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得:论语---对《诲人不倦》《高山仰止》的评课

合集下载

论语听课教学评价

论语听课教学评价

论语听课教学评价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听了《论语》这堂课,我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有以下评价:
1. 教学过程方面:
- 课程设计合理: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做得很好,从《论语》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到其中蕴含的思想,讲解条理清晰,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论语》。

- 教学方法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注重互动: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 知识拓展恰当:教师在讲解《论语》的过程中,适当地拓展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的内涵。

2. 教学效果方面:
- 学生对《论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论语》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儒家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课程中通过对《论语》中一些名言警句的解读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激发了学生对《论语》和儒家文化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堂《论语》课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多样,注重互动和知识拓展,教学效果显著,是一堂值得肯定的课程。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论语》的现实意义。

此外,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论语》中的智慧。

苏教版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学反思

苏教版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学反思

《诲人不倦》教学反思湖州中学张阳成一.意图与过程《诲人不倦》简案【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式以及重要的成语;2.通过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觉领悟或说出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3.通过场景分析,感悟孔子作为老师的巨大魅力。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丧(老师死后,其弟子不着丧服,只在心里悼念,称之为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史记·孔子世家》)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17.21)(《克己复礼》P9)提问:是什么让孔子的学生把孔子视为他们的再生父母?二.文本初读1.这篇课文共有几节?2.如果按照以下要求给课文章节分类,你会如何分类?夫子自述:1、2 、3、8、14、15旁人介绍:4、5背后议论:7师生对话:6、9、10、12、13三.深入研读3.大家喜欢从哪部分开始讲起?(一)夫子自述(齐读)(1)夫子自述中,我们能找到几个成语?有教无类举一反三述而不作各得其所(2)初读第1、2节,孔子所说的话似乎存在矛盾之处,你能找出来吗?孔子是为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先天差别吗?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3)第8节,孔子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启发学生?(愤、悱)背诵第8节(4)第14、15节,孔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述而不作”,这是为什么?——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克己复礼》P7)小结:夫子自述从教育的作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论述了教育。

(二)旁人介绍(齐读)(1)重点字词:文、忠、言语、文学(2)从第5节看,学生各有所长,这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责备)?”(三)背后议论孔子对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学生有区别吗?从哪里看出来?远其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

张以得:论语---对《诲人不倦》《高山仰止》的评课

张以得:论语---对《诲人不倦》《高山仰止》的评课

《论语》——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诲人不倦》《高山仰止》的评课永强中学张以得2009.12.25周五下午温二十二中《论语》教学公开课。

第一节温二十二中张萧老师的《诲人不倦》,第二节永嘉中学厉毅老师的《高山仰止》。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一部《论语》实在是高深。

可能是为提倡国学,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新课程改革将《论语》作为高中语文课必选教材之一,这可苦了我们的老师与学生。

单从我们教师层面说,我们毕竟不是研究《论语》专家,没有能力像李泽厚那样对《论语》作出学者般的深厚的文本细读,也没有于丹的见识和口才作出通俗的形象化的解读,何况我们的学生在学识上积累之肤浅,连基础学科都没有学好,还学习国学显然有点“揠苗助长”,或是“望洋兴叹”了。

有趣的是,上过《论语》或正在上《论语》的教师们却如此轻车熟路,有板有眼地上起了《论语》这门选修课。

然而,你很难看到一些有关《论语》如何教学的文章或资料,连本《论语》教学参考书都不像样!可能是,聪明能干的改革者们真是想让我们一线教师各显神通!这种平静的表象之下,并不是说《论语》教学过程中就没有问题。

其实,《论语》作为选修课,就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新要求,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难题,这些难题正是《论语》教学活动中的困惑与矛盾。

不妨向看看《指导意见》的教学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而《〈论语〉前言》中所提到的本课程核心目标: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传统文化的能力。

而且这个能力还要由几个方面组成的: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但是,真正要怎样去上教《论语》,却只有理论上的说教!在《论语》教学实践中,可能会深切体会到在教学上亟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2.高山仰止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2.高山仰止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引人入胜“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课前预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訚.訚如也(yín)行.行如也(hàng)暴虎冯.河((píng)乘桴.(fú)自牖.(yǒu)喟.然(kuì)莞.尔而笑(wǎn)斐.然(fěi)侃.侃(kǎn)由之瑟.(sâ)子恸.矣(tîng)墙数仞.(rân)(二)通假字1.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材”通“哉”,句末语气词。

