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养生与人生的智慧

合集下载

孙思邈(141岁终)的养生和人生智慧

孙思邈(141岁终)的养生和人生智慧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
(1)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重复做10下。
(2) 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由是可见,孙思邈先生对人体、人事与天理自有透彻的参悟。我们何不从自身和我们的家人开始,一起学习效法?
他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
现介绍流传至今的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1.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 、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
(1)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
(2) 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10.摄谷道 (即提肛)
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这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11.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
(2) 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
常做这动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对身体有益。

孙思邈最经典的八句话

孙思邈最经典的八句话

孙思邈最经典的八句话
1.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就像在生命的天平上,人命的重量可比千金还重啊!比如说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难道我们不应该全力以赴去拯救吗?
2. “大医精诚,厚德怀仁。

”这就如同是医生的座右铭呀!当医生全心全意对待患者,心怀仁德,不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吗?想想那些被医生从病痛中拯救出来的人,多么幸运啊!
3. “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

”哎呀,这就好像我们的生活要有规律的节奏一样!就像每天按时睡觉起床,身体不就会更好吗?你说是不是?
4.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这不就是说做事要勇敢但又要谨慎嘛,就好比走钢丝,既要大胆向前,又要小心翼翼保持平衡呀!
5.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这就像是给身体注入活力的钥匙啊!平时做做小运动,就像给机器上点油,难道不好吗?比如散散步、做做操。

6. “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

”这不就是心怀帮助他人的志向嘛,就像那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为了帮助别人而不辞辛劳,多伟大啊!
7.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食物可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呀,就像汽车需要汽油一样!每天好好吃饭,身体才能棒棒的,你还不重视饮食吗?
8.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

”这话说得真对啊,如果没有好医生,那
得有多少人被耽误啊!这就好比在黑暗中没有了指引的灯塔,多可怕呀!
我觉得孙思邈的这些话真的是太有道理了,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好好去领悟和践行,能让我们更好地对待生命和生活。

“药王”孙思邈活了142岁,他的养生秘诀是什么呢?

“药王”孙思邈活了142岁,他的养生秘诀是什么呢?

“药王”孙思邈活了142岁,他的养生秘诀是什么呢?人们常说“人过七十古来稀“,然而孙思邈却活了142岁。

活了古代高寿的两辈子,让人惊叹不已,就算放到现在,142岁的高寿也是很少见的!那么他的养生秘诀是什么呢?让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孙思邈吧。

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41年,一直活到公元682年。

历经四个朝代,分别是西魏、北周、隋朝和唐朝。

孙思邈从小就很好学,知识渊博,后来由于经常生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于是,励志专心研究医学,目的是为了让天下人减少病痛的折磨,为百姓节省钱财。

早在西魏的时候,大臣独孤信就非常看好孙思邈,称他为“圣童“。

北周的时候,杨坚把持朝政,许以高官厚禄邀请孙思邈来朝做官。

孙思邈坚决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的研究。

隋朝的时候,人们生活疾苦,孙思邈医术已经很厉害了,就去民间免费给人治病,同时收集了很多民间流传的药方。

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非常重视。

他行医一生,写下了《千金方》。

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的学者誉为“人类的至宝“。

唐太宗继位后,孙思邈应召入京长安。

此时孙思邈已经70多岁了,然而容貌气色、身体形态跟年轻人没有什么两样,让唐太宗很惊讶,想留他做官,被孙思邈婉言拒绝了,他仍然回到乡间行医治病救人。

孙思邈晚年的时候,专心著书,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典籍。

公元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临终遗言是薄葬,不要杀死祭奠用的畜生;孙思邈养生秘笈:1、心态保持平衡,淡薄功名利禄;2、饮食要有节制,不要过饥过饱;3、气血注意流通,不要懒惰不动;4、生活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从他的一生事迹可以看得出来,孙思邈无意仕途,一心只为走向医术的最高峰,他做到了!遵循他的养生秘笈,你也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孙思邈《千金方》中的养生名言录

孙思邈《千金方》中的养生名言录

孙思邈《千金方》中的养生名言录★长寿忠孝,仁义聪慧。

《千金要方·妇人方上》★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

《千金要方·养性》★养性十大要:一日啬神,二日爱气,三日养形,四曰导引,五日言论,六日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曰禁忌。

《千金翼方·养性》★饮食有常节,超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千金要方·食治》★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

《千金要方·养性》★常言善道,天与之福。

《千金翼方·卷十二》★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千金要方·养性》★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千金要方·养性》★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

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千金要方·养性》★多愁则心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

《千金要方·养性》★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

《千金翼方·卷十二》★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积伤至尽,尽则早亡。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千金要方·卷二十六》★养性者知其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

