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跨国并购案例及详细分析
跨国并购案例及详细分析
一个经典的跨国并购案例是2016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业化学品公司先正达(Syngenta)的案例。
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收购案之一。
首先,中国化工集团是一家国有企业,致力于化工和农业领域的发展。
而先正达是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公司,拥有广泛的农药和种子产品。
这次并购案的目标是为中国化工集团提供更多的农业科技和产品,以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农业需求。
此外,该并购还为中国化工集团提供了更多的全球市场份额和技术专长。
然而,这个案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首先是先正达的股东们对中国化工集团的收购表示担忧,担心其会削弱先正达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其次,由于农业是一个高度敏感的领域,涉及到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因此该并购案还面临着监管审批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化工集团在并购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承诺保持先正达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其次,他们与先正达的股东们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和协商,以解决其担忧。
最后,他们与相关监管机构进行了积极的合作,以确保并购案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这个案例展示了跨国并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积极的沟通,中国化工集团成功地完成了这次并购,为其在农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机会。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近年来,中国企业对于海外投资和并购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其中美国是最为受关注的目的地之一。
下面将分析几个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案例,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些并购的背景、优势和风险。
1. 酷派收购英特尔手机业务2014年,中国手机制造商酷派收购英特尔手机业务,以加强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
虽然这是一笔小额交易,但对于酷派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可以让其增强其手机销售和智能手机的研发水平,进一步扩大其国际业务。
2. 海尔收购通用电器家电业务2016年,中国家电巨头海尔花费53.5亿美元收购了通用电器的家电业务。
这一交易增强了海尔在北美地区销售家电的能力,并为其提供了更多的产品线扩展和市场机会。
它同时还有助于扩大海尔的全球市场,利用通用电器在发达国家的广泛渠道。
3. 阿里巴巴收购美团2015年,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食品配送平台美团。
这是阿里巴巴在美国的首次大型投资交易之一,这笔交易不仅更进一步扩大了阿里巴巴在海外的业务领域,也使其进一步扩展了其食品配送服务和移动支付业务。
4. 乐视收购美国电视品牌Vizio2016年,中国互联网和智能电视制造商乐视以20亿美元收购美国电视品牌Vizio,这是中国企业在美国电视市场的一次雄心勃勃的尝试。
该交易有望扩大乐视在美国的智能电视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强乐视在娱乐和互联网内容领域的能力。
在分析这些收购案例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中国企业在美国收购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大其国际业务并增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另外,通过收购美国公司,这些中国企业还可以利用其在产品研发、市场开发和渠道建设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然而,海外并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例如,文化和管理问题,政治和法律风险,以及公司绩效的不确定性等等。
因此,在进行海外交易时,中国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收购目标和计划,并花费相当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确保交易的成功完成。
【金融】【并购】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海外收购案例分析案例一:天齐锂业收购澳洲泰利森锂矿 (2)(1)天齐锂业控股股东天齐集团通过子公司天齐集团香港收购文菲尔德的65%股权 . 2(2)天齐锂业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发行对象全部为机构投资者 (2)(3)天齐锂业再以现金支付方式向天齐集团购买文菲尔德51%股权 (3)【交易方案小析】 (4)案例二:洲际油气收购哈萨克斯坦马腾石油 (4)(1)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变更 (5)(2)上市公司自筹资金先行收购马腾石油 (7)(3)非公开募集资金偿还股东借款 (8)【交易方案小析】 (8)案例三南京新百收购HighlandGroup(持有英国商场House of Fraser100%股权) (9)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 (9)【交易方案小析】 (11)结语 (11)在国家战略扶持、企业发展境外业务需求愈发强烈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寻求收购海外标的,并购动机或是谋求优质资源与先进技术,或是拓展国际销售网络等等。
