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述影像研究展望

合集下载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近十五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日渐兴盛,不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

口述史是一种借助口头历史材料进行研究的历史学方法,它以口述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访、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收集并整理个体的口述资料,从而还原历史事实,展现历史真相。

近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为研究中国现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本文将就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进行综述,从理论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重要成果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口述史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有所了解。

一、口述史理论研究的现状近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口述史理论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

传统上,口述史主要是以普通人的口述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但近年来,随着口述史理论的不断深入,口述史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了普通人的口述资料,还包括了政治领袖、知识分子、文化名人等不同层次的口述资料,从而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来源。

口述史理论研究的方法日趋成熟。

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依靠口述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如何有效地采集和整理口述资料成为口述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不断对口述资料的采集、整理、解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口述史研究方法,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持。

口述史理论研究的理论深度不断加深。

口述史理论研究不仅要关注口述资料本身,还要注意口述资料与历史事件、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以便能够更好地解读口述资料,还原历史事实。

在口述资料的解读和还原方面,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化,研究者们不断尝试运用新的理论观念和方法,以期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

二、口述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口述史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口述资料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口述资料的种类也愈加丰富,这些口述资料不仅涉及到各个领域,而且包括了不同层次的人群,今后口述史研究将更加注重口述资料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进一步拓展口述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个领域里,学者们运用口述史方法,通过与音乐从业者、听众和观众的交流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和欣赏经验,以及对音乐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下面将对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第一,音乐人口述史的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音乐人的口述史,以了解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这些研究涉及各个音乐流派和表演形式,包括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

通过访谈音乐人,研究者们揭示了他们的音乐观念、创作灵感和个人经历,为研究音乐创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二,听众和观众口述史的研究。

随着大众传媒和数字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收听、收看和参与音乐活动来欣赏音乐。

学者们开始关注听众和观众的口述史,以了解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访谈听众和观众,研究者们研究了他们对音乐的喜好、习惯和参与方式,为研究音乐消费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

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这些研究通过与音乐从业者、听众和观众的交流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揭示了音乐创作、欣赏和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研究范围仍然有限,很多音乐流派和表演形式未被涉及。

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土实际,开展更为系统和深入的口述史研究。

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还有待加强,需要注重学术交流和实践应用,促进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希望未来在这个领域里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音乐文化做出贡献。

中国视障口述影像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大陆推广

中国视障口述影像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大陆推广

世界 卫 生 组 织 估计 全世 界 有 盲 人4 0 0 0 万  ̄4 5 0 0 万, 低 视 力人群数量是盲人的3 倍, 约1 . 4 亿人。获取信息和文化 是每 个 人 平 等 的权利 , 所 以社 会 有 必要 为 视 障者 提供 这 一 类服务, 以便于他们最大限度地和常人一样取得信息 、 享受 文化 , 这就催生了视 障口述影像服务。视障 口述影像 服务 源起 于 美 国 ,1 9 7 4 年, 格雷戈里・ 弗雷泽 ( G r e g o r y F r a z i e r ) 最早提出了 口述影像 的概念。1 9 8 1 年, 美 国的 口述影像服 务 首 次应 用到 戏剧解 说 中, 在 随后 的发 展 中 , 口述影 像 服务 扩 展 到视 障者 生活 的更 多方 面 , 并取 得 一定 成果 。在我 国 , 每 年 会 出 现大 约4 5 万 新 盲人 , 低视力1 3 5 万, 如果 不 采 取 有 力措施,  ̄ U 2 0 2 0 年 我 国视 力 残疾 人 数 将 为 目前 的4 倍, 即将 达到5 0 0 0 余万。中国大陆 、 中国台湾和 中国香港都 已出现 口述 影像 服 务 , 其 中台 湾 和香 港 由 于经济 社 会 发展 程 度 较 高, 口述影像的发展得较好 , 但是在 中国大陆 , 由于社会发 展仍然处于转型期 , 口述影像服务 的推广 和普及存在一定 困难。那么 , 什 么是视障口述影像服务?中国 1 : 3 述影像服 务经 历 了怎样 的发展 ?在 大陆 的发 展 中存在 哪些 问题 ?未 来如何推广?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 旨在为 口 述影 像服 务在 中国大 陆 的推广 提 出建 议 。 视 障 口述影 像服 务 的概 念 视障口述影像服务 , 简称 口述影像 , 是一种通过 口语叙 述, 将视 障者无法接收的影像信息转换成言辞符号 , 以帮助 视障者克服视觉 障碍的服务。简言之, 口述影像就是把看 见地说 出来。它 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 从对电视、 电影 、 戏 剧、 博物 馆展 览 、 自然 景观 的 口语 描述 到 教科 书插 图 的文字 解说等都属于口述影像 的范畴。以电影为例, 口述影像便 是在不干扰正常节 目的声音信息和对 白的情况下 , 将影片 中的视觉成分 。例如 , 空间布景 、 场景 、 人物表情 、 动作等用 语 言加 以解 释 与描 述 的技 术 。… 台湾淡 江大学赵雅 丽教授认 为提供视 障者 “ 口述影 像”服务 , 不仅开启了一个视障者得 以触碰的实在世界 , 也 让视障者获得一个理解与融入主流社会的沟通管道, 更进 而在 社 会 中开 创 了一 个 “ 次 文 化 ” 的频 道 与空 间 , 建 立 起 视 障 者和 大众互 动及 分享 社会 情感 的方 式 。

