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段落层次教案资料
《落花生》教案
《落花生》教案《落花生》教案汇编9篇《落花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板书:15、落花生)二、检查预习1、认读生字词。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开辟、翻地、居然、收获、吩咐、成熟、分辨、体面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
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
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
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4、练习用“居然”造句。
五年级阅读第3讲 划分文章段落教案
第3讲划分文章段落教案目的和要求阅读一篇文章,了解主要内容以后,接着就要分段了。
给文章划分段落的目的是看看作者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一篇文章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划分段落,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为进一步归纳段意、概括主要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划分文章段落的要求是:1.前后联系要紧密一篇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内容之间环环相扣。
我们在分段的时候,要把握住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按照事情的发展划分成意义段。
每个意义段之间联系要密切,要能显示出文章的结构安排和作者思路的展开。
2.段的内容要集中我们说的“集中”是指既不要把内容不相同的自然段合并在一起,也不要把内容相同的自然段分开。
要使每个意义段的内容单一、完整。
如果把每个意义段的内容连接起来,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思路,我们就说这样的段落划分是正确的。
分段的方法划分段落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要通读全文,了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第二步,看看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哪几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表达同一个内容。
第三步,划分段落以后,还要检查是否划分得正确。
具体的方法有:1.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作者为了写得清楚、明白,总要交代起因、经过和结果。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就是从文章中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过,哪儿是结果,并把每一部分划分为一个意义段。
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亲口尝一尝红军来到一座草木茂盛的山脚下。
大家采了许多灰灰莱。
这是同志们在长征途中经常吃的一种野菜。
灰灰菜要下锅的时候,贺龙来到事务班。
他抓起几棵灰灰菜,仔细地看了看。
“事务长,这种野菜吃得?”贺龙问。
“吃得,吃得。
吃过多少次了,没有毒。
”“还是小心一点好,先别下锅。
”贺龙说着;拿起一棵灰灰菜亲口尝了尝,感到特别苦,他咽下去后,又拿起几棵灰灰菜来,仔细地观察,终于发现了这种菜与以前吃的灰灰菜叶子很相像,但根部多了一些细毛毛,不仔细是看不出来的。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一)《背影》教案[教学目标及重点]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朴实的语言风格。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媒体设计]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一见到大家精神的样子,我就感到非常高兴!我对大家有着非常好的印象,我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愿我们今天的学习合作愉快!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板书课题--背影)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
《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
--提到“父爱”这个话题,有一件事令我刻骨铭心(讲一件亲身经历的动人故事导入到课文的范读上来,争取声情并茂,感人泪下)。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
二、教学新课(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1、教师提问:刚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
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明确:作者是通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明确: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板书:沉重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板书:蹒跚板书后教师提问: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写作技巧讲解教案议论文写作结构与段落安排
写作技巧讲解教案议论文写作结构与段落安排写作技巧讲解教案:议论文写作结构与段落安排一、引言在写作技巧的讲解教案中,议论文的写作结构与段落安排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以及如何合理安排段落,使文章更加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1. 引入背景信息在开始写一篇议论文时,首先需要引入背景信息,给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可以通过讲述问题的现状、相关统计数据或引用相关事件等方式来引入背景信息。
2. 提出观点或立场接下来,作者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或立场,即明确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此时,可以使用主观性强的词语,如“我认为”、“我相信”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提供论据支持在提出观点后,作者需提供一系列有力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论据可以是事实、数据、统计、观点等,以增加说服力。
同时,作者应注意逻辑性和合理性,确保所提供的论据真实可信。
4. 反驳对立观点为了增加文章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作者应针对可能存在的对立观点提出反驳。
反驳时,可以通过列举对立观点的弱点、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或进行逻辑推理等方式。
5. 总结观点在论述完所有的论据和反驳后,作者需要对文章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
总结时,可以使用总的观点陈述来强调自己的立场。
三、段落安排技巧1. 段落的开头每个段落的开头应该具有引导作用,能够引导读者进入新的观点或论据。
可以使用过渡词语或句子,如“首先”、“其次”、“另外”等来开启新的段落。
2. 段落的结尾每个段落的结尾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点,并为下一个段落作好过渡。
可以使用总结性的句子或段落,来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3. 段落的长度段落的长度应根据论点的复杂程度和逻辑关系的紧密程度进行合理的划分。
一般来说,每个段落建议限制在3-5个句子,以保证段落的逻辑清晰和阅读的流畅性。
四、示例下面是一个示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议论文写作结构和段落安排:假设我们要写一篇议论文,探讨手机对青少年学习的影响。
初中地理分层设计教案模板
初中地理分层设计教案模板教案名称:《(教学内容)》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了解并描述(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
2. 学会使用地理图表和地图,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会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和处理(教学内容)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地理素养。
2. 培养学生珍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特点和变化。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地图、图表、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技术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变化。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理解其特点和变化。
2. 学生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和处理(教学内容)相关信息。
三、合作学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变化。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 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变化。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的深入知识,探索其特点和变化的原因。
2. 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内容)的实践操作。
三、合作学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变化的原因。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篇
【导语】微风轻抚,燕⼦呢喃着春的消息;烈⽇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野⾦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
⼈有语,物有声,⼤⾃然也会说话。
⾃然界就像⼀个智者,⽤他独特的语⾔向⼈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整体感知课⽂,理清⽂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章要点,提⾼语⾔概括⼒。