在今年《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以前,所有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都需要证监会上市部审批,涉及到现金购买及出售资产70%的重大资产重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以及换股吸收合并还要并购重组委审核,但是海外标的的审查周期尤其漫长,不仅价格谈判上存在不可预期,同时法律程序上也异常冗长,因此部分上市公司选择了多种方法绕开重大资产重组审核,本文将对A股市场上的典型海外收购案例进行研究分析。
案例一:天齐锂业收购澳洲泰利森锂矿1、启动时间:2012.12(发布非公开预案)2、交易标的:文菲尔德(泰利森母公司,100%控股)51%股权3、交易金额:30.31亿人民币4、实施步骤(1)天齐锂业控股股东天齐集团通过子公司天齐集团香港收购文菲尔德的65%股权文菲尔德为专为收购泰利森设置的持股公司,上市公司收购前文菲尔德的股权结构为天齐集团香港持股65%、中投国际子公司立德公司持股35%。
对外投资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寻求海外投资,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多元化发展。
然而,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中国企业往往面临着复杂的法律环境和文化差异,这可能导致投资风险的增加。
本文将以某中资企业在海外并购的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面临的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案例概述某中资企业(以下简称“中方企业”)是一家具有多年行业经验的企业,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为拓展国际市场,中方企业决定收购一家位于欧洲的知名企业(以下简称“目标企业”)。
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双方于2018年达成收购协议,中方企业以1.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目标企业的全部股权。
然而,在收购完成后,中方企业很快发现目标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与之前的评估存在较大差距。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财务状况恶化:目标企业近年来经营状况不佳,财务报表存在虚假记载,导致中方企业实际投入的资金远超预期。
2. 法律纠纷:目标企业涉及多起法律诉讼,其中包括与供应商、员工的劳动纠纷,以及与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纠纷。
3. 文化冲突:中方企业在管理理念、决策方式等方面与目标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内部管理混乱。
三、法律问题分析1. 尽职调查不充分:中方企业在收购过程中,未能充分进行尽职调查,导致对目标企业的真实状况了解不足。
2. 合同条款不完善:收购合同中关于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条款不明确,为后续纠纷埋下隐患。
3. 法律法规不熟悉:中方企业在收购过程中,对目标国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导致在运营过程中触犯法律。
4. 文化差异:中方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导致管理困难。
四、解决方案1. 加强尽职调查:在收购过程中,应充分进行尽职调查,包括财务审计、法律审查、市场调研等,以确保对目标企业的真实状况有充分了解。
2. 完善合同条款:在签订收购合同时,应注重合同条款的完善,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尤其是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机制。
3. 聘请专业律师:在收购过程中,应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律师团队,对目标国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研究,确保收购行为合法合规。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精华版)
交易过程:
• ‚在得到 CIFA 将被出售的消息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 找人‘侃大山’。‛詹纯新回忆说。他迅速约见中联重科 的第二大股东——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邱中伟,后者又拉 上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讨论是否出手并购。接下来,詹、 邱、赵三人同赴意大利,一口气见了 CIFA 公司的股东、 律师和高盛等投行。弘毅投资本来就是中联重科的股东, 其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并购的价值以及合并后中联重科与 CIFA 所能产生的协同效应理解得最为透彻。 • 作出决策后,中联的并购工作小组进行了缜密的调研,从 人力资本、制造成本、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评估。 如在考察 CIFA 的过程中,中联的并购工作小组发现, CIFA 的员工大都居住在工厂周围 15 公里半径的区域内, 因此对企业产生的黏性非常强。而在这样发达国家的市场 上,新建工厂的招工是非常难的,因为它不具备像中国这 样大量廉价劳动力转移的情形。
• 充分考虑利用共同投资方的国际化背景以及对交 易双方文化制度的深刻认识。 • 以往中国企业在欧洲并购受挫,有些是因为它们 的并购对象是陷入困境的公司,再加上管理团队、 战略上都有问题,因此在后期整合会有困难。但 中联收购 CIFA 项目完全不同,对中联与 CIFA 的并购整合来说,双方的管理团队都非常优秀, 在认识、沟通方面能够很快达成相互的理解和共 识。 • 考虑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创新精神是否相近, 合并后的公司管理团队实力是否雄厚、经验是否 丰富。 • 关于整合,一定得把对方看做是和自己一样平等 的人,不能以征服者的姿态去管理。这其中的关 键是,给予绝对的信任。
