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绵阳诗二首签考(一)
《秋兴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兴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秋兴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秋兴八首·其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唐代杜甫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鸰。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
译文巫峡一带千山迷暗,遥想终南山万里皆春。
我存病中见到弟弟的来信,不禁惊怪你还是世间之人。
边读信边回答几子的询问,弟弟远道来夔州正冒着故争的烟尘。
等到弟弟高兴地乘船来到巫峡口岸,哥俩要款叙乡情,话说归秦。
久久地等待你的到来,等不到你急得我禁不住把喜鹊嗔怪。
我还把你的信男给鶺鸰看,这时树上的喜鹊还是兴奋得不愿离开。
从原野飞来的鶺鸰显出急难之意,我想弟弟你也像鶺鸰似的飞鸣,求其同怀。
我老是凭倚着江阁翘首引颈,恨只恨江柳遮住了我的眼睛。
过去了不少舱只竟不见弟弟来到,我屈指数十年来的事,一会儿愁得要死,一会儿又苏醒过来。
注释巫峡:夔州(今奉节)一带峡谷。
终南: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
战伐新:指大历二年(767)正月密诏郭子仪讨周智光和命大将浑瑊及李怀光陈兵渭水一事。
款款:徐徐,缓慢。
秦:指长安。
嗔(chēn):责怪。
鶺鸰(jí líng):鸟名。
即脊令。
《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言脊令失所,飞鸣求其同类。
后因以脊令比喻兄弟。
愁绝:愁极。
星星:即“惺惺”,苏醒。
赏析“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首联渲染环境,三峡一带,两岸连山,山峦叠嶂,遮天蔽日,因此说“巫峡千山暗”,终南山代指长安,弟弟杜观在暮春时节不远万里从长安来蜀中。
颔联乃直书实事。
诗人虽在病中,但因很快就要与观弟相见,精神振奋,病也觉得好多了。
两句意为烽烟四起,战乱频繁,生死未卜,突得来书,才知杜观尚在人间。
惊喜之情,不可言状。
这是悲中见喜。
“书到汝为人”,是说:收到来书才知你仍然是人,还没有变成鬼。
这就把诗人平时对亲人的关切和接书后的惊喜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歌鉴赏】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原文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原文【其一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其二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其三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
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
【其四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其五?东?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
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
【其六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
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其七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
【其八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
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
【其九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其十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堂天下无。
借问夔州压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注释、中巴之东巴东山:东汉末刘璋据蜀,分其地为三巴,有中巴、西巴、东巴。
夔州为巴东郡,在“中巴之东”。
“巴东山”即大巴山,在川、陕、鄂三省边境,诗中特指三峡两岸连山。
2、江水开辟流其间:是说从天地开辟以来,江水即流于巴东群山之间。
3、白帝:白帝城。
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两岸连山,七百余里。
城扼瞿塘峡口,足资镇压,故曰高为三峡镇。
4、夔州险过百牢关:百牢关在汉中,两璧山相对,六十里不断,汉水流其间,因与夔州的瞿塘相似,故以作比。
5、白帝夔州各异城:故白帝城在夔州城东。
6、蜀江楚峡混殊名:瞿塘旧名西陵峡,与荆州西陵峡相混。
7、物情:人心归向。
8、问:一作“向”,一作“间”。
9、赤甲白盐:二山名。
俱刺天:都很高。
0、闾阎缭绕接山巅:是说从山脚到山顶都有人家。
缭绕:盘旋。
、枫林橘树丹青合:枫叶丹,橘叶青,又两山相对,所以说丹青合。
2、复道:楼阁通行之道,因上下有道故谓之复道。
锦绣:形容景物之美观。
