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反抗悲剧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鲁迅笔下的女性【内容摘要】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众多,其中不乏很多女性,本篇论文主要围绕《祝福》中的祥林嫂,《伤势》中的子君,以及《离婚》中的爱姑这三位典型的女主人公展开论述。
通过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思想却有着相似的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及腐朽,展现出妇女在封建制度下的被绞杀的过程,表达出作者的激愤,不平,以及无奈。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子君,爱姑,封建社会,地位,无爱的社会,冷漠,束缚一.祥林嫂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一生命运多舛,逃婚去鲁镇打工,好不容易赚了钱,却被婆婆抓了回去卖到了山坳里,改嫁给贺老六,逼婚时想自尽却没有成功,之后生了个儿子总算是过上了好日子,结果死了丈夫,孩子也被狼叼走吃了,无奈之下又再次回到鲁镇的四叔家里打工,但是因为身上晦气,所以受到排挤和歧视,最后死在新年的“祝福”中。
可以说,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她没有获得过春天的温暖。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祥林嫂有这样的结局呢?下面我们从她逃婚--再嫁—丧夫丧子--死去等几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情节来剖析。
1.逃婚“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非常低,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并且她没有子嗣,所以也就无法走“夫死从子“这条路了,那么如此晦气的一个人,她的婆婆是不会把她留在家中的,因此她只有“改嫁”这条受人唾弃的路。
由于“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这种束缚,因此她只能听从婆婆的摆布。
为了自己不受到唾弃,她选择了逃婚这条路,“逃婚”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妇女思想超前的一种表现,但是祥林嫂却不是因为有着超前的思想,而是她本身受到“禁锢”的影响。
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是大”。
在《大明律》中,也曾提过“居丧嫁娶”为“杖八十”,并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
因此,祥林嫂选择了逃婚这条路。
2.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选择了名誉,维护了她“烈女不嫁二夫”的名誉,于是她逃到鲁镇去打工,她在四叔家很勤快,有一天在河边洗米的时候,被婆家用极为粗鲁的手段给抢了回去,从卫婆子的口中得知“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就给装到了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春天时被迫逼婚嫁给贺老六的,尽管她“喉咙哭哑了”,尽管她“头上碰了个大窟窿”,“拜不成天地”,可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的将他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也就是说,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了。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往往承载着社会的重压,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和悲惨的命运,呈现出了一种无助和悲凉的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呈现出多种形态,他们的命运各异,但都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与压迫。
接下来将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药》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进行分析。
首先以《狂人日记》为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主要体现在疯人院的女护士和疯病少女,两位女性形象都是在整个社会秩序的束缚下所导致的不幸命运。
在小说中,女护士是一个身材高大、彪悍刚猛的女人,她具有一种凶悍的气质,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
她在疯人院内担任着看护疯人的工作,平时对待病人严苛苦虐,整个疯人院的环境也十分恐怖。
女护士这一形象在小说中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镇压和欺凌,她的命运同样也是受到整个社会秩序的束缚与操控。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她无法摆脱痛苦的命运,令人感到悲凉和无助。
小说中的疯病少女则是一个更为悲惨的形象,她是一个被囚禁在疯人院内的女孩,因为精神疾病而遭到家庭的抛弃和社会的冷漠。
在小说中,疯病少女的形象体现了整个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不公平对待和残酷压迫。
她被迫接受着疾病的折磨,面临着无尽的孤独和恐惧。
她的命运无法改变,没有任何希望。
她在疯人院中度过了整个青春年华,最终死在了那个恐怖的地方。
小说中的疯病少女形象同样展现了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无情,她的命运也成为了整个社会黑暗的写照。
其次以《阿Q正传》为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为阿Q爱人,她的命运同样承载着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阿Q爱人是一个贫苦的乡村女子,她处在贫穷落后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着各种艰难困苦。
在小说中,阿Q爱人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悲凉无助,她与阿Q的关系也是一种不幸的命运。
在小说中,阿Q爱人受到了阿Q的虐待和抛弃,她的命运一直受制于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束缚。
她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论鲁迅小说中妇女的悲剧形象
人 生 之路 。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 祝福》 中一个勤劳、 良、 善 安分的
祥林嫂一生的遭遇 , 让人看到套在她脖子上的四大绳索 ,
神权 、 族权 、 夫权。 尽管她不断挣扎 、 反抗 , 表现了最大的 劳动妇女。她一生中最大的希望是用 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最 政权 、 但依旧冲不破罗网 , 争不到一个普通人实际上也就是鲁 起码的生活。可吃人的封建势力不允许她这微薄 的希望得到 韧性 , 满足, 尽管她一次次 的挣扎, 但却一次次失败 。 最后沦为乞丐 ,
在 中国文学史上 , 鲁迅是以白话写小说 的第一人。 他小说
人跨” 的门槛 , 当作替身为 自己赎罪。 满以为赎 了罪 , 自己是个
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来 自“ 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 描写 干净人 了, 。 祭祀时坦然地去摆福礼时 , 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 的对象主要是农 民和知识分子等。如闰土 、 孔乙 己等。 通过这 手 的呵斥。 这无情的呵斥, 对祥林嫂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 的 她 贺老六的死和儿子的被狼吃 , 就已经 足使祥 些描写 ,反映了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迫下 的农 民 精神彻底崩溃 了, 而这一年 的祭祀 , 使她的 生活的面貌 和在激烈 的的社 会矛盾 中挣扎 的知识分 子的命 林嫂的生活充满无限的悲伤和凄凉, 运。鲁迅先生的小说选材广 , 主题开掘深 , 其突出成就还表现 人生道路发生 了由悲伤走 向死亡 的根本转折I ≈ 。在鲁镇 的祝
