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学_4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PPT课件
2021/4/6
8
二、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完善的基础设施
3.优惠的经济政策
4.完善的法律制度
5.高效率的管理机构
三、经济特区的类型
1.贸易型的经济特区:在区内免税进行商品转运、仓储、分装 与贸易。
非基础部门:指那些只为城市域内的市场而生产的部门。
(2)乘数(multiplier)
M=T/B
M为乘数;T为城市总就业量;B为基础(出口)部门就业量
(3)乘数与城市规模
ΔT=T/B×ΔB
乘数T/B是一个常数,但在实际的增长过程中乘数是变动的
2021/4/6
12
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乘数会变大。 (4)乘数的计算 (5)对城市基础模型的评价
2021/4/6
10
第三节 城市区域经济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1.测度指标
就业量、国民收入
2.城市经济增长测度指标的提出
用就业量测度的原因:
(1)城市就业量与人口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
(2)就业量与城市的经济规模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生
产函数:
Y=f(L,K,T) Y为总收入;L为就业量;K为资本;T为技术
总产出的决定取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均衡点的位置:
S1
P
S2
D1
Q
2021/4/6
14
可见,供给曲线的右移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 当企业和居民在城市间的移动达到均衡时,它取决于
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 • 当这种均衡被打破时,它取决于企业和居民的移入。 (3)供给基础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计量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 件、劳动力状况、开发历史等方面分析。 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 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 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 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 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角 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 农业等。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面准确获取图中信息及描述和阐述地理事 物的能力。中部六省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 能源供应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有着承东 启西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存在气候、土壤方面的优 势,也存在旱涝、寒潮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答案:(1)依据:①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下降;② 2000~2003年在三大地区中,中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最小。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应该把 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 以分析,在以上原则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始于1947年,经过三代北大荒人60多 年的艰苦奋斗,在昔日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耕地规 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 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材料二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项目 纬度
地形
美国玉米带 中国玉米带 37°~45°N 42°~46°N
平原台地 平原台地 2% 土壤有机质含量/% 3%~6% 160~200 130~145 无霜期/d 500~700 450~650 年降水量/mm 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 , 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 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经营方式不 的自然条件 ;商品谷物农 同 ;美国专业化和机械化、现代 业 ;以玉米为主 化程度均高于我 国
以三江平原的沼 泽地为中心,实 现了种植业、养 殖业、水产业、 栽培业等多种农 业经营方式的良 性共处,是典型 的农业生态化。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不仅有效地保护了西部草原
的生态环境,并且能够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
化、使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形成有 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白貉
黑貉
林蛙 人参
苹果梨
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 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 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 ,塘 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 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基塘景观 基塘生产环节的联系
地形 水源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江水充沛。 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 热量 桑树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农业历史悠久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 饮食习惯和市场 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主任张国宝7日在接受新华社 记者专访时表示,东北农业对全国的贡献越来越大。 张国宝说,东北黑土地素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 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这个作用 越发明显,东北地区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越来 越高,现在已达到1/3。
54必修③ 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32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该地区北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A.荒漠化、次生盐渍化B.水土流失、石漠化C.大量使用化肥、土地退化D.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
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读图,完成8~10题。
1
2
3
4
5
6
7
8
思维导图
SIWEIDAOTU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条件和布局
考点二 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作业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基础梳理
地理条件
范围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东北地区特点
东北地区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新概念。该发展模式建议有条件的乡村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读“‘田园综合体’功能结构图”,完成2~3题。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的主要意义有A.促进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B.提高农产品产量C.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D.促进大城市向田园型城市发展
必修③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32讲 区域农GCHENGXIAN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2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讲义
课时2 商品粮基地建设 农业发展方向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重要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思考 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上能够种植水稻纬度最高的地区,简述其主要区位条件。
答案 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能够满足水稻生长的基本需求。
另外,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耐低温水稻品种的培育等,使水稻分布地区进一步向高纬度扩展。
二、农业发展方向 1.出现的问题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3.发展原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4.发展方向(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
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探究点一商品粮基地建设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读“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探究以下问题。
1.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答案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2.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答案水稻、玉米、小麦。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以春小麦为主;玉米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复习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复习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