2023绵阳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绵阳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郑珍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卞之琳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怀古诗。
广东各市2022年高三语文高考一模卷【古诗词阅读题】汇集练
广东各市2022年高三语文高考一模卷【古诗词阅读题】汇集练(2022·广东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①幕杜甫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
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
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
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②。
【注】①杜相公,指杜鸿渐,时以平章事兼山、剑副元帅,辟李秘书入府为僚。
此诗是杜甫在夔州送李秘书时所作。
②五云,指京师瑞气,古人认为,太平之时,云则五色而为庆。
三台,星宿名,这里是以星宿比喻杜相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意境宏阔,以深秋的巫峡、浩瀚江水为背景,为李秘书乘着官船的到来蓄势。
B.颔联,“倒听”“背指”构建出上下两层、前后两际的立体空间,行舟画面如在眼前。
C.颈联的“趋”字,写出李秘书上任的急切,“恐”字则表达对误了约期会受罚的担心。
D.尾联,诗人以星宿作比,形象地表达出了李秘书进京为官,获得重用,仕途的光明。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2·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三)①苏辙赵北燕南古战场,何年千里作方塘。
烟波坐觉胡尘远,皮币②遥知国计长。
胜处旧闻荷覆水,此行犹及蟹经霜。
使君约我南来饮,人日河桥柳正黄。
【注】①又名《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其一)》。
②皮币,指毛皮和缯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贵重礼物。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奉命出使途经雄州,历史上该州曾经是战乱频发之处,现已是和平安宁之地。
B.望千里方塘烟波浩渺,诗人觉离契丹尚远,看着随行贵重的礼物,深感责任重大。
C.诗人为错过雄州荷花盛开的美景而惋惜,但庆幸赶上了经霜之蟹,可以一饱口福。
D.本诗押“江阳”韵,“嫌”“长”“霜”“黄”均字音洪亮,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情感。
4.诗人奉命北上,尾联却写“南来”“人日”之约,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绵阳李杜祠碑刻(上)
绵阳李杜祠碑刻(上)绵阳有富乐⼭、西⼭和李杜祠等处不敢写,易失之肤浅,易不知所云,易叛离⽂史。
因机缘,富乐已有涉⾜,待再核实。
李杜祠,耗费半⽉有余,仅识碑刻⼤概,且多仰仗上潼、沙爷等⼒。
希望这个基础性的⼯作,能给⼤家的研究带来线索,若正式使⽤,还需仔细核对。
2017年10⽉7⽇李戴记。
⼀、《李杜祠记》碑该碑⽴于仙圣堂前廊右间,长⽅形,宽1,⾼2.06,厚0.17⽶,⾪书,凡21列,满列32字,字径3厘⽶许。
刊刻于光绪26年,绵州吴朝品撰⽂,盐亭冯诗书丹。
吴朝品,字⽴卿,光绪⼄⾣拔贡,历官中江县教谕、西安府候补知县。
祖⽗吴绍典,⽗吴开聪,岳⽗李岷琛。
继承⽗志,于芙蓉溪上度地七亩,建李杜祠并祀李⽩、杜甫,“经始于庚⼦三⽉,迄九⽉⽽⼯竣,惟俭惟朴,不雕不镂,⽤钱三千六百緡。
” “祠凡三楹……凿池引流,葺屋于其上,颜⽈:寻棕问鱼之舫。
”有《涪雅堂诗》⾏世,⼗分注意乡⼟⽂献的收集,有若⼲拓⽚被绵阳市博物馆收藏。
冯诗,字吟舫,盐亭县廪贡⽣,历官内江教谕、绵州训导、省城⾼等学堂监学。
冯诗于光绪⼆⼗⼆年任绵州训导,历⼗年。
兼⼯书法,尤善⾪书,结体秀美,有书《游龙藏寺赠雪堂上⼈》和《李杜祠记》传世。
【李杜祠记太⽩,绵州⼈。
《舆地⼴记》:“绵州彰明县有唐李⽩碑。
”《杜诗补遗》⽈:“⽩本宗室⼦,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焉。
彰明,绵州之属⾢,有⼤⼩康⼭,⽩读书于⼤康⼭,宋⼈/讳匡为康。
⼜尝考之范传正《李公新墓碑》、魏颢《李翰林集序》,下暨《新唐书》、《宣和书谱》、/《杨升庵⽂集》,或⾔⼴汉,或称巴西,是皆太⽩家绵之确证。
”太⽩出蜀之后,不复旋返,/惜乎蜀中诸作,不及绵州⼀语。
⼯部于宝应元年⾄绵,悦其风⼟,放怀歌咏,今存集/中。
光绪壬午(1882),先⼦创筑治经书院,仿宋⼈思贤堂故事,建楼祀扬⼦云、太⽩、⼯部诸/⼈,尝谕不肖⽈,“太⽩,乡先⽣也,⼯部观打鱼于东津,绵之⼈宜并祠之。
闻隆庆府及/秦州天靖⼭俱有李杜祠,汝他⽇作之,则续吾志矣。
杜甫《九日》赏析
杜甫《九日》赏析[原诗呈现]九日[唐代] 杜甫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词语注释]1.九日: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
本诗为广德元年(763)重阳日诗人在梓州所作。
2.郪qī县:古县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亦即梓州治所。
3.重在:仍然在。
这已经是杜甫第二年飘泊在梓州,无法回成都。