劣根 性 之 一 。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摘要:鲁迅小说中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并不多,但这些作品中的女性皆为悲剧人物,其原因有三:一是封建社会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鲁迅企图从灵魂深处对其进行理性的救赎;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深受其禁锢似的控制;三是他的悲剧观为我们提供了灵魂救赎的范式,意义深远。
关键词:鲁迅灵魂救赎文化视角悲剧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在鲁迅小说中,女性作为主角出现的作品并不多,但都是悲剧形象。
这些女性在特殊的文化氛围中哭泣、流血、呻吟,她们任人出卖、宰割、吞噬。
同时,她们也挣扎、抗争,但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她们即使做着奴隶,过着非人的生活,但还是不被男权社会所认可,最终“一律带有严重的灵魂病态,有的甚至根本就无灵魂”。
这些没有“灵魂”的女性的命运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要么死了丈夫和儿子,要么在男权社会的逼迫下,走投无路,了此残生。
甚至还有个别女性在封建伦理的文化背景下,先是被人吃,而后转为吃人,如《祝福》中的柳妈等。
鲁迅笔下,每位女性的价值理性都得到了毁灭,最终酿成了悲剧。
所以,鲁迅利用文学的手段,对女性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对于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等传统文化对女性的不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于女性在封建文化下而形成的落后、愚昧、无知和奴性意识具有独具只眼的理解和阐释,利用哲人思想从灵魂深处对她们进行理性的救赎,企盼她们觉醒,企盼她们价值理性的回归,企盼她们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恢复女性本来的人本精神和社会地位,从而实现女性彻底解放。
一在鲁迅笔下,旧中国女性均缺失主体意识。
中国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始终充当着服从与被服从的角色,这就注定她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人权是不独立的,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
这种弱势,首先源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即女性缺乏健壮强悍的体魄,其体能与男性不可同日而语。
“女性自身纤弱柔美的体能就决定了她从事社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必然处于弱势和从属地位。
”其次,女性还背负着繁衍后代、相夫教子的重任,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参与重大的社会和生产活动,这必然造成话语权的丧失。
鲁迅小说中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命运
鲁迅小说中女性知识分子的命运本文着重阐述《伤逝》中的子君形象,歌颂了她是一位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新女性。
论述了子君在争得自由的婚姻以后,仍未摆脱悲剧命运。
但作品更深刻揭示了她作为中国知识女性的悲剧根源,分析了子君爱情悲剧的本质原因:(1)黑暗社会。
旧社会的恶势力压迫是制造悲剧的刽子手。
(2)经济压力。
经济上不独立,妇女解放必是空洞无力的口号。
(3)理想狭隘。
他们缺乏个性解放的远大理想信念和自由平等的共同奋斗思想。
(4)性格冲突。
涓生是语言中的巨人,行动里的矮子;子君存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时代通病。
(5)爱情热量消退。
可见,造成《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是由多方面的矛盾交互作用造成的。
从客观上表明,民主青年必须去争取生存权,才能有个人的生路,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关键词:鲁迅小说女性知识分子命运正文:鲁迅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塑造极为成功。
鲁迅先生塑造的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女性,但他并没有一般地写中国女性的逆来顺受、任人宰割,也没有只是写她们所受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是着重深刻揭示封建势力所形成的严酷的社会环境对她们似无形而又强大的威压,特别是着重剖析了她们灵魂深层的病苦,精神束缚、心灵障碍和思想局限。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卓越的才华和创新精神,以及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高度的敏感和探索精神。
《伤逝》中的主人公子君,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一个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是受过“五四”精神洗礼的新女性,有着民主主义思想,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
她敢纯真热烈而大胆地去爱自己所爱的人,她无畏于路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无畏地、目不斜视地、骄傲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与她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社会现实环境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抗争。
并且分明地,紧决地,觉静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为中国妇女喊出了几千年来未曾喊出的一句话!这是作为男子附属品的中国妇女的觉醒的呼声,闪着耀眼的思想信念光芒;这是五四时代的声音,具有震撼人的灵魂的伟力。
鲁迅的《女吊》解读
鲁迅的《女吊》解读
鲁迅的《女吊》是一篇小说,于1919年创作,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子在生活中的压迫和绝望,以及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对她的影响。
以下是对《女吊》的简要解读:
女性处境的压抑: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受到严重压迫的女性形象,她受到了家庭、社会和文化的多层次的束缚。
作品通过描写她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封建社会底层所遭受的压迫。
绝望的生存状态: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面临着贫困、压迫、疾病等多重困境,她被迫陷入绝望的生存状态。
通过描写她的命运,鲁迅表达了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和对人性悲剧的深切关切。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作品中通过女主人公的遭遇,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公正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鲁迅通过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呼吁社会觉醒,推动变革。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女吊》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体现在对女主人公生活的真实描写以及对女性角色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个女性形象,鲁迅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承受的重压,并对女性权益的关切。