试论中国语言学史口述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语言学史口述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语言研究试论中国语言学史口述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吴 娜【摘 要】口述历史作为研究方法起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已被广泛用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但在语言学史研究中鲜有作品。

美国语言学博伊德·戴维斯(Boyd Davis)等人于1980年编的《第一人称自述》和国内学者张宜2012年出版的《历史的旁白-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口述实录》都是口述历史应用于语言学史的结晶。

本文拟基于张宜口述实录,通过分析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对语言学史口述研究的态度,探究中国语言学史口述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口述历史 语言学史 现状 发展趋势一、前言历史学家唐诺·里奇(Donald Richie)指出的口述历史的实质是提取和保存历史。

(唐诺•里奇,2006: 6)随着时代的改变,提取和保存历史的手段也在不断变化,物传、言传、文传、音传、像传,而口述历史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现代口述历史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第一个倡导者是美国史学家阿兰·内文斯(Allan Nevins)。

此后呈辐射式发展,六七十年代在英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发展起来,并在八九十年代蔓延到世界各地。

中国最早推行口述历史的是唐德刚,而近些年公众人物崔永元的参与让更多人关注到口述历史。

但目前中国的口述历史还处于发展阶段,尚未成熟,而且大多数作品主要集中于对人物及历史事件的回顾。

口述历史应用于语言学史是跨学科多元化发展的结果,为语言学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美国语言学博伊德·戴维斯(Boyd Davis)等人于1980年编的《第一人称自述》是口述历史在语言学史领域最早的尝试,而国内学者张宜2012年出版的《历史的旁白-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口述实录》弥补了中国在这方面的空缺。

本文拟基于张宜口述实录,通过分析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对语言学史口述研究的态度,探究中国语言学史口述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
近十五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成果,影响
了社会史、历史地理等研究领域。

首先,近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以主要受语塑思想选取司马谷继体传统表达体系,重新审视“口述”的本质,指出了口述史的历史价值:视野突破、语言文字重构,以及口
述技巧、语塑考察等。

而其中,语塑思想则最为主要,它根植于书面历史叙述中文字布局,转移到口述史中,把语句修饰成口头言语,从而形成不同于文字史的口述史形式,尤其是
语言的落地效果。

其次,作为“口述”的一种特殊的传统,口述史对政治、宗教、家庭、聚落和地方伦
理视角进行了系统梳理,另外,以其中的《古典籍经文》、《神话传说》、《宗教神话》
等影响深远,引发出了“文字体系”与“口述史体系”的新议题,从而丰富了口述史理论
研究在历史视角上的内涵。

同时,近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开始结合文献学、社会史和口述史的新理论体系,注重口述史文本研究和广义口述史研究,从而构建口述史研究的新格局。

此外,近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仍在发展,更注重口述史的文化性,借助社会学
的理论来进一步理解口述史的特征,以及口述史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总之,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在近十五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受益于司马谷的思想,也得益于文献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和理论走向,为中国史学
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