)2.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3. 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

)(三)一词多义①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名词,有条理的花纹)②下笔成章.(名词,文章)③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名词,章法)①子行.三军(动词,统帅、治理)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行动)③必能使行.阵和睦(名词,队伍,军队)①从我者,其.由与(表猜测语气,大概)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代词,他)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连词,相当于“而”)①吾党之.小子狂简(结构助词,的)②子之.武城(动词,到、往)③天厌之.!天厌之(人称代词,我)④伯牛有疾,子问之.(人称代词,他)①用.之则行(动词,任用)②礼之用.,和为贵(动词,应用)③用.心一也(动词,用)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连词,就)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那么、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动词,是、就是) ①归与.!归与(句末语气词) ②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共事) ③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 (四)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丰富) (五)古今异义1. 不知所以..裁之 古义:用来…方法 今义:因此2.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 古义:围墙 今义:皇宫的城墙3.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古义:行不通 今义:不好,不可以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妻子(六)文言句式1.省略句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子服景伯以告子贡2.判断句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3.宾语前置句子行三军,则谁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4.状语后置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贡贤于仲尼5.固定句式予所否者(所……者:当时誓词中的惯用格式)(七)成语积累1.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七年级语文《论语》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论语》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论语》评课稿今天我们听了晁**老师讲授的阅读课《论语》十则。

课文所选的《论语》中的十则语录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

我觉得这节阅读课最大的优点在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亮点一: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

晁老师在讲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从介绍孔子的生平,然后简单的介绍孔子的'著作《论语》,为学生听后产生想学习论语的兴趣和欲望。

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利用讲故事带领学生一起探究第一则。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第一则的内容有所了解,完成了第一则的教学任务:“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接着晁老师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了第四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并且,通过第一则和第四则的学习,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这两则的方法,并进行了学法指导。

如“读——释——拓”等。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自主学习,然后分组汇报。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方法,是孩子终生受用的。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且是每个孩子都有尝试探究的机会,饱尝和经历了自主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增强了学习新知识的自信心。

亮点二: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晁老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主宰,而是自觉地转移了角色,使自己成为善于激发学生兴趣以至灵感的导演,成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朋友,并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鼓励学生闪现出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参与,沟通,交流,营造出崭新的师生互动局面。

教法上可以说是能弃旧图新,改弦易张,为学生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做得很好。

亮点三:扭转了文言诗文教学囿于一隅、自成一家的局面,将自学能力推上新的台阶。

注重促进学生在文言诗文学习中具备更高思维层次上的融会贯通能力,将自学能力推上新的台阶。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山仰止》文章评析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山仰止》文章评析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高山仰止》文章评析文章评析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

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

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

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

师之爱生,人之常情。

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

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

“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

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

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

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

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

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

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

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

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精心校对版本。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论语》评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论语》评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论语》评课稿一、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与整理。

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化遗产,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论语》的教材设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教材的评课,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论语》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二、教材评析1. 教材内容《论语》作为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的主要教材,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和思想。

教材按照主题分为十二章,并在每章后附有精选课文。

2. 教材目标该教材旨在通过学习《论语》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具体目标包括:•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行为;•掌握《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 教材特色该教材以《论语》为基础,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教材特色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造能力;•通过与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论语》的理解;•强调对学生品格、语言和行为的熏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建议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论语》作为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著作,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理解书中的名言警句。

2. 与现实生活结合教师可以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理。

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引导和分析,学生可以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3. 注重学生的感悟与表达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通过阅读《论语》中的课文和名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他们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互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细读文体,精彩生成——《诲人不倦》教学有感

细读文体,精彩生成——《诲人不倦》教学有感

细读文体,精彩生成——《诲人不倦》教学有感《诲人不倦》是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的第十一课,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观,其中有不少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这一课的教学本是这样预设的:为什么要“诲人”,“诲”哪些人,怎样“诲人”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借鉴。

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是让学生结合文本概括孔子是怎样“诲人”的?然后谈谈这些教育思想给你的启示。

按照预设的方案,一切都在老师掌控之中,学生概括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一视同仁”“启发式教学”等教育思想,概括得差不多了。