总的来说,鲁迅的《女吊》是一篇通过女性形象反映社会黑暗的小说,强烈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对人性悲剧的关切。
这个作品对于探讨封建社会问题以及关注女性命运具有重要的文学和社会意义。
鲁迅的《女吊》解读
鲁迅的《女吊》解读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常常展现着对社会现实的犀利批判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女吊》是他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女子吊死自杀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这种压迫导致的悲剧。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深重迷茫和黑暗。
小说中的女子苏离一生下来便注定了命运的不公。
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没有过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作为女性,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和人生道路。
这种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使得她被迫走上了不愿意的婚姻,过上了不幸的生活。
小说以苏离的自杀为结尾,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酷压迫和她们无法逃脱困境的悲惨现实。
苏离吊死于一个大树上,她的剩余的生命里只有一片苍白的脸颊。
这个场景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枷锁和对女性的不公。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的无奈和悲剧。
他通过小说中对女性一生的描写,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的依附性和无助感。
这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和批评。
此外,小说中还融入了鲁迅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质疑和反思。
他通过苏离的自杀,暗示了整个社会道。
论鲁迅笔下反抗的女性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对“道具”的运用回顾一些不朽典型人物的形象,身边的物总是与其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缺少它们就会使这些形象暗然失色,光辉暗淡。
试看,《红楼梦》中的宝黛悲剧是靠“通灵宝玉”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来贯穿其中;《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之所以神通广大,常常借助手中那根可大可小的金箍棒;《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种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神态又何曾不是通过轻拂鹅毛扇体现出来;《水浒》中的李达那种鲁莽、勇猛和嫉恶如仇,更是借助于双手所握的两把大斧来杀开血路……在外国的名著中,类似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契何夫笔下《变色龙》中的小狗会随那生着势利眼的警察而不断地改变身份;当我们谈起塞万提斯的《唐·吉河德》,又有谁能不忍俊不禁地想起主人公所乘坐的瘦马、所握的长予和被攻打的风车。
以上所列举中外名著的典型例子,都离不开对具体的物的选择和运用。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本文是指《徬徨》和《呐喊》的部份小说)采用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精炼、简朴地展现时代的风貌,构造故事情节,揭示人的灵魂,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给我们描绘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阶段的真实画面,体现了入木三分的思想性,散发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在小说的构成过程中,同样也借助了物,即对物具体的描写,与中外名著对物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物,就和戏剧中的“道具”一样(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在正文中借用这个戏剧的专用名词,并略去双引号),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就是尝试地探讨: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道具的如何运用,希望从中找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并能对我们研究鲁迅的创作特色、繁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借助“道具”来塑造人物鲁迅先生谈到对阿Q形象的塑造时,曾经这样写到:“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
”非常精辟地点明了选择具体的道具来塑造人物的作用和意义,因为它们是每个具体的人的性格,身份的外在表现。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及其社会意义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及其社会意义【摘要】在鲁迅反映妇女问题的小说中,主要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子君和爱姑等四个妇女典型,鲁迅的小说中还有许多围绕在主人公周围时隐时现的老妇人形象,她们虽在场时间不多却在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鲁迅与众不同的思想认识及社会洞察力,对处于社会底层妇女的关注充满了客观的同情和批判。
从他所描写的女性形象上分析,我们发现,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同时又对她们的觉醒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和信心!本文拟通过分析这些妇女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到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关键词】鲁迅女性被奴役反抗帮凶悲剧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杰出体现者,现代意识的代表者。
他以其独特的思考角度及方式剖析了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对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他给予了颇多关注。
他深知封建礼教给女性的道德规范作了最苛刻的规定,从宋代起,缠足就是女性受奴役的最严酷的象征。
这仅是女性在身体上受到的摧残;在心灵深处,她们灵魂里奴隶意识的积淀,也比男性更深厚,精神上的奴役使她们的灵魂变得扭曲与畸形。
在著名的杂文《我之节烈观》中,他揭露了传统的封建文化对女性充满血腥的不人道、丧失人性的摧残;他的小说也刻画了许许多多妇女形象,《祝福》、《明天》、《伤逝》、《离婚》等小说中塑造的几个悲剧人物形象,其材“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其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鲁迅曾在他的小说集《呐喊》中把整个社会比喻为一个铁屋子,把当时愚昧的国民比喻为熟睡在这间屋子里的人们,所以他要呐喊,让这些昏睡的人们觉醒。
而在铁屋子里,女性是没有驱使和奴役他人的希望的,女性永远受男性的奴役,如有非议,就是不安分,罪莫大焉。
铁屋子里的女性,毫无疑问是比昏睡的男性国民大多数更深地受封建传统文化精神的奴役。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被社会的压迫和束缚所决定。