《2024年影视剧的影像叙事研究》范文

《2024年影视剧的影像叙事研究》范文

《影视剧的影像叙事研究》篇一一、引言影视剧作为当代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影像叙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影像叙事是影视剧的灵魂,它通过画面、音效、剪辑等手段,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情感表达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作品。

本文旨在探讨影视剧的影像叙事研究,分析其特点、方法及发展趋势。

二、影视剧影像叙事的特点1. 画面语言丰富:影视剧通过画面、色彩、光影等元素,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画面语言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等特点,能够迅速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 音效与配乐的配合:音效和配乐是影视剧影像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能够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剪辑技巧的运用:剪辑是影视剧影像叙事的关键环节。

通过合理的剪辑,可以将画面、音效、配乐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流畅。

三、影视剧影像叙事的方法1. 情节构建:情节是影视剧影像叙事的核心。

通过设置悬念、冲突、转折等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紧凑。

同时,情节的构建还需要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审美需求。

2. 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影视剧影像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画面、台词、动作等手段,将人物的性格、心理、经历等形象地展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

3. 画面与音效的配合:画面与音效的配合是影视剧影像叙事的关键。

通过合理地运用画面和音效,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

四、影视剧影像叙事的发展趋势1. 多元化叙事: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影视剧的叙事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多元化叙事成为了一种趋势,通过多线索、多视角、非线性等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复杂。

2. 真实感与现实感的追求:现代影视剧越来越注重真实感和现实感的表达。

通过真实的画面、音效和表演,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一、口述史的概念和特点口述史是指通过口头方式进行历史记录和研究的一种方法。

相比于传统的历史文献研究,口述史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感受,可以从个人角度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

口述史在研究方法上追求民间的真实性和生活性,以民间的视角还原历史的真相。

口述史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个案资料,帮助学者从多元化的角度认识历史。

在中国,口述史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尤其是近十五年来,口述史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

学者们不断强调口述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认为口述史可以弥补传统历史研究的不足,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材料。

二、口述史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随着现代口述史研究的逐渐兴起,口述史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也愈发广泛。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口述史文献被发掘和整理,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口述史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三、口述史研究的理论探索在中国,口述史研究的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口述史的研究理论,二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

在口述史的研究理论方面,中国学者们通过对口述史本质和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

四、中国口述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口述史研究的现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口述史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口述史的研究成果也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

中国口述史研究的展望也十分广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口述史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口述史研究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为中国历史研究带来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视角。

中国摄影研究报告

中国摄影研究报告

中国摄影研究报告中国摄影研究报告一、摄影在中国的历史摄影是一种通过光线对感光材料进行曝光和化学处理,记录影像的艺术和技术。

在中国,摄影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

当时,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并开始受到关注和应用。

中国人开始学习和运用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

最早的中国摄影师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郎仲铁,他使用湿板摄影技术拍摄了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摄影家开始涌现。

在民国时期,徐悲鸿等艺术家探索了摄影与艺术的结合,丰富了中国摄影文化的内涵。

二、中国摄影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摄影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多个重要阶段:1. 摄影引进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期间,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开始在国内推广和应用。

一些传教士将摄影器材带入中国,并在当地进行拍摄工作。

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中国的风景和人文为主题。

2. 抗战时期(20世纪30-40年代)在这一时期,摄影开始扮演政治宣传和抗战记录的角色。

许多摄影师记录下了抗日战争的残酷场面,传播抗战意识和壮志。

其中著名的摄影师吴作人创作了一系列揭示抗战真相的作品,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视觉材料。

3. 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后,摄影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得到进一步发展。

摄影工作者不仅记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还为这一时代的政治运动和政策推行提供了重要的图像支持。

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摄影长期被用来攻击和批判旧制度和资本主义文化。

摄影作品主题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和人民的痛苦。

5. 开放与现代化时期(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摄影也随之焕发新的生机。

艺术摄影逐渐兴起,并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新一代的摄影师以创新的视角和技术风格,表达了对社会、人文和环境的关注。

