起来 的资源做大事 。中央集权制在维护国家统一 、 社会稳定 、 抵御外来侵 略 、 织水 利工程 、 组 发展 社会经 济、 防止分裂 割据 、 加强 民族交流等方 面起着积极作用 。总 的
经济 的发展。 自建 国以来 , 正确处理 中央 与地方 的关系一直是 我 国政 治 生活 中的一个重 要 问题 。毛泽 东在 《 十大关系》 论 中对 中央 与地 方的关系进行 了论述 , 其论述 对完善我 国 中央 与地 方的关 系有着深远 的战略意
义。
关键词 : 论 大大关 系; 中央与地 方; 系; 关 完善
2 程家才 (9 5 , , 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 院研究生 , . 1 8 一)男 华 研究方向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 ・ 8
第 2 卷第 2 5 期
2பைடு நூலகம் 0 2年 2月
高等 函授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 n lf g e orso d neE uain P i sp ya dS c l cecs o rao h r repn e c d ct ( hl o h n oi i e) Hi C o o aS n
2 中央集权制形 式 的利 弊 。中国 自秦朝 实现大 一统 .

多学科视角下央地关系研究述评

多学科视角下央地关系研究述评

行 总 结 与概 括 。诸 如 有 的学 者 以汉 代 刺 史 这一 地 方 监 察 制度 为切 人 点 ,从 历史 学 的角 度 研 究 汉代 中央 集 权 制度 的变 迁 【 1 _ 。有 的学 者透 过 尚 书 职权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1 4
基金 项 目: 国家社会 科 学基金 项 目( 1 1 CZ Z 0 3 2 )
首 先 .学 界 对 于 央地 关 系发 展 历 程 的梳理 大 多 以某 一制 度 为切 人 点 , 通 过 对 制度 史 、 人 物 思想 史 的研 究 对 某 一 历 史 阶段 央地 关 系 的发 展 变迁 进
方法 , 分 阶 段 研 究 央地 关 系 。诸 如 有 学 者 以古 代 政 区层 级 的 变 化 为 切 入 点 。 采 用 历 史 研 究 的方 法 将 秦 至 民 国初 年 政 区 的发 展 分 为 秦 汉 魏 晋 南 北 朝 时期 、 隋唐 五 代 宋 辽 金 时 期 、 元 明 清 民 国 三 个
外 央地 关 系发 展 历程 进行 研 究 。
( 一) 梳 理发 展 历程
学 者们 按 照 不 同标 准 对 央 地关 系发 展 历 程进 行 概 括 。有 的 学 者 按 时 间 顺 序 进 行 阶段 划 分 , 诸 如按 照秦 、 汉、 唐、 宋 等不 同年代 进行 阶段划分 。
有 的则 以某 一 制 度 为 切 人 点 . 采 用 历 史 学 的研 究
作 者 简介 : 董娟 ( 1 9 8 0 一) , 女, 广 东行 政 学院行政 学教 研部 副教授 , 管理 学博 士 。
— —
3 4— —
《 北京行政 学院 学报 》 2 0 1 3 年第 1 期

国家治理转型的纵向维度——基于央地关系改革的法治化视角

国家治理转型的纵向维度——基于央地关系改革的法治化视角

国家治理转型的纵向维度基于央地关系改革的法治化视角封丽霞t内容摘要:央地关系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核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央地 关系改革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实验主义思路,权力的上收与下放整体上呈现“弱制度化”的特点。

现实当中,央地关系的改革与调整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运动式治理、专项治理、压力型 治理等非常规手段,尽管能够快速解决一些久拖不决的治理难题,但是并没有实现对传统国 家治理模式的突破,也难以有效避免央地关系的“统死放乱”怪圈和周期性震荡。

欲实现国家 纵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与升级,必须加强以国家法治为中心的央地关系制度建设,以央地关 系法治化来提升国家的整体治理能力。

如此才能从国家制度建设层面维护中央权威,也才能 真正形成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地方治理。

关键词:国家治理能力纵向治理结构央地关系弱制度化法治化视角渐进式实验主义中国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039-(2020)02-0054-64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以下简称央地关系)的处理即中 央对地方的权力下放、控制与整合向来都是一个超级难题。

面对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规模和 社会变革,由于国家治理任务的极度复杂性、高度分散性、地方差异性和历史延伸性,我国国家治理 结构意义上的纵向分权是一个比横向分权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从央地关系的视角来看,国家治 理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为其主权管辖范围的大小,而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通过不同层级的地方 自上而下执行政令的效果,以及中央权威不断向社会渗透、嵌人并进行有效的权力运作和社会整合 的程度。