2、理清⽂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体会本⽂语⾔⽣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感悟能⼒。
4、学会在⽣活中运⽤物候知识,激发学⽣热爱⾃然进⽽认识和了解⾃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理清⽂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章要点,提⾼语⾔概括⼒。
理清⽂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准确、⽣动、典雅的语⾔,体会本⽂说明⽂语⾔的⽣动性。
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个单元已经进⾏了说明⽂的学习,学⽣对说明⽂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法已有⼀定了解。
但本单元说明⽂是事理说明⽂,事理说明⽂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
《⼤⾃然的语⾔》⼀⽂语⾔⽣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体会本⽂的语⾔特点。
全⽂⽤⼀个课时进⾏教学。
先引导学⽣分析课⽂,从总体上把握课⽂的内容和结构。
再引导学⽣对课⽂进⾏深⼊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步掌握本⽂的说明顺序和语⾔特点。
这是⼀节说明⽂阅读课,采⽤主问题教学⽅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默读课⽂,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在⽂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理清顺序:1、分析本⽂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1、⽂章为什么以“⼤⾃然的语⾔”为题?2、朗读1—2⾃然段,对本⽂⽣动的语⾔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初中地理分层设计教案
初中地理分层设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和气候特征,能够识别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和实例,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教材、地图、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提问:这些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气候环境?2. 学生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讨论所到之处的气候特点。
二、分层教学(15分钟)1. 初级层:介绍气候类型的概念和划分依据。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气候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组合形成的。
2. 中级层: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教师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各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教师举例说明各气候类型的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等。
3. 高级层: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上海的地理位置,判断上海所属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气候特征。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三、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实例,如热带雨林气候的亚马逊雨林、热带沙漠气候的撒哈拉沙漠等。
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实例所表现的气候特点。
四、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的气候类型知识,选择一个气候类型进行研究。
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该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气候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环境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疑问。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分层设计教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气候类型的知识。
初中阅读段落作用讲解教案
初中阅读段落作用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段落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段落的主要作用和结构特点。
3. 培养学生正确划分和理解阅读材料中段落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段落的概念和组成2. 段落的主要作用3. 段落的结构特点4. 划分和理解阅读材料中段落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段落的概念、段落的作用、段落的结构特点、划分和理解段落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段落的结构特点、划分和理解阅读材料中段落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让学生思考课文中段落的作用和结构特点。
2. 讲解段落的概念和组成:讲解段落的概念,介绍段落的基本组成,如主题句、支持句、结论句等。
3. 讲解段落的作用:阐述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如阐述观点、提供证据、过渡等。
4. 讲解段落的结构特点:分析段落的结构特点,如开头、中间、结尾等部分的特征。
5. 讲解划分和理解阅读材料中段落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划分段落,提出阅读时要注意的问题,如关注段落标记、理解关键词等。
6. 实践练习:让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或文章,尝试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课堂上的实践练习,评价学生对段落划分和理解的能力。
3.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反馈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段落概念、作用和结构特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或文章:用于让学生实践划分段落和理解段落大意的材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或文章,方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3.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段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段落的基本概念、作用和结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划分和理解阅读材料中段落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记叙文阅读教案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规律,能独立、准确地阅读篇幅较长的记叙文体,能基本把握其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基本常识、阅读的基本题型及基本解答方法。
【考点归纳】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教学安排】七课时(知识讲解三课时,巩固练习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记叙文的阅读。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
对记叙文的考查,包括课内教读记叙文的语段和课外整篇的记叙文,其考查点一般有以(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二、记叙文的基本文体知识:按一般文章体裁来分文章可分为记叙文(其中含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1、记叙文的种类:一般分记事为主的、记人为主的、写景为主的三种。
2、线索: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的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1)以时空转移为线索;(2)以一人(或人的感情等)、一事、一物为线索(一般贯穿文章的始终)。
如《藤野先生》明线为对藤野先生的崇敬的怀念,暗线为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识记词语(略)。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建议一、课文主旨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段落结构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二》,来自网!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
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五、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六、抓住重点进行教学的有关建议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
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有关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
学过本文之后,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使学生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1一、导入新课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分段课文分段教案