作业要求:
• 1.描述你所选择案例其并购战略发生的背景,运用所学 概念,关注管理绩效、股东情况、市场环境以及交易的整 体理性。 • 2.收购公司是否支付了溢价?如果是,支付了多少?查找 关于该交易的评论。并观察市场在交易宣布后的反应。 • 3.描述交易的进展。运用所学的概念,例如(但不局限于 此): • · 交易的动机(即市场竞争力、克服进入壁垒等); • · 收购成功的若干问题; • · 收购是否成功,为什么? • 准备l0~15分钟的课堂报告。准备报告时,假设自己就 是新成立企业的股东。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济后果研究——基于联想并购IBMPC业务的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济后果研究——基于联想并购IBMPC业务的案例分析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海外并购成为其实现跨国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联想集团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成为中国企业历史上最重大的海外并购案例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研究,探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一、并购背景2004年,联想以1.25亿美元并购了IBM个人计算机业务。
这一并购交易使得联想在全球个人计算机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企业首次实现了在全球科技行业的突破。
然而,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担忧联想是否能够成功整合IBM的业务,并在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二、整合过程及结果1. 文化整合并购后,联想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方式来整合IBM的文化。
联想尊重IBM的企业文化,允许IBM员工保留原有的管理方式和制度,同时也借鉴IBM的先进管理经验。
这种文化整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并购后联想团队的稳定发展。
2. 品牌整合并购之初,联想保留了IBM的品牌,并称之为“联想IBM”。
这种策略为联想在全球市场上的认可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联想逐渐减弱了对IBM品牌的依赖,转而加强了自身品牌建设。
这样的品牌整合策略,使得联想在全球市场上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品牌特色。
3. 业务整合联想并购IBM个人计算机业务后,通过整合、优化并改善运营,达到了协同效应。
联想将IBM的技术、专利和渠道优势与自身的生产、研发和供应链进行了有效整合,提升了自身的市场份额和全球竞争力。
三、经济后果研究1. 市场份额扩大通过并购IBM PC业务,联想迅速扩大了在全球个人计算机市场上的市场份额。
连续多年成为全球个人电脑销量第一大厂商,使得联想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制造商之一。
2. 国际业务拓展和增长并购IBM PC业务后,联想的国际业务得到了持续增长。
通过整合IBM的优势资源,联想不仅将业务拓展到更多国家和地区,还瞄准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进一步提高了其在全球科技行业中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近年来,中国企业赴美并购的现象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美国市场,寻求并购海外企业来拓展自身的业务版图。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不仅有助于促进两国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全球化商业带来了新的动力。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案例为例,分析中国企业赴美并购的形式、原因、影响和风险。
一、案例分析1. 华为收购美国企业3Leaf Systems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全球信息和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2010年,华为宣布收购美国服务器公司3Leaf Systems。
这次收购是华为在美国的首次并购,也是华为在美国投资的重大举措。
通过收购3Leaf Systems,华为可以加快在服务器领域的发展步伐,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 美的集团收购库卡机器人2017年,中国家电巨头美的集团以43亿美元收购了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集团。
这次收购让美的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之一,也将其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竞争力大大提升。
3. 大中华区苏宁收购美国家居连锁商苏宁是中国领先的零售连锁企业,2016年,苏宁通过旗下美国子公司苏宁国际收购了美国家居连锁商欧衡。
这次收购让苏宁在美国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为其在全球零售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赴美并购的形式中国企业赴美并购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直接收购、收购股权和建立合资企业。
直接收购是指中国企业直接收购美国企业的资产,收购股权是指中国企业购买美国企业的股权或者进行合资合作。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的原因主要包括寻求技术和品牌、拓展市场和资源、降低成本和风险等。