4.涪江:水名,流经梓州城东。
5.不相放:不饶人。
6.黄花:指菊花。
7.郁郁:形容忧伤苦闷,心情压抑,郁郁不乐。
8.路难悠悠:化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另外王粲也曾有诗句“悠悠世路”(赠蔡子笃诗)。
这里指世路艰难。
9.常傍人:常依靠他人。
10.酒阑:酒筵将尽。
11.却忆:仍忆、还忆。
12.十年事:指十年以前,即天宝十四载冬,杜甫由长安赴奉先县探望家属,途经骊山脚下,听到骊山行宫里君臣通宵享乐的鼓乐声,深感国难在即,为之沉痛不已。
13.骊山:在今陕西西安市东临潼县,是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游乐之处。
14.清路尘,辇出而清道。
[诗句翻译1]1.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去年重阳节我在郪县城北登高,今日重阳我仍在梓州的涪江之滨。
2.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苦于白发与日俱增,羞于面对满眼的新菊。
3.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世道混乱,心情悒郁地久在他乡作客;生路艰难,长期依靠他人使我忧思不尽。
4.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酒后回忆起十年前的往事:在骊山脚下的凄清路上我曾为国事而痛断心肠。
[诗句翻译2]1.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去年重阳在郪县北登高,今日重阳依旧在涪江边度过。
2.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发已愈白,苦于这岁月不饶人,羞于面对这新开的无数黄花。
3.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遭遇乱世,漂泊异乡,心中郁闷,生活无着,依靠他人只叹路难。
4.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酒筵将尽,却忆起十年前的旧事,想起皇上在骊山时辇车出动,令人肠断。
《唐才子传选 杜甫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题)
《唐才子传选·杜甫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0分)杜甫,字子美,京兆人。
贫,少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①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②,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③饥,辄弃官去。
客秦州,负薪拾橡栗④自给。
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
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大历中,出翟塘,溯沅、湘以登衡山,适耒阳。
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
县令自棹舟迎之,乃得还。
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选译·卷二·杜甫》)【注释】:①羸服:贫贱人的衣着。
②窭:贫寒。
③关辅:关内畿辅地区,即现在的关中地区。
④橡栗:橡树的果实。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B.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C.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D.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杜甫年轻时未振作自己,他去拜访李邕,李邕认为他才华非同一般。
B. 杜甫回到京城之后,遇到饥荒,于是他背柴、采摘橡树果实来过活。
C. 杜甫游览岳祠时被洪水困住,县令救了他,还请他吃牛骨头、喝白酒。
D. 杜甫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杜甫多次经历叛乱,保持气节不被玷污。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零诊考试(9月)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9绵阳南山中学高中2021级高三零诊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邹平谌伦伦审题人滕涛丁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和杜甫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李杜”并称也成为惯常用语。
然而这一并称的生成与定型过程却颇为复杂,并为聚讼千年的李杜优劣论埋下了隐患。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曰:“唐人一时齐名者,如苏李、燕许皆兼以文笔为称,其专以诗称有大历十才子、咸通十哲等目。
至李杜、王孟诸合称,则出自后人,非当日所定。
”前者即所谓的“时称”“时议如此”,多数得到当事人认可。
如苏颋与张说皆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称“燕许大手笔”。