本想由此进入下一个问题:请谈谈这些教育思想给你的启示。

就在这个时候,语文课代表的回答让我颇感意外,犹如给平静的湖水投了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涟漪,这也是我在备课过程没有注意到的。

她说:“老师,我从3·8章的‘起予者商也!’这句话中看出孔子提倡一种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他眼里,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教和学是互动的,学生的回答对老师也是一种学习,会给老师带来很大启发。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的回答是‘绘事后素’,子夏马上联想到‘礼后乎’,即‘礼是不是后于仁呢?’孔子对子夏的这个回答颇感意外,是孔子事先没有想到的,也给了孔子很大的启发,所以他不由的感叹‘起予者商也!’启发我的是卜商(即子夏)啊!而且我觉得这句话的标点也很好,是感叹号,表明孔子当时是非常高兴的,一是学生他能举一反三,同时也是因为学生的回答给了他很大启发,这种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他的回答顿时引来同学们的满堂喝彩。

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意外,是能将学生引入文本细读的“药引子”。

于是我说:不愧是语文课代表啊!能从短短的“起予者商也”几个字挖掘出如此多的蕴藏资源,非常不错。

其实,我们如果再次细细地品味字词语段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有更多的语句值得品味,请同桌之间讨论交流,力争品味出字词语句背后蕴含的孔子教育思想。

《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

“实”乃“效”之源——评滕世群老师执教《诲人不倦》一课实”乃“效”之源——评滕世群老师执教《诲人不倦》一课听过许许多多的公开课,看过各式各样的精彩表演,也感受过极其热闹的课堂氛围,却从没有一堂课能像滕世群老师执教的《诲人不倦》这样,让我感觉如此亲切,如此朴实,如此极具实效性。

我们一直都在追求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可那么多的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都极具表演色彩,热闹过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滕老师的课堂告诉我们,“实”乃“效”之源,即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教学的源头。

一、朴实:课堂教学模式的常态化滕老师在《诲人不倦》一课的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串讲课模式,这是目前《<论语>选读》课堂教学模式中应用最常见的一种课型,也是当今文言文教学的普遍应用课型。

在这种大型的公开课教学中,放弃缤纷五彩的“漂亮”模式,而选择朴实的串讲模式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底气。

但这种朴实的串讲模式,并不等同于“字字翻译逐句落实”的灌疏式教学,而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且能在串讲的过程中对目标的达成做到水到渠成。

滕老师本课教学的目标定位非常清晰而且准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对“言”的把握上,比如“习”“愤”“悱”以及对有争议的词“与”等重要实词的理解,掌握对固定结构的翻译。

比如腾老师讲到“其斯之谓与”句式的特点时,在学生翻译完之后适时追问,“之谓”应翻译成什么,在学生回答后,又通过“滕老师之谓也”“语文课代表之谓也”这几个贴近学生实际的句子翻译,使之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知识点加以巩固。

二是体现在对文的理解上,重难点为领悟孔子“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比如在提到“诲人不倦”时,滕老师以拿自己做“反面教材”,说自己常常“诲人有倦”,又引出对平常老师往往“面有菜色”的描述,如聊家常,却让学生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

《论语》十则评课稿

《论语》十则评课稿

《论语》十则评课稿
通过学习小佘堂课,我有了很多收获。

现将自己的一点感受在这里评一下。

一、教学目标明确
本节课小佘很注重目标教学,分为阅读,理解文意,背诵。

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水平,开阔了眼界,达理了预期目标。

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理解前五则语录,学生通过合作,翻译很到位,对于个别难点句子,教师适当地实行纠正,对于比较难翻译的句子,学生通力合作也能用自己的话翻译。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本堂课中,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我们看到了有自学,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学生互评等学习方法。

读书方法分为个人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默读,个别评读,自由诵读等。

方法灵活多样。

同时教师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自己设计的教学案,达理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结构清晰
这个节课,课堂结构分为激情合理导入,展示收集资料、引言揭题,听读课文,疏通文意,自读课文,展示诵读,合作完成导学案,合作翻译前五则,背诵展示,整理资料。

课堂结构清晰,教学程序合理。

五、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
1、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流利。

