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有关于仁的句子以及解释
![论语中有关于仁的句子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a2bf9f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8.png)
论语中有关于仁的句子以及解释
1.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仁爱之心的时候,自然就和恶事绝缘了。
正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2.子曰:“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
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
知通智,知者就是智慧的人,后面也是类似。
因为内心充满了仁爱,所以人也会变得耐心而沉静。
也正是因为对万事万物有了爱心,所以自己也会延绵长寿。
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
正是因为有了仁爱,所以无论我们前往哪里,都会遇见朋友,也总是会得到他人的爱敬。
所以从不用忧愁。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https://img.taocdn.com/s3/m/b3113bc06294dd88d0d26beb.png)
《论语》中的仁《学而》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八佾》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里仁》6、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9、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公冶长》1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14、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5、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论语关于仁的篇章
![论语关于仁的篇章](https://img.taocdn.com/s3/m/2259334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f6.png)
论语关于仁的篇章
《论语》中有很多篇章和章节都提到了“仁”的概念,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篇章:
1.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
这是孔子对于中庸道德的评价,其中提到了“仁”的概念,认为中庸是一种极为高贵的德行,但是人民却很难长期坚持。
2.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这是孔子最为著名的一句话,表明了仁者应该对他人怀有同情心和尊重,不做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行为。
3.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德行能够让一个人成为众人的楷模,发挥无穷的影响。
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这是孔子对于最基本的仁义道德的要求,主张在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要表现出
孝悌之心,保持诚信,广泛地爱护众人,关注他人的生命和福祉。
总的来说,《论语》中包含丰富的仁义道德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于理想人格和社会秩序的追求。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1dd5b3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5.png)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仁”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被孔子视为人类最高的道德追求。
本文将从《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仁”的思想内涵在《论语》中,“仁”的核心意义是关爱他人,以仁心感化他人。
孔子强调仁者必能治天下,他认为“仁者,人也”,也就是说,仁者是具备人性的人。
“仁”也被视为儒家道德伦理的根本标准和精髓,具有广泛的内涵。
“仁”的思想内涵体现在对他人的关怀。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互相支持。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表达了孔子的仁心原则,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他还提到“与其羞人之心”,强调了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底线,避免做出让人羞愧的事情。
“仁”在《论语》中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仁”的思想内涵体现在对学问的追求。
孔子崇尚学问,认为通过学问的修养可以使人达到仁德之境。
他提到:“温故而知新”,意味着要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并学习新知识,以拓宽自己的见识和智慧。
孔子也强调勤奋和刻苦的精神,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说明通过学习和修炼,人可以培养出仁德之心。
“仁”的思想内涵还体现在为政治治理和社会和谐方面。
孔子关心政治,他认为仁政是实现天下大同的关键。
他说:“政之为公,执政者,是以为公也。
”这句话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公正性和为公众利益服务的问题,体现了他对于政治道德和公共管理的重视。
孔子还提到了和谐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他强调了家族、父子、朋友等关系的和谐,提倡以诚相待,以和为贵。
二、“仁”的思想实践在《论语》中,孔子本身是“仁”的实践者,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所倡导的“仁道”。
孔子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
他在修养方面要求自己先行。
当有人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时,孔子回答:“先为兴于朝”,表示要先修身养性,并以自己的行为和品德来影响他人。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https://img.taocdn.com/s3/m/a8c09063a8956bec0975e35e.png)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 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论“仁”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
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馀力(7), 则以学文(8)。”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
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 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 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 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 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论“仁”
子曰:“夫(1)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2),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孔子说:“至于仁人,就是要想
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 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 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 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原文】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 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 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 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 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
【译文】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 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 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 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 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 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
论语中有关仁爱的诗句
![论语中有关仁爱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3ba1714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d.png)
论语中有关仁爱的诗句
●子曰:“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
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
灵公》)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
●子曰:“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
论语中的仁有何特点