他通过描写女性人物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受到的歧视和剥削,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呼吁。
《阿Q正传》中的阿Q的妻子阿黄是一个典型的受压迫的女性形象。
她一直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
阿黄早年丧父,在家中排行最小,家中其他兄弟姐妹不断欺负她,而她又无力反抗。
进入婚姻后,她成为了阿Q的负担,阿Q常常对她施暴,她只能忍气吞声。
阿Q死后,阿黄成为了贫困的寡妇,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磨炭为生。
阿黄的命运暴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歧视,她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独立的经济能力和自主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狂人日记》中的罗秀英是另一个被命运束缚的女性形象。
她处于一个父权社会中,被她父亲看作是财产和工具。
她在家中被虐待,被父亲禁锢在家中,无法接触外部世界。
父亲死后,她被迫嫁给了一个同样残暴的丈夫,由此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压迫和悲惨境地。
她的婚姻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而是更多的苦难和痛苦。
在这个故事中,鲁迅通过罗秀英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禁锢,以及女性的权益缺乏保障。
虽然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命运的描写往往令人沮丧,但他的作品中也展现了女性们的反抗精神和意志。
《阿Q正传》中的小贩妇女李秀英虽然处于同样的压迫境地,但她却不甘心被命运摆布,坚持反抗和争取自己的权益。
她面对男权社会的压迫,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并最终得到了一些改变命运的机会。
鲁迅通过描写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呼吁。
他呼吁改变女性命运的也呼吁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人人平等。
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对后世文学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具有悲剧性。
她们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在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中承受痛苦和悲伤。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第一部分:家庭中的悲剧鲁迅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被家庭剥夺了自由与尊严,承受着各种痛苦和压抑。
她们常常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无法摆脱家庭中的恶劣环境。
举个例子,鲁迅的《药》中的女性形象可谓是一个悲剧。
她受尽了丈夫的虐待和压迫,整日过着庸碌无为的生活。
她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丈夫和家庭的需要,没有自己的权益和独立的人格。
最终,在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她选择了吞食毒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她唯一能够摆脱悲惨命运的办法。
第二部分:社会中的悲剧除了家庭中的悲剧之外,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常常承受着社会带来的痛苦。
封建社会的压迫使得女性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被迫扮演被动的角色。
在《阿Q正传》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冯太太被形容为“尘埃”,她的存在并没有给阿Q带来幸福或快乐,反而增加了他的痛苦。
当冯太太的丈夫死去后,她成为了阿Q的幻想对象,但她对阿Q的崇拜和依赖并没有改变她在封建社会地位的低微和每天的辛劳。
她只是满足着阿Q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逐,最终也成为了阿Q道德颓废的一部分。
总结: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这些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抑。
无论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还是社会角色的被动扮演者,她们都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女性形象变得十分悲凉和苍白。
鲁迅通过这些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夺和压迫,对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批判和质疑。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1. 引言1.1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承载着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对于鲁迅而言,女性人物是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审视,她们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受到传统伦理观念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主性和权利。
在《狂人日记》中,疯狂的方小红被迫嫁给了一个与她不相称的男人,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在《阿Q正传》中,阿Q所谓的妻子也只是一个道具,被他所利用和虐待。
在《药》、《白光》、《孔乙己》等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悲苦和无奈。
2. 正文2.1 《狂人日记》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女性人物主要有两个,分别是秀玲和药童。
秀玲是主人公的妻子,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女性,但她却在丈夫的疯狂行为下承受着痛苦和折磨。
主人公因为受到自己内心的纷扰和社会的压迫而逐渐变得疯狂,而秀玲则成了他的牺牲品。
她在家庭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受尽了丈夫的虐待和压迫,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另一个女性人物药童则是一个与秀玲截然相反的角色。
药童是一个女扮男装的医生,她独立、果断、聪明,在那个年代尤其是一个女性来说是非常罕见的。
她在故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意志力和勇气,最终帮助主人公找回了失去的自我。
药童的命运虽然离奇,但却更能体现出她的坚强和智慧。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这两个女性人物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女性在这种环境中所展现出的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命运。
女性在鲁迅的笔下不再是被动的牺牲品,而是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主体。