2、对学生评价即时、合理。

3、板书简洁、清晰。

六、教学效果好
本节课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七、存有不足。

在翻译课文时,老师包办过多,应该让学生自己纠正。

总来说之,这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

论语高山仰止读后感范文

论语高山仰止读后感范文

论语高山仰止读后感范文论语高山仰止读后感范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收集的论语高山仰止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议,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说:“读书人遇到危险便可献出生命,看见有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严肃恭敬,沮丧时考虑悲哀那也可以了。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有成就的人?”孔子郑重指出三点:“‘见利思义’见到财利,首先要想想是否符合道义;‘见危授命’,遇到危险时,要用于为正义事业献身,;‘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长时间遇到困难或与人有旧约,不忘当初的诺言。

孔子又问那一条重要,子路答复:”‘见危授命’只有面对困难,不拍牺牲,才自然会‘见利思义’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同学听子路的答复,很冲动,不由自主地报以掌声。

这句论语告诉我们人生要做到三点“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三点,才能做到一个有成就的人,特别是见危授命遇到危险时,要用于为正义事业献身,,就像黄继光,等人一样,为国家而牺牲,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见利思义’,‘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两点。

论语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知识时常去复习,不也很有乐趣吗?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因为复习对知识稳固的至关重要。

不信,我就给你讲个故事听听。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字写得非常好,所以老被人称赞,他自己也洋洋得意起来。

一天,他去”鸭儿水饺店“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都准确地掉到了锅里。

他去墙后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太太在那里包饺子。

包好后头也不抬地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扔到锅外的。

这使王羲之大为惊异,他觉得他写字还没有熟练到这种程度。

于是,他回去后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刻苦练习书法,终于成了一代宗师。

俗话说”熟能生巧“,在学习上也是这样。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复习对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在学习上也一定要时常去复习,因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诲人不倦》教学实录(附评课稿)

《诲人不倦》教学实录(附评课稿)

《诲人不倦》教学实录(附评课稿)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里的第十一课《诲人不倦》。

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下面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大家把学案里的难读的字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不错,都读准了。

这篇课文大家已经看了,字词上应该已经理解了。

我们请两位同学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一下。

1、女与回也孰愈。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师:翻译的时候,注意:第一个句子要分析它的虚词,加人名“回”,“与”这个实词要翻译成赞成的意思。

虚词有的要译,有的可以不译,这个“也”是一个句间停顿,可以不翻译。

第二个句子要注意它把引文中的意思要苦读,要注意一下“其师之谓欤”中的“之谓”。

下面请同学译文。

生翻译句子:你和颜回相比谁比较厉害?第二句:《诗》里面像反复地切磋琢磨,大概说的就是颜回吧师:如切如磋这个意思要苦读,像什么?像加工牛角玉石一样反复切磋,“之谓”这个结构译得很好,应该翻译成什么?“大概”是相对于哪个词,是“其”,不是代词,而是表示猜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大概”。

“斯”是这,“之谓”呢,就要译成“说”“就是说”“说的就是”,这个含有固定的翻译的格式。

我们换一个内容译一下,“滕老师之谓也”怎么讲?生齐声:就是说的滕老师或说的就是滕老师。

师:语文课代表之谓也。

生齐声:说的就是语文课代表。

师:第二句我们要把这篇课文梳理一下。

这篇课文“诲人不倦”,一个“诲”字就可以贯穿全文。

我们按照第二个思路,诲,为何诲,诲谁,怎么诲,这样一个思路,梳理一上课文,请一位同学。

师:看看谁来?这个课文的序号可以标一标,第一章标1,第二章就标2。

生:因为人的天性是很干净的,但是后天学习的话人就形成差距,所以要诲。

诲谁,就是诲那些虚心学习上进的人。

诲那些教人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能力的技能。

怎么诲,就是要与人之间要细心地教导,要不断地交流沟通。

师:我们根据他说的内容在课文是哪几章。

为何诲,应该是第一第二章,也可以说是讲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提升素养。

论语高山仰止读后感

论语高山仰止读后感

论语高山仰止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精华,包括孔子的言论和弟子们的记录。

《论语》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在读完《论语》高山仰止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思想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首先,读完《论语》高山仰止,我对孔子的学识渊博和为人处事的风范深感敬佩。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很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些理念都是对人生、家庭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孔子在言行中所体现的品德和智慧,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他的言行举止,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是那样的高尚和令人敬佩。

