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与文明第2讲服饰
服装与历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服装与历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服装俗称"衣裳"﹑"衣服"。
它是人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不仅起着遮体﹑护体﹑保健﹑御寒﹑防暑等作用,而且还起着装饰﹑美化﹑标志等作用,通过衣质﹑色彩﹑裁制﹑造型和装缀等的变化,要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够充分显示人的体态和仪容的美感,或表现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个性。
所以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必然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现代多功能及高科技的奇妙服装,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属于多功能服装的有变色﹑发光﹑晴雨两用服装﹑寒暑两用﹑超级防寒﹑自调厚薄﹑驱除蚊蝇的服装等;属于保健服装的有减肥﹑能呼吸的服装﹑催眠睡衣﹑抗菌﹑按摩﹑耐脏﹑防臭﹑自行消毒的卫生服﹑专治打呼噜﹑能诊断癌症的服装﹑电疗﹑中草药保健﹑防治冠心病﹑中药透热服装等;属于高科技的服装有不用线缝制的服装﹑喷丝直接成衣,与水可融﹑可以吃的服装等;属于奇妙功能的服装有工作救生两用﹑不怕电击﹑防火耐热的安全服等。
以上这些服装的出现说明了现代的服装正在向多功能﹑高科技方向发展,日新月异,绚丽多彩。
将来服装的发展趋势是不求名贵,但求方便,更求舒适,越来越薄的绿色服装。
悠远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一部人类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看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又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民族服饰文化
2、服饰及构成
衣裳服饰。今泛指身上穿的各种衣裳服 装及饰品搭配,统称服饰。其中服饰包 括: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 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
3、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 目的。 第二阶段,服饰除用于遮身蔽体之外,还 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 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9 、围裙:藏语称为“帮典”,是藏族妇女服饰的重要 组成部分,有表示婚否的作用,形状有短、有长、梯形 (藏北),有的以较宽的强烈对比色条相配,有的以纤 细同类色组成娴雅温和的色彩,并与金银线搭配,每个 地区妇女对“邦典”色彩及条纹的选择都有不同的观点。 也有地区间的差别。
10 、腰带:腰带是藏族服饰必不可少的组 成部分,有的以毛织物编织而成,有的则 以金属等贵重的饰件作为装饰。 11 、藏靴:藏靴是藏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特 征之一,靴子上的花纹也有一定的习俗和 规范。 12 、短衣:一般是穿在藏袍内的,其特点 是长袖。 13 、坎肩:一些地区有穿坎肩的习惯,其 款式也有地区风格。 14 、项链:藏语称为“噶乌”,式样有两 正方形交叉重叠,材料主要以金银两种, 上面镶有绿松石和宝石,链子由珍珠、珊 瑚、天珠等串成。
摔跤服欣赏
二 、 藏 族 服 饰 文 化
了解藏族
1.生活地域: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中国境 内有人口约640万余人(2013年)。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 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历法。 西藏地图1、西藏地图2 2.民族起源: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 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 域生息繁衍了。 3.重要历史事件: 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引入造酒、碾磨、纸墨 4.建筑:以布达拉宫1、2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庙
七上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新人教版
干栏式房屋
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呢?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干栏式建筑能通风防潮、防虫蛇猛兽; 房屋下面还可以饲养家禽家畜;
河姆渡人的水井和井架复原图
这件文物来自河姆渡遗址。从这 件文物上你可以知道哪些历史事实?
动脑筋: •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
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食物来源;居住条件;生产工具、生 活用具;
半坡
三、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 2.地点: 3.生产工具: 4.农耕作物:
约6000年前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磨制石器(石刀) 耒耜
5.原始饲养业:
粟和蔬菜(世界上最早种粟)
6.定居生活: 7.原始手工业:
猪狗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 纺织、制衣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C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B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
6.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 ① 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 ② 普遍使用A磨制石器
③ 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④ 会制作陶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7.我们说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主要判断依据是 ( )。
人面鱼纹陶盆
中国近现代史服装发展史
男童装:
新中国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在具体形制上尽量避免欧美军服 的影响,侧重于苏联军服风格,军官戴大壳帽,士兵戴船形帽,军服领 式。武装带系扎等明显接近苏联军服款式。海军则是标准的国际型,因 为水兵服特别好看,于是童装中曾长时间模仿,并泛称位“海军服”。 其它陆、空军服基本上百姓不穿。三步曲
鸦片战争后旗袍
清早期旗袍
2019/12/22
民国后旗袍
旗袍走向世界
2019/12/22
第53届世界小姐大赛决赛
经 济 现 象 ?