分段课文分段教案一、简介在教学过程中,分段课文分段教案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它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以一篇中小学课文为例,展示如何编写分段课文分段教案。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课文的主题和结构;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3.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4.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写作。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课文原文和课件;2.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和学习材料;3.教师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段: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和课文结构,引导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
然后,教师朗读第一段,学生跟读并理解课文的大意。
随后,教师提问学生关于第一段的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第二段:教师使用课件和图表等多媒体工具,帮助学生掌握第二段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活动,让学生运用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对话或写作练习。
第三段:教师鼓励学生读第三段,并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第三段的问题,引导他们分析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就课文中的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第四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总结和归纳。
学生可以就课文的主题、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内容。
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
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通过分段课文分段教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本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可以延伸到其他课文的教学中。
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教案
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的重要性,认识不同类型文章的常见结构模式。
2、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3、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构建合理清晰结构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章结构的基本要素,如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和关系。
(2)学会分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敏锐地捕捉文章的结构线索。
(2)怎样帮助学生将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章结构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示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章示例,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结构的看法和理解。
4、写作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和一篇结构清晰的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感受文章结构对阅读体验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介绍文章结构的定义和作用。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和安排,它能够使文章内容有条理、有逻辑,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2)讲解文章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开头、中间、结尾。
开头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出主题;中间部分要围绕主题展开,内容充实、层次分明;结尾要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分析不同文体的常见结构模式。
记叙文通常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组织结构;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有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说明文的结构多为总分式、并列式或递进式。
3、示例分析(20 分钟)(1)选取一篇记叙文,如《一件难忘的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
首先,让学生找出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然后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接着,讨论作者是如何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的经过,以及在中间部分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主题的。
初中段落作用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段落作用教学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段落的作用,能够分析不同类型段落的特点。
2. 学会如何划分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能够在写作中合理运用不同类型的段落。
教学内容:1. 段落的作用:引入、承接、并列、总结等。
2. 不同类型段落的特点:叙述、描述、议论、说明等。
3. 划分段落的方法:主题句、关键词、逻辑关系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段落结构,并提出问题:“大家观察一下,这篇课文有几个段落?每个段落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初步了解段落的作用。
二、教学段落的作用(1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段落的作用有:引入、承接、并列、总结等。
2. 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段落的特点,如叙述、描述、议论、说明等。
三、划分段落练习(20分钟)1. 教师给出一段文字,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划分段落,并说明每个段落的作用。
2. 教师选取学生划分的结果,进行讲解和评价,指导学生掌握划分段落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段落的作用和划分段落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引导 students to review the role of paragraphs and the methods of dividing paragraphs.二、写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写作话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运用不同类型的段落进行写作。
2. 教师选取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解和评价,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写作中合理运用不同类型的段落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写一篇短文,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运用不同类型的段落。
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14)
回忆我的母亲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文中质朴平实的语言,领会作者所抒发的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同学们还记得这首古诗吗?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赞歌,它亲切真挚地吟诵了人类最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中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直入人心,催人泪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么报答得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一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看看他是如何来抒写母爱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佃.农(diàn)迁徙.(xǐ)溺.死(nì)妯娌..(zhóu li) 衙.门(yá) 蛮横.(hènɡ)瞒.着(mán) 辍.学(chuò) 慰勉..(wèi miǎn)(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任,担当、承受。
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节衣缩食:尽量节省。
节,减省;缩,缩减。
2.作者简介朱德(1886-1976),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3.背景链接朱德的母亲于1944年逝世。
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这篇文章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时,题目为“母亲的回忆”。
初中语文结构划分教案
初中语文结构划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结构的基本划分方法,能够独立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内容:1. 文章结构的基本划分方法。
2. 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文章,思考这些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2. 提问:同学们认为,一篇文章的结构应该如何划分呢?二、讲解文章结构的基本划分方法(15分钟)1. 讲解文章结构的基本划分方法,包括:引言、正文、结尾三个部分。