此养性之大经也。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凡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射名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败筋肉,血气将亡。

《千金翼方·卷十五》★食气者则和静而延寿。

《千金要方·卷二十六》★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常有节,起居常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孙思邈语录100句

孙思邈语录100句

孙思邈语录100句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他在医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孙思邈的语录,这些语录展示了他对医学、健康和人生的独到见解:1.医者,治未病而防已病也。

2.无创伤而治病,无痛苦而死亡。

3.非至死而不可治者,医不得伤其生。

4.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不修养自己,以待老来。

5.疾病者,宜忍耐。

勿急于求医,当顺其自然。

6.常怀善意,可以长寿。

7.饮食宜节制,寝宜充足,动静宜适度,可保身体安康。

8.医者,宜仁爱,勿伤人之生命。

9.大医治未病,小医治已病。

10.治病要因人施治,因时施治,因地施治。

11.不可一切从众,要因人而异。

12.医者,当以爱人为己任,尽力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

13.每日早起,可使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14.勿过于劳累,勿贪图安逸,中庸之道可保持身体平衡。

15.静心养气,可使心灵宁静,身体强健。

16.用药当因病施治,不可滥用。

17.医学要以防治为主,而不是只求治疗。

18.学医者,当明理,通达人生百态,才能真正善治病。

19.小病宜自愈,大病宜求医。

20.医者,要有悲天悯人之心。

21.人生在世,宜怀感激之心,知足常乐。

22.气息匀和,可得长寿。

23.心态平和,能使身体免受疾病之苦。

24.学医者,要脚踏实地,不可急功近利。

25.医学要与时俱进,学无止境。

26.惜时如命,可以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27.爱护生命,不仅是医者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28.用心治病,要先治其心。

29.人生短暂,要珍惜时光,追求健康与快乐。

30.医学要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1.医者,应注重职业道德,言行要合乎医学伦理。

32.医学是一门谦卑的学科,医者要谦逊待人。

33.养生须知节制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快。

34.医者要保持谦卑之心,不可因执业成就而骄傲。

35.处事宜和平,不可好争斗,以免损害身体。

36.学医者,宜以医德为先,不可唯利是图。

37.医者要耐心细致,不可草率从事医疗工作。

“药王”孙思邈:养生10句话,烦恼全放下

“药王”孙思邈:养生10句话,烦恼全放下

“药王”孙思邈:养生10句话,烦恼全放下生命在于运动。

1孙思邈:“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

”《吕氏春秋·尽数》里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

老人们耳提面命:经常活动,百病不碰。

人要健康活着,气血流通是关键。

气血流通,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动起来。

可以是劳动,可以是活动,可以是运动。

动起来,花盛开;动起来,更精彩。

但是,切记一点:悠着点,不要过度。

积劳成疾那就不好了。

学会放下,潇潇洒洒。

2孙思邈:“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孙思邈先生是一代大家,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可以说都是至理名言,养生圭臬。

孙老先生言简意赅,直击要害:良好的养生行为,就是少说废话,少胡思乱想,少胡吃海塞,少依恋热被窝。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多干事实,充实自己,减少食物的摄入量,学会早睡早起。

南怀瑾说,能控制早晨的人,才能够控制人生。

当你做到了这四点,好日子接踵而至。

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3孙思邈:“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

”一个人是不是健康,其实都写在了脸上,那些有经验的医学专家一目了然。

经过望闻问切之后,对你的状况更是了如指掌。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医通神路”、“医易同源”。

如果我们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生病的时候照照镜子,跟健康的时候做一下对比,也会大有斩获的。

了解自己,是一种了不起的才华。

请记住: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能够找到发病的原因,把疾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最简单省事,也是最高明的手段。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4孙思邈:“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

”常言说,万物皆有灵性。

你尊敬大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自然会得到自然的“庇佑”。

你违背自然法则,暴殄天物,恣意妄为,必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因果关系,毫厘不爽。

不要存在任何侥幸心理。

跟大自然玩小聪明,那你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对人也是这样,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有情有义,来来往往,才是正道。

百岁“药王”孙思邈:身心健康长寿的根本诀窍

百岁“药王”孙思邈:身心健康长寿的根本诀窍

百岁“药王”孙思邈:身心健康长寿的根本诀窍
百岁“药王”孙思邈:身心健康长寿的根本诀窍,是修德积善
唐代“药王”孙思邈,善于参详思考天地与人的同一性,他指出,做人要以“修身养德”为第一要旨。

他的学生曾向他请教修身养性之要,他回答说:
“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

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

慎,以‘畏’为本
士无畏,则简仁义;
农无畏,则堕稼穑;
工无畏,则慢规矩;
商无畏,则货不殖;
子无畏,则忘孝;
父无畏,则废慈;
臣无畏,则勋不立;
君无畏,则乱不治。