2019/12/22
中山装的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 进行服制改革,把中山装 定为男子礼服之一,再加 上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 穿着,举国崇尚,蔚为风 尚。
服饰文化渗透在人们的 生活之中。一定时代的 服饰文化显示着一定时代物质生产和科学技 术的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社 会意识形态乃至整个社会风貌。真所谓“管 中窥豹”,从一个特定时代的服饰发展状况, 就能够看出这一时代的文明程度。
寻求人类服饰艺术发展既保持民族特色又相互影 响与相互融合的演变规律,由此更加有效地 推动人类文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关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青松岭
2019/12/22
青松岭讲述北方某山区青松岭生产大队,年轻姑娘 “秀梅”和几个年轻人热心学习赶车但遭遇重重困难, 并在大生产当中维护群众利益,反对投机倒把的故事。
但同时,这部电影也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偏见,比如 2019/12/22 犯罪分子是属于逃亡的富农分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布料的 花色品种增多,“的确良”的缺点 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透气 性差、化纤品对人皮肤有刺激性等。 特别是随着现在一些彩棉布料、纳 米布料的出现,“的确良”更是渐 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迁
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 色
•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 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 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 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中共干部通常穿中山装,夫人还是旗袍。 • 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 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 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 遍选择。
中国人对着装的追求已经转向个性化、多元化!
衣是人的生活必需,是艺术要求、美学追
索,是人的文明史,是人类史中的大篇章。 从中国百年的服装变迁看来,我们的祖国 经历了太多,我们的文明变化了太多。 从清初长衫马褂到如今的斓衣翩翩,中国的社 会性质、政治格局、经济状况、审美观念、生 活习惯改变了太多:
社会性质 政治格局 经济状况 审美观念 生活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 专制主义中央集 白银流失,举借 宽袍长袖以盖体 等级森严 社会 权封建王朝 外债,由列强控 制经济命脉 独立的社会主义 工人阶级领导的 经济逐渐恢复和 大方适体显美丽 民主平等 国家 以工农联盟为基 发展成为世界第 础的社会主义国 二大经济体 家
“毛式中山装”
新时代的“毛氏中山装”
60年代
(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
:
• 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 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 • 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 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 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读书组“绝不停蹄”!
完
政治领域的大变革渐渐蔓延到服装领域,中国 民众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ppt课件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 么?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 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 栽培稻
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 粟和黍 粟,俗称小米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
距今7000年左 右;当时的长江流 域,气候温暖湿润, 雨水充沛。
(2)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遗迹
长江中下游是亚洲 稻的起源地之一
(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 (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 (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
西安半坡遗址
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 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
(2)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 的差异?