这种并称的双方或多方大都具备某种相似的特性,虽然也偶或引起个别作家的不满,但总体上比较稳定,后人的争论也较少。
后者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一方身后的影响力较生前有了某种变化,具备了与另一方齐名的条件。
基于这种原因形成的并称往往先天不足、争议不断,特别是后人对某一方的评价出现变动时,争议就更大,往往成为后人比较其优劣的根源所在。
李杜并称就是如此。
李白早年即“大名寰宇满”,既与陈子昂并称“陈李”,亦位列“饮中八仙”。
杜甫本人虽“自谓颇挺出”,却长期处于“碌碌饱饭行”的状态,他生前也并未取得堪与李白相当的影响力。
李杜并称的最终确认与杜诗渐为他人接受,跟元稹、韩愈等人对杜甫的推尊有很大关系。
贞元十年,元稹在《代曲江老人百韵》中用“李杜诗篇敌,苏张笔力匀”一句开启了李杜并称的先河,稍后为杜甫撰墓志铭时再度使用了这一称谓。
元稹密友白居易也接受并使用了这一说法,韩愈更是多次将二人并举。
绵阳市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绵阳市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一、二句写出“雨”怎样的特点?(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这个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两题。
漫成一首①杜甫江月②去人只数尺,风灯③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④静,船尾跳鱼拨剌鸣⑤。
【注】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
③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④拳:屈曲。
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⑤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拨:一作“跋”,一作“泼”。
(1)“江月去人只数尺”中的“去人只数尺”抓住江上夜景的特点进行描绘,请作具体描述。
(2)诗的最后两句分写静睡的鸟和跳跃的鱼,一静一动,富于诗意。
请作简要赏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诗歌鉴赏】杜甫《投简成华两县诸子》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投简成华两县诸子》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杜甫《投简成、华两县诸子》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投简成、华两县诸子》原文赤县官曹拥材杰,软裘快马当冰雪。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南山豆苗晚荒秽,青门瓜地新阻滞。
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
自然弃掷与时异,况实乃疏顽临事拙。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杜甫《投简成、华两县诸子》翻译等待更新杜甫《投简成、华两县诸子》赏析《投过简成、华两县诸子》就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梁氏编在上元二年成都作,盖以“成”为“成都”,“华”为“华阳。
”《唐志》:成都、华阳两县为附郭,乃次赤。
按:诗云长安苦寒,又言南山之豆,东门之瓜,皆长安京兆事。
其云“故旧礼数绝”,又云“弃掷与时异”,当是天宝十年,召试后,送隶有司参选时作。
成华当作咸华,盖咸阳、华原二县也。
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八折。
首段,有慨身世。
惟少年得志,故老成落魄。
自称杜陵野老,诗作于长安,明矣。
赤县官曹,本谓长安贵人,不指两县诸子。
盖投简诸子者,另有其人也。
朱注误认两县为赤县,故有畿县之疑。
《正异》不知长安即赤县,故欲改为长夜。
总错在侍题“成”、“华”二字耳。
南山豆苗晚荒秽,青门瓜地新阻滞。
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
自然弃掷与时异,况实乃疏顽临事拙。
饥卧动即为向一旬,敝衣何啻联及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此自述饥寒之状。
《杜臆》:乡里后辈,挟势骄人,固不足责;乃故旧在朝,而礼数亦绝,尚何望乎?疏懒在性,公之致贫在此,公之立品亦在此。
又曰:?冗尊显,贤哲弃遗,则时事可知。
无声泣血,伤已而并优世矣。
此章上四句,下八句。
【杜甫的诗词全集68首诗全集浏览。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即事陈起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形象。
【答案】(1)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2)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解析】【分析】(1)本题诗的颔联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
从视觉角度描写了“草”、“鹭”、“柳条”、“莺”等动物和植物。
颈联则从听觉角度写,描写了作者在湖边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刚奏起的笛声。