随着全球化的加大和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企业赴美并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不仅可以获取更多先进的技术和品牌,也可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和资源,同时也可以降低成本和风险。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方面,可以促进中美经济的互相交流和合作,增加两国的经济联系,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可以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寻找海外投资和并购机会。
其中,美国是中国企业投资和并购的最热门目的地之一。
本文将选取三个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并购的过程、挑战和前景。
一、海航集团收购美国卡尔森酒店集团海航集团是中国一家大型民营企业,旗下涉及金融、地产、物流、酒店、航空等多个领域。
2016年4月,海航集团以14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美国卡尔森酒店集团。
该并购交易拓展了海航在全球酒店业的布局,增强了其在全球旅游领域的竞争力。
在并购过程中,海航集团主要面临以下挑战:1.文化差异。
由于中美文化存在差异,海航集团需要尽快适应卡尔森酒店集团的文化,协调双方相关业务。
2.融资难题。
并购涉及大额资金,海航集团需要寻找合适的融资渠道,缓解融资压力。
3.并购审批。
中美两国在交易审批上存在差异,需要尽早向美国政府提交并购申请,争取尽快获得批准。
二、华为收购3Com案2008年,华为以1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3Com公司的部分业务。
这一并购使得华为在网络设备和技术方面进一步壮大,加速了华为在全球市场的扩张。
1.技术标准。
美国和中国的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因此华为需要在并购前了解3Com公司的技术标准,做好技术整合工作。
2.并购审批。
并购涉及到国家安全等敏感问题,需要受到监管当局的审查和批准。
3.人才引进。
华为需要吸引优秀的3Com员工在并购后继续为华为工作,以保持业务的稳步发展。
三、宝能集团收购美国途家宝能集团是中国知名的房地产和金融企业,2017年以1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途家公司。
该并购使得宝能在海外房产租赁市场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加速了其在全球房产市场中的竞争。
1.财务管理。
并购涉及到大量资金,如何管理并获得足够的资金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宝能需要进行优秀的财务管理以减少风险。
2.品牌整合。
并购涉及到品牌整合,对于途家的品牌宝能集团需要进行理性整合,切实有效地利用好这一品牌价值。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对美国各项投资也不断增多。
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种类繁多,有的是为了获取前沿技术,开拓市场,有的则是为了资产重组或投资回报。
本篇文章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探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并购策略和挑战。
案例一:华为收购美国企业3Com2007年华为以26亿美元的价值收购美国企业3Com的股权。
此举是华为进军美国市场的一大突破,并帮助公司获取到了一些新的技术。
但是,这一并购交易在美国的国家安全问题上引起了担忧,美国关于华为这一问题的监管持续至今。
案例二:安永收购德勤再保险业务2017年,中国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安永收购了德勤的再保险业务,交易金额达14亿美元。
此举为安永提供了新的客户资源和增强了其在全球再保险市场的地位。
同时也有利于德勤集中战略,缩减业务范围。
但是,中美贸易关系紧张,这一并购交易引起了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担忧。
案例三:中国化工收购意大利普拉达化学品公司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7.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意大利普拉达化学品公司,其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高端特种化学品公司。
此次收购可使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扩大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但是,该股权交易因涉及国家安全和技术转移等问题,遭到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和媒体的担忧。
这些案例中,中国企业在美国进行并购交易时,不仅需要考虑到市场前景,也需要考虑到国家安全问题及各国反垄断法规的限制。
并购涉及到的诸多因素,使得很多并购交易失败或遇到重重困难。
为了保障并购交易的成功,企业需要具备以下能力:首先,对被收购企业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
企业需要全面了解被收购企业的法律、财务和商业性质,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其次,制定清晰的并购战略。
企业需要明确目标和收益,并将其与现有公司文化融合,以实现长期增长战略。
最后,建立对话与沟通渠道。
企业需要面对政策的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并积极与政府部门和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
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并购成为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进行海外并购。