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 冷,雨水稀少;
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 雨水充沛。
(3)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
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 的原始农耕典型。
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长; 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4)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 气候条件;
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 养家畜。
课堂小结
原始农业的发展
原 始 农
半坡 居民
居住区 生产工具 生活用具
耕
生 活
河姆
房屋、水井
渡人
农业生产
雕刻艺术
随堂训练
D 1.下列现象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
中国服饰发展史研究作用和意义
中国服饰发展史研究作用和意义摘要:一、引言1.服饰与人类文明的关系2.研究中国服饰变迁的意义二、中国服饰的古代变迁1.服饰与阶级、身份的关联2.服饰制度与规定三、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革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2.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入3.服饰风格的转变:由拘谨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发展四、中国服饰变迁的启示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融合2.追求美的天性3.服饰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五、结论1.中国服饰发展史的研究价值2.当代服饰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正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服饰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始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最初的遮身暖体,到等级制度的体现,再到近现代的个性解放,服饰的变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社会风貌和文明程度。
研究中国服饰发展史,对于了解我国文明发展历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推动现代服饰产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服饰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服饰不仅是为了遮身暖体,更是地位、权力的象征。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
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入,推动了人们的个性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了旧的束缚。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从这一点来看,服饰的变迁揭示了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以及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对个体价值的重视。
中国服饰的变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优秀的服饰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时尚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现代服饰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研究中国服饰发展史,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认识历史服饰教案
认识历史服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服饰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掌握历史服饰的分类和特点。
3.培养学生对历史服饰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历史服饰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掌握历史服饰的分类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历史服饰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历史服饰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1.历史服饰的发展历程(1)古代服饰古代服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服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
古代服饰以华丽、富丽堂皇为主,如中国的龙袍、和服等。
(2)中世纪服饰中世纪的服饰以宗教和封建制度为主题,服饰简朴、朴素,反映了当时的信仰和社会结构。
(3)近现代服饰近现代服饰受到了工业革命和文化交流的影响,服饰风格多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国际交流。
2.历史服饰的分类和特点(1)男女服饰男女服饰在设计和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反映了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的不同。
(2)宫廷服饰宫廷服饰是各国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
(3)民族服饰不同民族的服饰风格各异,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3.历史服饰的鉴赏和欣赏通过对历史服饰的学习和了解,培养学生对历史服饰的鉴赏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服饰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使学生了解历史服饰的基本知识。
2.实物展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历史服饰,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服饰的风采和魅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3.讨论法通过讨论历史服饰的分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制作历史服饰,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历史服饰的魅力和风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历史服饰的发展历程和特点通过讲解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服饰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历史服饰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3.实物展示历史服饰通过实物展示历史服饰,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服饰的魅力和风采,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反思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原始农耕生活》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课。