三、中国摄影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当前,中国的摄影行业正迅速发展。

用耳朵“看”电影——无障碍电影的发展及口述影像传播的实践与研究

用耳朵“看”电影——无障碍电影的发展及口述影像传播的实践与研究

《科技传播》117作者简介:李鑫宇,硕士研究生在读,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与传播、文化传播。

用耳朵“看”电影——无障碍电影的发展及口述影像传播的实践与研究李鑫宇摘 要 著名电影导演杨德昌说:“电影在发明之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中国大约有1 700万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重,视力障碍朋友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文章对无障碍电影的发展背景、服务对象、题材选择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口述影像传播中播讲者的实践过程与制作团队的研究过程进行探讨,也希望能够站在口述影像传播者的角度上去发掘无障碍电影中的公益价值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 无障碍电影;口述影像传播;视力障碍;可听性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7-0116-031 无障碍电影的概述1.1 发展背景无障碍电影是指为了提高残障朋友的体验感和观影乐趣,从而对电影影片进行重新加工与再次剪辑过的电影作品。

无障碍电影是指在观看电影原片的同时,在电影声音空白的地方或声音空隙的地方,用表达准确和高度精炼的语言将电影的背景画面、人物形象、表情动作、内心活动等进行阐述、解释和说明,使电影的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表达得更加清楚,也使视力障碍朋友无障碍地听懂电影,继而消除他们的观影障碍,增强他们的观影体验。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导演贾樟柯提出了发展我国无障碍电影事业的议案,并提出要为无障碍电影立法、建设无障碍电影标准、减少对于无障碍电影的版权限制、完善影院的无障碍观影设施。

1.2 服务对象通常而言,无障碍电影一般分为专供视力障碍朋友和听力障碍朋友两种版本。

其中,针对视力障碍朋友来说,电影影片需要经过对原片的重新剪辑与大量的配音、叙述及解说,让视力障碍的朋友完整的了解电影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并从电影影片中获得观影的乐趣。

而另一个版本则是针对于听力障碍朋友所制作的电影影片,这种影片通过增配特殊字幕的方式,以及通过目前现有的技术手段,使影院的座椅进行震动和调整,让听力障碍朋友更加直接地感受电影故事中的音响和音效效果,这其中不乏包括座椅的震动幅度以及座椅的方位、座椅的高低以及座椅前后左右的变化等,让听力障碍朋友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电影影片中所带来的动态效果,使听力障碍朋友更加真实的感受无障碍地观影过程。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音乐口述史研究是一门旨在通过记录和整理口头传承的音乐历史,以揭示音乐发展的脉络和特点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口述史研究方法在学术界的逐渐成熟和应用,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也逐渐崭露头角。

研究者们通过采访、资料整理和分析等方式,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口头传承、变迁和创新,为理解和保护中国音乐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的背景主要包括传统音乐史研究的持续发展,口述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动。

传统音乐史研究主要依靠文字资料和史料进行,而口述史的出现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直观和生动的音乐历史信息来源。

口述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通过记录和挖掘口述资料,可以还原更为真实和立体的音乐历史画面。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口述史研究也得以数字化存储和传播,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快速的工具和平台。

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背景丰富多彩,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全面的音乐史研究途径和可能。

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完善,相信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将迎来更加繁荣和发展的未来。

1.2 研究目的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的现状,总结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探讨方法论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我国音乐口述史的研究,旨在全面了解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探讨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挖掘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通过对口述史的研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音乐从业者和音乐爱好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思路和内在情感,从而为音乐研究、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参考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音乐口述史,可以推动音乐史学研究的发展,丰富音乐文化的内涵,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音乐口述史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口头传承的音乐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和保存我国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近五年来,中国音乐口述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的主要进展和成果。

一、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音乐口述史研究的关键。

近年来,中国音乐口述史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笔记、录音、摄像等现代技术手段,兼顾了口述史的感性叙述和理性分析的特征。

二、研究主题研究主题方面,近五年来,中国音乐口述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1、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研究许多声音文献涵盖了大量历史人物生平、工作经历和成就,例如音乐家、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等。

这些回忆录为研究清代至今的音乐活动和音乐史学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和文化证据。