是以,太上畏道、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


自慎、畏,就是自律、敬畏因果、敬畏一切。

这样,才不敢为所欲为、不敢乱来。

孙思邈认为,做人,要恪(ke4)守天道,修德积善。

广积善德、心地善良,福泽自然长久,必然身心健康、长寿;
心性改为善的、纯净的,那么,内外百病都不生了。

如果心性、行为、语言不善,即使吃灵丹妙药、折腾锻炼,也不能得健康、长寿;
如果违背天理行事,什么药也无济于事。

所以,做人,最重要的是修德(改良自己的心地、行为、语言)。

孙思邈不仅精通医药,还身体力行,广行善事,治病救人,最终得享高寿,留芳百世,令后人景仰不已。

【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
(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00多岁,葬于故里孙原村。

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孙真人”。

唐代的孙思邈活了101岁,这是他3个最重要的养生法

唐代的孙思邈活了101岁,这是他3个最重要的养生法

唐代的孙思邈活了101岁,这是他3个最重要的养生法上医健康孙思邈,又名孙真人,喜欢中医的朋友,对他应该很熟悉。

不同于其他名医,他除了看病的方子,更写了很多养生之道,我们也常常推荐给大家。

因为他的养生之道,最令人信服。

作为古代名医,他活了101岁,并且是无疾而终。

作为平均寿命仅仅60岁的唐代,孙思邈真乃「孙真人」——真是「修真得道之人」。

他并非先天健壮,反而从小却体弱多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几近倾家荡产,因此他从小就懂得「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道理。

立志从医,并成为一名精诚大医,他的著作《千金方》,便是取自「有贵千金」中的「千金」。

把人的性命看得如此重要,他认为每个人能否健康长寿,绝不是命里注定,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保养有方,就能长命百岁。

自己身体力行,医病更养生,在百岁时仍是少壮面庞。

这样一位真人,他的养生之法,并非丹药,而就在生活日常里,这三点我们也可以学起来。

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孙思邈01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吃对了就能养虽然从小是个药罐子,但他主张食养,认为「食能排百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食物平和而少有副作用,这也是我们日常可以随时调整的。

关于吃,孙思邈说了很多需要注意的点,坚持下来,让它成为你的习惯: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

也就是说,如果不饿,就先不吃饭,不渴也不必饮水。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

吃饭次数可以多,但一次不要吃太多,否则难以消化每学淡食,食当熟嚼,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肠。

淡味养人,少吃厚腻滋腻味道的食物,多吃五谷,少喝酒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须煮烂停冷食之东方人脾胃不及西方人,吃肉要吃熟的,而且不要吃冷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积聚。

吃饱了不要马上睡觉,容易积食。

可以去散步。

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成刺风。

从天寒地冻的地方回来,先等一会儿,等到彻底暖了,再来吃热食。

02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养护脾胃养护脾胃的阳气我们的脾胃是在什么时候受到伤害的呢?孙思邈认为是在春夏。

孙思邈的养生妙法

孙思邈的养生妙法

孙思邈的养生妙法孙思邈,这位古代的养生大师,可真是个传奇人物。

他的养生妙法可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实打实的生活智慧。

提到他,大家总会想起“药王”的称号。

可你知道吗?他不仅仅是个药剂师,还是个养生达人,活了将近百岁,身体倍儿棒,真是让人羡慕得不要不要的。

先说说他的饮食吧。

他提倡“药食同源”,也就是好吃的东西,还是能治病的。

他特别喜欢一些简单又天然的食材,比如枸杞、山药、红枣,听着就让人心里暖暖的,对吧?这些东西啊,平时咱们吃吃喝喝也能碰到,别小看了它们,孙老头儿可是把它们当成了长生不老的“法宝”。

所以啊,想要身体好,咱们不妨在日常饮食中多加点这些养生食材,试试别有一番风味。

再说说运动。

孙思邈主张“动中有静”,也就是别光想着懒洋洋地窝在沙发上,适当的运动可得有。

每天早晨,阳光刚刚升起,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心情自然就开朗了。

想象一下,清晨的微风拂面,鸟儿在树上欢快地歌唱,嘿,简直是人间仙境!你瞧,这样的运动不光能让身体保持活力,还能让心灵充满阳光,真是一举两得呀。

然后就是心理调节了。

孙思邈认为,心情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说“心宽体胖”,这可不是开玩笑。

每天都得给自己一些小惊喜,偶尔听听音乐,看看搞笑的视频,逗乐自己,心情愉悦了,整个人都精神抖擞。

再说了,笑一笑十年少,保持好心情,绝对是长寿的秘诀之一。

还得提一提孙思邈的生活习惯。

他这人特别讲究规律,起床、吃饭、睡觉都有固定的时间。

你想啊,生活一团乱,身体能好吗?所以啊,咱们也得向他学习,尽量让生活有条不紊。

做到这一点,身体自然就跟着好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哎呀,孙思邈这老先生的养生法好像挺简单嘛。