本案例以某跨国公司收购国内企业为例,分析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并购双方基本情况1. 跨国公司:某跨国公司(以下简称“跨国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总部位于美国,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业务范围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2. 国内企业:国内企业(以下简称“国内企业”)成立于2000年,位于我国某沿海城市,主要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二)并购原因1.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希望通过并购国内企业,拓展我国市场,提高其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市场份额,并获取国内企业的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
2. 国内企业:国内企业希望通过并购,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借助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源,拓展国际市场。
二、并购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一)反垄断审查风险1. 法律风险:根据我国《反垄断法》,涉及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若跨国公司收购国内企业未履行申报义务,可能面临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处罚。
2. 应对措施:在并购前,跨国公司应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了解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业务范围、竞争优势等,确保并购行为符合反垄断法的规定。
同时,在并购过程中,跨国公司应积极配合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审查,提供必要的文件和资料。
(二)知识产权风险1. 法律风险:并购过程中,若国内企业存在知识产权侵权、技术泄密等问题,可能导致跨国公司遭受经济损失。
2. 应对措施:在并购前,跨国公司应进行全面的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确保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合法合规。
并购完成后,跨国公司应加强对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领域发展迅速,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机会。
美国作
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的注意。
下面着重介绍几个成功的中国企
业在美国并购案例。
1.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
在2005年,中国知名电子产品制造商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
这次交易总价约18亿美元。
此次并购既有战略布局的考量,联想通过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后,将切入美国本土市场,同时提升自己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另一方面,IBM则通过出售个人
电脑业务来调整自己的业务结构,在高附加值、高技术领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2. 海康威视收购安全解决方案公司
3. 飞凡电商收购精英网
在2017年,中国电商服务提供商飞凡电商以1.1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美国跨境电商平台精英网。
精英网是美国著名的跨境电商平台,涵盖了最热门的在线购物目的地及市场,
是美国涵盖范围最广的跨境电商平台之一。
此次并购让飞凡电商进一步布局跨境电商领域,同时能够更好地服务全球客户需求,拓展更广泛的跨境市场。
4. 中广核收购太阳能公司
在2017年中广核以13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天能太阳能公司的交流模块产品线。
天能太阳能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太阳能产品研发商之一,中广核通过并购其产品线,可以加
快推广太阳能技术在中国国内的应用,帮助中国国内市场更完整地打开太阳能应用领域。
以上的案例表明,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并购中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并冲破了国际市
场的界限。
这些企业触角渐广,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加速行
业发展的步伐。
法律跨境并购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开始关注我国市场,寻求通过并购等方式进入我国市场。
本案例将以某跨国公司并购我国知名企业为例,对法律跨境并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某跨国公司(以下简称“跨国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企业,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我国知名企业(以下简称“我国企业”)是一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通信设备等领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8年,跨国公司决定并购我国企业,以期进一步拓展我国市场。
二、并购过程及法律问题1. 签订并购协议在并购过程中,跨国公司首先与我国企业签订了一份并购协议。
该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并购方式:跨国公司通过现金收购我国企业的全部股权。
(2)交易价格:经双方协商,交易价格为人民币XX亿元。
(3)支付方式:跨国公司将在并购协议签署后XX个工作日内支付全部交易价款。
(4)交割条件:在并购协议签署后,我国企业应将其全部资产、负债和业务交割给跨国公司。
(5)违约责任:如任何一方违反并购协议,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 法律问题在并购过程中,涉及以下法律问题:(1)反垄断审查根据我国《反垄断法》,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可能涉及反垄断审查。