![论语中的仁有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28ab94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0.png)
论语中的仁有何特点《论语》中的仁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论语》被誉为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仁被认为是其核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论语》强调人的伦理关系,认为人应该具备仁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例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明了仁的核心理念,尽量不要对他人做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论语》中的很多章节都在讨论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亲师友关系,例如孔子对待弟子的慈爱、约束,弟子对待长辈的敬意和追求道德的行为。
这些都表明了仁对于人与人之间正常和谐关系的追求。
其次,仁是对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要求。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家庭伦理和家族道德,例如他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这句话表达了在不同的地位上,人们都要对他人尊重,不超越自己的职责范围去援引他人。
此外,孔子还讲求孝顺父母,他说:“养不敬,不能用也”,表明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就不能胜任更重要的工作。
这些观点显示了仁与家庭和社会责任紧密相连,是对每个人在不同角色中应承担责任的要求。
再次,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在《论语》中,孔子提倡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修身是仁者的基础,只有修身才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孔子说:“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这句话表明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会毁坏了社会的和谐。
孔子还强调了向善的行为,在他的教导下,弟子们常常问如何做到仁爱。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表明一个志向高尚的人应该不断追求仁爱的行为。
最后,仁是一种理性和智慧的表现。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的智慧和理性。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意味着理解和欣赏仁比仅仅知道什么是仁更重要。
孔子还提到了仁的反义词“暴”,强调了理性与智慧的重要性,他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栗,久不废酒食,唯恐人之不醉,不恐人之醉。
论语中关于仁的语录
![论语中关于仁的语录](https://img.taocdn.com/s3/m/a752ae0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7.png)
论语中关于仁的语录1. "人而无仁,犹如不可以正音也。
" -《论语·学而》2.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论语·为政》3. "巧言令色鲜矣,仁者无忧色。
" -《论语·微子》4. "巧言令色,骅伯迈于仁。
" -《论语·子张》5.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论语·子张》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论语·卫灵公》7.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论语·卫灵公》8. "君子崇德,小人崇金。
" -《论语·季氏》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论语·述而》10. "以约失之者,鲜矣。
" -《论语·述而》1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子张》12. "言时达,行天下之教化。
" -《论语·阳货》1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论语·公冶长》1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16. "君子不器。
" -《论语·庙算》17. "君子之求心道,有之;勇也,未尝有之。
" -《论语·公冶长》18. "君子之道费诚而隐。
" -《论语·宪问》19. "父母,唯其疾之忧。
" -《论语·雍也》20.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集注》中关于“仁”的句子并翻译
![《论语集注》中关于“仁”的句子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b8d421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0.png)
《论语集注》中关于“仁”的句子并翻译1、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3、曾子曰:“君子以义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真正的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
”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5、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
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罕》)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7、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10、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3d6f7e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1a.png)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说。
“仁”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内涵,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贯穿始终,在不同篇章中给出了丰富而深刻的阐释,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展开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古代思想。
我们来谈谈《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
在《论语》中,“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其所倡导的基本道德原则。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及“仁”,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例如《论语·颜渊》中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便包含了“仁”的内涵,即要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做一个具有“仁”德的人。
《论语》中的“仁”也体现在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上。
孔子强调了“仁”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待人,即以善良、宽容和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
例如《论语·子路》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仁”与义的关系,认为善良和正义是至高无上的。
孔子还在《论语·颜渊》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也揭示了“仁”在行为上的内涵,即言行一致,要以实际行动体现“仁”的精神。
《论语》中的“仁”也包含了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仁”的品质,在与他人相处时应该以善良、宽容的心态看待他人。
例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说明了“仁”与忠信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了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都进一步丰富了“仁”在《论语》中的思想内涵。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论语》中“仁”的实践。
在《论语》中,“仁”的实践贯穿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之中,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社会交往中,他们都积极践行“仁”的思想。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https://img.taocdn.com/s3/m/14bb953d83c4bb4cf7ecd121.png)
关于仁的句子《论语学而》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八佾》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里仁》6、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9、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公冶长》1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14、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5、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d42187b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59.png)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论语中写仁的句子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8、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9、吾友张也,为难能也。