他的学识渊博,博大精深,对于世间万事都能够给予深刻的见解和建议。

这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学识是多么的重要,只有不断地自我修炼,不断地学习进步,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其次,读完《论语》高山仰止,我对孔子的为人处事之道有了更深的认识。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准则。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提倡了礼让和宽容的态度。

他的这种为人处事之道,无疑是对我们现代人的一种极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

而孔子的这种为人处事之道,无疑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能够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人,用一种礼让的态度去面对他人,才能够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最后,读完《论语》高山仰止,我对孔子的治国理政之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有德行的人来做,需要有德行的人来治理。

他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的智慧。

他的这种治国理政之道,无疑是对我们现代政治的一种极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政治腐败、官员贪污等问题层出不穷,这无疑是对我们政治制度的一种严重的挑战。

一堂常态下通俗的论语课——评谢淑清老师的高山仰止ppt 课件下载

一堂常态下通俗的论语课——评谢淑清老师的高山仰止ppt 课件下载
●合作学习不分小组能开展吗?
合作学习
价值取向: 培养协作共享的团队精神 本质特征: 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
学会共享 学会助人
三.教学方式的选用 ——多元融合
是“工具”,不是“道具”
自主学习 ——是“指之导一学”,习不是“唯一”
是“互补”,不是“替代”
合作学习 ——个体学习 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
(机械对立)
⑷常态下的课 ——平实的课
▪ 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过度准备的 表演课.
叶澜教授(“五实”标准):
⑴有意义的课 ——扎实的课 ⑵有效率的课 ——充实的课 ⑶有生成性的课 ——丰实的课 ⑷常态下的课 ——平实的课 ⑸有待完善的课 ——真实的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目标 ——“着眼点” 过程 ——“着力点”
的事就赶紧去做,并且尽量把它做到最好,这样才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和悔恨。淡看人生苦痛,淡薄名利,心态积极而平衡,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用刻意掩饰自己,不用势利逢迎他人,只是做一个简单真实的 自己。63.你所做的事情,也许暂时看不到成果,但不要灰心或焦虑,你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 64.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做好两件事就够了:一个是专业、一个是人品。专业决定了你的存在,人品决定了你的人脉;剩下的就 是坚持。65.给自己的三句话:一、年轻,什么都还来得及;二、不要纠缠于小事;三、你现在遇到的事都是小事。66.生活只有两种选择:重新出发,做自己生命的主角;抑或停留在原地,做别人的配角。67.决定你的人生高度的,不 是你的才能,而是你的人生态度!限制你的,从来就不是什么年龄,而是你的心态!68.水再浑浊,只要长久沉淀,依然会分外清澄;人再愚钝,只要足够努力,一样能改写命运!69.人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的懒惰;做一件事并不 难,难的在于坚持;坚持一下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你全力以赴了,才有资格说自己运气不好;感觉累,也许是因为你正处于人生的上坡路;只有尽全力,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70.有理想,有目标,攒足力量向前冲;有勇气, 有信心,艰苦奋斗不放松;有恒心,有毅力,百折不挠不认输;加把劲,提提神,前途光明见曙光。71.想要体面生活,又觉得打拼辛苦;想要健康身体,又无法坚持运动。人最失败的,莫过于对自己不负责任,连答应自己的事都办不 到,又何必抱怨这个世界都和你作对?72.人生从来没有固定的路线,决定你能够走多远的,并不是年龄,而是你的努力程度。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只要你还有心情对着糟糕的生活挥拳宣战,都不算太晚。迟做,总比不做好!73.任 何打击都不应该成为你堕落的借口,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你可以改变自己,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坚定的走下去。74.也许你一生中走错了不少路,看错不少人 ,承受了许多的叛逆,落魄得狼狈不胜, 但都无所谓,只要还活着, 就总有盼望,余生很长, 何必慌张 75.这世界上,没有能回去的感情。就算真的回去了,你也会发现,一切已经面目全非回去的,只是存于心底的记忆。是的,回不去了,所以,我们只能一直往前。76.鸡汤再有理,终究是别人的 总结。故事再励志,也只是别人的经历,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77.理想艰险,遇到再大的困难,想着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也不会选择放弃。即使在阴霾的云沙下,也会想到苍天苏醒的风和日丽。即使在封闭的角落中也会让心 灵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78.只要勇于去博,英勇去闯,就可闯出一片属于自己天地,以实现人生出色。不管结局能否完美,至少你享受拼搏的过程,就是人生的成功,就是胜者。79.一个人想要优秀,你必须接受挑战!一个人想要 尽快优秀,就要寻找挑战!80.人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的懒惰;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在于坚持;坚持一下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你全力以赴了,才有资格说自己运气不好;感觉累,也许是因为你正处于人生的上坡路;只有 尽全力,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81.每个人都有一行热泪,苦也要面对,因为坚强;每个人都有无言的伤,痛也要承受,因为成长。82.每一份坚持都是成功的累积!只要相信自己,总会遇到惊喜;每一种生活都有各自的轨迹!记得 肯定自己,不要轻言放弃;每一个清晨都是希望的开始,记得鼓励自己!83.我没有靠山,自己就是山!我没有天下,自己打天下!我没有资本,自己赚资本!这世界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我弱了,所有困难就强了。我强了,所有 阻碍就弱了!活着就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生活,你给我压力,我还你奇迹!.你要记得,在这个世界上,你是独一无二的,没人像你,你也不需要去代替谁。在你的人生舞台上,你是自己的主角,不需要去做谁