其实啊,简单的东西往往才是最有效的。

生活中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咱们就不妨抛到一边,回归到最基本的养生理念上,反而能让自己活得更轻松自在。

哦对了,孙思邈还特别强调和谐。

他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别总想着过度追求什么,适度就好。

这一说啊,跟咱们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不谋而合。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长寿有诀窍修心养性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长寿有诀窍修心养性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长寿有诀窍修心养性孙思邈,西魏文帝大统七年(541)出生于今陜西省耀县孙家塬村“老堡子”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

自幼体弱多病,但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千金要方*自序》)。

七岁入学,勤奋不倦,聪明过人,能日诵千余言。

十八岁“志学于医,研综经方,推究孔穴”。

二十岁时已学兼《老子》、《庄子》及诸子百家之说,颇觉有悟,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叁十七岁以后,出于对王室不满,和受“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佛”的思想影响(老庄的“无为”与佛门的“涅架”都有“厌世”思想),先隐居太白山,学道炼气,究养长寿之术。

后隐居终南山,喜好佛典,与佛教名僧道宣律师相友。

入峨眉山炼太一神精丹。

可谓集儒、道、佛等各学说于一身,学识极为广博。

在此期间,他除了日以继夜地阅读唐以前歷代名医如扁鹊、仓山、华陀、张仲景、皇甫谧、葛洪等人的医学典籍,在长安期间,虚心向太医令谢季卿及甄权等名医学习,精心钻研唐以前的医药经验,终身不仕,隐居山林,作为研究药物的天然药圃,两次入川採集和加工炮製药物,行医治病、寻求药方,进行医疗实践,终于在花甲之年写成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药宝书。

内容极其丰富,不仅对脉学、针灸、食治、伤寒、杂病、小儿病、妇人病、营养不良等病症详加论述,而且还收载了一些外来名方和民间单方。

一千多年来,他和他的《千金方》一直受到国内外医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和重视,起到了古为今用的作用。

孙思邈不为名求,不为利惑,不为禄位所诱,先后叁次拒绝北周皇帝、唐太宗、唐高宗等帝王的征诏封官,深入民间,普救苍生,为患者治病,有高度的责任感。

他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对危急病人看病,“不得问其贵贱,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通一等,皆为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孙思邈医术上精益求精,他在《大医习业》中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叁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及张仲景等名医诸部经方。

药王孙思邈最经典8句话

药王孙思邈最经典8句话

药王孙思邈最经典8句话
1.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就像我们对待自己最珍视的宝贝一样,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是最宝贵的吗?比如说,当有人遇到生命危险,大家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助,这就是对生命尊重的体现呀!
2.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这就好比车子要时常开动才不会生锈,人也需要经常活动活动呀!你看那些爱运动的人,总是精神饱满,身体倍儿棒呢!
3.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这就像提前给身体打了预防针,难道不是很重要吗?就像平时注意饮食健康、作息规律,就能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呀!
4.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这不就像我们做事要勇敢但又要细心,聪明但又要守规矩嘛!比如在面对困难时,要大胆去尝试解决,但又要谨慎思考每一步哦!
5.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这就好像不懂乐谱就不能说自己是音乐家一样呀!医生要是不懂《易经》,那怎么能成为厉害的太医呢?
6.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就如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医生一定要静下心来呀!比如在手术时,医生就得全神贯注,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呢!
7.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这就如同侦探查案一样,要非常仔细认真,一丝一毫都不能错过呀!医生诊断病情不也是这样吗?
8.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想想看,如果没有好医生,那得有多少人会遭受不幸啊,这难道不是很可怕吗?就像在一些偏远地区,缺少好的医疗资源,真的会让很多人得不到及时救治呢!。

孙思邈养生和人生智慧

孙思邈养生和人生智慧

孙思邈养生与人生的智慧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

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

孙思邈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

隋文帝时曾推拒当官。

及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叹其容色甚为年少,故知老先生为有道者,诚可尊重。

他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

现介绍流传至今的孙思邈养生十三法:1.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1)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2) 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1)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 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1)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

重复做10下。

(2) 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洗(1)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养生先养性 药王孙思邈养生有道

养生先养性 药王孙思邈养生有道

养生先养性药王孙思邈养生有道养生的目的在于健康生活,延长寿命,生活要在有一个健康体质的前提下过得更好。

养生方法是达到养生目的的具体手段,是达到延年益寿使人们始终保持健康的实践方法,孙思邈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科学的养生方法。