通过这些女性人物的命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2.2 《阿Q正传》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在《阿Q正传》这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主要体现在两个角色身上,一个是阿Q的妻子阿桂,另一个是乡村寡妇老娘。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作品赏析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作品赏析作者:唐亚军内容摘要:鲁迅的二十五篇现实小说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内容的。
塑造了诸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共性和个性的分析,从中领略那个时代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内心桎梏的悲壮历程,去感受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种种罪恶的强烈控诉,和对女性的同情。
探索悲剧故事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形象封建罪恶控诉同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是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其笔触最为深刻。
从《狂人日记》开始,陆续发表大量作品,塑造出众多的典型人物。
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如男性形象更丰富。
因为一提起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阿Q、狂人、藤野先生、孔乙己、闰土等。
但仔细梳理,我们依然能够深刻的感觉到,鲁迅小说中众多女性的“国民性”特征。
他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显示了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高瞻远瞩。
一.小说中女性的共性和个性分析鲁迅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生活是熟悉的。
农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残存时间最长,封建意识影响最强烈的地带。
农村妇女更是封建社会的最底层。
她们的悲惨命运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关注。
比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离婚》中的爱姑。
但是,更集中更深刻地揭露封建势力对农村妇女欺压和迫害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
作者把祥林嫂放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典型的农村妇女悲剧命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她的遭遇充满了辛酸和血泪。
她生活在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包围之中。
即使同样受到封建思想麻痹毒害的笃信鬼神的柳妈,也来吓唬她。
从他的丧夫、失子到惨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四条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对劳动妇女的束缚和迫害。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知识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走进新兴的社会。
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简析
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简析发表时间:2013-10-16T15:36:20.623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7期(上)供稿作者:◇王辉[导读] 从子君反抗的失败,我们看到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者个性的毁灭。
◇王辉(阆中江南高级职业中学阆中 637400)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作为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其小说中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一愚昧麻木的单四嫂子鲁迅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
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悲剧女性形象。
她勤劳、善良。
守寡后,遵循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再改嫁。
她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但厄运偏偏降临,宝儿病了,她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但病情依然不见好转,又将希望寄托在庸医小神仙身上。
最终,宝儿死了,她唯一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她面对空虚冷寂的一切,希望在梦里和宝儿见面。
呆呆地等待明天。
可以想象,单四嫂子将面对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遗毒,使妇女们在礼教的束缚下,逐渐变得麻木愚昧。
面对吃人的封建礼教,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甚至寄希望于来生。
正因为她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她的愚昧才使人震惊和惋惜。
鲁迅以自己犀利的眼光和笔触揭穿了封建宗法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毒害。
二从反抗到妥协的祥林嫂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最具有悲剧个性的人物。
她淳朴、善良、勤劳,又有依赖、屈从、自卑的一面。
祥林嫂生活在农村,小农经济的约束与地域的限制,使农村不但有一套既定的妇女纲常,而且,更因承传的愚昧而自觉地维护。
这种强大势力,成了对祥林嫂这样的弱势群体进行打击迫害的武器。
她始终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命运。
最后在祝福声中惨死在街头。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绞死的。
悲哀的抗争—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悲哀的抗争——鲁迅小说中女主人公形象初探文学院0503班王悦 05010316 [内容梗概]: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
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
他在作品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有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
[关键词]:单四嫂祥林嫂子君爱姑悲惨反抗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作家对广大妇女的命运总是寄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同情。
他们以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丰富的审美意蕴,精心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动人的女性形象。
在这个基础上,鲁迅小说中由单四嫂(《明天》)——祥林嫂(《祝福》)——子君(《伤逝》)——爱姑(《离婚》)四位女主人公组成的妇女形象,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妇女在封建礼教统治下所遭受的残酷迫害和所进行的无力抗争,而且对妇女自身所背负的历史的负荷和精神的重压,作了全方位的剖析和多角度的透视,从而体现了鲁迅对中国妇女心态的深度把握和妇女解放问题的非凡思考。
在这组妇女形象的身上,深深地烙上了属于鲁迅的那种深邃思想和高超艺术的印记。