(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工业基础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 农业布局特点⑴耕作农业区: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 东北商品粮基地⑴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4. 农业发展方向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1.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 区域经济发展只关注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和环境因素B.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有地区都应追求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C. 区域经济发展应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D.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忽视城市化进程,集中发展农村地区2、以下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实施的主要战略的是:A.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B. 主体功能区战略C. 产业政策引导战略D. 生态文明战略3、下列哪个国家不属于东南亚地区?A、越南B、泰国C、马来西亚D、南非4、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A、运输B、劳动力成本C、气候条件D、政府政策5、某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依托港口,发展海洋经济”,这一策略主要考虑的是什么资源和区位优势?A、丰富的土地资源B、便利的交通条件C、适宜的劳动力资源D、充足的矿产资源6、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A、自然资源B、人口数量C、政策支持D、科技创新能力7、下列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A.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无关B.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密度C. 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是由政策因素决定的D. 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差异普遍小于发达国家8、关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下列描述最准确的是:A. 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缩小了东西部经济差距B. 导致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C. 主要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D. 没有显著改变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9、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A、地理位置B、资源禀赋C、市场潜力D、企业规模 10、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以下哪种经济现象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A、区域间贸易壁垒的消除B、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C、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区域内人口流动的加强11、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其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学案设计
第四章区域经济开展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开展学习目的1.通过对我的家乡怎样开展的讨论,稳固和灵敏应用区域经济应如何开展。
2.掌握获取课外知识的根本途径。
3.通过对家乡开展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地方经济开展的意识,以到达学以致用的效果。
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立家乡的主人翁意识。
4.通过实地调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别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才能、动手理论才能。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家乡研究的一般思路。
2.分析一个家乡的开展条件一般从哪些方面进展?课堂探究一、如何探究家乡的开展二、潍坊市概况山东省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西部,位于35°41'N~37°26'N,108°10'E~120°01'E,南依沂山,与临沂、日照接壤,北濒渤海,东连青岛,西接淄博、东营。
潍坊市处于北温带季风区,背陆面海,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
潍坊市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交通便捷,区域内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四通八达,是山东半岛重要的交通枢纽。
位于青岛、济南两个中心城市的中间,位于山东省东西方向的中心位置。
根底优越,农业的产业化、国际化走在全国前列,农业龙头企业强势开展;根底工业程度高,晨鸣造纸、潍柴动力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有一系列纺织服装知名品牌;诸城外贸等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大、权力强。
潍坊市是著名的国际风筝城,是著名的蔬菜“大观园〞,享有极高的美誉度。
古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如今,潍坊商贸兴隆兴隆,是鲁东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现代商贸和物流业蓬勃开展。
三、试评价潍坊市农业开展的区位条件材料:潍坊市以“立足全国,面向世界,用大市场带动大开展,全面建立潍坊大农业〞为目的。
在稳固扩大日、韩、东南亚市场的根底上,积极开拓欧盟、美国、俄罗斯、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创汇渠道,打造潍坊农业“品牌〞。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人教第3模块)本章纵览本章综述试金高考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本节导读课前·预习学案一、地理条件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2.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南北差异大,农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地形:东北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
高原:内蒙古高原;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山地丘陵:长白山、辽东丘陵。
4.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5.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农业为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形成了农牧兴工、工促农贸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二、农业布局的特点根据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大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有全国最大的林区大小兴安岭,有珍贵药材产区长白山区,有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延边盛产苹果犁,辽南盛产苹果。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草地区;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河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松嫩平原的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先后在这里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前提是地区专业化,东北种植的商品粮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
四、农业发展方向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 (2)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 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 由。(6分)
• 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 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 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 离市场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2014-11-13
迁移运用答案
•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甘 蔗种植区)。接近原料地(原 料指向),接近港口,接近市 场。
• 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 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 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 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 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 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快, 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 积累。
2014-11-13
天津滨海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地 域。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 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C
第1题,巴西人口比美国少,巴西高原面积广大, 适宜大豆种植,“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 豆”,开发种植较晚是最大的优势,C正确。