一堂常态下通俗的论语课——评谢淑清老师的高山仰止 苏教版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一堂常态下通俗的论语课——评谢淑清老师的高山仰止 苏教版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三.教学方式的选用 ——多元融合
●自主学习教师还能讲授吗? ●合作学习不分小组能开展吗? ● ……
三.教学方式的选用 ——多元融合
●自主学习教师还能讲授吗?
自主学习 价值取向: 树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本质特征: 我要学 (主动性)
我能学 (独立性) 我会学 (策略性)
三.教学方式的选用 ——多元融合
●合作学习不分小组能开展吗?
合作学习
价值取向: 培养协作共享的团队精神 本质特征: 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
学会共享 学会助人
三.教学方式的选用 ——多元融合
是“工具”,不是“道具”
自主学习 ——是指“之导一学”习,不是“唯
一是”“互补”,不是“替代”
合作学习 ——个体学习 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
(机械对立)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目标 ——“着眼点” 过程 ——“着力点”
三维目标 有机整合
教学设计 科学合理
效果 ——“落脚点”
学生学习 主动有效
“着眼点”: 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为什么要上这堂课? 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堂课除了知识之外, 还能让学生得到些什么?
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 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 , 切实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
主动性
让学生——
有效性
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 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
⑴看效果——
是否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 达成了教学目标.
⑵看效率——
是否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 较大的收获.
⑶看效益——
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激发 起继续学习的愿望.
谢谢大家
Hall and met Sir Henry that same afternoon.The next morning he took us to the place where the evil Sir Hugo died.Then we had lunch at the House.Sir Henry clearly thought Miss Stapleton was very beautiful.His eyes followed her everywhere.He liked her ver y much,and I was sure that she felt the same about him.He spoke about her again and again as we walked home.After the first meet ing,we met the Stapletons almost every day. After a short time it was clear that Sir Henry had fallen deeply in love with the beautiful Miss Stapleton.At first I thought that Stapleton would be very pleased if his sister mar ried Sir Henry.However,I soon realized that he did not want their friend ship to grow into love.He did everything he could to make sure that they were never alone.On one or two occa sions they did mana ge to meet alone,but Stapleton followed them and was not pleased to see them together. I soon met another neighbour of Sir Henry's.His name was Mr Frankland,and he lived about four miles to the south of the Hall. He was an old man with a red face and white hair.He had two hobbies.The first was arguing.He argued with everybody.The second ho bby was studying the stars.For this he had a very big telescope.For several days he had been watching the moor through the telesc ope.He wanted to find Selden,the escaped murderer.Nobody had seen the prisoner for a fortnight,and we all thought that he had p robably left the moo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诲人不倦》《高山仰止》的评课永强中学张以得2009.12.25周五下午温二十二中《论语》教学公开课。

第一节温二十二中张萧老师的《诲人不倦》,第二节永嘉中学厉毅老师的《高山仰止》。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一部《论语》实在是高深。

可能是为提倡国学,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新课程改革将《论语》作为高中语文课必选教材之一,这可苦了我们的老师与学生。