为避免反垄断审查风险,跨国公司需在并购协议签署前向我国商务部提交反垄断申报材料,并接受审查。
(2)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根据我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条例》,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可能涉及外资并购安全审查。
为避免安全审查风险,跨国公司需在并购协议签署前向我国国家安全审查办公室提交安全审查申报材料,并接受审查。
(3)股权过户登记在并购协议签署后,跨国公司需向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股权过户登记手续,以确保股权过户的合法性。
(4)劳动用工问题在并购过程中,跨国公司需关注我国企业的劳动用工问题,确保并购后的企业合法合规用工。
三、并购结果及影响1. 并购结果在经历反垄断审查、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等程序后,跨国公司成功并购我国企业。
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案例分析2009-4-29 全球品牌网《法人》在走出国门的大旗下,境外并购一直是中国企业热衷的模式。
相对于缓慢的产品(含服务)出口模式,并购具有见效快、影响大的特点。
而且,并购可以利用股权的杠杆效应,达到以小搏大的效果,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失为一条捷径。
然而,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成果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两个案例吧:案例一:平安并购富通2007年11月27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Fortis)9501万股股份,约合富通总股本的4.18%,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后增持至4.99%。
中国平安第一次买进富通为每股19欧元,初始总投资成本约为238.38亿元人民币。
从2008年5月份开始,富通股价从17欧元左右一路下滑:到7月初,股价已经跌落至10欧元;到10月3日富通股价为5.41欧元,已经跌去约70%;后曾一度成为“仙股”,股价跌至0.88欧元。
这导致平安的投资几乎损失殆尽,浮亏额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富通集团在欧洲遭到数千名客户集体起诉,索赔总额高达40亿欧元。
而且从2008年9月末开始,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政府未经股东大会表决,分别对富通实行了国有化措施。
平安这个最大单一股东的权益遭到全盘漠视和侵害。
尽管当地时间12月12日,比利时上诉法院暂停国有化的方案并要求进行股东大会表决,但平安的投资巨亏,已是不争的事实。
案例二:上汽并购双龙2004年10月28日,中国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在汉城签署了双龙汽车公司部分股权买卖协议。
上汽集团成功收购双龙汽车公司48.9%的股权(目前已达到51.3%),双龙汽车公司股权以每股1万韩元(约1130韩元合1美元)成交,总收购价格约为5亿美元。
本轮金融危机令本已受伤的双龙汽车更加伤痕累累,据统计,2008年11月份,双龙汽车公司仅销售3835辆汽车,同比下降63%。
法律跨境并购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A公司收购B公司为例,分析法律跨境并购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应对策略。
A公司是一家中国知名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B公司是一家欧洲知名企业,主要从事精密仪器研发、生产和销售。
为了拓展欧洲市场,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
二、并购过程1.前期准备(1)市场调研:A公司对欧洲市场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了B公司的市场地位、竞争优势、潜在风险等因素。
(2)法律尽职调查:A公司聘请了专业律师团队,对B公司的法律、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审查。
(3)谈判:A公司与B公司就收购价格、股权比例、员工安置等问题进行了谈判。
2.签订协议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就收购事宜达成一致,签订了收购协议。
协议内容包括收购价格、股权比例、员工安置、知识产权归属等。
3.审批程序(1)国内审批:A公司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并购申请,并获得了批准。
(2)国外审批:A公司根据欧洲相关法律法规,向当地监管机构提交了并购申请,并获得了批准。
4.交割在获得国内外审批后,A公司向B公司支付了收购款项,完成了收购交割。
三、法律问题及应对策略1.反垄断审查(1)问题:A公司收购B公司可能涉及反垄断审查,因为两家企业在欧洲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2)应对策略:A公司在并购前,积极与欧洲监管机构沟通,提供详细的市场分析、竞争格局等信息,争取获得审批。
2.员工安置(1)问题:并购过程中,员工安置问题可能引发争议,尤其是涉及裁员、薪酬调整等方面。
(2)应对策略:A公司在收购协议中明确员工安置方案,包括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确保员工权益得到保障。
3.知识产权归属(1)问题:并购过程中,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可能引发争议,尤其是涉及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方面。
(2)应对策略:A公司在收购协议中明确知识产权归属,确保自身在并购后享有相应的知识产权。
中国工商银行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 支持配合中国企业境外投资
改革开放后,响应我国“走出去”战略,诸多中国企业投身 到了国际竞争当中去,主动进行海外投资。
• 支持配合中国企业境外投资
商业银行改革完毕,成功上市后效益不断提升,资本充分率、 不良贷款率等主要指标日益改善。
(5) 推动并购后旳全方位整合