换言之,国家治理的实效必须通过中央与地方两种治理主体的角色分工与高效合作,以及由 此形成的国家治理的意志与行动的统一才能实现。

如果把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工程,首先“中央”要不断制定和完善一个公正权威、科学高效的高质量“治理体系”;其次,还要不断 提高“地方”落实各项制度的执行能力。

国特色的央地关系:演变与特点

国特色的央地关系:演变与特点

国特色的央地关系:演变与特点作者:朱旭峰吴冠生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第2期摘要: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是国内外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领域学者的关注热点。

本文在界定立法权、财权、事权和人事权这四个理解中国央地关系调整主要维度的基础上,分三个阶段对1949年以来中国央地关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相较于西方国家,当代中国的央地关系呈现为“复杂且灵活的动态调整”,其可以视为是中国共产党人力求“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探索过程,并表现出以下三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基本特点:(1)渐进式的集(分)权:政策调整的适应性;(2)有选择的集(分)权:不同政策的异质性;(3)差异化的集(分)权:政策工具的多样性。

关键词:央地关系;调整维度;演变阶段;中国特色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8)02-0050-008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长久以来一直是执政者所面临的难题,也是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领域学者们的关注热点。

一般而言,中央与地方关系是指国家体制中纵向上权力与资源配置的基本关系。

①② 中国的《宪法》对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之间的职权划分是这么表述的:“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原则”,有着鲜明的中央集权的特征,但从实践层面而言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却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被学者们普遍视为解释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要素。

但对如何认识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目前学界仍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从法理上来看,中国的地方政府处于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具有较高的集权属性,是一个典型的单一制国家。

但从实践层面而言,学者们发现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存在着诸多与单一制不符的特征,一大表现就是中央决策权力的下放,只要能够在保持政治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就能在中央政府的默许下按照其自身环境与偏好来执行既定的政策。

央地关系视角下的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困境研究

央地关系视角下的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困境研究

央地关系视角下的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困境研究作者:周佳来源:《延边党校学报》 2018年第3期【摘要】环境保护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分税制改革的发展,央地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掌握一定的经济自主权,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

但是地方政府在环境政策执行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困境,体现在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不明确、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环境政策监管能力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三种消解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困境的路径:形成网络化协调机制、完善环境政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环境政策的监管机制。

【关键词】央地关系;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困境分析【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352(2018)03—0047—042015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生态环境建设第一次写进“十三五”的发展规划纲要中,到十九大,环境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据统计,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中曾89次提到“环境”以及相关词汇,这说明环境保护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虽然,中央政府很重视环境保护,但是各地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

据最新的环境统计公报,我国在201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到735.3亿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1859.1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到32.7亿吨,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的环境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而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则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所致,引致这一发展模式的根源则在于财政分权下的政府行为,这种具有中国特色分权模式的特点在于中央政府在向地方政府下放经济权力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政治上的集权。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国的环境治理体制是依据行政区域的划分来进行管理权限的设置的,中央政府统一制定环境政策,地方政府则负责其辖区内政策的执行,在中央政府垂直式领导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再是简单的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央地之间会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而不断地开展互动,这就导致中央和地方之间在政策过程中存在多次的博弈。