一《明天》的主人公单四嫂,“是一个粗笨女人”。
她勤劳善良,丧失丈夫后,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
她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
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偏方,宝儿的病依旧不见好转。
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小仙身上。
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
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
她对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打击和不幸,只是通过所寄托的如梦幻般的“明天”,依旧是永远无法兑现的梦。
鲁迅曾指出,妇女“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①”。
单四嫂对封建道德教条的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甘心情愿地任人摆布,这就意味着等待这个可怜寡妇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论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论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妇女能否在社会中拥有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是评价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
然而几千年来,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却没有享受到什么民主和自由,相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她们,倍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残酷压迫。
鲁迅曾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他在现实主义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
她们悲惨的际遇和结局,深刻展现了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残酷吞噬,作者其意是“揭露病态社会的魂灵,以期引起疗救。
”但如何使妇女脱离被奴役的地位,获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也是写作的另一重要目的。
1.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毒害的两位“嫂子”的悲剧。
两位“嫂子”指鲁迅作品《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祝福》中的祥林嫂。
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腐朽统治,极力宣扬封建礼教,鼓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伦理道德,在封建伦理思想的长期蹂躏下,许多妇女忍辱负重,单四嫂子和祥林嫂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这把利刃下的羔羊。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一样,先失去丈夫,后失去爱子,她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在“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等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们没有做人的权利,只是丈夫的附属品,但她们恪守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思想,丝毫没有反抗的意识;她们都是靠自己的辛苦劳动生活的农村妇女。
单四嫂子夜以继日地纺纱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祥林嫂则在鲁四老爷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她们都受尽凌辱与欺压。
单四嫂子的儿子生病了,没人性的蓝皮阿五趁人之危,无耻地调戏她,祥林嫂被她婆婆当作物品一样卖给了贺老六。
但她们的际遇又有所不同:单四嫂子失去丈夫后,遵循“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
她没有非分之想,只想靠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却依旧不见好转。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十分凄凉,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本文将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药》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进行
分析。
从《狂人日记》中的柳梅开始。
柳梅是主人公的妹妹,她从小就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
不公待遇。
她不得不过着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人生活,为了家庭的生计而操劳。
柳梅在狂
人的眼中成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的象征,她的命运让人感到无奈和愤慨。
我们来看《阿Q正传》中的春红。
春红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性,她为了生活而将自己
出卖给恶霸阿Q。
春红被阿Q当作玩物,奴役她,侮辱她,最终将她抛弃。
春红得不到尊
重和保护,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春红的命运表明,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无处安身,只能
任人摆布。
让我们来看《药》中的杨素珍。
杨素珍是一个为了心中的爱情而牺牲的女性。
她为了
救治丈夫而不惜舍弃自己的身体,最终导致了自己精神的崩溃。
她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是
巨大的,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酷对待。
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是悲惨而凄凉的。
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使
得她们难以自主,注定了她们的命运。
这种命运的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夺和
压迫,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导语:鲁迅笔下这两个主要女性的悲剧人生,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欢迎大家阅读浏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三种类型: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
其中,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重。
在小说《明天》、《祝福》中,鲁迅先生成功塑造了单四嫂子、祥林嫂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她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露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一天生苦命,饱受摧残1.单四嫂子的形象。
单四嫂子生前守了寡,为了生存,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在深更半夜就开始张罗明天的生活。
艰难与困苦并未让在饿死边缘挣扎的单四嫂子对生活失去信心,皆因自己三岁的儿子——宝儿。