跨国并购企业要足够注重并购后旳整合工作,涉及业务 整合、组织架构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整合和企 业战略整合等,银行业还要注重IT系统旳整合。首先要认识 到文化整合旳主要性。中资银行海外并购面临着企业文化 旳差别和冲突,还有国家文化、银行业文化、监管文化和宗 教文化等差别。实施文化整合要使并购双方建立相互信任、 相互尊重旳关系,抱着尊重和沟通旳态度,寻找不同企业文 化之间旳交汇点,经过多种手段,形成新旳更具有包容性旳 企业文化。第二是管理架构整合。第三是业务资源整合。 第四是人力资源整合。最终,中资银行要秉持求同存异旳 方针,力求目旳银行与本行旳发展战略趋于一致,若只是在 某些方面存在非原则性旳差别,原则上应该包容。
• 制定了清楚旳国际化战略布局和途径
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洲
• 把握中资企业“走出去”旳历史机遇
服务“走出去”企业为己任,在区位选择上注重和中国有紧密贸易往 来旳地域,为大量走出去旳中国企业提供了跨境金融服务。
• 目旳银行多选择资产优良旳小型银行
付出相对较少旳对价就能取得该银行旳经营控制权;这些银行业务 发展潜力巨大,依托母企业旳品牌影响,在本地投资发展旳中资企业和本 地旳优质企业成为工行旳客户,提升业务发展旳速度。
(3) 甄选恰当旳并购目旳
银行进行跨国并购旳一种主要动因就是获取目旳银行 某方面旳比较优势来支撑本身旳成长或是突破被并购国旳限 制或障碍,例如目旳银行所拥有旳产品业务、境外分支机构、 客户资源等,也就是说该并购应该体现出一定旳战略意义,要 根据本身旳发展战略考虑并购对象是否对本行旳发展战略形 成优势互补。一般情况下,并购互补型较强旳银行能够取得良 好旳协同效应,增进中资银行本土业务和海外业务旳同步发展。 同步,中资银行能够优先选择自己了解旳银行进行并购。在规 模方面,应该考虑“先小后大”旳原则,小型银行价值判断比 较简朴,比较轻易取得目旳行旳经营管理权,并购成功旳机率 较大,工商银行海外并购旳目旳银行大多选择资产优良旳小型 银行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跨境并购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寻求海外并购以拓展国际市场、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然而,跨境并购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风险复杂多样,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本文将以XX公司收购海外公司案例为例,分析跨境并购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
二、案例概述XX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新能源领域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为拓展国际市场,公司决定收购一家位于欧洲的同类企业——XX欧洲公司。
经过前期接触和谈判,双方于2018年达成收购协议,XX公司以1.2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XX欧洲公司100%的股权。
三、法律风险分析1. 尽职调查风险在收购过程中,XX公司未能全面、深入地进行尽职调查,导致以下风险:(1)财务风险:XX公司未对XX欧洲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详细审查,收购后发现其财务报表存在虚假记载,导致XX公司损失数百万欧元。
(2)法律风险:XX公司未对XX欧洲公司涉及的知识产权、合同、诉讼等进行充分调查,收购后发现其存在多项未知的法律纠纷,给XX公司带来了额外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2. 文化差异风险(1)管理风险:XX公司未能充分考虑双方文化差异,导致收购后管理困难,员工士气低落,影响了公司运营。
(2)员工流失风险:由于文化差异,部分员工无法适应新环境,选择离职,导致公司人才流失。
3. 税务风险(1)税务筹划风险:XX公司未充分考虑海外税务政策,导致收购后税务成本增加。
(2)税务合规风险:XX公司未及时了解海外税务法规,存在税务合规风险。
4. 反垄断风险XX公司收购XX欧洲公司后,市场份额达到一定规模,涉嫌违反欧洲反垄断法规,面临高额罚款和市场份额被分割的风险。
四、应对措施1. 加强尽职调查(1)聘请专业律师、会计师等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深入的尽职调查。
(2)关注目标公司涉及的知识产权、合同、诉讼、财务状况等方面。
2. 重视文化差异(1)在收购前,对双方文化进行充分了解,制定相应的文化融合策略。
(2)加强员工培训和沟通,促进文化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说还有待岗的
n 北京
– 吉利已经与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谈好合作框架,沃尔沃 国产落户亦庄,亦庄提供40亿-50亿元人民币融资,注入吉利 万源,占49%的股份。这笔资金,三年内吉利只需支付三分之 一的利息,三年后根据地方政府需求,决定是吉利还钱还是 地方政府换股。不过,吉利与亦庄开发区的协议在最后一刻 被叫停。
大展身手——收购Volvo
王宝强娶莱温斯基?
n 吉利汽车2010年3月29日公告 :
– “本公司董事会宣布 – 已获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控股,乃本公司执行董事兼
控股股东李书福先生拥有90%权益之公司)告知,其已与2010年3月 28日与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 Company)订立正式买卖协议,据 此吉利控股已同意收购沃尔沃汽车(Volvo Car Corporation)之全部 已发行股本。 – 上述收购事项预期于2010年9月完成作实。”
某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 析
2020年4月22日星期三
谁是吉利?
吉利品牌及变迁
“造汽车很简单,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
收入年复合增长239% 利润年复合增长82% 数据来源:吉利汽车2009年报
谁是吉利?
吉利控股
吉利汽车 浙江吉利
吉利汽车的借壳之路
吉利初期海外收购
初期收购的动因
收购英国锰铜(1)
李书福:“中国要造大一点的车,才符合中国的汽车市场” Volvo高管:“大车型不符合当前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低碳环保的 方向”
攒够15年的利润才够买下沃尔沃 258亿债务 新车研发?职工养老?