多级责任结构下的央地关系与中国政治稳定

多级责任结构下的央地关系与中国政治稳定

中图分类号 :D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02.0519(2018)03.0038.06
西 方 学 界 和 媒 体 坚 信 美 国学 者 杰 克 ·古 德 斯 坦 和 查 尔 斯 ·蒂 利 的 “妥 协 一 镇 压 悖 论 (Concession_ Repression Dilemma)”,即 “面对社会 抗议 ,威 权体 制 政 府 陷入 一种 悖论 :如果 妥协将 会激发 更 多抗 议 ,如 果镇压 则损害 政权合 法性 ,从而 导致政 治不稳定 ”。 然而与 西方 学界和 媒体 的预测完 全不 同 ,面对 逐年 增 多的群 体性 事件 ,中 国不但 保持 政治稳 定 ,而且经 济 持续高 速增长 。中国的发 展成为 一只挑 战西 方社会 科 学 的 “黑 天鹅 ”。 为 什么 中国群体 性 事件 逐 年上 升 , 但是政 治体 制依然 保持 稳定 ?本文认 为 ,中 国政 治体 制稳 定 的重 要基础 是建 立 了一套 完善 的 “多级责任 结 构 ”的新 型中央 和地方 关系 。多级 责任结构 作为 一种 责任 分配体 系 ,既维护 了 中央权 威 ,又确保 了地 方 自 主 ,使 得 中国政治体 制 的稳 定性和 灵活性 有机统 一 。
一 、 国家 与社 会 关系 的变 迁 “国家 /社 会 ”二分 法 是 比较政 治 学 的 基础 。群 体 性事件 的本质 是 国家与社 会之 间 的冲突 。改革 开放 前 , 国家通 过城 市里 的单位 、农村 里 的公社 ,将社 会 有 机组织 起来 ,在结 构上很 难找 到 国家 与社会 之 间清 晰 的界 限 。这 一时期 ,中国是高度 中央集权制 和 单一 制 国家权 力结 构 。中央政府 牢牢控 制着 国家 主要 资源 , 地 方政府 很难 有 自己 的区域 利 益诉求 。 中央 和地 方形 成 了事 实上 的 “委托 /代理 ”结构 。 地方政府 (省级 和 省 以下到 乡一级 的各级 政府 )承担 了介 于 中央政府 和 “单位 ”以及 “集 体 ”之 间 一个特 殊 的身份 。对于 中央政 府来 说 ,地方 政府 代表 国家管 理辖 区 内的城市 和农村 。因此在这一时期 ,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可 以概 括为 “中央政 府一地 方政 府一单 位 /公社 ”多级

调整事权划分:央地关系思辨及其改善路径

调整事权划分:央地关系思辨及其改善路径

调整事权划分:央地关系思辨及其改善路径韩旭【摘要】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历朝历代重视的重大问题,也是当前建构一整套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厘清并调整央地政府间的事权关系,成为分析、改革和完善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个重要角度和途径.事权及其划分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从我国的政治实践来看,除了部分相对清晰的、可由中央或地方单独行使的事权之外,更多的事权体现在权力运行流程之中.也就是说,事权关系主要取决于中央和地方在特定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因此,分析和确认不同类型的权力运行方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分级管理”和“过程分工”的事权关系架构,对阐释当前央地事权划分存在的问题以及央地权力内在结构和运行流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此,可以按照事权的不同分类来调整事权划分,作为改革和完善央地关系的重要突破口.【期刊名称】《探索》【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6页(P45-50)【关键词】事权划分;央地关系;国家治理【作者】韩旭【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北京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02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世界上除少数幅员很小的国家之外,绝大部分国家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都必须正视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妥善处理这个问题会对该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乃至政治稳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而这个问题历来颇受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党的十八大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作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厘清并调整各级政府间事权关系成为分析、改革和完善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个重要角度和途径。

从事权划分的角度切入也为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个“老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了新契机。

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划分还存在一些问题。

然而,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思考和分析事权划分问题,乃至如何理解“事权”概念本身,在理论上和认识上并不清晰,存在分歧和需要进一步探讨之处。

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中印国际合作

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中印国际合作

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中印国际合作
黄正多;严晓凤
【期刊名称】《南亚研究季刊》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随着全球化发展日益深入,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多边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外交观和新型合作机制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一些
变化,尤其是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也促使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不断增强.在这样
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等国为协调在国际社会的立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提升新兴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国际规则制定权,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加强了在国际多边机制下的合作.在国际多边机制下,中印两国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领域也更加广阔.中印关系也从双边逐渐向多边扩展.
【总页数】6页(P20-25)
【作者】黄正多;严晓凤
【作者单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985工程”四川大学南亚与当代国际问题研究创新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2.335
【相关文献】
1.非国际合作论文零被引率的中印比较
2.倡导国际合作,维护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3.意识形态方阵视角下的中印身份认同建构——以中印主流英文报
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为例4.国家主权、正当程序与多边主义——全球行政法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构建5.自塑与他塑:中印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形象构建比较
——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权力的纵向划分所产生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成果数量颇多。

面对这样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法律、军事等不同层面且又处于不断变动的复杂问题,学者们大都从各自立场出发,利用不同学科、视角与方法对央地关系进行相应解读。

按照研究视角不同,可以将学界的研究大致分为历史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经济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政治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法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以及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

一、历史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央地关系是一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行使各自职能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复杂动态关系的总和。

研究央地关系势必要分析其形成发展历史。

面对央地关系研究中纷繁复杂的内容,学界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发展历程、概括发展阶段、总结发展特点对我国古代、近代、当代以及国外央地关系发展历程进行研究。