唐代的孙思邈非常重视调养人的性情,尤其是重视生活细节。

孙思邈小的时候身体不好,为了给他看病,家里把钱都花光了。

在他十几岁时,才开始学医,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大医,被老百姓称为“药王”。

最后享寿达一百多岁。

养生必须“养性”孙思邈认为,养生必须从生活细节做起,才能保证健康。

孙思邈称之为“养性”,养性就是养生的一部分。

他说:“夫养性者,欲所习成性,性自为善,不习不利也。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养成了好的习性,那么身体气血就平和,百病自然不生。

这就是治未病的道理。

孙思邈非常重视生活习惯,他希望一些好的做法,成为人们的习性。

孙思邈的养生十要1.啬神。

啬神之法即养生之术。

“夫养性者,欲所惊剞以成性,性自为善。

”性善则内外百病不起,灾祸无由以生。

性善即良好的道德修养。

他“身居乱世纷争之中,视功名利禄如粪土”。

啬神之要又须节制情志和七情以养神。

神者为心所主,七情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分属五脏,过用则伤。

告诫人们“莫忧思,莫大怒,莫悲伤,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涓涓怀忿恨。

”要做到“拼外援”以养神。

2.爱气。

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

爱气必须懂得精能化气,气有生精,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思过用必定耗气伤精的道理。

爱气还须通晓“依时摄生法则”,即使身体适合四季气候的变化,如冬季严寒,阳气内藏,不可作劳汗出,以免发泄阳气,有损健康。

所以要以食摄养以保气。

3.养形。

即重修身之道。

他说“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长生也。

”养形的要妙在于“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强调运动能使人气血流通,经脉和调。

孙思邈对我们的启发

孙思邈对我们的启发

孙思邈对我们的启发哎,说起孙思邈这位老兄,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大夫,他的故事啊,能给人心里头带来一股子暖流,还让人琢磨出不少生活的道理。

想当年,孙思邈走南闯北,背着个小药箱,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遇到了,都得停下脚步,给你瞧瞧病。

这种“一视同仁”的作风,搁现在,那就是满满的“人间大爱”啊!咱们常说“医者父母心”,孙思邈这家伙,简直就是把这句话刻进了骨子里。

他看病,那叫一个细心,就像咱们平常吃糖葫芦,得一颗颗慢慢品味,生怕漏掉啥细节。

他深知,治病救人,得从根儿上找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让多少疑难杂症都低下了头,也让咱们这些后人明白了,做事得用心,得有耐心,不能光图快,得讲质量。

而且啊,孙思邈还特别爱琢磨,他写的那本《千金方》,简直就是中医界的“宝典”。

书里头,啥病都有招儿,啥草药都能用得恰到好处。

这背后,是他多少年如一日的钻研和实践啊!咱们平时学习工作,也得有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别觉得懂了点皮毛就了不起了,要知道,学海无涯,天外有天。

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孙思邈的医德。

他常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比什么都宝贵,所以他治病从不收高额费用,还经常免费给穷人看病送药。

这种“悬壶济世”的情怀,真是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咱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也不能忘了初心,得时刻想着怎么帮助别人,怎么为社会做点贡献。

还有啊,孙思邈还特别注重养生,他认为“上医治未病”,就是说要在没病的时候就注意调养身体,别等到病入膏肓了才后悔莫及。

这道理跟咱们现在说的“预防为主”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啊,咱们平时得多运动、少熬夜、注意饮食健康,别等身体垮了才想起来要养生。

总之啊,孙思邈这位老兄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宝贵财富。

他的医术、医德、还有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咱们得好好学学他那种用心做事、用心做人的态度还有他那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站稳脚跟活出自己的精彩!。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孙思邈是唐代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

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素有“药王”之称,被后世医家奉为医神。

孙思邈曾行医80余年,撰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医学名著。

他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诸家养生之说。

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如何养生保健、祛病强身、延缓衰老等问题都有着丰富的论述。

养生的目的在于减缓衰老,延长寿命。

孙思邈认为造成人体过早衰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先天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的充足与否完全取决于父母的精、气、神是否充足。

二是后天失养。

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劳损过度都是造成后天失养的重要因素。

孙思邈认为先天禀赋的充足与否是不可控制的,而后天的保养才是养生的关键所在。

那么,孙思邈有哪些养生之道呢?保精神孙思邈非常重视保养精神。

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就像一个国家的皇帝或元首一样重要。

因此他主张无论是喜怒哀乐,均须适度,尤其要戒大喜、大怒、大忧、大悲、大恐、大惊,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护元气中医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本。