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 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 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举例。 优势条件。 (说明:所述优势条件应 与所举城市或区域相符,具体包括地理位置特点、 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 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
• 迁移运用答案 • (1)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 势地理条件。(6分)
• 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 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三角 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 验)和销售产品。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
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
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也分为理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东北黑土、黑钙土的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共3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为发展区域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的布局特点。
三维目标1.大兴安岭2.松嫩平原3.长江中下游平原4.内蒙古高原你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你考虑了哪些因素?推进新课(逐步深入,逐层分析)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问题2: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引入正题)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
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那么,影响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又该如何?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位置图说明:指导学生找出界线,然后分析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明确东北地区的最北端是我国领土地形是东北地区地域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成为区内农业布局的基础条件。
学生活动:读图4.4学生思考: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2.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学生活动:读图4.5学生思考:1.为什么松嫩平原的积温比西部的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高?2.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丰富?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3)社会经济条件学生活动:阅读P62思考: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良好的工业基础、交通便利、地广人稀)。
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本章学习思路:1.综合考虑⾃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区域的⾃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区域农业。
⼀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的⽣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态效益的统⼀。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1.⾃然条件:(1)⽓候条件:①东北⼤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候区,⾬热同期。
②热量和⽔分条件基本上可满⾜⼀年⼀熟作物的需求。
③农作物⽣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注:农业⽣产中最难以改造的⾃然条件。
⽓候条件制约着⼀个区域农业的⽣产品种、耕作制度和⽣产季节等。
(2)地形、⼟壤条件:①西部⾼原地势平坦,降⽔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②中部和东北部平原⼴阔(⾯积占全国平原总⾯积的1/3);③周围⼭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④⼟壤肥沃(⼴泛分布⿊⼟、⿊钙⼟,⼟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注: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产的类型,⼀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2.社会、经济条件(1)⼯业基础:①良好的⼯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产资料;②⼯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交通条件:①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②与周边国家相⽐,东北地区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具有明显的优势;③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3)⼈⼝状况:①⼈⼝密度⼩,⼈均耕地多。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及时、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本章中,我们分别以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为案例,探讨如下问题。
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具有哪些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怎样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哪些问题?应谊怎样解决7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2.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和发展规律。
课时建议
本课教学时间共5课时,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1课时。
逻辑联系。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第三册[人教版]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结构概述】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
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极大关注。
本章共分两节。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
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首先分析了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地理条件,描述了该地区工业化进程两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最后从产业升级、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说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该部分知识在历年高考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这部分知识也将成为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历年高考命题中既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重视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的表现,城市在国家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高考频频涉及。
学习该部分知识既要理解原理,更要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不断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②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③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④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专题知识讲座
考点一 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农业布局旳自然条件
农业活动
商品粮生产
畜牧业
林业
地形区 • 平原地域
西部高原区 • 山地、丘 陵地域
自然条件 地广人稀、耕地面积 广;地形平坦;土壤肥 沃;雨热同期
宜牧面积广; 宜林面积大;森 降水较多,草 林资源丰富 类茂盛
•
主要
热量不足→改良品种和技 术
珠江 出口创汇农业 三角 洲
南疆 • 我国最 大旳棉 花生产 基地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 水热充分, 自然条件优 越
• 光照充分, 土地资源广 阔,山麓地 带有高山冰 雪融水,可 供浇灌
社会经济条件
• 临近港、澳、台 地域;港口、铁 路和航空等交通 运送发达;农业 生产技术水平高
• 本地种植长绒棉 历史悠久,市场 对长绒棉需求量 大
(4)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递增14%,已 成为世界农产品第五大出口国,简述我国扩大农产品出 口旳有利条件。
• 【解析】该题考察我国农业生产优势产区旳区位 因素。第(1)题,根据材料2中旳信息即可回答。 第(2)题,侧重考察我国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第 (3)题,农业区位优势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 素两个方面来考虑。第(4)题,我国农业资源多样 化区旳优势粮食,作市物场区位优经势济,作加物之我国政府高度注 重域“三农”问题,大力发呈现代农业,全方面提 高甲了农产水稻品旳竞争力,油促菜进、了棉农花业等旳发展。
沼泽。
• 第(3)题,东北平原地域旳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 物农业,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 高。第(4)题,东北平原因为纬度较高,主要旳问 题是低温、内涝,针对这个问题能够采用下列措 施处理:哺育耐寒品种;发展大棚农业;加强农 田水利建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号前)
图3-4-1为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