本节课堂的主要特点有:1.积极创设问题和活动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课堂中,我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小组模拟等多种活动开展学习,把学生始终置于问题情境中、活动中,师生始终处在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想象、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在引入新课前的提问和观看图片,充分考虑了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好奇心,课中把学生分成两组扮演原始居民的角色,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下就把远古历史展现到了眼前,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趣味,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课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历史课学习,为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和谐求真,启发学生勤思考,积极参与。
以前任教历史学科时,为了教学效果,我常常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在讲历史课时照本宣科,或生硬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照书回答,学生学习时感觉历史离他们太远,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启发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不高.这堂课,我注重体现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课堂上注意了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4.注重指导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这堂课无论是学生角色扮演,还是师生、生生的互问、学生的小组内、班级内讨论,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把历史同学生自身的观点结合起来,认真引导对问题的探究并及时点拨。
比如课堂结束时,教师阐述和总结上升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高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秦汉服装
13
秦汉服装
戴长冠的侍者
14
秦汉服装
长冠侧面与背面
15
秦汉服装
鹖尾冠
16
秦汉服装
武冠
17
秦汉服装
法冠
18
秦汉服装
进贤冠
19
秦汉服装
汉代 远游冠
20
簪笔
汉代官员奏事,必 须用毛笔将所奏之 事写在简上,写完 之后,即将笔插入 发际。以后成为一 种制度,凡文官上 朝,皆得插笔,笔 尖不蘸墨汁,用作 装饰。
3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秦汉服装
汉 万事如意纹锦
4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秦汉服装
汉人兽葡萄纹罽
5
第二节 男子袍服与冠履
秦汉服装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 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 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 作为礼服。
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的很小,称之 为祛,全袖称之为袂,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大 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 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
秦汉服装
21
巾、帻及履式
秦汉服装
巾:主要有两种,葛巾和缣巾。 帻:包发巾的一种。 履:有以下式样和详细规定。
①舄:为绸面木底,配祭服穿用,厚底。 ②履:配以礼服穿用,如配朝服穿。 ③屦:夏用葛、冬用皮制,为居家燕服的薄底便 鞋。 ④屐:出门行路用 ,是一种木底鞋 。
22
秦汉服装
舄
23
秦汉服装
长沙马王汉墓女主人在帛画中的着 装形象
28
秦汉服装
穿三重领深衣的女子(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长信宫灯 )
服装品牌发展史及着装文化讲解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冠服
丰美华丽,妆饰奇异纷繁。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
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 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男 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 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
当时还流行披帛。中晚唐时期,
还流行过一种纱罗衫,里面不着 内衣,仅以轻纱蔽体,即所谓 “绮罗纤缕见肌肤”、“蝉翼罗 衣白玉人””我们从周昉的《簪 花仕女图》中便可以看到这种纱 罗衫。同时,唐代服饰也受少数 民族胡服影响。
早在元末明初,松江府的棉纺织技艺就已名震江南。宋时乡人大概指的就是乌泥泾的 一位妇人,名叫黄道婆,从海南岛回到故乡,把海南岛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回了家乡松 江。她回到松江后,就热心地向当地的老百姓传授如何制作纺织工具。同时,她也教人 们如何纺纱织布,使纺织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效率大为提高的生产过程。在黄道婆 的悉心传授下,松江府很快就摆脱了落后的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松江棉布由原来 粗糙、单一、稀松变得精致、牢固、美观,成为质地优良、花饰灿美、远近闻名的畅销 品。于是,松江府新兴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嘉善 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固有了这样一句谚语,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状况。
一、服装品牌文化的发展历史
1.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服装品牌文化的发展和 提升 2.中国对服装品牌文化发展的贡献
1.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服饰的发展与提升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和文明 结晶,演绎着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与文化 积淀,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其本 身。纵观几千年服饰的发展史,即是物 质文明的创造史,又是精神文明物化的 体现史。
相传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楚灵王熊围钟情行宫之外腰身纤细娇好的民间女子。他 的细腰癖好与当地武裁缝的束腰之术,使赏心悦目的纤细腰身,成为了传承千载的 荆楚特色,出现了“楚王好细腰,一国皆饿人”的畸形历史现象。但是,当年楚国 “潜江裁缝”的束腰之术,直到今天,仍是人类审美情趣及全球服饰取向中长盛不 衰的经典文化!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对比 PPT
商代社会由麻 织物进而发展至养蚕 取丝造衣,使服饰的 原料进一步丰富起来。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对比
4