丈夫死后,所有的寄托和希望,都押在了宝儿身上。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
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
单四嫂子失去了希望,她没有了明天,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
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 ,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
”2.苦命的祥林嫂。
在丽春之日,祥林嫂的丈夫夭折。
严厉的婆婆决定把她象商品一样卖掉。
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
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强嫁给山里人贺老六,并有了儿子。
可贺老六不久“断送在伤寒上”、孩子也“给狼衔去了”。
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她再次来到鲁家,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
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美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美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敏锐的文字表达能力,创作出众多令人震撼的作品。
其中,小说《祝福》无疑是一部典型的悲剧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用他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展现出深刻的悲剧美。
在《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
她先后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生活陷入困境。
虽然她勤劳善良,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在世人冷漠的目光中,她最终孤独地死去。
这个情节让人深感悲剧美,使读者对祥林嫂的命运产生强烈的同情心。
鲁迅在《祝福》中刻画了众多人物,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主人公祥林嫂命运多舛,但她的坚韧和顽强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卫老婆子热心肠,但世故圆滑,她的存在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复杂性。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性格迥异,为整部小说增色不少。
鲁迅通过情节和人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
在小说中,祥林嫂不断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遭遇,希望能得到一丝同情和安慰。
然而,人们却对她冷漠甚至嘲笑。
这种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悲剧美,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冷酷和社会的无情。
在《祝福》中,鲁迅运用了深情而沉痛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他深刻的情感。
他描绘出祥林嫂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使人们为她感到无尽的悲哀。
同时,鲁迅也通过这些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引发读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思。
在结尾部分,《祝福》以一种悲凉而又深沉的方式,让人物和情节相互呼应,使整部小说的悲剧美得到完美的呈现。
祥林嫂在孤独和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那些曾经对她冷漠的人也继续过着他们的生活。
这种结局让人深感无奈和悲哀,使读者对悲剧美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鲁迅的《祝福》,我们可以看到悲剧美在社会批判和人性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无情。
同时,鲁迅在描绘祥林嫂的内心世界时,也充分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反抗悲剧
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很多作品都反映了旧中国的妇女形象及其解放问题,塑造了一些妇女典型,她们从顺从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反抗,并且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她们的牺牲是值得的。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几个典型形象的逐步反抗到斗争失败及其思想意义的深入分析,揭示束缚妇女进步反抗的深层原因,进一步探讨鲁迅先生对女性摆脱悲剧命运出路的思索。
关键词:鲁迅女性解放反抗悲剧
一
“五四”运动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时期出现了大量反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的文学作品。
鲁迅是较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伟大作家之一。
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妇女反抗悲剧形象的典型,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
(一)逃避的反抗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明天》创作了他小说中的第一个妇女形象——单四嫂子,一个在社会里受多重压迫并很符合封建规范的“节妇”,是广大妇女生活和命运的代表。
单四嫂子在丈夫死了之后,一直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年幼的
儿子宝儿。
她在精神上是很难顶住封建礼教及社会上的各种压迫的,但是因为宝儿的存在,使她觉得有了“明天”,有了希望,有了精神支柱。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苦日子也不长,宝儿的不幸夭亡,使她失去了自己的“明天”。
同时,等待她的还有来自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的摧残和压迫,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安慰她和关心她的,都是各有所图连她仅有的财物也随宝儿的死一并没了,她的“明天”也彻底的没有了。
单四嫂子一直处在封建礼教的规范里,这样的生活在她看来是正常的,合理的,面对凄苦的生活,她想到的是她唯一的希望——宝儿。
可是丈夫、儿子死后,她还要面对一连串的经济上的敲诈勒索和精神上的伤害侮辱。
她不可能知道去反抗各种压迫,那剩下的就只有逃避了,而且在当时对她这么一个农村妇女来说反抗是过分的期待,她只能在顺从、悲哀中惨淡地失去“明天”。
明天,应该是给人希望的,但是单四嫂子的“明天”却是沉重的的打击和失望。
鲁迅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下层劳动妇女在封建各种压迫中不断受到摧残的境况,但是她没有反抗,这给我们心灵以沉重的震撼。
鲁迅就是要通过单四嫂子的不反抗,或者说是逃避的反抗,让世人警醒。
(二)被迫的反抗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作品,主人公是祥林嫂,一个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她所受的压迫和摧残,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比单四嫂子更为悲惨。
祥林嫂是一个温顺、善良、无知的普通农村妇女,是在封建伦理包围和影响下土生土长的,一直受到封建政权、皇权、族权、夫权和神权等等的“熏陶”。
因此在她受到压迫的