人体的元气充足则健康;元气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

在元气充足的情况下,人体的气血运行就会十分顺畅,各个脏腑器官均可得到充分的滋养,生命力就会很旺盛。

因此孙思邈认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不伤元气为基本原则。

养形体孙思邈曾多次拒绝到京城做官,始终坚持规律的起居生活。

他清晨进山采药,傍晚在田间散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强调“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常导引从字面上来看,这里导引一词似乎是专指气功导引,实际上它指的是体育锻炼。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所不能堪耳”,意思是养生之道,在于坚持运动锻炼,但应注意量力而行。

另外,孙思邈认为:“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

调气补泻是静,静中寓有动;按摩导引为动,又以安神静志为前提,动中寓有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慎言论言论即指说话。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说起来咱们中国的养生文化,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中,药王孙思邈的名字,那绝对是响当当的,他的养生之道,简直就是咱们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活教材。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位古代大神的养生秘籍,用咱老百姓的大白话,让您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孙思邈老先生啊,他可不简单,不光医术高超,救死扶伤无数,还特讲究养生,活得那叫一个长寿。

他说,养生啊,先得从心开始,得有个好心态,整天乐呵呵的,比啥药都强。

这话放在现在,那就是“心态决定一切”,您说是吧?别老跟自个儿过不去,遇事往开了想,心宽了,病自然就少了。

再来说说吃,孙思邈讲究的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啥意思呢?就是说啊,咱们得吃五谷杂粮,那是基础;水果得吃,能帮着消化;肉啊鱼啊也得来点,补充营养;还有各种蔬菜,更不能少,得吃全乎了。

现在人都讲究营养均衡,其实啊,孙思邈老早就给咱总结好了。

运动方面,孙思邈也是高手。

他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您听听,这话多有哲理!就像那河水流动才不会发臭,门轴转动才不会生虫一样,人也得动起来,才能身体倍儿棒。

早晨起来跑跑步,晚上散散步,或者打打太极、练练气功,都是好方法。

别老窝在家里,动一动,出出汗,整个人都精神了。

还有啊,孙思邈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就是说要跟着大自然的节奏来生活。

春天万物复苏,咱们就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夏天热了就得避暑,别硬扛着;秋天干燥了,就得多喝水,多吃润燥的食物;冬天冷了,就得注意保暖,别冻着。

这样跟着季节走,身体自然就能适应环境,少生病。

最后啊,孙思邈还告诉我们一个秘诀:“上工治未病”。

啥意思呢?就是说啊,高明的医生不是等你病了才去治,而是提前预防,让你根本不得病。

所以啊,咱们平时就得注意保养身体,别等到不舒服了才想起来吃药打针。

定期做个体检,小毛病早发现早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还有啊,别忘了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养生小妙招比如艾灸、拔罐、刮痧啥的都能派上用场。

由体弱多病到百岁寿星——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由体弱多病到百岁寿星——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74快乐养生 2011.01(中)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是我国隋唐时代著名的医药学家。

他18岁时就立志学医,但从小就体弱多病,缺衣少食,终日博览群书,常感体力不支,头晕眼花。

他深深体会到,体弱就难以学有所成,于是,他不断探索健体强身之法,数十年坚持不懈,每天都要完成3次体育锻练:一是打两遍自编的健身拳法,打拳时精神高度集中,极讲实效,即使身旁有人呼唤,也充耳不闻。

打完之后,微微出汗,周身顺畅。

二是做自我按摩,从头部做起,自上而下对各关节作按摩,还做眼浴、耳浴、叩齿。

三是练气功。

练气功时,注意精、气、神结合和动静结合。

现代气功和按摩,有不少参照他的方法。

经过长期坚持锻练,孙思邈的身体,终于从年少时的体弱多病,脱胎换骨变为体力强健、精力充沛的强者。

他经常上山采药,远行巡回医疗,均无倦意。

到了八九十岁,仍然眼不花,耳不聋,牙齿基本完好,肠胃功能正常,筋骨强健,记忆力好,生活能自理。

孙思邈十分注重“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注重根据自然规律和环境来摄生养性。

他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治之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预防为主,未雨绸缪。

为此,他不但坚持锻练,而且很重视饮食调节。

在他著的《千金方》一书中,多次提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并强调不要吃太肥腻、太咸,“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每学淡食,咸多促(短)人寿”。

他的饮食保健学说,与现代医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现代研究证实,食盐过量易导致高血压,而血压高对心、肾、脑都不利。