2.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和特点。
三、分析文章结构(20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篇未学过的文章,要求学生独立分析文章的结构。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结果,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结构。
四、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思路(15分钟)1. 讲解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2. 通过示例,让学生明白分析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 提问:同学们认为,分析文章结构对阅读理解有什么帮助呢?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分析一篇未学过的文章的结构,并写出自己的分析心得。
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分析其结构,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章结构的基本划分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分析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小学语文自然段分层的方法
小学语文自然段分层的方法1小学语文给自然段分层的方法一、先总述后分述。
同学们在给一个自然段去分层的时候,先读一读这个段落,找到主旨句,一般对于小学的段落来说,主旨句就是在卓绝句话,这一句话就是对下面文字的整体概括,这句话就是我们要找的总述句,也就是分层的时候卓绝层,聚智堂教育的老师指出,然后同学们在根据下面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去划分就可以了,一般来说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转折或者是因果关系,都是比较容易找到的。
第二,承接式。
还有一种分层的方法,那就是承接式,所谓的承接式指的就是同学们在分层的时候要根据这个故事的发展顺序去分层,或者是根据某一个动作的先后顺序去分层的,比如事情的前因是卓绝层,中间过程是第二层,结果是第三层,这样去划分就不会出现分层出现错误的情况了,聚智堂教育的辅导老师指出,一般来说小学考试中的段落分层都是记述文的形式出现的,所以还是比较简单的。
第三,并列式。
更后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方法,那就是并列式,所谓的并列是指的就是这个段落中有两句话都是在描述这个事物的特点或者是特长的,那么它写几个事物同学们直接就分几层就可以了,或者是描述的是同一个事物,那么它描写的是这个事物的几个方面那么同学们直接就分几个层次就可以了,聚智堂教育的小编指出,这是在段落分层里面笔记有效的一个方法,需要的就是同学们能够抓住事物描写的特点。
2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方法一、以人为本,合理分层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差异。
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他们以分层方式地契区分开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上课,分别指导,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
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
《背影》教案-12
《背影》教案《背影》教案锦集五篇《背影》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
《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
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
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教学过程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2.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
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
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
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语文教案-七根火柴-教学教案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
“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
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
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
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段落层次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
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
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
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
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
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
“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
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
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
“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
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划分段落层次
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
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
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
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
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
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分析出有几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写。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
//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
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
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
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
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
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
//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
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
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
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
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
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
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
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
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
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
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4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
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
烟台恰是北面临海。
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
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5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
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
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
//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
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
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课题的含义。
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
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
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
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
分别举列如下:
1、《夹竹桃》一文中第3、4自然段合并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又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马俑规模宏大”,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文第二大段没有中心句,可根据主要意思概括为:“江主席来到南开大学阅览室,与青年学生一起吟诵诗词并谈论古典文学常话。
”
3、《碧螺春》各段则可以小标题形式概括各段内容。
a、久负盛名;b、名称来历;c、采焙情形;d、品茶之趣;e、茶漾春光。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