2、地域性音乐文化的研究许多音乐口述史研究侧重于大中华地区的音乐文化。

比如,南方地区的花鼓戏、杂技、民间音乐、谣曲、广东音乐等,北方地区的蒙古族音乐、山西音乐、群众民族舞蹈音乐等,都是研究者进行深入探究的研究对象。

近推出的多部音乐口述史研究着重探究了某个区域内音乐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它们与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关联的系统性因果关系。

例如,研究陕西音乐文化生态区域、内蒙古地区音乐文化发展历程、苏北地区民间音乐和艺术的发展等。

4、音乐教育的历史研究近年来的音乐口述史研究的另一个热点是音乐教育的历史研究。

许多声音文献涵盖了中国各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发展,起草的、执行的、步步改进的音乐教育体系,以及音乐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学术成果1. 音乐口述史探究的深化音乐口述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引入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口述史研究已经不再是个别名家的个人作品,更多的年轻学者加入了研究队伍,形成了一批拥有精湛学术功底和创新思维的音乐口述史研究专家,推动了中国音乐口述史探究的深化,打开了一种宝贵的文献资源之门。

在音乐口述史研究中,研究者不仅注重沉浸在文本中的自省性分析和细致的文字描述中,还在理论化层面提出更加深刻的问题和观点,从而发现隐藏在口述史中普遍存在的音乐文化现象,探究和揭示了历史实践中音乐文化的生态系统,丰富了研究的领域。

辑佚与存史: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辑佚与存史: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辑佚与存史: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回顾与展望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3)三、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的回顾 (4)3.1 研究历程概述 (5)3.2 主要研究成果 (7)3.3 研究中的关键人物与机构 (8)四、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的辑佚方法与技术 (9)4.1 口述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0)4.2 口述史资料的分析与解读 (12)4.3 数字技术在辑佚中的应用 (13)五、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的存史价值与挑战 (14)5.1 存史价值 (16)5.2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6)5.3 提升存史价值的方法与策略 (17)六、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的展望 (19)6.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6.2 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 (21)6.3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22)七、结论 (24)7.1 研究总结 (25)7.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26)一、内容综述在中国建筑学界,建筑口述史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与途径,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的历程进行回顾,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从历史发展来看,建筑口述史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特点与优势。

这一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历史上或现今的重要人物亲历的建遗存之事及一些已被遗忘或被误解的、但对理解建筑历史至关重要的信息。

通过口述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建筑历史的真实面貌,挖掘出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故事和细节。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建筑技艺和建筑文化逐渐消失,口述史作为一种记录和保存这些宝贵信息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辑佚与存史成为建筑口述史研究的核心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口述史的记录和整理更加便捷高效,也使得信息的保存和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也逐渐成为研究建筑口述史的热门方向之一。

通过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分析口述史料的价值和意义。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通过对音乐口述史的深入研究,人们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和演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研究内容上,学者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涉及到古代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现代音乐等多个领域。

他们通过采访一些老一辈的音乐人和收集一些珍贵的口述资料,进一步还原了当时的音乐生活和艺术活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全面和真实的音乐历史图景。

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开始注重多学科交叉和综合运用不同的研究手段,既有口述史学、音乐学、文化人类学等传统学科的深入研究,也有数字化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为音乐口述史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论支持。

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的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不仅在学术界,音乐口述史的研究成果还为文化产业、教育教学、社会展览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依据。

一些音乐口述史研究成果通过出版图书、举办展览、举办音乐会等形式向社会公众传播,增进人们对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一些大型数字化口述史数据库的建设也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询大量的口述资料和历史文献,加速研究进程,提升研究效率。

应该指出的是,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研究内容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区域性,如何将这些不同的音乐史脉络串联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音乐发展史,需要更多研究者和跨学科的合作。

其次是口述资料的筛选和采集问题,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一些口述资料可能已经失传或难以获取,如何挖掘和保护这些珍贵的口述资料,成为当前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研究培养的不足,一些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方法论水平有待提高,需要更加注重专业素养和学科交叉,提升整体研究水平。

我国口述档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我国口述档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理 论 探 讨26档案管理5/2019总第240期按照档案定义的标准,口述档案是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由事件当事人或事件亲闻者口述的,以标准方法采集的各种文字、声像形式的历史记录。

口述档案是我国档案全宗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传统档案的完善拓展、构建鲜活多样的社会历史记忆有着重要作用。