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
这两联主要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自然活泼,富有情趣。
(2)“波光山色两盈盈”面对美丽的春天景色,“短策青鞋信意行”诗人穿青鞋、携短杖,随意行走,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与自由。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面对无穷的美景,诗人尽情放歌,尽情饮酒,享受余生。
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故答案为:⑴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⑵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绵阳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绵阳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睛①杜甫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睛①杜甫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先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
这两句诗中所写的景物有“湖外草”“海东云”和“莺”“鹤”等,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
写“湖外草”“海东云”用“碧”和“红”等色彩,调动人的视角感官;写“莺”“鹤”时,则抓住了声音(“相和”)和动作(“摩霄”),有实写,有虚写,从空间上看,有远有近。
然后分析其作用。
景物描写,不但写出景物本身的特点,而且渲染氛围,表达某种情感,情景交融。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分析。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注释里已表明“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据此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感。
“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
故答案为:(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四川省绵阳中学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答案
四川省绵阳中学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释】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1)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2)请结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刘禹锡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
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
(1)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白居易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①肉。
【注释】①驽骀:指劣马。
(1)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________的同情和对________的呼吁。
(2)本诗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试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踏枝冯延巳几度凤楼同饮宴。
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
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
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
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写情侣的相逢和追忆,忽今忽昔,将眼前和往昔的时间之线交错在一起。
B. 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又将离别的痛苦。
C. 过片“蜡烛泪流羌笛怨”画面感极强,既承上片末句喜中含悲又启下片离别之痛。
D. 全词境华辞洁,语淡味浓,情至心苦,哀怨内敛,体现了冯延巳词作的基本特色。
(2)请赏析下片的表现手法。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辛弃疾千丈阴崖百丈溪。
杜甫在绵阳诗二首签考
杜甫在绵阳诗二首签考一、杜甫《不见》是在绵阳写的怀李白诗《不见》是杜甫的名篇,不但为许多杜诗选本收录,甚至许多唐诗选本也要选入。
而且因为它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有很大的重要性,作于何时何地,尤为研究者所重视。