因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中风等已成为人类的首位死亡原因。

过食肥腻之物,会引起血脂异常,热量堆积过多会导致肥胖,这些因素的叠加,会促发代谢综合征。

而饮食清淡,多进食蔬菜,不但可补充多种维生素,还可补充膳食纤维,有利于大便通畅,对预防大肠癌、痔疮都有重要作用。

孙思邈十分注重水果的养生作用,将葡萄、大枣、胡桃、梨列为果中佳品,认为“久食轻身耐老”。

孙思邈在注重素食的同时,并不反对肉食,认为适当的肉食可以“添髓强筋,补中填髓”。

历 代 名 医 养 生 智 慧

历 代 名 医 养 生 智 慧

历代名医养生智慧孙思邈养生之道―――动静相宜1、孙思邈认为人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欢过度,以免出现“悲伤肺”“喜伤心”的情况。

2、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要注意节制饮食,特别要防止夜间大吃大喝甚至酒醉。

要少吃刺激性食物,且不可偏食。

3、养生要动静病重。

要经常进行适当的运动,切记不要过度劳累。

4、孙思邈常年坚持临睡前叩齿36下,早上醒来以舌搅上腭数十次,待津生满口时咽下。

5、孙思邈的运动养生法包括:发常梳,目常运,耳常搓,面常洗,胸常挺等,只有坚持才能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6、人们还要注意的是不宜久视,久卧,久立,久坐,久行,否则易伤血,伤气,伤肉,伤筋,伤骨。

朱丹溪养生之道――――淡薄饮食1、平时应以粗茶淡饭为主,少些肥甘后味。

清淡节制的饮食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

2、单薄饮食养生应因人而异,结合人体从儿童到老年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

3、儿童不宜多食发热辛辣的食物,多食容易上火,耗伤阴气。

可给予栗子,蔬菜,白粥一类的食品。

4、哺乳期的母亲应重视饮食的清淡,如常吃辛辣肥甘饮食,可导致母体生热,病气由乳汁传及婴儿,婴儿也容易生病。

5、进入中年后,饮食宜清,淡,温,软,忌腻,厚,生,冷;宜多食谷类,蔬菜,水果等甘淡食物。

6、老年人在饮食上尤其要注意:凡物性偏热的,炭火制作的,其味香辣的,味甘腻的食物,都不可多吃。

葛洪养生之道――――不伤为本1、起居方面要注意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过久,卧不及疲。

2、不要太安逸或太疲劳,应当动静双修,这样方可延年益寿。

3、注意调节饮食,不要饿了才吃饭,渴了才喝水。

进食过多易肠胃不适,饮水过多易生痰。

生冷的食物不宜多吃。

4、天气转冷要及时添加衣服,出汗后要及时换掉汗湿的衣服,饮酒后不要站在风口。

5、冬天室温不要过高,夏日切不可贪凉。

天凉时睡觉不要露出肩膀。

不要在天气恶劣是外出做事。

6、不要强迫自己做不能胜任的事,不要苦苦追求各种欲望,不要任由各种情绪发作。

孙思邈养生智慧

孙思邈养生智慧

响 。一 次做 36下 。叩 齿 可 以 部 。 (2)搓 脸 时 ,要 由下往 受 ,然后 呼 气放 松 。这 动作
通上 下颚 经 络 ,帮 助保 持 头 上 ,由 内往 外 。 这 个动 作 经 无论 何 时都 可 以 练 习。最女亍
脑 清 醒 ,加 强肠 胃吸 收 、防 常做 ,可 以令脸 色红 润有 光 是 每 天 早 晚 各 做 2()至 3f
发 和 脱 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因此 经 常做 这 动 作 ,可 以强 动 作 可 以 强化 肠 胃 、 固 肾
目常 运 。(1)合 眼 ,然后 健 肠 胃 ,延年 益 寿 。
气 、防止 消化 不 良 ,胃痛 、腰
用 力 睁 开眼 ,转 动 眼 珠 ,向
耳 常 鼓 。(1)手 掌掩 双 痛 。
左 、向 上 、向 右 、向 下 四 个 方 耳 ,用 力 向 内压 ,然后放 手 ,
连队食堂的早饭常常有豆浆卖 ,淡浆 2 分 钱一 碗 ,如 果 是甜 浆 就加 1分 钱 。有 时候 我 们 喝甜 浆 ,有 时候 也 会 喝淡 浆 。一 天小 刘 买 了淡 浆 ,小 杜 排 在后 面看 见 了 ,一 本 正 经 地 对食 堂 炊事 员说 :“阿列克 塞 ·马克 西莫 维 奇 ·高 尔基 同志 ,请 给小 刘 同志 来 一碗 热 浆 。 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 ·列宁同志教导我们 :一 定要放糖 。”食堂窗 口内外爆发出一阵欢笑 , 炊事 员格 外地 给小 刘 多加 了半 勺糖 。连 队食 堂 的伙食 经 常 不好 ,天 天 老 三样 ,大 家 伙 啧 有 烦 言 。小 杜 信 心满 满 地说 :“肉包 子 会 有 的 ,炒菜 会 有 的 ,饺 子 也 会有 的 ,一 切都 会 有 的。 ”明知 这是 画饼 充饥 、望 梅 止 渴 ,大 家还 是好 像依 稀看 到 了希 望 。