时候,她的反抗是浅层次的,被动的,当然也是势单力薄的。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反抗的身影,虽然是被动,而且结局是失败的,但是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了,让我们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祥林嫂的第一次反抗,是她的第一个丈夫刚死后,婆婆要将她像牲畜一样卖掉时,她被迫逃了出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这是一次突破,她反抗的是封建族权和婆婆的强大权威。
第二次反抗是祥林嫂被夫家人从鲁镇劫回,卖到贺家,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
抬出轿来,几个大男人使劲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一不小心,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这“异乎寻常”的反抗是祥林嫂对将她像牲畜般买卖的婚姻制度的反抗。
但她还是受封建思想影响太深,最终服从了这次婚姻,安心地呆在贺家了。
但是这次的拼命反抗使我们对女性的解放看到了希望。
她第三次的反抗,应该是更深入了,但也是最后的反抗了。
她开始质疑封建神权,鬼神和地狱的存在,这是从根本上怀疑封建社会所宣扬的思想,是一次精神层面上的深刻反叛,正如文中所说:这里的人照旧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使得“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多”的“我”感到悚然。
祥林嫂是有一些反抗觉醒意识的,但却是被迫的,开始反抗也最多是为了能够在物质上过得去就行了,而不是为了自身的独立,再加上她的出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她的命运必然是惨淡的。
鲁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受到强烈压迫的妇女悲剧典型形象,给我们揭示了广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及其社会根源,表现了鲁迅对妇女的深切关心,也从这里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三)一次主动的反抗
如果说祥林嫂的反抗是被迫的,那么爱姑的反抗则更主动,也更长久和猛烈,而且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离婚》中的爱姑,是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的。
她也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却有着不错的家庭背景,正如文中说:“我们虽然是初会,木叔的名字却是早已知道的。
胖子恭敬地说。
”她的反抗不公也是在有了家庭背景的支持下才得以继续的,也使得抗争有了新的进步。
她十五岁嫁到施家,“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
然而,当丈夫另觅新欢,要遗弃她时,她却变得异常的泼辣,勇敢,并进行了坚强和持久的抗争。
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在以往的妇女都没有敢如此的,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觉醒解放的希望。
但爱姑仍然是在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受到不公的待遇后奋起反抗的,而且也是以悲剧结束。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政府,但是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推翻封建思想的影响和束缚。
在农村,辛亥革命的影响更是微弱,封建思想还是非常强大的。
爱姑是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的具有一定平等意识的又被压迫的农村妇女的代表,在她身上体现出了敢于同封建伦理斗争的精神,这比起祥林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鲁迅先生塑造的爱姑形象,是一次大的突破,是女性争取自身权利和平等的一大尝试,但也反映了农村妇女命运的悲惨和反抗的艰难。
(四)女性知识分子觉醒的反抗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类不同于祥林嫂、爱姑等无知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有知识的女
性,她的反抗和觉醒,是鲁迅在探索女性问题上的另一思考和探索发现,而且子君的觉醒有了更深入的表现,更具有主动意识和理论指导,是妇女解放的另一新台阶。
子君生活的时代,仍然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社会。
在家有严厉的父亲,在城里上学又要受到胞叔的严厉管束,就连在她去找涓生的路上,也会受到监视。
但子君毕竟是一个知识女性,“五四”前后提倡的新思想、新道德在她身上得到了体现。
她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走了出来,“目不斜视地骄傲地”来到会馆,听自己心爱的人“说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为了争得彻底的恋爱自由,子君还毅然斩断亲情,与涓生在小胡同建立起了小家庭。
这时他们取得了小胜利,但悲剧也就开始上演。
青年自由恋爱是不能容于那个时代和社会的,在子君与涓生结合之初,他们就被迫斩断各种亲情,在社会上开始孤立。
之后局子里的一纸解职令导致涓生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这客观上加剧了他们感情上的破裂。
经济上的拮据,使得涓生开始不满子君的把小家庭生活当作全部人生意义,他还觉得子君已成为他的拖累,只好被迫分离,而子君在随父回家后不久便凄惨死去。
子君开始走出来时,给我们莫大的希望,她有理想,有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是盲目的斗争,有武装自己的新理论,并知道拿起个性解放,恋爱自由与封建伦理进行坚决斗争。
可是,封建势力非常强大,他们被一步一步逼向绝路。
子君的失败给我们巨大的震撼,也使我们明白,面对封建势力,单个人的反抗最终都会以失败结束。
子君的可贵之处是她敢于反抗,并有强
烈自我觉醒的意识,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敢于朝着自己的理想抗争的精神。
三
鲁迅先生对旧社会妇女形象的描写是很深入而且也是非常生动真切的,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以震撼和警醒。
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妇女的关心和同情,通过对她们的描写探索女性解放的出路,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对人的精神的摧残和虐杀,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野蛮、残忍和虚伪,特别是表现了套在中国劳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的沉重,使她们无法从根本上走出封建的桎梏。
从单四嫂到子君,她们的反抗意识是一步一步增强的,觉醒意识也在悄然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明天”。
单四嫂、祥林嫂和爱姑都是农村无知、善良弱小的劳动妇女,几乎是完全被封建伦理道德吞噬了灵魂,她们的反抗基本上是被动的,而且都是因为无知、势单力薄、思想守旧等原因惨遭失败。
子君的出现,似乎给我们新的希望,但是她也不可能战胜势力强大的封建伦理。
鲁迅给我们揭示了要想战胜封建势力,就必须联合起来长期坚持斗争,前仆后继,不能单打独斗,必须要取得经济的独立权,还要从根本上摆脱封建反动思想的束缚。
参考文献:
[1]张秀枫.鲁迅小说全编.[z].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李希凡.《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4]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王瑶.鲁迅作品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张秀枫. 鲁迅小水全编.[z].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220.
[2]史志谨. 鲁迅小说解读.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