吉利《并购沃尔沃进展报告》:“2011年可以实现盈利, 2015年可实现息税前利润7.03亿美元”
83年的贵族气质和13年的草根特色
自由恋爱?包办婚姻?
n
2008年12月1日福特宣布考虑出售沃尔沃。
n
2008年12月2日瑞典政府拒绝收购沃尔沃。
n
2008年12月8日-10日业界传出长安汽车秘密洽购沃尔沃,随后东风汽车也
被传洽购沃尔沃。
n
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相继批准奇瑞、吉利参与收购沃尔沃。
n
2009年3月中旬吉利聘请英国洛希尔公司竞购沃尔沃。
n 受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DSI 自动变速器公司经营 举步维艰。2009 年2 月中旬,DSI自动变速器公司不得已进 入破产程序。
一拍即合
2009 年3 月27 日,吉利集团得知DSI 自动变速器公司破产消息后,仅仅用一个 月时间就成功锁定并迅速全资收购了世界第二大专业自动变速器公司DSI。
n
2009年6月5日瑞典承诺为沃尔沃提供贷款担保。
n
2009年10月28日吉利与福特共同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优先竞购方,随后双
方展开深入谈判。
n
2009年11月27日吉利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沃尔沃的知识产权不会被
福特拿走。
n
2009年12月,商务部公开表示对吉利收购VOLVO的支持。
n
2009年12月23日吉利宣布与福特就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2010年20大海外并购(2)
n 李书福: – 因为法律条文的限制,沃尔沃的相关技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可以用到未来的吉利车上。在各种知识产权中,福特对其中 相当部分的知识产权享有使用权。
不被看好的婚姻
障碍 无法融合
管理层和技术人 员的流失 负担过重
战略隐忧走各的品牌之路。” 说是并购,不如说是管理决策的更迭。
n 英国锰铜成立于1899年,是一家在伦敦上市的英国传统的著名 出租车生产商。
n 由于英国本土市场容量有限,本土销售已经不具备利润上升空 间。近年业绩表现不佳。06年上半年日产量不足60辆。
收购英国锰铜(2)
资料来源:吉利汽车2007年3月20日公告
收购英国锰铜(3)
收购DSI(1)
n DSI 自动变速器公司是全球仅有的两家独立于汽车整车企业 之外的自动变速器公司之一。该公司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经验。为福特、克莱斯勒和 韩国双龙等世界著名汽车公司配套。
重点领域(占总交易67%)
能源、矿业与公用事业 工业与化工产业 电信、传媒与科技产业
并购主要障碍
监管:外国监管机构政治考量 心态:中国企业只看不买 文化视角:劳动法和法律框架
资料来源:德勤《崛起的曙光:中国海外并购新篇章》
03到10年上半年交易增长
并购行业情况
2010年20大海外并购(1)
n 成都
– ……
n 李书福
– “哪里投资,未来基地落户哪里!”
海外并购综述
崛起的曙光
n 爆发增长
03—09上
每季度数量 16宗 交易额>2.5 21% 亿美元
09下—10 上
36宗
22%
并购主要原因
需要进口原材料并实现外汇储备多 样化。
进行海外拓展的意愿。 获取国外品牌和先进技术的动力。
没长相!有内涵?
n 吉利集团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赵福全: – 沃尔沃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为确保其世界顶级品牌的可持 续发展,将拥有其关键的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 吉利作为100%的股东,将通过沃尔沃拥有其关键技术及知识 产权的所有权。
n 福特: – 允许沃尔沃汽车能把沃尔沃汽车使用的一部分福特汽车知识 产权转让给第三方,包括吉利
n
2010年3月28日吉利与福特签订正式协议,耗资18亿美元收编沃尔沃。
挥泪甩卖: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1999
64亿美元
2010
18亿美元
累计欠债258亿
不看外表,看内在
汽车专家贾新光:吉利得不到沃尔沃的核心技术,因为福特已然把沃尔沃品 牌和核心技术融入到了其自身的生产平台中。吉利收购沃尔沃,得到的只是 使用权,不影响沃尔沃的整体运作。
全都媒婆惹的祸?
背后的故事
n 2009年2月9日,吉利和嘉尔沃签订《吉利沃尔沃上海项目 框架协议》
–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中国总部将建立在上海嘉定区,并在该 区设立一个沃尔沃国产工厂。嘉尔沃前期投入的10亿元收购 金额只是一个开端,未来沃尔沃工厂落户嘉定后,地方政府 将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
n 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 司签订的《投资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