此诗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定为上元二年(761年)作以后,诸家并宗其说,其主要理由就是李白卒于次年。
这写作年代是据李白逝世之年而作的推论,并不是根据杜甫的原文来考察。
其实除了这种说法,早就还有另一种意见,仇兆鳌说:“梁氏编在宝应元年(762年)梓州作,不知是年(李)白已卒矣。
”但我认为,诗当作于宝应元年,梁氏所见不错,只不过作诗之地是在绵州而非梓州。
理由试述如下。
先看题目。
《沧浪诗话》说:“少陵与太白独厚。
于诸公诗中凡言太白可十四处。
”其诗题如《赠李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江东兼呈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皆一一明标“李白”,为何独有此诗题目不提李白,不作标明?“不见”一语,出《诗经》“爱而不见”,强调“不见”,拈以为题,正是说本该于此见面而竞未得见。
这地方该是哪里?当然是李白的故里。
杜甫所到的距李白故里最近的地方既不该是泛指蜀地,也不是远在离其故居甚远的梓州,而应是与其故居近在咫尺的绵州。
而杜甫在宝应元年的确是到了绵州的。
既以“不见”为题,杜甫却又在题下加以自注:“近无李白消息。
”仇兆鳖曾说:“古诗先有诗而后有题”,但是“杜诗先有题而后有诗”。
杜诗的题目,有时写得很长,题下另注,非常罕见。
既强调“近无李白消息”,何不径以为题?显然此注系后来所加,而且杜甫觉得非加不可,因为此数字有解释之意,就是想说明诗中有的话是在不知李白消息的时候写的,诗的内容和当时李白的实际不符合。
有一个谜团一直困扰着人们:杜甫写了如此多的怀念李白的诗,为何反而没有悼念李白的诗?说是遗逸也怕是很难解释的。
现在研究这条自注,它似乎在告诉我们:我在不知李白消息的时候写了这首诗,知道他的消息后我再也写不出了。
140唐诗解读——杜甫之《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
140唐诗解读——杜甫之《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注:丁丁:伐木声。
出自《诗经·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金银气:古人认为,地下埋藏珍宝之处,于其上望之,有金银之气。
虚舟:空船。
此处比喻胸怀恬淡。
解读:这组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游齐赵时。
诗人晚年曾作过一首名为《别张十三建封》的诗。
这里的张氏,可能指诗中所写的兖州人张建封之父张蚧。
本诗赞美张氏所居的幽美环境以及人品。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想游春山没有伴,于是特意将你访求,那丁丁的伐木声,使山谷更显得僻静清幽。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麇鹿游——《地镜图》上说:地下埋有金玉的地方,地表上会生出一种气,这种气在夜间可看到,黄金的气是赤黄色的。
这句是说张氏并不贪财,住在这里不是为了在夜间观察金银之气,实是为了远避灾祸、欣赏麋鹿闲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我乘兴而来,由于迷恋你的淡泊精神,以至于忘记了来自哪里,面对你,我仿佛乘坐在一只飘浮的小舟上。
这首七律,是诗人初识张君时作,形容他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以及他所居的环境之美。
诗的意境清新如画,写伐木声映衬出的春山的幽静、林丘的斜阳、涧道上未消的冰雪、山野中悠闲的麋鹿,全诗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
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
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
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
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
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
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一)doc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其四)①白居易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注释】①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B. 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C. 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D. 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
(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1)C项,“闲适的生活状态”错误。
从首句“自从委顺任浮沉”可知作者宦海沉浮,仕途失意;从颈联“不问”“皆慵”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状态。
“闲适”理解错误。
故选C。
(2)“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表层意思是,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