其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成果颇丰。

厘清三十年来口述档案的研究概况与趋势,有利于准确把握口述档案研究热点与进展、不足与局限,为今后研究工作的深入提供借鉴。

1 我国口述档案研究的基本历程我国口述档案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30余年,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起步期(1984-1993)。

口述记录方式自古有之,以此产生的口述历史、口述资料、口头传说等成为人们保存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直到上世纪40年代,随着口述史料的价值和地位逐步被史学界重新审视和重视,以口述历史为核心的口述材料渐入档案界学者视野并为之关注。

口述档案这一概念最早见于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此后在1988年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塞内加尔的萨利乌•姆贝伊对口述档案的内涵提出了认识,即“口述史的查访结果和口头传说的汇集组成了口述档案”,为人们认识口述档案的来源和形式奠定了基础。

我国学者最早以“口述档案”为题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是吕明军的《口述档案及其兴起》,该文认为口述档案兴起的原因是“档案文件数量的剧增与内容价值相对下降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得各国各级档案机构在维护档案全宗的完整性方面面临挑战,导致“档案全宗出现漏洞,档案的内部联系出现断层”。

同时,由于现实的主客观原因,文字档案所记录的历史记忆在真实性、完整性、鲜活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口述材料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以“补救者”的角色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该文还认为人文学科在口头传说收集、整理、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以及电子技术的普及,推动了社会对口述材料的需求,也成为档案机构推进口述档案工作的动因,并使实践工作的落实成为可能。

中国当代影像的未来+

中国当代影像的未来+

中国当代影像的未来+
作者:
来源:《收藏·拍卖》2020年第11期
影像应该是当代艺术中最具开放性和实验性的艺术门类之一。

从画家时代的暗箱到19世纪的摄影术,到现如今的数字化影像,这样的裂变过程不仅大大拓宽了摄影概念的边界,还使其逐渐渗透到其他媒介形式和现代生活的建构当中,成为一种共享和交流的审美经验。

从“摄影”向“影像”的过渡,也预示着从原来的“社会人文的摄影”已延伸为更具包容性和学科性的“视觉研究的影像”。

当下以“影像”为名的展览、作品和讨论越来越多,同时,中国影像艺术市场展现出的活力,也充满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开始走向市场、进入拍卖会,引起了资本的关注和渗透,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兴盛起来,但与西方规范的市场机制相比,中国影像依然年轻。

如何丰富和完善中国当代影像藝术品收藏体系、构建国际级的影像艺术品交易平台是未来数年中国影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多元化数字新时代下,我们试图寻找影像艺术的未来形态,并勾勒出当代影像艺术的可视化图谱。

本期专题将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来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普及与阶段性成果归档,同时引导广大观众对影像艺术予以关注和重视。

冠以“未来+”,意味着中国当代影像的内容形式、收藏市场等,未来都存在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一片未来收藏的新蓝海,正等待被更多的人去发现、去热爱、去收藏。

口述影像中手势与面部表情描述策略研究——以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的中文口述影像为例

口述影像中手势与面部表情描述策略研究——以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的中文口述影像为例

口述影像中手势与面部表情描述策略研究——以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的中文口述影像为例口述影像中手势与面部表情描述策略研究——以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的中文口述影像为例近年来,随着无障碍影视的普及,口述影像作为有视力障碍人群的必备辅助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口述影像通过文字描述来传达画面中的视觉元素,使视觉障碍人士能够感受到影片的情节与情感。

然而,口述影像的描述策略如何准确有效地表达手势与面部表情,仍然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以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的中文口述影像为例,探讨口述影像中手势与面部表情的描述策略。

首先,手势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手势不仅仅是一种肢体动作,更是表达情绪、意图和信息的一种方式。

在《国王的演讲》这部影片中,主人公乔治六世的紧握拳头、紧握讲台边缘等手势都传达着他内心的紧张和不安。

在口述影像中,我们可以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描述这些手势的形态和力度,比如“紧握的拳头”、“紧紧抓住讲台边缘”。

此外,可以利用比喻和类比的方式,通过对手势的隐喻来揭示其所代表的情感和思维状态,比如“像是一只被困在鸟笼中的麻雀”。

其次,面部表情也是口述影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部表情是人类表达情感、态度和意愿的重要方式。