(一)梳理发展历程首先,学界对于央地关系发展历程的梳理大多以某一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对制度史、人物思想史的研究对某一历史阶段央地关系的发展变迁进行总结与概括。

诸如有的学者以汉代刺史这一地方监察制度为切入点,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变迁[1]。

有的学者透过尚书职权、中央集权制与外戚宦官专政的关系视角,从两汉历史演变中分析这一时期的央地政府间关系[2]。

还有学者以唐代地方长官的选任为视角,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一时期的央地政府间关系[3]。

其次,通过人物思想史的研究对特定时期央地关系进行梳理也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

诸如有学者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背景的分析,揭示出孙中山在探索中央与地方关系过程中从联邦到均权思想的变化[4]。

再次,以军队发展为切入点研究央地关系变迁。

诸如有学者通过对1912至1929年晋军发展历程的研究分析民国央地政府间关系的演变[5]。

最后,从宏观角度,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国外央地关系的发展、演变历程也是当前学界研究的内容之一。

诸如有学者通过对前苏联央地关系的理论基础、历史变化、机构设置、职权划分等方面的回顾与总结,以期对前苏联央地关系的产生、发展获得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6]。

(二)概括发展阶段学者们按照不同标准对央地关系发展历程进行概括。

有的学者按时间顺序进行阶段划分,诸如按照秦、汉、唐、宋等不同年代进行阶段划分。

有的则以某一制度为切入点,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分阶段研究央地关系。

诸如有学者以古代政区层级的变化为切入点,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将秦至民国初年政区的发展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元明清民国三个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13)01-0034-05多学科视角下央地关系研究述评□董娟(广东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53)摘要:央地关系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围绕央地关系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范围较广。

然而,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以及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

总结、分析不同学科视角下央地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当前学界的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多学科;央地关系;研究述评收稿日期:2012-11-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ZZ032)作者简介:董娟(1980-),女,广东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阶段,通过政区层级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变迁审视我国古代国家央地关系的调整。

[7]此外,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总结、回顾建国后至今我国央地关系的发展演变也是目前研究的重要内容。

当前最为常见的分类是以改革开放前后为分水岭进行的分类,以及以改革开放30年来央地关系变化进行的分类。

目前而言,研究成果更加集中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及1994年分税制这两个时间点,并以此为分界点对前后时期我国央地关系进行分类研究。

此类研究成果较多且内容大致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划分标准的不同会造成阶段划分上的差异。

同时,较之于古代、近代,国外的研究,学界从历史学角度对当代我国央地关系的分类研究相对较多。

总体而言,学界对于央地关系阶段划分上的认识基本一致。

(三)总结发展特点尽管我国古代央地关系历经变迁,有学者提出经历了“分割式的地方分权、极端的中央集权、分寄式中央集权三种模式”[8]。

然而,对于我国古代央地关系的总体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中央集权始终是我国古代央地关系最为显著的特点。

从历史角度来看,尽管近代军阀割据、混战,央地关系在认识上经历了联邦制———中央集权的徘徊,然而,统一与集权仍是这一时期央地关系的特点。

中央集权、经济分权、行政分权到未来的法律分权是当代央地关系的阶段性特点与发展趋势。

无论是从整体上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央地关系发展脉络,还是以某一制度或人物思想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透析央地关系的变迁历程,学界对于央地关系的阶段划分与特点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此外,较之于我国央地关系丰硕的研究成果,从历史角度审视国外央地关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研究较为欠缺。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一定意义上,财权划分是央地关系的核心。

实践中经济体制、财政体制、税收制度、地方公债、金融、房地产、区域分配、国有资产管理等诸多经济因素均会对央地关系产生影响。

因此,利用经济学理论对经济体制、财政体制、宏观调控等影响央地关系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博弈论:研究的基本范式博弈论是学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央地关系最为常用的理论与分析工具之一。

学界主要通过博弈论进行央地关系分析,或者通过博弈论这一研究范式在央地关系中的分析来反思这一研究方法本身。

诸如有学者通过对1953-1960年我国央地关系进行博弈分析,提出“只在行政和经济权限的划分上做文章,不仅达不到真正调动地方积极性的目的,反而会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9]。

有的学者则通过分析传统“零和博弈”视角下央地财政关系的研究范式,提出“应当超越‘零和博弈’的视角,运用一种‘非零和博弈’的解释范式克服旧有模式中所展现的央地关系的集权与分权的‘循环论’,并能够寻找、解释央地关系中所具有的‘发展性’”[10]。