社会背景:周代,分封制确立後,等级制度也成形。 中国的冠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特点:贵贱有别,衣 冠等级在服饰中有了 严格的区分,反映在 服饰上,有祭礼服、 朝会服、从戎服、吊 丧服、婚礼服。这在 今后的两千年的封建 社会中都有沿用。 图为西周贵族服饰。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对比
5
春秋战国——深衣出现
• 社会背景:春秋战国之交,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隶制度。 “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对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 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
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 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连接。用途最为广 泛,隆重程度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应 12 个月,符合古人对天时的 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黄十二章(皇帝 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饰品十二 章)。深衣的长度大致在足踝间。
主流服饰:袍服除了作为内衣, 很多妇女时兴把袍服当外衣穿, 令袍服逐步演变为外衣,成为一 种十分流行的服饰;上至帝王, 下至百官,不分级别、不论男女, 也可作为朝服。因此,这种实用 的服装便取代了深衣,成为最时 尚的服饰。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对比
8
魏晋——宽衣裸身
• 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魏晋南 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的服饰带 到了这一地区。
窄袖。
秦代的袍服是 一种有絮棉的 夹层内衣,穿 着时在袍服的 外面要罩一件 外衣。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对比
7
背景:汉代国力强盛、经济稳定,人们对穿着打扮要求愈来 愈高,衣冠服制也日趋华丽。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交通,这条横 贯欧亚的陆路通道就是着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 国制造的蚕丝、锦绣等种种中国文化传到世界,也把西方文 明带来东方,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问题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远征”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并结合 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他的远征是非正义的,却是成功的”这一句话的 理解。(培育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答案】原因:波斯帝国的腐朽;亚历山大具有灵活的政治谋略与 卓越的军事才能。
理解:亚历山大远征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给东方人民带来深重的 灾难,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加快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方的控制,从而巩固中央集权,故选C项。
4.为了提高罗马军团的机动性,古罗马在高卢省建设的公路就长
达1.3万里,即使在偏远的不列颠地区,其建设的公路也长达500里,故
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公路的建设
()
A.弥合了公民与非公民间的距离
B.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稳定与统一
C.阻碍帝国商业繁荣与市场运转
D.意在加强民间人员往来与交流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 农耕技术的传播
区
冶铁技术的传播 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文化的传播
雕塑
腓尼基
文化的传播
拉丁字母
东西文明的 交流
丝绸之路
【易错提醒】 丝绸之路的商品并非仅为丝绸。传统的丝绸之路, 起自中国古代的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 到达地中海。丝绸之路被认为是联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 之路,而丝绸则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摘编自余耀东《欧洲简史》
[问题1] 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帝国繁荣的表现。(培育史料实证 的核心素养)
【答案】表现: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活动活跃;城市繁荣。
中国历代汉服简介中国古代服饰史 ppt课件
ppt课件
19
二、商周至秦汉服饰
由于上衣下裳并不方便,便 有了深衣制的改革。把衣、裳 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 是上下缝合。
由于当时人没有穿裤子的习惯, 需要以衣物紧密包裹才不至于 暴露身体,深衣因为“被体深 邃”而得名。
深衣的衣缘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为交领曲裾式,一为交领直 裾式。
ppt课件
20
ppt课件
9
一、原始社会服饰 二、商周至秦汉服饰 三、魏晋南北朝服饰 四、隋唐服饰 五、宋明服饰 六、元清服饰
历代服饰简介
ppt课件
10
一、原始社会服饰
《韩非子•五蠹dù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 禽兽之皮足衣也。”因此,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在原始经济基础的条 件下,人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遮羞和装 饰。不论处于何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国 服装史的序幕。
ppt课件
6
二、服饰是政治的一部分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 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 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 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 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治服装在现代社 会的地位。
袍服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服 装,其特点是上衣长大,一般 长过膝盖或盖住脚面。衣领有 交领、圆领之分。衣袖不长, 均为窄袖。
魏晋之际袍服传入我国南方, 逐渐成为时尚服装。
ppt课件
30
三、魏晋南北朝服饰
袴褶
袴褶实际上是一种上衣下裤 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 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这种服装原出于军中,服无 定色。袴褶原来是北方游牧 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 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在汉 族地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 来越大,为了行动方便,人 们用锦带在膝盖处系扎,使 之形成皱褶称为“缚裤”。
失落的文明――汉族传统民族服饰(校本课程教案)
xx引清兵入关)
2、xx的剃发易服政策:
A、剃发易服政策的目的:
打击汉人的民族自尊心、汉人对满人统治臣服的象征
B、剃发易服政策的内容:
“十从十不从”
着重讲解:
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
(由“男从女不从”引出清朝中后期汉服女装的异化,即满化。由“生从死不从”引出为何现在汉服被某些人污蔑为“寿衣”。)
褙子
(褙子是xx女子的常用服饰)
27、汉服款式:
比甲
28、《红楼梦》剧照
(里面的服饰是很正规的明代汉服款式)
29、汉服男子剧照:
xx型
30、汉服男子剧照:
儒雅型
31、汉服男子剧照:
xx在《xx》中的xx造型
32、汉服男子剧照:
xx在《xx词》中的xx造型
33、汉服男子剧照:
吴奇隆在《大宋开国》中的南唐后主李煜造型
12、民间设计的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入场服汉服款
13、民间设计的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礼服汉服款
14、交领右衽的汉服特征重点展示
15、汉服款式:
《xx》中的xx汉服造型
16、汉服款式:
十二章纹冕服
(皇帝祭祀xx天地的最高级别的礼服)
17、汉服款式:
xx
(男子最常用的朝服)
18、汉服款式:
周制婚礼服
19、汉服款式:
9、汉服款式:
祭服
(汉服青年xx祭祀抗清少年xxxx)
10、xx2006年汉服成人礼
(女大学生写信倡议,市长亲自批示,市团委组织,数百名武汉重点高中的学生于武汉东湖畔参加并完成汉服成人仪式。)
11、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小姐身穿露大腿的旗袍演奏《茉莉花》
(请问这种过于暴露的服装真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服饰的最佳视觉再现吗?请问东方女子那种含蓄典雅的风格在哪里?难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演员也是以这种服装出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形象?哦!My God!^^)
我了解的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明。
在我眼中,传统服饰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件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对传统服饰的认识,是从古装电视剧开始的。
那些美丽的衣服,长长的裙摆,精致的刺绣,让我着迷。
我常常幻想自己也能穿上那样的衣服,像古代的公主一样美丽动人。
后来,在学校的课堂上,我学到了更多关于传统服饰的知识。
我知道了汉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服的款式非常多,有长袍、短衫、裙子等。
每一种款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长袍通常是在正式场合穿着,显得庄重而大气;短衫则比较轻便,适合日常穿着;裙子则是女性的专属,它的款式多样,有长裙、短裙、褶裙等,可以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和优雅。
除了款式,汉服的颜色也非常丰富。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比如,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黄色代表着尊贵和皇家,蓝色代表着宁静和深邃,白色代表着纯洁和高雅。
在古代,人们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选择不同的颜色来穿着。
汉服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精湛。
它采用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包括裁剪、缝制、刺绣等。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匠们精心制作,才能做出一件完美的汉服。
汉服上的刺绣更是精美绝伦,它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艺术。
刺绣的图案有花鸟、山水、人物等,每一个图案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除了汉服,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服饰,比如唐装、旗袍等。
唐装是唐代的服装,它的特点是宽松、舒适、华丽。
唐装上的图案多为花卉、鸟兽等,色彩鲜艳,非常漂亮。
旗袍则是近代的服装,它是由满族的传统服饰演变而来的。
旗袍的款式非常修身,能够展现出女性的身材曲线。
旗袍上的图案多为花卉、山水等,色彩淡雅,非常优雅。
传统服饰不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文化。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在传统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善良等美德。
同时,传统服饰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和传承传统服饰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陶器的发明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1.陶器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储存食物和水,改善了食物的保存条件。
2.陶器的发明促进了烹饪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使用陶器煮食,提高食物的烹饪效率。
3.陶器的发明和演变使得人类能够制造更加精细的工具和容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4.陶器的发明和演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例题5:请列举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中的三个共同点和三个不同点。
答案:共同点:
1.都过着定居生活,有一定的房屋居住。
2.种植粮食作物,饲养家畜。
3.会制作陶器等。
不同点:
1.半坡聚落种植的是粟,河姆渡聚落种植的是水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耒耜耕地的基本原理。
7.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8.评价量表:制定评价量表,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成果展示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原始农耕生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农耕吗?”(举例说明:比如农民种植庄稼的过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原始农耕生活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冕冠、穿冕服的皇帝及戴笼冠、 穿礼服的侍臣(阎立本《历代帝王 图》)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 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 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 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 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 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汉代女装 穿深衣或襦裙。襦裙即短 上衣加長裙。腰带用丝或 革制成,起固定作用。领 口外观如英文y,即交领 右衽。方向不可以相反, 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 发左衽矣”,左衽为异族 或死者的样式。
•服饰的发展过程:自然物—亚麻、蚕丝、
台湾原住民服饰
条纹方衣与遮阴布
羊毛—纺织、染色技术的发明
初民服饰: 由于早期技术较为原始,服装剪裁与结构 都相当简单,如上衣、下裳的组合,保护 生殖器的遮阴布(蔽膝)、保护和装饰头 部的冠帽等。这些构件被当作一种传统, 保留在后代服装的形式之中。
周代服饰
周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 度,天子、诸侯与各级贵族在 不同场合与仪式活动中,都要 穿戴与其阶级相对应的冠冕及 服饰。