孙思邈的养生论述

孙思邈的养生论述

孙思邈的养生论述孙思邈,被誉为“药王”,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养生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养生论述,不仅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与现代健康理念相契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孙思邈认为,养生应以“养性”为核心,即保持身心健康。

他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养生的方法应顺应自然规律。

例如,他提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按照自然的节奏来安排作息时间。

此外,他还认为“食疗胜于药疗”,主张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达到养生的效果。

在孙思邈的养生论述中,“节制”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他认为,过度的欲望是导致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

因此,他提倡节制欲望,尤其在饮食方面要有所节制。

他认为“饱暖思淫欲”,指出过度的饮食不仅会导致身体肥胖,还会引发心理上的问题。

因此,他主张“饮食有度,起居有常”,以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孙思邈还非常重视精神养生。

他认为,保持心情愉悦、精神饱满是养生的关键。

他提倡“笑一笑,十年少”,认为乐观的心态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同时,他也提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保持平常客观的心态,不为外物所动,不为个人得失所困扰。

这种精神的修炼有助于提高生活的品质和延长寿命。

在具体的养生方法上,孙思邈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例如,他提倡“常叩齿以固牙”,“常搓涌泉以健足”,即通过简单的动作来达到锻炼身体某个部位的效果。

此外,他还认为“食后须行百步多”,即饭后散步有助于消化。

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对于日常养生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以上所述,孙思邈还强调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他认为,“早起早睡身体好”,即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健康有益。

此外,他还提倡“勤洗漱以清洁身体”,即保持个人卫生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疾病和维护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孙思邈的养生论述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顺应自然、节制欲望、精神养生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这些论述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对于现代人追求健康长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思邈养生与人生的智慧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

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

孙思邈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

隋文帝时曾推拒当官。

及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叹其容色甚为年少,故知老先生为有道者,诚可尊重。

他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

现介绍流传至今的孙思邈养生十三法:1.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1)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2) 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1)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 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1)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

重复做10下。

(2) 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洗(1)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2) 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7.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

反方面重复。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

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8.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

反方向重复。

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

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9.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

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

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

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10.摄谷道(即提肛)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

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

这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

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

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11.膝常扭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

这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

要延年益寿,要由双脚做起。

12.常散步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

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

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13.脚常搓(1)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

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

共做36下。

(2) 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

常做这动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

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对身体有益。

孙思邈先生善参天地与人质的同一性。

在人类疾病与天地灾变面前,他曾说:「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鍼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不仅如此,他对于为人处事的原则也留下了千古的名言:「胆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

他告诫弟子:「心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

《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

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

《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

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

《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

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

《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也。

」当弟子进一步请教养性之要,他回答说:「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

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

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

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

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

知此则人事毕矣。

」由是可见,孙思邈先生对人体、人事与天理自有透彻的参悟。

我们何不从自身和我们的家人开始,一起学习效法?本文参考:《新唐书》、《旧唐书》和「孙思邈养生十三法」的资料大方广网编辑部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

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

孙思邈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

隋文帝时曾推拒当官。

及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叹其容色甚为年少,故知老先生为有道者,诚可尊重。

他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

现介绍流传至今的孙思邈养生十三法:1.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1)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2) 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1)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 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1)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

重复做10下。

(2) 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洗(1)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2) 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7.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

反方面重复。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

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8.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

反方向重复。

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

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9.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

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

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

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10.摄谷道(即提肛)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

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

这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

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

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11.膝常扭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

这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

要延年益寿,要由双脚做起。

12.常散步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

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

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13.脚常搓(1)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

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

共做36下。

(2) 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

常做这动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

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对身体有益。

孙思邈先生善参天地与人质的同一性。

在人类疾病与天地灾变面前,他曾说:「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鍼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不仅如此,他对于为人处事的原则也留下了千古的名言:「胆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

他告诫弟子:「心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

《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

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

《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

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

《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

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

《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也。

」当弟子进一步请教养性之要,他回答说:「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

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

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

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

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

知此则人事毕矣。

」由是可见,孙思邈先生对人体、人事与天理自有透彻的参悟。

我们何不从自身和我们的家人开始,一起学习效法?本文参考:《新唐书》、《旧唐书》和「孙思邈养生十三法」的资料大方广网编辑部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

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

孙思邈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

隋文帝时曾推拒当官。

及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叹其容色甚为年少,故知老先生为有道者,诚可尊重。

他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

现介绍流传至今的孙思邈养生十三法:1.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1)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