单从我们教师层面说,我们毕竟不是研究《论语》专家,没有能力像李泽厚那样对《论语》作出学者般的深厚的文本细读,也没有于丹的见识和口才作出通俗的形象化的解读,何况我们的学生在学识上积累之肤浅,连基础学科都没有学好,还学习国学显然有点“揠苗助长”,或是“望洋兴叹”了。

有趣的是,上过《论语》或正在上《论语》的教师们却如此轻车熟路,有板有眼地上起了《论语》这门选修课。

然而,你很难看到一些有关《论语》如何教学的文章或资料,连本《论语》教学参考书都不像样!可能是,聪明能干的改革者们真是想让我们一线教师各显神通!这种平静的表象之下,并不是说《论语》教学过程中就没有问题。

其实,《论语》作为选修课,就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新要求,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难题,这些难题正是《论语》教学活动中的困惑与矛盾。

不妨向看看《指导意见》的教学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而《〈论语〉前言》中所提到的本课程核心目标: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传统文化的能力。

而且这个能力还要由几个方面组成的: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但是,真正要怎样去上教《论语》,却只有理论上的说教!在《论语》教学实践中,可能会深切体会到在教学上亟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2009.12.25周五下午温二十二中《论语》教学公开课。

第一节温二十二中张萧老师的《诲人不倦》,第二节永嘉中学厉毅老师的《高山仰止》。

温二十二中的张萧老师的《诲人不倦》公开课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个环节:1、教师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叨陪鲤对”的典故用填空的形式导入新课;2、直奔教学内容(16.13),学生齐读课文,检查批注情况3、教师质疑:(1)、文言字词“而”“之”(2)、提出六个疑问,要求学生集中地问题中进行批注解决,得出孔子不论亲疏都一视同仁的做法。

4、齐读(11.22),两学生问同一问题,孔子回答却不同,是否一视同仁?请学生批注阅读。

师生共同解决文言字词,回忆初中文言字词的用法,得出孔子因材施教,用心良苦。

5、问题探究:我们学校实行分层次教学,这是不是因材施教,请说说你的理由。

6、朗读全文。

永嘉中学厉毅老师的《高山仰止》公开课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个环节:1、从“高山仰止”为何意思引入,请快速找出带“高”的语句,引入(9.11),请学生读出其语气。

2、齐读(19.23),写出了孔子怎样的“高”?并提示还有那些章节讲到“高”的。

学生找出章节,主要是在诵读语气的指导与体验上下功夫,并解决字词与句式。

3、孔子是在什么语境下被学生所称赞的?孔子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否就这么完美?通过完美与不完美的比较阅读,引出(5.17)(6.28)(17.4)(9.11)4、那些章节最能体现孔子对学生的关心?(7.11)(5.22)(11.9)(11.10)。

依然重在诵读指导与语气的体验上下功夫。

5、提升:1、“高山仰止,欲罢不止”,孔子“高”在哪些?要求学生回忆内容进行归纳;2、仅仅是用“仰”吗?回归(9.11),齐读结束。

两堂课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去解读《论语》中某章节的教学内容,有值得探讨与学习借鉴的地方。

《诲人不倦》这堂课主要突出批注式阅读来落实文言内容,教师预设质疑,集中解决疑惑,突出重点,落实基础。

以(16.13)为范示,抓住“孔子是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讨论引入(11.22)进行比较阅读,结合学生的批注解读,展示名家的批注做比较。

教学思路清晰,内容突出,能在字词落实中结合文本回顾初中已学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很值得回味。

但在具体的字词上还没有真正深入,如:“诸”,因由其在句中与句末之分,故释义也有“之乎(于)”之分,教师在讲课中既然提到,但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比较落实。

既然是“批注阅读”,我觉得应首先是在学生理解文本得基础上进行批注会有收获,而本堂课读得少,感受不足。

至于展示名家的批注,此处设计不错,建议不妨先展示名家的批注做样板,引导学生学会一点批注的方法。

否则,在这样的批注式阅读中学生收获不是很多,特别是方法的培养方面。

不过,这与学生的知识积淀有关,这种方法也不妨值得提倡与借鉴。

《诲人不倦》还有一个教学重点:领悟孔子“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于是教者设计一个探究问题“我们学校实行分层次教学,这是不是因材施教,请说说你的理由”。