然而未仁。
10、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
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
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巧言令色,鲜矣仁!14、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5、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6、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8、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9、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4、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25、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7、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82bd6aefad51f01dc381f117.png)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导语:论语中写仁的句子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8、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9、吾友张也,为难能也。
然而未仁。
10、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
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
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巧言令色,鲜矣仁!14、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5、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6、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8、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9、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4、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25、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7、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
孔子说“仁”
![孔子说“仁”](https://img.taocdn.com/s3/m/a55fe42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8.png)
孔子说“仁”1、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克制自己的欲望,践行遵循礼,就是仁。
一天做到克己复礼,天下人就都会说他“仁”。
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
这很好理解,就是我们要遵循自己的道德标准去做事,不要被别人带歪了。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这一段和前面是一起的。
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我们讨论“仁”,把这段话也放进来,意思就是但凡不合礼的事情,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比如公交车上,有女子衣着清凉,这是别人穿着的自由,可要是盯着人家的胸脯看,那就是失礼了。
4、刚毅木讷,近仁。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子路》一个性格刚毅正直,言语迟钝的人,往往是仁厚的;而花言巧语、总是摆出一副和善面孔的人,往往是不仁的。
“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而“巧言令色”是贬义词,意思是小人总是善于伪装自己,为了利益趋奉谄媚他人。
《论语》里有还另一句话和这句话意思相近:5、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乡原,同“乡愿”,用白话说就是乡里的那些老好人,总是迎合大家的愿望,貌似主持公平,其实他们做事的标准根本不是道德正义,反而是破坏了真正的道德环境,这也是巧言令色的一种。
6、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对“仁”在具体事情上的要求了,到现在已经成为老生常谈:在家中要孝敬长辈,出门要兄弟友爱,一切日常言行要严谨而守信,对所有人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7、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这句话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说的,意思是老师讲的道理,就是“忠”和“恕”啊!孔子讲的所有道理都是以“仁”为中心,也就是说,“忠”和“恕”就是“仁”。
这两个字也很有意思。
“忠”,其实不是现在理解的忠于谁谁的意思,而是“心”在“中”间,不偏不倚,遵从公平道德的意思。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682549613b3567ec102d8aa8.png)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论语中“仁”的名句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中与仁有关的句子
![论语中与仁有关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5e635498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2.png)
《论语》中与“仁”有关句子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5.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6.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8.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9.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10.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11.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公冶长》)1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1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14.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15.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16.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a248098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0.png)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论语中“仁”的名句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中包含仁的句子
![论语中包含仁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97e5454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6.png)
论语中包含仁的句子一、论语中关于仁的概念及内涵的句子1. "子曰:'仁者,其言也让;其行也谦。
'"(《论语·学而》)这句话表达了仁者言行谦和让的特点,仁者在言辞中表现出谦和退让的态度,在行为中也表现出谦虚谨慎的品质。
2.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这句话强调了仁者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弟子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在待人接物中要谨慎可信,广泛地关爱他人,并亲近仁德之人。
此外,还要在学习方面努力,不断充实自己。
3.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仁者应该关注他人,了解他人的需要和心理,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知识和利益。
仁者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认知,增加对他人的了解和理解。
4.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为政》)这句话指出了仁者和小人的区别所在。
仁者注重道德和义理,他们的行为准则是基于对道德原则的理解和遵循。
而小人则追求私利,他们的行为准则是基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5.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仁者应该具备信誉和信任的品质。
缺乏信任的人无法被信任,没有信誉的人无法获得支持和合作。
仁者应该注重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信誉,通过诚信和守信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二、论语中关于仁的实践和应用的句子1.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公冶长》)这句话指出了仁者不追求巧言令色,而是注重真诚和实际行动。