结合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可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再联系颔联“灭除忧喜色”“消尽是非心”、颈联“唯耽酒”“只抱琴”都是表面上不问世事、故作旷达之语。
据此,本句表面上否定屈原行吟泽畔,不知天命,实则流露出自己被贬的苦闷和仕途的失意。
故答案为:⑴C;⑵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
(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古诗原文注释与赏析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古诗原文注释与赏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古诗原文注释与赏析其一有客有客字子美①,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②,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③。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④。
【注释】①客,杜甫自称。
②岁,这里指岁暮。
时当十一月,故云。
橡栗,即栎树的果实,似栗而小,长圆形,又名橡子。
味苦涩,荒年穷人常用来充饥。
狙(jū),一种猴子。
狙公,驯养猴子的老人。
橡栗也是猴子的食物,所以说“随狙公”。
③中原,指故乡。
书,书信。
皴(cūn),皮肤因受冻而裂开。
皮肉死,是指皮肉冻得已没有了知觉。
二句因冻饿而想到战乱中的故乡,已暗伏下文“思弟妹”之意。
④呜呼,感叹词。
兮,助词,跟现在的“啊”相似。
【评析】这组七言歌行,是乾元二年(759)十一月所作。
杜甫经过艰难跋涉,终于抵达同谷(今甘肃成县)。
在同谷寓居期间,没有得到任何援助,这是他一生中生活最为困苦的时期。
组诗淋漓尽致地叙写了他极度穷困的生活状况和对弟妹的刻骨思念。
杜甫采用七古这一体裁,亦有“长歌可以当哭”之意。
七首合为一个整体,结构相同,首二句点明主题,中四句叙事,末二句感慨悲歌。
前人评曰:“《七歌》高古朴淡,洗尽铅华,独留本质。
”“愈淡愈旨,愈真愈厚,愈朴愈古,千古绝调也。
”第一歌写自己寓居同谷的窘况。
首句连呼“有客”,以鸣寄迹荒山之不平,似出于他人之口,奇突异常。
以下满腹悲愤,都藏此二字中。
“白头乱发垂过耳”一句,乃诗人穷愁潦倒之自画像,突出一个“老”字。
中间四句实写当时生活景况,叙事错落有致。
而末句“悲风为我从天来”,又与末篇“仰视皇天白日速”首尾相应。
其二长镵长镵白木柄①,我生托子以为命②。
黄独无苗山雪盛③,短衣数挽不掩胫④。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⑤。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⑥。
【注释】①镵(chán),铁制尖头掘土器,有长木柄,所以称长镵。
②这句是说我就靠你这柄长镵来活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在绵阳诗二首签考(一)
一、杜甫《不见》是在绵阳写的怀李白诗
《不见》是杜甫的名篇,不但为许多杜诗选本收录,甚至许多唐诗选本也要选入。
而且因为它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有很大的重要性,作于何时何地,尤为研究者所重视。
此诗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定为上元二年(761年)作以后,诸家并宗其说,其主要理由就是李白卒于次年。
这写作年代是据李白逝世之年而作的推论,并不是根据杜甫的原文来考察。
其实除了这种说法,早就还有另一种意见,仇兆鳌说:“梁氏编在宝应元年(762年)梓州作,不知是年(李)白已卒矣。
”但我认为,诗当作于宝应元年,梁氏所见不错,只不过作诗之地是在绵州而非梓州。
理由试述如下。
先看题目。
《沧浪诗话》说:“少陵与太白独厚。
于诸公诗中凡言太白可十四处。
”其诗题如《赠李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江东兼呈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皆一一明标“李白”,为何独有此诗题目不提李白,不作标明?“不见”一语,出《诗经》“爱而不见”,强调“不见”,拈以为题,正是说本该于此见面而竞未得见。
这地方该是哪里?当然是李白的故里。
杜甫所到的距李白故里最近的地方既不该是泛指蜀地,也不是远在离其故居甚远的梓州,而应是与其故居近在咫尺的绵州。
而杜甫在宝应元年的确是到了绵州的。
既以“不见”为题,杜甫却又在题下加以自注:“近无李白消息。
”仇兆鳖曾说:“古诗先有诗而后有题”,但是“杜诗先有题而后有诗”。
杜诗的题目,有时写得很长,题下另注,非常罕见。
既强调“近无李白消息”,何不径以为题?显然此注系后来所加,而且杜甫觉得非加不可,因为此数字有解释之意,就是想说明诗中有的话是在不知李白消息的时候写的,诗的内容和当时李白的实际不符合。
有一个谜团一直困扰着人们:杜甫写了如此多的怀念李白的诗,为何反而没有悼念李白的诗?说是遗逸也怕是很难解释的。
现在研究这条自注,它似乎在告诉我们:我在不知李白消息的时候写了这首诗,知道他的消息后我再也写不出了。
所以,它成了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一篇绝唱,一曲绝响。
诗先写“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首句固然指他们自公元745年山东一别分离已久,也暗示来其故里,却“近无李白消息”,更增思念。