在《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的面部表情经常变化,从紧张不安到坚定自信,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故事的发展。

在口述影像中,我们可以使用形容词和动词来描述面部表情的特征和变化,比如“紧皱的眉头”、“眼神坚定地扫过听众”。

同时,通过语境的引导和提示,我们可以帮助听众进一步理解表情所代表的含义和情感,比如“他的嘴角微微上扬,似乎找到了突破的办法”。

此外,除了手势和面部表情,口述影像还可以运用语音和音效等元素来丰富描述。

在《国王的演讲》中,配乐、环境音和演讲声音等都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可以为听众提供更全面的触觉体验。

在口述影像中,我们可以运用形容词、动词和声音词汇来描述音效所带来的氛围和情感,比如“庄严的音乐填满整个房间”、“雷鸣般的掌声响彻会场”。

口述影像研究:内地路径与海外借鉴

口述影像研究:内地路径与海外借鉴

口述影像研究:内地路径与海外借鉴
孙艳
【期刊名称】《传媒论坛》
【年(卷),期】2024(7)1
【摘要】随着我国提高视障人群生活质量意识的增强,口述影像已逐渐成为丰富视障人士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

然而与庞大社会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有关口述影像的学术研究还尚处于萌发阶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口述影像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采用文献分析和对比研究两类研究方法,以国内外口述影像学术文献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国内外口述影像领域的研究分期与趋势。

研究发现,我国对于口述影像的学术研究开展较晚,呈现了综述研究多、个案研究少,外围内容多、本体内容少,行业描述多、项目聚焦少等特点。

而相关海外研究在译学领域的学科地位和研究范围已初步确立,学者们在这些框架的指导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海外口述影像探讨富集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视野都能赋予我们未来研究以广泛借鉴和深刻启示,以期在汲取前人、他者研究成果精华的基础上,使我国口述影像研究能够早日走上“问题从实践中来,成果到实践中去”的良性化发展道路。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孙艳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G206
【相关文献】
1.“呈堂”的借鉴与本土化——中国内地大学对马来西亚“呈堂”教学法的借鉴与本土化研究
2.口述历史的影像化表达路径探析——以纪录片《二十二》为例
3.口述影像中手势与面部表情描述策略研究--以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的中文口述影像为例
4.当代音乐家研究中的口述史路径:意义、理论与方法--基于对藏族音乐学家边多口述史研究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口述档案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口述档案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口述档案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口述档案作为人类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通过对口述档案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转变观念、加强组织、借助外力等对策广泛征集口述档案,并由此为拓展档案工作新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档案工作;口述档案;现状;对策口述档案作为人类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下半叶起,随着录音、录像设备的普及,口述史在许多国家迅速发展,其目的是为了重现历史,以拓展相关领域历史研究的途径与角度,从而全面考据历史,鉴往知来。

长期以来,中国口述档案的发展主要在历史研究领域,尤其是近现代史、当代史方面,如日军侵华战争史、知青史等。

除此之外,还存在于语言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方言语音体系的记录与保存。

与西方国家相比,加速开展口述档案工作,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显得尤为突出。

1.我国口述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1.1建档意识不强口述档案资源近年来才开始为档案界所关注,目前尚处于档案学和档案工作的边缘位置,部分学者对它的原始性以及凭证作用尚有争议,或多或少地降低了档案馆建立口述档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此外,从总体上看,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传统的理念主要是为中心工作服务,视角主要是朝上而下的,政治性强过平民化。

而口述档案的素材主要是来自于地方和民间,反映的是一种大众文化和大众记忆,代表的中社会各阶层人士不同的观点和经历,是一种更为个性化的视角,这也是口述档案进入不了档案工作视野的重要原因之一。

1.2缺乏对口述档案建档的组织保障国外对口述档案的建档都有一定的组织保障,如美国有口述史协会(OHA),协会除创立了《口述史评论》刊物及大量的口述史书外,还保留和整理了许多方面的口述史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历史研究计划还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学者,如李宗仁、顾维钧、胡适、张学良等建立了口述档案;新加坡也有口述历史中心,负责通过访谈录音的方法编辑、整理、保存和传播人们对新加坡早期历史的集体回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口述影像研究展望
口述影像是指对于盲人和低视力者提供的基于图像信息的文本解说活动,属于符号间的视听翻译。