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对分层次教学与因材施教两者关系与内涵的理解,教者有偏差,提问欠妥,以致学生给予否定。

“分层次教学”是站在学生群体的角度来说的,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方式,而“因材施教”是侧重于学生个体的“材”如何得到潜力挖掘,慧眼识才。

不过,能给学生这样的辨论也不妨是一种“活动体验”,其实这是学校行政管理所考虑的范畴,可谓为难学生了。

整堂课有学习借鉴之处,但整体上还留于形式,未能真正彰显“批注式阅读”的真谛,以及容量不足,只有(16.13)(11.22)两章节的内容。

《高山仰止》这堂课没有采用多媒体教学,可显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之可妙,教学勇气之可嘉;主要是突出诵读指导与体验,很值得探讨与赞许。

教者抓住“高”字步步深入,以点概面,体现教学的智慧。

课堂气氛活跃,能引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集中教学篇章,覆盖面大,有利于学生解读文本。

整堂课以诵读指导为重点,落实文言字词句式,体验语言的张力,展示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体验中体会孔子的“可爱”之处。

问题设计有亮点:1、评价孔子时,教者设计“孔子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到底完美与不完美”的问题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孔子的崇拜与景仰,点出“礼乐”的重要性。

2、“高山仰止,欲罢不止”,孔子“高”在哪里?要求学生回忆内容进行归纳;进而深入提问“仅仅只用“仰”,可以吗”?回归(9.11)章节,在诵读中提升对孔子整体形象的理解。

教者抓住“诵读”为切入点,突出诵读语气体验,教学一气呵成,水到渠成。

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教学”的立足点,愚以为有以下几点同商榷:第一,《论语》教学一定要诵读的。

学生没有诵读出情感,关键在于教师过于着急,教师太在意自己的教学设计,缺少了对章句的品味。

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性地了解,而且要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读书境界。

”《论语》的语言质朴,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这恰好适合诵读吟唱。

一位教师的范读要是准确而富有感染力,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各章句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文意初步地领会应是没有问题的。

要是老师说自己不会范读就免了,那么我们对有一句话应该知晓:“不会范读是你的错,不会指导更是你的错。

”因为,正音是靠读来实现的,而且句子的语气也是靠读的。

只有诵读,才能读出语气、读出语势。

不同的语气表达的语感是不同的,陈述、疑问、判断、祈使、感叹等语气的传达,就是作者情绪的传达。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章句有大量的语气词,如“也、哉,乎、与、矣、而已”等,如“乡原,德之贼也”中的“也”,透着孔子对好好先生的愤怒,语气不可谓不坚定,读时要显出短促而坚决的语气,如果我们不读何以感受孔子的温暖(于丹说要读出温暖的孔子)。

所以在这一点上,第一节课显然不如第二节课的魅力之所在,自然就失去了语文味了。

第二,抓准教学点。

《论语》选修课是按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其实每一篇的标题就很明显。

如果我们没有扣准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不仅会做无用功,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知识建构),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说:“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那么站在这一点上看《诲人不倦》这节课,教师虽然引导学生做批注谈感受,想办法让学生热闹起来,可惜学生“肚底没货”难以招架,批注就显得零碎不精炼,虽略有一点感悟也难以表述。

加之内容局限于两章节,开始没有批注的样板,教学中自然就是随意谈感受而不在于理解孔子的“诲人不倦”了。

所以我就试想,我们不如这样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诵读与对各章句的重点字词句进行疏通,《论语》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文”“言”要并重,“言”也是不可偏废的,有必要做一些词句意义与用法方面归纳。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批注式阅读,是否比先宾夺主式的教学要有效些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着这样的认识: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

不说一堂这样的课能提高“人”的多少素质,至少会改变学生一些心灵上的东西,也体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第三,深入理解章句内涵,少让学生谈感受。

《论语》虽作为选修课,这选修是让我们选几篇自己认为有兴趣的章句,但选修了就要精读的,不能泛泛而谈,也没有必要时时让学生谈什么感受,谈多了课堂就显得飘浮了。

以精读的姿态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循循善诱中感受孔子的真性情,学生自然会有兴趣去读《论语》,这也符合正确理解孔子的真实,也是一种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论著的基本方法,可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为了已有的教学设计而忽视了这种精读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