次句的“佯狂”,就是说李白“狂”是假相,实际上是清醒的,他佐永王磷起兵是为了“扫尽江汉始应还”,竟遭诬罔,实为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上句可印证原注中的不知李白消息的话。
李白于757年系狱,758年长流夜郎,是“钦犯”,消息当然传播甚广。
而759年遇赦,朝廷就不会大肆张扬,消息闭塞的杜甫自然更在所不知。
不然,诗即使写于761年,也应为他得赦而高兴,不会再有此语。
就是在以前,杜甫对李白的冤狱,也只说“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没有说到“世人皆欲杀”的严重程度。
至于下文的“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巨大的反差,再次深刻地道出李白的不幸,又两次证明杜甫不知李白消息。
盖此时李白虽多处辗转,但在浔阳曾被宋若思辟为参谋,在当涂有叔李阳冰可依,并不是严重到人皆欲杀,飘零无依。
诗的结末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匡山”指江油的匡山,历经诸家考定,此不再赘。
对匡山不可能是庐山,补充一点反证。
李白入永王磷幕前,就在庐山。
他说:“仆卧香炉顶,餐霞饮瑶泉。
”“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书怀赠江夏韦太守》)如果匡山就是庐山,那要李白重回庐山,岂非暗示唐肃宗钦定的李白的案全错了,一切要回到从前?那是犯大忌的。
杜甫诗中一再说李白的冤狱是小人陷害,责备的是“世人”,是“江湖风波”,是“魑魅”,也是为皇上开脱。
李白自己也说是“天恩流夜郎”,不敢“全盘否定”。
再研究“好归来”三字。
“归来”是指李白脱罪,重获自由。
且因杜甫在其故里,故曰“归来”,这层意思也早有人道及。
杜甫在其它地方写的就不说“归来”,例如《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说的便是“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只有在离青莲乡最近的绵阳才会想让李白回来,不是一
道他往。
故杜甫此诗作于绵阳,才最切合实际。
“好”字则未被人们注意。
“好”说明时机到了,可以准备回来了。
这时机就是唐肃宗已死,唐代宗已立,积案可改。
这正好证明诗是写于宝应元年才合理,这“好”字才有着落。
事实证明,杜甫的看法是对的,唐代宗果然要起用李白。
“(唐)代宗之初,搜罗俊逸,拜公(李白)左拾遗。
制下于彤庭,礼降于玄壤,生不及禄,没而称宫。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连朝廷都不知李白已死,闹了大笑话,杜甫不知李白已死就更不足怪了。
杜甫既然自己专门注了他不知道李白的消息,却要用李白的事实来作为推断此诗创作时间的依据,当然是不合适的。
综上所述,《不见》一诗,只有断为宝应元年作于绵阳,诗篇从题目、自注到文字的许多问题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
杜甫在绵阳写下他关于李白的最后一首诗也是最重要的一首诗,对于绵阳固然重要;而对于正确理解这首诗,认识诗人的心灵轨迹,则更为重要。
绵阳有李杜祠,是迄今尚保存完好的全国惟一的李杜合祀之祠。
此诗作于绵阳,使他们的伟大友谊在绵阳画下一个光彩夺目的句号,实在该大书特书的。
二、杜甫《越王楼歌》该怎么解读
宝应元年(762年),杜甫在绵阳写《越王楼歌》:“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君王旧迹令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越王楼,是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所建。
李贞为绵州刺史,新、旧《唐书》均失载。
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唐故太子少保豫州刺史越王墓志铭》记载甚详,提供了确证:“岷濮之险,实惟巴江。
剽劫之患,时闻栈阁。
利有攸往,实在西南,褰帷作镇,爰降纶缚。
乃授绵州刺史。
”李贞在绵州州城的西北,面临涪江修建了越王楼。
对这首诗,研究者常以之与王勃(子安)的《滕王阁》诗对比,但评价出入很大。
为对比评述的方便,引王勃诗如下:“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认为杜诗不敌王诗的,例如仇兆鳌。
仇兆鳌(1638--1713)研究杜诗,用二十多年时间,汇集各家意见,辑为《杜诗详注》,至今还认为是研究杜诗的基本读物。
他说:“(杜甫)此章体格,仿王子安《滕王阁》,而风致稍逊。
卫万《吴官怨》,亦本《滕王阁》,而姿韵自胜。
”仇氏此说,是袭用流行已久的说法。
不过在他编成此书的公元1693年之前(本书刻成则在更晚的公元1703年),金圣叹对这种说法已经批驳过了。
金圣叹(1608-1661)也是杜甫的重要研究者,他把杜诗定为继《庄子》、《离骚》、《史记》之后的“第四才子书”。
金圣叹能诗,有《沉吟楼诗选》。
他著述极丰,因罹祸被杀,多不流传,以他的文学批评为最着。
《杜诗解》是他未完成的作品,但其对《越王楼歌》的分析却完整地保留下来。
金圣叹在对《越王楼歌》的评论中,首先否定杜甫此诗是模仿王勃《滕王阁》诗的说法。
他说:“王子安《滕王阁》诗,从来是千载绝作。
纵使后来子安再出,已是有景不道。
何则?道不得即不如不道,若使道得出已是前人先道了也。
东山李白负气使酒,犹于崔颢(咏黄鹤楼诗)束手避路,岂以推诚服善如(杜甫)先生,反智不出此,而顾于《滕王阁》后,复作此《越王楼》哉?”接着他认为杜甫的起点高于王勃。
“须知先生自具二十分眼、二十分胆、二十分笔,张目熟视(王)子安此诗,还有开拓不尽、发挥不出之处,于是偶借越王楼换题不换诗,随乎隐括别成妙句。
”他又认为杜甫此诗的成就高于王勃:“先生正是全取其诗,从头劈削,通身翻洗。
试取对照读之,便见两诗脱胎换骨,转凡作圣。
异样奇怪,不止是青(出于)蓝之事而已。
”。