仁者不会通过虚假的言辞和表情来欺骗他人,他们坚持真诚和正直的原则,以实际行动来展现自己的仁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仁”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看,“圣”包含仁而成为比“仁”高的境界,不仅因为“圣”方才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已以安百姓”,而且,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尧舜也很难说已经臻达此境界——“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仁”的境界和“君子”境界尽管同样不易臻达,但却有可能通过全身心努力而实现人格转换。
《论语》的关键词“仁”出现过百余次,其意义有多重,需要细致厘定各层意味。
一指“仁爱仁德”,共出现105次。
又可细分为:“仁爱”如:“求仁而得仁”,“人而不仁”,“仁者安仁”;“亲爱”如:“仁民爱物”。
二指“仁人、仁政、仁心仁术”,如“凡爱众,而亲仁”,“殷有三仁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知者乐,仁者寿。
”可以说,“仁”的主要含义就是“爱人”,用《孟子》引孔子的话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将仁看作是孔子学说的根本和关键之所在,并从根本上显示出儒家和道家的理想人格君子风范的差异。
《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或者说“爱人”就是“仁”。
这些说法需要细加分析,从不同层面加以考察。
在我看来,孔子的“仁”的思想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其一,“仁”的精神是从主体身心出发,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
这种普遍性地爱他人的观念,是“仁”的精神的最重要特征。
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三条论及此,十分重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在孔子看来,“爱人”与“克己”并不矛盾,通过克制自己的过分欲念而达到中庸协调的境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的人我观念下,恪守社会礼仪并达到“爱他人”的“仁”的境界。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第一次对“仁”加以确切定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句话同《论语》中孔子其它地方谈论“仁”有所不同。
其它处谈“仁”,一般是就某种具体情景或学生的某种问题做出具体的回答,而没有上升到范式“定义”的抽象层面,而此处“夫仁者”的语气,即对“仁”这一核心范畴下定义,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仁”的普遍标准加以界定。
同时,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分别用五种品德来说明“仁”的性质:“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也就是说,仅仅达到其中一项,并不能成为仁人,而只有达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种综合性指标,才能称之为“仁人”。
其二,仁者之乐是从心中自然出现的生命本性快乐。
孔子确乎很重视“仁与乐”的关系,他认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应该看到,孔子处在周代礼崩乐坏的时代氛围中,其“乐”生态度的内涵相当深沉。
冯友兰对此有所解悟,认为“孔子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
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
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
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
所以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可以说,孔子的“乐”,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乐,一种面对困境和失败而无所萦怀的乐,一种超越个我得失的“知命”之乐。
因而“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换言之,只有进入“仁”的层面,才能获得生命的大乐。
孔子将忧乐问题看得很深,因为,人生的乐与忧问题成为了一面镜子,使每个人的内在人生观、幸福观和生死观得以呈现出来。
其三,“仁”的境界是人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完成之境。
在孔子那里,修身的目标是“成己”(自我完善)与“成物”(兼善天下)。
孔子的儒家理想是以个体道德实现为人生和社会的终极价值,在这方面孔子的论述相当宏富。
诸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尽有之矣,我未见也”,“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从正负两个层面分析了“仁”与“不仁”、善与恶等,对“仁者”的界定有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内涵。
在这个意义上,孔子以人格完成为“仁”,其注重“仁”的理想,强调只有通过仁者之路,才能实现人格“大我”和社会“大同”的整合。
为了实现理想之仁,应当自己清除过分的杂念私欲,铸成一种刚健清新的生命意志。
《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
”《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
《宪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阳货》:子六言六蔽说,曰:“好仁不仁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正因为仁是一个很高的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标准,所以需要不断克服自我的欲念,使之合乎社会的法度礼仪,从而为实行政治上的“仁德”和“仁政”打下基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的理想之仁,注重的是从个体的具体的事情做起,而后扩展开来,进入整个社会层面的变革。
(孔子仁学伦理原则还贯穿在其人格审美原则中,从个体出发而后完成个体到群体整合的过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予艺”。
他的艺术精神是“中庸”之道的,注重君子修德的中介形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中道”“中行”之中,成就其君子的文质彬彬的人格禀赋。
其四,强调“仁”中心地位对“礼”“乐”的统摄作用。
孔子儒学的“仁体礼用”的伦理体系的本质在于:以“仁”为儒学价值的意义内核,在伦理之“礼”与道德之“仁”中进行协调,使得作为外在戒律性的社会规范的“礼”同涵蕴内在人生行为品性的“仁”,在宗法伦理与人文价值之间达到某种统一。
孔子将“仁”的观念上升到一个本体论的高度,将“仁”看作是爱人、立人、达人的必然途径。
这样,就从先秦的“天人关系”的自然层面转化到“人我关系”的社会层面上来,并进而提出一套人我关系的具体规则——忠信恕孝弟恭宽敏惠,以防止人性失范所导致的负面效应。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孔子之“仁”是一个生命本体论的范畴。
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个体修德行仁仍然不能保证其能完全达到“仁”的境界。
因而,孔子从来不轻易地称人为“仁”。
在《论语》中,对古代高士伯夷、叔齐也只是简单评价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颜回的德行很深,但孔子仅仅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对于未能殉主的管仲,并不因其人格上的缺失而加以否定,而是从更大的社会背景看问题——其为民免除了战争之苦,而赞之曰“如其仁,如其仁”。
可见孔子对仁的评价,基本上是根据其是否在历史上对民众和社会有利,这意味着“仁”并不仅仅是个体的道德修养的问题,即不仅是个体心性之仁,而且是社会之仁,普遍之仁。
在这个问题上,我以为王国维的看法值得重视。
在《孔子之学说》中,王国维对“仁”的问题有着多角度的考察,并得出了中肯的结论。
在其第二章“道德之标准”中认为:“孔子自天之观念演绎而得‘仁’,以达平等圆满绝对无差别之理想为终极之目的。
至其绝对的仁,则非聪明睿知之圣人,不易达此境。
欲进此境,必先实践社会的仁。
社会的仁,忠恕是也。
……要之,孔子仁之观念,若自普遍言之,则为高远之理想;若自实际言之,则为有义礼智孝弟忠信等之别,以为应用之具,故能全达此等之义礼智孝弟忠信等,即为普遍之仁。
王国维将“仁”看成是“社会之仁”,将“仁”同“礼”联系起来而强调“普遍之仁”,这一分析具有现代学术眼光,也是令人信服的。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并不是孤立达到的人格指标,相反,仁是与义、德、礼、忠恕、乐等相联系而构成一个整体伦理结构。
冯友兰认为:“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
在这种情况下。
‘仁’可以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
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
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
”杨伯骏《试论孔子》认为:“究竟‘仁’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从孔子对曾参一段话可以推知‘仁’的真谛。
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以一贯之。
’曾参告诉其他同学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吾道’就是孔子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必然是它的核心。
分别讲是‘忠恕’,概括讲是‘仁’。
孔子自己曾给‘恕’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仁’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事实上,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义”,都将个体人格的建立放在重要地位,只不过,孔子更重视仁心爱人的内在光辉,孟子更注重养个体浩然之气罢了。
不妨说,历来张扬孔子和批判孔子思想的说法,都将“仁”作为一个论述对象。
不管否定还是肯定,仁的思想在孔子的体系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此的忽略,将产生体系性理解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