的影响图,读图完成1—4题。
1.东北大部分地区气候属于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2、东北地区农业耕作制度是
A、一年一熟
B、一年两熟
C、两年三熟
D、一年三熟
3、东北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是
A、4月—10月
B、10月—次年4月
C、3月---6月
D、11月—次年3月
4、适宜在东北农业基地大量种植的农作物有
A、冬小麦黄麻水稻
B、柑橘菠萝椰子
C、甘蔗水稻玉米
D、春小麦玉米甜菜
图3-4-2是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东北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有
①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②促使中部产粮区粮食就地转化③密切了中西部的协作关系
④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东北地区牧业发展的重点是
A.退耕还草、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和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B.继续加大粮食种植,提供大量饲料,发展饲养业
C.发展以屠宰为主的原料型生产
D.围绕本地区城市消费需要,发展乳畜业生产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图3—4—3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7—10题。
7、M平原最适合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8、M区域发展商品粮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9、P地具有的重要的生态环境效益是①净化空气②美化环境
③调节气候④涵养水源⑤调节径流⑥蓄洪防旱⑦降解污染
⑧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⑦
C、③④⑤⑥⑦⑧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10、图示平原区域今后的农业发展方向应该是
A.尽快开发未垦荒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B.大规模退耕还湿地,完全停止粮食生产,建立自然保护区
C.全面退耕还渔,变种植业主导产业为水产业主导产业
D.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
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
图3—4—4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该区域工业增加值增长
缓慢,可能原因是
①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③劳动
力缺乏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较低⑤
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
④⑤ D、①②④⑤
12、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
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是
A、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B、生态环境变化和缓
C、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工业稳步增长
13、近年来,该区域努力转变增长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和谐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呈现
又好又快局面,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①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③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
进程,减轻环境污染④构建大城市群,增加自然环境容量⑤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图 3—4—5是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该图回答14~16题。
14. 20世纪 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较快的关键因素是()。
A.国际经济背景B.对外开放政策 C.良好的区位条件D.侨乡优势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
D.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
16.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A外来投资B.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C.乡镇企业发展一D.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读图3—4—6,完成17~18题。
17.M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
A.热量、光照 B.光熙,水 C.地形、土壤D.水、地形
18.对本区农业资源的利用,下列方式合理的是( )。
A.城市农业的重点转向以蔬菜、肉、蛋、奶以及水稻与园艺业为主
B.通过改造地形,将本区的小麦种植向高海拔地区发展
C.通过大棚、玻璃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
D.大范围实现林业专业化生产
二、非选择题
19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图3—4—7是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呈现出“北粮南运”,‘冲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
心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转移。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完成下表。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在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3)简要说明甲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大农业发展方向
(4)2009年春季我国华北、江淮等地区遭受50年以来的特大干旱,而甲地区土壤水分状况较好,旱情较轻,试分析原因。
19.(1)
(2)自然原因:地块小,土质劾重,河网密布。
社会原因: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大量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主要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需求,确保国家粮食需求;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一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
(4)东北地区纬度高,蒸发量小;东北地区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增加了土壤水分。
20.图3—4—8是中国东北地区(局部人图3—4—9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局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地耕地类型以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其农业地域类型为。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种变化会对该地城郊农业生产条件产生的
影响有、、。
(3)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主要的自然限制因素是。
(4)东北三江平原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20.(1)水田水稻季风水田农业(或稻作农业)(2)市场更广阔,品种更多样,规模扩大,技术提高,信息通畅(先导人交通更便利,农业用地减少(答出三项即可)(3)气候(4)加快农业技术应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村料二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图3一4一9是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据图3—4—9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说明新疆棉花产区分布的主要特点.
(2)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
(3)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等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4)与浙江相比,新疆发展经济有哪些区位优势?
21.(1)沿交通线分布,位于盆地边缘水源丰富的绿洲上。
(2)接近原料产区;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接近中亚消费市场。
(3)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人才聚集;人日多,经济较发达,消费市场大;易于获取市场信息。
(4)土地面积大,地价低;矿产和能源丰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发展特色农业;劳动力廉价;位于西北边境,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22.读图3—4—10并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改革开放以采,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源源不断的农民工。
大批农民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城市经济
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材料二如同3—4一10所示,2008年年底受国际
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沿海地区不少工厂关闭、破产或停
产。
形成“百万民工返乡潮”。
(1)如果在你的家乡开展“农民工时当地经济发展
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下列举的研
究性学习思路,,请正确排序。
①分析农民工对当地经挤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②
探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与途径;③收集,阅读资料,
了解当地农民工现状
(2)形成“百万民工返乡潮”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若要完成问题(1)研究性学习任务,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途径)收集资料?(至少回答4点)
22. (1)③一①一② (2)经济因素(或金融危机)。
到有关部门访谈;上网查询;阅读当地报刊;深人相关工厂实地调查;对农民工或其家属或当地市民进行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