本文厘清了口述影像的概念,并对中国口述影像研究和行业发展现状提出建议。

标签:中国;口述影像;展望
视障者是指先天及后天盲眼者以及视力低下无法如正常人生活的人群。

口述影像是将视障者看不见的影像信息通过口头描述的方法转换成语言,从而帮助视障者理解影像传达的内容。

按照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口述影像分为现场式(当场为视力障碍者提供影像解说的服务)和后期无障碍处理式(在录音棚内加入对影像的旁白描述录音然后合成音频)两种。

中国是世界上残疾人最多的国家,为了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口述影像相关的行业必须携手,锐意改革,以创新思维为主导推动口述影像良性、健康、持续的发展。

除了研究者们提出的建议外,下面是笔者给出的几点建议。

一、开展不同形式的口述影像研究
目前的口述影像研究主要集中在无障碍电影领域,对于其他类型的口述影像研究关注较少。

建议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开展针对电视、戏剧、博物馆、自然景观、图书插页等的口述影像服务,例如,在一些科学类电视节目当中,由于缺乏视像的辅助,科学概念是很难让视障者清晰理解的,针对这样的电视节目,可以制作口述影像版,这样的介入可以为视障者解说图像和知识的关系。

再如,博物馆是保存人类知识与经验的地方,可以让参观者加深对世界的认知理解,口述影像员可以为视障者提供针对每个文物的外形、尺寸和历史的口述描述,通过实地体验,拉近视障者与文化知识的联系。

还有一些配有插图的书籍对于视障者来说,理解的困难很大,可以运用口述影像的理念,解决视障者在欣赏这些图片时的问题,帮助视障者增进学习的沟通、理解、观察、记忆和创造能力。

通过研究口述影像在不同领域的运用情况,丰富口述影像研究的内涵,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构建国内科学完整的口述影像研究体系。

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共享口述影像研究成果
1970年,弗雷泽在其硕士论文中首次提及“口述影像”概念。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口述影像服务在立法和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根据美国国家法律,广播电视网络收视率前四位和有线频道收视率前五位的节目每周需要提供四小时的口述影像辅助。

2009年,美国盲人协会公布了口述影像译员培训计划,以期提升美国口述影像服务和学术研究的水平。

港、澳、台地区的口述影像研究在协会建立、活动组织、建立文化产业创意群等方面也发展得较为成熟。

国内的口述影像研究应该加强与欧、美等国的联系,学习别的国家和地区的
先进制作经验和管理经验,把国外优秀的口述影像音频通过翻译等手段引进来以及把我国优秀的口述影像音频通过翻译送出去,让各个国家共享口述影像成果,扩大口述影像覆盖的范围,从而开展更多的关于口述影像的研究,进而改善口述影像国内研究的生态,推动口述影像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最终为提升视障人士的文化事业,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而努力。

三、加强口述影像员的认证和培训工作
随着视障人群的增多,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口述影像员,国内口述影像专业化培养的步伐有待加快。

为了培训更多的口述影像员,规范口述影像培训与资格能力认证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可以将口述影像员作为一种新职业纳入资格认证,普及和推广口述影像工作。

中国就业会应该成立口述影像培训基地,随后推出中国口述影像能力培训与考试认证。

可以设立不同级别的证书,设立考试中心,考试合格后颁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资格证书,将口述影像员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范围。

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视障者作为社会的平等一员,与视力正常者拥有相同的获取信息和文化的权利。

口述影像促进了视障者精神文化的发展,维护和保障了视障者的合法权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对视障者的人文关怀,为社会建设,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本文对中国知网近年来口述影像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关于口述影像的研究刚刚起步,口述影像研究远远滞后于口述影像服务,研究数量呈现严重不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显得十分薄弱,未来在相关技术标准、视像制作、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仍需继续加强。

参考文献
[1]潘祥辉,李东晓.绘声绘色: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浙江学刊,2013(04).
[2]赵雅丽.言语世界中的流动光影———口述影像的理念架构[M].台北: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