直脚幞头、 圆领黄袍、 红带、皂 靴帝王宋 太祖像 (南薰殿 旧藏《历 代帝王 像》)
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
戴软脚 幞头、
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 穿圆领
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
袍衫的 文吏
宋代男子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
(赵佶 《听琴
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 图》局
脚下改穿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 部)
《礼记·玉藻》: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玄冠朱组缨, 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緌,诸侯之冠 也……朝玄端,夕深衣……衣正色,裳间 色。”
《礼记·冠仪》: “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容体正,颜色齐, 辞令顺。”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腰。”
冠 冕 堂 皇
紫 绶 金 章
南楚
长国
沙妇
春 楚女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墓 的
鸣”的氛围,推动了文
出曲 土裾
化学术的发展,亦促进彩深 绘衣秋 了精美服饰的流行。
木( 俑按
摹照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 绘 湖
战 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 ) 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
在形式上,值得注意的
国 一是深衣,二是胡服。
头戴峨冠, 冠带系于颌 下,身穿大 袖袍服,衣 襟盘曲而下, 形成曲裾, 是典型的深 衣样式。
之后人类发明了骨针、骨锥等工具,开始了对 兽皮的初步缝制,从而使披挂物能够逐渐适合身体 的形状。但是兽皮来源有限,而一般的树皮、树叶 性脆易烂,所以韧性纤维就开始被利用,这就扩大 了人类服饰材料的来源。
亚麻、羊毛、蚕丝成为主要衣料。
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又逐步创造出纺轮 等最早的纺织工具。 纺织品出现以后,人类又学会采用天然染料染色, 染料取自植物、水果、花朵。
中国历史与文明第2讲服饰
• 一、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 二、中国服饰文化的内涵
2.1 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2.2 服饰艺术中的“礼乐”文化
• 三、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形态
3.1 服饰文化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形态 3.2 服饰文化所体现的人性自然形态
一、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服饰的起源
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人们自然 也就利用一些能够随手得到的东西来护身御寒,比 如树叶、茅草以及狩猎得来的兽皮,穿着方式是最 简单的披挂。
的社会地位。
重 润
墓
壁
画
窄袖半臂襦裙
襦裙和圆领衫
胡服
大袖衫裙
唐代女装以襦裙披帛为基础,在不同 的时代有许多流行变化;同时也将男 装、胡风等特点加入服饰当中。
宋代服饰
多姿多彩的唐没落了,取而代之的 是宋。“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 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 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 俭朴,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 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秦汉服饰
汉代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 发展成为区别等级的基本标识。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的冕服; 长冠,形如鹊尾,故俗称“鹊尾 冠”,是楚国旧有形式(屈原, 峨冠博带),西汉时定为公乘以 上官员的祭服;漆纱冠,多为武 士所戴,此后到南北朝流行共 600余年,基本制度延续到明代 不废;一般男子平时冠巾约发且 不裹额,或只是束发加笄。
宋代妇女裙装
褙子
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 裙大体相同。有披帛,在腰 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佩戴 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史书所 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 装饰。
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衩, 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 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模仿 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 式,表示 “好古存旧”
三寸金蓮
从宋朝开始,缠足的风气逐渐在中上阶层妇女之间 流行开来,元明以后普及到一般阶层。
袴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 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 穿肥腿裤。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 装,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始在汉族地 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来越大,为了 行动方便,人们用锦带在膝盖处系扎, 使之形成皱褶,称为“ 缚裤” 。
后来,衣袖和裤口愈加宽大,时称
“广袖褶衣”、“大口裤”,一时之 穿袴褶的男子和女子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 权更迭,少数民族入主中 原,带来了北方民族的服 饰;中原汉族的服饰对少 数民族也有一定影响,比 如北魏孝文帝改制“群臣 皆服汉魏衣冠”。
民族大融合是这一时期服 饰的最大特点。
顾恺之 《洛神赋图》 戴漆纱冠、穿衫子的文吏
袍服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服装,其特点是上衣长大, 一般长过膝盖或盖住脚面。衣领有交领、圆领之分。 衣袖不长,均为窄袖。魏晋之际袍服传入我国南方, 逐渐成为时尚服装。
间成为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服饰。
(北朝陶俑,传世实物)
隋唐服饰
隋朝于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中国,秦汉时期的
服饰制度得到了逐渐的恢复。隋朝将“日月、
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从此“肩
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
基本形式。
陕
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窄袖
西 乾
袍衫为主,式样差异不大, 县
从材质和颜色可区分穿著者 李
清朝曾多次下令禁止缠足,但成效不彰,直到清末 西风东渐,缠足被视为中国社会落后的象征之一, 知识份子倡导不缠足运动,加上民国政府积极推广 劝导,长达千年的缠足风气才逐渐消失。
元代服饰
元代服装,也以长袍为主,其样 式较辽制为大。男子公服多从汉 俗;燕居穿 “辫线袄子”;内 廷大宴,上下都穿织金织物—— “纳石矢”制成的质孙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