(二)分税制改革:研究的核心问题经济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包括分税制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宏观调控、金融改革、房地产市场以及驻京办等一系列问题。

财政体制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对此有学者通过对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后我国央地关系变化的经济学研究,提出分税制改革在“规划政府间收入范围、划分政府间权责范围、调动地方积极性、调整央地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改革的不彻底性导致了权责关系不匹配、地方财政吃紧、税收返还被截留”[11]等问题。

此外,不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造成了央地关系之间的一系列矛盾,使得权力寻租、腐败问题层出不穷,“驻京办”成了“蛀京办”,对我国的金融、房地产市场、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产生消极影响,最终成为制约央地关系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

(三)完善财政体制:研究的基本共识变革现有财政体制,实现央地关系的有机平衡是目前学界研究达成的基本共识,也是目前学界研究论证的重要内容。

首先,明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两面性。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央地关系的财政基础,在平衡央地关系中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功能,因此首先应对其两面性具有足够认识。

通过研究国外央地关系,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

诸如有学者通过对美国财政转移支付中联邦补助金制度的研究与分析,提出美国政府的这一财政制度在央地互动中具有平衡、控制、引导等积极作用,同时,会造成中央集权、州地独立性受威胁、扰乱下级政府预算安排、管理支出浪费、州政府间围绕资金产生纠纷等诸多消极方面。

[12]其次,平衡税收制度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在税收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二者之间保持适度平衡是改革财政体制的重要举措。

尽管这一问题目前并未引起学界足够认识,但也有少数学者在翻译、研究国外成果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说明。

诸如国内学者张和安翻译的韩国学者林圣日的研究成果中就对此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林圣日通过对1991年韩国恢复地方自治以后,财源、财力分配和财政运行架构的变迁发展导致的央地关系、地方财政地位、地方财政运作的方式、行为和地方经济等诸多方面变化的研究,提出“强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而相对忽视税收制度的政策偏好会导致诸如地方公共服务价格扭曲、低效的投资扩张、征税效率降低、道德风险和财政预算软约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在财政转移支付与税收二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13]。

总之,学界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央地关系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对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遗留问题及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问题在对策研究上也达成了共识。

然而,当前的研究,除了分析国外在财政体制改革中的经验得失之外,对于我国央地关系中的财政制度改革仅简单提出应合理划分央地财权与事权范围、“完善分税制相关财政体制、促进中央与地方权力的集分平衡”[14],寥寥数语便对改革中最为关键也是研究中最为核心的结论部分总结完毕,使得理论研究对改革实践的指导有限,这也是目前学界央地关系研究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部分。

三、政治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一)概况利用政治学理论、方法,透过对政治思想、制度、结构、要素的分析研究央地关系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范式。

通过政治思想学说分析央地关系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诸如有学者以儒家学说为研究视角,通过对西周时期儒家经典的研究,提出这一时期儒家“权出于一。

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要集地方之权于中央”[15]的认识。

有的学者则从党史角度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关于央地关系的主要思想与实践进行研究[16]。

此外,以政治结构的某一方面对央地关系进行解析也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

诸如有学者从历史文化主义、理性选择主义和制度主义三个角度对民众偏信中央政府进行了解释,并从政治图像、政治接触与经济增长机制入手,形成解析央地关系的理论框架,对这种“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的生成机制和生成结构进行阐释[17]。

有的学者则从备战战略角度对1965至1976年我国央地关系的变迁进行研究[18]。

还有学者通过对日本地方自治的理念、团体自治的实况、团体自治的本质的研究对日本的团体自治进行总结,透过团体自治对日本的央地关系进行解析。

[19](二)问题从政治学视角研究央地关系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界的研究主要围绕央地关系中凸显的问题展开。

学界从政治学视角将其归纳为这样几点:首先,体制不完善。

体制不完善表现在诸多方面,譬如授权过程中缺乏制度性、透明性与公平性从而造成了授权体制的不完善[20]。

其次,权责关系不对称。

权力的划分历来是政治学研究的重点。

分税制改革后尽管地方获得了一定的权力,然而较之于权力,地方政府承担着与之不匹配的责任,权力始终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由此造成了“中央对地方放权时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统筹安排和整体改革方案的研究,中央与地方的行政行为不够规范,常出现中央与地方互相掣肘、互相侵权的现象”[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